恙虫病正式

合集下载

什么是恙虫病

什么是恙虫病

什么是恙虫病
一、什么是恙虫病1. 什么是恙虫病2. 恙虫病有什么症状3. 恙虫病如何诊断二、恙虫病的病因三、怎样预防恙虫病
什么是恙虫病
1、什么是恙虫病恙虫病(tsutsugamushi disease)又名丛林斑疹伤寒(scrub typhus),是由恙虫病立克次体(Rickettsia tsutsugamushi)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系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啮齿类为主要传染源,恙螨幼虫为传播媒介。

其临床特点为急性起病、发热,皮疹、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和被恙螨幼虫叮咬处出现焦痂(eschar)等,晋葛洪在1600余年前已述及本病流行于华南一带,称之为“沙虱热”。

2、恙虫病有什么症状2.1、颜面潮红、结膜充血、焦痂或溃疡、淋巴结肿大、皮疹、肝脾肿大等。

2.2、起病急,有畏寒或寒战、高热、全身酸痛、疲乏、食欲减退等急性感染症状。

2.3、在病程的第2周,病情常会加重,可有表情淡漠、重听、谵妄甚至抽搐或昏迷,并可有能脑膜刺激征或心肌炎症状,或有咳嗽、胸痛、气促等肺炎症状。

恙虫病的首发症状是高热,易被患者认为是感冒而忽视或延误治疗。

而恙幼虫叮咬部位较为隐蔽,焦痂(或溃疡)难以发现,加上患者病史诉说不清时,容易被误诊。

因此,如果市民野外活动后出现长时间高热不退,且腰、腋窝、腹股沟等处发现焦痂,要警惕是否患上恙虫病,应及早就医。

恙虫病如果延误治疗,由于恙虫病发展迅速,可能很快并发心肌炎、胸膜炎、脑炎以及多脏器功能衰竭,甚至导致死亡。

3、恙虫病如何诊断。

恙虫病(丛林斑疹伤寒)

恙虫病(丛林斑疹伤寒)

恙虫病(丛林斑疹伤寒)
概述
恙虫病又名丛林斑疹伤寒,是由恙虫病立克次体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

临床特征为突然起病、发热、叮咬处有焦痂或溃疡、淋巴结肿大及皮疹。

病因
(一)传染源:鼠类是主要传染源和贮存宿主。

(二)传播途径:恙螨幼虫是本病传播媒介。

(三)人群易感性:人群对本病均易感,但病人以青壮年居多。

感染后免疫期仅持续数月,最长达10个月。

症状
潜伏期4~20天,一般为10~14天。

(一)毒血症症状:起病急骤,先有畏寒或寒颤,继而发热,体温迅速上升。

(二)焦痂及溃疡为本病特征。

(三)淋巴结肿大:全身表浅淋巴结常肿大。

(四)皮疹。

检查
1.血象:白细胞总数多减少。

2.血清学检查:(1)外斐氏反应。

(2)补体结合试验。

(3)间接免疫荧光试验。

3.病原体分离。

治疗
(一)一般治疗:患者应卧床休息,多饮水,进流食或软食,注意口腔卫生,保持皮肤清洁。

(二)病原治疗:强力霉素、四环素、氯霉素对本病有特效。

恙虫病诊疗指南范文

恙虫病诊疗指南范文

恙虫病诊疗指南范文恙虫病是由叮咬恙虫(chigger mite)引起的一种皮肤病,也称作草地疥疮。

本文将为您介绍恙虫病的诊疗指南。

一、诊断1.病史询问:询问患者是否在户外活动过,如是否近期在田野、花园、公园或树林中。

询问皮肤上是否出现过痒疹。

2.体格检查:观察患者皮肤上是否有红色痒疹,尤其是腰部、腹股沟、膝盖背面等易受恙虫叮咬的部位。

可以使用放大镜来观察疹子是否有小致密的中心。

3.化验检查:在疹子中取样,进行显微镜检查以寻找恙虫病螨虫。

二、治疗1.外用药物:恙虫病一般可以在2-3周内自愈。

但为了缓解症状和加速康复,可以使用外用药物,如外用抗痒药(如氢化可的松)或局部抗菌药膏(如红霉素软膏)。

2.口服抗组胺药物:可以使用口服抗组胺药物(如氯雷他定),以减轻瘙痒感。

3.温水浸泡:可以在患处用温水浸泡,以缓解瘙痒感。

4.预防措施:避免进入恙虫密集的地区。

如果不得不进入,可以穿长袖衣物、长裤、袜子和帽子,用遮阳剂和虫咬护理防晒霜防止叮咬。

在户外活动结束后,及时清洗皮肤和衣物。

5.医学观察:如果恙虫病症状严重,建议患者到医院就诊。

重度瘙痒、发热或继发感染的患者可能需要进行药物治疗或其他治疗。

三、并发症与注意事项1.继发感染:如果恙虫叮咬部位经过过度搔抓,可能导致继发感染。

如果出现红肿、脓液排出等症状,需要及时就医治疗。

2.避免过度搔抓:恙虫叮咬部位会引起瘙痒,但过度搔抓会导致创伤和感染。

患者需要保持冷静,避免用力搔抓。

3.儿童和老年人注意:由于儿童和老年人的皮肤较为脆弱,对瘙痒感的耐受力较低,容易造成过度搔抓和感染。

需要特别注意保护皮肤,避免感染。

4.关注症状变化:如果症状持续加重或伴随其他不适,患者需要及时就医。

总结起来,恙虫病的治疗主要包括外用药物、口服抗组胺药物、温水浸泡和预防措施。

尤其需要注意避免搔抓和继发感染。

如果症状严重,建议及时就医治疗。

恙虫病的诊断提示及治疗措施

恙虫病的诊断提示及治疗措施

恙虫病的诊断提示及治疗措施恙虫病(tsutsugamushidisease)是恙虫病东方体经恙蜻传播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

临床以皮肤焦痂、溃疡、局部淋巴结炎和全身器官受损为特征,重者可出现毒血症症状。

【诊断提示】1.流行病学我国南方一般5〜11月份为发病季节,6〜8月份为高峰,有野外工作史和疫区生活或接触鼠类啮齿动物史。

以鼠等啮齿类动物为传染源,以恙螭为传播媒介。

2.临床表现潜伏期10~14d,突然发病,急起高热,呈弛张热型。

皮肤损害,多见于皮肤皱褶和压迫处,如腹股沟、外阴、腋下等处,先是红斑丘疹,继之形成水疱,很快出现中心坏死形成褐色焦痂,直径0.5〜LOCn1。

随着焦痂脱落形成溃疡,患者突然开始头痛、发热、寒战,几日后,体温进一步上升,头痛剧烈并可出现脑膜脑炎的症状和体征。

部分患者可出现心功能受损的表现。

全身淋巴结肿大,尤以焦痂附近为甚。

脾大多于肝大。

未经治疗的严重病例可出现发音障碍,吞咽困难及听力下降、耳聋等神经系统症状,但多为一过性。

起病第4日全身可见暗红色斑丘疹,手掌足底无疹,愈后无脱屑。

3.实验室检查多数患者白细胞数减少,分类常有核左移。

血清学检查:外斐反应(OXk),为诊断本病的依据之一,效价>1:160有意义。

第4周开始下降,至8~9周多转为阴性。

立克次体补体结合试验,特异性强,阳性率高。

【防治措施】1.一般治疗及对症处理高热者应卧床休息,给予高热量营养丰富食物,不能进食者应补液,防治水、电解质平衡紊乱。

发热者给予小剂量退热药和物理降温。

2.病原治疗氯霉素、四环素和红霉素对本病有良好效果,氯霉素剂量,成人2.0g∕d,分4次口服。

退热后剂量减半,再用7d o红霉素成人剂量为lg/d。

近年来国外多以多西环素取代,疗效优于氯霉素,成人200mg∕d,单剂顿服,连用7d o部分患者可有复发,复发时再治疗仍有效。

3.预防同流行性斑疹伤寒。

恙虫病

恙虫病

恙虫病恙虫病又名丛林斑疹伤寒,是由恙虫病立克次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系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啮齿类为主要传染源,恙螨幼虫为传播媒介。

病患者多有野外作业史,潜伏期5~20天。

临床表现多样、复杂,合并症多,常可导致多脏器损害。

本病起病急,有高热、毒血症、皮疹、焦痂和淋巴结肿大等特征性临床表现。

严重者可因心肺肾衰竭而危及生命。

病原体:恙虫病立克次体(恙虫东方体)宿主:鼠、短尾鼩、兔、猪、猫和禽类也能感染传播媒介:恙螨临床特征:发热焦痂(或潰疡)淋巴结肿大皮疹(一)流行病学(Epidemiology)1、传染源:鼠类其他动物2、传播媒介:恙螨(Chigger)3、传播途经:恙虫病东方体的恙螨幼虫叮咬4、易感人群:普遍易感,野外工作者(田间劳作、伐木、筑路工人等)野外训练部队、野外旅游者。

5、流行地区:热带、亚热带,我国东南部(西藏、青海、内蒙古、宁夏)6、流行特征:散发夏秋季6~8月高峰秋冬季10~11月※本病主要是使全身小血管炎,导致器官的急性间质炎、血管性炎和血管周围炎。

实质器官的充血水肿、细胞变性,以致坏死。

(二)临床表现(Clinicalmanifestations)濳伏期:4~21天,一般10~14天。

病程第1周:发热(发病急、体温高)全身中毒症状,颜面潮红,结膜充血,焦痂,淋巴结肿大,皮疹,肝脾肿大,焦痂对诊断最具特征性,可见70%-98%患者,多见于潮湿、气味浓、暴露部位,局部淋巴结肿大,蚕豆至核桃大小,伴疼痛和压痛,皮疹多见于病程4-6天,暗红色充血性斑丘疹,肝脾肿大,质软,可有轻触痛。

病程第2周:多脏器损害表现:神经系统:神情淡漠、烦躁、甚至昏迷。

循环系统:心率快、心音弱、等心肌炎表现。

呼吸系统:咳嗽、气促、双肺啰音等肺炎表现。

消化系统:恶心、呕吐、肝损害、胃肠道出血,重症患者可出现以上器官的功能衰竭。

病程第3周:症状消失,恢复健康。

并发症:较常见的并发症是中毒性肝炎,支气管肺炎,心肌炎,脑膜脑炎,消化道出血和急性肾功能衰竭等。

恙虫病

恙虫病

Jeong Y J et al. Radiographics 2007;27:161-172
©2007 by Radiological Society of North America
Figure 9a. Scrub typhus in a 76-year-old woman.
Jeong Y J et al. Radiographics 2007;27:161-172
4、地区分布
本病的分布主要由恙螨的分布决定。恙虫病分布极 广,横跨太平洋,印度洋的热带及亚热带地区,但以东南 亚、澳大利亚及远东地区常见。起初我国主要发生于浙江、 福建、台湾、广东、云南、四川、贵州,江西、新疆、西 藏等省、自治区,以沿海岛屿为多发。随后江苏、山东、 安徽、辽宁以及吉林地区也有流行。到目前为止,恙虫病 疫区已波及全国。 恙螨分布在温暖潮湿地区,尤其热带雨林中更多。东 南亚地区的恙螨种类繁多,是世界上恙螨最集中的地区。 我国以东南沿海至西南边境省区为最多,尤其云南至广东。
Figure 8b. Scrub typhus in a 67-year-old woman.
Jeong Y J et al. Radiographics 2007;27:161-172
©2007 by Radiological Society of North America
Figure 13b. Scrub typhus in a 50-year-old man.
立克次体目(Order Rickettsiales) 立克次体科(Family Rickettsiaceae) 立克次体属(Genus Rickettsia) 东方体属(Genus Orientia) 柯克斯体属(Genus Coxiella) 埃立克体科( Family Ehrlichiaceae) 埃立克体属(Genus Ehrlichia) 无形体属(Genus Anaplasma) 新立克次体属(Genus Neorickettsia) 巴通体科(Family Bartonellaceae) 巴通体属(Genus Bartonella)

恙虫病有哪些症状?

恙虫病有哪些症状?

恙虫病有哪些症状?*导读:本文向您详细介绍恙虫病症状,尤其是恙虫病的早期症状,恙虫病有什么表现?得了恙虫病会怎样?以及恙虫病有哪些并发病症,恙虫病还会引起哪些疾病等方面内容。

……*恙虫病常见症状:典型症状:剧烈头痛、出血倾向、细菌感染、斑丘疹、不规则热、传导阻滞、肝脾肿大、腹水*一、症状:潜伏期为4~20天,常为10~14天。

本病一般无前驱症状,多突然起病,体温迅速上升,达39~41℃,呈持续热型,弛张热型或不规则热型,持续1~3周,于发热的同时,多伴有畏寒或寒战,剧烈头痛,全身酸痛,疲乏,嗜睡,食欲下降,恶心,呕吐,颜面潮红,眼结膜充血,畏光,失眠和咳嗽等,个别病例还可有眼眶疼痛,严重者可出现烦躁,谵妄,听力减退,强直性痉挛,嗜睡和昏迷等,可出现脑膜刺激征及病理神经反射。

主要体征包括:1.焦痂与溃疡:为本病之特征,可见于70%~100%患者,人被受恙虫病立克次体感染的恙螨幼虫叮咬后,局部随后出现红色丘疹,不痛不痒,继成水疱,然后发生坏死和出血,随后结成黑色痂皮,称为焦痂,其边缘突起,周围有红晕,呈圆形或椭圆形,大小不等,直径可为2~15mm,多为4~10mm;痂皮脱落后即成溃疡,其基底部为淡红色肉芽组织,起初常有血清样渗出液,随后逐渐减少,形成一个光洁的凹陷面,偶有继发性化脓现象,多数患者仅有1个,偶见2~3个焦痂或溃疡,亦有多至11个的报告,由于恙螨幼虫好侵袭人体的潮湿,气味较浓以及被压迫部位,故焦痂多见于腋窝,阴囊,外生殖器,腹股沟,会阴,肛周和腰带压迫等处,但头,颈,胸,背,腹,乳房和四肢等部位亦有发现,由于焦痂是恙螨幼虫叮咬,恙虫病立克次体入侵人体的部位,故理论上每个恙虫病患者都应有焦痂,约有30%的患者于洗澡,更衣时,可发现不痛不痒或稍带痒感的焦痂,而且常于发病前1~2周已发现。

2.淋巴结肿大:焦痂附近的淋巴结常明显肿大,并常伴疼痛和压痛,全身浅表淋巴结肿大者也相当常见,一般大者如鸽蛋,小者如蚕豆,可移动,多见于腹股沟,腋下,耳后等处,消肿较慢,常于疾病的恢复期仍可扪及。

恙虫病

恙虫病

恙虫病又名丛林斑疹伤寒,是由恙虫病立克次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系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啮齿类为主要传染源,恙螨幼虫为传播媒介。

其临床特点为急性起病、发热、皮疹、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和被恙螨幼虫叮咬处出现焦痂等。

在病程的第2周,病情常会加重,可有表情淡漠、重听、谵妄甚至抽搐或昏迷,并可有脑膜刺激征或心肌炎症状,或有咳嗽、胸痛、气促等肺炎症状。

预防措施以灭鼠为主,消灭恙螨滋生地。

目前尚无理想的预防接种疫苗。

治疗可用氯霉素和四环素。

基本概述恙虫病是由立克次体引起的全身性传染病,常侵犯肺部引起肺炎等病变。

病因(一)发病原因户外活动的人被恙螨叮咬,而感染立克次体。

肺是恙虫病常侵犯的脏器之一。

(二)发病机制立克次体先在皮肤受损处繁殖,形成皮肤局部病变,有特殊溃疡及结痂。

继而侵入血液及淋巴系统,形成立克次体血症,在血管内皮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内生长繁殖,产生毒素,引起广泛的小血管炎、血管周围炎和血栓形成。

毒血症在全身各器官可引起功能障碍和病损,甚至引起多脏器功能衰竭。

在肺部可表现为间质肺炎,也可有肺泡炎、支气管炎、胸膜腔积液等表现。

症状体征恙虫病的肺部表现多种多样。

瞿氏的31例中咳嗽20例,大多为轻咳,咳痰16例,多为咳少量的黏痰,呼吸困难7例,发绀4例,肺部啰音15例,其中湿啰音14例,1例为干湿音。

曾氏等的报道中还有咯血者4例。

从胸片可见到病变的类型及范围。

瞿氏的30例资料中双下肺间质炎症改变14例(伴斜裂增厚1例,双肋膈角变钝1例),单侧肺炎改变7例(累及胸膜3例),双侧肺炎改变9例(累及胸膜3例),其中1例胸部CT检查为双下肺絮状模糊影。

曾氏的41例双肺纹理增粗模糊,并有两肺弥漫性或局限性浸润,以两下肺为著,病变呈云雾状,密度均匀阴影。

一侧肋膈角变钝3例,伴中等胸腔积液1例,心包积液1例。

有必要指出恙虫病的肺部损害轻重程度大有区别。

有的患者仅从胸片上判断肺部受损,确无相应的症状,如吴氏报告的2例那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恙虫病
Tsutsugamushi disease 三明二院感染科 陈彬
早在公元313年,我国晋代医学家葛洪述 及本病流行于华南一带,描述道“人行经草 丛、沙地,被一种红色微小沙虱叮咬,
即发生红疹,三日后发热,
叮咬局部溃疡结痂”, 并称之为“沙虱热”, 颇似现代恙虫病。
教学目标与要求
• 了解本病的病原学,预防方法; • 熟悉本病的发病机制、病理解剖、鉴别诊 断及流行病学, • 掌握本病的临床表现及诊断,抗病原治疗 药物。
定义
• 恙虫病又名从林斑疹伤寒,是由恙虫病立 克次体,亦称东方立克次体所致的急性自 然疫源性传染病。鼠类是主要传染源,通 过恙螨幼虫叮咬传播给人,主要临床特征 为叮咬部位焦痂或溃疡、高热、淋巴结肿 大、皮疹、肝脾肿大及周围血白细胞减少 等。
病原学 立克次氏体
Howard Taylor Ricketts
病后免征: 散 发 夏秋季: 5-11月,尤其6-7月高峰
流行地区:亚洲太平洋地区,
我国东南地区
致病机制
致病物质 致病机制
内毒素、 磷脂酶A
节肢动物叮咬或粪便
局部(淋巴组织小血管)
(第一次菌血症)
全身小血管内皮细胞
(第二次菌血症)
高热、头痛、皮疹 病理部位 血管
病理解剖
• 传播媒介:恙螨是本病的传播媒介。
Figure 1. Map shows the geographic areas (black) where scrub typhus is endemic.
Jeong Y J et al. Radiographics 2007;27:161-172
©2007 by Radiological Society of North America
实验室检查
• :白细胞3.8×109/L,血红蛋白129 g/L,空 腹血糖6.92 mmol/L,ALT 44 U/L,γ-谷氨 酰转肽酶95U/L,尿蛋白(++)。胸部X线片 未见明显异常。泌尿消化系超声检查示:肝 损害(早期肝硬化?);脾稍大。
诊疗经过
• 入院后继续给予病毒唑抗病毒及补液治疗,患者 基本呈持续高热,用退热药后体温可短暂下降。 此时考虑患者持续高热原因如下:正在服用抗甲亢 药物,可致白细胞偏低,甲状腺功能亢进(甲亢) 本身也可导致白细胞减少;另血糖偏高,但查 HbA1C 6.5%、空腹C肽2.34μg/L,餐后C肽 3.76μg/L尚不足以诊断糖尿病,考虑应激性血糖 增高;抗病毒治疗已达5 d,疗效欠佳,因患者伴 有牙痛,不排除细菌性感染,遂停用病毒唑,给 予头孢替安、左氧氟沙星抗感染治疗并在补液时 加胰岛素控制血糖,体温渐降。同日晚上患者再 次出现高热,
• 本病基本病理变化为全身小血管炎、 血管周围炎及单核巨噬细胞增生。
临床表现
• 10-14d潜伏期,突然高热,被叮咬处由发 红→丘疹→水疱→最后溃疡,周围红晕, 上盖有黑色痂皮,称为焦痂,是恙虫病特 征之一。焦痂附近的淋巴结肿大,亦可出 现发烧、皮疹。治疗如拖延可出现肺炎、 脑炎等症状,甚至出现DIC而死亡。病死率 随毒株不同而有差异 。南方夏季型恙虫病 临床表现重,而北方秋冬型表现较轻。有 一些特征性体征
恙虫病焦痂
腰部典型螫伤 左侧螫口放大图 第十病日已经 第五病日 变成焦痂
恙虫病焦痂
焦痂
臀部焦痂
面部皮疹
背部皮疹
居住环境
• 淋巴结肿大 焦痂附近的局部淋巴结明显肿 大。 • 皮疹 多出现于病程的第4-6天,为暗红色 斑丘疹。 • 肝脾肿大。 • 并发症 中毒性肝炎,支气管肺炎,心肌炎,脑 膜脑炎,消化道出血和急性肾功能衰竭等。
谢谢!
查体问诊须精细小小焦痂明病因 ———一例恙虫病延误治疗的教训
• 患者女,60岁。因发热4 d于2011年8月16 日就诊。患者4 d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 体温达39℃左右,无咳嗽、咳痰、腹痛、尿 痛,伴牙痛和轻度头晕,自服感冒灵后可短 暂热退,之后仍持续高热;第3日来连南瑶族 自治县人民医院门诊就诊,门诊考虑“牙槽 炎”,予头孢他啶、替硝唑、病毒唑、甲硝 唑片治疗2 d(用量不详),但体温仍波动在 38.0~39.5℃之间;8月17日门诊拟发热查因 收入院。既往有格雷夫斯病病史,正服用他 巴唑治疗(用量不详)。
• 此时对患者进行全身细致体格检查,发现右侧腹 股沟可见一大小为0.3 cm×0.3 cm的焦痂,遂追 问病史,患者2周前有被虫咬伤史,伤后右侧腹股 沟处曾肿大,初步考虑恙虫病,安排做外-斐实验 以确认并给予氯霉素诊断性治疗及对症治疗。虽 然外-斐实验(-),但经氯霉素治疗2 d后热退,继 续氯霉素治疗3 d后,患者症状好转于8月28日出 院,出院后继续予强力霉素口服5 d。最终明确诊 断:①恙虫病;②上呼吸道感染;③牙槽炎;④甲亢;⑤ 肝损害
焦痂或溃疡
• 为本病之特征,对临床诊断最具意义。可 见于70%-100%患者。焦痂呈圆形或椭圆 形,大小不等,直径可为2-15mm,其边 缘突起,如堤围状,不痛不痒,周围红晕, 上盖有黑色痂皮,称为焦痂。痂皮脱落后 即成溃疡。多数患者仅有一个溃疡,偶见2 -3个。焦痂可见于体表任何部位,但多见 于腋窝、外生殖器、腹股沟、会阴、肛周 和腰背等人体湿润、气味较浓以及被压迫 部位。
• 立克次氏体具有以下共同特点。
• 1. 大小介于细菌和一般病毒之间,光学显微镜可 以观察到,以球杆状或杆状为主,革兰染色阴性。 • 2. 专性细胞内寄生;以二分裂方式繁殖。 • 3. 节肢动物可成为寄生宿主、储存宿主和传播媒 介。 • 4.多数为人畜共患病的病原体。 • 5.对多数抗生素敏感。
恙虫病东方体
呈球形或杆形,大小(0.30.6um)×(0.5-1.5um),革兰氏染色阴性。 根据抗原性的差异,可分为10个血清型, 不同血清型的致病力、病情严重程度和 病死率可出现较大差异,与变形杆菌 OXK株有交叉免疫原性。
细胞中的立克次体
流行病学
• 本病主要流行于亚洲太平洋地区,尤以东南
亚多见。在我国本病主要已东南沿海地区 多发,福建是流行区。 • 传染源:鼠类是主要传染源。
诊断
• 一 流行病学资料 • 二 临床表现 • 起病急、高热、颜面潮红、焦痂或溃疡、 皮疹、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尤以发现 焦痂或特异性溃疡最具临床诊断价值。
诊断
• • • • • • • • • • • 三 实验室检查 1 血象 周围血白细胞多减少或正常, 2 血清学检查 (1) 变形杆菌OXK凝集试验(外斐氏反应) (2) 补体结合试验 (3)免疫荧光试验 (4)斑点免疫测定 (5)酶联免疫吸附试验与酶免疫测定) 3 病原学检查 (1)病原体分离 (2)分子生物学检查。
鉴别诊断
• • • • 一 钩端螺旋体病 二 斑疹伤寒 三 伤寒 四 其他
预后
• 若能早期诊断及有效病原治疗,绝大部分 患者预后良好,老年人,孕妇、有并发症 者预后较差。
治疗
• 一 一般治疗 • 二 病原治疗 • 氯霉素、四环素、红霉素对本病有较好疗 效,用药后大多在1-3天内退热,另外多西 环素、罗红霉素、阿奇霉素、诺氟沙星等 对本病有效,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和氨 基糖甙类对本病无治疗作用。少数病人可 出现复发,用相同抗生素治疗有效。
预防
• 控制传染源
• 主要是灭鼠
• 切断传播途径
• 关键是避免恙螨幼虫叮咬。
• 保护易感人群。
• 恙虫病疫苗尚处于实验研究阶段。
小结
1恙虫病又名从林斑疹伤寒,是由恙虫病 立克次体,亦称东方立克次体所致的急 性自然疫源性传染病。 2起病急、高热、颜面潮红、焦痂或溃疡、 皮疹、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尤以发 现焦痂或特异性溃疡最具临床诊断价值。 3变形杆菌OXK凝集试验(外斐氏反应) 阳性对本病有一定的诊断意义。 4氯霉素、四环素、红霉素对本病有较好 疗效,另外多西环素、罗红霉素、阿奇 霉素、等对本病有效,青霉素类、头孢
恙虫病在中国的地区分布
恙虫病东方体
(C.burnetii)
传播媒介,储存宿主:恙螨 卵 成虫 稚虫
鼠等
幼虫
稚虫 成虫
幼虫(第二代)

人等
恙虫病的传播方式
黄胸鼠
黑线姬鼠
与恙虫病相关的常见螨类
小盾纤恙螨
地理纤恙螨
(2)媒介
恙螨: 全球3000多种 我国500多种
恙螨实际大小如图所示
易感人群: 普遍易感,野外工作者及青壮年发病率高
体格检查
• :体温39.5℃,脉搏90次/分,呼吸20次/分, 血压105/60 mmHg(1 mm Hg=0.133 kPa)。 神志清,精神欠佳,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 大,气管居中,甲状腺Ⅰ°肿大,未扪及 结节,听诊未闻及血管杂音。心率90次/分, 律齐,未闻及杂音,双肺呼吸音清,未闻 及干湿性啰音。腹平软,全腹无压痛反跳 痛。四肢活动可,肌力Ⅳ级,CNS(-)。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