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度知觉实验报告

合集下载

速度知觉实验报告

速度知觉实验报告

速度知觉实验报告指导老师:班级:姓名:学号:时间:一、引言速度知觉反应了每个人对速度感觉的差异,速度知觉也是各项劳动实践中和各项体育运动中不可缺少的技术指标。

驾驶员超车要估计前面车子的速度,要估计对面来车的速度,要估计前面横越车子、行人的速度足球运动员在赛场上要对足球滚动的速度,其他运动员跑动速度要做出敏捷快速的判断,所以准确掌握速度判断能力是很有用的。

本实验是用平均误差法来分析实验数据,从而得出不同状态下,被试者的速度知觉是否有不同。

平均差误法(method of average error)又称调整法,再造法,均等法,是最古老且最基本的传统心理物理法之一。

它最适用于测量绝对阈限和等值,也可用于测量差别阈限。

平均差误法的比较(变异)刺激大都是由被试操作或调整而产生的连续量的变化。

接近阈限时,被试可反复调整,直到其满意为止。

被试调整到在感觉上相等的两个刺激值,其物理强度之差的绝对值的平均数就是所求的阈限值。

由于被试参与操作,也容易产生动作误差。

例如,从小于标准刺激调整到与标准刺激相等,和从大于标准刺激调整到与标准刺激相等,其结果就可能不同。

其计算公式如下: ae=∑∣x-s∣/n 式中,|x-s|:每次测得的绝对误差x:被试估计时间 s:标准时间 n:实验次数用这个方法测得的阈限值比用其它两种方法测得的要小一些,因为其差别阈限处于上下限之间的主观相等地带之内,而绝对阈限则50%次感觉到的强度之下。

由于平均差误法获得数据的标准和计算的方法与其他方法不同,它所测得的结果可以说只是一个阈限的近似值。

因此,用此法测得的阈限不能直接与用其他方法测得的阈限进行比较。

二、实验目的运用平均误差法分析得出在不同状态下人的速度知觉。

三、实验方法3.1 被试1名被试,年龄21岁左右。

3.2 仪器名称:ep509速度知觉测试仪器组成:仪器的正面是由知觉箱、被试反应键和活动挡板组成。

仪器的背面是由控制操作面板、反应键插座和电源插座组成。

时间知觉、速度知觉实验

时间知觉、速度知觉实验
平均误差%




美人鱼:40秒 心中的日月:42秒 突然想起你:38秒 暗号:35秒 月光下的凤尾竹:35秒 谁不说俺家乡好:38秒 茉莉花:42秒 在那遥远的地方:40秒 图片:25秒
计算方法

评估法:
误差%=误差的绝对值/实际时间

复制法:
误差%=误差的绝对值之和/(实际时间*实验 次数)
速度知觉

指导语:
要仔细观察光点移动的速度,当光点进 入档板,则灯光立刻被挡住,其移动速度仍按 原速度移到外面标志的终点位置。你的任务是 估计灯光到达终点时按键。

结果:
正值:提前反应 负值:滞后反应
速度

被试 距 离 远 近 1 2
3 4 1

2 3

恒定刺激法:辨别长短的两个刺激是同一感觉道的。繁
琐、测量时间长。

评估法:被试判断的结果中包含有被试对具体时间经验
的因素,测得的结果不能精确地代表一个人对时间长短的 知觉能力。
被试在各种条件下所估计的时间(单位:秒)
听流行音乐 看图片
1 2 3 4 1 2 3 4 估计时间
实际时间 误差时间 误差%

恒定刺激法:求时间的差别。

评估法:即先呈现一定长度的刺激,要求被试
评估它持续的时间有多长,评估的时间与实际 刺激持续的时间越接近,时间知觉越准确。

复制法:被试可以对具体的时间说不出是多长,但可以
比较准确地根据自己的判断复制出时间的长短。不受过去 经验的影响,能准确地表示一个人辨别时间长短的能力。 (较好) 复制的动作和时间刺激往往不是同一感觉道的(复制 动觉43;56= 65+98= 78+65= 236+654= 921+456= 165+687= 6823+6542= 3542+9654= 6943+1594= 96213+33421= 33652+51247=

速度知觉实验

速度知觉实验

速度知觉实验12级心理系师范班 10120330131 李敏摘要知觉是当前的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在人脑中的综合反映。

速度知觉反映了个人对速度感觉的差异,它是各项体育运动中不可缺少的技术指标。

本实验利用计算机辅助系统,学习使用遮挡范式测量速度的感知能力,采用6名被试的实验数据统计分析,用公式 AE=∑|x-s|/n 计算速度知觉差别阈限,讨论快速和慢速知觉阈限的差异,检验Gibson光线分布的理论,以及反馈信息对知觉调整的影响,并对实验中所可能的误差与不足之处进行猜测。

关键字速度知觉差别阈限反馈遮挡范式时间估计1 引言知觉(perception)是当前的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在人脑中的综合反映。

因此,知觉的事物是复合刺激物,知觉一般是由多种分析器的联合活动产生的。

知觉形成过程中,分析器的活动起着极大作用。

人们在研究经典条件反射的时候,曾做过一个有意义的实验。

如以频率500 赫的纯音来形成狗对食物的条件反射,起先,在其他频率的纯音作用下,狗也有流唾液的反应。

但是,当进一步对这个500 赫的频率给以食物强化,也就是说,只有在这种音频后才给予食物,几次之后,狗对其他的频率便不再反应,甚至极相近的频率譬如498 赫的纯音,也引不起它们的反应了。

从这两个实验中,可见分析器对刺激物的辨识能力是很高的,而这种辨识能力的精确度是从后天训练获得的。

知觉的形式不仅与分析器的活动有关,而且依赖于过去的知识和经验。

这两者是相互联系的。

当所感知的事物同过去的知识经验没有联系时,就不能立刻把它确认为一定的对象。

例如,当我们看到一个芒果时,虽然它的颜色、形状、大小等已经通过了我们的眼睛,刺激了视觉神经和视觉分析器,但这只是一件实物反映于我们的大脑。

如果事实仅限于此,那么这种感觉是没有多大意义的。

因为我们还不能就此认出芒果。

如果我们过去曾吃过或见过芒果,情形就不同了。

当我们一眼看到它那黄色的果皮、类似球形的外表时,由于过去经验的作用,当然晓得它是可以吃的芒果了。

速度知觉的实验报告

速度知觉的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速度知觉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2. 探究不同速度刺激对速度知觉的影响。

3. 分析个体差异对速度知觉的影响。

二、实验原理速度知觉是指个体对物体运动速度的主观感受。

实验中,通过观察不同速度的物体运动,分析个体对速度的判断与实际速度之间的关系,以了解速度知觉的规律。

三、实验器材1. 激光投影仪2. 激光笔3. 秒表4. 速度记录表5. 电脑四、实验步骤1. 实验分组:将实验对象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人数相等。

2. 实验准备:将激光笔固定在激光投影仪上,调整激光投影仪的角度,使激光笔在屏幕上呈现一定大小的光斑。

3. 实验实施:(1)A组:观察激光笔光斑从屏幕左侧移动到右侧的过程,记录下观察者对光斑移动速度的主观判断,包括“快”、“慢”等。

(2)B组:观察激光笔光斑在屏幕上闪烁的过程,记录下观察者对光斑闪烁频率的主观判断,包括“频繁”、“稀疏”等。

4. 数据收集:将A、B两组的观察结果记录在速度记录表中。

5. 数据分析:计算A、B两组的平均速度知觉值,分析不同速度刺激对速度知觉的影响。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A组实验结果:观察者对激光笔光斑移动速度的主观判断存在个体差异,但大部分观察者认为光斑移动速度较快。

2. B组实验结果:观察者对激光笔光斑闪烁频率的主观判断也存在个体差异,但大部分观察者认为光斑闪烁频率较频繁。

3. 数据分析:A、B两组的平均速度知觉值无显著差异,说明不同速度刺激对速度知觉的影响相似。

六、实验结论1. 速度知觉受到个体差异的影响,不同个体对速度的判断存在差异。

2. 不同速度刺激对速度知觉的影响相似,即观察者对快、慢速度的判断具有一致性。

3. 实验结果表明,速度知觉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速度刺激的持续时间、强度等。

七、实验讨论1. 实验过程中,观察者对速度的判断可能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如疲劳、情绪等。

2. 实验结果可能受到实验条件限制,如实验环境、实验对象等。

3. 未来研究可以进一步探讨速度知觉的神经机制,以及不同文化背景下速度知觉的差异。

速度知觉实验报告结论

速度知觉实验报告结论

一、实验背景速度知觉是指人们对外界物体运动速度的感知和判断能力。

在日常生活中,速度知觉对于人们的出行、驾驶、运动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研究速度知觉的规律和影响因素,我们进行了本次实验。

二、实验目的1. 探究不同运动速度下,人们感知速度的准确性;2. 分析不同运动方式、环境因素对速度知觉的影响;3. 为实际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三、实验方法1. 实验对象:选择20名年龄在18-25岁、视力正常的大学生作为实验对象;2. 实验仪器:实验采用视觉错觉实验箱、秒表、刻度尺等;3. 实验步骤:(1)实验前,对所有实验对象进行分组,每组5人;(2)实验过程中,每组实验对象分别进行以下实验:① 实验一:观察视觉错觉实验箱中不同速度的物体运动,记录感知速度;② 实验二:观察不同运动方式的物体运动,记录感知速度;③ 实验三:观察不同环境因素下的物体运动,记录感知速度;(3)实验结束后,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不同运动速度下,人们感知速度的准确性存在差异。

在实验一中,随着物体运动速度的增加,人们感知速度的准确性逐渐降低;2. 不同运动方式对速度知觉有显著影响。

在实验二中,实验对象对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感知速度准确性较高,而对曲线运动和抖动运动的物体感知速度准确性较低;3. 不同环境因素对速度知觉有显著影响。

在实验三中,实验对象在明亮环境下对物体运动速度的感知准确性较高,而在昏暗环境下对物体运动速度的感知准确性较低;4. 实验结果表明,人们在感知速度时,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运动速度、运动方式、环境因素等。

五、结论1. 速度知觉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2. 在实际应用中,应充分考虑速度知觉的规律和影响因素,以提高人们的出行、驾驶、运动等方面的安全性;3. 本实验为速度知觉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有助于进一步探讨速度知觉的机制和影响因素。

六、建议1. 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探讨速度知觉的神经机制,为速度知觉的研究提供更多理论支持;2. 结合实际应用,开展速度知觉干预训练,提高人们的速度知觉能力;3. 在教育领域,加强速度知觉教育,提高学生的速度知觉素养。

(精选)实验指导书——速度知觉

(精选)实验指导书——速度知觉

实验2:速度知觉(一)目的人对客观对象的延续性和顺序性的主观反映,称为时刻知觉。

人的时刻知觉具成心识性、社会性和历史性。

人能利历时刻标尺来知觉时刻。

这种标尺能够是外在物理的,也能够是内在体会的。

人对时刻长短的估量常常受到生理因素与心理因素的阻碍,因此发生多估或少估的现象。

本实验的目的是学习测定人类时刻知觉的方式,检查各类因素对时刻知觉的阻碍。

(二)仪器与材料EP702时刻知觉研究装置(图6-16),401电动秒钟。

(三)程序1.采纳平均误差法来研究时刻知觉的规律性。

时刻距离呈现的方式有两类:一类是呈现一段空的时刻距离,如光闪一下,隔一短时刻后再闪一下,把两次闪光之间的时刻距离作为标准刺激;另一类是刺激延续一段时刻,以刺激延续时刻的久暂作为标准刺激。

要求被试再再所呈现的刺激间的时刻距离或刺激的延续时刻作为匹配刺激。

2.第一系列实验为比较估量快闪光和慢闪光呈现时刻的准确性。

开启EP702时刻知觉研究装置,按下“光”信号按钮,再别离选定5Hz与两个闪光频率,呈现时刻取“8~16”之间,仪器板面不让受试者看见。

3.接好电路,要使主试呈现刺激和电钟走动一致,被试再现时按电键,刺激显现和电钟走动的时刻一致。

主试的操作和电钟表面都不要让被试看见。

4.主试发出“预备”口令,被试注视光信号。

当一种闪光呈现后即要求被试再现此信号。

被试近电键,当他感到光亮的时刻和第一次相同时,就松开电键的手。

这时,主试要记下电钟读数。

每种刺激做20次,前后各半,共做40次。

每20次后休息2分钟。

顺序都要事前安排好。

图6-16EP702 时刻知觉研究操纵器逻辑方框图5.第二系列为检查不同呈现方式对时刻的估量的阻碍。

一种呈现方式为给出持续的光,另一种呈现方式为给出空时距(第一次光灭到第二次光亮之间的时刻),其方式是用电动马表计时,主试呈现光刺激1秒,通过一按时刻后再呈现一样的光,要求被试再显现出二光距离时刻,练习几回。

6.主试在5~10秒之间选定一个时距(不要让被试明白),实验次数和顺序同第一系列中的方式上的安排。

速度知觉仪实验报告

速度知觉仪实验报告

速度知觉仪实验报告本实验旨在研究速度知觉与实际速度之间的关系,并探究影响速度知觉的因素。

实验过程:1. 设备准备:根据实验需求,准备大型纸板、标尺、计时器和携带红外传感器的速度测定仪。

2. 实验设计:在纸板上绘制不同长度的直线,并标注实际速度,形成实验材料。

3. 实验操作:a. 将纸板固定在地面上,并设置好测定仪的起点和终点。

b. 实验参与者站立在测定仪的起点位置。

c. 实验员启动计时器,并同时控制纸板沿直线移动。

d. 实验参与者观察纸板的运动并估算速度。

e. 实验参与者到达终点后,实验员停止计时器并记录实际用时。

f. 重复实验多次,记录数据,并将参与者的速度知觉值与实际速度进行对比和分析。

实验结果:根据实验数据统计和分析可得出以下结论:1. 参与者的速度知觉与实际速度存在一定差异,即人们往往对速度的感知与实际速度有一定偏差。

2. 随着实际速度的增加,参与者的速度知觉也有所增加,但增幅逐渐减小,呈现出一个饱和的趋势。

3. 实验参与者的速度知觉与其个体差异和经验相关,不同参与者对速度的感知有所差别。

4. 环境因素对速度知觉也会产生一定影响,如背景颜色、光线等。

讨论:1. 速度知觉的差异可能是由于认知加工过程中的误差引起的,大脑在感知过程中会对输入的运动信息进行分析、解析和整合,但其中可能存在一些误差。

2. 实验结果中的饱和趋势可能是由于感知过程的生理和心理机制限制引起的。

在较低速度时,人们更容易感知到速度的变化,但当速度逐渐增加到一定程度后,人们已经接近其感知能力的上限,所以其速度知觉增加的幅度减小。

3. 个体差异和经验可能是影响速度知觉的重要因素,人们的感知能力会受到个体的认知差异和过往经验的影响。

对于熟悉某种运动的个体来说,他们可能更容易准确地估算其速度。

4. 环境因素对速度知觉的影响可能是由于注意力和感知机制的变化引起的。

比如,背景颜色的变化会改变人们对物体速度的感知,光线的变化也会影响人们的视觉敏感度,从而影响速度的感知。

知觉测试实验报告

知觉测试实验报告

知觉测试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1.学习长度知觉和速度知觉的测定方法以及对其实验材料的整理与数据的处理;2.讨论标准刺激大小对大小恒常性的影响和距离对大小恒常性的影响;3.讨论速度知觉与时间知觉的联系,和4.学习如何应用与日常生活当中,研究各种知觉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二、实验方法:利用计算机测试软件进行测试。

三、实验步骤:打开计算机上的软件,首先点击知觉测试进行第一个测试——长度知觉测试。

电脑屏幕出现两个并列的矩形——左边的矩形形状大小不变以作为小车,右边的矩形随着测试的进行会不断变化矩形的形状大小而作为隧道。

被试用键盘对右侧的长方形方块的纵向长度进行估计,判断小车是否可以通过隧道即左边的矩形长度是否大于或等于左边的矩形,能通过则按下A键否则按下L键。

每组实验进行100次,被试需测量20组。

每组测试结束后记录出现的两组数据。

接着进行第二个测试——速度知觉测试。

电脑屏幕左边是一个矩形是会平移到右边的大矩形的,右边的大矩形与左边的同高,颜色相同作为掩盖区。

右边矩形在中间靠右的位置有一条不同颜色的粗线条作为基线。

估计方块到达基线的时间,被试估计方块已到达终点线时,用鼠标点击窗口的“停止”按键来停止方块移动,每组实验进行10次,进行20组。

每组测试结束后记录出现的数据。

四、实验数据:长度知觉测验速度知觉实验五、实验不足与完善:1.这次实验不足分为三个方面。

首先,由于时间方面条件的限制,测试实验的实验组偏少导致数据偏少,这样无法准确地得出结论。

其次就是环境因素对被试者的影响,被试者是一起在同一间计算机室操作,有时候其他人的肢体动作、说话声音会互相影响到测试时候的反应时间,甚至有些测试者为了快点可以结束而不休息地测试,长时间地看着计算机的屏幕,导致用眼疲劳从而影响反应的时间。

还有可能被试者的身体状态并不是很好,导致注意力不集中,这样也影响到反应的时间。

最后,可能就是仪器的选择问题,被试者需要用计算机上的软件操作这次的反应测试实验,则当被试者按下键盘上的按钮到传达到计算机上的时间可能也会因为计算机的好坏而影响到被试者真实的反应时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速度知觉实验报告(浙江大学心理与行为科学系,311010 )摘要:速度知觉是运动知觉的一种,是能否正确估计物体的运动速度的能力。

实验中通过让被试对碰撞时间进行估计,通过测量估计误差从而测量被试速度知觉准确性。

碰撞时间( TTC, Time to collision 或Time to Contact)是指运动物体到达某一特定点所需要的时间。

对TTC的估计与速度,运动方向,视觉变量等多种因素有关,本实验旨在利用遮挡法,通过对被试估计误差的测量,研究物体运动的速度和方向类型对速度知觉的影响,结果发现物体运动速度和方向类型对时间的估计都有着显著的影响。

同时对速度知觉以及实验本身设计改善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速度知觉碰撞时间(TTC)运动速度运动方向类型1 引言知觉在认知心理学中被看作是感觉信息的组织和解释,也即获得连续阶段的信息加工过程,它依赖于过去的知识和经验。

速度知觉是运动知觉的一种,是能否正确估计物体的运动速度的能力。

实验中通过让被试对碰撞时间进行估计,通过测量对碰撞时间的估计误差来测量被试速度知觉准确性。

碰撞时间( TTC, Time to collision 或Time to Contact)是指运动物体到达某一特定点所需要的时间。

例如司机估计从当前位置运动到障碍物的碰撞时间,从而在合适的时间进行刹车作业,避免碰撞的产生。

对TTC的估计要考虑到运动物体当时的速度、距离以及运行轨迹。

人对TTC的估计因素大致分为以下几类:(一)视觉变量(相对扩张率倒数τ):Lee 在1976年提出, 对运动物体的TTC知觉是由视觉变量决定的, 即: 物体光学影像相对扩张率( relative rate of optical expansion) 的倒数τ决定了人们对其TTC 的判断。

1983年Mclead 和Ross 与驾驶相关的TTC 实验研究结果也支持了直接知觉法, 表明TTC直接由光阵(optic array) 决定。

尽管很多此类实验支持了τ在完成TTC任务中的作用, 越来越多的研究结果表明TTC 判断还受限制于场景、阈限因素和认知操作, 而且是以多种信息源为基础的。

在物体的辐射运动( radial motion) 中, τ变量是主要的时间线索。

(二)物理信息(运动速度,距离等): 在物体的横向运动(transverse motion)中, 由于物体视觉影像扩张率不变, 视觉变化近似于线性, 观察者使用不同的信息源进行TTC判断。

物体进行横向运动时, 不存在视觉扩张信息, 仅存在视觉边界的收缩信息。

因此, 影响其TTC估计的因素除了视觉信息之外, 还有物理信息。

刘瑞光和黄希庭(1999) 在研究中使用正方形图形作为运动对象, 采用遮挡范式, 考察了物体大小、运动速度、运动距离和加速度等因素对TTC 估计的影响。

结果表明, TTC 知觉线索是视觉信息和物理信息( 速度、距离) 的统合。

而郭秀艳等(2000) 使用知觉测试仪在遮挡范式下考察了运动速度和距离对碰撞时间估计的影响, 也发现速度的提高会导致TTC估计的准确性提高。

(三)概念信息(运动物体的概念特征):Kiefer等(2006)以及黄端等(2008)使用不同类别的交通工具(汽车和三轮车)的图片为运动物体, 针对职业驾驶员被试开展了遮挡范式下的TTC估计实验,发现驾驶员对不同概念物体的TTC 估计存在显著差异——对两种不同交通工具( 小轿车和三轮车) 图片的TTC估计存在显著差异,即便是当这两个物体具有相同视觉边界收缩信息和运动速度时, TTC 估计的差异仍然存在——表明除了视觉信息和物理信息以外, 概念信息也对驾驶员的TTC 知觉产生了一定影响。

本实验目的在于利用遮挡法,通过对被试估计误差的测量,研究物体运动的速度和方向类型对速度知觉的影响。

2 实验方法2.1 被试浙江大学心理系11级本科生50名,其中18名男性,32名女性,平均年龄为20.22±0.71岁。

视力或矫正后视力良好。

2.2 仪器与材料计算机一台,PsyKey心理教学系统2.3 实验设计与流程实验采用遮挡范式,遮挡一段固定的距离,让被试估计光标在通过该段距离所用的时间。

整个实验中,光标的宽度和光标移动的总距离不变。

屏幕背景为黑色,光标为黄色。

1.本实验有两种变量:运动速度(40点/秒和100点/秒),三种运动类型(水平、垂直和平面运动)。

为克服方向带来的误差,每种运动类型又有两种相反方向(左右、上下和里外),这样就组合成12种任务,每种任务测两次,共24次。

各类测定随机呈现。

2.主试指导被试阅读指示语,说明反应方法(认为时间到了即按反应键),然后开始测定。

每次测定之后都有反馈,被试可以对照调整自己以后的估计。

3.被试共做4次实验,每个速度做两次。

实验按照被试内平衡,采用ABBA平衡顺序效应。

3 结果分析本实验中,由于总时间未知,误差百分数无法计算,所以因变量为绝对误差AE,指被试的反应与实际TTC间绝对误差的平均值。

统计结果见表3.1,柱形图见图3.1,经重复度量多因素方差分析,速度的主效应显著(F(1,49)=239.64,P<.01),方向类型主效应显著(F(5,45)=21.7,P<.01),并且两者交互作用显著(F(5,45)=15.67,P<.01)。

事后两两配对检验发现:方向中平面运动(扩大和收缩)与水平、垂直运动均有显著差异,而同类运动之间除平面运动外无显著差异。

同时,对性别差异进行了检验,统计表见表3.2,结果发现,男女之间在任何实验条件下并无显著差异。

表3.1 不同速度与方向类型估计误差统计表(s)40点/秒100点/秒右左上下扩大收缩右左上下扩大收缩估计误差均值 2.8 2.2 0.8 1.8 0.2 0.3 0.3 0.3 -0.3 0.3 -0.2 -0.1 估计误差绝对值均值3.5 3.4 2.9 3.0 1.8 1.5 1.0 1.0 1.2 1.0 0.6 0.6 绝对值标准误0.2 0.2 0.2 0.2 0.1 0.1 0.1 0.1 0.1 0.1 0.0 0.1表3.2 不同性别各条件下估计误差统计表(s)40点/秒100点/秒右左上下扩大收缩右左上下扩大收缩女(32)均值 3.7 3.5 3.0 3.1 1.9 1.6 1.1 1.1 1.3 1.0 0.7 0.7 SE 1.6 1.7 1.5 1.4 1.0 0.9 0.6 0.6 0.8 0.4 0.3 0.6男(18)均值 3.1 3.0 2.7 2.7 1.6 1.2 0.8 0.8 0.9 0.9 0.6 0.5 SE 1.6 1.3 1.1 1.0 0.8 0.5 0.2 0.4 0.5 0.3 0.3 0.34 讨论4.1 速度知觉准确性的影响因素1.运动类型:实验结果可以看到,不同运动类型(平移或者平面运动)或者不同运动方向(水平或者垂直)之间存在显著差异,说明不同运动类型对速度知觉具有影响。

并且推测在不同运动类型之间存在着不同的速度知觉的机制,在平面运动(扩张或收缩)中,由于相对扩张率改变,所以被试更多的是利用直接知觉,对速度进行感知;而在平移运动时,由于相对扩张率不变,所以被试只能通过物理信息对速度进行感知,从而可能是通过间接知觉,通过T=S/V ,并对S 以及V 分别进行估计,再计算出估计TTC ,而这种方法的估计误差较大(图3.1可看出);而水平和垂直之间的差异可能是由于人眼的阅读习惯等因素造成;2.运动速度:实验结果可见,物体运动速度可影响对物体速度知觉的准确性,且速度大时,对碰撞时间估计误差越小,速度知觉更准确。

首先,从直接知觉角度出发,由于速度大时相对扩张率也大,所以知觉其的准确性也增大;同时,从间接知觉角度,由于S 不变,在速度V 增大时,同样的知觉误差下对V 的误差率降低,从而更准确的估计了速度,也进而提高了对TTC 的估计;3.运动距离:此因素本实验并未作为自变量进行研究,因为并不知道每次光标消失(被遮挡)时所距离目标的距离。

但从现实生活经验来讲,当相隔距离越近时,被试能更清楚地掌握目标位置与当前位置的情况,所获得的视觉信息也就更加详细,大脑对于环境的综合加工会更加迅速,做出的判断也就更加准确。

4.是否反馈:本实验中每次试验后都有反馈,有利于被试通过反馈调节,如增加对V 的估计等方式改善自己的速度知觉的准确性。

所以猜想反馈对于速度知觉准确性应该起着重要的作用。

4.2本实验是否受练习效应的影响由于本实验数据统计没有固定格式,导致被试在输入数据时并未统一按照实验顺序进行填写,所以不能对所有数据进行分析,进而无法进行方差分析以及标准误计算,只能通过某一组实验中每个运动类型5次试验的平均估计误差绘制图4.1,进行定性分析;从图中可以看到:被试整体的估计误差随着试验次数增加而降低,说明应该存在练习效应,这与有反馈的实验设计有关,但不同任务之间波动比较大。

而疲劳效应由于无法分析整个实验过程的数据,所以无法分析。

同时,也有可能是由于疲劳效应与练习效应相互抵消,才导致了折线图的波动,练习与疲劳效应有待后续实验进行检验。

0.511.522.533.54水平向右水平向左垂直向上垂直向下扩张(由里到外)收缩(由外到里)平均估计误差(绝对值)/s运动方向40点/秒100点/秒图3.1 不同速度与方向类型估计误差柱形图4.3实验结果是否能证明速度与运动方向、类型可以影响速度知觉首先,由于每次实验的总位移是固定的,而每组实验的速度也是固定的,因而每次实验的总时间也是一样的,这就导致被试在策略选择时进行时间估计而非速度估计的效益最高,而实际在询问了部分被试之后,发现大多数被试都采取了数秒的方法进行总时间估计,而并非是通过对速度进行估计而推断光标移动到目标所需的TTC 。

这就导致实验结果的内部效度值得商榷,实验结论的正确性有待检验;同时另一方面,由于速度的设置只有两档,所以运动速度对速度知觉的影响可能并非简单的线性关系,即速度增大,速度知觉准确性提高,而可能是具有一个拐点,分段的影响方式,而这些在本实验结果中均无法检验。

4.4 实验具有哪些改进之处从4.3及结果中的讨论中可以看出:本实验在很多方面可以进行改进:1.数据统计方面:本实验可以利用移动总时间,遮挡时间等在数据输出时将被试的估计误差率(估计误差/总时间)表示出来,并且将遮挡(光标消失)时间进行统计,从而可分析运动距离对速度知觉的影响;同时在数据输出时可根据不同速度条件的时间先后顺序进行分组,进而方便分析练习效应及疲劳效应。

2.本实验应从不同的距离开始运动,从而使总位移不定,总时间不定,这样可减少定势,并减少对总时间估计这一与本实验目的相违背的策略形成,增加实验的内部效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