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是由各种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感染所引起的一组具

合集下载

传染病

传染病

名解1、传染病:是指由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在一定条件下可造成流行的疾病。

2、传染病学:是一门研究各种传染病在人体内外发生、发展、传播、诊断、治疗和预防规律的学科。

3、流行病学:是研究传染病在人群中发生、发展的原因和分布规律,重点在于研究有效的预防措施。

4、感染:是指病原体以一定方式或途径侵入人体后在人体内的一种寄生过程,是病原体和人体之间相互作用、相互斗争的过程。

5、传染:主要指病原体通过一定方式从一个宿主个体到另一个宿主个体的感染。

6、传染源:是指体内有病原体生存、繁殖并能将病原体排出体外的人和动物。

7、病原体8、传染性9、散发:是指某传染病在某地的常年发病情况或常年一般发病率水平。

10、爆发:是指在某一局部地区或集体单位中,短期内突然出现许多同一疾病的患者,大多是同一传染源或同一传播途径。

11、流行:当某病发病率显著超过该病常年发病率水平或为散发发病率的数倍是称为流行。

12:、大流行:当某病在一定时间内迅速传播,波及全国各地,甚至超出国界或洲境时称为大流行。

13、染后免疫:指免疫功能正常的人体经显性或隐性感染某种病原体后,都能产生针对该病原体及其产物的特异性免疫。

14、肾综合征出血热:又称流行性出血热,是由汗坦病毒属的各型病毒引起的,以鼠类为主要传染源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

15、伤寒:是指由伤寒沙门菌引起的一种急性肠道传染病。

16、伤寒细胞:吞噬了淋巴细胞、红细胞、伤寒杆菌、以及组织碎屑的巨噬细胞。

17、波状热:发生于布鲁菌病,发热2~3周后,间歇数天至2周,发热再起,反复多次,故布鲁菌病又曾称波状热。

18、病毒性肝炎: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损害为主的一组全身性传染病。

19、*慢性肝炎:急性肝炎病程超过半年,或原有乙、丙、丁型肝炎急性发作再次出现肝炎症状、体征及肝功能异常,发病日期不明确或虽无肝炎病史而有慢性肝炎临床表现。

20、流行性感冒(流感):有流感病毒引起的潜伏期短、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传染病学名词解释

传染病学名词解释

1. 1传染病(communicable diseases) 由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的疾病。

2. 2感染(infection) 病原体和机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

3. 3共生状态(commensalism) 病原微生物与宿主之间达到互相适应、互相不损害对方的状态。

4. 4机会性感染(oportunistic infection) 某些因素导致共生状态被打破,共生状态的微生物或自然存在的病原微生物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5. 感染谱(infection spectrum) 病原体进入机体后引起相互的斗争,由于适应程度不同,其表现亦不一样,称为感染谱。

6. 首发感染机体初次被某种病原体感染。

7. 重复感染机体被某种病原体感染的基础上再次被同一种病原体感染。

8. 混合感染机体同时被两种以上病原体感染9. 重叠感染机体被某种病原体感染的基础上,再次被别的病原体感染。

10. 继发感染在重叠感染中,发生于原发感染后被其他病原体感染。

11. 感染结果:病原体被清除通过特异性和非特异性免疫把病原体清除出体外。

12. 隐性感染(covert infection 亚临床感染)病原体侵犯机体后仅引起机体发生特异性免疫应答,而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在临床上午任何症状、体症,甚至生化改变,只能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

意义扩大免疫人群13. 显性感染(overt infection 临床感染)病原体侵入机体后,不但引起机体发生特异性免疫应答,而且通过病原体本身作用或机体的变态反应,导致组织损伤,引起病理改变和临床症状.14. 病原携带状态(carrier state) 特点无临床症状而能排出病原体。

是重要的传染源。

a带毒带菌带虫 b急性慢性恢复期健康携带15. 潜伏性感染(latant state) 病原体侵入机体后寄生在某些部位,由于机体免疫功能仅能将病原体局限化而不能将其清除时,病原体长期潜伏,待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才引起显性感染。

《动物疫病防治》精编复习题(答案)——第一章动物疫病的传染与流行

《动物疫病防治》精编复习题(答案)——第一章动物疫病的传染与流行

《动物疫病防治》精编复习题(答案)第一章动物疫病的传染与流行一、名词解释感染疫病传染病持续性感染慢病毒感染潜伏期前驱期发病期转归期疫源地自然疫源地地方流行性爆发季节性二、填空1、动物疫病通常具有一定的发展阶段,可分为、、和。

2、动物疫病流行的三个环节为、和。

3、感染的类型按照病原来源分有和,病原种类分有和,和,按照临床症状表现分有和,按照病程的长短分有、、和。

4、全身感染的表现形式主要包括、、、、和。

5、持续性感染包括、、和。

6、传播途径有、两种方式。

7、疫病的流行形式有、、、、。

三、选择题1、《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中,一类疫病指的是()。

A. 可造成重大经济损失、需要采取严格控制扑灭措施的疾病。

B. 常见多发、可造成重大经济损失、需要控制和净化的动物疫病。

C. 对人和动物危害严重、需要采取紧急、严厉的强制性预防、控制和扑灭措施的疾病。

2、在动物疫病的预防与控制中,()所指的范围最大。

A. 疫点B. 疫区C. 受威胁地区3、传染病流行必须同时具备三个基本环节,切断任一环节则不能造成流行;接种疫苗是从()环节阻止传染病流行。

A.易感动物 B.传染源 C.传播途径 D.传播媒介4、疫点、疫区、受危胁区和封锁令由()划定公布。

A.市畜牧兽医行政部门 B.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C.省畜牧兽医行政部门 D.农业部5、依各种传染病的最长潜伏期的长短,观察期一般为()。

A.一个月 B.3个月 C.半年 D.一年四、问答题1、动物疫病的共同特征是什么?2、阐述动物疫病流行的基本环节及其在动物疫病防控中的意义?3、什么是传染源?4、什么是传播途径?5、什么是易感动物?动物疫病的传染与流行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感染:通常是指病原体侵入动物机体,在一定部位生长繁殖并引起不同程度的病理反应过程。

疫病:具有传播、扩散特点的传染病和寄生虫病统称为疫病。

传染病:是由特定病原微生物引起的,具有一定潜伏期和临床表现,并具有传染性的疾病。

传染病学 课程教学大纲(修改)

传染病学 课程教学大纲(修改)

《传染病学》课程教学大纲(供五年制中医、中西医结合、针灸专业及骨伤、养生康复方向使用)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学院二零一零年八月制定《传染病学》课程教学大纲(供五年制中医、中西医结合、针灸专业及骨伤、养生康复方向使用)课程名称:传染病学学时:27(21/6)学时学分:1.5学分一、课程的性质与目的传染病是由各种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感染人体引起的,可在人与人之间、动物之间、动物与人之间相互传播的一组疾病,可单个发病,也可群体发病。

传染病是感染性疾病的一部分,但感染性疾病不一定有传染性。

历史上传染病和寄生虫病对人类造成很大灾害,在新中国成立后,在预防为主的方针指引下,很多传染病和寄生得到控制。

但有些传染病仍然广泛存在,如传染性感冒、病毒性肝炎、流行性出血热、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感染性腹泻等。

本课程是为中医学专业五年制学生开设的一门临床专业课。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感染病学的基本知识,具有一定的传染病临床诊疗基本能力。

祖国医学对传染病和寄生虫病有丰富的诊治经验,深入发掘和研究祖国医学无疑对中西医结合防止这些疾病起着重要的作用。

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热爱中医事业、巩固专业思想。

二、教学内容与要求第一节传染病概论(2学时)掌握传染病的定义、特征、流行病学、诊断、预防和治疗的基本概念;掌握传染病的报告制度、消毒隔离制度与隔离制度。

第二节流行性感冒(自学)掌握流感的临床表现、诊断及鉴别诊断;熟悉常用实验室及其他检验;了解发病机制、病理学特点、流行病学及预防。

重点掌握诊断依据和治疗。

第三节流行性脑脊髓膜炎(2学时)掌握本病的定义、不同类型的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及预防;熟悉流脑的流行病学特点、常用实验室及其他检查;了解发病机制、病理学特点。

重点掌握诊断依据、治疗与预防方法、与乙脑的鉴别诊断。

第四节流行性乙型脑炎(自学)掌握本病的定义、临床表现、诊断及鉴别诊断;熟悉常用实验室及其他检查;了解发病机制、病理学特点、流行病学及预防。

传染病学名词解释

传染病学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1.感染性疾病:是由病原微生物(病毒、立克次体、细菌、衣原体、支原体、螺旋体、真菌)及寄生虫(蠕虫、原虫)等感示人体而产生的疾病。

2.传染病:是由病原微生物或寄生虫引起的,可由人传人、或由动物传人以及相继传播的感示性疾病称为传染病。

3.感染:是病原体和人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确切地说是致病微生物侵入人体,引起机体免疫系统反应以抵御入侵,并相互作用所发生的一系列病理过程。

4.病原携带状态:是指病原体在宿主体内持续存在,繁殖并将病原体排除体外的这种状态。

它的特征是病人无症状及有传染源,是重要的传染源。

5.隐性感染:有称亚临床感染,是指病原体感染宿主后仅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而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

在临床上病人不出现任何症状和体征,实验室检查不出现生化方面的改变。

确定隐性感染的唯一途径是通过免疫学检查发现宿主产生了特异性免疫应答。

宿主通过隐性感染后大多可获得特异性免疫,病原体被清除,少数病人也可以成为病原携带状态,成为无症状携带者。

6.潜伏性感染:机体的免疫力将病原体局限化而不引起显性感染,但又不足以将病原体清除,病原体寄生于宿主的某些部位而潜伏下来,待机体免疫力下降时引起显性感染。

潜伏性感染时,病原体一般不排出体外,不作为传染源,是与病原携带状态最大的区别。

19.弛张热:24小时体温波动超过2℃,但最低点未达正常水平。

7.显性感染:又称为临床感染,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在病原体数量多、毒力强的前提下,引起机体产生免疫应答,特别是机体发生免疫病理反应,导致组织损伤,生理功能改变,随之出现一系列临床病理体征和症状,即临床病理表现,称之为显性感染8.传染源:是指体内有病原体生长、繁殖并且能排出病原体的人和动物。

包括病人、病原携带者和受感染的动物。

9.传播途径:指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后,到达某些易感者所经过的途径。

10.易感者:是指对某种致病因子缺乏足够抵抗力的人或动物。

11.疫源地:传染源及其排出的病原体向四周播散所能波及的范围称为疫源地,即可能发生新病例或新感染的范围。

传染病定义名词解释

传染病定义名词解释

传染病定义名词解释
传染病是由各种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动物与动物或人与动
物之间相互传播的一类疾病。

病原体中大部分是微生物,小部分为寄
生虫,寄生虫引起者又称寄生虫病。

传染病的特点是有病原体,有传染性和流行性,感染后常有免疫性。

有些传染病还有季节性或地方性。

传染病的分类尚未统一,有些
按病原体分类,有些按传播途径分类。

传染病是一种可以从一个人或动物传播给另一个人或动物的疾病。

病原体是传染病的罪魁祸首,包括病毒、细菌、真菌和寄生虫等微生物。

这些病原体可以通过各种途径传播,例如空气传播、接触传播、
食物和水传播以及昆虫传播等。

传染病的流行通常需要三个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

传染源是指携带病原体并能够将其传播给其他人或动物的人或动物。

传播途径是指病原体从传染源传播到易感人群的途径。

易感人群是指
容易感染病原体的人或动物。

为了预防传染病的传播,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措施,例如接种疫苗、保持个人卫生、避免接触传染源、加强环境卫生和消毒等。

如果出现传染病的症状,应及时就医并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以避免疾病的传
播。

培训知识

培训知识

2014年6月院感知识学习主讲人:董自艳时间:2014.6.18 11:00地点:消毒供应室办公室传染病基本知识1、传染病概念传染病是由各种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感染人体后引起的具有传染性的疾病。

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在人群中传播,常常会造成传染病流行,对人们的生命健康和国家经济建设造成极大危害。

传染病是病原微生物感染机体后所产生的有传染性的疾病,一般来说凡具有病原体且具有传播可能的疾病均可称为传染病,而我们平时所说的传染病是指法定管理传染病的病种(此为狭义的传染病)。

由原虫或蠕虫感染人体后产生的疾病又称为寄生虫病。

传染病学是研究传染病和寄生虫病在人体内、外环境中发生、发展、传播和防治规律的科学。

其重点是研究这些疾病的发病机理、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方法,同时兼顾流行病学和预防措施的研究,以求达到防治结合的目的。

2、传染病分类传染病的分类有许多方法,其种类十分复杂。

为了方便管理,《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根据其暴发、流行和危害程度及预防控制措施的不同,将较重的传染病实行法定管理,并将其分为甲类、乙类和丙类。

甲类传染病是指:鼠疫、霍乱。

共2种。

乙类传染病是指: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人感染H7N9禽流感。

共26种。

丙类传染病是指:流行性感冒(包括H1N1流感)、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痢疾、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和手足口病。

共11种。

3、传染病的基本特征一般来讲,传染病具有以下四个特征:一是有一定的病原体。

每种传染病都有其特定的病原体,包括病毒、立克次体、细菌、真菌、螺旋体、原虫等。

传染病是由各种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感染所引起的一组具

传染病是由各种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感染所引起的一组具

第一章总论传染病是由各种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感染所引起的一组具有传染性的疾病。

传染病学是研究传染病和寄生虫病在人体内、外环境中发生、发展、传播和防治规律的科学。

其重点是研究这些疾病的发病机理、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方法,同时兼顾流行病学和预防措施的研究,以求达到防治结合的目的。

第一节感染与免疫一、感染的概念病原体与人体相互作用、相互斗争的过程(infection)。

构成传染过程需要三个条件,即病原体的致病性、机体的反应性,外界环境的影响。

二、传染病感染过程的表现1、病原体被清除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在入侵部位被消灭,如皮肤粘膜的屏障作用,胃酸的杀菌作用,组织细胞的吞噬及体液的溶菌作用。

或通过局部的免疫作用,病原体从呼吸道、肠道或泌尿道排出体外,不出现病理损害和疾病的临床表现。

2、隐性感染(covert infection)亦称亚临床感染(Subclinical infection)是指机体被病原侵袭后,仅出现轻微病理损害,而不出现或出现不明显的临床症状,只能通过免疫检测方能发现的一种感染过程,流行性乙型脑炎、脊髓灰质炎、登革热、乙型肝炎等均有大量隐性感染的存在。

3、显性感染(apparent infection)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因免疫功能的改变,致使病原体不断繁殖,并产生毒素,导致机体出现病理及病理生理改变,临床出现传染病特有的临床表现,则为传染病发作。

4、潜在性感染(lateneinfection)是指人体内保留病原体,潜伏一定部位,不出现临床表现,病原体也不被向外排出,只有当人体抵抗力降低时,病原体则乘机活跃增殖引起发病。

疟疾、结核有此等表现。

麻疹后,病毒可长期潜伏于中枢神经系统,数年后发病,成为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

5、病原携带状态(Carrier infection)按病原体种类不同可分为带菌、带病毒及带虫状态。

这些病原体侵入机体后,存在于机体的一定部位,虽可有轻度的病理损害,但不出现疾病的临床症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总论传染病是由各种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感染所引起的一组具有传染性的疾病。

传染病学是研究传染病和寄生虫病在人体内、外环境中发生、发展、传播和防治规律的科学。

其重点是研究这些疾病的发病机理、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方法,同时兼顾流行病学和预防措施的研究,以求达到防治结合的目的。

第一节感染与免疫一、感染的概念病原体与人体相互作用、相互斗争的过程(infection)。

构成传染过程需要三个条件,即病原体的致病性、机体的反应性,外界环境的影响。

二、传染病感染过程的表现1、病原体被清除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在入侵部位被消灭,如皮肤粘膜的屏障作用,胃酸的杀菌作用,组织细胞的吞噬及体液的溶菌作用。

或通过局部的免疫作用,病原体从呼吸道、肠道或泌尿道排出体外,不出现病理损害和疾病的临床表现。

2、隐性感染(covert infection)亦称亚临床感染(Subclinical infection)是指机体被病原侵袭后,仅出现轻微病理损害,而不出现或出现不明显的临床症状,只能通过免疫检测方能发现的一种感染过程,流行性乙型脑炎、脊髓灰质炎、登革热、乙型肝炎等均有大量隐性感染的存在。

3、显性感染(apparent infection)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因免疫功能的改变,致使病原体不断繁殖,并产生毒素,导致机体出现病理及病理生理改变,临床出现传染病特有的临床表现,则为传染病发作。

4、潜在性感染(lateneinfection)是指人体内保留病原体,潜伏一定部位,不出现临床表现,病原体也不被向外排出,只有当人体抵抗力降低时,病原体则乘机活跃增殖引起发病。

疟疾、结核有此等表现。

麻疹后,病毒可长期潜伏于中枢神经系统,数年后发病,成为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

5、病原携带状态(Carrier infection)按病原体种类不同可分为带菌、带病毒及带虫状态。

这些病原体侵入机体后,存在于机体的一定部位,虽可有轻度的病理损害,但不出现疾病的临床症状。

病原携带有两种状态,一是无症状携带,即客观上不易察觉的有或无轻微临床表现的携带状态;二是恢复期携带,亦称病后携带,一般临床症状已消失,症理损伤得到修复,而病原体仍暂时或持续寄生于体内。

由于携带者向外排出病原体,成为具有传染性的重要传染源。

三、病原体的致病性传染过程中,病原体起重要作用,它的致病作用表现如下几方面。

1、侵袭力病原体在机体内生长,繁殖,蔓延扩散的能力。

病原体在体内的扩散通过三种形式。

直接扩散:病原由原入侵部位直接向近处或远处组织细胞扩散。

血流扩散:大部分病原体侵入机体后通过血液扩散,脊髓灰质炎病毒先进入血流再经外周神经到达中枢神经系统;麻疹病毒、巨细胞病毒、单纯疱疹病毒通过吸附在白细胞或细胞内扩散;淋巴管扩散:病原体侵入机体后借助淋巴液到达局部淋巴结,再由淋巴结进入血流,扩散于各组织细胞。

绝大部分病原体通过此种形式。

2、病原体的毒力病原体产生内外两种毒素,通过毒素产生杀伤作用。

外毒素包括神经毒如破伤风毒素、肉毒素;细胞毒素如白喉毒素;肠毒素如霍乱毒素、葡萄球菌毒素。

内毒素是菌体裂解后产生的脂多糖中类脂A,可致机体发热反应,中毒性休克,播散性血管内凝血。

有的通过细菌的酶如金葡球浆凝固酶,链球菌的透明质酸酶,产气荚膜杆菌的胶原酶等起作用;有的通过荚膜阻止吞噬细胞的吞噬;有的通过菌毛粘附宿主组织。

3、病原体的数量病原体入侵和数量是重要的致病条件。

入侵病原体的数量一般与致病能力成正比。

4、病原体的变异性病原性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受各种环境的影响,当外环境改变影响遗传信息时,引起一系列代谢上的变化,其结构形态,生理特性均发生改变。

四、传染病感染过程中免疫应答的作用免疫是机体的一种保护性反应,通过识别和排除病原体和抗原性异物,达到维护机体的生理平衡和内环境的稳定。

传染过程中,人体的免疫反应分为非特异性和特异性免疫两种。

1、非特异性免疫是机体对进入体内的异物的一种清除机制。

(1)天然屏障包括皮肤粘膜屏障、血脑屏障、胎盘屏障。

(2)吞噬作用在肝脏、脾脏、骨髓、淋巴结、肺泡及血管内皮有固定的吞噬细胞谓之巨噬细胞;在血液中游动的细胞名为单核细胞,以及血液中的中性粒细胞,均具有强大的吞噬作用,包括趋化、吞入、调理、杀灭等过程。

结核杆菌、布氏杆菌、伤寒杆菌等被吞入后可不被杀灭,可在细胞内存活和繁殖。

(3)体液因子血液、各种分泌液与组织液含有补体、溶菌酶、备解素、干扰素等杀伤物质。

2、特异性免疫又称获得性免疫,具有特异性,有抵抗同一种微生物的重复感染,不能遗传。

分为细胞免疫与体液免疫两类。

(1)细胞免疫T细胞是参与细胞免疫的淋巴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转化为致敏淋巴细胞,并表现出特异性免疫应答,免疫应答只能通过致敏淋巴细胞传递,故称细胞免疫。

(2)体液免疫B细胞是参与体液免疫的致敏B细胞。

在抗原刺激下转化为浆细胞,合成免疫球蛋白,能与靶抗原结合的免疫球蛋白即为抗体。

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Ig)分为五类。

①IgG是血清中含量最多的免疫球蛋白,唯一能通过胎盘的抗体,具有抗菌、抗病毒、抗毒素等特性,对毒性产物起中和、沉淀、补体结合作用,临床上所用丙种球蛋白即为IgG。

②IgM 血清中检出特异性IgM,作为传染病早期诊断的标志,揭示新近感染或持续感染,具有调理、杀菌、凝集作用。

③IgA有两型即分泌与血清型。

分泌型IgA存在于鼻、支气管分泌物、唾液、胃肠液及初乳中。

其作用是将病原体粘附于粘膜表面,阻止扩散。

血清型IgA,免疫功能尚不完全清楚。

④IgE是出现最晚的免疫球蛋白,可致敏肥大细胞及嗜碱性粒细胞,使之脱颗粒,释放组织胺。

寄生虫感染,血清IgE含量增高。

⑤IgD其免疫功能不清。

第三节传染病的流行过程传染病在人群中的发生,发展和转归的过程,称为传染病的流行过程。

(一)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传染病的流行必须具备三个基本环节就是传染源,传播途径和人群易感性。

三个环节必须同时存在,方能构成传染病流行,缺少其中的任何一个环节,新的传染不会发生,不可能形成流行。

1、传染源是指体内带有病原体,并不断向体外排出病原体的人和动物。

(1)病人在大多数传染中,病人是重要传染源。

(2)病原携带者包括病后病原携带和无症状病原携带,病后病原携带称为恢复期病原携带者,3个月内排菌的为暂时病原携带,超过3个月的为慢性病原携带。

病原携带不易发现,具有重要流行病学意义。

(3)受感染的动物传播疾病的动物为动物传染源,动物作为传染源传播的疾病,称为动物性传染病,如狂犬病,布鲁氏菌病等;野生动物为传染源的传染病,称为自然疫源性传染病,如鼠疫、钩端螺旋体病、流行性出血热等病。

2、传播途径病原体从传染源排出体外,经过一定的传播方式,到达与侵入新的易感者的过程,谓之传播途径。

分为四种传播方式。

(1)空气飞沫传播主要见于以呼吸道为传染门户的疾病。

(2)水与食物苍蝇主要见于以消化道为传染门户的疾病。

病原体借粪便排出体外,污染水和食物,易感者通过污染的水和食物受染。

(3)吸血节肢动物见于以吸血节肢动物为中间宿主的传染病。

病原体在昆虫体内繁殖,完成其生活周期,通过不同的侵入方式使病原体进入易感者体内。

(4)日常生活接触传播有直接接触与间接接触两种传播方式。

如皮肤炭疽、狂犬病等均为直接接触而受染,乙型肝炎之注射受染,血吸虫病,钩端螺旋体病为接触疫水传染,均为直接接触传播。

多种肠道传染病通过污染的手传染,谓之间接传播。

3、人群易感性是指人群对某种传染病病原体的易感程度或免疫水平。

新生人口增加、易感者的集中或进入疫区,部队的新兵入伍,易引起传染病流行。

病后获得免疫、人群隐性感染,人工免疫,均使人群易感性降低,不易传染病流行或终止其流行。

(二)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1、自然因素包括地理因素与气候因素。

大部分虫媒传杂病和某些自然疫源性传染病,有较严格的地区和季节性。

与水网地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草木丛生适宜于储存宿主,啮齿动物、节肢动物的生存繁衍、活动有关。

寒冷季节易发生呼吸道传染病,夏秋季节易发生消化道传染病。

2、社会因素主要是人民的生活水平,社会卫生保健事业的发展,预防普及密切相关。

生活水平低工作与卫生条件差,可致机体抗病能力低下,无疑增加感染的机会,亦是构成传染病流行的条件之一。

我国解放以来消灭与杜绝了烈性传染病与在部分寄生虫病的流行,并使呼吸道传染病发病率降低,显然与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息息相关。

第四节传染病的特征(一)基本特征1、有病原体每种传染病都有其特异的病原体,包括病毒、立克茨体、细菌、真菌、螺旋体、原虫等。

2、有传染性病原体从宿主排出体外,通过一定方式,到达新的易感染者体内,呈现出一定传染性,其传染强度与病原体种类、数量、毒力、易感者的免疫状态等有关。

3、有流行病学特征(1)流行性按传染病流行病过程的强度和广度分为。

散发:是指传染病在人群中散在发生;流行:是指某一地区或某一单位,在某一时期内,某种传染病的发病率,超过了历年同期的发病水平;大流行:指某种传染病在一个短时期内迅速传播、蔓延,超过了一般的流行强度;暴发:指某一局部地区或单位,在短期内突然出现众多的同一种疾病的病人。

(2)地方性是指某些传染病或寄生虫病,其中间宿主,受地理条件,气温条件变化的影响,常局限于一定的地理范围内发生。

如虫媒传染病,自然疫源性疾病。

(3)季节性指传染病的发病率,在年度内有季节性升高。

此与温度、湿度的改变有关。

4、有感染后免疫传染病痊愈后,人体对同一种传染病病原体产生不感受性,称为免疫。

不同的传染病、病后免状态有所不同,有的传染病患病一次后可终身免疫,有的还可感染。

(二)临床特点1、临床分期按传染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可分为四期。

(1)潜伏期即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起,至首发症状时间。

不同传染病其潜伏期长短各异,短至数小时,长至数月乃至数年;同一种传染病,各病人之潜伏期长短也不尽相同。

通常细菌潜伏期短于蠕虫病;细菌性食物中毒潜伏期短,短至数小时;狂犬病、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其潜伏期可达数年。

推算潜伏期对传染病的诊断与检疫有重要意义。

(2)前驱期是潜伏期末至发病期前,出现某些临床表现的一短暂时间,一般1至2天,呈现乏力、头痛、微热、皮疹等表现。

多数传染病,看不到前驱期。

(3)发病期(症状明显期)是各传染病之特有症状和体征,随病日发展陆续出现的时期。

症状由轻而重,由少而多,逐渐或迅速达高峰。

随机体免疫力之产生与提高趋向恢复。

(4)恢复期病原体完全或基本消灭,免疫力提高,病变修复,临床症状陆续消失的时间。

多为痊愈而终局,少数疾病可留有后遗症。

(5)复发发病过程已转入恢复期或接近痊愈,而该病原体再度出现并繁殖,而原症状再度出现。

伤寒最为常见。

(6)再燃临床症状已缓解,但体温尚未正常而又复上升、症状略见加重者。

见于伤寒。

2、特殊临床表现(1)发热及热型发热为传染病之共同表现,然而,不同传染病其热度与热型又不尽相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