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下册 流动的组织—血液-教案
七年级生物下册4.4.1流动的组织—血液教案新人教版

4.4.1流动的组织—血液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描述血液的成分和主要功能;【能力目标】使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尝试识别红细胞和白细胞。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正确理解血液的成分和功能,为输血和义务献血树立科学的观念。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描述血液的成分和主要功能;难点:使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尝试识别红细胞和白细胞。
三、课时安排(1课时)四、教具准备显微镜、人血永久涂片五、教学过程6.分析血常规化验单以小组为单位,分析收集到的血常规化验单,(1)贫血(2)炎症(3)血流不止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这是贫血病症,容易头晕、乏力、心悸等,应该补充含铁和含蛋白质的食物或听医嘱服用补血的药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这是炎症,想到自己发烧、伤口红肿、化脓等身体异常表现,应该注意消炎。
),呈红色.功能:运输氧(2)白细胞(WBC):有核、数量少。
功能:吞噬细菌和病毒(3)血小板(PLT):无核、最小、形状不规则。
功能:凝血、止血6.同学们出示自己课前搜集的血常规化验单,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PPT)①在血常规化验单中哪种血细胞数目异常?②他有什么病?他的身体有哪些异常表现?③对这个病人该采取怎样的措施来治疗或缓解?巡回指导,找出一些典型的单子,投影分析①红细胞较少或血红蛋白较少②白细胞数目过多(血小板数目异常的单子比较少,可以让学生举例:日常生活中血小板起作用的时候)课堂小结以组为单位,总结本节收获指导学生总结概括,尽可能扩大学生的参与度.六、板书设计第一节 流动的组织-血液 一.血液的组成 二.血液的功能七、课下作业 完成教材课后练习 八、教学反思学生几乎都有流血、抽血和见血的经历,对血液有一些感性认识,但学生大都不知道血液里到底含有那些成分及其各成分的主要功能。
因此,本节课教学主要围绕着血常规化验单展开,结合实验观察,使学生对血液这一既熟悉又神秘的结构又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了解,消除了以往的一些疑虑.通过对化验单的分析,令同学感觉到学为所用,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下册4.4.1流动的组织血液教学设计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血液的组成和功能是本章节的重点,特别是血细胞的分类、形态结构特点及其功能。此外,血型的概念和输血原则也是教学难点。
3.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四)课堂练习
1.教师设计一些与血液相关的练习题,包括选择题、填空题和简答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3.教师挑选部分题目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血液知识。
(五)总结归纳
1.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血液的组成、功能、血型及输血原则等知识点。
5.能够运用所学的血液知识解释一些生理现象,如高原反应、输血反应等。
(二)过程与方法
在本章节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将通过以下过程与方法提升自己的生物学素养:
1.通过观察血涂片,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交流、合作的能力,共同探讨血液的组成和功能。
3.通过实验操作,如制作血涂片,学会正确的实验方法和技巧。
在实际教学中,应关注以下几点:
1.学生对显微镜的使用技巧尚需加强,需要教师在实验操作过程中给予个别指导,帮助他们熟练掌握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2.部分学生对血液知识点的理解可能存在困难,教师应采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如实物模型、图表等,帮助学生形成直观的认识。
3.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有待培养,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小组活动,让学生在交流合作中共同探讨血液知识,提高他们的合作能力。
2.学生在观察血涂片时,对血细胞的识别和区分存在一定难度,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予以关注和指导。
人教版七年生物下册第四章第1节流动的组织——血液(教案)

流动的组织——血液课时教学设计
血浆是血液中的液态部分,含有多种维持人体生命活动所需的物质。
1.成分
2.主要作用
血浆的主要作用是运载血细胞,运输维持人体生命活动所需的物质和体内产生的废物。
三、血细胞
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1.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
(1)目的要求:认识红细胞和白细胞。
(2)材料用具:人血的永久涂片,显微镜。
视频: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
(3)方法步骤
①将显微镜对好光,通过目镜看到白亮的圆形视野。
②将人血的永久涂片,放在低倍显微镜下进行观察。
③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数量最多的血细胞是红细胞,体积最大的血细胞是白细胞。
教材第52页“讨论”
①数量最多的细胞是红细胞。
②红细胞呈两面凹的圆盘状,红色,数量多,不用染色就可以直接观察到;白细胞的体积比红细胞大,数量少,只有经过染色才能观察清楚。
2.红细胞
(1)形态结构:血细胞中数量最多的细胞是红。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下册第四单元4.4.1流动的组织——血液_教学设计

《流动的组织—血液》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描述血液的组成成分和主要功能。
2、使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尝试识别红细胞和白细胞。
(二)能力目标:1、尝试解读血常规化验的主要数据,提高思维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对三种血细胞功能的了解,学会运用知识,描述贫血、炎症、血流不止的现象及原因。
(三)情感态度价值目标:1、通过对血液成分及各部分功能的认识,体验血液对生命的重要作用。
2、培养学生乐于探索生命的奥秘,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一)教学重点血液的组成成分和主要功能。
(二)教学难点1、显微镜下分辨各种血细胞,理解血液属于组织。
2、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有关血液问题的能力。
三、教具准备(一)教师把血细胞微课视频挂在智学网、希沃白板5课件、加入抗凝剂的血液样品、人血的永久涂片、显微镜、血常规化验单。
(二)学生预习教材相关知识,学习微课并完成相关作业,复习显微镜的使用。
四、教学过程教师:在前面我们学习了人体的营养和人体的呼吸的有关知识,现在我提问大家几个问题。
1.食物中的营养物质主要在什么部位被吸收?2.外界空气中的氧气是在人体什么部位被吸收?3.被人体吸收的营养物质和氧气是怎样运输到身体各处的呢?同时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废物又是怎么运走的呢?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其实,在我们的身体里,有着一个繁忙的运输系统,它们将来自消化道的营养物质,来自肺部的氧,迅速运往身体各处,同时将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废物及时运走。
这个运输系统就是遍布全身的大大小小的血管,血管里流动着血液。
好,请同学们翻开课本50页,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四章第一节《流动的组织---血液》教师:提出问题:失血过多的病人如何抢救?输血还是输液?学生:输血,这都与血液的组成成分和功能有关。
教师:血液对我们人体非常重要,关于血液同学们都知道那些内容呢?学生:根据生活常识来说出有关血液的知识。
教师:同学们说的真不错,生活中很留意,我们知道了血液是咸的、有营养、有腥味、有血糖、有血细胞并且是红色的,那么为什么呢?大家想知道吧?请仔细看我手中的试管(出示血液分层现象演示实验及分层图),在新鲜的血液里加入抗凝剂,静置一段时间后,可以观察到血液有明显的分层现象,现在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并思考:试管中的血液分几层?各是什么颜色?为什么会出现分层现象?学生:仔细观察、认真分析、得出结论:分成上下两层,两层中间还有一薄层白色物质。
4.4.1流动的组织—血液教学设计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下册

1.教师简要回顾人体的基本组织,引出血液作为一种特殊的结缔组织。
2.详细讲解血液的组成:血浆、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以及它们的功能。
-血浆:负责运载血细胞、养料和废物。
-红细胞:携带氧气和二氧化碳,维持身体正常的新陈代谢。
-白细胞:具有防御和保护作用,抵抗病原微生物。
-血小板:参与血液凝固和止血过程,维持血管壁的完整性。
3.结合挂图、实物模型等教学资源,形象直观地展示血液各成分的形态结构,加深学生的认识。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以下问题:
-血型的分类有哪些?为什么说血型与输血有关?
-输血时应遵循哪些原则?为什么?
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讨论交流,总结血型与输血的关系,以及输血原则。
3.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给予指导。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下册的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对人体的基本组织有了初步的认识,掌握了细胞、组织、器官和系统的概念。在此基础上,学生对血液这一特殊的结缔组织的学习将更为深入。然而,由于血液的组成和功能较为抽象,学生对血液各成分的认识可能仍停留在表面,对血型与输血的关系理解不够透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以下几点: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血液的组成和功能:理解血液作为一种流动的结缔组织,其各成分的形态结构和功能是本节课的重点。特别是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形态特点及功能,学生容易混淆,需要重点讲解和反复巩固。
2.血型与输血原则:掌握ABO血型和Rh血型的分类,理解血型与输血的关系,以及输血时应遵循的原则,这是本节课的难点。学生需要通过实例和实际操作来加深理解。
4.结合本节课所学,与家人分享血液健康知识,了解家人的血型,并探讨血型与遗传的关系。
第一节流动的组织——血液(教案人教版)

第一节流动的组织——血液(教案人教版)第一节流动的组织——血液教学目标1.描述血液的组成成分和各成分的主要功能。
2.使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尝试识别红细胞和白细胞。
3.尝试解读血常规化验的主要数据。
教学重点血液的组成成分和各成分的主要功能。
教学难点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并识别血细胞。
课时安排1课时。
课前准备化验单、课件、显微镜、人血的永久涂片。
一、导入新课我们知道人体的一切生命活动都是在细胞内进行的,细胞需要物质和能量,那人体吸收的营养和吸入的氧气是如何运输到全身的细胞中去的呢?二、新课教学(一)血液的组成为什么失血过多会导致死亡?对失血多的病人,为什么要及时输血而不是输液?这都与血液的组成成分和功能有关。
1.资料分析(1)提出问题:血液里有哪些成分?(2)提出假设:血液是由几个部分组成的。
(3)验证假设:如果我们是科学家,通过什么方法可知血液的成分?(学生通过思考、讨论,参考教材可知血液分层、观察血涂片的实验方法。
)(4)分析现象:①含有抗凝剂的血液静置段时间后,为何会分层?②试管中的血液分为几部分?各呈什么颜色?各部分的容积比例大致是多少?(5)得出结论:通过实验可以看到,试管中的血液分为两部分:上面部分是淡黄色,半透明的液体——血浆,占血液容积的55%左右。
下面的部分是血细胞,不透明,呈暗红色的是红细胞,在红细胞和血浆的交界处,有很薄的一层白色物质——白细胞和血小板。
可见,血液是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的。
我们义务献血献得最多的是血浆。
2.血浆的主要物质根据血浆这个名称我们来猜想一下组成血浆的主要物质有哪些?(出示血浆成分示1意图)(1)性质:血浆是一种溶有多种物质的液体,略呈淡黄色。
(2)成分:①含水分约90%;②细胞所需的养分,主要是葡萄糖、氨基酸、脂肪酸和无机盐等,约占3%;③蛋白质,简称血浆蛋白,约占7%。
还含有细胞代谢废物,如尿素和尿酸等含氮废物。
(3)功能:运载血细胞,运输养料和废物等。
中学生物《流动的组织—血液》教案(精选6篇)

中学生物《流动的组织—血液》教案中学生物《流动的组织—血液》教案(精选6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中学生物《流动的组织—血液》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中学生物《流动的组织—血液》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观察和分析人体的血液样本,描述血液成分和各自的基本成分。
结合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举例说明血液的主要功能。
【过程与方法】通过使用显微镜观察被染色的人血永久涂片,尝试识别、比较三类血细胞。
尝试解读血液常规化验单,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同血液化验的意义,远离疾病诊断误区,正视健康体检和珍爱健康。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血液的基本成分和各自的主要功能。
【难点】正确认识血液化验的意义。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展示到医院看病抽血化验的视频,设疑:为什么医生能根据血液成分的变化来诊断疾病呢?为何因意外失血过多的人必须马上输血?否则危及生命?从而进入本节课。
(二)新课讲授1.资料分析——血液的分层现象的演示实验。
教师简述并演示实验,提示学生认真观察并注意血液各部分的颜色和比例大致是多少。
出示讨论题:(1)含有抗凝剂的血液离心或静止一段时间后为什么会出现分层现象?(2)你认为血液可能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血液常规化验单上所列的血液成分,应该分别在什么层?(3)为什么把血液称为“流动的组织”?引导学生回答,教师点拨,完善。
鼓励性评价。
2.血液各成分的功能。
(1)血浆;指导学生观察教材图4-31血浆成分示意图,看一看血浆中主要含有哪些物质。
并结合血液的组成,思考血浆的功能。
(2)观察人血永久涂片实验;让学生回顾在医院做血常规化验的过程。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预习教材的实验:观察人血永久涂片,明确本实验的目的、要求、材料用具及方法步骤。
组织学生讨论:①你所观察的人血永久涂片中数量最多的是哪种细胞?②你是怎样区分红细胞和白细胞的?③为什么看不见血小板?学生思考交流并回答,教师鼓励性评价。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下册4.1《流动的组织---血液》教案设计

《流动的组织——血液》教学设计一、设计思想1、教材分析:食物经消化道的消化和吸收后,氧经呼吸系统进入人体后,怎样才能运送至全身各处的组织细胞供细胞所利用?细胞产生的废气、废物又怎样运离细胞?学生会很自然地产生该疑问。
本章便顺理成章讲运输问题,也为下一章作了铺垫。
本节重点讲授血液的成分和功能。
2、学情分析:对于血液学生既熟悉又陌生,前者易引起兴趣,后者易激发好奇心。
教师应因势利导充分利用媒体课件等手段,加深学生对血液成分及功能的进一步认识。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描述血液的成分和主要功能,能识别人血永久涂片中的红细胞和白细胞(二)能力目标:1、通过让学生分析血常规化验单,培养其应用知识的能力2、通过让学生观察新鲜血液和人血涂片图片,培养观察能力和语言概括能力3、培养其自主学习的能力(三)情感价值目标:1、体验血液对人的健康和生命的重要作用,初步认同无偿献血2、养成用心观察的习惯三、教学重点血液的成分和功能四、教学难点:自主学习教材,比较几种血细胞五、课前准备:1、分组学习课改主持培训2、多媒体课件六、教学过程(课型新授课上课班级162班)一、导入1、人体营养来自哪里?到哪里去了?2、人为什么要呼吸?学生讨论,展示A营养来自食物,六类。
最终到达细胞内(构建细胞,生命活动等)。
B为细胞的生命活动供能。
3、营养和氧气如何到达细胞内,废物又是怎样排出?二、新授探究血液1、外部特征问:你曾流过血吗?请描述一下你对血的认识2、探究血液内部成分根据目标完成自学,目标:知道血液的组成;知道血液各成分的功能。
3、学生展示自学成果。
4、引导学生自主完善知识结构知识提纲:①血浆的主要作用。
②红细胞的形态和功能。
③白细胞的特点和功能。
④血小板的形态特点和功能。
.难点突破,深化理解①血红蛋白:一种含铁的蛋白质,在氧含量高的地方与氧结合,氧含量低的地方与氧分离。
激发学生思考如果血红蛋白或红细胞偏低会患什么疾病,让学生将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做到学以致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流动的组织—血液》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结合生活经验和观察分析,描述血液成分
②使用显微镜观察人血永久涂片,尝试识别红细胞和白细胞
③解读血常规化验单,了解各种血细胞的功能及其病理表现,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④分组实验及讨论,在提高学生实验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的习惯
2、情感态度价值观
关注血干细胞及其研究进程,教育学生珍爱生命,关爱他人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血液的成分及各自的主要功能
2、难点: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有关血液问题的能力
3、难点突破:学生课前搜索自己或家人的血常规化验单,研究自身的一些血细胞数目异常情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能自己寻求血细胞的功能来解惑,使枯燥的血细胞功能溶入生活中去学习。
三、教学设计思路
创设问题情景引入新课——观察演示实验了解血液成分――根据血浆成分推断血浆功能――分组实验、列表归纳血细胞的种类、结构及区别方法——分析血常规化验单理解血细胞的功能——通过知识运用巩固知识――关注常州电视台都市新闻坊追踪白血病女孩的事例,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并达到教育学生珍爱生命,关爱他人的目的。
四、课前准备
师:
1、准备未加抗凝剂的血液(血块)及加抗凝剂的血液
2、显微镜、人血永久涂片
3、课件PPT流动的组织——血液
生:
收集自己或自己家人的血常规化验单
五、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