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度知觉实验指导
速度知觉实验报告

速度知觉实验报告指导老师:班级:姓名:学号:时间:一、引言速度知觉反应了每个人对速度感觉的差异,速度知觉也是各项劳动实践中和各项体育运动中不可缺少的技术指标。
驾驶员超车要估计前面车子的速度,要估计对面来车的速度,要估计前面横越车子、行人的速度足球运动员在赛场上要对足球滚动的速度,其他运动员跑动速度要做出敏捷快速的判断,所以准确掌握速度判断能力是很有用的。
本实验是用平均误差法来分析实验数据,从而得出不同状态下,被试者的速度知觉是否有不同。
平均差误法(method of average error)又称调整法,再造法,均等法,是最古老且最基本的传统心理物理法之一。
它最适用于测量绝对阈限和等值,也可用于测量差别阈限。
平均差误法的比较(变异)刺激大都是由被试操作或调整而产生的连续量的变化。
接近阈限时,被试可反复调整,直到其满意为止。
被试调整到在感觉上相等的两个刺激值,其物理强度之差的绝对值的平均数就是所求的阈限值。
由于被试参与操作,也容易产生动作误差。
例如,从小于标准刺激调整到与标准刺激相等,和从大于标准刺激调整到与标准刺激相等,其结果就可能不同。
其计算公式如下: ae=∑∣x-s∣/n 式中,|x-s|:每次测得的绝对误差x:被试估计时间 s:标准时间 n:实验次数用这个方法测得的阈限值比用其它两种方法测得的要小一些,因为其差别阈限处于上下限之间的主观相等地带之内,而绝对阈限则50%次感觉到的强度之下。
由于平均差误法获得数据的标准和计算的方法与其他方法不同,它所测得的结果可以说只是一个阈限的近似值。
因此,用此法测得的阈限不能直接与用其他方法测得的阈限进行比较。
二、实验目的运用平均误差法分析得出在不同状态下人的速度知觉。
三、实验方法3.1 被试1名被试,年龄21岁左右。
3.2 仪器名称:ep509速度知觉测试仪器组成:仪器的正面是由知觉箱、被试反应键和活动挡板组成。
仪器的背面是由控制操作面板、反应键插座和电源插座组成。
速度知觉实验报告

速度知觉实验报告(浙江大学心理与行为科学系,311010 )摘要:速度知觉是运动知觉的一种,是能否正确估计物体的运动速度的能力。
实验中通过让被试对碰撞时间进行估计,通过测量估计误差从而测量被试速度知觉准确性。
碰撞时间( TTC, Time to collision 或Time to Contact)是指运动物体到达某一特定点所需要的时间。
对TTC的估计与速度,运动方向,视觉变量等多种因素有关,本实验旨在利用遮挡法,通过对被试估计误差的测量,研究物体运动的速度和方向类型对速度知觉的影响,结果发现物体运动速度和方向类型对时间的估计都有着显著的影响。
同时对速度知觉以及实验本身设计改善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速度知觉碰撞时间(TTC)运动速度运动方向类型1 引言知觉在认知心理学中被看作是感觉信息的组织和解释,也即获得连续阶段的信息加工过程,它依赖于过去的知识和经验。
速度知觉是运动知觉的一种,是能否正确估计物体的运动速度的能力。
实验中通过让被试对碰撞时间进行估计,通过测量对碰撞时间的估计误差来测量被试速度知觉准确性。
碰撞时间( TTC, Time to collision 或Time to Contact)是指运动物体到达某一特定点所需要的时间。
例如司机估计从当前位置运动到障碍物的碰撞时间,从而在合适的时间进行刹车作业,避免碰撞的产生。
对TTC的估计要考虑到运动物体当时的速度、距离以及运行轨迹。
人对TTC的估计因素大致分为以下几类:(一)视觉变量(相对扩张率倒数τ):Lee 在1976年提出, 对运动物体的TTC知觉是由视觉变量决定的, 即: 物体光学影像相对扩张率( relative rate of optical expansion) 的倒数τ决定了人们对其TTC 的判断。
1983年Mclead 和Ross 与驾驶相关的TTC 实验研究结果也支持了直接知觉法, 表明TTC直接由光阵(optic array) 决定。
实验介绍

速度知觉(无反馈)速度知觉反映了每个人对速度感觉的差异,是工作操作实践中和各项体育运动中不可缺少的技术指标。
如驾驶员开车,要对前方有可能碰到的障碍物所需时间作出精确的估计,这段时间称为碰撞时间。
本实验采用的是遮挡范式。
即在不同速度条件下,离终点一定距离时物体被遮挡,由被试判断何时到达终点。
一、目的1.通过对速度知觉差别阈限的测量,学习用调整法测定差别阈限。
2.了解不同速度时人的速度知觉的准确性。
二、仪器与材料1.仪器:计算机及PsyTech心理实验系统。
2.材料:黄亮点从左至右以不同速度移动,距离终点前约1/3处亮点被遮挡。
三、方法1.登录并打开PsyTech心理实验主界面,选中实验列表中的“速度知觉(无反馈)”。
单击呈现实验简介。
点击“进入实验”到“操作向导”窗口。
实验者可进行参数设置,改变快慢移动速度和实验次数等,也可选择默认参数,直接点击“开始实验”按钮进入指导语界面。
2.指导语是:实验开始后会有一个黄色亮点以一定速度从左边(红线处)开始向右边移动。
你要认真观察它的移动速度,这个亮点移到挡扳时就看不见了,但它仍然按原来速度移动。
你估计它到达终点(右边红线)了就按1号反应盒上的任意键。
程序自动开始下一次实验。
当你明白了上述实验步骤后就请点击下面的“正式实验”按钮开始。
3.每次实验黄色亮点由左向右移动,速度分快慢两种(快120像素/秒,慢60像素/秒)。
若实验次数默认 40次则快慢顺序为快10次;慢20次;快10次(如选80次则再重复一遍)。
亮点距终点1/3处被遮挡。
速度知觉差别阈限公式是 AE=∑|x-s|/n。
公式中|x-s|为每次测得的绝对误差,x为被试估计时间,s为标准时间,n为实验次数。
4.实验结束,被试可直接查看结果(详细数据中负值表示被试未到终点提前按键;正值表示被试超过终点按键。
也可以换被试继续实验,以后在主界面“数据”菜单中查看。
四、结果1.比较被试的两种速度知觉准确性是否有差异,并解释原因。
速度知觉实验

速度知觉实验12级心理系师范班 10120330131 李敏摘要知觉是当前的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在人脑中的综合反映。
速度知觉反映了个人对速度感觉的差异,它是各项体育运动中不可缺少的技术指标。
本实验利用计算机辅助系统,学习使用遮挡范式测量速度的感知能力,采用6名被试的实验数据统计分析,用公式 AE=∑|x-s|/n 计算速度知觉差别阈限,讨论快速和慢速知觉阈限的差异,检验Gibson光线分布的理论,以及反馈信息对知觉调整的影响,并对实验中所可能的误差与不足之处进行猜测。
关键字速度知觉差别阈限反馈遮挡范式时间估计1 引言知觉(perception)是当前的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在人脑中的综合反映。
因此,知觉的事物是复合刺激物,知觉一般是由多种分析器的联合活动产生的。
知觉形成过程中,分析器的活动起着极大作用。
人们在研究经典条件反射的时候,曾做过一个有意义的实验。
如以频率500 赫的纯音来形成狗对食物的条件反射,起先,在其他频率的纯音作用下,狗也有流唾液的反应。
但是,当进一步对这个500 赫的频率给以食物强化,也就是说,只有在这种音频后才给予食物,几次之后,狗对其他的频率便不再反应,甚至极相近的频率譬如498 赫的纯音,也引不起它们的反应了。
从这两个实验中,可见分析器对刺激物的辨识能力是很高的,而这种辨识能力的精确度是从后天训练获得的。
知觉的形式不仅与分析器的活动有关,而且依赖于过去的知识和经验。
这两者是相互联系的。
当所感知的事物同过去的知识经验没有联系时,就不能立刻把它确认为一定的对象。
例如,当我们看到一个芒果时,虽然它的颜色、形状、大小等已经通过了我们的眼睛,刺激了视觉神经和视觉分析器,但这只是一件实物反映于我们的大脑。
如果事实仅限于此,那么这种感觉是没有多大意义的。
因为我们还不能就此认出芒果。
如果我们过去曾吃过或见过芒果,情形就不同了。
当我们一眼看到它那黄色的果皮、类似球形的外表时,由于过去经验的作用,当然晓得它是可以吃的芒果了。
速度知觉的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速度知觉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2. 探究不同速度刺激对速度知觉的影响。
3. 分析个体差异对速度知觉的影响。
二、实验原理速度知觉是指个体对物体运动速度的主观感受。
实验中,通过观察不同速度的物体运动,分析个体对速度的判断与实际速度之间的关系,以了解速度知觉的规律。
三、实验器材1. 激光投影仪2. 激光笔3. 秒表4. 速度记录表5. 电脑四、实验步骤1. 实验分组:将实验对象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人数相等。
2. 实验准备:将激光笔固定在激光投影仪上,调整激光投影仪的角度,使激光笔在屏幕上呈现一定大小的光斑。
3. 实验实施:(1)A组:观察激光笔光斑从屏幕左侧移动到右侧的过程,记录下观察者对光斑移动速度的主观判断,包括“快”、“慢”等。
(2)B组:观察激光笔光斑在屏幕上闪烁的过程,记录下观察者对光斑闪烁频率的主观判断,包括“频繁”、“稀疏”等。
4. 数据收集:将A、B两组的观察结果记录在速度记录表中。
5. 数据分析:计算A、B两组的平均速度知觉值,分析不同速度刺激对速度知觉的影响。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A组实验结果:观察者对激光笔光斑移动速度的主观判断存在个体差异,但大部分观察者认为光斑移动速度较快。
2. B组实验结果:观察者对激光笔光斑闪烁频率的主观判断也存在个体差异,但大部分观察者认为光斑闪烁频率较频繁。
3. 数据分析:A、B两组的平均速度知觉值无显著差异,说明不同速度刺激对速度知觉的影响相似。
六、实验结论1. 速度知觉受到个体差异的影响,不同个体对速度的判断存在差异。
2. 不同速度刺激对速度知觉的影响相似,即观察者对快、慢速度的判断具有一致性。
3. 实验结果表明,速度知觉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速度刺激的持续时间、强度等。
七、实验讨论1. 实验过程中,观察者对速度的判断可能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如疲劳、情绪等。
2. 实验结果可能受到实验条件限制,如实验环境、实验对象等。
3. 未来研究可以进一步探讨速度知觉的神经机制,以及不同文化背景下速度知觉的差异。
速度知觉实验报告结论

一、实验背景速度知觉是指人们对外界物体运动速度的感知和判断能力。
在日常生活中,速度知觉对于人们的出行、驾驶、运动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研究速度知觉的规律和影响因素,我们进行了本次实验。
二、实验目的1. 探究不同运动速度下,人们感知速度的准确性;2. 分析不同运动方式、环境因素对速度知觉的影响;3. 为实际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三、实验方法1. 实验对象:选择20名年龄在18-25岁、视力正常的大学生作为实验对象;2. 实验仪器:实验采用视觉错觉实验箱、秒表、刻度尺等;3. 实验步骤:(1)实验前,对所有实验对象进行分组,每组5人;(2)实验过程中,每组实验对象分别进行以下实验:① 实验一:观察视觉错觉实验箱中不同速度的物体运动,记录感知速度;② 实验二:观察不同运动方式的物体运动,记录感知速度;③ 实验三:观察不同环境因素下的物体运动,记录感知速度;(3)实验结束后,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不同运动速度下,人们感知速度的准确性存在差异。
在实验一中,随着物体运动速度的增加,人们感知速度的准确性逐渐降低;2. 不同运动方式对速度知觉有显著影响。
在实验二中,实验对象对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感知速度准确性较高,而对曲线运动和抖动运动的物体感知速度准确性较低;3. 不同环境因素对速度知觉有显著影响。
在实验三中,实验对象在明亮环境下对物体运动速度的感知准确性较高,而在昏暗环境下对物体运动速度的感知准确性较低;4. 实验结果表明,人们在感知速度时,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运动速度、运动方式、环境因素等。
五、结论1. 速度知觉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2. 在实际应用中,应充分考虑速度知觉的规律和影响因素,以提高人们的出行、驾驶、运动等方面的安全性;3. 本实验为速度知觉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有助于进一步探讨速度知觉的机制和影响因素。
六、建议1. 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探讨速度知觉的神经机制,为速度知觉的研究提供更多理论支持;2. 结合实际应用,开展速度知觉干预训练,提高人们的速度知觉能力;3. 在教育领域,加强速度知觉教育,提高学生的速度知觉素养。
(精选)实验指导书——速度知觉

实验2:速度知觉(一)目的人对客观对象的延续性和顺序性的主观反映,称为时刻知觉。
人的时刻知觉具成心识性、社会性和历史性。
人能利历时刻标尺来知觉时刻。
这种标尺能够是外在物理的,也能够是内在体会的。
人对时刻长短的估量常常受到生理因素与心理因素的阻碍,因此发生多估或少估的现象。
本实验的目的是学习测定人类时刻知觉的方式,检查各类因素对时刻知觉的阻碍。
(二)仪器与材料EP702时刻知觉研究装置(图6-16),401电动秒钟。
(三)程序1.采纳平均误差法来研究时刻知觉的规律性。
时刻距离呈现的方式有两类:一类是呈现一段空的时刻距离,如光闪一下,隔一短时刻后再闪一下,把两次闪光之间的时刻距离作为标准刺激;另一类是刺激延续一段时刻,以刺激延续时刻的久暂作为标准刺激。
要求被试再再所呈现的刺激间的时刻距离或刺激的延续时刻作为匹配刺激。
2.第一系列实验为比较估量快闪光和慢闪光呈现时刻的准确性。
开启EP702时刻知觉研究装置,按下“光”信号按钮,再别离选定5Hz与两个闪光频率,呈现时刻取“8~16”之间,仪器板面不让受试者看见。
3.接好电路,要使主试呈现刺激和电钟走动一致,被试再现时按电键,刺激显现和电钟走动的时刻一致。
主试的操作和电钟表面都不要让被试看见。
4.主试发出“预备”口令,被试注视光信号。
当一种闪光呈现后即要求被试再现此信号。
被试近电键,当他感到光亮的时刻和第一次相同时,就松开电键的手。
这时,主试要记下电钟读数。
每种刺激做20次,前后各半,共做40次。
每20次后休息2分钟。
顺序都要事前安排好。
图6-16EP702 时刻知觉研究操纵器逻辑方框图5.第二系列为检查不同呈现方式对时刻的估量的阻碍。
一种呈现方式为给出持续的光,另一种呈现方式为给出空时距(第一次光灭到第二次光亮之间的时刻),其方式是用电动马表计时,主试呈现光刺激1秒,通过一按时刻后再呈现一样的光,要求被试再显现出二光距离时刻,练习几回。
6.主试在5~10秒之间选定一个时距(不要让被试明白),实验次数和顺序同第一系列中的方式上的安排。
速度知觉仪实验报告

速度知觉仪实验报告本实验旨在研究速度知觉与实际速度之间的关系,并探究影响速度知觉的因素。
实验过程:1. 设备准备:根据实验需求,准备大型纸板、标尺、计时器和携带红外传感器的速度测定仪。
2. 实验设计:在纸板上绘制不同长度的直线,并标注实际速度,形成实验材料。
3. 实验操作:a. 将纸板固定在地面上,并设置好测定仪的起点和终点。
b. 实验参与者站立在测定仪的起点位置。
c. 实验员启动计时器,并同时控制纸板沿直线移动。
d. 实验参与者观察纸板的运动并估算速度。
e. 实验参与者到达终点后,实验员停止计时器并记录实际用时。
f. 重复实验多次,记录数据,并将参与者的速度知觉值与实际速度进行对比和分析。
实验结果:根据实验数据统计和分析可得出以下结论:1. 参与者的速度知觉与实际速度存在一定差异,即人们往往对速度的感知与实际速度有一定偏差。
2. 随着实际速度的增加,参与者的速度知觉也有所增加,但增幅逐渐减小,呈现出一个饱和的趋势。
3. 实验参与者的速度知觉与其个体差异和经验相关,不同参与者对速度的感知有所差别。
4. 环境因素对速度知觉也会产生一定影响,如背景颜色、光线等。
讨论:1. 速度知觉的差异可能是由于认知加工过程中的误差引起的,大脑在感知过程中会对输入的运动信息进行分析、解析和整合,但其中可能存在一些误差。
2. 实验结果中的饱和趋势可能是由于感知过程的生理和心理机制限制引起的。
在较低速度时,人们更容易感知到速度的变化,但当速度逐渐增加到一定程度后,人们已经接近其感知能力的上限,所以其速度知觉增加的幅度减小。
3. 个体差异和经验可能是影响速度知觉的重要因素,人们的感知能力会受到个体的认知差异和过往经验的影响。
对于熟悉某种运动的个体来说,他们可能更容易准确地估算其速度。
4. 环境因素对速度知觉的影响可能是由于注意力和感知机制的变化引起的。
比如,背景颜色的变化会改变人们对物体速度的感知,光线的变化也会影响人们的视觉敏感度,从而影响速度的感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速度知觉(无反馈)
速度知觉反映了每个人对速度感觉的差异,是工作操作实践中和各项体育运动中不可缺少的技术指标。
如驾驶员开车,要对前方有可能碰到的障碍物所需时间作出精确的估计,这段时间称为碰撞时间。
本实验采用的是遮挡范式。
即在不同速度条件下,离终点一定距离时物体被遮挡,由被试判断何时到达终点。
一、目的
1.通过对速度知觉差别阈限的测量,学习用调整法测定差别阈限。
2.了解不同速度情况下人的速度知觉准确性状况。
二、仪器与材料
1.仪器:PsyTech-EP2009型心理实验台。
2.材料:红亮点以快或慢速(快4单位/秒,慢2单位/秒)从左至右移动,距离
终点前约1/3处亮点被遮挡。
三、方法
1.双击桌面“心仪心理实验平台”图标,弹出登录窗口。
对首次登录者请先注册
用户;对已做过实验者用已有用户名和密码登录。
双击“电脑实验”,打开
PsyTech-EP2009型心理实验台主界面。
选中左侧实验列表中的“速度知觉(无
反馈)”,右边呈现实验说明。
单击“进入实验”弹出“指导语”窗口。
实验
者可进行参数设置(或使用默认值)、练习等,也可以单击“开始实验”按钮
直接进行实验。
2.指导语是:
实验开始后屏幕上会有一个红色亮点以一定速度从左边(蓝线处)开始向
右边移动。
你要认真观察它的移动速度,这个亮点移到挡扳时就看不见了,但
它仍然按原来速度移动。
你估计它到达终点(右边蓝线)了就按1号反应盒上
的任意键。
程序自动开始下一次实验。
当你明白了实验要求后就请点击下面的“开始实验”按钮开始。
3. 每次实验红色亮点由左向右移动,速度分快慢两种(快4单位/秒,慢2单位/
秒)。
若速度移动方式选“混合”,则快慢次数各半,随机出现。
亮点距终点
1/3处被遮挡。
速度知觉差别阈限公式是 AE=∑|x-s|/n。
公式中|x-s|
为每次测得的绝对误差。
x为被试估计时间,s为标准时间,n为实验次数。
4.实验结束,被试可直接查看结果(详细数据中负值表示被试未到终点提前按
键;正值表示被试超过终点按键)。
也可以换被试继续实验,以后在主界面“数
据”菜单中查看。
四、结果
1.比较被试的两种速度知觉准确性是否有差异,并解释原因。
2.收集多名被试数据,检验是否存在个体差异。
五、讨论
1.在速度知觉实验中还有哪些因素影响被试估计速度的准确性?
2.本实验结果是否验证了前人的理论?
3.研究速度知觉有何意义?
4.如果要了解汽车驾驶员的速度知觉能力,如何进行检测?
六、参考文献
1.杨治良.心理实验指导手册.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心理系印制,2006,90~
92
2.杨博民.心理实验纲要.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432~4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