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纤维的吸湿性

合集下载

纤维知识小常识

纤维知识小常识

纤维知识小常识
纤维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存在于我们的衣物、家居用品、食品等多个领域。

了解纤维的基本知识,对于我们更好地选择和使用纤维制品具有重要意义。

一、纤维的分类
纤维主要分为天然纤维和合成纤维两大类。

天然纤维包括棉、麻、丝、毛等,它们具有吸湿性好、透气性好、弹性好等优点。

合成纤维则是由石油化工原料经过聚合反应制成的,常见的有涤纶、尼龙、腈纶等。

二、纤维的特性
1.吸湿性:纤维的吸湿性是指纤维吸收空气中水蒸气的能力。

吸湿性好的纤
维能够保持皮肤的干爽,减少过敏和皮肤疾病的发生。

2.透气性:纤维的透气性是指纤维让空气通过的能力。

透气性好的纤维能够
保持皮肤的呼吸畅通,避免汗液滞留在皮肤上。

3.弹性:纤维的弹性是指纤维在受到外力作用后恢复原状的能力。

弹性好的
纤维能够提供更好的穿着舒适度和耐用性。

三、纤维的应用
1.纺织品:纤维是纺织品的主要原料,包括衣物、床品、家纺等。

不同的纤
维具有不同的特性,因此适用于不同的纺织品。

2.建筑材料:纤维可以用于制造建筑材料,如玻璃纤维增强混凝土、碳纤维
增强塑料等,具有轻质、高强、耐久等优点。

3.食品加工:纤维可以用于制作食品,如膳食纤维、可溶性膳食纤维等,具
有改善肠道健康、降低胆固醇等作用。

4.医疗卫生:纤维在医疗卫生领域也有广泛应用,如用于制造医疗器械、药
物载体等。

总之,了解纤维的基本知识对于我们更好地选择和使用纤维制品具有重要意义。

纺织材料学 2 纺织纤维的形态及基本性质

纺织材料学 2 纺织纤维的形态及基本性质
第二章纺织纤维 的形态及基本性质
第一节 纤维的细度 第四节 纤维的卷曲与转曲 第二节 纤维的截面形状 第五节 纤维的吸湿性 第三节 纤维的长度 第六节 纤维的拉伸强度
2021/5/4
第二章 纺织纤维的形态及基本性质
纤维形态结构可以分为纤维表明形态结构和纤维内 部形态结构。表面形态结构是基于宏观尺度的研究, 而内部形态结构是基于分子或原子尺度的微观研究。 本章主要介绍纤维表面形态结构。
维粗细程度。分直接指标和间接指标。 一、纤维的细度指标 (一)直接指标 当纤维的几面接近圆形时,纤维的细度可以用直
径、截面积和周长等指标表示。通过光学显微镜 或电子显微镜观测直径d和截面积A,常用于羊毛 及其他动物毛,圆形化学纤维的细度表达。 截面积计算可近似采用下式。
2021/5/4
精品文档
2021/5/4
精品文档
8
第一节 纤维的细度பைடு நூலகம்
四、纤维细度对纤维、纱线及织物的影响
纤维细度及其离散程度不仅与纤维强度、伸长度、刚性、弹性和形变 的均一性有管,而且极大的影响织物的手感、风格以及纱线和织物 的加工过程
(一)对纤维本身的影响
纤维的粗细将以你轩昂纤维的比表面积,进而影响纤维的吸附及染色 性能,纤维越细,其比表面积越大,纤维的染色性也会提高,纤维 间的细度不匀会导致纤维力学性质的差异,最终导致纤维集合体的 不匀,此外,纤维内的细度差异,会直接导致纤维的力学弱节,不 但影响外观和品质,最终影响产品的使用。
合成革(特细) <0.11
< 0.4
透气、防水、细密、麂皮特征
极细纤维
0.0001-0.1 0.09-0.12 吸附、超滤
纳米纤维
10-8-10-4
0.001-0.1 特殊功能

第二章-非织造材料用纤维讲解

第二章-非织造材料用纤维讲解
典型用途是市政废物焚烧炉、公用工程锅炉、烧煤锅炉、 医院焚烧炉、热电联产锅炉上用的脉冲袋滤器。也可用 它来取代别的经不住高温或存在化学品及不耐潮湿的合 成纤维。
聚苯硫醚纤维的性能
项目
测试值
测试标准
线密度
2.2-7.8dtex
断裂强度
4.15(CN/dt)
断 裂 伸 长 率 60 (%)
极 限 氧 指 数 40 (%)
非织造材料使用性能的要求
例如: 土工非织造材料; 吸油非织造材料; 高温过滤非织造材料; 医用卫生非织造材料; 等
非织造材料加工工艺和设备对纤维的要求
在成网中,对纤维原料要求主要考虑有:纤 维的长度、线密度、密度、卷曲度、摩擦系 数等
最重要的是纤维的长度:例如
气流成网 纤维长度范围在4-60mm; 机械成网 纤维长度范围在10-150mm; 湿法成网 纤维长度范围在5-20mm。
性价比的平衡及其它环境资源方面的要求
可回收 、再利用性; 可降解性、对环境的污染; 能源的消耗。
2. 纤维与非织造材料性能的关系
非织造材 料的性能
纤维原料的性能 非织造材料的结构
纤维原料的性能
纤维的表观性能; 纤维的机械性能; 纤维的化学性能。
纤维的表观性能
纤维长度及长度分布; 纤维线密度; 纤维卷曲度; 纤维截面形状; 纤维表面摩擦系数。
聚苯硫醚(PPS)
聚苯硫醚,全称聚亚苯基硫醚,又称聚对苯硫醚纤维、聚苯 撑硫醚纤维英文名称Polyphenylene sulfide,简称PPS。
由荷兰首次研制成功,商品名赖通(Ryton),直至1983年才批量 投入生产。其化学结构式为硫原子和对位被取代的苯环交替排 列组成,是阻燃性纤维品种之一。 PPS的分子结构比较简单,分子主链由苯环和硫原子交替排列 ,大量的苯环赋予PPS以刚性,大量的硫醚键又提供柔顺性。 分子结构对称,易于结晶,无极性,不吸水。

服装材料学-第二章(第3节)

服装材料学-第二章(第3节)

43
吸湿对纤维性质的影响
1、 对重量的影响 Gk=G0×(1+Wk) Gk=Ga×(1+Wk)/(1+Wa) 2、对长度和横截面积的影响 纤维吸湿后体积膨胀,横向膨胀大而纵向膨胀小,表 现出明显的各向异性。
1000Gk Nt L
10000Gk Ndt L
Gk ——纤维在公定回潮率下的重量,称为标准重量(g) L ——纤维长度(m) 1 tex=10 dtex (分特)
同品种纤维,Nt↑,纤维越粗.
3
旦尼尔(旦数)Nd(denier)——绢丝,化纤常用指标 ( 定长下的重量 )

在公定回潮率下,9000米长的纤维所具有重量的克数。
腈纶 维纶 丙纶 氯纶
0.4 4.5
2.0 5 0 0
氨纶
1
33
影响纤维吸湿的因素
影响纤维回潮率的因素有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
内在因素包括:


化学结构-纤维大分子亲水基团的数量和极性的强弱; 聚集态结构-纤维的结晶度、纤维内孔隙的大小和多少; 形态结构-纤维比表面积的大小,截面形状、粗细及表面粗糙程
36

蛋白质纤维: 主链上含有亲水性的酰胺基、氨基(―NH2)羧 基(―COOH)等亲水性基团,因此吸湿性很好,尤 其是羊毛,侧链中亲水基团较蚕丝更多,故其吸湿性 优于蚕丝。
37

合成纤维:
维纶:大分子中含有羟基(―OH),经缩醛化后一部分羟 基被封闭,吸湿性减小, 但在合纤中其吸湿能力最好。 锦纶6、锦纶66 :大分子中,每6个碳原子上含有一个酰胺 基(―CONH―),所以也具有一定的吸湿能力。 腈纶:大分子中虽有极性强的氰基( ―CN ),但绝大部分 形成规整排列,故吸湿性差。

非织造学-第二章 非织造用纤维原料

非织造学-第二章 非织造用纤维原料

第二章非织造用纤维原料§2-1 纤维在非织造材料中的作用一、纤维作为非织造材料的主体成分在粘合法非织造材料、针刺法非织造材料、水刺法非织造材料、纺丝成网法等非织造材料中,纤维以网状构成非织造材料的主体,纤维在这些非织造材料中的比重要占到一半以上甚至百分之百。

二、纤维作为非织造材料的缠结成分在针刺法非织造材料、水刺法非织造材料以及无纱线纤网型缝编法非织造材料中,部分纤维以纤维束锲柱形式或线圈状结构起加固纤网的作用。

三、纤维作为非织造材料的粘合成分在大多数热粘合非织造材料中,加入纤网的热熔性纤维在热粘合时全部或部分熔融,形成纤网中的热熔粘合加固成分。

在溶剂粘合法非织造材料中,部分纤维在溶剂作用下溶解或膨润,起到与其它纤维相互粘合的作用。

四、纤维既作非织造材料的主体,同时又作非织造材料的热熔粘合成分在双组份纤维热熔粘合法非织造材料中,双组份纤维的高熔点组份(通常为芯)作为非织造材料的主体,低熔点组份(通常为壳)在纤维交叉处熔融粘结,由此,双组份纤维既作非织造材料的主体,同时又作非织造材料的热熔粘合成分。

§2-2 纤维与非织造材料性能的关系一、纤维表观性状对非织造材料性能的影响1、纤维长度及长度分布2、纤维线密度3、纤维卷曲度4、纤维截面形状5、纤维表面摩擦系数二、纤维的物理机械性能、化学性能对非织造材料性能的影响纤维的机械性能(包括断裂强力和伸长、初始模量、弹性恢复性等)纤维的吸湿性纤维的热学性能纤维的化学性能1、纤维的物理机械性能浸渍粘合法非织造材料与其采用纤维的应力-应变曲线相似。

浸渍粘合法非织造材料应力-应变曲线与粘合剂应力-应变曲线的比较。

纤维强度利用系数可用下式来表示:式中:K -纤维强度利用系数σp-非织造材料的强度σB -单纤维强力m-通过非织造材料1cm2截面的纤维根数通常,粘合法非织造材料的纤维强度利用系数不超过20%,针刺法非织造材料的纤维强度利用系数可达30%,而普通机织物的纤维强度利用系数高达40~50%。

纺织材料学第二章(07)

纺织材料学第二章(07)

纺织材料学第二章(07)
• (2) 复合与超细 • 复合纤维的常见结构如图2-28所示,主要
为双组份的,但也可以是多组份的,此时 结构将变得复杂。
纺织材料学第二章(07)
• 对环芯多层结构的夹 层大量掺入碳黑,并 在纤维主体中,并在 纤维主体中也掺入碳 黑,制成耐久性抗静 电、导电纤维。
纺织材料学第二章(07)
• 超细纤维
纺织材料学第二章(07)
• (3) 弹性结构 • 弹性结构的获得主要是通过纤维的分子结
构聚集态结构获得,分子结构中最为主要 的是分子链的柔性和构象。
纺织材料学第二章(07)
3rew
演讲完毕,谢谢听讲!
再见,see you again
2020/11/30
纺织材料学第二章(07)
纺织材料学第二章(07)
• 二、纤维的聚集态结构 • 具体所指纤维高聚物的结晶与非晶结构、
取向与非取向结构 . • 1. 纤维的结晶结构 • 将纤维大分子以三维有序方式排列,形成
稳定点阵,形成有较大内聚能和密度并有 明显转变温度的稳定点阵结构,称为结晶 结构。
纺织材料学第二章(07)
结晶态:纤维大分子有规律地整齐排列的状态。
纺织材料学第二章(07)
常用纤维的单基
• 纤维素纤维:-葡萄糖剩基 • 蛋白质纤维:-氨基酸剩基 • 涤纶:对苯二甲酸乙二酯 • 锦纶:己内酰胺 • 丙纶:丙烯 • 腈纶:丙烯腈
纺织材料学第二章(07)
• 单基的化学结构、官能团的种类决定了纤 维的耐酸、耐碱、耐光、吸湿、染色性等, 单基中极性官能团的数量、极性强弱对纤 维的性质影响很大。
为基原纤→微原纤→原纤→巨原纤→细胞。
纺织材料学第二章(07)

纺织物理第二章 思考题

纺织物理第二章 思考题

第二章思考题
1.纤维吸湿滞后性产生的原因及解释。

2.从吸湿机理解释纤维平衡回潮率曲线为反“S”形。

纤维吸湿滞后性对反“S”曲线的影
响,实测中如何做到结果可比?
3.纤维吸湿测量方法中如何做到快速(实用仪器和方法举例);如何做到准确(影响因
素与克服,实用方法举例);如何两者兼备?并讨论纤维吸湿性的在线测量方法与可能性?如何实施?
4.试述纤维吸湿等温线的几种典型理论的同异性,并讨论这些吸湿作用的实用验证方
法。

5.纤维吸湿性的大小与其结构和外界条件的联系?其影响因素有哪些?
6.简述各种测湿方法,并比较其特点,对于有易挥发物质的纤维,要求快速测量的纤
维,一般采用哪些方法?
7.纺织厂控制温湿度的目的和原因?纤维试样为何必须预调湿和调湿?
8.你对改善纤维吸湿性有何设想?对合成纤维来说哪种方案较适合?目前生产和织造
中往往采用什么方法?
9.解释纤维吸湿膨胀各向异性?这种特性会使织物发生什么变化?
10.试证明混纺纱回潮率R为各混合纤维回潮率Ri的加权和,即R=sigma(ai*Ri);ai为
各纤维的混合比(i=1、2、… 、k);k为混和种数。

如已知k种纤维的混合比ai 和回潮率Ri,试求各纤维的实际混纺比bi。

服装纤维知识点总结图

服装纤维知识点总结图

服装纤维知识点总结图一、纤维的分类1.1 植物纤维植物纤维是指从植物中提取的纤维,主要包括棉、麻、竹、木质纤维等。

其中,棉纤维是最常见的植物纤维,具有柔软、吸湿性好、透气性好等特点,适合用于制作夏季服装。

麻纤维具有耐磨损、透气性好、吸湿性强等特点,适合用于制作夏季服装。

竹纤维具有抗菌、防臭、吸湿性强等特点,适合用于制作内衣等服装。

木质纤维具有光滑、柔软、透气性好等特点,适合用于制作贴身服装。

1.2 动物纤维动物纤维是指从动物身上提取的纤维,主要包括羊毛、丝绸、羊绒等。

其中,羊毛具有保暖性好、弹性好、吸湿性强等特点,适合用于制作冬季服装。

丝绸具有光滑、柔软、透气性好等特点,适合用于制作高档礼服等服装。

羊绒具有保暖性好、柔软、舒适性好等特点,适合用于制作冬季外套等服装。

1.3 化学纤维化学纤维是通过化学方法合成的纤维,主要包括涤纶、锦纶、腈纶等。

其中,涤纶具有耐磨损、易清洗、抗皱性好等特点,适合用于制作运动服、工作服等服装。

锦纶具有弹性好、耐磨损、不易变形等特点,适合用于制作内衣、泳衣等紧身服装。

腈纶具有保暖性好、弹性好、耐磨损等特点,适合用于制作冬季外套等服装。

1.4 矿物纤维矿物纤维是由矿物质加工而成的纤维,主要包括玻璃纤维、石棉纤维等。

其中,玻璃纤维具有耐高温、耐腐蚀、绝缘性好等特点,适合用于制作防护服等特种服装。

石棉纤维具有耐高温、耐磨损、防火性能好等特点,适合用于制作特种防护服等服装。

二、纤维的性能2.1 强度纤维的强度是指纤维在拉伸时承受的力量大小。

通常情况下,纤维的强度越高,其耐磨损性和耐拉伸性就越好,适合用于制作耐磨损、耐拉伸的服装。

2.2 弹性纤维的弹性是指纤维在拉伸后能否恢复原状的能力。

通常情况下,纤维的弹性越好,其服装在使用过程中不易变形,给人穿着舒适的感觉。

2.3 吸湿性纤维的吸湿性是指纤维吸取水分的能力。

通常情况下,纤维的吸湿性越好,其服装在夏季穿着时不易粘身,给人带来凉爽的感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影响纤维吸湿的因素
1.亲水基团的作用 纤维大分子中,亲水基团的多少和极性强弱均能影响其吸 湿能力的大小。数量越多,极性越强,纤维的吸湿能力越 高。如:羟基(-OH)、 酰胺基(-NHCO-)、羧基(COOH)、氨基(-NH2)等。 与水分子的亲和力很大,能与水分子形成化学结合水(吸 收水)。 纤维素纤维: 如棉、粘纤、铜氨等纤维,大分子中的每一葡萄糖剩基含 有3个-OH,在水分子和-OH之间可形成氢键,所以吸湿性 较大。醋酯纤维中大部分羟基都被乙酸基(-COCH3)取 代,而乙酸基对水的吸引力又不强,因此醋酯纤维的吸湿 性较低。
(二). 间接测定法
1.电阻测湿仪 利用纤维在不同的回潮率下具有不同的电阻值来进行测定。 多数纤维当RH=30%~90%,M和ρm的关系是:ρm· n =K M 式中:K——常数(与试样的数量、松紧程度、温度和电压等 有关); n——常数(随试样种类而定的)。 2.电容式测湿仪 ——以一定量的纤维材料,放在一定容量的电容器中, 由于纺织材料和水的介电常数相差很大,随着材料中含水的 多少使电容量发生变化,即可推测含水率或回潮率的大小。
二、 吸湿性的测量
(一)、直接测定法 ——称得湿重Ga,去除水分后得干重G0,根据定义求得W。 具体的测试方法有: 1. 烘箱法 原理 烘箱是利用电热丝加热,当箱内温度升至规定值时,把试 样放入烘箱内,使纺织材料内的水分蒸发于热空气中,并 利用换气装置将湿空气排出箱外。由于纺织材料内水分不 断蒸发和散失,质量不断减少,当质量烘至恒量时,即为 纺织材料干重(烘燥过程中的全部质量损失都作为水分), 最后算出回潮率指标。
三、吸湿机理
直接吸着水 :由于纤维中亲水基团的作用而吸 着的水分子。它们之间的结合力较强,主要是 氢键力,同时放出的热量也较多。 间接吸着水 :其他被吸着的水分子。a.由于水 分子的极性再吸着的水分子。 b.纤维中其他 物质的亲水基团所吸引的水分子。它们之间的 结合力较弱,主要是范德华力,同时放出的热 量也较少。 毛细水: 纤维有许多细孔,由于毛细管的作用 而吸收的水分称之~。
2.纤维的结晶度及内部空隙 纤维的结晶度和内部空隙纤维吸收的水分一般不 能进入结晶区,在结晶区内,分子有规则地紧密 排列,活性基在分子间形成了交键,如氢键、盐 式键、双硫键等,所以水分子就不易渗入,若要 产生吸湿作用就须打开这些交键,使活性基游离, 显然这是困难的。因而纤维的吸湿作用主要是发 生在无定形区。 纤维的结晶度越低,吸湿能力就越强。在同样 的结晶度下,微晶体的大小对吸湿性也有影响。 一般来说,晶体小的吸湿性较大。
va1t图Fra bibliotek-7 纤维吸湿、放湿的回潮率-时间曲线
纤维的干、湿结构变化 在纤维中的非结晶区或晶区的界面间, 纤维大分子链上的亲水基团(如羟基) 相互形成横向结合键-氢键 RH增加时,水分子进入纤维时,需克服 这些纤维间的氢键力,纤维由干结构变 成湿结构;而RH降低时,水分子运动克 服阻力可逸出纤维,使纤维回到干结构
2. 吸湿滞后性
(1).定义:同样的纤维在 一定的大气温湿度条件下, 从放湿达到平衡和从吸湿达 到平衡,两种平衡回潮率不 相等,前者大于后者,这种 现象称之~。 (2).产生原因: 纤维结构差异
vd1< va1
回潮率/%
vd1
放湿 vd2
vd2> va2
Wde 滞后值 δe Wae 吸湿 va2 实际滞后值 δ
3. 公定回潮率
——贸易上为了计重和核价的需要,由国家统一规定的各 种纺织材料的回潮率。 标准重量(公重) Gk ——是纺织材料在公定回潮率时的重量。 100 Wk 100 Wk Gk Ga G0 100 Wa 100 多种纤维混合时的公定回潮率Wi可按各自的混合比bi的加 权平均。
(2)影响烘干效果的因素: a.温度和时间 温度:棉—105°C;丝—110°C;其它纤维— 105~110°C。 (有温控装置) 时间:烘燥90分钟左右,第一次称重,10min后第二次称重, 两次重量之差与后一次重量之比<0.05%,后一次重量为干 燥重量。 b.称重方法 称重方法:箱内热称、箱外热称和箱外冷称三种。 箱内热称:即用烘箱上的天平钩挂称取烘篮内的纤维。 由于箱内温度高,空气密度小,对试样的浮力小,故称得的 纤维干重偏重,算得的回潮率值偏小。但操作比较简便,是 目前主要采用的方法。
c.大气温湿度条件
箱内的相对湿度不可能达到0%,当烘箱置于非 标准大气条件下测试时,其干重需根据当时环境 的温度和相对湿度进行修正。再用修正后的干重 计算其回潮率。 纤维内的一些油脂或其他物质的挥发,影响测定 结果的真实性; 干重不是绝对的干重。 优点:检验历史长,测得的结果比较稳定; 缺点:耗电量大,时间长,并易损坏试样; 相对而言,烘箱法结果较稳定,准确性尚可,虽 费时、耗能,但仍是目前常用的测量方法。
如:棉经丝光后,由于结晶度降低使吸湿量增加; 棉和粘胶—同属纤维素纤维,每一个葡萄糖 剩基上都含有3个一OH,但棉纤维的结晶度为70% 左右,而粘胶纤维仅30%左右,W粘胶>W棉。
纤维无定形区内缝隙孔洞越多越大,纤维吸湿 能力越强。
如:*粘胶纤维结构比棉纤维疏松,缝隙孔洞多,是 其吸湿能力远高于棉的原因之一; *合成纤维结构一般比较致密,而天然纤维组织 中有微隙,这也是天然纤维的吸湿能力远大于合成 纤维的原因之一。
第二章
纤维的吸湿性
一、纤维的吸湿指标
1.回潮率与含水率
回潮率W:纺织材料中所含水分重量对纺织材料干重的百分比。 含水率M:纺织材料中所含水分重量对纺织材料湿重的百分比。 式中: G——纺织材料湿重; G0——纺织材料干重。
W
G G0 G0
100
M
G G0 G
100
其间相互关系为:
蛋白质纤维: 主链上含有亲水性的酰胺基、氨基(一NH2)、羧基(一 COOH)等亲水性基团,因此吸湿性很好,尤其是羊毛,侧 链中亲水基团较蚕丝更多,故其吸湿性优于蚕丝。 合成纤维: 含有亲水基团不多,故吸湿性都较差。 维纶——大分子中含有羟基(一OH),经缩醛化后一部 分羟基被封闭,吸湿性减小,但在合纤中其吸湿能力最好。 锦纶6、锦纶66 ——大分子中,每6个碳原子上含有一个 酰胺基(-CONH-),所以也具有一定的吸湿能力。 腈纶——大分子中只有亲水性弱的极性基团氰基(-CN), 故吸湿能力小。 涤纶、丙纶——因缺少亲水性基团,故吸湿能力极差, 尤其是丙纶基本不吸湿。 此外,大分子聚合度低的纤维,如果大分子端基是亲水 性基团,其吸湿能力也较强。
Wk biWi /100
i 1
n
表4-2 几种常见纤维的公定回潮率
纤维种类 原棉 棉纱 洗净毛 同质 异质 毛条 干梳 油梳 精梳落毛 山羊绒 兔毛 公定回潮率 (%) 11.1(含水率 10) 8.5 16 15 18.25 19 16 15 15 纤维种类 桑蚕丝 柞蚕丝 亚麻 苎麻 洋麻 黄麻 生麻 熟麻 大麻 粘胶纤维 公定回潮率 (%) 11 11 12 16.28 14.94 19.05 14.94 14.94 13 纤维种类 聚酯纤维 锦纶6/66/11 聚丙烯腈纤 维 聚乙烯醇纤 维 含氯纤维 聚丙烯纤维 醋酯纤维 铜氨纤维 玻璃纤维 公定回潮率 (%) 0.4 4.5 2.0 5.0 0.5 1.0 7.0 13.0 2.5
箱外热称:将试样烘干后,取出迅速在空气中称量。 它与未烘纤维的称量是在同环境中进行的。但烘干 纤维及携带着的热空气比周围空气密度要小,称量 时有上浮托力,故称得干重偏轻;而另一方面,纤 维在空气中会吸湿,又使称得的重量偏大,这与称 量快慢有关,因此测量的结果受称量时间的影响太 大,可靠性差。 箱外冷称:是将烘干后的试样放在铝制或玻璃容器 中,密闭在干燥器中冷却约30min后进行称量。此法 称量条件与未烘纤维称量条件一致,因此比较精确, 但费时较多。当试样较小,又要求精确,如测含油 率、混纺比等,须采用箱外冷称法。
2.红外线干燥法 ——利用红外线灯泡发出来的红外线照射试样,能量高,穿透力强,使材 料内部在短时间内达到很高的温度,将水分去除。 一般情况下只要5~20min即可烘干。 优点:烘干迅速、耗电量省、设备简单; 缺点:试验结果不稳定 温度无法控制,能量分布也不均匀,局部过热而使材料烘焦变质
3.高频加热干燥法 ——利用高频电磁波在物质内部产生热量以去除水。 高频介质加热法或电容加热法(频率范围为1~100MHZ); 微波加热法(频率范围是800~3000MHZ)。 优点:从材料内部产生高热,一次烘燥量也比较大,迅速而均匀;加热设 备直接作用于被烘燥的物体上,热损失小; 缺点:设备费用高,投资多、耗电量大,运转和维修费用较高, 水汽蒸发过快,常引起纤维曝裂; 微波对人体有害,必须很好加以屏蔽。
4. 真空干燥法 ——将试样放在密闭的容器中抽取真空,在一定的真空度下,再对容器 用电阻丝加热,加热的温度可以自动控制。一定时间后由于水汽被出除, 真空度变小,用差压法即可推算水分的含量。 优点:不需要称取干重,工作简便,试样用量很少; 可在较低温度(60~70°C)下将试样中的水分去除, 烘干时间减少且可避免材料氧化变质。 测定结果精确可靠而设备费用也不高。 5. 吸湿剂干燥法 将纺织材料和强烈的吸湿剂放在同一个密闭的容器内,利用吸湿剂 吸收空气中的水分,使容器内空气的相对湿度达到0%。 吸湿剂:干燥的五氧化二磷粉末(效果最好); 干燥氯化钙颗粒状 (最常用)。 优点:比较准确 缺点:适用于小量试样,否则吸不干,成本高,费时长(一般在室温下 达到真正吸干约需4~6周的时间)。
W 100 M 100 M M 100W 100 W

2.标准回潮率
——纺织材料在标准大气条件下,从吸湿达到平衡时测 得的平衡回潮率。 国际标准中规定的标准大气条件为: 温度(T)为20℃(热带为27℃), 相对湿度(RH)为65%, 大气压力为86~106kPa,视各国地理环境而定。 我国规定的标准大气条件为:大气压力为1个标准大气压, 即101.3kPa(760mmHg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