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是由各种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感染所引起的一组具

合集下载

《传染病学》第九版 第一章 总论

《传染病学》第九版 第一章 总论

第一章总论传染病(communicable diseases)是指由病原微生物,如朊粒(prion)、病毒(virus)、衣原体(chlamydia)、立克次体(rickettsia)、支原体(mycoplasma)、细菌(bacteria)、真菌(fungus)、螺旋体(spiro-chete)和寄生虫(parasite),如原虫(protozoa)、蠕虫(helminth)、医学昆虫(medical insect)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在一定条件下可造成流行的疾病。

感染性疾病(infectious diseases)是指由病原体感染所致的疾病,包括传染病和非传染性感染性疾病。

传染病学是一门研究各种传染病在人体内外发生、发展、传播、诊断、治疗和预防规律的学科。

重点研究各种传染病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方法,同时兼顾流行病学和预防措施的研究,做到防治结合。

传染病学与其他学科有密切联系,其基础学科和相关学科包括病原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免疫学、人体寄生虫学、流行病学、病理学、药理学和诊断学等。

掌握这些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对学好传染病学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人类历史长河中,传染病不仅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和生命,而且影响着人类文明的进程,甚至改写过人类历史。

人类在与传染病较量过程中,取得了许多重大战果,19世纪以来,病原微生物的不断发现及其分子生物学的兴起,推动了生命科学乃至整个医学的发展;疫苗的研究诞生了感染免疫学,奠定了免疫学的理论基础,已用来研究各种疾病的发生机制及防治手段;抗生素的发现和应用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医学成就;“Koch法则”明确了传染病与病原微生物之间的因果关系,建立了病原学理论,已被广泛应用到其他许多疾病的研究,奠定了现代医学发展的基石。

正是由于上述辉煌战果,加上社会文明的推进和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类逐渐在与传染病的斗争中占了上风。

20世纪70年代西方医学界一度认为,传染病正在消亡。

传染病学名词解释

传染病学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1.感染性疾病:是由病原微生物(病毒、立克次体、细菌、衣原体、支原体、螺旋体、真菌)及寄生虫(蠕虫、原虫)等感示人体而产生的疾病。

2.传染病:是由病原微生物或寄生虫引起的,可由人传人、或由动物传人以及相继传播的感示性疾病称为传染病。

3.感染:是病原体和人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确切地说是致病微生物侵入人体,引起机体免疫系统反应以抵御入侵,并相互作用所发生的一系列病理过程。

4.病原携带状态:是指病原体在宿主体内持续存在,繁殖并将病原体排除体外的这种状态。

它的特征是病人无症状及有传染源,是重要的传染源。

5.隐性感染:有称亚临床感染,是指病原体感染宿主后仅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而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

在临床上病人不出现任何症状和体征,实验室检查不出现生化方面的改变。

确定隐性感染的唯一途径是通过免疫学检查发现宿主产生了特异性免疫应答。

宿主通过隐性感染后大多可获得特异性免疫,病原体被清除,少数病人也可以成为病原携带状态,成为无症状携带者。

6.潜伏性感染:机体的免疫力将病原体局限化而不引起显性感染,但又不足以将病原体清除,病原体寄生于宿主的某些部位而潜伏下来,待机体免疫力下降时引起显性感染。

潜伏性感染时,病原体一般不排出体外,不作为传染源,是与病原携带状态最大的区别。

19.弛张热:24小时体温波动超过2℃,但最低点未达正常水平。

7.显性感染:又称为临床感染,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在病原体数量多、毒力强的前提下,引起机体产生免疫应答,特别是机体发生免疫病理反应,导致组织损伤,生理功能改变,随之出现一系列临床病理体征和症状,即临床病理表现,称之为显性感染8.传染源:是指体内有病原体生长、繁殖并且能排出病原体的人和动物。

包括病人、病原携带者和受感染的动物。

9.传播途径:指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后,到达某些易感者所经过的途径。

10.易感者:是指对某种致病因子缺乏足够抵抗力的人或动物。

11.疫源地:传染源及其排出的病原体向四周播散所能波及的范围称为疫源地,即可能发生新病例或新感染的范围。

传染 名词解释

传染 名词解释

传染病(communicable diseases)是由病原微生物(朊毒体、病毒、衣原体、立克次体、细菌、真菌、螺旋体等)和寄生虫(原虫或蠕虫)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在一定条件下可造成流行的的疾病。

感染(infection)是病原体和人体的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

共生状态(commensalism)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有些微生物或寄生虫与人体宿主之间达到了互相适应, 互不损害对方的状态。

机会性感染(opportunistic infection)当某些因素导致宿主的免疫功能受损或机械损伤使寄生物离开其固有寄生部位而到达其不习惯寄生的部位,平衡被打破而引起宿主的损伤。

感染谱(infection spectrum)病原体进入人体后可引起互相之间的作用,即双方之间的斗争,由于适应程度不同,双方斗争的后果也各异,产生了不同的临床表现。

首发感染(primary infection)人体初次被某种病原体感染称为首发感染。

重复感染(re-infection)人体在被某种病原体感染的基础上再次被同一病原体感染。

混合感染(co-infection)人体同时被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病原体感染。

重叠感染(super infection)人体在某种病原体感染的基础上再被另外的病原体感染。

继发感染(secondary infection)在重叠感染中,发生于原发感染后的其他病原体感染。

隐性感染(Covert infection)入侵病原体引起机体特异性免疫应答,没有(或仅有很轻微)组织损伤,临床上无症状、体征,生化检验改变不明显,只有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

显性感染(Overt infection) 病原体入侵,不但诱导机体发生免疫应答,而且通过病原体本身的作用或机体的变态反应,导致组织损伤,引起病理改变和临床表现。

病原携带状态(Carrier state)病原体在人体继续生长、繁殖,并可能向体外排出,但无临床症状。

潜伏性感染(latent infection)由于机体免疫功能足以将病原体局限化而不引起显性感染,但又不足以将病原体清除时,病原体便可长期潜伏起来,待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则可引起显性感染。

传染病定义名词解释

传染病定义名词解释

传染病定义名词解释
传染病是由各种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动物与动物或人与动
物之间相互传播的一类疾病。

病原体中大部分是微生物,小部分为寄
生虫,寄生虫引起者又称寄生虫病。

传染病的特点是有病原体,有传染性和流行性,感染后常有免疫性。

有些传染病还有季节性或地方性。

传染病的分类尚未统一,有些
按病原体分类,有些按传播途径分类。

传染病是一种可以从一个人或动物传播给另一个人或动物的疾病。

病原体是传染病的罪魁祸首,包括病毒、细菌、真菌和寄生虫等微生物。

这些病原体可以通过各种途径传播,例如空气传播、接触传播、
食物和水传播以及昆虫传播等。

传染病的流行通常需要三个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

传染源是指携带病原体并能够将其传播给其他人或动物的人或动物。

传播途径是指病原体从传染源传播到易感人群的途径。

易感人群是指
容易感染病原体的人或动物。

为了预防传染病的传播,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措施,例如接种疫苗、保持个人卫生、避免接触传染源、加强环境卫生和消毒等。

如果出现传染病的症状,应及时就医并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以避免疾病的传
播。

培训知识

培训知识

2014年6月院感知识学习主讲人:董自艳时间:2014.6.18 11:00地点:消毒供应室办公室传染病基本知识1、传染病概念传染病是由各种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感染人体后引起的具有传染性的疾病。

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在人群中传播,常常会造成传染病流行,对人们的生命健康和国家经济建设造成极大危害。

传染病是病原微生物感染机体后所产生的有传染性的疾病,一般来说凡具有病原体且具有传播可能的疾病均可称为传染病,而我们平时所说的传染病是指法定管理传染病的病种(此为狭义的传染病)。

由原虫或蠕虫感染人体后产生的疾病又称为寄生虫病。

传染病学是研究传染病和寄生虫病在人体内、外环境中发生、发展、传播和防治规律的科学。

其重点是研究这些疾病的发病机理、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方法,同时兼顾流行病学和预防措施的研究,以求达到防治结合的目的。

2、传染病分类传染病的分类有许多方法,其种类十分复杂。

为了方便管理,《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根据其暴发、流行和危害程度及预防控制措施的不同,将较重的传染病实行法定管理,并将其分为甲类、乙类和丙类。

甲类传染病是指:鼠疫、霍乱。

共2种。

乙类传染病是指: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人感染H7N9禽流感。

共26种。

丙类传染病是指:流行性感冒(包括H1N1流感)、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痢疾、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和手足口病。

共11种。

3、传染病的基本特征一般来讲,传染病具有以下四个特征:一是有一定的病原体。

每种传染病都有其特定的病原体,包括病毒、立克次体、细菌、真菌、螺旋体、原虫等。

传染病学笔记电子教案

传染病学笔记电子教案

传染病学笔记传染病学总论1、传染病的定义:是指由病原微生物(朊病毒、病毒、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细菌、真菌、螺旋体等)和寄生虫(原虫或蠕虫、医学昆虫)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在一定条件下可造成流行的疾病。

2、感染性疾病:指由病原体感染所致的疾病,包括传染病和非传染性感染性疾病。

3、感染的形式:首发感染、重叠感染、重复感染、混合感染、继发性感染4、传染:主要指病原体通过一定方式从一个宿主个体到另一个宿主个体的感染。

5、传染过程的表现(感染谱):病原体被清除、隐性感染/亚临床感染(在大多数病毒性传染病中,隐性感染是最常见的表现)、显性感染/临床感染、病原携带状态(重要传染源)、潜伏性感染慢性携带者:长于3月,(乙肝病毒超过6个月才算慢性携带者)6、特异性免疫应答:体液免疫(1)IgM—感染后首先出现,持续时间短,是近期感染的标志(2)IgG—随后出现,持续较长时间(3)IgA—主要是呼吸道和消化道黏膜上的抗体(4)IgE—主要作用于入侵的原虫和蠕虫(5)IgD—??作用不详7、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传染源、传播途径、人群易感性8、传染病的基本特征:有病原体、有传染性(主要区别)、有流行病学特征、感染后免疫9、临床特点(1)病程发展的阶段性:潜伏期(意义:是检疫工作观察、留验接触者的重要依据)、前驱期(初期)、症状明显期(极期)、恢复期(2)常见的症状与体征:发热、皮疹、毒血症状、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反应(3)临床类型:根据病程长短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按病情轻重分为轻型、典型(中型或普通型)、重型和暴发型。

10、传染病的诊断:综合分析下列三个方面的资料:临床资料、流行病学资料、实验室及其他检查资料11、传染病的治疗目的:促进患者康复;控制传染源,防止进一步传播。

12、治疗原则:坚持综合治疗的原则:即治疗与护理、隔离与消毒并重;一般治疗、对症治疗与病原治疗并重。

13、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传染病分为甲类、乙类和丙类14、传染病的预防:管理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儿童计划免疫是关键)病毒性肝炎1、病毒性肝炎(viral hepatitis)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损害为主的一组全身性传染病。

传染病学复习要点

传染病学复习要点

传染病学复习要点第一章1、传染病是由病原微生物,如阮病毒、病毒、衣原体、立克次体、支原体、细菌、真菌、螺旋体、和寄生虫,如原虫、蠕虫、医学昆虫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在一定条件下可造成流行的疾病。

2、感染性疾病是指由病原体感染所致的疾病,包括传染病和非传染性感染性疾病。

新中国成立后,在“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卫生方针指导下,我国和世界各国一样消灭了天花,脊髓灰质炎已接近被消灭。

3、感染是病原体和人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

机会性感染~4、构成感染必备条件:病原体,人体和他们所处的环境。

5、人体初次被某种病原体感染称为首发感染。

有些传染病很少出现再次感染如麻疹、水痘、流行性腮腺炎等。

人体在被某种病院体感染的基础上再次被同一种病原体感染称为重复感染,较常见于疟疾、血吸虫病和钩虫病。

6、人体同时被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病原体感染称为混合感染。

7、人体在某种病原体感染的基础上再被另外的病原体感染称为重叠感染8、感染过程的表现(表现取决于病原体的致病力、机体的免疫力和外界的干预)清除病原体:病原体进入人体后可被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清除隐性感染(又称亚临床感染)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仅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而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因而在临床上不显出任何症状、体征,甚至生化改变,只能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

大多数病原体感染都以隐性感染为主。

结局:大多数获特异性免疫,病原体被清除;少数人转变为无症状携带者,病原体持续存在于体内。

显性感染又称临床感染。

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不但诱导机体发生免疫应答,而且通过病原体本身的作用或机体的变态反应,而导致组织损伤,引起病理改变和临床表现。

结局:病原体被清除,感染者获较为稳固的免疫力(麻疹、甲肝、伤寒);免疫力不牢固,再受感染而发病;小部分成为慢性病原携带者。

病原携带状态无明显临床症状而携带病原体。

按病原体种类分:带病毒者,带菌者,带虫者按发生和持续时间长短分:潜伏期携带者,恢复期携带者,慢性携带者按携带持续时间分:急性携带者(<3month),慢性携带者(>3month)。

传染病名解

传染病名解

传染病名解1:传染病:是指由病原微生物,如朊毒体,病毒,衣原体,立克次体,支原体,细菌,真菌,螺旋体和寄生虫,如原虫,蠕虫,医学昆虫感染人体后产生的由传染性,在一定条件下可造成流行的疾病。

2:感染:病原体与人体相互作用的过程。

3:病原体:是指感染人体后可导致疾病的微生物与寄生虫。

4:感染谱:由于不同程度的适应,在双方的斗争过程中会产生各种表现,临床上称为-。

5:隐性感染: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仅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而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因而在临床上不显出任何症状,体征,甚至生化改变,只能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

6:显性感染: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通过病原体自身的作用或机体的过敏反应,不仅诱导机体的免疫反应,还导致组织损伤、病理改变和临床表现。

7:侵袭力:是指病原体侵入机体并在机体内生长繁殖的能力。

8.传染源:指病原体在体内生长繁殖并可从体内排泄的人和动物。

9:自然疫源性传染病:某些自然生态环境为传染病在野生动物之间的传播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如鼠疫和钩端螺旋体病等,人类进入这些地区时亦可受感染,称为-。

10:潜伏期:从病原体侵入人体到出现临床症状的时期。

11:再燃:是指当传染病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逐渐减轻,但体温尚未恢复正常的缓冲阶段,;由于潜伏于血液和组织中的病原体再度繁殖,使体温再次升高,初发病的体征和症状再度出现的情形。

12:复发:指患者进入恢复期后,由于残余病原体在体内繁殖一段时间而导致临床表现复发。

13: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损害为主的一组全省性传染病。

14:肝肺综合征:重型肝炎和肝硬化患者可能出现肺水肿、间质性肺炎、盘状肺不张、胸腔积液和低氧血症综合征等改变,称为-。

15: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的临床表现有发热、咳嗽、流涕、眼结合膜炎、口腔麻疹粘膜斑及皮肤斑丘疹。

16:Koplik斑:位于双侧第二磨牙对面的颊粘膜上。

是一个小白点,针尖大小为0.5~1mm。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总论传染病是由各种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感染所引起的一组具有传染性的疾病。

传染病学是研究传染病和寄生虫病在人体内、外环境中发生、发展、传播和防治规律的科学。

其重点是研究这些疾病的发病机理、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方法,同时兼顾流行病学和预防措施的研究,以求达到防治结合的目的。

第一节感染与免疫一、感染的概念病原体与人体相互作用、相互斗争的过程(infection)。

构成传染过程需要三个条件,即病原体的致病性、机体的反应性,外界环境的影响。

二、传染病感染过程的表现1、病原体被清除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在入侵部位被消灭,如皮肤粘膜的屏障作用,胃酸的杀菌作用,组织细胞的吞噬及体液的溶菌作用。

或通过局部的免疫作用,病原体从呼吸道、肠道或泌尿道排出体外,不出现病理损害和疾病的临床表现。

2、隐性感染(covert infection)亦称亚临床感染(Subclinical infection)是指机体被病原侵袭后,仅出现轻微病理损害,而不出现或出现不明显的临床症状,只能通过免疫检测方能发现的一种感染过程,流行性乙型脑炎、脊髓灰质炎、登革热、乙型肝炎等均有大量隐性感染的存在。

3、显性感染(apparent infection)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因免疫功能的改变,致使病原体不断繁殖,并产生毒素,导致机体出现病理及病理生理改变,临床出现传染病特有的临床表现,则为传染病发作。

4、潜在性感染(lateneinfection)是指人体内保留病原体,潜伏一定部位,不出现临床表现,病原体也不被向外排出,只有当人体抵抗力降低时,病原体则乘机活跃增殖引起发病。

疟疾、结核有此等表现。

麻疹后,病毒可长期潜伏于中枢神经系统,数年后发病,成为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

5、病原携带状态(Carrier infection)按病原体种类不同可分为带菌、带病毒及带虫状态。

这些病原体侵入机体后,存在于机体的一定部位,虽可有轻度的病理损害,但不出现疾病的临床症状。

病原携带有两种状态,一是无症状携带,即客观上不易察觉的有或无轻微临床表现的携带状态;二是恢复期携带,亦称病后携带,一般临床症状已消失,症理损伤得到修复,而病原体仍暂时或持续寄生于体内。

由于携带者向外排出病原体,成为具有传染性的重要传染源。

三、病原体的致病性传染过程中,病原体起重要作用,它的致病作用表现如下几方面。

1、侵袭力病原体在机体内生长,繁殖,蔓延扩散的能力。

病原体在体内的扩散通过三种形式。

直接扩散:病原由原入侵部位直接向近处或远处组织细胞扩散。

血流扩散:大部分病原体侵入机体后通过血液扩散,脊髓灰质炎病毒先进入血流再经外周神经到达中枢神经系统;麻疹病毒、巨细胞病毒、单纯疱疹病毒通过吸附在白细胞或细胞内扩散;淋巴管扩散:病原体侵入机体后借助淋巴液到达局部淋巴结,再由淋巴结进入血流,扩散于各组织细胞。

绝大部分病原体通过此种形式。

2、病原体的毒力病原体产生内外两种毒素,通过毒素产生杀伤作用。

外毒素包括神经毒如破伤风毒素、肉毒素;细胞毒素如白喉毒素;肠毒素如霍乱毒素、葡萄球菌毒素。

内毒素是菌体裂解后产生的脂多糖中类脂A,可致机体发热反应,中毒性休克,播散性血管内凝血。

有的通过细菌的酶如金葡球浆凝固酶,链球菌的透明质酸酶,产气荚膜杆菌的胶原酶等起作用;有的通过荚膜阻止吞噬细胞的吞噬;有的通过菌毛粘附宿主组织。

3、病原体的数量病原体入侵和数量是重要的致病条件。

入侵病原体的数量一般与致病能力成正比。

4、病原体的变异性病原性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受各种环境的影响,当外环境改变影响遗传信息时,引起一系列代谢上的变化,其结构形态,生理特性均发生改变。

四、传染病感染过程中免疫应答的作用免疫是机体的一种保护性反应,通过识别和排除病原体和抗原性异物,达到维护机体的生理平衡和内环境的稳定。

传染过程中,人体的免疫反应分为非特异性和特异性免疫两种。

1、非特异性免疫是机体对进入体内的异物的一种清除机制。

(1)天然屏障包括皮肤粘膜屏障、血脑屏障、胎盘屏障。

(2)吞噬作用在肝脏、脾脏、骨髓、淋巴结、肺泡及血管内皮有固定的吞噬细胞谓之巨噬细胞;在血液中游动的细胞名为单核细胞,以及血液中的中性粒细胞,均具有强大的吞噬作用,包括趋化、吞入、调理、杀灭等过程。

结核杆菌、布氏杆菌、伤寒杆菌等被吞入后可不被杀灭,可在细胞内存活和繁殖。

(3)体液因子血液、各种分泌液与组织液含有补体、溶菌酶、备解素、干扰素等杀伤物质。

2、特异性免疫又称获得性免疫,具有特异性,有抵抗同一种微生物的重复感染,不能遗传。

分为细胞免疫与体液免疫两类。

(1)细胞免疫T细胞是参与细胞免疫的淋巴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转化为致敏淋巴细胞,并表现出特异性免疫应答,免疫应答只能通过致敏淋巴细胞传递,故称细胞免疫。

(2)体液免疫B细胞是参与体液免疫的致敏B细胞。

在抗原刺激下转化为浆细胞,合成免疫球蛋白,能与靶抗原结合的免疫球蛋白即为抗体。

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Ig)分为五类。

①IgG是血清中含量最多的免疫球蛋白,唯一能通过胎盘的抗体,具有抗菌、抗病毒、抗毒素等特性,对毒性产物起中和、沉淀、补体结合作用,临床上所用丙种球蛋白即为IgG。

②IgM 血清中检出特异性IgM,作为传染病早期诊断的标志,揭示新近感染或持续感染,具有调理、杀菌、凝集作用。

③IgA有两型即分泌与血清型。

分泌型IgA存在于鼻、支气管分泌物、唾液、胃肠液及初乳中。

其作用是将病原体粘附于粘膜表面,阻止扩散。

血清型IgA,免疫功能尚不完全清楚。

④IgE是出现最晚的免疫球蛋白,可致敏肥大细胞及嗜碱性粒细胞,使之脱颗粒,释放组织胺。

寄生虫感染,血清IgE含量增高。

⑤IgD其免疫功能不清。

第三节传染病的流行过程传染病在人群中的发生,发展和转归的过程,称为传染病的流行过程。

(一)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传染病的流行必须具备三个基本环节就是传染源,传播途径和人群易感性。

三个环节必须同时存在,方能构成传染病流行,缺少其中的任何一个环节,新的传染不会发生,不可能形成流行。

1、传染源是指体内带有病原体,并不断向体外排出病原体的人和动物。

(1)病人在大多数传染中,病人是重要传染源。

(2)病原携带者包括病后病原携带和无症状病原携带,病后病原携带称为恢复期病原携带者,3个月内排菌的为暂时病原携带,超过3个月的为慢性病原携带。

病原携带不易发现,具有重要流行病学意义。

(3)受感染的动物传播疾病的动物为动物传染源,动物作为传染源传播的疾病,称为动物性传染病,如狂犬病,布鲁氏菌病等;野生动物为传染源的传染病,称为自然疫源性传染病,如鼠疫、钩端螺旋体病、流行性出血热等病。

2、传播途径病原体从传染源排出体外,经过一定的传播方式,到达与侵入新的易感者的过程,谓之传播途径。

分为四种传播方式。

(1)空气飞沫传播主要见于以呼吸道为传染门户的疾病。

(2)水与食物苍蝇主要见于以消化道为传染门户的疾病。

病原体借粪便排出体外,污染水和食物,易感者通过污染的水和食物受染。

(3)吸血节肢动物见于以吸血节肢动物为中间宿主的传染病。

病原体在昆虫体内繁殖,完成其生活周期,通过不同的侵入方式使病原体进入易感者体内。

(4)日常生活接触传播有直接接触与间接接触两种传播方式。

如皮肤炭疽、狂犬病等均为直接接触而受染,乙型肝炎之注射受染,血吸虫病,钩端螺旋体病为接触疫水传染,均为直接接触传播。

多种肠道传染病通过污染的手传染,谓之间接传播。

3、人群易感性是指人群对某种传染病病原体的易感程度或免疫水平。

新生人口增加、易感者的集中或进入疫区,部队的新兵入伍,易引起传染病流行。

病后获得免疫、人群隐性感染,人工免疫,均使人群易感性降低,不易传染病流行或终止其流行。

(二)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1、自然因素包括地理因素与气候因素。

大部分虫媒传杂病和某些自然疫源性传染病,有较严格的地区和季节性。

与水网地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草木丛生适宜于储存宿主,啮齿动物、节肢动物的生存繁衍、活动有关。

寒冷季节易发生呼吸道传染病,夏秋季节易发生消化道传染病。

2、社会因素主要是人民的生活水平,社会卫生保健事业的发展,预防普及密切相关。

生活水平低工作与卫生条件差,可致机体抗病能力低下,无疑增加感染的机会,亦是构成传染病流行的条件之一。

我国解放以来消灭与杜绝了烈性传染病与在部分寄生虫病的流行,并使呼吸道传染病发病率降低,显然与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息息相关。

第四节传染病的特征(一)基本特征1、有病原体每种传染病都有其特异的病原体,包括病毒、立克茨体、细菌、真菌、螺旋体、原虫等。

2、有传染性病原体从宿主排出体外,通过一定方式,到达新的易感染者体内,呈现出一定传染性,其传染强度与病原体种类、数量、毒力、易感者的免疫状态等有关。

3、有流行病学特征(1)流行性按传染病流行病过程的强度和广度分为。

散发:是指传染病在人群中散在发生;流行:是指某一地区或某一单位,在某一时期内,某种传染病的发病率,超过了历年同期的发病水平;大流行:指某种传染病在一个短时期内迅速传播、蔓延,超过了一般的流行强度;暴发:指某一局部地区或单位,在短期内突然出现众多的同一种疾病的病人。

(2)地方性是指某些传染病或寄生虫病,其中间宿主,受地理条件,气温条件变化的影响,常局限于一定的地理范围内发生。

如虫媒传染病,自然疫源性疾病。

(3)季节性指传染病的发病率,在年度内有季节性升高。

此与温度、湿度的改变有关。

4、有感染后免疫传染病痊愈后,人体对同一种传染病病原体产生不感受性,称为免疫。

不同的传染病、病后免状态有所不同,有的传染病患病一次后可终身免疫,有的还可感染。

(二)临床特点1、临床分期按传染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可分为四期。

(1)潜伏期即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起,至首发症状时间。

不同传染病其潜伏期长短各异,短至数小时,长至数月乃至数年;同一种传染病,各病人之潜伏期长短也不尽相同。

通常细菌潜伏期短于蠕虫病;细菌性食物中毒潜伏期短,短至数小时;狂犬病、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其潜伏期可达数年。

推算潜伏期对传染病的诊断与检疫有重要意义。

(2)前驱期是潜伏期末至发病期前,出现某些临床表现的一短暂时间,一般1至2天,呈现乏力、头痛、微热、皮疹等表现。

多数传染病,看不到前驱期。

(3)发病期(症状明显期)是各传染病之特有症状和体征,随病日发展陆续出现的时期。

症状由轻而重,由少而多,逐渐或迅速达高峰。

随机体免疫力之产生与提高趋向恢复。

(4)恢复期病原体完全或基本消灭,免疫力提高,病变修复,临床症状陆续消失的时间。

多为痊愈而终局,少数疾病可留有后遗症。

(5)复发发病过程已转入恢复期或接近痊愈,而该病原体再度出现并繁殖,而原症状再度出现。

伤寒最为常见。

(6)再燃临床症状已缓解,但体温尚未正常而又复上升、症状略见加重者。

见于伤寒。

2、特殊临床表现(1)发热及热型发热为传染病之共同表现,然而,不同传染病其热度与热型又不尽相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