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宗教热:灵魂的痛楚论文

合集下载

经典文学作品中的心灵升华与宗教追求

经典文学作品中的心灵升华与宗教追求

经典文学作品中的心灵升华与宗教追求在经典文学作品中,常常可以看到作者对心灵升华和宗教追求的探索与描写。

这些作品通过深刻的思考和细腻的描绘,展现了人类内心的复杂和对宇宙的探索与思考。

本文将从几个不同的经典作品出发,探讨其中蕴含的心灵升华和宗教追求的主题。

一、《悲惋年月》为我们揭示了心灵升华的途径和困境。

小说主人公瓦娜达·陈是一个典型的心理诊所病患。

在她的心灵升华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她经历了痛苦的挣扎,但最终找到了内心的平静。

作者通过瓦娜达的思想内省和情感抒发,展现了她的心灵成长和对生活的理解。

通过她的经历,我们明白了心灵升华需要面对困境和挑战,需要不断探索和思考,才能达到内心的宁静与升华。

二、《老人与海》以海明威独特的笔调展示了宗教追求的力量。

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位年迈的渔民桑地亚哥,身陷困境之中。

面对连续失败和孤独,他通过自己的坚持和信仰获得了力量和勇气。

宗教追求在他的心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不仅在宗教仪式上寻求庇佑,还通过祈祷和信仰来寻求内心的安慰和力量。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绝望的时刻,宗教追求可以给人以希望和支持,让人坚持下去,找到自己内心深处的力量。

三、《红楼梦》通过对宗教信仰的描写,反映了人性的弱点和对灵魂的追求。

小说中的贾宝玉一直对佛教持有崇拜的态度,他渴望摆脱尘世的纷扰,寻求心灵的净化和升华。

但同时,他也遭受了尘世的困扰和诱惑,对他的道德观和宗教信仰构成了冲击。

通过贾宝玉的经历,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复杂和脆弱,以及对宗教信仰的挣扎与追求。

这部作品引发了我们对人性和信仰的深思,让我们思考自己内心的追求和对宗教的理解。

以上几个经典文学作品仅仅是众多揭示心灵升华和宗教追求的作品中的一部分。

通过这些作品,我们可以看到作者们对人类内心世界的关怀和思考。

他们通过对心灵的升华和宗教的追求的描写,让我们反思自己对于生活的理解和追求。

同时,这些作品也引发了我们对宗教与信仰、人性与命运的一系列思考。

宗教社会学小论文

宗教社会学小论文

回归自我的精神家园——浅谈宗教的心理调适功能摘要:在这个富于变化和不确定性的客观世界上,人们常常被惊扰,在大自然的面前,人类的力量显得特别渺小,加上现代社会的快速运转和高度竞争给人带来的精神压力,使人们变得更加紧张。

原始人有原始人的烦恼,古代人有古代人的忧虑,现代人有现代人的精神压力,而宗教借助于超人间的力量,作为一种心理调适机制,为社会成员提供心理上的慰藉和安全感,在从原始社会至现代社会的若干种社会形态中,始终执行着它的心理调适功能。

关键词:宗教学,心理学,宗教的心理调适功能在原始社会,由于主体生存危机,人们对自然以及自然之外的一切事物感到畏惧,他们开始寻找一种足以抗拒这种神秘力量的精神寄托。

他们开始了自然崇拜,他们心理宇宙中的缺陷是对自然和人自身行为的迷惑以及对其肉体自然需求的忧虑,原始宗教就是心灵危机感的平衡物。

在现代社会,不再是缺吃少穿,社会生产力在不断提高,人们衣食无忧,但却仍然感到精神空虚,孤独感和失落感压抑着自我,我们学会有意的逃避,一直在寻找自己精神的家园,这是情感与科学的抗争,时刻都在进行着,这也是一场无声的革命,在理性和感性之外开展着。

宗教对于人们来说,绝不仅仅是一个充满教条教训和繁琐宗教仪式的组织,宗教的魅力在于:它已经深深扎根在人的内心。

在人们的心灵深处,就像是大海最深处的平静的底部,无论在表面上发生什么样的惊涛骇浪,在大海的底部,仍然是一个平静的状态。

宗教就是用其内在的力量去抚慰和支撑人,在宗教社会学中,我们把宗教的这一功能称作是“宗教的心理调适功能”,即指通过特定的宗教信念把人们的心态从不平衡调节到相对平衡的功能,并由此使人们在心理、精神和行为上达到和谐的状态。

人,作为一种生物存在于这个世界上,我们都会有我们的生活方式,我们都会有我们的喜怒哀乐,我想大多数人都逃离不开这个世俗的社会所带来的种种,尤其是在这个物欲横流,充满着利益追求的社会中,想要做到心安理得,清心寡欲,是很难做到的。

宗教工作热点问题心得体会

宗教工作热点问题心得体会

宗教工作热点问题心得体会宗教工作热点问题心得体会近年来,宗教工作成为了社会热点问题之一。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信仰已不再是个人的私事,而是涉及到整个社会,甚至国家的稳定和发展。

在这个背景下,宗教工作热点问题越来越多。

我在宗教工作中长期从事宣传工作,有很多独特的体验。

下面,我将结合自己的工作体会,谈谈宗教工作热点问题的感想和体会。

一、体现真实感受首先,宗教是一个人心灵的依托,是人类对超脱于物质世界的精神生活的追求。

在我的工作中,我深深感受到,信仰对于人的意义是非常重要的。

信仰,就是关于生命意义的思考,是人生的指南针。

在宣传工作中,我发现很多人在信仰问题上存在迷茫和疑问。

很多人不是缺乏信仰,而是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信仰。

与此同时,我也看到了很多宗教组织存在的问题,让人们对信仰产生了怀疑。

很多时候,文化问题、历史问题、地域问题、甚至是人为因素都会影响到人们的信仰决策。

二、表达中心思想然而,无论我们面对哪个宗教,都应该重视宗教的本质。

宗教不是一种工具,不是一种利益,在信仰的道路上,不能以牺牲别人的利益为代价。

宗教是个人对神、佛、天的崇拜,是个人与自然、内心的和谐。

这个和谐本质上是宽容和道德的。

这个德行不但不能被轻视,更应该被贯穿于宗教的行为和工作中。

因此,宗教从业者应该摒弃所有的角色,遵守规矩,以宽容和谦让的态度去为人民带来更好的宗教信仰体验,以及更清晰和正确的宗教信息。

三、突出重点避免极端主义、占有欲、粉丝心理对于宗教信仰的影响,是热点问题中的重点。

极端主义不仅破坏与其他宗教的互动,更会被采取极端的行为,带来不好的影响和后果。

占有欲及其种族歧视、排外心理,则不利于不同民族间的交流。

在当前环境下,这些热点问题需要我们做出适当的处理。

我们应该采用明智、宽容和包容的态度,避免误解和冲突,促进宗教信仰与正常生活的和谐发展。

四、注意思辨同时,我们在处理这个热点问题时,应该遵循宗教信仰的原则,不应在宗教信仰上妥协或达成一些关乎社会、个人的协议。

小谈我对宗教的看法

小谈我对宗教的看法

最近,一个朋友跟我说他交了一位美国朋友,于是他与这位朋友交流基督教,交流圣经。

通过交流,他对于西方人们的宗教观有了全新的认识,他们并不是一开始就完全相信基督教的,也会质疑批判它。

于是他们就去想方设法去反驳去批判,但是发现宗教上所说的东西是现在的我们无法用任何方式去反驳的,比如人的起源问题,虽然我们现在最让人认同的是生物进化论,但是我们有无法百分之百认为这种理论是完全正确的,而基督教却告诉我们上帝创造了人类。

人类无法解释的现象,宗教却能告诉我们答案,虽然我们并不能断定宗教上给我们的答案是否正确,但是我们不能否认宗教本身就是一种超经验超自然的存在,是我们无法证明和证实的,这样一来至少我们的内心会减少一分对未知世界的一点恐惧。

而我们的宗教学开篇就告诉我们:为什么会存在宗教,为什么需要宗教,为什么要有宗教学。

一、宗教存在的意义以及宗教学存在的原因1.宗教使人们把握世界的一种方式。

如果说经验是人们把握世界的一种方式,那么宗教就是人们把握世界超经验的超自然的另一种方式。

经验更多的反映的是一种表象并不能反应本质,虽然我们可以用发达的科学来弥补经验的不足,但是科学却无法解释善恶真假,,虽然有艺术来掌管善恶真假美丑,但是依然无法解决我们生活中的一些问题,比如人是否有前世今生,人死后去哪里,有没有灵魂等等的我们觉得很玄乎的问题,但是我们却可以从宗教当中找到慰藉寄托。

而且,人们生活在这个繁杂的大千世界,每个人都会有许许多多的欲望,也就有了欲望得不到的痛苦,这时人们往往需要一份纯净的、不受他人干扰的的一方净土来寄托,给予安慰,是他能够继续活着,宗教无疑就是一个好的选择。

2.宗教是人类文明的伴随者。

人类世界经历了:虚无、理性、实证三个阶段,不论是迷茫想象的虚无期,还是到理性哲学思考的理性期,还是到用科学解释世界证明世界的实证期,人们都无法对这个世界真正的了解,真正把握这个世界,人们依然会有对未知世界的恐惧,这样,人们必然需要一个信仰来支撑,于是伴随着每个时代的的新情况,都会出现新的问题,于是就会出现新的宗教文明,他们伴随着人类文明一同发展。

宗教热:灵魂的痛楚

宗教热:灵魂的痛楚

[宗教热:灵魂的痛楚]
严格意义上的人类宗教文明已有五万年左右的历史,而有宗教色彩或宗教意味的文明现象,可能要追溯到十多万年以前,即人类“走出非洲”慢慢地在亚欧等地稳定下来之后,社会文化论文《宗教热:灵魂的痛楚》。

◆分享好文◆宗教现象的出现,最初可能有三种原因:第一,从诸如电闪雷鸣、旱涝天灾等自然现象的神秘和恐惧的心理中,逐渐形成了“自然神”的宗教观念;第二,从对诸如梦境、疾病特别是精神方面的疾病引起的幻境、人体神秘能力(如性体验、生殖能力、血缘亲情)等神秘心理中逐渐形成了“神秘性”的宗教观念;第三,由于人类在其诞生之初就属于一种社会性群居生物,因而从对诸如权威者的长期敬畏心理、对具有某些超常能力者的神秘心理和崇拜心理中滋生了这样那样的“信仰性”的宗教观念。

由此,我们可以得到两点认识:第一,宗教文明具有神秘性、异己性和威慑性等特点。

第二,宗教文明是围绕着对宗教主体的生命的渴望、尊重和认识等活动形成的。

但是,由于宗教对生命的理解是建立在神秘性、幻想性基础上的,因而它对人类生命越是尊重便越发压抑,越是渴求便越发危害。

我们注意到首届中国油画展明显地昭示出的宗教热再度兴起的[1][2][3][4][5]。

来自心灵的痛楚教育心得

来自心灵的痛楚教育心得

来自心灵的痛楚教育心得这是一篇由网络搜集整理的关于来自心灵的痛楚教育心得的文档,希望对你能有帮助。

痛楚是因为脆弱,还因为没有看破和心灵的易感。

但如果我不去感受这些,那么我的生命又是什么呢,我将无法给自己定位。

但是,有的时候我也想忘却,谁愿意做一个痛楚的收藏者呢,谁不愿意自己是个生命的欢悦者呢。

看着花开,我能感到那些细微的痛楚在蠢蠢欲动,虫子一样在我心间爬着。

躺在床上,听着雨声,我也能感到那些痛楚在随着窗外的雨声慢慢渗入我的心间,让我有一点点哀伤和难过。

世间的美真是很多,很多的美让我痛楚,是因为它们瓷器般易碎吗?生命里的痛楚是黑色的,因为它阴暗,也是红色的,因为它是伤口,有着流血的疼痛。

我是这样想,或许美就是让人感触到痛的。

不痛就不那么美了。

正像时间能让一个美人变为一个丑陋的老太婆,这样的疼痛真是无法扭转和改变的。

或许有的人只顾及一时的欢欣,而不想到以后,那就尽情的欢欣,但以后迟早还是会来的。

但是我除了写出我内心的疼痛,写出一些美的消失,我又能做些什么呢?或许创作就是这样,除了写出,别无所能。

我自己是个自卑的人,因为一向是与失败结缘的,经历的失败一多,不免就不自信起来,觉得自己干什么都不成。

就说写作吧,搞了这么些年,也是搞得一塌糊涂的,拿不出点像样的东西。

人自信了就觉得自己什么都能干,都能干成,人不自信了,就觉得自己什么都干不成,还没开始干,就觉得底气不足,要敲退堂鼓。

一想到生命中的失败,我自己就有些茫然,不知道以后的路怎么走。

而想到那些心灵里的痛楚,我的眼眶就有些湿润,为自己的生命感伤。

我清楚自己的内心要什么,只是实现不了,只是不能抵达。

我看着我灵魂的天空,它是由这样的唯美和理想支撑着的,在生命的困惑和期待里充满了痛楚,面对生命里时时袭来的虚无,我一直在文字里救赎自己。

美着,便疼痛着,爱着,便痛苦着。

或许生命里的哀伤也是多余的,应该把它剔除出去。

时间把我们投放到这世界上,时间也将一一收走我们。

我因此感到生命中的寂寞了,地上影子一般的寂寞,悄然无声,像是一个蹲伏的动物。

不能回避的灵魂痛楚_解析_善良的乡下人_中赫尔加的宗教意识回归

不能回避的灵魂痛楚_解析_善良的乡下人_中赫尔加的宗教意识回归

怪人,还包括那些夸夸其谈、自我陶醉、自私虚荣、毫无 精神信仰而又自我满足的女性受害者。她们既庸俗世 故、自以为是令人厌恶,受苦受难时又孤苦无助令人心 生同情。《善良的乡下人》中的女主角赫尔加便是如此。
32岁的赫尔加因为儿时的一次狩猎事故失去一 条腿而装着假肢。为了掩盖假肢带给她的自卑和缺憾, 赫尔加拼命读书。获得哲学博士学位后,她消除了自卑 感却转而鄙视周围人的庸俗,甚至瞧不起自己的母亲。 “由于经常感到愤懑,脸上已经失去了一切表情……她 的蓝眼睛冷冰冰的,里面的神情就像一个人凭着意愿 已经双目失明,而且打算就这样保持下去一样。”她自 作主张把名字“乔伊”改成“赫尔加”以示她的反抗意识 和特立独行精神。她取名赫尔加的理由是这个名字“声 音难听”,让人想到“呆在炉子里的那个丑陋、出汗的伏 尔甘”。当貌似天真、诚实的《圣经》推销员波因特尔出 现在她面前时,她既被这个年轻人吸引,也想试试自己 的诱惑力。带着自负和高人一等的心态,她幻想着能轻 而易举俘获小伙子的心,并且谎称自己只有十七岁。在 与小伙子幽会过程中,她充满自信,自称“连上帝也不 相信”。甚至自命不凡地说“:咱们有些人已经把蒙着眼 睛的布去掉,看到并没有什么可看的。这就是一种拯 救。”而全然没有意识到自己已经钻入了波因特尔设计 好的圈套,即将陷入Fra bibliotek尬可悲的困境。
的依赖和信任,可见她是有宗教意识的。在这里,作者 的本意即是通过暴力的手段唤醒受害人的宗教意识, 让她意识到抛弃上帝的后果,认识到人类的堕落,从而 回归基督,积极寻求获得救赎的方法和途径。波因特尔 的暴行固然残忍,却如同当头棒喝,打掉了赫尔加的狂 妄与自大,剥去了她的虚荣与虚无,迫使她更加清醒地 看到真实的自己,从而重新审视自己,重新走上回归上 帝之路。而基督的到来(波因特尔的化身)帮助她走向 救赎之路。因而,可以说正是这一刻的极端脆弱带给赫 尔加罪人身份获得了拯救的契机。

初二作文议论文《灵魂的温度》900字(共10页PPT)

初二作文议论文《灵魂的温度》900字(共10页PPT)

关键词:究竟,为何,灵魂,丧失,
温度,原因,可能,在于,当代人,社会 性,渐渐,缺失,我们,一代人,习惯, 互联网,高速,发展,推动,数字,时代, 习惯,广泛,信息,来源,虚拟,社会交 往,面对,冰冷,手机,屏幕,渐渐,每 个,仿佛,灵魂,装进,手机,似的,忽 略,本来,十分,重要,社会,人文精神。
关键词:我们,知道,蓬生麻中,
扶而直,我们,知道,人性本善,习远, 我们,更加,知道,关怀,带来,春风, 吹化,心底,结下,坚冰,真诚,付出, 微笑,收获,脉脉,流淌,情谊,人工智 能,无法,拥有,人类,感情,无法,得 到,灵魂,温度,因此,不能,作为,人 类,正因,思想,温度,才能,诗意,栖 居,大陆。
初二作文议论文《灵魂的温度》
究竟为何灵魂丧失了本有的 温度?原因可能在于当代 人社会性的渐渐缺失。我们这 一代人,习惯了互联网 的高速发展推动的数字时代, 也习惯了广泛的信息来源与虚 手机 拟的社会交往,面对冰冷的 屏幕久了,渐渐每个人都仿佛将
灵魂装进了手机似的,忽略了本来十
分重要的社会人文精神。
更遑论对明星的肆意抹黑、对国
格的嗤之以鼻、对他人的恶意揣
历史 测……
回眸,我们悲哀地发现
关键词:无时无刻,思考,思想,
作为,一个,个体,本质,珍贵,东西, 然而,人性,冷暖,反应,灵魂,温度, 当下,有些,失去,火热,人性,徒留, 一个,冰冷,灵魂,放眼,当代,我们, 不难,发现,互联网,传播,不再,亲切, 友善,问候,而是,铺天盖地,键盘,老 人,摔倒,得到,不是,关切,问候,而 是,冷嘲热讽,遑论,明星,肆意,抹黑。
初二作文议论文《灵魂的温度》
我们知道,蓬生麻中,不扶而直;我
习远 们知道,人性本善,性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宗教热:灵魂的痛楚论文
浅谈宗教热:灵魂的痛楚全文如下:
【内容提要】近年来宗教热再度兴起的艺术现象,已不是简单地以世俗化的眼光去表现宗教题材,而是试图将世俗生活宗教化。

他们的图式生成过程具有很大程度的悟性和艺术直觉特征,但同样反映出当代艺术家的焦虑。

由此,我们可以得到两点认识:第一,宗教文明具有神秘性、异己性和威慑性等特点。

第二,宗教文明是围绕着对宗教主体的生命的渴望、尊重和认识等活动形成的。

但是,由于宗教对生命的理解是建立在神秘性、幻想性基础上的,因而它对人类生命越是尊重便越发压抑,越是渴求便越发危害。

返回原初,高扬人本的崇高与自然的和谐,建树一个新的精神模式,无疑应该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画家们的共同目的。

绘画应准确地转换出崇高的理念,不应是病态的和刺激的。

在这里,人本的力度精神和美的组合性将构成健康的张力场而作用于人类社会。

这种具有上升感的绘画,从其外观上来看,应带有“斯特拉斯”(德国的一座著名建筑)那样的形态,它腾空而起,崇高壮观,浓荫广复,而千枝纷呈,在它的巨大而和谐的一体之中,表现为一种崇高的理念之美,它包含有人本的永恒的协调和健康的情感。

……在我们这个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使绘画建立有序结构的最理想方式,就是高扬一种崇高而健康的文化精神。

通过绘画将这种崇高而健康的精神得以呈现的画家们,将是恢宏的所有者,将伴随着时代而前进。


费尔巴哈说过:
“人的依赖感,是宗教的基础,而这种依赖感的对象……就是自然。

自然是宗教的最初原始对象,这一点是一切宗教和一切民族的
历史所充分证明的。

”[1](P1-2)恩格斯在谈到宗教是人们日常生活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反映时也指出:
“在历史初期,首先是自然力量获得了这样的反映。

”[2](P354)
自然崇拜是原始宗教中的最早形式和最初内容。

人对自然的崇拜,莫过于人把自然看作人类起源的认识更早、更重要了。

在若干民族的创世神话中,我们都可以看到人类对自然本
身的崇拜痕迹。

如汉族创世神话说“人乃女娲用黄土造成”。

而在
我们年轻的画家宣言、文章、作品中,也可以看出他们对自然的崇拜。

如丁方所说:
我无数次踯躅于边塞高原那清寒的崮峁上,流连于那些被流沙几乎湮没的峰火台旁。

当我俯瞰着黄河是如何酷烈地穿过高原;
当我远眺连绵的崮峁与荒漠流沙犬牙交错,并如何凝固成为震撼人心的悲剧性地貌形态;当我仰望那在高原、戈壁的尽头巍然矗立着的高远雪峰,一种如溶岩般的热流,便渗入到骨髓深处。

望着那逐渐聚敛成坚定方形的崮峁山峦,正沿着火焰的边缘,缓缓下降。

复而上升,我的心便如泪泉之谷那般溢满。

一缕金光,从浊重的晚霞中透射出来,掠过所有山顶,直射在一道深渊那边的山体上。

呵,正是这神圣的君临之光,赋于了那原本
陷于卑污中山体以高贵的形态,它犹如年轻英俊的王子头戴王冠,
客姿傲然。

而那些无缘蒙受金辉朗照的山峰则面目愈显昏暗,只能
向着那光华降恩的中心唏嘘嗟叹。

在屏息默察中,山体的幽暗部渐渐与大地夜空融为一体,而那光华则愈显耀眼夺目,最终化为一道圣焰的幻形升腾而去。

……
它照耀着伫立于清静山顶的身形,在数座山脉的拱卫下,平稳地向我走来,我最大限量在展开只是你微不足道的一部分,那皑皑白
顶的容颜,永远在灵魂颤栗的时刻搀扶着我;使我犹如在流浪中拾到
黄金一样,满怀感激地匍伏于地……”[3](P201-203)

费尔巴哈在论宗教本质时,曾多次提出:上帝的本质其实就是人的本质。

他说:
人之对象,不外就是他的成为对象的本质。

人怎样思维、怎样主张,他的上帝也就怎么思维和主张;人有多大的价值,他的上帝就也
有这么大的价值,决不会再多一些。

上帝之意识,就是人之自我意识,上帝之认识,就是人之自我认识。


又说:
“属神的本质之一切规定,都是属人的本质之规
定。

”[4]](P42-44)

从《带窗口的自画像》中,我们看到了谷文达静穆、单调、孤寂的内心世界,那稍带悲剧色彩的重复组合,构成了一种宗教式的永
恒原则。

我们昔日曾有的那些勇气、荣誉、希望、自豪到哪里去了?
哲学家们是把这一结局作为人类的必然命运揭示给我们的。

宿命,
这一坚硬的逻辑,对于我们仿佛是无法选择的。

但人不是物,具有
精神的品位。

于是人开始了反抗。

宿命和反抗,构成了人类生活的
主题。

纵观当今世界,人们的反抗大致有两种形式,一是功利主义,一是虚无主义。

功利主义的反抗是幻象的,虚假的,其归宿只能是
灰烬。

虚无主义之为生命的反抗形式,那是不言而喻的,当功利的
蛆虫忙碌于它的生活时,荒原在它的视野之外,荒原只对那些觉悟
灵魂,才成其为荒原。

生命在这个无法驻足的旷野漫游时,虚无作
为无边无际的幽暗出现了,幽暗、冷漠只是一个背景,当生命剥落
掉他一切的花枝叶蔓,在危岩陡崖上用冷笑漠视着这个荒原时,那
才是虚无的反抗。

然而,我们时代的灵魂又是如此的脆弱,如此敏感,以至于艺术家们只会在自己身上咀嚼所谓“孤独的自我”。

然而—个丧失了超
越灵魂的孤单单的个人,无论他多么高妙洒脱,多么勇烈任性,也
只能是些生活中的碎片或盲目的尘沙。

人们的承受力是如此的弱小,自我的哪怕是一些微不足道损伤和失败,也会引起无限的感叹、悲
伤和绝望。

而在对破碎自我的咀嚼体验中,引伸出一些“新颖”的
艺术形式,有观念性的,有纯语言性的,但是,没有超越的灵魂和
内在精神,这些形式究其本质无疑仍是自然的,荒谬的,是对真正
的艺术形式的最大的嘲弄和背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