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第七课第二框《法不可违》教学设计
七年级政治下册第四单元第七课第2框法不可违教案新人教版

法不可违§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通过教学帮助学生了解什么是违法和犯罪;了解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引导学生理解刑事处罚含义和种类;提高学生的守法意识。
(二)能力目标:(1)能结合违法犯罪的有关案例,正确判断什么是违法行为,什么是犯罪行为。
(2)逐步形成自我控制、约束自己不良行为的能力。
(3)初步学会分辨是非、分析事物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树立尊重规则、尊重法律的观念。
(2)感受法律的尊严,做知法守法爱法的人。
(3)加强自身修养,增强法制观念,防微杜渐。
§教学重、难点重点:是使学生能够认清合法与非法行为,初步具有守法观念。
难点:是行政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三者的区别§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模拟预设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情境体验1、播放视频《故意杀人罪》2、案例问题探究2、什么是违法行为?违法行为可以分为哪几类?3、犯罪的特征?什么是刑罚?刑罚有几种类型?心灵感悟1、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
2、任何一类违法行为都有其法律后果,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行为提升1、感受法律的尊严,做知法守法爱法的人。
2、加强自身修养,增强法制观念,防微杜渐。
一、谁都不能违法【情景体验】―――播放视频《故意杀人罪》【问题探究】―――(一)什么是违法行为?(二)违法行为可以分为哪几类?探究形式:小组讨论、合作探究步骤一:把全班按现有坐位分成8组,每一组指定组织人、记录人、首席发言人、第二发言人各一位。
步骤二:分组讨论什么是违法行为?什么是违法行为?每一组首席发言人来回答。
步骤三:教师归纳。
探究1:什么是违法行为?案例1:成克杰因单独或伙同情妇李平收受巨额贿赂,于2000年7月31日被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判处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
最高人民法院于2000年9月7日裁定核准成克杰死刑。
案例2: 2000年22月15日,江西省南昌市中级人民法院以受贿罪、行贿罪、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数罪并罚,判处原江西省副省长胡长清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财产,追缴非法所得161.77万元。
《法不可违》教案

《法不可违》教案第七课第二框财产留给谁学情分析对于现实生活中存在的财产继承问题未成年人知之不多,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这方面的教育,使其懂得继承人继承遗产既要依照法律规定又要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对应的课标内容知道法律保护公民的财产,未成年人的财产继承权和智力成果不受侵犯,学会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经济权利。
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活动培养学生尊重权利、尊重法律,让他们能够自觉学法、守法和用法,并发扬注重情义、互谅互让的社会主义优良传统美德。
能力目标:在继承权发生争议时,我们应有的态度和方法;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知识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遗产、被继承人、继承人、继承权的含义及法定继承的范围、继承顺序;继承权的实现方式以及在继承权发生争议时我们应有的态度和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我国遗产继承权的实现方式,培养学生优良的传统美德和道德是非判断。
提高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法律的能力。
教学准备多媒体制作、节目编排等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我们的同龄人晓军因为家庭财产问题非常困惑,现在他一家人来到了我们这儿……活动一:角色扮演结合教材76页关于晓军的材料学生分角色扮演晓军一家人(材料:中学生晓军,全家共六口人,属于其父所有的个人财产有稿酬存款、图书字画、宝石古玩等,其家产还有五间私房、彩电、冰箱等。
因晓军父亲病情恶化,晓军的母亲、爷爷、奶奶、姑姑都在在谈论财产继承问题,都认为自己有权继承晓军父亲的财产和所有的家产。
晓军也觉得似乎有理。
)教师:看了晓军家的情况,请你谈谈一家人谁说的有道理?真的所有的人都能继承晓军父亲的财产吗?板书:二、财产留给谁(一)我们享有财产继承权首先我们明确几个概念:什么是遗产?继承人?什么是被继承人?学生阅读教材相关材料。
学生1:遗产就是被继承人遗留的个人合法财产;学生2:被继承人是遗留财产的死者,依法继承死者遗产的人是继承人。
教师:明白了这几个关于继承问题的概念后,让我们再来看晓军家的事。
法不可违教学设计教案

七年级第七课第二框题《》教学设计广州市南海中学 罗卓妍1、教学重点:使学生能够认清合法与非法行为,初步具有守法观念。
第一目重点:违法行为的分类第二目重点:犯罪的基本特征2、教学难点:第一目:行政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三者的区别。
第二目: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教学理念】1、坚持“以学生为本,以贴近学生生活为内容”,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让学生切实参与活动,在活动中得到认识和体验,产生践行的愿望。
2、依据新课改教学理念,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分享中不断激发学习的兴趣与愿望,感受法律的尊严,增强法制观念。
【教学方法】1.学生学习方式:通过分析案例、小组讨论等活动,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在合作和分享中丰富、扩展自己的经验,增长知识、提高能力。
2.教师教学方式:教师是课堂活动的引导者和参与者,主要采用启发、引导、创设情境、营造氛围等方式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愿望,在学生在已有的认知水平上通过典型事例进行情感的升华。
【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流程】第二框第一目:复习。
提问“我们可以违法吗?”引出课题:第二框 法不可违一、 谁都不能违法(板书)书本p91小勤的故事 提问1、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板书)小组活动:阅读p91-92情景,填写p93表格2、违法行为的含义(板书)提问:怎样对违法行为进行分类?(提示:根据其违反的法律)违法行为的分类(板书)提问:是否只有三个分类?(提示:违宪行为)1、 一般违法行为和严重违法行为(板书)练习(学评p77 第8题)、小结第二框第二目: 复习第一目的内容 ,概括刑事违法行为特征2、 犯罪的含义(板书) 设问:如何界定“对社会的危害程度轻或重”?结合p92例二例三3、 犯罪的基本特征(板书)结合案例填写:p94一般违法行为和严重违法行为的比较刑罚的种类回应“法不可违” 阅读p96“开玩笑”回应题目学生活动师生互动【教学反思】对第四单元的教学反思:1、一些法律知识较抽象,虽然是要求“了解”,但其实很多内容是学生有兴趣想知道的、有疑问的,如“主刑”和“附加刑”。
《法不可违》教案

《法不可违》教案《法不可违》教案1课型:复习课教学目标:一、知道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理解法律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二、了解我国法律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学会运用法律维护合法权益。
三、了解我国法律对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规定,增强自我防范意识。
教学准备:教材、多媒体课件教学重点、难点:对青少年学生进行法律基础知识的教育,引导学生做学法守法用法的人。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现代社会是一个法治社会,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自觉学法,知法,用法,维护法律的尊严是一个现代社会公民成熟的标志,因此,我们要做一个自觉认真学法用法的人。
那么,怎样才能更好地做到这一点呢?现在我们要将学到的法律知识进行梳理,整合,构成科学系统的知识网络,以提高我们对法律知识的认识和掌握,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新授课:专题一:做学法守法用法的人学生自主复习,教师引导。
一、学法、知法1、走近法律:(1)我们身边的规则有很多,归纳起来大致有三种类型:道德;纪律、规章;法律。
道德依靠舆论习惯和信念的力量,力求在人们心中定出准则;纪律、规章按本单位本团体的需要,定出要局部适用的准则。
法律则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则,下面我们就来复习掌握有关法律的一些知识。
(2)法律作为一种特殊的行为规则,主要具有以下三个特征:一是法律由国家制定或认可;二是法律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具有强制性;三是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
(3)法律具有两个作用:一是规范作用,通过规定人们的权利和义务来规范人们的行为。
法律还有更重要的作用就是保护作用,例如,日常生活中,法律通过解决纠纷和制裁违法犯罪,维护人们的合法权益。
我们享受权益,需要法律的保护。
再如《刑法》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任务是,刑罚同一切犯罪行为作斗争,以保护国家安全,保卫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
所以,我们学法,守法,用法是我们应尽的责任;以守法为荣,以违法为耻,是我们应树立的价值标准。
思想品德七下第7课第二框法不可违教学设计

“运用信息技术改革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实验”“法不可违”教案【授课内容】:初二《思想政治课》(上册)第七课依法制裁违法犯罪第二框题犯罪与刑罚【教学目标】:一、识记目标:1、刑法的含义。
2、什么是犯罪?二、活动目标:1、通过本框的学习,明确什么是刑罚、什么是犯罪、罪与非罪的界限以及犯罪要受到怎样的处罚。
从而使青少年学生进一步增强法制观念,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违法犯罪。
2、充分利用网络资源,通过浏览相关网站及相关信息,收集法律打击抢劫、盗窃、赌博、贩毒等犯罪的实例,表明违法犯罪具有社会危害性、要受到法律的制裁,同时表明我国法律惩治犯罪的作用。
在人机交互中提高收集信息、分析信息、运用信息和创造信息的“信息素质”。
【教学重点】:1、罪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征2、犯罪要受到怎样的制裁?【教学难点】:“拘役”与“拘留”的区别、“罚金”与“罚款”的区别【教学方法】:读讲练议结合学习法、归纳对比学习法、图表学习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教前准备】:CAI课件、网页的设计和自制,学生COPY有关练习题和思考题。
【教学手段】:多媒体网络【教学步骤】:一、【复习提问】:1、学生打开“网上邻居”中的共享文件“20x班”\“复习练习”进行练习,然后教师调用个别学生的练习情况进行简单评议并展示正确答案:2、阅读与思考:打开“中国警务”网址取案例——“绑架杀害十龄童两案犯昨被枪决”分析:/maya/police/polnews/01/item/2001-03/464060.shtml①学生带着以下问题阅读网上案例,并回答问题:A.案例中朱胜利、潘德生的行为是属于什么行为?B.受到怎样的处罚?②教师简单评议,导入新课。
(绑架杀人罪,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设计此问题的目的:A、在复习中引发对本节课学习内容的思考;B、使学生从对案例的讨论中把握本课时的内容。
)二、【导入新课】: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一般违法行为要承担的相应的法律责任,那么,对于严重违法行为的犯罪(如刚才浏览了网上案例中的朱胜利、潘德生犯罪分子犯绑架杀人罪,应受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的处罚等)应当承担什么样的法律责任呢?此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刑法、犯罪和刑罚的有关知识。
《法不可违》教案_七年级政治教案.doc

《法不可违》教案_七年级政治教案第七课第二框法不可违教案(含课件)新疆乌鲁木齐市第50中学曹金花830063一、学情分析初中生正处在身心发展、成长过程中,其情绪、情感、思维、意志、能力及性格还极不稳定和成熟,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和易变性。
他们既可以在良好的教育影响下走向品学兼优、健康向上的道路,也可以在不良的环境影响下走向道德败坏、违法犯罪的道路。
近年内,青少年犯罪总数已经占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70%以上,其中十五六岁少年犯罪案件又占了青少年犯罪总数的70%以上,其中缺乏法律知识的现象非常严重。
因此,要让学生了解哪些行为是违法行为,要懂得什么行为是合法的,什么行为是违法犯罪的,什么样的行为会带来什么样的法律后果,以及相应地要受到怎样的法律制裁,从而养成遵纪守法的习惯。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违法行为的含义及其类别(2)刑法的含义(3)犯罪的特征(4)我国刑罚的种类2.能力目标:(1)能结合违法犯罪的有关案例,正确判断什么是违法行为,什么是犯罪行为。
(2)逐步形成自我控制、约束自己不良行为的能力。
(3)初步学会分辨是非、分析事物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树立尊重规则、尊重法律的观念。
(2)感受法律的尊严,做知法守法爱法的人。
(3)加强自身修养,增强法制观念,防微杜渐。
三、教学重点使学生能够认清合法与非法行为,初步具有守法观念。
四、教学难点行政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三者的区别。
五、教学方式1.学生学习方式: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通过观看案例、表演小品等活动,在合作和分享中丰富、扩展自己的经验,增长知识、提高能力。
2.教师教学方式:教师是课堂活动的引导者和参与者,主要采用启发、引导、创设情境、营造氛围等方式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愿望,在学生在已有的认知水平上通过典型事例进行情感的升华。
六、课时安排1课时七、教学资源多媒体八、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请同学们看屏幕挪用公款上百万,购地买宅乱挥霍,原琼山东山地税所长一审被判15年。
第七课 第二框题 “法不可违”-教学教案

第七课第二框题“法不可违”教材分析:第二框:“法不可违”。
由“谁都不能违法”“犯罪必受惩罚”两目组成,分别介绍什么是违法、犯罪、刑罚等内容。
第一目:“谁都不能违法”。
主要介绍什么是违法。
首先通过小勤的事例说明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我们不能违反法律。
其次通过三个违法情景并填写表格说明了违法的含义及类别。
所谓违法行为,就是不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或者做出法律所禁止的行为。
根据其违反的法律,可以分为行政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
最后简要说明了民事违法行为和行政违法行为属于一般违法行为。
第二目:“犯罪必受惩罚”。
主要介绍了犯罪行为和刑事处罚两部分内容。
关于犯罪行为,首先说明了刑事违法行为是犯罪行为;其次简介了刑法及其性质;最后说明了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严重危害性是犯罪的最本质特征,刑事违法性是犯罪的法律标志,刑罚当罚性是犯罪的必然后果。
这三个特征共同构成了罪与非罪的标准。
关于刑事处罚,介绍了刑罚的含义以及我国刑罚的种类。
我国刑罚的种类分为主刑和附加刑两大类,主刑有5种,即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附加刑有3种,即罚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
最后,设计了一个乘飞机开玩笑的讨论活动,使学生认识到不论什么原因,只要触犯了法律,就是违法行为,都要受到法律的制裁,以提高学生的守法意识。
教学目标:通过教学帮助学生了解什么是违法和犯罪;了解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引导学生理解刑事处罚含义和种类;提高学生守法意识。
教学重点:使学生能够认清合法与非法行为,初步具有守法观念。
教学难点:行政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三者的区别学生分析:初中生正处在身心发展、成长过程中,其情绪、情感、思维、意志、能力及性格还极不稳定和成熟,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和易变性。
他们既可以在良好的教育影响下走向品学兼优、健康向上的道路,也可以在不良的环境影响下走向道德败坏、违法犯罪的道路。
近年内,青少年犯罪总数已经占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70%以上,其中十五六岁少年犯罪案件又占了青少年犯罪总数的70%以上,其中缺乏法律知识的现象非常严重。
七年级第七课(第二框法不可违)

七年级下册第七课教案感受法律的尊严主备:李绍云年级:七年级集体备课教师:教科处意见:同意使用备课时间:课时安排:1课时第二框:法不可违学习目标:1、树立尊重规则、尊重法律的观念。
2、感受法律的尊严,做知法守法爱法的人。
3、加强自身修养,增强法制观念,防微杜渐。
教学重点:违法行帺的类别、犯罪纄基本特征及刕罚的种类教学难点:感受法律的尊严,做知法、守滕、爱法的人课堂前置:1、说一说法律与道德之间的关系是什么?2、法律可以分为几种?3、什么是行政违法?4、什么是民事违法行为?5、什么是刑事违法行为?6、我们结合教材中三个情境来完成教材第93页的表格。
通过填写表格璌对比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民事违法行为和行政违法行为的社会危害性较小,因而我们称它们为一般违法行为。
刑事违法行帺昿严重违法衎伺,是犯罪行为。
二、小组交流:学生看书,共同讨论以下问题1、犯罪具有什么特征?严重危害性是犯罪的最本质特征。
刑事쿝法性是犯罪的法律标志。
刑罚当罚性是犯罪的严重危害性及刑事违法性的必然后果。
2、什么是刑罚?3我国的刑罚分为哪几种?并简单说一说它们分别包含的内容?4、你对法律了解有多少?举一件不了解法律的事件,说一说不了解法律对我们的生活和学习会带来什么影响?三、分享表达:1分享课堂前置,小组交流中解决问题形成的具体结论。
2师生互动解决课堂前置、小组交流环节中唄小组不能解决的问四、拓展提升:1、下列选项中,属于主刑的是()A、夺政治权利B、死刑C、没收财产D、罚款2、县公安局接到一商店被盗的报警后不及时出警,导致盗贼携款逃跑,该店将该公安局告到人民法院,法院判决公安局赔偿该店经济损失1万元,该公安局的行为属于()A、民事违法行为B、行政违法行为C、刑事违法行为D、工作失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下第七课第二框《法不可违》教学设计
闻30分”节目里看到这样一则新闻报道:
播放新闻视频:“ 2013年5月27日,长春市中级人民法院以故意杀人罪,一审判处周喜军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以盗窃罪,判处有期徒刑五年,并处罚金人民币五万元;决定执行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罚金人民币五万元;赔偿被害人家属经济损失17098.5元。
”
(1)结合材料说明刑法是怎样的一部法律?
(2)周喜军的行为是一种什么行为?为什么?
(3)周喜军受到的处罚是一种行政制裁吗?
(4)在判决书中,哪些是主刑?哪些是附加刑?
•情景四:大结局
在以后的时间里,小聪努力学习,积极参加各项活动。
而弟弟小明自从结识了社会上一帮游手好闲的“朋友”后,逐渐无心学习,不完成作业,经常旷课。
后因偷学校的东西、打骂同学受到学校处分。
他非但没有接受教训,反而经常在社会上小偷小摸、参加赌博等,被公安机关罚款拘留过两次。
为了搞到钱到网吧玩游戏,他和另外两个“朋友”竟拦路持刀抢劫,刺伤受害人,导致其死亡,抢得人民币1000多元。
人民法院依法判处小明有期徒刑十年,并剥夺政治权利三年。
若干年后,小聪大学毕业,凭借自己的聪明智慧和守法精神,过上了幸福美满的生活,而小明却在监狱中服刑。
但是小聪没有忘记自己弟弟,经常到监狱看望小明……
问:(1)小明哪些行为属于违纪行为?哪些行为属于一般违法行为?哪些行为属于犯罪行为?
(2)小明受到的处罚哪些是纪律处罚?哪些是行政处罚?哪些是刑事处罚?确的法制观和人生观,防微杜渐,知法守法。
iSKiTA
刑审违就行为
厲罪抒为) 严巫危M1* 利爭违法性 :
刑罚当罚性 圭刑(§种)
PPT 展示知识 结构,直观形 象。
有一个留学生,在乘坐的飞机上,笑嘻嘻地递给空中小姐一张纸 条,写着:“我身上有炸弹,我要劫机。
”空姐笑了笑,取走了纸条。
当飞机降落时,地面上许多警卫人员荷枪实弹把飞机层层包围。
虽然 那个学生大喊:“我只是开个玩笑,周围的人都知道,他们可以作证 但是没有用。
他被押上警车,并要面对法律的裁决。
(2)如果人们无意中犯法,可以原谅吗? (3)如果有人怂恿你,你会这么做吗?
请你 畅谈
(3)看了聪明兄弟的故事后,我们应从中吸取什 么教训?
师:《法不可违》这一课学完之后,你有什么收获呢? 谈收获,交流 心得。
知识内化,互 伴成长。
不违讓歸人ffJ 拧为的底
變
整理课堂笔
记。
整理思路,形 成体系。
刑罚
阳拥刹<3«>)
课堂 练习 教师 寄语
组织学生完成基训选择题部分,及时查漏补缺。
完成基训选 择题。
有人这样说过:播下行为的种子,你就会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习 惯的种子,你就会收获一种性格;播下性格的种子,你就会收获一种 命运。
让我们相互提醒,一起努力,严格自律,防微杜渐,做一个知 法、守法、用法的合格公民! 巩固新知
情感态度价 值观升华。
(作业)
(1)开玩笑犯法吗?
法不雷
緊辭民事违滦行为
课后探
究
课后辩论
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