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觉客体优势实验报告1
深度知觉能力测定实验报告

深度知觉能力测定实验报告深度知觉能力测定实验报告摘要:深度知觉是指人对物体远近距离即深度的知觉,又称距离知觉或立体知觉。
这是个体对同一物体的凹凸或对不同物体的远近的反映。
它对于人们判断客体间的空间关系是十分重要的。
本实验所使用的BD-II-104A型深度知觉测试仪是霍瓦-多尔曼知觉仪发展而来的。
深度知觉仪有三根直棒,左右两侧固定的直棒是标准刺激,中间一根可以前后移的直棒是比较刺激。
被试在2cm距离外通过一个长方形的观察孔这两根直棒,并遥控来条件可移动的直棒,使三者看起来在同一距离上。
在这种条件下,除了双眼视差起作用外,排除了其他深度知觉的线索。
本实验使用深度知觉仪并采用ABBA法来测定被试的深度知觉能力。
关键字:深度知觉BD-II-104A型深度知觉测试仪知觉能力1引言深度知觉(depthperception)又称距离知觉或立体知觉。
这是个体对同一物体的凹凸或对不同物体的远近的反映。
视网膜虽然是一个两维的平面,但人不仅能感知平面的物体,而且还能产生具有深度的三维空间的知觉。
这主要是通过双眼视觉实现的。
有关深度知觉的线索,既有双眼视差、双眼辐合、水晶体的调节、运动视差等生理的线索,也有对象的重叠、线条透视、空气透视、对象的纹理梯度、明暗和阴影以及熟习物体的大小等客观线索。
根据自己的经验和有关线索,单凭一只眼睛观察物体也可以产生深度知觉。
用视觉来知觉深度,是以视觉和触摸觉在个体发展过程中形成的联系为基础的。
通过大脑的整合活动就可作出深度和距离的判断。
但个体在知觉对象的空间关系时,并不完全意识到上述那些主、客观条件的作用。
深度知觉测试仪是研究视觉在深度上视锐的一种仪器。
可测试双眼对距离或深度的视觉误差的最小阀限。
本仪器具有测定深度视锐的前后移动机构,和移动速度调节装置,可广泛应用于各类驾驶员、炮手、运动员等和深度知觉有关的工作人员的测试或选拔,也是进行心理学实验之必备仪器。
著名的视崖实验说明,刚会爬的婴儿已经具备相当好的深度知觉。
时间知觉实验实验报告(一)

时间知觉实验实验报告(一)引言概述:时间知觉是人类感知时间的能力,它在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实验旨在探究时间知觉的变化和影响因素。
通过进行一系列实验,我们希望能够深入了解时间知觉的原理和特点,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为进一步研究时间知觉提供参考。
正文:一、时间知觉的心理学基础1. 时间知觉的定义和概念2. 时间知觉的神经机制研究3. 时间知觉与大脑活动的关系4. 时间知觉的发展和变化5. 时间知觉的个体差异和性别差异二、时间知觉实验的设计和方法1. 实验材料和设备的选择2. 实验参与者的招募和筛选3. 实验过程的具体设计4. 实验数据的收集和记录5. 实验数据的统计分析方法三、时间知觉实验的结果与讨论1. 不同刺激条件下的时间知觉实验结果分析2. 时间知觉的内外部影响因素探讨3. 实验数据与现有研究结果的对比与分析4. 实验结果中的误差和偏差源的检测与修正5. 实验结果对时间知觉研究的意义和贡献四、时间知觉实验的局限性和改进方向1. 实验设计中存在的潜在偏差和错误2. 实验方法的局限性和可改进之处3. 实验样本的限制和扩大样本规模的建议4. 实验条件的控制和环境因素的考虑5. 进一步研究时间知觉的方向和可能性五、总结与展望1. 对所进行的时间知觉实验进行总结和归纳2. 时间知觉研究的重要意义和应用前景3. 对未来时间知觉实验的展望和建议4. 实验过程中的收获与不足之处的总结5. 实验结果和结论的综合概括和总结总结:通过本实验的进行,我们对时间知觉的心理学基础、实验设计和方法、实验结果与讨论、实验的局限性和改进方向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同时,我们对时间知觉研究的重要性以及进一步研究的方向和可能性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希望这些实验结果和分析能够为时间知觉的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知觉辨认实验报告

知觉辨认实验报告有人认为,知觉与表象是相同或类似的,但在行为主义心理学看来,这两者却不能混淆。
当我们知道了某种事物后,需要通过表象加以巩固,从而保持记忆;反之,如果只依赖于表象而忽略知觉作用,则会使知觉消退、扭曲甚至遗忘。
另外,还可把辨认与“认识”联系起来进行研究。
实验一:组间对比和单独的辨别效果并无显著差异。
从试验结果中可以看出:在被试者的视网膜上均有一个类似字母的亮点(即字母表)。
由于字母表具有重复性,且在小范围内清晰度较高,所以其刺激程度较强;而组间对照的是两张图片,它们仅大致模糊地描绘了各自视野内的东西。
因此,该试验中每次呈现的都是一样的图片,不存在视觉干扰问题,更何况试验采用随机取样方式选择受测者,保证了被试者的均衡性。
由于视力较好,单独观察一次就基本可以准确辨认出来。
但多次试验发现,在连续的辨认中容易出现错误,不利于学习。
其原因是人眼在短时间内注意了两个相似或近似的字母时,会造成瞬时疲劳,致使后继字母不能正常辨认。
因此,必须限制被试人数,让每位受试者有充足的练习和熟悉的时间。
为防止再犯错误,应将不定期抽查改为逐渐减少被试者人数直到全部受试者都得到正确辨认才停止。
实验报告实验二:单独辨别和组间对比没有发现什么明显变化。
有些被试人员认为:“这很简单嘛!只要记住第几排第几个就可以啦!”我们经调查发现,被试人员都想靠近看清楚标志,而并非只是走马观花,而且距离越远判断错误概率越高,最终导致了辨别失败。
此外,在人工智能领域,在机器辨认中还涉及到辨别算法设计、推理策略等问题。
因此,既然要求机器做到较完美的辨别,那么在运算时需要慎之又慎,除了尽量考虑特征值数目外,还需考虑阈值。
这里只提供三个思路供参考:(1)每个类型包含3~4个数据点;(2)建立最佳拟合优化函数,考虑特征数的平均贡献值;(3)避免用到绝对值特征。
实验三:连续辨别和分段辨别时发现辨认错误率上升。
从实验情况可以看出:在连续分段辨别的第一阶段,被试者由于在看见图形后急于辨认,故不够仔细;在第二阶段被试者才开始认真仔细观察,即出现“边看边找”状态,速度也快了许多,所以错误率有下降趋势。
知觉实验报告

知觉实验项目:1、形状恒常性实验2、大小恒常性实验3、深度知觉实验4、速度知觉实验5、图形后效6、图形识别形状恒常性目的:验证形状恒常性现象,比较不同条件下形状恒常性的程度,学习用描述法测量恒常性。
器材:1.JGW-B型心理实验台,玻璃杯,米尺,粉笔,记录纸。
2.被试应是裸视力或矫正视力达到1.0且无散光者。
步骤:1.准备工作:(1)让被试坐在桌边,将杯放在桌边,杯口到被试眼睛的垂直距离为20cm。
(2)从桌边向前量下列5个距离:11.5cm,20cm,34.6cm,54.9cm,113.4cm,用粉笔划上记号。
若杯在这五个距离上,则杯口平面与视轴平面的交脚分别为60°,45,30,20,10。
要求被试分别在这五个距离上观察杯口的形状。
注意观察在杯口平面上杯口的纵向直径(沿视轴方向)与横向直径(与视轴垂直方向)比例关系的变化。
被试练习观察5次(每个距离1次),以便被试掌握判断形状的标准。
2.正式实验:(1)在每一距离上要求被试观察杯口的形状,并在5*5平方厘米的方格中画出当时知觉到的形状。
画法如下:横向直径保持不变(5cm),横向直径线已在记录纸上事先画出;被试根据知觉到的纵向直径缩短比例在图上做出标记,然后再绘成杯口形状。
若觉得与知觉到的形状不一致可以修改,直到满意为止。
(2)观察顺序由近及远,再由远及近,每个距离共观察2次。
结果:1.分别量出各被试在不同距离上画出的杯口纵向直径(2次结果),计算平均数。
然后算出纵向直径(短轴)与横向直径(长轴)的比例R。
2.分别计算各距离上杯口在被试网膜上投影形状的短轴与长轴的比例S。
计算公式如下:3.按以下公式求出各条件下的形状常性系数:常性系数K=(R-S)/(A-S)R知觉的比例(估计短轴与长轴之比)S网投影比例(网膜上短轴与长轴之比)讨论:影响形状恒常性的因素答:形状恒常性(shape constancy):指当人们对物体的观察距离和角度发生变化时,依然能够知觉出物体本身的实际形状。
认知认识实习报告(一)

认知认识实习报告(一)引言概述:本篇报告旨在总结并分享我在认知认识实习中所学到的知识和经验。
通过参与实习项目,我深入了解了认知心理学的理论和应用,并且通过各种实践活动,提高了自己的认知能力和认识水平。
本报告将从五个方面详细阐述我的实习经历和所获得的收获。
正文:一、认知心理学概述1. 认知心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2. 认知过程的基本概念和模型3. 认知发展的阶段和影响因素4. 认知心理学的应用领域和重要性5. 认知心理学在教育、医学等领域的应用案例二、注意力与感知1. 注意力的定义和分类2. 注意力在认知过程中的作用3. 感知的基本过程和认知加工4. 注意力与感知的关系和影响因素5. 注意力和感知的训练方法和技巧三、记忆与学习1. 记忆的定义和分类2. 记忆过程中的编码、存储和检索3. 学习的基本原理和技巧4. 记忆与学习的困难和应对方法5. 记忆训练和学习策略的实践案例四、语言与思维1. 语言的认知特征和发展过程2. 语言在思维中的作用和意义3. 语言与思维的关系和影响因素4. 语言和思维在问题解决中的应用5. 语言与思维的发展与培养策略五、判断与决策1. 判断与决策的基本过程和模型2. 判断与决策中的常见偏差和误区3. 判断与决策的影响因素和调节策略4. 判断与决策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案例5. 判断与决策的培训和改进方法总结:通过本次认知认识实习,我对认知心理学的理论和应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我学到了注意力与感知、记忆与学习、语言与思维、判断与决策等方面的知识,并通过实践活动提高了自己的认知能力和认识水平。
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我将继续应用这些知识和技巧,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知觉经典实验

实验材料
实验过程
实验过程又分两种:
一种有先行信息(Precue),即在每次试验前,将两个供选择
的字母口头告诉被试; 另一种则事先不告诉,只在刺激呈现之后再呈现供选择的 字母(Post cue)
每次试验时,先给被试呈现一个注视点,然后短暂地 呈现上述刺激材料中的一种,紧接着呈现掩蔽刺激(@) 和供选择的两个字母(供选择的两个字母在刺激材料 为一个字母,一个字词或一个非字词时,置于相应字 母的方,否则另一个在下方)。这两个字母的位置对 应于所要测试的刺激材料中的字母的位置。 要求被试回答这两个字母中的哪一个是刚才在刺激材 料中的这个位置上看见过的,记录其正误。
结构优势效应 Reicher(1969;字词优势效应实验) Pomerantz等(1977;构形优势效应) Earhard(1974,1980;客体优势) Weisstein等(1974;客体优势效应)
Earhard(1974)
实验目的: 验证知觉过程中是否存在客体优势 效应 研究方法:单因素重复测量(自变量:刺激材料) 实验材料: 图形刺激材料;呈现仪器 实验对象: 大学生被试 实验过程:呈现刺激后要求被试识别靶子线段 实验结果 根据实验结果所作的推论
实验结果
8 字上下文
4 字上下 文
无上下 文
结果解释
从上图可知,随着呈现时间的增加,无论有无上下文, 靶子词的正确识别率都逐步提高了; 不论呈现时间如何,有上下文的靶子词的正确识别率 均高于无上下文的,其中,8字上下文的又高于4字上 下文的,甚至当靶子词未呈现时,在有上下文的条件 下,被试还可以正确地猜出一些靶子词。 当靶子词的呈现时间为60-80ms时,有上下文的靶子词 的识别率高出无上下文的最多(40%);140ms时, 只有(30%)。这意味着较长的刺激呈现时间更有利 于无上下文的靶子词的识别,也促进了自下而上加工, 而上下文的作用这时却减弱了。 以上这些结果说明,字词识别既依赖于自下而上加工, 又依赖于自上而下加工,并且在不同的条件下.也可 有不同的情况。
深度知觉实验

深度知觉实验12级心理系师范班10120330131 李敏摘要本实验使用深度知觉测试仪进行霍瓦—多尔曼深度知觉实验,探讨了双眼和单眼(优势眼)在辨别深度中的差异;学习使测量比较单双眼的深度知觉差异,并利用公式η=206265aX/[D(D+X)]计算双眼视差角(即深度知觉阈限)的值。
被试为华东师范大学12级本科生7名。
实验中的变异刺激起始点采用随机法,并采取休息来减少疲劳误差,实验仪器本身也已经消除了除视网膜及视差以外的线索,误差对实验结果的影响不大。
结果发现:单双眼在深度辨别中有显著差异,双眼深度知觉准确性明显高于单眼。
关键字深度知觉单眼双眼视差角1 引言深度知觉是指人对物体远近距离即深度的知觉。
作为深度知觉的线索多种多样。
主要有:1)单眼视觉线索:遮挡,线条透视,空气透视,明暗,阴影,运动级差,结构级差等。
2)双眼线索:水晶体的调节和双眼视轴的辐合。
3)双眼视觉线索的双眼视差。
当人看远近不同的平面物体时,由于两眼相距约65mm,两眼视像便不完全落到对应部位,这时左眼看物体的左边多些,右眼看物体的右边多些,它都偏向鼻侧。
这样,不在同一平面上的物体在两眼视网膜上的成像就有了差异,这一差异便成为双眼视差。
深度知觉的准确性是对于深度线索的敏感程度的综合测定。
以往对于深度知觉准确性的测定主要有以下两种方法本实验采用第二种。
即:霍瓦――多尔曼深度实验。
1919年由霍瓦设计的深度知觉测量仪,代替三针实验。
本实验用这种仪器进行测量。
为了简便起见,深度知觉误差是用双眼视差角来表示的。
在双眼观察情况下,计算深度阈限的视差角可利用公式:视差角=206265bX/[D(D+X)](单位:弧秒)【其中b:目间距65mm D:观察距离。
本实验为2000mm(被试与仪器标尺零点距离,不是观察窗口距离)X:视差距离,即判断误差(绝对值平均数)。
】霍瓦的研究结果表明:双眼平均误差为14.4mm,单眼达285mm,单双眼误差比约为20:1。
客体优势效应验证实验讲解学习

客体优势效应作为结构优势效应的一种,它是存在的, 并且在一定条件下发挥着有利作用。与其他的优势效应相比 有类似和不同的地方,并具有一定特点,通过研究希望可以 找出影响客体优势效应发生的诸多因素。
自变量: 刺激呈现时间3种(与字词实验一样,根据每个被试判断能达 到的不同准确率50%、60%、70%) 因变量: 被试在3种呈现时间下的平均正确识别率
解释:
klein 随机的掩蔽刺激与上下文图形本身有某些共同成分, 以至干扰了上下文的作用。( P51 )
关于掩蔽刺激需进一步研究。Klein 和Earhard不用掩蔽刺 激;Johnston,McClelland 必须用才出现字词优势效应。 与两种效应的特点有关?
结论:
客体优势效应的确是存在的。
按此程序,两个实验: A. 6名被试用a-c和e的刺激图形 B. 9名被试 用a、d、f的刺激图形。
结果:
a识别效果最好。a与d、e 实验结果的差异达到显著水 平;a与 b、c的差异不显著。
补充实验:掩蔽刺激延缓40毫秒呈现,并只呈现40毫秒。相 应差异达到显著水平。
结论:
1、在一个结构严谨的三维图形中的线段识别起来要优于组 织较差的图形中的同一线段。
但在不同的情况下,客体优势效应的发生是有差别的。 如上下文图形的特点、注视点的位置、掩饰刺激的有无及与 上下文图形的相似成分,都会影响客体优势效应的出现。说 明了客体优势效应比表面上看起来要复杂得多,所以无法肯 定或否定某一种解释。
讨论:
在研究范围方面存在局限,不仅在模式识别中会有优势 效应的表现,在其他知觉活动中也会存在类似的效应。这也 推动了在更广阔的领域对结构优势效应的研究,也加深了对 一般知觉过程的理解。
客体优势效应 (Object-Superiority Effect)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理旋转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心理旋转实验姓名
实验时间2013年6月学号
实验地点10-栋计算机房成绩
实验仪器多媒体计算机、心理旋转实验软件同组人
实验目的探索心理旋转的反应时间及其影响因素指导老师
实验过程中应注意的事项:
实验时间持续25分钟,要求保持注意和坚持,中途不能暂停。
因是集体机房做实验,实验中不准说话,不得离开座位,不得妨碍他人。
1实验内容、目的、意义(300~2000字)
实验内容:
心理旋转实验包括两个实验:实验1提示字符方向;实验2不提示字符方向.操作时:编号为学号.单号实验顺序:实验1、实验2、实验2、实验1;双号实验顺序: 实验2,实验1,实验1,实验2,实验数据将自动存入num1.xls文件中。
实验指导语: 启动心理旋转实验主程序,在菜单中选择“心理旋转实验”,再选择“实验2”或“实验1”,按提示输入被试信息:编号为学号;性别男为1,女为2;出生年月填到月份。
屏幕将出现提示:T表示即将出现的字母方向;.不提示方向。
提示之后将出现R,或F字符,辨认清楚后立即按相应的R键或F键,每一小单位实验约需6分钟,4个单位实验总共约需25分钟。
目的:探索心理旋转的反应时间及其影响因素。
意义:
2方法与步骤(300~1000字)
(1)启动计算机,将显示屏亮度和对比度皆调到50%;
(2)从资源管理器找到“C:\Psy_soft\ Psy_Rotationsetup.rar”文件,打开并启动安装程序,安装目录指定为”D:\ Psy_Rotationsetup”
(3)从winduws程序菜单启动“Psy_Rotationsetup”心理旋转实验软件,从软件界面菜单选择老师指定的实验号,启动后,在会话框输入学号、性别、出生年份(4位数),按指导语开始实验。
(4)实验指导语:“实验开始后,被试观察显示屏幕中央,屏幕将出现提示: “T”表示即将出现的字母方向;“·”不提示方向。
提示之后将出现“R”或“F”字符,辨认清楚后立即按相应的“R”键或“F”键,请不要中途停止!”
3实验结果(300~2000字)
(1)从“学号_.xls”文件中“RT”(反应时间), “Angle”(字符与Y轴方向的逆时针旋转角度,正字体为0度);画出反应时间(Y轴)随角度(X轴)变化的曲线;
440
430
420
T
R
n
a
e
M
410
400
390
04590135180225270315
Angle
实验A-2
45
90
135
180
225
270
315
Angle
400
420
440
460
480
500
520
M e a n R T
实验A-1
45
90
135
180
225
270
315
Angle
340
360
380
400
420
440
460
M e a n R T
实验B-1
45
90
135
180
225
270
315
Angle
340
350
360
370
380
390
400
M e a n R T
实验B-2
F
R
KeyRF
350
360
370
380
390
M e a n R T
B-2
F
R
KeyRF
440
450
460
470
480
M e a n R T
A-1
(2)比较实验1与实验2的反应时间;并比较“R ”键与“F ”键的反应时间; (见上面四个图)
1) 按旋转角度0、45、90、135、180四个度数来反映实验1与实验2的反应时间,数据如
下:
A2:418、395、402、416、420; A1:407、470、440、441、480; B1:346、380、430、421、430; B2:345、340、360、373、395
从这些数据中可以看出实验1的反应时间普遍比实验2的反应时间要慢。
2) 在实验1中R 的反应时间比F 键的更快,而在实验2中完全相反。
(3)分析旋转角度与反应时间的关系。
在实验A-2中,反应时最快和最慢的分别是45度和225度,反应时分别是437ms 和395ms;然后是以45度和225度为转折点,反应时先下降后上升。
在实验A-1中,反应时最快和最慢的分别是0度和180度,反应时分别是403ms 和510ms; 在实验B-1中,反应时最快和最慢的分别是0度和90度,反应时分别是341ms 和442ms ; 在实验B-2 中,反应时最快和最慢的分别是45度和180度,反应时分别是396ms 和340ms 。
总之,从图中可以看出,字符旋转角度与反应时是有复杂关系的。
4讨论(300~2000字)
(1)讨论字符旋转角度对反应时间的影响(可与先前其他人的研究相比较)从被试的主观感受来看,字符的旋转角度对反应时是有影响的。
最符合视觉效果的反应时是最快的,如上面的0度和45度,因为0度和45度这两个旋转角度最符合被试的视觉效果,即这两个旋转角度时,被试的心理旋转的时间更短。
(2)讨论字符键对反应时间有无影响?
字符键对反应时有影响。
在实验1中,R键的反应时比F键的反应时更快,而在实验2中,F键的反应时比R键的反应时更快。
即有字符旋转角度提示时,F键的反应时比R键的反应时更快,而没有字符旋转角度提示的时候,反应时是R键的比F键的更快。
(3)实验过程的感受,以及其它影响因素分析
1)感受:实验中用了ABBA的顺序,避免了实验的顺序效应;
实验中设置了两个对自变量产生影响的因变量,因变量有字符的旋转角度和字符键。
总体感觉此实验设置得比较科学。
2)其他影响因素有:
实验环境、被试在实验时的身心状态、被试在做实验时的注意力水平,以及被试对实验指导语是否理解清楚。
(4)实验中的不足之处
实验的指导语不够清楚,比如说没有字符旋转角度的提示时,实验中始终会有一个点进行模糊的提示,但是指导语中没有这一项的说明,导致被试对实验不够了解,影响被试的心情,影响实验效果,影响被试的反应时。
5结论(300字)
(1)没有字符的旋转方向提示的反应时比有字符旋转方向提示的反应时更慢,即实验1的反应时比实验2的反应时更慢。
我认为其中的原因是有字符的旋转方向的提示使被试有个心理准备,这时被试对即将出现的字符能够处于一种预备状态。
(2)字符键对反应时也有影响。
在实验1中,R键的反应时比F键的反应时更快,而在实验2中,F键的反应时比R键的反应时更快。
即有字符旋转角度提示时,F键的反应时比R键的反应时更快,而没有字符旋转角度提示的时候,反应时是R键的比F键的更快。
我认为字符结构的复杂程度对反应时有影响。
在有字符的旋转方向提示的时候,F键的反应时比R键的反应时更快,这时字符结构会对反应时产生比较大的影响。
(3)对反应时产生影响的因素还有实验环境、被试在实验时的身心状态、被试在做实验时的注意力水平,以及被试对实验指导语是否理解清楚。
6参考文献(标注到页码)
[1] 杨治良. 实验心理学. 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145-148.
[2汪安圣.认知心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143-144.
7附录(含实验原始记录数据或电子记录数据,请将“学号x_.xls”文件发到张老师信箱:tcai99@)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