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复习教案 鲁教版必修1
鲁人版高中语文必修四复习学案

鲁人版高中语文必修四复习学案时间:制作人:班级:姓名:一、课内基础知识清单:《六国论》一、给下列加点划线字注音(11分)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抱薪救火()与嬴而不助五国也()革灭殆尽()洎.()牧以谗.()诛暴.()秦之欲无厌草芥.()或未易量.()胜负之数.()二、找出下列各句中的古今异义词并解释(5分)1、其实百倍它的实际情况2、思厥先祖父祖辈和父辈3、至于颠覆到……4、可谓智力孤危智慧力量5、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旧事,前例6、刺客不行不去行刺三、找出词类活用词并解释(5分)1、理固宜然名词作状语从道理上说2、义不赂秦名词作动词坚持正义3、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名词作动词以礼相待4、日削月割名词作状语一天天地一月月地5、李牧连却之使动使退却6、始速祸焉形容词作动词招致四、解释下列句中划线词语(28分)1、六国互丧,率赂秦耶交错,一律、一概2、不能独完完好3、思厥先祖父他们的4、举以予人拿5、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既然这样那么6、暴秦之欲无厌满足7、奉之弥繁,侵之愈急奉送更加8、强弱胜负已判矣辨别9、理固宜然从道理上说应该这样10、以地事秦侍奉、对待11、始有远略开始、起初谋划、打算12、始速祸焉才招致13、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两次使退却14、洎牧以谗诛及、到15、革灭殆尽之际将要16、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假使17、胜负之数天数五、解释一词多义1、得①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获得)②此言得之(适宜)③诚不得已(能够)2、势①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优势) ②其势弱于秦 (势力)3、以①不赂者以赂者丧因为②秦以攻取之外凭借③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才④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来⑤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用⑥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用⑦洎牧以谗诛因为⑧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用⑨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凭借六、分析下列句式特点并翻译1、洎牧以谗诛被动句2、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被动句3、赵尝五战于秦状语后置4、其势弱于秦状语后置5、举以予人省略句(省略代词“之”,应为“举以之予人”)6、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判断句7、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判断句8、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被动句七、翻译下列句子(15分)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高中语文教案)第一册第四单元复习教案高中语文教案

第一册第四单元复习教案高中语文教案一.目标点击这个单元学习序言。
序言,简称序,是写在著作正文前的文章。
写的序叫自序,一般说明自己写书的宗旨和经过;也有他人写的,多介绍或评论书的内容;还有把与本书相关的文章放在书前宋代替序言的,叫代序。
序言内容比广泛,形式也很自由.感情颜色比拟深厚。
学习本单元,不仅要尽可能地从序言中吸取有关著作的信息,更主要的是要了解作序者的思想感情和阐述的道理。
二.要点回忆本单元四篇课文都是序言,其中呐喊自序、宽容序言、名人传序三篇是自序,胡同文化是为摄影艺术集胡同之没写的序。
虽然四篇文章都是序言,但内容的侧重点和写法都各具特色,各不相同。
〈呐喊〉自序不但交代了呐喊一书的由来,也交代了呐喊一书的创作目的,但文章并不仅限于此,文章还通过表达年轻时的“梦〞,通过表达创作小说的过程,揭示了生活变化和思想开展的历程,同时也发映了的社会观、文艺观、创作观。
胡同文化是一篇序言,但更像一篇散文,通过对北京胡同的描写,揭示了它衰败的必定性,更揭示了北京胡同文化的精义,写的是北京胡同,用的是京味的语言,表达了一贯的创作风格。
宽容序言是作家房龙为自己的作品写的序言。
这是一篇别致的序言,文中并没有直接交代写作的经过和作书的目的,而是运用散文诗的形式,运用蕴含哲理的语言,向人们叙述了一个寓意深刻的寓言故事,从而形象地阐述了宽容一书的精髓。
名人传序更精确地说,应是贝多芬传序,融谈论、抒情于一炉,用饱含浓情的笔墨,不但揭示了创作名人传记的目的,同时也说明白的英雄观,并对人们提出了自己的期望。
四篇序言,有相同,有不同,各具特色,摇曳多姿,可以说都是“序言〞这种文体的经典力作。
三.方法指津本单元所选四篇文章,从形式说,都是序言,所以学习时,首先应抓住“序言〞这一文体性质,从序言这种文体的一般特色人手,明确序言所应包含的几个方面的内容(交代写作目的,创作的经过,成书的经过,揭示创作的主旨等),首先从整体上把握文意,为深化理解文意创设一个主题背景。
高中语文必修一第四单元教材分析(课文分析+知识点)

高一语文学业水平考试复习教案必修一第四单元教学时刻:2课时教学过程:一、单元梳理茸鞴培社会已进入信息期间,各种传媒充斥着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其中新闻以其壮大的承载能力天天大规模地传播着公共信息,可以说关注新闻已成为我们每小我天天不可缺少的生活内容。
如何有效地解读新闻,本单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范例。
本单元四篇文章《别了,“不列颠尼亚”》《奥斯维辛没有哪样新闻》是消息,《包身工》是报告文学,《飞向太空的航程》是通信。
这些作品强调真实性,及时准确地反映了方方面面的社会信息,从真实的生活出发,传达出期间的精神。
《别了,“不列颠尼亚”》记录了英国撤离香港,香港回归故国这一庞大历史事件,它选取了英国撤离香港的一系列场景,并把它们放在历史的背景中,使香港回归这一历史事件有了一种历史的纵深感;《奥斯维辛没有哪样新闻》则打破客观报道的传统,直接讲述记者本人参观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所见所感。
报告文学《包身工》是中国报告文学史上划期间的作品,笔者以铁的事实、精确的数据、精辟的分析和评论,把劳动强度最重、地位最低、待遇最差、痛楚最深的奴隶一样做工的女孩子们的遭遇公诸于世,愤怒控诉了帝国主义和买办权势的残酷剥削和掠夺中国员工的罪过。
通信《飞向太空的航程》从“神舟5号”飞船发射成功写起,回顾了中国的载人航天史。
在历史和现实的对照中,国人的舒畅和自豪显得更加凝重。
学习这一单元的文章,要了解新闻报道和报告文学的平常特性和结构体式格局,学习新闻作品,要注意新闻结构的多样性,分清新闻事实与新闻背景、客观叙述与主观评价,在此基础上,去粗取精,捉住有用信息,培养筛选信息的能力;学习报告文学,要联系作品的期间背景,掌握笔者的情感倾向,学习叙事写人的技巧,培养关注社会的意识。
二、复习《短新闻两篇》(一)复习目标1、了解新闻报道的平常特性和结构体式格局,培养阅读新闻作品的能力和筛选信息的能力。
2、掌握新闻中的新闻事实、背景材料和笔者的主观评价三方面的内容。
高中语文_鲁人版高中教学必修四第四单元复习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必修四第四单元复习学情分析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学中要关注学生。
经过初中语文的学习以及一年半高中的学习,学生已经学习了一定数量的文言文,积累了一定数量的文言词与文言句式,并且具有基本独立的阅读欣赏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已具备了结合课文注释进行阅读,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自主、合作的探究能力。
因此本课的学习的通过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与教师精讲点拨指导相结合,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有总结性的收获。
我的授课对象文科生,他们思维敏捷、个性张扬,但缺少对人生的理性思考,理解并探究本课的“生命”主题,恰好弥补其不足。
但授课要深入浅出、理趣并重,在情趣激发中逐渐渗透人生理念。
必修四第四单元复习效果分析通过这节课的复习,总体来说,学生学习还有老师授课还是比较令人满意的,达到了复习的效果。
首先这节课课型是复习课,在上课时要紧跟考试大纲,特别是文言文的复习,要让学生明确考纲要点。
有理解常见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几种常见的文言特殊句式。
正确的翻译文句,达到提高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在授课过程中,我紧扣这点,设置相关的复习目标。
毕竟课堂时间是有限的,不能一一俱到,只能选取有代表性的词语。
18个虚词中选取出现频率比较多的“以”,先从文本中选取带有以的句子,让学生分析以的用法。
然后通过多媒体展示近几年特别是考查的相关的语句,以此来总结“以”的意义和用法。
从文本中选取了2个典型句子,借以让学生总结翻译文句的原则及规律。
从这些情况看学生掌握比较牢固熟练。
写作这一模块,一直是学生的老大难。
这节复习课也有文言文也有现代文,并且单元主题是“建构精神家园”,那么可以借此指导学生进行议论文写作。
学生对于议论文这一体裁,知道要有论点,有论据。
但是却不能做到论点和论据结合,达到水乳交融的状态。
因此在多媒体中我选取了高考满分作文中与司马迁这个论据相关的段落,让同学们朗读分析,让他们学习如何让论据更好的来为论点服务。
高中语文教案鲁教版必修1教案

高中语文教案鲁教版必修1教案目标:通过学习本课文,使学生能够:1.理解文章主旨,把握文章结构;2.学习并能正确运用课文中的新词汇;3.学习并运用文章中的长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4.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教材:《鲁教版必修1》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5分钟)1.导入课文主题,让学生联想到自己对自然和人类关系的看法。
引导学生观察自然中确切存在的力量和凶险。
即使在人类社会中也存在弱者和强者的关系。
第二步:预习(10分钟)1.学生阅读课文,带着问题预习课文,把握文章结构和要点。
问题:本文的主题是什么?文章结构是怎样的?第三步:讲解(20分钟)1.分析文中重要词汇和长句结构,并讲解其用法和含义。
2.分析课文结构,指导学生理解文章主旨。
第四步:讨论与思考(15分钟)1.提问学生,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什么?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2.分组讨论:人类能够战胜自然吗?请举例说明。
第五步:归纳总结(10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对本课文进行总结,理清课文结构和思想。
2.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问题,教师给予指导和回答。
第六步:拓展延伸(20分钟)1.给学生提供相关资料或图片,通过图片和故事讨论自然给人们带来的恩赐与灾难。
2.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自然经历,可以写下来或进行口述。
第七步:达标检测(10分钟)1.配合本课文,布置相关阅读理解和写作题目。
2.收集学生的答案,进行个别评价和批改。
第八步:总结回顾(5分钟)1.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总结,强调课程重点和要点。
2.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和建议,教师给予回答和指导。
教学反思:本节课围绕《鲁教版必修1》中的课文展开教学,通过良好的教学步骤和策略,使学生能够理解文章主旨,把握文章结构,学习并运用课文中的新词汇和长句结构,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目标基本达到预期效果,但教学过程中,应更加重视与学生的互动和讨论,提高学生积极性和参与度。
复习必修一教案

复习必修一教案教案标题:复习必修一教案教学目标:1. 复习必修一的重点知识点和概念。
2. 强化学生对必修一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
教学步骤:一、导入(5分钟)1. 激发学生对本课复习内容的兴趣,可以通过问题、图片或视频等方式引起学生的思考和讨论。
2. 提醒学生复习必修一的目的和重要性。
二、复习知识点(30分钟)1. 整理必修一的知识点,包括重要概念、定理、公式等。
2. 通过讲解、示例和练习等方式复习每个知识点,确保学生对每个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
三、巩固练习(20分钟)1. 设计一些巩固练习题,包括选择题、填空题、计算题等,以检验学生对复习内容的掌握情况。
2. 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完成练习题,鼓励他们独立思考和解答问题。
3. 对学生的答案进行讲解和讨论,解答学生的疑惑。
四、拓展延伸(10分钟)1. 提供一些与必修一相关的拓展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探索欲望。
2. 鼓励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和交流各自的思考和答案。
3. 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进一步学习。
五、课堂总结(5分钟)1. 对本节课的复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2.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反馈意见,以便教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教学评估:1. 通过巩固练习和拓展延伸环节,检验学生对必修一知识的掌握情况。
2. 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和表现,评估他们的学习态度和自主学习能力。
教学资源:1. 必修一教材和课件。
2. 复习练习题和答案。
3. 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
教学反思:1. 教师应提前准备好复习教案,并确保教案的逻辑性和连贯性。
2.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让他们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3. 针对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教师要灵活调整教学策略,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和帮助。
高中语文第一册第四单元教案范例

高中语文第一册第四单元教案范例第四单元古典诗歌一单元说明1.单元教学目标与要求本单元的学习内容是学习自《诗经》至南北朝被称为“古体诗”的我国古典诗歌的部分代表作品诗歌创作时期从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5世纪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和要求是:(1)让学生初步了解古体诗所反映的古代社会生活了解古体诗的基本特征以及有代表性的诗人、诗作和流派了解《诗经》——《楚辞》——《乐府诗》——五言诗的发展情况(2)让学生初步学会鉴赏古体诗学习古体诗的艺术特点领悟古体诗的情趣和艺术魅力提升鉴赏古体诗的水平(3)让学生练习写诗用诗歌的形式描述自己的生活感受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2.单元内容与结构(1)阅读的三个层次:本单元分为“基本阅读”、“拓展阅读”、“推荐阅读”三个层次其中“基本阅读”有课文4篇“拓展阅读”有课文2篇“推荐阅读”有短文1篇阅读分层安排不断推进逐步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2)表达交流活动:“寻觅节日诗情”这是阅读与表达相结和合的一项活动主要培养学生的探究与鉴赏能力(3)点击链接短文:本单元的点击短文有两篇:“诗无达诂”、“文言实词(1)”这是为结合本单元内容而编写的鉴赏既是一种社会行为又是一种个人行为作为个人行为来说对于同一首诗或同一句诗读者在每个人心中的共鸣又因各人的学识、阅历、性格不同而异读者从各自的视角出发往往有不同的理解这种情况古今皆有是完全正常的教师可引导学生联系自身的实际阅读“诗无达诂”的短文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加深认识提高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文言实词在文言文中数量很多意义和用法比较复杂向来是文言文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其中单音词与双音词的辨析和理解尤为重要如果把文言文中的单音词连用认为是现代的双音词就会产生误解学生可结合课文内容及课后练习阅读“文言实词(1)”的知识通过比较逐步提高辨析单音词与双音词的能力二课文教学14《诗经》两首1.课文解读静女⑴基本解读《静女》选自《诗经邶风》是一首优美的爱情诗它以第一人称“我”(男青年)的口吻描写了与恋人约会的情景描绘了“我”见到恋人前后的不同心情这首诗格调轻松优美把民间一对男女恋人约会时的情景描写得生动活泼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全诗12句分为三章每章4句第一章:静女其姝候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这一章描写男女恋人约会的场景“静女其姝候我于城隅”点明了约会的地点与人物与“我”约会的是一位文雅而美丽的姑娘这从“静”、“姝”两字可以看出约会的地点是“城隅”:城墙上的角楼(一说是城墙边的角落)请注意:《诗经》时代的“城”不是城市而是城墙但“我”如约赶到的时候她却故意躲藏起来不出现(一说是故意躲藏起来不让看见)爱通“薆”扬雄《方言》:“薆谓薆蔽也”急得“我”抓耳搔首徘徊不停“搔首踟蹰”四字把“我”的憨厚、真诚以及未见恋人的焦灼、忧虑的心情十分逼真地表现了出来表达了“我”对“静女”的爱慕和思念之深这一章中“静女”尚未露面但从她“爱而不见”的故意逗人的表现可以想象她天真活泼、调皮可爱的情态第二章: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这一章描写男女恋人见面后的情景“静女”与“我”见面后文雅而美好的姑娘送给“我”一支红色的管箫(一说是红色的茅草)红色的管箫鲜明有光令“我”非常喜爱陶醉其中“我”表面上是赞叹管箫之美实际上是赞叹“静女”之美这表现了“我”对“静女”的爱恋第三章: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这一章继续描写两人见面后的情景“静女”又赠给“我”一束从野外放牧的地方采来的茅草那茅草的确又美丽又稀奇但是“我”感到:不是茅草有多么美丽而是因为它是“静女”赠送的所以才显得特别珍贵⑵精华鉴赏①这首诗描写了热恋中的男女青年约会时极富生活情趣的情景刻画了一个天真活泼、聪明可爱的少女和一个憨厚、痴情的少年的形象人物的心理活动描绘的非常细腻、传神善于抓住人物的感情变化男青年在约会之初姑娘“爱而不见”因而他“搔首踟蹰”非常焦虑;到后来两人见面后姑娘赠以礼物他又“说怿女美”爱不释手这一喜一忧的对比表现了男女青年之间真挚的爱情②这首诗运用了双关的修辞手法“彤管有炜说怿女美”中的“女”既指“彤管”又指姑娘男青年托物抒情表面上是喜爱“彤管”其实是借此来表达他对姑娘的喜爱之情⑶参考译文文雅的姑娘长的美约我相会在城楼暗里躲着不出现害我想走又不走文雅的姑娘长的俏送我一支红管箫红色管箫有光泽我对管箫很喜好郊外采茅送给我茅草美丽又稀奇不是茅草长的美美人送礼最珍贵氓⑴基本解读《氓》选自《诗经卫风》是“卫风”中最长的一首民歌也是《诗经》中较有代表性的一首弃妇诗它是一首叙事诗全诗以第一人称“我”的口吻描述了一个妇女被丈夫遗弃后当初恋爱、结婚的经过以及婚后的遭遇诉说了自己对不幸婚姻的痛苦、悔恨之情全诗共60句分为六章每章10句诗的情节线索清楚:女子为一个青年男子“氓”所追求后来两人结为夫妻婚后尽管妻子多年如一日甘心贫苦日夜操劳但是最终还是被丈夫遗弃了第一章:从“氓之蚩蚩”到“秋以为期”这一章是女子对男子求婚情景的甜蜜当初男子满面笑容(一说是忠厚的样子)“抱布贸丝”来做买卖其实男子“匪来贸丝来即我谋”男子并不是来做买卖而是借着做买卖前来找她商量婚事但因“子无良媒”没有明媒正娶只好“秋以为期”把秋天定为婚期女子还“送子涉淇至于顿丘”送男子渡过淇水到达顿丘这表明女子遵循礼教温柔多情第二章:从“乘彼垝墙”到“以我贿迁”这一章是女子对出嫁情景的婚期确定后女子天天登上残墙“以望复关”盼望情郎快点到来望不见情郎她就“泣涕涟涟”流泪不断;见了情郎她就“载笑载言”又说又笑这写出女子的天真、诚挚和对情人的一片深情接着经过占卦预兆顺利男子用车接她把她的嫁妆搬走两人结为夫妻第一、二章是女子对往日的甜蜜体现了女子的缠绵情深第三章:从“桑之未落”到“不可说也”这一章是女子对婚后生活的追忆表白自己内心的悲苦她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为喻从自己的生活经历中得出了痛苦的经验教训:“于嗟女兮无与士耽”这是她悔恨怨怒的强烈感情的迸发她认为:作为女子不能沉溺于男女情爱之中她从切身的体验中认识到那个社会里的妇女和男子处于不平等的地位她希望年轻的姑娘要以她为鉴吸取教训第四章:从“桑之落矣”到“二三其德”这一章仍是女子对婚后生活的指出婚姻不幸的根源是男子变心“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比喻女子年老色衰遭人遗弃“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她自豪地表明自己对爱情的忠贞而以无比怨愤的心情痛斥那个男子的负义行为第三、四章是全诗的主旨表明了女子对不幸婚姻的痛心疾首第五章:从“三岁为妇”到“躬自悼矣”这一章描写女子婚后的辛劳和所受的虐待哭诉男子的无情无义“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这表明她是一位勤劳持家的贤妻但是“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心愿已经实现了丈夫就对妻子施暴了更令她伤心的是:她被遗弃回娘家家中兄弟也不同情她而是“咥其笑矣”对她讥笑她得不到家人的理解这真是“躬自悼矣”令她独自悲伤这些描述深刻地揭露了当时的社会制度所造成的种种不平等的状况第六章:从“及尔偕老”到“亦已焉哉”这一章描写女子的被遗弃及其坚强性格尽管当初原想“及尔偕老”尽管少年时代曾“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但是男子“老使我怨”又“不思其反”遗弃结发之妻令人产生怨恨既然如此那么这场婚姻就“亦已焉哉”让它就此了结吧这表现了她与那个男子在思想感情感情上的彻底决裂表达了她对那个社会的强烈控诉第五、六章是女子满怀哀怨的哭诉表明了对负心男子的决绝⑵精华鉴赏①这首叙事诗情节完整层次分明:第一章写定婚第二章写结婚第三章写所得教训第四章写被遗弃第五章写受虐待第六章写与男子决绝全诗大体按照事件的发展顺序采取概括叙述与细节描写相结合的手法把女主人公恨与悔的感情熔融于叙事、议论之中全诗融叙事、抒情、议论于一体这对后世的诗歌创作有很大的影响②这首诗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加强了情感表达的形象性其中有女主人公婚前与婚后的对比:婚前“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在笑载言”这表明“我”作为一个纯真、热情的少女对爱情和幸福充满了渴望婚后“于嗟女兮无与士耽”“静言思之躬自悼矣”作为人妻却遭遗弃既后悔又令人伤心当初的渴望变成了失望对比强烈也有“氓”婚前与婚后的对比:婚前“氓之蚩蚩”对人一副笑嘻嘻的样子婚后“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心愿已经实现了就对妻子施暴了婚前婚后判若两人也有“我”与“氓”对爱情态度的对比:“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女子对爱情态度专一男子对爱情却怀二心这些对比鲜明生动表现了女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和性格变化⑶参考译文有个青年笑嘻嘻抱着布币来买丝其实他不是来买丝而是找我商量婚事我送你渡过淇水到达顿丘不是我拖延婚期而是你没有好的媒人请你不要发怒就把秋天定为婚期吧我登上那倒塌的墙壁来远望青年所住的复关看不见青年的到来惹得我眼泪涟涟见到了青年的到来喜得我我有说有笑你用龟甲和蓍草占卦结果都是很吉利你用车子来接我我把嫁妆搬男家桑树没有凋落的时候它的叶子很润泽唉呀斑鸠呀不要贪吃桑葚唉呀姑娘呀不要对男子迷恋男子迷恋爱情还可以解脱女子迷恋爱情是不可解脱的桑树凋落的时候它的叶子枯黄坠落自从我嫁到你家多年来过着贫苦的生活淇水水势很大浸湿了车上四周的布幔我对爱情始终如一男子却怀二心男子的行为没有准则在品德上三心两意我多年来做媳妇所有的家庭劳作一身担负无余起早睡晚没有一天不是这样你的心愿已经实现了就对我施以凶暴兄弟不知我的处境见我回来都在讥笑我静下心想一想自身感到很悲伤本想与你百年偕老如今年老了使我产生怨恨淇水也有岸沼泽总有边少年时代多欢乐有说有笑真和悦当年誓言多诚恳不想现在变了心违反誓言不念情就让这场爱情了结吧2.习题解说⑴第一题命题意图和参考答案命题意图是让学生理解《静女》诗中重点语句的内涵参考答案:“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字面上的含义是:不是你(荑——茅草)美丽而是因为它是美人(恋人)送的男主人公用这句话托物抒怀赞美自己的恋人感谢她送来了礼轻情意重珍贵的礼物表达了他接受茅草后的欣喜与幸福的感情也表现了他对恋人的一片深情⑵第二题命题意图和参考答案命题意图是让学生通过查找《氓》诗中的比兴句了解《诗经》中比兴的艺术技巧及其作用参考答案:第三章的“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以桑树未凋落的时候它的树叶一片润泽来比喻女子年轻貌美第四章的“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以桑树凋落的时候它的叶子枯黄而坠落来比喻女子年老色衰这两处用桑叶由嫰绿以至枯黄来比喻恋爱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这两处又是“兴”以自然界桑叶的盛衰变化来对照女主人公恋爱生活的变化由起兴的诗句引出表达感情生活的诗句激发读者的联想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⑶第三题命题意图和参考答案命题意图是让学生理解课文中重点文言实词的意义及在现代汉语中的用法第1小题参考答案:①说:通“悦”喜爱女:通“汝”你课文中代指“彤管”②归:通“馈”赠送注意:“说”、“女”、“归”的通假用法③涕:眼泪注意:“涕”不能理解为“鼻涕”④贿:财物课文中指“嫁妆”注意:“贿”不能理解为“贿赂”第2小题参考答案:①见:图穷而匕首见(出现)见(露出)原形②即:若即(靠近)若离不即(靠近)不离③尔:尔(你)虞我诈出尔(你)反尔(你)④爽:屡试不爽(差错)毫厘不爽(差错)⑷第四题命题意图和参考答案命题意图是让学生通过背诵课文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领会诗歌的艺术魅力提示:《静女》篇幅很短建议在课堂上请一位同学背完《氓》篇幅较长建议在课堂上多请几位同学分别担当女主人公婚前、婚后的角色背诵有关的章节3.相关资料(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这一部总集在它成为儒家的经典以前通称为“诗”总集中的三百零五篇作品代表两千五百年前约五百多年间的诗歌创作这些诗分属于国风、小雅、大雅、颂四个部分这大约是音乐的分类风是乐调国风就是各国土乐的意思雅本是乐曲名二雅除个别例外都是西周诗产地是西周王畿这个地区周人称之为夏“雅”和“夏”古代通用这种乐曲的名称也许原是从地名来的“大雅”“小雅”之分和后世大曲小曲相类“颂“是赞美歌是祭乐颂诗中《周颂》最早全是西周作品《商颂》是前七八世纪之间宋国的作品《鲁颂》是前七世纪鲁国的作品孔子是强调学习“诗三百”的他甚至说:“不学诗无以言”(《论语季氏》)孔子以后的儒家也都讽诵、弦歌“诗三百”谈道说理常常引诗为证因此诗学在儒家传习不断汉初传授《诗经》的有鲁、齐、韩三家鲁人申培所传之诗称为“鲁诗”齐人辕固所传之诗称为“齐诗”燕人韩婴所传之诗称为“韩诗”(见《史记儒林列传》及《汉书艺文志》)先后立于学官“毛诗”之学稍后出现相传为鲁人毛亨所传因赵人毛苌而显三家诗亡后“毛诗”独传这就是至今流行的本子摘自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中国文学史编写组《中国文学史》第一册20页、21页、22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2)《诗经》中占比重最大的是关于爱情和婚姻问题的诗爱情是人类特有的一种感情《诗经》中表现纯真的爱情的民歌很不少而且表达方式大多具有质朴、热烈而大胆的特点如《邶风静女》写男女约会表现了大胆而挚烈的情爱从民歌中我们可以看到在春秋以前礼教在民间的约束力远不如后来封建社会那么顽固又如《卫风氓》是著名的弃妇诗这位女主人公被丈夫虐待以至抛弃但弃妇则显得坚强决断她从亲身的遭遇中接受了教训认清了丈夫的本质所以能快刀斩乱麻干净利落这个弃妇的不幸遭遇是男女不平等的社会制度造成的她的悲剧在两千多年的旧社会具有普遍的意义《诗经》中赋、比、兴的解释从来就有很多说法这里我们只引用朱熹的话加以说明: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用今天的话说:“赋”就是直接叙事、刻画和抒情;“比”就是打比方;“兴”就是起头即先说别的事物以引出诗人要说的事物赋、比、兴都是诗人用以构筑诗的艺术形象和意境的方法一般说来虽某些诗侧重用赋、或比、或兴而多数则是交互运用就三类诗相对地说在“风”和“小雅”中用比、兴多些“大雅”和“颂”则多用赋南宋吴泳曾对《毛诗》注明“兴”的诗有过统计他说:毛氏自《关睢》而下总百十六篇首系之“兴”“风”七十“小雅”四十“大雅”四“颂”二注曰“兴也”(据谢榛:《四溟诗话》卷二统计)这个统计虽未必百分之百精确但可供我们参考摘自蒋立甫《诗经选注前言》北京出版社1981年第1版15离骚(节选)1.课文解读⑴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屈原(约公元前340——约前278年)名平字原丹阳(今湖北秭归)人战国末期楚国人他一生的活动主要在楚怀王和楚襄王时期他出身于贵族家庭曾受到怀王的信任担任过左徒、三闾大夫等官职“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参加过起草宪令和从事外交活动他学识丰富“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具有远大的理想对内主张修明法度任用贤才对外主张联齐抗秦但他遭到保守势力的反对和谗害怀王不辨忠奸听信谗言疏远了屈原把他放逐到汉水以北后来怀王受秦国欺骗客死于秦顷襄王继位后屈原曾被召回但不久又被放逐到沅、湘一带这时候的楚国内政败外交失策日益走向衰败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国都郢屈原痛心于祖国陷入败亡的绝境自己的政治主张又不能实现他满怀忧郁和悲愤大约就在这一年的阴历五月初五日自投汨罗江(在今湖南省境内)而死后人为了纪念屈原就在每年五月初五的端午节划龙舟、吃棕子渐成习俗屈原的家乡秭归从唐代就有屈原祠、屈原墓二十世纪70年代末因葛洲坝蓄水屈原祠已经搬迁几年后又因三峽大坝蓄水而迁坟迁祠屈原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有巨大成就的诗人他留存下来的代表作品有《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这些作品揭露了统治集团的朽和罪恶行径表现了自己进步的政治主张表达了自己热爱祖国的感情和坚贞不屈的精神屈原的作品是在楚国民间歌谣的基础上发展创造出来的突破了《诗经》以四言为主的格式作品中采用了大量的神话传说想象丰富多彩文字华丽充满着浪漫主义的精神这是一种独特的诗体丰富了诗歌的表现手法后人称为“楚辞”又称为“骚体”它在诗歌发展的历史上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屈原的全部作品都收入西汉末年刘向所编的《楚辞》一书东汉王逸的《楚辞章句》、宋代洪兴祖的《补注》、朱熹的《楚辞集注》、清代蒋骥的《山带阁注楚辞》是比较通行的注本⑵基本解读《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楚辞》中的重要作品它是一篇自叙性的抒情诗写于屈原被楚王疏远之后作者在诗中申述了自己远大的政治理想批判了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表达了自己对理想的积极追求和对反动势力毫不妥协的斗争精神全诗共373句2490字它结构宏伟语言优美构思奇特辞采绚丽是我国古代最早的长篇抒情诗被称为诗家的绝唱对于诗题“离骚”从西汉司马迁以来就有不同的解说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中指出:“屈平疾王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这一段话对屈原作《离骚》的原因及《离骚》的篇名作了解释司马迁认为:“离骚”就是“遭遇忧愁”离通“罹”遭受遭遇东汉的班固在《离骚赞序》中说:“离犹遭也;骚忧也明己遭忧作辞也”这与司马迁的见解大致相同王逸在《楚辞章句》中将“离骚”解作“别愁”意为“离别之愁”现代有的学者则认为:“离骚”是联绵词意义与“牢骚”二字相同课文节选的是《离骚》中开头的第一、二、三节第一节:从“帝高阳之苗裔兮”到“字余曰灵均”共8句帝高阳之苗裔兮:高阳是传说中的古帝颛顼的称号颛顼是楚国的先祖也是屈原的先祖《史记楚世家》:“楚之先祖出自帝颛顼高阳高阳者黄帝之孙”王逸《楚辞章句》:“屈原自道本与君共祖俱出颛顼之子孙是恩深而义厚也”“苗裔”指后代朱憙《楚辞集注》:“苗裔远孙也苗者草之茎叶根所生也裔者衣裾之末衣之余也故以为远末子孙之称也”全句是说:我是古帝颛顼的后代子孙[1][2][3][4][5][6]下一页。
必修一第四单元复习案

【课题】第四单元复习案新闻类文本阅读技巧高考要求(选考内容):阅读评价中外实用类文本。
了解新闻、调查报告、访谈、传记、科普文章等实用类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
分析思想内容、构成要素和语言特色,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功用,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1、新闻的特点是及时、准确、真实。
要求必须保证所报道的事实确有其事;必须保证构成新闻事实的基本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结果的真实准确;必须保证事实中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的真实准确;必须保证事实报道中所涉及的各种资料真实准确。
要注意感受它的真实性、时效性和受众性(足够的受众及传播价值)特点。
新闻真实性的突出:一是根据采访经过突出真实性;二是根据对新闻现场的客观反映突出真实性;三是根据准确的数据突出真实性;四是从细节描写的角度突出真实性。
这四个方面也是回答的一般解题思路。
2、新闻一般由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五大部分构成。
新闻写作常常按照“最重要材料(导语)——次重要材料——更次要材料——最次要材料”的“倒金字塔”结构,即先讲重要的结果,再事实经过。
⑴新闻标题。
新闻标题是在新闻之前对新闻内容加以概括或评价的简短文字,是新闻中常考的一个考点。
新闻标题分引题、正标题、副标题。
正标题的作用:划分与组织新闻内容、揭示新闻内容、评价新闻内容、吸引读者阅读。
引题的作用:交待背景、烘托气氛、揭示意义、提出问题、说明原因(目的)。
副标题的作用:交待事情结果、补充次要事实、印证主题中的观点、解释主题的含义。
标题作用:揭示新闻的内容,传递新闻的主要信息;评点新闻的事实,引导读者理解新闻主题;增强新闻的可读性,吸引更广泛的读者层;表达记者观点和感情。
(2)新闻导语,就是用最精粹的文字,简明扼要地把最重要、最新鲜的事实及其意义表达出来,是消息中最有价值的部分。
导语是一篇文章总的概括,需要开门见山,因此它位于新闻正文的开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版必修1 教学目标:
1、识记字音字形;
2、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掌握各类文言现象及一些基本古代文化常识;
3、培养的高尚品德和刻苦钻研的精神。
教学重点:掌握各类文言现象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一课时
一、回顾·预习
1、给下列加点词注音或按注音写汉字。
xiāo(枭)雄与操有xì(隙)表恶.其能(wù)及说.备使抚表众(shu ì)芟.夷大难(shān )王室之zhòu(胄)必júe(蹶)上将军dǐng(鼎)足之形今以实校.之(jiào)烟炎张.天(zhàng )kuò(拓)开大计拔刀斫.前奏案(zhuó)番.阳(pó)羸.兵( léi )累.官固不失州郡也(lěi)
2、指出下列句中通假字并解释其含义
1.卿能办之者诚决:通“请”
2.五万兵难卒合:通“猝”,仓猝
3.雷鼓大震:通“擂”
4.将军禽操:通“擒”
5.烟炎张天:通“焰”,火焰
二、自主合作探究
1、指出下列特殊句式的类型。
2、选出与例句中加点词用法相同的句子。
1、例:夫以疲病之卒.御狐疑之众( A)
A 乘犊车,从吏卒 B鲁肃闻刘表卒 C五万兵难卒合 D鲁肃闻刘表卒
2、例:命猛将.统兵数万( C)
A.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
B.曹操自江陵将顺江东下
C.诸将吏敢复有言当迎操者,与此案同
D.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
3、例:挟天子以.征四方( C )
A.蒙冲斗舰以千数
B.权以示群下
C.宜别图之,以济大事
D.此天以君授孤也
4、例:羸兵为.人马所蹈藉( B)
A.为操后患
B.行将为人所并
C.今为君计
D.安能复为之下
5、例:方与将军会猎于.吴( A )
A.进,与操遇于赤壁
B.莫若遣腹心自结于东
C.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D.善假于物
3、翻译下列句子。
(10分钟)
1、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矣。
我年轻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更不能干什么了。
2、若郑亡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利,怎敢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
3、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焉用亡郑以陪邻?学习指导
即时感悟
自己动手查字典,掌握字音字形。
独立思考;
积极探讨。
学以致用,提高解决问题能力。
学习知识的过程中,要汲取精神食粮。
越过别国而把远地当作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
为什么灭掉郑国来增加邻国的土地呢?
4、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如果您放弃郑国而把它作为东方道路上的主人,那么使者往来经过郑国时,郑国可以随时提供给他们所需要的东西,对您秦国来说也没有什么害处。
5、夫晋,何厌之有?
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
三、当堂达标:
18个虚词积累。
其:
1、则或咎其欲出者。
(代词“那些”)
2、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代词“其中的”)
3、其妻日:“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代词“他的”)06年重庆
4、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代词“它的”)08湖南
5、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代词“自己”)
6、其皆出于此乎?(表推测) 10山东
7、其孰能讥之乎?(语气词,表反问)06福建
8、尔其无忘乃父之志(表祈使语气。
“一定要”)07四川
9、吾其还也!(表商量语气“还是”)
10、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是,还是)10
11、其若是,孰能御之?(如果)
12、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助词)08浙江
四、总结提升
五、拓展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