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岛《回答》赏析

合集下载

北岛回答赏析

北岛回答赏析

一《回答》作于1976年清明前后, 初刊于《今天》创刊号(1978年12月23日), 后作为第一首公开发表的朦胧诗, 刊载于《诗刊》1979年第3期。

这首诗是北岛早期的诗歌, 是北岛最着名的诗作。

此时的诗人还在地下进行着神圣的诗歌创作, 和一些与他有共同理想的朋友们一起自费编辑出版诗刊《今天》, 这首诗是诗人的成名作和代表作, 也是那一时期诗歌的代表作。

诗题取名《回答》, 要“回答”就要有回答的起因、回答的对象。

诗人的回答对象很明显, 就是那沉闷的社会现实, 那充满悸谬的十年浩劫——“文化大革命”。

中国内乱的十年(1966——1976), 给了北岛太多的感触, 而他的朦胧诗就是在这样一个时代中, 试图给自己的灵魂有一个负责的交代。

《回答》展现了北岛一代的知识青年对残酷现实的强烈不满而发出的振聋发聩的呐喊——“告诉你吧, 世界, 我—不—相—信!”全诗共7节, 北岛企图在一个封闭的逻辑空间内构建一个完整、自足的“自我”形象, 并依靠与外部世界的对立关系来强化这一形象的独立性。

作品开篇以悖论式警句斥责了是非颠倒的荒谬时代,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 它是一很奇怪的陈述句, 这明显也是一个隐喻句, 简单来说就是“卑鄙”是“通行证”, 而这“通行证”是“卑鄙者”的, 这给原属中性词的“通行证”沾上了“卑鄙”的负面感情色彩。

事实上, 意象感情色彩的改变往往是阅读意象时需要注意的地方, 这里也不例外。

若从语言规范的角度看, 在这个短句内, 出现两个相同的词“卑鄙”和“卑鄙者”的情况是应该极力避免的。

但这种不规范不洗练的语言现象, 在文学文本强调陌生化效果的前提下, 便变成吸引读者注意的手法。

读者不禁要问: “卑鄙”为何能够成为“通行证”呢?诗人刻意把这两个意象放在一起, 目的是让读者思考。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 “卑鄙”是指语言、行为很恶劣, 不道德的形容词;若在语言上、行为上是恶劣, 又如何成为“通行证”呢“通行证”意指到达某特别地方的证明, 而这地方是限制进出的, “通行证”一般是给有资格人士进出的凭证。

[精品]北岛《回答》赏析

[精品]北岛《回答》赏析

[精品]北岛《回答》赏析
这首诗是北岛早期的诗歌,是其扛鼎之作,也是20世纪80年代中国诗歌的代表性作品。

要“回答”,就要有回答的起因、回答的对象。

诗人的回答对象很明显,就是那沉闷的社会现实,充满悖谬的十年浩劫。

诗歌开头的“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是著名诗句。

卑鄙的人竟然可以凭借“卑鄙”而通行无阻;相反,高尚的人却因他的高尚而死,这明显给“卑鄙者”和“高尚者”身处地方一个极负面的评价。

诗人的心中充满着英雄式的悲剧情结。

同样,诗人的心中也充满了希望,来自古老祖先的希望。

从祖先留下的精神财富中,诗人仿佛看到一片纯洁的天空,闪现着漫天星斗的天空。

诗歌大量运用象征手法,那些象征性的形象又带有明确的意义指向。

尽管这象征的形象相对直白,但是并没有影响诗歌的感性特征。

“冰凌”、“死海”等形象生动地写出了现实生活的困境和艰难。

诗中新颖意象和丰富情感的巧妙组合,带有明显的朦胧诗特点,诗歌的思想倾向也带有明显的朦胧诗的特征。

— 1 —。

北岛的诗回答赏析

北岛的诗回答赏析

北岛的诗回答赏析《回答》是我国著名诗人北岛代表作之一,下面由小编为大家整理《回答》的有关知识,希望大家喜欢!北岛的诗《回答》赏析诗开头第一句,“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是一句很有力量的悖论式警句。

“卑鄙”,指人的品行很恶劣。

“通行证”是行关过卡的证明,只颁发给具有资格的人。

这两个意象结合在一起,便可得出这样的结论:这个社会是以品行恶劣为标准的,或者说,只有品行恶劣的人才能在这个社会上通行无阻。

“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与前句相对应和对比,意谓“高尚者”的高尚行,就像无形的“墓志铭”一样永存人世间。

这两句用了四个意象,形成强烈的对比,给人留下惊心动魄的震憾和深刻的印象。

这两句既是对卑鄙者和社会现实的鞭挞,也是对“高尚者”的颂扬,对社会正义力量充满了信心。

接着的第三、四行是写景句。

但描绘的景色,进一步让人感觉这个社会十分可怕。

“镀金的天空”表明是一个被粉饰的天空,与之对应的社会是一个被粉饰的社会。

“倒影”且飘在天上,那么这倒映到天上的死者,就该是地面上的死者了。

“弯曲”,让人联系想死者的死因可能是冤屈。

加上“飘满了”的形容,则给读者描绘出天空满布尸体的恐怖景象。

这种恐怖景象配合第一、二诗,表达了对社会现实根本否定和强烈不满的情绪,为全诗定下了基调。

第二段第一句的“冰川纪”,即指地质纪年的冰河时期(新生代的第四纪),由于气候异常寒冷,所有生物都无法生存,显然是一个暗喻。

可以作两解:一是指解放前的黑暗年代,那么可以理解为,解放前的黑暗年代已经过去了,为什么现在(文革时期)人与人的关系还是处处充满冰凌?同时,这首诗写于1976年,很多人自然地将“冰川纪”联想成文革时期。

“冰凌”即冰锥,有寒冷、尖锐、伤人的特点,可用来形容人们互相攻击、互相猜忌,不能互相信任、融洽相处的情况。

所以这句诗的意思是指既然人情极度冷漠的时代已经过去,为甚么人与人之间还要互相攻击,不能融洽相处呢?如果上两句用了地球的纵向历史,接着两句则用了空间或地理的意象。

《回答》原文及赏析

《回答》原文及赏析

《回答》原文及赏析北岛的《回答》是一首具有强烈批判精神和深刻思想内涵的诗作。

这首诗创作于特殊的历史时期,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思想深度,成为了中国当代诗歌的经典之作。

原文如下: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看吧,在那镀金的天空中,飘满了死者弯曲的倒影。

冰川纪过去了,为什么到处都是冰凌?好望角发现了,为什么死海里千帆相竞?我来到这个世界上,只带着纸、绳索和身影,为了在审判之前,宣读那些被判决的声音。

告诉你吧,世界我——不——相——信!纵使你脚下有一千名挑战者,那就把我算作第一千零一名。

我不相信天是蓝的,我不相信雷的回声,我不相信梦是假的,我不相信死无报应。

如果海洋注定要决堤,就让所有的苦水都注入我心中,如果陆地注定要上升,就让人类重新选择生存的峰顶。

新的转机和闪闪星斗,正在缀满没有遮拦的天空。

那是五千年的象形文字,那是未来人们凝视的眼睛。

这首诗以简洁而有力的语言,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种种矛盾和不公。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开篇这两句就如石破天惊,将卑鄙者和高尚者的命运进行了鲜明的对比。

卑鄙者凭借其卑鄙的手段畅通无阻,而高尚者却只能在死后留下墓志铭,这种对社会道德颠倒的痛斥,直击人心。

“看吧,在那镀金的天空中,飘满了死者弯曲的倒影”,这里的“镀金的天空”象征着虚假的繁荣和表面的美好,而“死者弯曲的倒影”则暗示了那些被扭曲和扼杀的正义与生命。

诗中连续的追问,“冰川纪过去了,为什么到处都是冰凌?好望角发现了,为什么死海里千帆相竞?”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困惑和质疑。

冰川纪本应结束,却依然寒冷;好望角的发现本应带来希望,死海却依然充满竞争和争斗。

这种强烈的反差,反映了诗人对社会变革的渴望和对现实的不满。

“我来到这个世界上,只带着纸、绳索和身影,为了在审判之前,宣读那些被判决的声音”,诗人表明了自己的立场和使命,他要为那些被压迫、被忽视的声音发声,要挑战这个不公的世界。

“告诉你吧,世界,我——不——相——信!纵使你脚下有一千名挑战者,那就把我算作第一千零一名”,这种坚定的反抗精神,展现了诗人不屈的意志和勇气。

北岛《回答》的艺术特色

北岛《回答》的艺术特色

北岛《回答》的艺术特色:
北岛的《回答》是朦胧诗派的代表作之一.是北岛早期的诗作,反映了整整一代青年从迷惘到觉醒的心声,是与已逝的一个历史时代彻底告别的“宣言书”.高度概念化的意象批判了当时社会的黑暗,这首诗的成功首先就是这种批判思想的成功,但承载这种思想的是高超的诗歌艺术.将抽象的伦理观念与平易的意象相结合,产生了一种超现实的思想力量.其强烈的悲剧感,更是让人透不过气来.冷峻的反讽、浓郁的悲愤、炽热的感情,如火山喷发一般使人惊心动魄.诗中许多意象具有鲜明的色彩感,借助于高超的诗歌艺术,使诗具有了哲理的意蕴,更加宽广的、深层次的省思,历史的深度.。

北岛《回答》赏析

北岛《回答》赏析

《回答》手稿
写作背景
《回答》写于6年的“四五”运动期间,后被广泛 传抄。“四五运动”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波及到全 国范围内,形成强大的群众革命运动。《回答》就是 在这样一个黑暗极权时代诞生的,它做出了大胆的怀 疑,彻底否定了现实的秩序。《回答》于《今天》创 刊号(1978年)发表,后作为第一首公开发表的朦胧 诗,刊载于《诗刊》1979年第3期。
图为四五时的天安门广场,一名青年正在 讲演

回答
北岛
制作人:WYW
作者资料
北岛(1949年8月2日-),原名赵振开,中国当代诗人,为朦胧诗 代表人物之一。出版的诗集有:《陌生的海滩》《北岛诗选》《在 天涯》《午夜歌手》《零度以上的风景线》《开锁》其他作品有: 《波动》《归来的陌生人》《蓝房子》散文集《失败之书》散文集 《青灯》散文集《城门开》。《回答》为其代表作之一。他曾多次 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是当今影响最大,也最受国际承认的中国诗 人。
所谓“朦胧诗”
朦胧诗是酝酿于文革期间,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正式 出现于文坛的一种文学思潮,主要得名于当时官方媒 体对其作品“晦涩”、“朦胧”的批评。最初以地下 刊物《今天》为核心。从某种意义上说,朦胧诗是人 本主义对长期文化专制的反抗。 北岛创作于“文革”后期的短诗《回答》是第一首公 开发表的“朦胧诗”作品,刊载在1979年3月号《诗刊 》上。 朦胧诗的代表诗人包括北岛、顾城、多多、杨炼、芒 克、梁晓斌 和舒婷。

北岛回答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北岛回答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北岛回答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北岛回答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回答的简短些,急用!, 阅读理解《北岛》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诗歌大量运用象征手法,“冰凌”、“死海”等形象生动地写出了现实生活的困境和艰难.诗人心情激动,大声疾呼,唱出了心中对虚伪现实的怀疑和否定.这是一种决绝的怀疑和反抗,没有丝毫的犹豫和同情.是对这个沉闷的社会现实,充满悖谬的十年浩劫的控诉.《题西林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这首诗表达了作者…… 的思想感情必须这样回答答:这首诗表达了作者看待事物要看得全面,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往往会得到不同的结果。

而且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的思想感情《回答》表达了作者北岛怎样的思想感情?《回答》反映了整整一代青年觉醒的心声,是与已逝的一个历史时代彻底告别的“宣言书”。

诗歌总体特征上可以概括为象征诗。

北岛在20世纪80年代初接受西方现代派文学影响,他通过所倾心的意象的接组和叠加,撞击和转换,通过所谓的超越时空的蒙太奇剪接,成功地将一个理想的艺术世界呈现在读者面前。

民族文化传统、时代的哲学氛围、沉重的理想生活的渴求成为他诗歌的主题。

他的诗歌基本上是由两组对立因素构成的象征意境,他用这些象征性诗歌形象再真实不过地传达出了一个充满压抑感的生活氛围,也表现了重压之下,生存意愿和发展要求仍然存在着的人对苦难现实的心理反叛。

蜀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蜀相》是唐代诗人杜甫定居成都草堂后,翌年游览武侯祠时创作的一首咏史怀古诗。

此诗借游览古迹,表达了诗人对蜀汉丞相诸葛亮雄才大略、辅佐两朝、忠心报国的称颂以及对他出师未捷而身死的惋惜之情。

诗中既有尊蜀正统的观念,又有才困时艰的感慨,字里行间寄寓感物思人的情怀。

这首七律章法曲折宛转,自然紧凑。

前两联记行写景,洒洒脱脱;后两联议事论人,忽变沉郁。

2018-2019-回答,北岛阅读题答案-实用word文档 (11页)

2018-2019-回答,北岛阅读题答案-实用word文档 (11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回答,北岛阅读题答案篇一:北岛《回答》赏析回答一、作者介绍:北岛,原名赵振开,另有笔名石默、艾珊等。

原籍浙江湖州,生于北京。

就读于北京第四中学。

1969年进北京一家建筑公司,当过混凝土工、铁匠等。

1970年末开始写诗。

1972年开始写小说。

1976年参加天安门运动,写诗《回答》。

其现代主义色彩的新诗歌形式受到青年读者的欢迎,被称为“朦胧诗”的代表诗人,但也受到来自传统保守势力的批评。

1986年被《星星》评为“我最喜欢的中青年诗人”之一。

《北岛诗选》获中国作协全国第三届(1985—1986)优秀新诗(诗集)奖。

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取得文化代言人资格的,非那些朦胧诗人莫属。

有论者曾在评价朦胧诗和北岛的存在时说:“从我们民族本身而言,从朦胧诗运动对当代中国人精神生活的启蒙和重建作用而言,从北岛在朦胧诗人中所居的重要地位而言,他无疑是我们新时期文学前十年中的大诗人,绝无仅有的诗坛偶像、文化英雄。

”事实上,当朦胧诗的兴起以及随之所引发的那场人数众多的论争都时过境迁之后,北岛以及他所代表的朦胧诗派在尘埃落定之时,已经渐渐被理性的批评者所认可,而其诗歌代表作《回答》更是被称作“以孤篇压倒当代”。

二、背景介绍:《回答》写于1976年的天安门事件中,是那一时期最有个性的时代强音,是先觉者对“新的转机”的期待和呼唤,是从迷惘到觉醒的一代青年对现实的严肃“回答”。

后发表于朦胧诗主要阵地的民间油印刊物《今天》的第一期。

三、赏析:全诗共7节,北岛企图在一个封闭的逻辑空间内构建一个完整、自足的“自我”形象,并依靠与外部世界的对立关系来强化这一形象的独立性。

第1、2节,是对人类生存世界的黑暗体验并由此产生质疑。

在诗中所描绘的世界里,卑鄙者以卑鄙的手段可以在世上畅行,高尚者的高尚品行却使其自身走向墓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回答
一、重点难点
1.重点:“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的思想内涵。

2.难点:意象的象征意义。

二、背景材料
1.北岛(1949~ ),“矇眬诗”的主要代表。

原名赵振开,祖籍浙江,生于北京。

七十年代初开始创作,著有诗集《北岛诗选》、《太阳城札记》和小说《波动》等。

现居国外。

2.《回答》是北岛的著名诗篇,写于1976年的“四·五”运动期间,后被广泛传抄。

三、内容分析
在《回答》之中,诗人以深刻的怀疑和理性精神对动乱的社会和丑陋、荒廖、黑暗的现实提出了有力的指控。

同时,也以深刻的历史思考表现了对“新的转机”和人类新的“生存的峰顶”的坚定信心,对“坚信”的和“不相信”的做了明确的选择和“回答”。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已经成为广为传诵的具有历史积淀意义的著名诗句。

四、写作特点
《回答》典型地体现了北岛诗歌在艺术表现上的特点,即善于运用鲜明、独特和坚实的意象,并且通过意象之间的拼接、跳跃和组合,营造成复杂的、富有张力的意象结构,表达作者丰富的思想情感。

“镀金的天空”和“弯曲的倒影”这些超现实的物象无疑喻示了貌似辉煌实则黑暗的年代对于人世间戕害与扭曲;而“到处都是冰棱”及“千帆相竞”的“死海”则象征着诗人所处的险恶的环境,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诗人以傲岸不屈的“挑战者”的姿态,对不义的世界给予了严正的回答。

诗作的第四至第七节所表现的是一个怀疑和挑战现实、具有博大的胸怀及坚定信念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练习
1.《回答》中的系列意象有何象征意义?
在《回答》这首诗中,作者善于运用鲜明、独特和坚实的意象,并且通过意象之间的拼接、跳跃和组合,营造成复杂的、富有张力的意象结构,蕴含深刻的象征意义,表达作者丰富的思想情感。

“镀金的天空”和“弯曲的倒影”这些超现实的物象喻示了貌似辉煌实则黑暗的年代对于人世间戕害与扭曲;而“到处都是冰棱”及“千帆相竞”的“死海”则象征着诗人所处的险恶的环境。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诗人以傲岸不屈的“挑战者”的姿态,对不义的世界给予了严正的回答。

2.“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体现了怎样的理性精神?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已经成为广为传诵的具有历史积淀意
义的著名诗句。

作者以深刻的怀疑和高度的理性精神对动乱的社会和丑陋、荒廖、黑暗的现实提出了有力的指控。

同时,也以深刻的历史思考表现了对未来“新的转机”和人类新的“生存的峰顶”的坚定信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