北岛的《回答》讲解稿

合集下载

北岛回答赏析

北岛回答赏析

一《回答》作于1976年清明前后, 初刊于《今天》创刊号(1978年12月23日), 后作为第一首公开发表的朦胧诗, 刊载于《诗刊》1979年第3期。

这首诗是北岛早期的诗歌, 是北岛最着名的诗作。

此时的诗人还在地下进行着神圣的诗歌创作, 和一些与他有共同理想的朋友们一起自费编辑出版诗刊《今天》, 这首诗是诗人的成名作和代表作, 也是那一时期诗歌的代表作。

诗题取名《回答》, 要“回答”就要有回答的起因、回答的对象。

诗人的回答对象很明显, 就是那沉闷的社会现实, 那充满悸谬的十年浩劫——“文化大革命”。

中国内乱的十年(1966——1976), 给了北岛太多的感触, 而他的朦胧诗就是在这样一个时代中, 试图给自己的灵魂有一个负责的交代。

《回答》展现了北岛一代的知识青年对残酷现实的强烈不满而发出的振聋发聩的呐喊——“告诉你吧, 世界, 我—不—相—信!”全诗共7节, 北岛企图在一个封闭的逻辑空间内构建一个完整、自足的“自我”形象, 并依靠与外部世界的对立关系来强化这一形象的独立性。

作品开篇以悖论式警句斥责了是非颠倒的荒谬时代,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 它是一很奇怪的陈述句, 这明显也是一个隐喻句, 简单来说就是“卑鄙”是“通行证”, 而这“通行证”是“卑鄙者”的, 这给原属中性词的“通行证”沾上了“卑鄙”的负面感情色彩。

事实上, 意象感情色彩的改变往往是阅读意象时需要注意的地方, 这里也不例外。

若从语言规范的角度看, 在这个短句内, 出现两个相同的词“卑鄙”和“卑鄙者”的情况是应该极力避免的。

但这种不规范不洗练的语言现象, 在文学文本强调陌生化效果的前提下, 便变成吸引读者注意的手法。

读者不禁要问: “卑鄙”为何能够成为“通行证”呢?诗人刻意把这两个意象放在一起, 目的是让读者思考。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 “卑鄙”是指语言、行为很恶劣, 不道德的形容词;若在语言上、行为上是恶劣, 又如何成为“通行证”呢“通行证”意指到达某特别地方的证明, 而这地方是限制进出的, “通行证”一般是给有资格人士进出的凭证。

最新《回答》北岛课件ppt

最新《回答》北岛课件ppt

(2)1978年10月,和诗人芒克创办《今 天》,成为“朦胧诗”的旗帜人物。
简答题 1)《回答》要表现的思想主题是什么?
1.《回答》要表现的思想主题是什么? 诗中展现了悲愤之极的冷峻,以坚定的口吻表达了 对暴力世界的怀疑。诗篇揭露了黑白混淆、是非颠 倒的现实,对矛盾重重、险恶丛生的社会发出了愤 怒的质疑,并庄严地向世界宣告了“我不相信”的 回答。
最后,了解朦胧诗特有的艺术特征是读懂朦胧诗的助 力器。 朦胧诗特有的艺术特征有:
• 一、艺术手法:采用象征、意象组合、通感、暗示、隐喻、 变形等多种艺术手段,使作品的主题具隐约性和多义性。
• 二、表现内容:注重以象征手法为中心的艺术创作方法,表达 多层主题,表达复杂感情,表达抽象的意识和情绪。
• 三、意象特点:注重意象的立体组合。 • 四、节奏特点:注重跳跃性情绪节奏和自由化的内在结构与韵
请同学们对照课本,听一听名家朗诵
《回答》
• 诗题取名《回答》,要“回答”就要有回答的起因、回 答的对象。诗人的回答对象很明显,就是那沉闷的社会 现实,那充满悸谬的十年浩劫——“文化大革命” (1966—1976)。北岛经历过十年浩劫,对一代青年在 丑恶与虚假中受到的损害和欺骗的现实,有着铭心刻骨 的体验。他深深理解和自己有着相同遭遇的青年心灵的 创伤,因而他的诗中留下了青年的苦闷、徘徊、激愤、 反抗,以及思考与追求的心灵图画,留下了“一代人正 在走过”的历史,留下了青年蹒跚而坚实的足迹,这就 是北岛诗歌的主要内容。
所以这句的意思是指既然人情极度冷漠的时代已经 过去,为什么人与人之间还要互相攻击,不能融洽 相处呢?“好望角”解释为有了新的希望,那么, 为什么还要在死气沉沉、毫无生机的地方互相竞争, 你争我夺呢?此外,冰川和好望角刚巧相反,如冰 川代表人情冷漠,那么好望角便暗指希望的产生。 所以,这里既有句式的重复,也有时空上的对比。

北岛的诗回答赏析

北岛的诗回答赏析

北岛的诗回答赏析《回答》是我国著名诗人北岛代表作之一,下面由店铺为大家整理《回答》的有关知识,希望大家喜欢!北岛的诗《回答》赏析诗开头第一句,“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是一句很有力量的悖论式警句。

“卑鄙”,指人的品行很恶劣。

“通行证”是行关过卡的证明,只颁发给具有资格的人。

这两个意象结合在一起,便可得出这样的结论:这个社会是以品行恶劣为标准的,或者说,只有品行恶劣的人才能在这个社会上通行无阻。

“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与前句相对应和对比,意谓“高尚者”的高尚行,就像无形的“墓志铭”一样永存人世间。

这两句用了四个意象,形成强烈的对比,给人留下惊心动魄的震憾和深刻的印象。

这两句既是对卑鄙者和社会现实的鞭挞,也是对“高尚者”的颂扬,对社会正义力量充满了信心。

接着的第三、四行是写景句。

但描绘的景色,进一步让人感觉这个社会十分可怕。

“镀金的天空”表明是一个被粉饰的天空,与之对应的社会是一个被粉饰的社会。

“倒影”且飘在天上,那么这倒映到天上的死者,就该是地面上的死者了。

“弯曲”,让人联系想死者的死因可能是冤屈。

加上“飘满了”的形容,则给读者描绘出天空满布尸体的恐怖景象。

这种恐怖景象配合第一、二诗,表达了对社会现实根本否定和强烈不满的情绪,为全诗定下了基调。

第二段第一句的“冰川纪”,即指地质纪年的冰河时期(新生代的第四纪),由于气候异常寒冷,所有生物都无法生存,显然是一个暗喻。

可以作两解:一是指解放前的黑暗年代,那么可以理解为,解放前的黑暗年代已经过去了,为什么现在(“”时期)人与人的关系还是处处充满冰凌?同时,这首诗写于1976年,很多人自然地将“冰川纪”联想成“”时期。

“冰凌”即冰锥,有寒冷、尖锐、伤人的特点,可用来形容人们互相攻击、互相猜忌,不能互相信任、融洽相处的情况。

所以这句诗的意思是指既然人情极度冷漠的时代已经过去,为甚么人与人之间还要互相攻击,不能融洽相处呢?如果上两句用了地球的纵向历史,接着两句则用了空间或地理的意象。

北岛《回答》的艺术特色

北岛《回答》的艺术特色

北岛《回答》的艺术特色:
北岛的《回答》是朦胧诗派的代表作之一.是北岛早期的诗作,反映了整整一代青年从迷惘到觉醒的心声,是与已逝的一个历史时代彻底告别的“宣言书”.高度概念化的意象批判了当时社会的黑暗,这首诗的成功首先就是这种批判思想的成功,但承载这种思想的是高超的诗歌艺术.将抽象的伦理观念与平易的意象相结合,产生了一种超现实的思想力量.其强烈的悲剧感,更是让人透不过气来.冷峻的反讽、浓郁的悲愤、炽热的感情,如火山喷发一般使人惊心动魄.诗中许多意象具有鲜明的色彩感,借助于高超的诗歌艺术,使诗具有了哲理的意蕴,更加宽广的、深层次的省思,历史的深度.。

《回答》解读

《回答》解读

回答——觉醒时代的先锋号09021204 张丽筱一九七六年,一个叫北岛的年轻人在一首题为《回答》的诗中重重地写下“我—不—相—信!”的呐喊,成为那一代人觉醒、怀疑和反思的先声。

《回答》是一封与已逝时代彻底告别的“宣言书”,更是那个觉醒时代的先锋号。

在那激愤和决绝的诗中,北岛追问的是什么,想回答的又是什么?北岛说“告诉你吧,世界”,他想回答的是“世界”。

“世界”之于北岛,并不是简简单单的蓝天白云,也不是善良纯真,而是那沉闷的社会现实,那充满悖谬的十年浩劫。

《回答》是北岛对当时一九七六年前后谎言盛行,压制心声,不敢说真话,一旦说真话就可能遭到巨大迫害的文化上集权世界的回答,也可以说是对四人帮文化专制主义的回答。

《回答》的出现,从一开始就让“卑鄙者”和“高尚者”进行对比,并让对比的结果赤裸裸地展现在人们眼前。

卑鄙者可以用卑鄙的手段在世界上畅行,而高尚者的高尚却没有立足之地,唯一的结局就是走向墓地。

这就是那个时代真正的荒谬和黑暗。

如此大胆的披露,北岛可谓“语不惊人死不休”,他道出了无数想说却不敢直说的人的心声,使人刻苦铭心。

他将“卑鄙者”和“高尚者”摆在人们面前,让人们去追问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不合常理的结局。

在那个黑暗的时代,天空是“镀金”的,并且“飘满了死者弯曲的倒影”。

原本的世界已经变得混乱不堪,人们安于表面随波逐流,不敢说真话做实事。

在这黑暗的笼罩下,只有“死者”在揭示着黑暗的实事,却没有人站出来去捅破它。

人强大的适应本能,在这里变成了到处歌功颂德,到处粉饰太平,已经麻木到对这混乱局面视而不见。

置身黑暗世界的北岛对此提出了疑问:“冰川纪过去了”“好望角发现了”,这个世界应该从冰融走向温暖,应该扬帆远航走向新的世界。

它明明已经经历过巨大的变革、阵痛,一个旧时代曾被庄严地宣告死亡,为什么仍然“到处都是冰凌”,为什么千万艘船只还在死水中相竞?北岛想要这样回答世界。

他来到这个世界上,不是为了和其他人那样违背着自己的意愿而活,不是为了在虚伪的歌功颂德中而活。

朦胧诗《回答》模版演示文稿

朦胧诗《回答》模版演示文稿

清醒的思辨与直觉思维产生的
隐喻、象征意象相结合,是北 岛诗显著的艺术特征,具有高 度概括力的悖论式警句,造成 了北岛诗独有的振聋发的艺 术力量。
北岛的诗歌创作开始于十年动乱后
期,反映了从迷惘到觉醒的一代青 年的心声,十年动乱的荒诞现实, 造成了诗人独特的冷抒情的方式— —出奇的冷静和深刻的思辨性。他 在冷静的观察中,发现了那从蝇眼 中分裂的世界如何造成人的价值的 全面崩溃、人性的扭曲和异化。
北岛在诗中建立了一个自己的世界
,这是一个真诚而独特的世界,正 直的世界,正义和人性的世界。在 这个世界中,北岛建立了自己的理 性法庭,以理性和人性为准绳,重 新确定人的价值,恢复人的本性; 悼念烈士,审判刽子手;嘲讽怪异 和异化的世界,反思历史和现实; 呼唤人性的复归,寻找生命的湖和 红帆船。
朦胧诗代表作
北岛《回答》
顾城《一代人》 舒婷《致橡树》,《祖国,我亲爱的祖国》 王小妮《中国,我的钥匙丢了》
顾城《一代人》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
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北岛《回答》
北岛,原名赵振开,祖籍浙江湖州,生于北
京。 1969年当建筑工人,后在某公司工作。 1978年同诗人芒克创办民间诗歌刊物《今天 》 他的诗刺穿了乌托邦的虚伪,呈现出了世界 的本来面目。一句“我不相信”的呐喊,震 醒了茫茫黑夜酣睡的人们。

回答 北岛解析

回答 北岛解析

《回答》北岛解析全诗共7节,诗人企图在一个封闭的逻辑空间内构建一个完整、自足的“自我”形象,并依靠与外部世界的对立关系来强化这一形象的独立性。

作品开篇以悖论式警句斥责了是非颠倒的荒谬时代,“镀金”揭示虚假,“弯曲的倒影”暗指冤魂,二者形成鲜明的对照。

第二节中“冰凌”暗指人们心灵的阴影,情绪上顺承第一节。

第三节渲染了普罗米修斯式的拯救者形象,诗人以此自居,表现了新时代诗人个体的觉悟和对自身肩负的责任毫不犹豫的担当。

第四节“我——不——相——信!”的破折号加重了语气,表现了无畏的挑战者形象,末两句中诗人从历史的维度来表明自己不屈的决心。

第五节的排比句表现了否定和怀疑精神。

第六节前两句对苦难的态度,抒发承担未来重托的英雄情怀,末两句,传达出对未来的企望。

“五千年的象形文字”从历史与未来中捕捉到希望和转机,显示了具有五千年历史的民族的强大的再生力。

诗篇揭露了黑白混淆、是非颠倒的现实,对矛盾重重、险恶丛生的社会发出了愤怒的质疑,并庄严地向世界宣告了“我不相信”的回答。

诗中既有直接的抒情和充满哲理的警句,又有大量语意曲折的象征、隐喻、比喻等,使诗作既明快、晓畅,又含蕴丰厚,具有强烈的震撼力。

这首诗善于运用鲜明、独特和坚实的意象,通过意象之间的拼接、跳跃和组合,营造复杂而有张力的意象结构,表达诗人丰富的思想情感。

在抒情结构上,体现出“审视—怀疑—否定—挑战”的变化,语言冷峻、充满理性。

《回答》反映了整整一代青年觉醒的心声,是与已逝的一个历史时代彻底告别的“宣言书”。

诗歌总体特征上可以概括为象征诗。

诗歌大量运用象征手法,诗歌基本上是由两组带有明确意义指向的对立因素构成的象征意境。

尽管这象征的形象相对直白,但是并没有影响诗歌的感性特征。

“冰凌”、“死海”等形象生动地写出了现实生活的困境和艰难,真实地传达出了一个充满压抑感的生活氛围,也表现了重压之下,生存意愿和发展要求仍然存在着的人对苦难现实的心理反叛。

诗歌的主题是对民族文化传统、时代的哲学氛围、理想生活的渴求。

北岛诗歌回答赏析北岛《回答》赏析

北岛诗歌回答赏析北岛《回答》赏析

北岛诗歌回答赏析北岛《回答》赏析时间:2010-06-1914:59:北岛作者:北岛-天下文学网邀您欣赏:北岛《回答》赏析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看吧,在那镀金的天空中,飘满了死者弯曲的倒影。

冰川纪过去了,为什么到处都是冰凌?好望角发现了,为什么死海里千帆相竞?我来到这个世界上,只带着纸、绳索和身影,为了在审判前,宣读那些被判决的声音。

告诉你吧,世界我--不--相--信!纵使你脚下有一千名挑战者,那就把我算作第一千零一名。

我不相信天是蓝的,我不相信雷的回声,我不相信梦是假的,我不相信死无报应。

如果海洋注定要决堤,就让所有的苦水都注入我心中,如果陆地注定要上升,就让人类重新选择生存的峰顶。

新的转机和闪闪星斗,正在缀满没有遮拦的天空。

那是五千年的象形文字,那是未来人们凝视的眼睛。

赏析一穿越历史的回答北岛本名赵振开,1949年出生,1978年同诗人芒克创办民间诗歌刊物《今天》。

1990年旅居美国,现任教于加利福尼亚州戴维斯大学。

曾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

他的诗刺穿了乌托邦的虚伪,呈现出了世界的本来面目。

一句”我不相信”的呐喊,震醒了茫茫黑夜酣睡的人们。

自20世纪的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白话新诗已有近百年的历程。

新文化的成就在严肃的文学史家眼中不可能有太高的地位,现代诗歌更是被人瞧不起。

诚然,现代诗歌无法与古典诗歌相提并论,也许没有过多值得称道的,因而有不少人感叹:“当代无诗歌”,甚至有人刻薄地说:“当代只有诗歌作者而没有诗人。

”我们这个“诗歌的国度”果真衰落了吗?新诗里没有传世之作吗?对于前述论调,我不敢苟同。

如果要说“当代无诗歌”,除非把“当代”一词限定在九十年代,因为此前的数十年间──仅仅在七八十年代就出现了一批优秀甚至堪称杰出的诗人,北岛就是其中之一。

伴随着《今天》的横空出世,北岛的诗歌曾风靡了神州大地,为新时期的思想解放运动推波助澜。

若干年后,北岛的名字又曾在斯德哥尔摩的上空响亮地飘扬过,为中国文学增添了一份骄傲和自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回答(北岛)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
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看吧,在那镀金的天空中,
飘满了死者弯曲的倒影。

冰川纪过去了,
为什么到处都是冰凌?
好望角发现了,
为什么死海里千帆相竞?
我来到这个世界上,
只带着纸、绳索和身影,
为了在审判前,
宣读那些被判决的声音。

告诉你吧,世界我——不——相——信!
纵使你脚下有一千名挑战者,那就把我算作第一千零一名。

我不相信天是蓝的,
我不相信雷的回声,
我不相信梦是假的,
我不相信死无报应。

如果海洋注定要决堤,
就让所有的苦水都注入我心中,如果陆地注定要上升,
就让人类重新选择生存的峰顶。

新的转机和闪闪星斗,
正在缀满没有遮拦的天空。

那是五千年的象形文字,
那是未来人们凝视的眼睛。

北岛《回答》讲解稿
北岛原名赵振开,1949年8月2日生于北京,祖籍浙江湖州。

他是朦胧诗代表人物之一,也是当代影响最大的中国诗人之一。

北岛的诗歌创作始于文革后期,反映了从迷惘到觉醒的一代青年的心声。

十年动乱的荒诞现实,造成了诗人独特的“冷抒情”的方式——出奇的冷静和深刻的思辨性。

清醒的思辨与直觉思维产生的隐喻、象征意象相结合,是北岛诗显著的艺术特征。

具有高度概括力的悖论式警句,造成了北岛诗独有的振聋发聩的艺术力量。

《回答》作于1976年清明前后,是他诗歌的代表作之一,被称作“以孤篇压倒当代”。

全诗共7节。

诗的第1、2节,是对人类生存世界的黑暗体验并由此产生质疑。

在诗中所描绘的世界里,卑鄙者以卑鄙的手段可以在世上畅行,高尚者的高尚品行却使其自身走向墓地。

“镀金的天空”喻示着以辉煌的表象掩盖了一个时代真正的黑暗,人性被扭曲成“弯曲的倒影”四处凋落。

诗人在世界的混乱与无序中,保持着清醒的痛感,对置身其中的世界提出了疑问。

从第3节开始,“我”作为抒情主体,出现在一片死寂、冰凉、规则混乱和缺乏公正的世界,以一种理性的声音,开始对世俗世界审判、否定和挑战,对一切习以为常的规则表示质疑:“我不相信!”在6、7节中,这个傲岸的“我”在对这个不义的世界与历史宣战之后,毅然表达了愿以个体的自我来承担属于全部人的一切,特别是人的苦难。

最后对人类与世界的未来新的转机充满信心和期望。

北岛在诗中向世界喊出“我不相信!”传达了一代青年人的心声,它宣告了新的一代人的成熟,典型地体现了朦胧诗中的理性批判精神和对于人性和人道主义的呼唤,以及对人的价值和尊严等被践踏时的愤慨与反抗。

此外,诗作在抒情结构和意象的选用上,具有“北岛特色”:“审视——怀疑——否定——挑战”的抒情结构,以及意象的拼贴与组合,追求陌生化和距离感,使用密集的意象群和飘忽不定的语义转换,从而产生“朦胧”的诗意和充满弹性与张力的结构。

诗开头两句:“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铺天盖地,从天而降,语携风雷,势不可挡,是开启一个时代的名句,必将流传千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