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EEE软件可靠性系列标准分析
软件可靠性评估

测试过程中检测到的错误,都被排除,每次排错只排除一个 错误,排错时间可以忽略不计,在排错过程中不引入新的错 误;
程序的失效率在每个失效间隔时间内是常数,其数值正比于 程序中残留的错误数,在第i个测试区间,其失效率函数为
事实上,现有大多数软件可靠性模型要么可认为是其变形或 扩展,要么与其密切相关。该模型对软件可靠性定量分析技 术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是软件可靠性研究领域 的第一个里程碑。
10
Jelinski-Moranda模型-假设与数据要求
假设与数据要求
程序中的固有错误数 N0 是一个未知的常数;
MTBFˆi
1 0.00685(32 i
1)
i=27时,MTBF=24.3309(日)
22
应用案例结果分析
程序在使用和再测试中发现的错误数共有34个,假定 程序的排错工作已经很彻底,可认为程序的固有错误 总数为34个,估计值32略低于实际值。
,
23
非指数分布的NHPP模型 ——Musa-Okumoto(M-O)对数泊松执行时间模型
24
Musa-Okumoto(M-O)模型-概述
模型概述
对数泊松模型是另一个被广泛使用的模型,它是由Musa和 Okumoto提出的。
该模型是失效强度函数随失效发生而指数递减的非均匀泊松 过程。
指数率递减反映了以下观点:早期发现的缺陷比晚期发现的 缺陷对失效强度函数的减小作用大。
之所以称之为对数泊松模型是因为期望的失效数是时间的对 数函数。
参数估计方法:模型输出中的某些值是无法直接得到 的,最常见的比如残留缺陷数,这就要求模型给出一 定的方法估计参数的值。
软件可靠性

软件可靠性是个大问题闵应骅如果说计算机体系结构描写了计算机的躯体,那么,软件就是计算机的灵魂。
软件可靠性对可信计算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几十年来,硬件技术特别是集成电路技术飞速发展,但软件技术在产品质量、生产力、成本及性能等众多方面都滞后于硬件技术的发展。
随着软件系统规模和复杂性的增加,其开发成本以及由于软件故障而造成的经济损失也正在增加,软件质量问题已成为制约计算机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软件可靠性是个大问题不要认为,软件仅仅是一个计算机指令序列,它是为用户提供所需信息处理能力的逻辑上的信息处理设备。
用户需要的是一个满意的软件产品。
但是,不要把软件的产品实现和开发管理混为一谈,或者顾此失彼。
产品实现包括从需求描述、系统设计、系统实现、测试验证到运行维护的整个生命周期。
但是,几十年的经验表明,要实现一个高质量的软件产品,开发管理极其重要。
软件生命周期定义了软件过程的框架和原则,但没有描述软件过程的活动、组织形式、工具和操作规程,以及开发方针和约束。
这些正是当下所谓软件过程技术要研究的。
由于当今的软件,无论是系统软件、中间件或应用软件,都不是一个单位、一个人能够完成的,需要合作和协同,因此,软件产业需要国际标准。
20世纪80年代,卡内基-梅隆大学的软件工程研究所在美国国防部的支持下,提出了评价软件供应商过程能力的能力成熟度模型(CMM)。
一个软件组织的能力成熟度的高低,就看该组织是否能站在比软件项目更高的层次上考察其实施软件开发所使用的软件过程。
能够定义该软件过程者为成熟度三级;如能度量和管理,则达到成熟度四级;如果还能优化该过程,则达到了成熟度五级。
只有在成熟的软件过程管理之下,才能生产出高质量的软件产品。
CMM模型现在还在不断地丰富和改进。
质量和生产率是软件工程的两个核心目标。
CMM等已被公认为软件质量保证方面的事实标准。
它强调软件过程的管理与控制,忽略软件人员个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所以,进入二十一世纪,在美国成立了Agile联盟,提出了敏捷软件开发方法,以适应那些需求不够确定、软件开发团队不是很大的软件开发项目。
ieee 1012,用于软件检验和验证的标准原文

ieee 1012,用于软件检验和验证的标准原文标题:IEEE 1012: 标准原文用于软件检验和验证一、引言IEEE 1012是一个关于软件检验和验证的标准,它为软件开发者、测试人员和审查人员提供了一套明确的指南,以确保软件的质量和可靠性。
本标准旨在提高软件的可维护性、可扩展性和可移植性,从而降低软件故障的风险,提高系统的整体性能。
二、标准内容1. 需求分析:在进行软件检验和验证之前,首先需要对软件需求进行详细的分析,以确保检验和验证的范围与实际需求相匹配。
2. 测试计划:制定详细的测试计划,包括测试范围、测试方法、测试时间等,以确保测试的全面性和有效性。
3. 测试执行:按照测试计划进行测试,包括功能测试、性能测试、安全测试等,确保软件符合预期要求。
4. 错误识别与修正:在测试过程中,发现并记录错误,及时进行修正,以确保软件的正确性和可靠性。
5. 审查与验证:对已修正的软件进行审查和验证,以确保错误已被完全修复,并且软件符合预期的标准和质量要求。
6. 文档记录:将检验和验证的过程及结果记录在文档中,以供日后参考和使用。
三、实施指南为了确保标准的顺利实施,提供以下实施指南:1. 确定检验和验证的范围:根据软件的需求和功能,确定检验和验证的范围,以确保检验和验证的有效性。
2. 选择合适的检验和验证方法:根据软件的特性和需求,选择合适的检验和验证方法,如功能测试、性能测试、安全测试等。
3. 记录检验和验证结果:对检验和验证的结果进行详细记录,包括错误识别、修正过程、审查结果等,以确保软件的可靠性。
4. 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在检验和验证过程中,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确保各方的信息传递及时、准确,以促进检验和验证的顺利进行。
5. 持续改进:根据检验和验证的结果,持续改进软件的设计、开发和测试过程,以提高软件的质量和可靠性。
四、结论IEEE 1012标准为软件开发者、测试人员和审查人员提供了一套明确的指南,以确保软件的质量和可靠性。
IEEE3标准

IEEE3标准IEEE 3标准。
IEEE 3标准是指IEEE(美国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制定的一项技术标准,它涵盖了多个领域,包括电气工程、电子工程、计算机科学和自动化控制等。
这些标准的制定旨在推动技术的发展,促进各种设备和系统的互操作性,以及确保产品的质量和可靠性。
在这篇文档中,我们将对IEEE 3标准进行详细的介绍和分析。
首先,IEEE 3标准在电气工程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它涉及了电力系统的设计、建设、运行和维护,旨在确保电力系统的安全性、可靠性和效率。
这些标准涵盖了电力设备、电力系统的保护和控制、电力负载管理等方面,对于确保电力系统的正常运行和供电质量具有重要作用。
其次,IEEE 3标准在电子工程领域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它涵盖了电子设备、电子元件、电子系统的设计、测试和验证等方面,旨在确保电子产品的性能、可靠性和安全性。
这些标准对于推动电子产品的创新和发展,保障产品的质量和可靠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此外,IEEE 3标准在计算机科学领域也具有重要意义。
它涵盖了计算机系统、网络系统、软件工程等方面,旨在推动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促进软件和硬件的互操作性,确保计算机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这些标准对于推动计算机技术的创新和发展,保障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具有重要作用。
最后,IEEE 3标准在自动化控制领域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它涵盖了自动化系统、控制系统、传感器和执行器等方面,旨在推动自动化技术的发展,确保自动化系统的性能、可靠性和安全性。
这些标准对于推动自动化技术的创新和发展,保障系统的可靠性和安全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综上所述,IEEE 3标准涵盖了电气工程、电子工程、计算机科学和自动化控制等多个领域,在推动技术的发展、确保产品的质量和可靠性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它们的制定和实施对于各行业的发展和进步具有重要意义,将继续在未来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常用软件可靠性模型推导

常用软件可靠性模型推导本章针对软件可靠性IEEE P1633标准给出的模型参数的极大似然估计和最小二乘估计的详细推导,给出了求解公式。
随机过程类的软件可靠性数学模型主要包括马尔科夫过程模型(Markov Process Model)和非齐次泊松过程模型(NHPP).一般假定错误出现率在软件无改动的区间内是常数,并且随着错误数据的减少而下降,这样的模型数据马尔科夫过程模型,如Jelinski_Moranda 模型.另外,排错过程中的累积错误数作为时间的函数N(t)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近似为一个非齐次泊松过程,这一类的数学模型属于非齐次泊松过程模型。
如Goel_Okumoto 模型,Schneiwind 模型等.另外本章还讨论了一个非随机过程类模型Littlewood -Verrall 模型,L_V 模型应用贝叶斯方法研究软件可靠性。
对于大的样本,极大似然法是非常有效的估计方法,但只针对小样本或者中等大小的样本,用最小二乘法比较好。
下面将针对各个模型给出具体的参数估计推到过程。
1指数模型1.1 指数模型简介与假设 1.2 指数模型推导 ,t R e λλ-=其中为常数则有1λλm(t)=t,MTBF=1.3 指数模型参数估计 (1) 数据要求:测试时间: i t ,00=t ;累计失效数:i n (i t 时刻对应失效数)。
(2) 参数点估计:测试终止时刻测试时间为f t ,累积失效数为f n ,则参数估计值为:f fn t λ=2 Jelinski_Moranda(J_M)模型2.1 J_M 模型简介与假设由Jelinski -Moranda 开发的可靠性模型是最早建立且现在仍然使用着的模型之一,该模型现在正用在麦克唐奈道格拉斯海军工程中。
它是最具代表性的早期软件可靠性马尔可夫过程的数学模型。
随后的许多工作,都是在它的基础上,对其中与软件开发实际不相适合的地方进行改进而提出的。
因此,在这个意义上来说,JM 模型又是对后面的工作有着广泛影响的模型之一。
常见IEEE 802标准子系列分类详细介绍

常见IEEE 802标准子系列分类详细介绍EEE 802标准是局域网和城域网技术的重要基础,IEEE 802通信标准为各种网络应用提供了标准和规范,使得各种网络设备和系统能够互联互通,促进了信息传输和交流的便利和发展。
前文简单的介绍了IEEE 802标准概述,以下是IEEE 802标准各个子系列的详细介绍:IEEE 802.1系列:这是关于局域网/城域网的体系结构、共存和网络管理的标准。
其中,IEEE 802.1Q定义了虚拟局域网(VLAN)的标准,使得在局域网上可以创建和管理多个独立的广播域。
IEEE 802.1P则是为了解决以太网的优先级问题,定义了以太网的优先级。
IEEE 802.2系列:这个系列定义了逻辑链路控制的服务原语和协议数据单元格式。
它为数据链路层提供了标准的协议规范。
IEEE 802.3系列:主要关注以太网的标准,包括10BASE-T、100BASE-T (快速以太网)和1000BASE-T(千兆以太网)等。
这些标准定义了以太网的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的操作规范。
IEEE 802.4系列:这个标准定义了标记总线访问方法以及物理层规范。
它是一种基于标记的访问控制协议,用于总线型网络。
IEEE 802.5系列:这个标准定义了标记环访问方法,它是一种基于标记的访问控制协议,用于环型网络。
IEEE 802.6系列:这个标准定义了城域网(MAN)的访问方法,它是一个更大的网络拓扑结构,覆盖了一个城市或地区。
IEEE 802.7系列:这个系列主要关注宽带技术的标准,包括宽带网络的接入和传输技术。
IEEE 802.8系列:这个系列主要关注光纤技术的标准,包括光纤网络的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的规范。
IEEE 802.9系列:定义了集成服务访问点接口规范,它为局域网和城域网提供了一种集成服务的接口。
IEEE 802.10系列:主要关注局域网/城域网的安全性,包括网络安全策略和安全协议等。
IEEE 802.11系列:这是无线局域网的标准,定义了无线局域网的访问方法和物理层技术规范,如WiFi技术。
ieee 标准

ieee 标准IEEE标准。
IEEE标准是指由国际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制定的一系列标准,涵盖了电气和电子工程领域的各个方面。
这些标准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广泛应用,对于推动技术发展、促进产业合作、保障产品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IEEE标准进行介绍和分析,以便更好地了解其在工程领域中的作用和意义。
首先,IEEE标准涵盖了诸多领域,包括通信、电力系统、计算机技术、信息安全等。
这些标准不仅规范了技术参数和性能要求,还涉及到了产品设计、测试方法、质量控制等方面。
通过遵循这些标准,企业可以确保其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竞争力,消费者也能够获得更加可靠和安全的产品和服务。
其次,IEEE标准的制定过程十分严谨和公正。
IEEE组织设立了专门的标准制定委员会,由来自各个领域的专家和学者组成。
在制定标准的过程中,他们充分考虑了技术发展趋势、市场需求、法律法规等多方面因素,确保标准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因此,IEEE标准不仅具有权威性和可靠性,还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技术和市场环境。
另外,IEEE标准对于促进国际合作和交流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由于IEEE标准具有全球通用性,各国企业和机构在开展国际合作时,可以基于共同的标准进行技术对接和产品认证,降低了合作成本,提高了合作效率。
同时,IEEE标准也为国际贸易和技术交流提供了便利,有助于促进全球经济的发展和繁荣。
最后,IEEE标准在推动技术创新和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制定统一的技术标准,IEEE为各类技术研发提供了基准和方向,促进了技术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同时,IEEE标准也为企业和研究机构提供了技术交流和合作的平台,有助于促进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推动了整个行业的发展。
综上所述,IEEE标准在电气和电子工程领域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它不仅规范了技术和产品,还促进了国际合作和技术创新。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全球化进程的加快,IEEE标准将继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推动着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和进步。
IEEE_802[1].11b标准简析
![IEEE_802[1].11b标准简析](https://img.taocdn.com/s3/m/80ff09848762caaedd33d47f.png)
以往,无线局域网发展缓慢,推广应用困难,主要是由于传输速率低、成本高、产品系列有限,且很多产品不能相互兼容。
如以前无线局域网的速率只有1~2Mb/s,而许多应用也是根据10Mb/s以太网速率设计的,限制了无线产品的应用种类。
针对现在高速增长的数据业务和多媒体业务,无线局域网取得进展的关键就在于高速新标准的制定,以及基于该标准的10Mb/s甚至更高速率产品的出现。
IEEE 802.11b从根本上改变了无线局域网的设计和应用现状,满足了人们在一定区域内实现不间断移动办公的需求,为我们创造了一个自由的空间。
一、802.11b标准简介IEEE 802.11b无线局域网的带宽最高可达11Mbps,比两年前刚批准的IEEE 802.11标准快5倍,扩大了无线局域网的应用领域。
另外,也可根据实际情况采用5.5Mbps、2 Mbps 和1 Mbps带宽,实际的工作速度在5Mb/s左右,与普通的10Base-T规格有线局域网几乎是处于同一水平。
作为公司内部的设施,可以基本满足使用要求。
IEEE 802.11b使用的是开放的2.4GB频段,不需要申请就可使用。
既可作为对有线网络的补充,也可独立组网,从而使网络用户摆脱网线的束缚,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移动应用。
IEEE 802.11b无线局域网与我们熟悉的IEEE 802.3以太网的原理很类似,都是采用载波侦听的方式来控制网络中信息的传送。
不同之处是以太网采用的是CSMA/CD(载波侦听/冲突检测)技术,网络上所有工作站都侦听网络中有无信息发送,当发现网络空闲时即发出自己的信息,如同抢答一样,只能有一台工作站抢到发言权,而其余工作站需要继续等待。
如果一旦有两台以上的工作站同时发出信息,则网络中会发生冲突,冲突后这些冲突信息都会丢失,各工作站则将继续抢夺发言权。
而802.11b无线局域网则引进了冲突避免技术,从而避免了网络中冲突的发生,可以大幅度提高网络效率。
IEEE 802.11b优点功能 优点速度 2.4ghz直接序列扩频无线电提供最大为11mbps的数据传输速率,无须直线传播动态速率转换 当射频情况变差时,降低数据传输速率为5.5mbps、2mbps和1mbps使用范围 802.11b支持以百米为单位的范围(在室外为300米;在办公环境中最长为100米)可靠性 与以太网类似的连接协议和数据包确认提供可靠的数据传送和网络带宽的有效使用互用性 与以前的标准不同的是,802.11b只允许一种标准的信号发送技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IEEE软件可靠性系列标准分析摘要:对IEEE软件可靠性系列标准进行分析,总结了IEEE制定软件可靠性标准的经验,以及软件可靠性发展趋势。
同时,结合我国软件可靠性标准化工作现状,提出软件可靠性标准的制定及相关标准修订的可借鉴之处。
关键词:软件可靠性标准;软件可靠性度量;软件可靠性评估过程;软件可靠性模型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现代航电系统大量使用软件系统,其中某些软件系统在保证航空系统安全、可靠完成任务时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这些软件的失效可能导致灾难性后果。
为了提高软件可靠性,相关领域的学者展开了广泛的软件可靠性研究,特别是全球最大的专业学术组织IEEE,更是在这方面作出了卓越的成绩。
IEEE在开展软件可靠性研究的同时,也非常重视相关标准的制定工作。
1988年,IEEE制定了第一份关于软件可靠性度量体系方面的标准[1]以及该标准的实施指南[2]。
2005年,IEEE对软件可靠性度量体系标准进行了修订[3]。
2008年,IEEE对R-013-1992标准进行修订 [4],R-013-1992标准是AIAA(美国航空与航天学会)在1992年制定的关于软件可靠性评估的标准[5],这也说明IEEE在软件可靠性方面的成绩是国际公认的。
IEEE主要制定了软件可靠性度量体系和评估两方面的标准。
本文将对IEEE制定的软件可靠性标准进行介绍和分析,总结IEEE制定软件可靠性标准的经验,以及软件可靠性发展趋势,结合我国软件可靠性标准现状,提出可靠性标准的制定及相关标准修订的可以借鉴之处。
1 IEEE软件可靠性标准分析1.1 标准简介IEEE软件可靠性标准主要包括软件可靠性度量体系和软件可靠性评估两方面。
其中,软件可靠性度量体系由IEEE Std 982.1-2005(软件可信性度量词典)和IEEE Std 982.2-1988(软件可靠性度量实施指南)组成,IEEE Std 982.1-2005是IEEE Std 982.1-1988的修订版;软件可靠性评估主要包括IEEE Std 1633-2008(软件可靠性操作规程),它发布于2008年,替代了AIAA/ANSI R-013-1992(软件可靠性操作规程)。
在IEEE软件可靠性标准体系中,IEEE Std 982.1-2005主要回答了使用哪些参数对软件可靠性进行度量的问题,即用户可以通过哪些方面对软件质量、特别是软件的可靠性进行了解和评价。
与IEEE Std 982.1-1988相比,IEEE Std 982.1-2005作出了较大程度的修改。
1988版关于软件可靠性属性有39个不同的度量参数,而2005版中只有12个,并且其中75%的度量参数是新增或修改的。
IEEE Std 982.2-1988主要回答了如何使用这些度量参数对软件可靠性进行度量的问题,但是该标准主要是针对IEEE Std 982.1-1988度量参数体系的,而IEEE Std 982.1-2005中有75%的度量参数和IEEE Std 982.1-1988不一样。
因此,对于当前的软件可靠性度量参数体系,该标准实际上已经失去了指导意义。
IEEE Std 1633-2008主要解决了如何进行软件可靠性评估的问题,包括软件可靠性评估过程和软件可靠性评估模型两方面。
其中,软件可靠性评估过程包含13个步骤,这些步骤不是全部必需的,可根据软件特点和当前所处的软件生命周期阶段进行删减;软件可靠性评估模型方面推荐了三个模型,这三个模型都是在实际工程中表现优异的评估模型。
1.2 软件可靠性度量参数体系IEEE Std 982.1-2005是IEEE Std 982.1-1988的修订版,它体现了软件可靠性作为软件质量重要属性在软件质量控制方面的新方法和新趋势。
与1988版相比,2005版作出了较大程度的修改。
1988版关于软件的可靠性属性有39个不同的度量参数,而2005版删除了其中的32个度量参数,并对剩余度量参数中4个进行了修改,只有3个得到完全保留,同时新增了5个度量参数。
即可靠性度量参数由原来的39个变更为12个,其中有75%的度量参数是新增或修改的。
可以说2005版基本上重新定义了软件可靠性的度量体系,新度量参数体系如表1所示。
IEEE在选取度量参数建立软件可靠性度量参数体系时,有如下准则:(1)该参数是否得到了学术界和工业界的公认;(2)该参数是否能有效地反映出软件可靠性的真实情况;(3)该参数是否过于复杂,以至难于使用和理解;(4)该参数适用情况是否过于狭小。
从IEEE选取度量参数的准则可以看出,软件可靠性度量的发展趋势是统一、简单、方便使用,这说明软件可靠性度量未来的发展会更加适用于工程需要。
1.3 软件可靠性评估IEEE Std 1633-2008是IEEE最新发布的软件可靠性评估标准,也是当前最新的关于软件可靠性评估的国际标准。
与AIAA/ANSI R-013-1992相比,IEEE Std 1633-2008主要的变化包括:将软件的整个生命周期纳入到了软件可靠性评估中,;对软件需求修改进行风险分析;将达到特定软件可靠性指标,所需测试时间的预计加入评估过程;将Schneidewind模型新增为初始模型,并在初始模型中删除了L-V模型。
IEEE Std 1633-2008主要包括软件可靠性评估过程和软件可靠性评估模型两部分。
1.3.1软件可靠性评估过程IEEE Std 1633-2008规定了软件可靠性评估过程,包括:明确软件系统构成、明确软件系统的可靠性逻辑结构、分配可靠性指标、需求修改风险评估、明确软件失效定义、确定软件运行环境、确定测试用例、选择评估模型、收集失效数据、进行模型参数估计、验证模型有效性、进行软件可靠性评估、预计剩余测试时间等13个步骤,。
这些步骤可根据软件特点和当前所处的生命周期阶段进行删减。
1.3.2软件可靠性评估模型通过分析软件可靠性评估模型的作用、建立的前提条件、影响模型精度的因素、适用的可靠性评估范围、模型的优势和局限性,IEEE Std 1633-2008将当前主要评估模型分为三类:(1)指数类非均匀泊松(NHPP)模型;(2)非指数类NHPP模型;(3)贝叶斯类模型。
具体分类情况及各类中代表性的模型。
IEEE Std 1633-2008通过模型的精度、偏差、趋势三方面评价模型的有效性,并给出三个初始模型(优先使用的模型):Schneidewind模型、一般指数类模型、M-O对数模型。
这三个初始模型是该标准推荐优先使用的评估模型,也是经过实际工程检验性能表现良好的模型。
从推荐的初始模型可以看出,贝叶斯类模型不是该标准优先推荐使用的模型。
这是由于贝叶斯类模型参数较为复杂,不便于工程使用。
因此,可以看出IEEE在新标准的制定过程中始终以工程使用为向导。
如果三个初始模型都不能满足工程要求,可以使用该标准附录中推荐的四个评估模型:L-V模型、Duane模型、S-形模型、J-M模型。
2 对我国软件可靠性标准工作的借鉴意义2.1 我国软件可靠性标准化现状20世纪90年代至今,我国在借鉴国外相关标准的情况下也制定了自己的软件可靠性标准。
与软件可靠性相关的标准有GJB-451A-2005《可靠性维修性保障性术语》[6]和GJB/Z102-1997《软件可靠性和安全性设计准则》[7]。
国军标GJB-451A-2005对产品(包括软件、硬件或两者结合)的可靠性、维修性、保障性术语进行了定义,但是,其中只有3条是IEEE Std 982.1-2005中有的,即IEEE Std 982.1-2005中有9条度量参数是国内标准所没有的,占度量参数总数的75%,其中包括:危险因子、剩余缺陷数、剩余测试时间、网络可靠性、缺陷密度、测试覆盖率、故障密度、软件需求的可追溯性。
国军标GJB/Z 102-1997《软件可靠性和安全性设计准则》介绍了软件可靠性设计的目的及实现技术方法。
我国虽然开展了软件可靠性标准化工作,但是还处在相对落后的阶段,主要存在以下不足:(1)没有针对软件可靠性建立完整的度量参数体系,使得软件可靠性评价工作不能得到有效开展。
(2)缺少关于软件可靠性评估方面的标准,使得软件可靠性评估工作不具备操作性,软件的可靠性指标无法得到验证。
(3)没有将软件的整个生命周期纳入软件可靠性范畴,使得软件可靠性得不到全面的提升。
因此,在航空、航天等软件密集型的国防领域开展相关的软件可靠性标准化及软件可靠性实践工作势在必行。
2.2 IEEE软件可靠性标准的借鉴意义通过对IEEE软件可靠性系列标准和我国软件可靠性标准化现状的分析,可知以下值得借鉴的经验:(1)IEEE软件可靠性标准建立了完整的度量参数体系,该标准在参数选取上遵循四大准则,始终以工程需求为导向,以学术研究成果为支撑。
因此,我国在软件可靠性度量参数体系标准建设时,应充分考虑工程需求和学术成果的结合。
(2)IEEE软件可靠性标准将软件全生命周期和软件可靠性评估相结合,将软件可靠性工作融合到软件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中。
我国软件可靠性标准也应结合现阶段我国软件开发方式以及采用的工程技术,在软件的整个生存周期综合考虑软件可靠性,这样不仅有利于软件可靠性工作的组织和开展,也有利于合理地利用现有资源,提高软件可靠性工作的效率。
(3)IEEE 软件可靠性标准建立了一个可进行自由裁剪的可靠性评估过程,以适应各种工程评估情况,充分考虑了标准的可操作性和工程易用性。
因此,我国的软件可靠性标准也应该综合考虑软件工程中的各种情况,以提高软件可靠性标准执行过程的可操作性,做到软件可靠性标准通用性和针对性相结合。
(4)IEEE软件可靠性标准充分考虑了当前软件可靠性的研究成果,及时地将最新技术纳入标准中。
我国制定软件可靠性标准时,也应该及时将最新学术成果进行分析、转化,以加快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步伐。
通过对IEEE软件可靠性系列标准进行分析,并结合我国软件可靠性标准化现状,提出我国软件可靠性标准化工作应该借鉴IEEE 软件可靠性标准体系,并且要充分考虑我国软件技术和软件工程化水平,将软件全生命周期纳入到软件可靠性工程中来,定义明确的、便于工程使用的软件可靠性度量体系,并建立适应各种工程情况的可靠性评估过程,充分考虑标准的可操作性和工程易用性。
同时,要紧跟工程需求和软件可靠性技术发展方向,以便及时将最新学术成果进行分析、转化,为型号工程提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