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点的多级模块化、脉络化及专题教学
基于初中数学知识结构化的教学策略分析

基于初中数学知识结构化的教学策略分析初中数学是学生数学学习中的重要阶段,也是建立数学知识结构的关键时期。
结合初中数学知识,制定有效的教学策略对学生的数学学习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基于初中数学知识结构化的角度,分析和探讨一些有效的教学策略,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
作为教师要认清学生的数学知识结构,只有了解学生的数学知识结构,才能有针对性地制定教学策略。
通过课堂测验和听课观察等方式,了解学生的数学基础知识,梳理学生的数学思维习惯,找出数学学习中的问题和薄弱环节,为学生制定个性化的教学计划提供依据。
教师还需要将数学知识进行模块化、分层次地进行教学。
把握数学知识的脉络和发展规律,有利于学生形成完整的数学知识结构,提高学生对数学的整体认识。
注重数学知识间的联系与延伸。
在教学中,应该注重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建立起一张立体的数学知识网络。
通过举一反三,引导学生将已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新的问题中,从而进一步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教师还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数学知识的延伸,从基础知识出发,逐步引导学生深入探讨数学知识的更高层次,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水平。
利用课堂互动,增加学生的参与度。
教师在课堂上不应该是单方面地灌输知识,而是应该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提问、讨论和小组合作等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
通过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要注重数学知识的应用和实践。
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将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去解决。
通过数学建模、实验设计、数学游戏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培养学生将抽象的数学知识运用于实际问题解决的能力。
要注重对学生的激励和认可。
在学习初中数学的过程中,学生难免会遇到困难和挫折,教师要及时给予学生肯定和鼓励,激励学生树立良好的学习信心和学习态度。
在学生取得成绩时,要及时给予认可和奖励,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19406807_把握知识脉络,开展结构化教学——以“数的认识”和“数的运算”的教学为例

智识深度解读小学数学知识以结构化的形式呈现,学生认知的过程也是一个逐步结构化的过程。
因此,小学数学学习的过程是一个结构化的过程。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强调数学的学习要体现内容的结构化,结构化学习需要找到学习内容之间的关联。
由各种知识关联织成的网络,可称之为知识脉络。
[1]本文以“数的认识”和“数的运算”的教学为例,谈谈知识脉络对结构化教学的作用,以及如何通过核心概念打通知识脉络,开展结构化教学。
一、知识脉络对结构化教学的作用(一)体现内容一致性知识与知识之间的关联点很多,不同的知识之间存在着不同的关联,也就形成不同的知识脉络。
如果抓住关键的、共同的核心概念,充分发挥核心概念的基础性、枢纽性、生发性和统领性的作用,沿着脉络主线由此及彼、由表及里进行推演,把不同的脉络贯通起来,就可以更好地理解知识的联系和意义,寻得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达成知识内容的一致性,促进结构化教学的顺利开展。
如“数的认识”可通过“计数单位”“十进制”等核心概念来关联;“数的运算”可通过“计数单位”“运算律”等核心概念来关联。
如果整数、小数和分数的概念都借助计数单位去理解,那么数的认识的教学就可以保持一致性。
同样,数的运算的教学,如果也从计数单位的视角去展开教学,那么所有的运算都是对单位的操作,而相关算法和算理也可从计数单位的视角加以贯通理解,从而沟通了数与运算的一致性。
(二)促进教学科学性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有一个重要观点,即学习要掌握学科基本结构,促进学生主动形成认知结构。
数学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表现出更鲜明的系统化、结构化特点,这主要是由数学学科本身独特的研究对象和思维方法所决定的。
以把握知识脉络,开展结构化教学——以“数的认识”和“数的运算”的教学为例沈凤飞小学数学学习是一个结构化的过程。
把握知识结构的脉络,借助核心概念进行结构化教学,可以更好地体现内容的一致性、教学的科学性和学用的便捷性。
高中阶段模块教学

高中阶段模块教学高中阶段模块教学一、教学目标本模块旨在通过对高中阶段的教学,让学生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培养其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具体目标如下:1. 理解模块的概念和意义;2. 掌握模块化设计的基本原则;3. 熟悉常用的模块化设计工具;4. 能够运用模块化设计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1. 模块化设计的概念和意义1.1 模块化设计的定义1.2 模块化设计的优点1.3 模块化设计的应用领域2. 模块化设计的基本原则2.1 单一职责原则2.2 开放封闭原则2.3 替换原则2.4 接口隔离原则2.5 依赖倒置原则3. 常用的模块化设计工具3.1 UML图示法3.1.1 类图3.1.2 对象图3.1.3 序列图3.1.4 状态图3.1.5 活动图3.2 设计模式3.2.1 创建型模式3.2.2 结构型模式3.2.3 行为型模式4. 运用模块化设计方法解决实际问题4.1 模块化设计在软件开发中的应用4.2 模块化设计在机械制造中的应用4.3 模块化设计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讲解理论知识,让学生了解模块化设计的概念和基本原则。
2. 实践法:通过案例分析和实验操作,让学生掌握常用的模块化设计工具和方法。
3. 研究性学习法:通过论文阅读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和创新能力。
四、教学过程第一节:模块化设计的概念和意义1.1 模块化设计的定义(1)引入实例:以手机为例,介绍手机是由多个功能模块组成的。
(2)定义:将一个复杂系统划分为若干个独立、相互协作且具有明确定义界面的模块,并对每个模块进行独立设计和开发。
(3)总结:模块化设计是一种将复杂系统分解成相互独立、可重用的模块,从而简化系统的设计、开发和维护。
1.2 模块化设计的优点(1)提高系统的可维护性和可扩展性;(2)降低系统的复杂度;(3)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和安全性;(4)加快开发速度。
1.3 模块化设计的应用领域(1)软件工程领域;(2)机械制造领域;(3)建筑工程领域。
专题教学

1. 专题式教学的概念专题式教学指的是从纵横两方面将教学内容及学科知识点进行整理、归并、提炼与升华:在纵向上以教学结构中螺旋反复为指向,走“积极前进,循环上升”之路;横向上则以教学内容中知识的相互作用为指向,走知识结构与认知结构相结合的道路。
专题式教学侧重于将一个阶段的教学内容进行系统的整合,为学生提供以专题为单位的知识系统梳理和理念深度把握2.专题式教学的适用范围专题式教学的教学目标非常清晰,与此对应的适用范围也定位明确,主要有以下两种:一是基础年级阶段性单元复习;二是毕业年级提升训练。
适用专题式教学的学生应主要具有以下特点:第一,他们已具备基本的知识架构,对考试体系涉及的知识点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具备一定的学习基础;第二,升学考试在即,学生的时间紧、任务重,因此在短期内迅速提升、查漏补缺、高效地利用学习时间成了学生迫在眉睫的任务;第三,由于时间紧迫,对整体知识点进行全面梳理是不现实的,学生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他们知识体系中最薄弱的部分,同时升学考试对学生宏观知识把握的考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学生需要在现有知识体系的基础上,把握所学知识的脉络,加深对知识体系的认识。
而专题式教学的重要性就在于可以使教师利用系统提供的语料库、题库、以及专题知识梳理,在短期内为学生搭建知识框架、整合学科知识,提升学生的整体应试能力。
同理,专题式教学也可以应用于平时的单元总结复习,有利于对一个学习阶段的知识进行系统性整合,完善学生的学习体系3. 专题式教学的特点专题式教学是“少而精”的教学,其特点十分明显:1) 专题教学有利于理论联系实际,提高教学的针对性,提高教学效果。
要使某种认识在学生头脑中扎根,必须形成系统。
专题教学如若考虑周全,可使每一专题自成一个小系统,这对学生深入理解并掌握知识很有效。
同时,如能按照取得最大教学效果的最优化原则来设计专题、安排专题顺序,会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2) 其次,专题式教学既有利于教师发挥主动性、创造性、又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
高中化学教学计划中的知识图谱与思维导图应用

利用思维导图代替传统的线性板书 ,使课堂板书更加简洁、直观,方 便学生理解和记忆。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复习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鼓励学生利用思维导图进行课前预习 和课后复习,自主梳理化学知识点, 形成个性化的学习笔记。
提高学生复习效率
促进学生深入思考
通过思维导图的发散性思维特点,引 导学生对化学知识点进行深入思考和 分析,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 力。
推广成功经验
及时总结并推广在资源整合和共享方面的成功经验,促进化学教 学质量的整体提升。
06
CATALOGUE
总结与展望未来发展趋势
回顾本次项目成果及收获
知识图谱构建
成功构建了高中化学知识点间的关联网络,明确 了知识间的逻辑关系。
思维导图应用
利用思维导图工具,将化学知识体系可视化,方 便学生理解和记忆。
难度和枯燥感。
丰富教学手段
将思维导图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 ,利用图像、声音、动画等多种 手段呈现化学知识,提高学生的
学习兴趣和体验。
04
CATALOGUE
知识图谱在化学教学评价中的运用
评估学生掌握情况和薄弱环节
通过知识图谱,教师可以清晰地了解 学生在各个知识点上的掌握情况,包 括已掌握、未掌握和部分掌握等不同 程度。
性质。
有机化学基础
包括有机物的分类、命名、性 质及反应等。
化学实验基础
涵盖实验基本操作、实验设计 、实验数据分析等。
知识点间关联性分析
化学反应基本原理与物质结构与性质的关系
反应原理是理解物质性质变化的基础,而物质结构决定了其性质。
有机化学基础与化学实验基础的联系
有机化学实验是有机化学知识的重要实践环节,通过实验可以加深对有机物性质的理解。
模块化教学法将知识分成模块进行教学

模块化教学法将知识分成模块进行教学教育领域一直在不断追求更高效、更灵活的教学方法。
模块化教学法是其中一种备受推崇的教学方法。
本文将探讨模块化教学法的定义、特点、实施方法及其在教育教学中的优势。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模块化教学法的定义。
模块化教学法是将知识内容划分为多个模块,并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教学。
每个模块都有其独立的学习目标和教学方法。
这种教学方法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层次性,能够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模块化教学法的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它使得教学内容更易于理解和吸收。
将复杂的知识划分为模块,能够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让学生更容易接受和消化。
其次,模块化教学法提供了更灵活的学习路径。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进度和能力选择模块,这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第三,模块化教学法注重知识的联系和整合。
每个模块都与其他模块有一定的联系,通过学习不同的模块,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知识之间的相互关联,形成更为完整的知识体系。
最后,模块化教学法注重实践和动手能力的培养。
每个模块都会设置相应的实践环节,让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中,提高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
那么,如何实施模块化教学法呢?首先,教师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模块划分。
可以根据知识的逻辑结构和学生的学习能力来划分模块。
然后,教师需要编写每个模块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
在教学大纲中明确每个模块的学习目标、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
在教学计划中规定每个模块的教学活动和时间安排。
接下来,教师需要依照教学计划进行具体的教学活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讨论、实验等,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最后,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模块考核和评价,以检验学生对每个模块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模块化教学法在教育教学中具有很多优势。
首先,它能够提高学习效果。
通过将复杂的知识划分为模块,让学生能够更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其次,模块化教学法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模块化教学方式

模块化教学方式
模块化教学方式是一种将教学内容分解为一系列独立且相互关联的模块,每个模块集中讲解一个特定的知识点或技能点的教学方法。
这种教学方式具有以下特点:
1. 系统性:模块化教学强调课程内容的整体性和系统性,根据知识结构和学习规律,将教学内容科学地划分为若干个逻辑清晰、相对独立的教学模块。
2. 灵活性:每个模块的学习时间和顺序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理解程度以及兴趣进行灵活调整,有利于个性化教学和自主学习。
3. 针对性:每个模块聚焦于一个具体的知识点或技能点,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同时也方便教师针对不同模块进行重点讲解和辅导。
4. 可组合性:各个模块之间既保持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组合,形成不同的教学方案,满足多元化、多层次的教学要求。
5. 实效性:模块化教学能够让学生在短时间内看到学习成果,增强学习动力和成就感,也有利于教师评估和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在中国教育改革中,模块化教学方式被广泛应用在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及部分基础教育领域,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变化,提升教育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
课堂教学的模块化设计

课堂教学的模块化设计在当今教育领域,教师们一直在不断寻求更好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兴趣。
其中一种被广泛采用的方法就是课堂教学的模块化设计。
本文将探讨课堂教学模块化设计的概念、优势以及如何有效地实施。
一、什么是课堂教学的模块化设计?课堂教学的模块化设计是一种将教学内容划分为单独的模块,每个模块都有特定的学习目标和任务。
每个模块可以独立完成,也可以结合其他模块来达到综合学习的目的。
通过模块化设计,教师可以更好地组织和管理教学资源,使学生能够更清晰地理解和学习各个知识点。
模块化教学设计的核心是有效地组织和呈现教学内容。
在模块化设计中,每个模块都应该具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任务,并且应该有一个明确的学习顺序。
教师可以通过不同的活动和资源来呈现模块化教学内容,例如讲座、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
二、课堂教学模块化设计的优势采用课堂教学的模块化设计有以下几个优势:1. 个性化学习:课堂教学的模块化设计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和学术能力来设计不同的学习模块。
每个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来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模块,从而更好地发挥个人潜力和兴趣。
2. 灵活性和自主性:模块化设计可以使学生具有更多的自主学习的机会。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进度和兴趣来选择学习的模块,从而更好地掌握学习内容。
3. 教学资源的优化利用:通过模块化设计,教师可以更好地组织和管理教学资源。
教师可以选择最适合的教学方法和资源来呈现每个模块的内容,并且可以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策略。
4. 提高学习效果:课堂教学的模块化设计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
学生通过完成每个模块的任务和活动,可以更好地掌握知识和技能。
三、如何有效地实施课堂教学的模块化设计?实施课堂教学的模块化设计需要教师合理安排教学内容,设计合适的学习任务和评估方式。
以下是一些建议:1. 确定学习目标和任务:教师在设计每个模块之前,应该先明确学习目标和任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知识点的多级模块化、脉络化及专题教学
摘要:针对大学课程改革大大压缩大学物理课时,学生上课学习兴趣低甚至不想听课的情况,需要对不同的专业采取模块化分层教学,对教学内容进行多级模块化,每节课的讲解以知识脉络的形式开始和总结,并结合专题化教学。
这三种手段的结合,使学生快速掌握所学知识,提高学习兴趣。
关键词:大学物理教学模块化脉络化专题教学
一、新情况下,大学物理教学遇到的问题
大学物理是理工科专业的基础必修课程,学好大学物理对理工科学生的专业课学习及未来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但是,随着大学课程的改革,很多院校都大幅度地压缩或删减了大学物理的教学课时。
在大学物理课时减少的情况下,为不影响学生专业课的学习,很多院校的物理教学部门都采取了模块化分层教学[1,2],即针对不同专业的不同的大学物理知识侧重点,分别制定教学大纲进行教学。
与以往的追求大学物理知识体系的完美不同,模块化分层教学针对一些不必要的或与专业课学习关联很少的章节,进行了大幅度的删减,在学时减少的情况下,将学时用在专业学习必需的知识内容讲授上。
笔者所在单位也采用了分层教学模式,但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我们发现教学的效果在逐渐减弱。
笔者曾对所带的5届约10个批次的学生的大学物理学习情况进行了统计和分析,结果表明:
1.大学物理繁杂的公式和较多的内容,使大部分学生对大学物理存在畏难情绪。
2.大学物理是非专业课,学生重视不够。
3.在手机功能日益广泛的情况下,学生上课的注意力逐渐转移到玩手机上,这就导致课堂风气越来越差。
笔者还调研了省内多所高校学生的大学物理的教学情况,发现几所高校学生的大学物理学习情况类似。
这就引发了笔者的思考:教师在最大可能地约束学生听课的情况下,其教学方式还能进行怎样的调整和改革,以适应目前学生的听课状态,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呢?
二、新情况下的教学方法探索
基于以上问题的思考,结合平时的科研方法和课堂教学后的总结,笔者在教学课堂上,首先帮助学生对大学物理的整个体系进行了梳理,对大知识板块及各个知识板块中的每个章节都进一步地进行了细分,划分为更详细的知识模块,结合专题讲解,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现对做法归纳如下:
1.根据每个知识板块的特点,打乱知识点细分成几个不同的二级模块。
例如:力学部分可以分为运动的描述、平动和刚体的定轴转动三个部分。
这样的划分,使学生能在一个较高的高度把握力学部分的知识体系。
对二级模块的细分主要依据核心定律进行。
例如:简谐振动及机械波部分,虽为两个章节,但其核心只有一个,即简谐振动方程
x=acos(ωt+?准),只要掌握了这个方程,就能完全掌握简谐振动及机械波的内容。
因此,此部分的内容就可以打乱重新排列:(1)
方程中的各物理量的理解。
(2)各物理量的求法。
(3)两种振动的合成及能量。
(4)波函数及求法。
2.课程讲解要紧扣重点,并不断进行总结,展示出知识脉络。
在对各个知识点讲解的过程中,应该紧扣重点核心公式。
所谓知识脉络即在讲解一个小知识点之后,就把此部分联系到二级知识这个整体上,不脱离主题,不断总结让学生清楚地知道所学知识点在脉络中的位置。
例如:笔者在讲解简谐振动及机械波部分时,就反复给学生灌输x=acos(ωt+φ)是本部分重点,所有的知识点都是围绕这个公式展开的观念。
这样学生就能很清晰地把握教师讲课的思路,自己课后复习也会很轻松。
3.对重点或难点知识进行专题讲解。
在大学物理教学中运用专题讲解,能取得很好的效果。
大学物理的理论推导较高中更繁复,专题讲解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公式的内涵,理解公式中每个物理量的含义及运用的范围。
例如:简谐振动方程的求解,其重点和难点归根到底只有一处,即质点振动的初相的求解,而对旋转矢量对质点振动的过程进行分析,并结合具体的问题运用,则可以帮助学生很好地掌握振动和波动。
在专题讲解的时候,教师应注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引导学生自己动手计算,自己总结,培养他们的成就感,提高学习兴趣。
笔者调查发现,畏惧物理学习或者对物理学习失去兴趣的学生,在开始的几节课时都还能集中注意力,但是随着教师的公式及定律的推
导,这部分学生在课上就只关注推导的过程了,至于教师所讲解的公式或定律该如何运用就不能很好地理解了。
针对这种普遍存在的情况,教师在课堂上要摒弃传统的“一言堂”的讲课方式,让学生发挥主动性参与到学习中,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专题讲解不能局限于例题的讲解,教师还应该结合生活中的实际及高科技的应用,这不仅能让学生非常牢固地记住所学内容,还让学生认识到所学知识并不空洞,从而体会到物理是活生生的,是精彩的,是非常有趣的一门学科,可以使他们产生更加浓厚的学习兴趣。
三、新形势下对大学物理教师的要求
要做到以上几点,教师需做到以下几点。
1.认真备课。
只有详细分析各章节的内容、章节间的联系,才能对知识块有一个更清晰的脉络认识,进而进行多次划分。
2.广泛的知识面。
不仅要阅读相关的参考书,还要紧紧跟踪热点前沿,并将其与相关的物理知识点进行联系,丰富教学内容。
3.勇于创新。
物理知识的体系已经很完美了,但是,在分层教学的基础上,针对不同专业不同的知识需求,教师要在自己详细研究的基础上,勇于打破原有的知识点的分布顺序,将其重新排列,以学生更容易接受的顺序讲解,而不是墨守成规。
随着大学教学改革的推进和新情况的出现,大学物理教师应该与时俱进,在研究教学内容的同时,更要研究学生的特点,才能因地制宜地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式和方法。
参考文献:
[1]韩红梅,韦俊红.大学物理模块化教学改革探索[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2(6):124-125.
[2]付敏.大学物理模块化教学探析[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2(10):140-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