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数据分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数据分析

霍兵,李颖

(1.辽宁大学经济学院,辽宁沈阳110036; 2.山东大学经济学院,山东济南250100)

摘要:在银行的各种风险中,信用风险是其主要风险,因为它有潜在的社会影响,大量的和多样性的风险承受者会受到影响。本文通过比较分析,对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状况和特点进行评估,并对其成因进行制度分析。结论是我国商业银行巨大的信用风险是国有企业、国有银行和财政系统三方关系演变的结果,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政策建议。

关键词:国有银行;信用风险;不良资产

中图分类号:F830.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892 (2005)03-0075-07

2002年中国的金融资产为184024.5亿元,而4家国有银行的资产总额为135496.0亿元,占市场份额的73.63%①;金融机构当年存款为19350.81亿元,贷款11643.34亿元,存贷比例指标为166%②,远高于国际上通行的标准75%。在国内商业银行的资产业务中,贷款业务占支配地位,因此中国商业银行业最主要的风险是贷款风险。尽管贷款风险分为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利率风险等,但就中国的实际情况而言,目前的贷款风险主要表现为信用风险,即借款人不能按时偿还贷款本息的不良贷款。国有商业银行业面临的信用风险主要是指日益增长的不良贷款。

一、银行角度的信用风险

1.不良贷款不断新增,不良贷款比率居高不下

信用风险就是交易对手不能正常履行合约而造成损失的风险,又被称为违约风险。不良贷款是衡量银行信用风险的最重要的一个指标。国际上公认的不良贷款警戒线一般为10%左右。我国银行的信用风险主要表现为国有商业银行所积累

①来源: 2003年中国人民银行统计季报。

②来源: 2003年中国人民银行统计季报。

的巨额不良贷款和较高的不良贷款比率,且不良资产还在快速增长。由于统计制度和信息披露机制不健全,我们无法获得90年代以前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体系不良贷款的有关数据,但一个比较普遍的看法是,中国的国有商业银行在贷款的高速扩张过程中,不良贷款也在增加。从图1可以看出:

自1990年以来,中国国有商业银行体系的不良贷款迅速增加,不良贷款比率总体上呈上升趋势。根据彭兴韵(2002)的保守估计,1990年,中国国有商业银行体系的不良贷款约为1740亿元,不良贷款比率为9.84%,之后迅速增加,1998年不良贷款上升至17000亿元,不良贷款比率为22.69%。而截止2002年底不良贷款高达26300亿元,不良贷款比率为约20%,这还不包括1999年之后剥离给四大资产管理公司的1.4万亿不良贷款。另据2002年年报数据显示,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的不良贷款比率分别为25.52%、22.37%、15.17%,而中国农业银行的数据一直未予公布,据估计达30%以上。

因为害怕打击公众信心,政府没有公布不良资产的确切数据,所以精确地计算不良资产很困难,以上数据只是根据公布的有关数据作者自己计算得出的,可能与实际情况有一些出入,但实际不良贷款只会比作者统计的多。这些估计得到了Yuan (1999)对国有企业不良债务的调查数据的支持。①1995年,Yuan样本中,江苏省不良贷款比例为19%,吉林省为43%,四川和湖南省大约为31%。1995年总债务的坏账率为6%,与CCER对整个国内银行的估计大致相同。

1998年以前,国有银行采用以实际的贷款表现为基础的贷款分类系统,将不良资产划分为三种类型,展期、可疑和坏账,这一方法低估了不良贷款,因为它没包括仍支付利息尚未展期的高风险贷款。中央银行曾要求,国有银行展期贷

①John. Bonin, Journal of Asian Economics, 2001年第12期,第200页

款的比率不能超过5%,可疑贷款不能超过8%,坏账不能超过2%。对现有数据的估计表明,不良资产的比率在亚洲金融危机前可能达到24% (CCER,1998;Li,1998),危机后可能达到29% (Fan,1999;Li,1998)。即使与遭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国家的不良贷款率相比,这一比例仍很高。见表1。

2.资本充足率较低,资本严重不足

资本充足率是衡量银行稳健性和抵御风险能力的重要指标,也是国际银行业监管的最主要指标之一。资本充足率要求强调了对银行的监督保护措施,向银行体系注入了风险评估原则,是控制银行无偿付能力风险和防止银行倒闭的,这一规定为国际银行业所普遍认同和遵守。而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指标却令人担忧。从表2可以看出,90年代之前,四家国有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除中国银行略低于8%外,其他三家银行均超过8%,1990年之后四家银行资本充足率均低于8%,且呈下降趋势。鉴于国有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持续下降的情况,1998年政府发行了2700亿元特别国债用于补充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金,结果当年四家国有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有所上升,但在1999年之后,在总资产持续增加的情况下由于盈利水平下降,资本金没有持续得到补充,资本充足率又开始下降。截至2002年底,只有中国银行一家达到8%,其它三家银行均低于这一比率。1998年,政府对银行进行再注资,使资本充足率达到8%。然而,由于未收回贷款无法恰当计算,资本充足率并没有多大意义。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资本金除了在总量上严重不足外,在结构上也不太科学合理,绝大部分是核心资本,附属资本较少。国有商业银行资本金主要源于财政部门的信贷基金、专项基金和利润追加。近几年,由于国有商业银行巨大的制度风险和信用风险,造成了银行效率低下,不良贷款猛增,导致银行利润日趋下降,完全靠自筹途径补充资本金比较困难。而同时,政府的财力逐渐下降,依靠财政注资也难以为继。国有商业银行较低的资本充足率也就不足为奇。

3.呆账准备金较少,抵抗信用风险能力差

除银行资本外,呆账准备金是维持银行还债能力,有效管理信用风险的另一重要工具。我国的贷款呆帐准备金制度推出较晚,1988年才开始实行。银行虽然被要求为不良贷款设立准备金,但呆账准备金的提取数量却是与贷款余额联系在一起的,而不是根据贷款质量的实际标准实行分类提取。这样当银行贷款组合质量下降时,由于银行不再增加额外的准备金,呆账准备金将不足以发挥其维持银行还债能力的功能。目前我国银行贷款呆帐准备金占平均资产的比率在0.5%左右,与《巴塞尔协议》规定1.25%的水平相去甚远,西方国家商业银行多在0.15%以上。见表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