恙虫病

合集下载

恙虫病教学课件

恙虫病教学课件
目前,针对恙虫病的治疗和预防措施也在不断改进和完善,以更好地控 制和预防该病的爆发和传播。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对症治疗
针对高热、疼痛等症状给 予相应药物治疗。
病原治疗
首选四环素类抗生素,如 多西环素或米诺环素,病 情严重者可联合糖皮质激 素治疗。
预防措施
控制传染源
及时发现和治疗患者,加强家畜 、鼠类等动物的监测和管理。
切断传播途径
避免在草地、丛林等恙螨孳生地 坐卧、露营,注意个人防护,如
穿长袖衣裤、喷患者发热、焦痂或溃 疡等症状,以及淋巴结肿 大、皮疹等体征,可初步 诊断。
实验室检查
采集患者血液、淋巴结穿 刺液等标本进行病原学检 查,如PCR检测恙虫病立 克次体DNA。
鉴别诊断
需与其他发热性疾病相鉴 别,如斑疹伤寒、钩端螺 旋体病等。
治疗方法
一般治疗
注意休息,补充营养,维 持水电解质平衡。
恙虫病教学课件
汇报人: 日期:
目录
• 恙虫病概述 • 恙虫病的诊断与治疗 • 恙虫病的预防与控制 • 恙虫病的教学意义 • 恙虫病的相关知识
01
恙虫病概述
定义与特点
定义
恙虫病是一种由恙虫病东方体引 起的人畜共患病,主要通过恙螨 幼虫叮咬传播。
特点
恙虫病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多发 于夏秋季节,与恙螨的活动密切 相关。
通过恙虫病的教学,让学生认识到人类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培养学生的环境保 护意识。
05
恙虫病的相关知识
与恙虫病相关的历史事件
01
02
03
04
1873年
恙虫病首次在日本发现,并由 高桥氏报告。
1948年
我国首次在南京郊区发现恙虫 病。

恙虫病演示课件

恙虫病演示课件
挑战分析
恙虫病的传播途径多样,且存在无症状感染者和动物宿主,给防控工作带来一定 难度。此外,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生态环境变化等因素的影响,恙虫病的流行范 围和强度可能发生变化,需要加强监测和预警。
提高公众认知度和关注度
加强宣传教育
通过媒体、网络等渠道加强对恙虫病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恙 虫病的认知度和关注度。
开展科普活动
组织专家学者开展恙虫病的科普讲座、咨询等活动,向公众普及 恙虫病的相关知识。
加强国际合作
加强与国际组织和其他国家的合作与交流,共同推动恙虫病的研 究和防控工作。
THANKS
感谢观看
可有蛋白尿、管型尿、血尿 等。
外斐反应OXk阳性,滴度 1:160以上有诊断意义;补体 结合试验、间接免疫荧光试
验等也有助于诊断。
必要时可取发热期患者血液 0.5ml,接种小白鼠腹腔,小 白鼠于1~3周死亡,剖检取 腹膜或脾脏作印片或涂片, 用姬姆萨染色或荧光抗体染
色镜检病原体。
03
治疗与预防策略
治疗方案及药物选择
首选药物
辅助治疗
四环素类抗生素,如多西环素,为恙 虫病治疗的首选药物。
对于严重病例,可能需要辅助使用糖 皮质激素以减轻症状。
替代药物
在无法使用四环素类抗生素的情况下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如阿奇霉素可作 为替代治疗。
预防措施与建议
避免暴露
减少在草地、树林等恙螨栖息地 的暴露时间,穿长袖长裤,使用
淋巴结肿大
恙虫病可引起局部淋巴结肿大,伴有压痛。应注 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可使用解热镇痛药缓解 症状。
风险评估及危险因素分析
年龄
01
儿童、老年人及免疫力低下人群更易感染恙虫病,且病情较重

恙虫病健康宣教PPT课件

恙虫病健康宣教PPT课件
恙虫通常栖息在草丛和灌木丛中。
什么是恙虫病?
传播途径
恙虫病通过叮咬传播,感染后可能出现全身症状 。
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能通过血液传播。
谁容易感染恙虫病?
谁容易感染恙虫病?
高风险人群
从事农业、林业和户外活动的人群最易感染 。
儿童和老年人由于免疫力较低,感染风险更 高。
谁容易感染恙虫病?
地理分布
该病在某些地区更为常见,例如东亚和东南 亚地区。
定期清理院子和周围环境,减少恙虫滋生地。
保持草坪修剪整齐,清除杂草。
如何预防恙虫病? 教育宣传
加强对恙虫病的宣传,提高公众的防范意识。
在学校和社区开展健康教育活动。
恙虫病的症状和诊断
恙虫病的症状和诊断 常见症状
恙虫病主要表现为发热、头痛、肌肉疼痛和 皮疹。
有些患者可能出现淋巴结肿大。
恙虫病的症状和诊断 诊断方法
如何治疗恙虫病? 病程管理
患者需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病程管理,定期复诊 。
关注症状变化和药物反应,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如何治疗恙虫病? 预后
大多数患者在适当治疗下可完全康复。少数病例能出现严重并发症,需密切观察。
谢谢观看
恙虫病健康宣教
演讲人:
目录
1. 什么是恙虫病? 2. 谁容易感染恙虫病? 3. 如何预防恙虫病? 4. 恙虫病的症状和诊断 5. 如何治疗恙虫病?
什么是恙虫病?
什么是恙虫病?
定义
恙虫病是一种由恙虫(如恙虫病菌)引起的传染 病。
主要通过恙虫叮咬传播,常见于农村和野外环境 。
什么是恙虫病?
病因
感染恙虫病的主要原因是接触被感染的恙虫。
通过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测进行 诊断。

恙虫病

恙虫病

目录
疾病介绍
疾病病原
疾病传播
流行病学分布
传染源
传播途径
流行特征
发病原理与病理变化
疾病特征
临床表现
诊断
鉴别诊断
疾病治疗
预防
疫情通报疾病介绍
疾病病原
疾病传播
流行病学 分布
传染源
传播途径
流行特征
发病原理与病理变化
疾病特征
临床表现
诊断
鉴别诊断疾病治疗预防疫情通报展开 编辑本段疾病介绍
编辑本段预防
(一)消灭传染源 主要是灭鼠。应发动群众,采用各种灭鼠器与药物相结合的综合措施灭鼠。 (二)切断传播途径 铲除杂草、改造环境、消灭恙螨孳生地是最根本措施。流行区野外作业时,应铲除或焚烧住地周围50米以内的杂草,然后喷洒1~2%敌敌畏,亦可用40%乐果乳剂或5%马拉硫磷乳剂配成1‰溶液以20~25ml/m2计算渍洒地面。 (三)个人防护避免 在溪边草地上坐卧,在杂草灌丛上晾晒衣服。在流行区野外军事训练,生产劳动、工作活动时,应扎紧袖口、领口及裤脚口,身体外露部位涂擦罗浮山百草油或5%的邻苯二甲酸二甲酯(即避蚊剂),邻苯二甲酸二苯酯、苯甲酸苄酯或硫化钾溶液;以防恙螨幼虫叮咬。回营区后及时沐浴、更衣、如发现恙螨幼虫叮咬,可立即用针挑去,涂以酒精或其他消毒剂。目前尚无可供使用的有效疫苗,进入重疫区的人员,可服强力霉素0.1~0.2g或氯霉素1g,隔日1次,连用4周。
流行特征
由于鼠类及恙虫的滋生、繁殖受气候与地理因素影响较大,本病流行有明显季节性与地区性。北方10、11月高发季节,南方则以6~8月为流行高峰,11月明显减少、而台湾、海南、云南因气候温暖,全年均可发病。本病多为散发,偶见局部流行。恙螨多生活在温暖、潮湿、灌木丛边缘、草莽平坦地带及江湖两岸。

恙虫病

恙虫病

恙虫病又名丛林斑疹伤寒,是由恙虫病立克次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系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啮齿类为主要传染源,恙螨幼虫为传播媒介。

其临床特点为急性起病、发热、皮疹、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和被恙螨幼虫叮咬处出现焦痂等。

在病程的第2周,病情常会加重,可有表情淡漠、重听、谵妄甚至抽搐或昏迷,并可有脑膜刺激征或心肌炎症状,或有咳嗽、胸痛、气促等肺炎症状。

预防措施以灭鼠为主,消灭恙螨滋生地。

目前尚无理想的预防接种疫苗。

治疗可用氯霉素和四环素。

基本概述恙虫病是由立克次体引起的全身性传染病,常侵犯肺部引起肺炎等病变。

病因(一)发病原因户外活动的人被恙螨叮咬,而感染立克次体。

肺是恙虫病常侵犯的脏器之一。

(二)发病机制立克次体先在皮肤受损处繁殖,形成皮肤局部病变,有特殊溃疡及结痂。

继而侵入血液及淋巴系统,形成立克次体血症,在血管内皮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内生长繁殖,产生毒素,引起广泛的小血管炎、血管周围炎和血栓形成。

毒血症在全身各器官可引起功能障碍和病损,甚至引起多脏器功能衰竭。

在肺部可表现为间质肺炎,也可有肺泡炎、支气管炎、胸膜腔积液等表现。

症状体征恙虫病的肺部表现多种多样。

瞿氏的31例中咳嗽20例,大多为轻咳,咳痰16例,多为咳少量的黏痰,呼吸困难7例,发绀4例,肺部啰音15例,其中湿啰音14例,1例为干湿音。

曾氏等的报道中还有咯血者4例。

从胸片可见到病变的类型及范围。

瞿氏的30例资料中双下肺间质炎症改变14例(伴斜裂增厚1例,双肋膈角变钝1例),单侧肺炎改变7例(累及胸膜3例),双侧肺炎改变9例(累及胸膜3例),其中1例胸部CT检查为双下肺絮状模糊影。

曾氏的41例双肺纹理增粗模糊,并有两肺弥漫性或局限性浸润,以两下肺为著,病变呈云雾状,密度均匀阴影。

一侧肋膈角变钝3例,伴中等胸腔积液1例,心包积液1例。

有必要指出恙虫病的肺部损害轻重程度大有区别。

有的患者仅从胸片上判断肺部受损,确无相应的症状,如吴氏报告的2例那样。

恙虫病的治疗

恙虫病的治疗
人群普遍易感,但从事野 外作业、农民、渔民等职 业的人群发病率较高。
临床表现与分型
恙虫病的潜伏期一般为5~20天,起病急骤,主要表现为高热、毒血症、皮疹、焦 痂和淋巴结肿大等。
根据临床表现和病情轻重,恙虫病可分为轻型、中型、重型和危重型四种类型。
轻型患者症状较轻,主要表现为发热、皮疹和淋巴结肿大等;重型和危重型患者病 情严重,可出现多脏器损害和心肺肾衰竭等危及生命的并发症。
其他可选药物
氯霉素、四环素等抗生素也可用 于恙虫病的治疗,但需注意其副 作用和使用禁忌。
用药剂量与疗程
根据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和体重等 因素,确定合适的药物剂量和疗 程,确保治疗效果。
抗病毒药物使用注意事项
抗病毒药物选择
针对恙虫病可能合并的病毒感染,可选用相应的抗病毒药物进行 治疗。
使用时机与剂量
根据病毒种类和感染程度,确定抗病毒药物的使用时机和剂量, 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1 2
避免进入恙虫病疫源地
如草地、树林等,特别是在流行季节和流行地区 。
减少野外活动时间
尤其是在傍晚和清晨,此时恙螨活动较为频繁。
3
野外活动注意防护
穿长袖衣裤,扎紧袖口、裤管口,并涂抹驱避剂 。
个人防护措施建议
加强个人卫生
勤洗澡、勤换衣,保持皮肤清洁干燥。
宠物管理
注意宠物卫生,避免宠物进入疫源地并携带恙螨回家。
鉴别诊断
应与斑疹伤寒、伤寒、钩端螺旋体病、流行性出血热等疾病 相鉴别。根据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综合分 析判断,必要时可进行病原体分离或特异性抗体检测以明确 诊断。
03
治疗方案制定
早期治疗重要性
防止病情恶化
恙虫病早期治疗能有效控制病情,防止出 现严重并发症,降低病死率。

恙虫病医学课件

恙虫病医学课件
新药物研发
针对恙虫病的治疗药物研发是未来的重要研究方向,新型抗生素、抗病 毒药物等有望为恙虫病的治疗提供新的选择。
03
疫苗改进
针对恙虫病疫苗的免疫原性和保护效果进行改进,提高疫苗的免疫保护
效果和持续时间,为预防和控制恙虫病的传播提供有
VS
挑战应对策略
针对未来可能出现的挑战和变化,需要加 强科研和技术创新,提高防治能力和水平 ;加强国际合作和交流,共同应对全球公 共卫生挑战;加强公众教育和宣传,提高 公众的防护意识和能力。
05
案例分析:恙虫病典型病例剖 析
病例介绍:患者基本信息、就诊过程等
患者基本信息
患者年龄、性别、职业等
就诊过程
实施效果评价
通过控制策略的实施,可以有效地控制恙虫病的传播和流行。同时,通过对控制策略的评估,可以不 断完善和优化控制策略,提高控制效果。
未来发展趋势预测及挑战应对策略
发展趋势预测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生态环境的改变, 恙虫病的传播范围和流行趋势可能会发 生变化。未来需要加强监测和研究,及 时掌握恙虫病的发展趋势和变化规律。
康复期管理与预防复发措施
康复期管理
定期复查,根据病情调整治疗方案,加强营养支持,适当进行康复锻炼等。
预防复发措施
加强环境卫生管理,避免接触恙螨等传播媒介,注意个人卫生习惯,提高免疫力 等。
04
恙虫病的预防与控制策略
预防措施及效果评估
预防措施
加强恙虫病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提 高公众的防护意识;加强环境卫生整 治,减少恙虫的孳生地;加强个人防 护,如穿长袖衣服、长裤,避免在草 地或丛林中坐卧等。
发病原因
恙虫病东方体主要在鼠类等啮齿 动物体内寄生,通过恙螨幼虫叮 咬传播给人类。

恙虫病的护理措施

恙虫病的护理措施

对症治疗
发热处理
对于高热患者,可采用物 理降温或药物降温,如冰 敷、湿毛巾等,以缓解症 状。
疼痛处理
对于疼痛明显的患者,可 适当给予止痛药,如非处 方药或处方药。
其他症状处理
针对患者的其他症状,如 咳嗽、呼吸困难等,采取 相应的对症治疗措施。
药物治疗
抗生素治疗
恙虫病是由恙虫病东方体引起的 ,因此需要使用抗生素进行治疗 。常用的抗生素包括四环素类、 大环内酯类和喹诺酮类。
通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和治疗 效果,结合评估指标进行综合评
估。
评估结果
根据预后评估结果,可以判断患 者的康复情况和预后效果,为进
一步治疗和护理提供依据。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恙虫病东方体是一种 微生物,属于立克次 体科。
恙虫病的传播途径
恙虫病主要通过恙螨幼虫叮咬传 播。
当人进入有恙螨存在的野外环境 时,恙螨幼虫会叮咬人的皮肤并 注入恙虫病东方体,从而引起感
染。
恙螨幼虫通常生活在草地、森林 、灌丛等环境中。
恙虫病的临床表现
恙虫病的潜伏期一般为10-14 天。
恙虫病的主要症状包括突然高 热、头痛、淋巴结肿大、咳嗽 、胸痛等。
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澡、勤换衣
01
保持皮肤清洁,勤洗澡,特别是 对于容易滋生恙螨的部位,如腋 窝、腹股沟等处要特别注意清洁 。
02
衣物要勤换洗,特别是被恙螨叮 咬过的衣物要及时清洗和消毒。
避免接触恙螨
注意环境卫生,保持室内清洁,减少室内恙螨的滋生。 在户外活动时,避免在草丛、树林等地方坐卧,避免与恙螨接触。
饮食护理
指导患者合理饮食,保证营养摄入,增强抵抗力。
病情观察与记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6.2.3 氯霉素:成人患者2g/d,分4次口服,退热后 0.5g/d,分2次口服;危重病人亦可静脉滴注。儿童 每日25~50mg/kg,分3~4次服用;新生儿每日不 超过25 mg/kg,分4次服用。 • 氯霉素类可引起外周血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有可能 诱发不可逆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溶血性贫血、过敏反 应等。在泰国、缅甸和我国都曾发现对氯霉素耐药的 恙虫病东方体株。 • 根据病人的情况选用上述3类药物,疗程均为7~10日, 疗程短于7日者,可出现复发。复发者疗程宜适当延长 3~4日。
(六)诊断标准
• 4.1 疑似病例 • 具备3.1和3.2.1,加3.2.2、3.2.3任何 一条,且明确排除其他疾病; • 或无法获得明确的流行病学史,在流行 季节同时具备3.2.1、3.2.2和3.2.3三 项;
(六)诊断标准
• • • • • 4.2 临床诊断病例 疑似病例加3.2.4; 或同时具备3.1、3.2.1、3.2.4三项; 4.3 实验室诊断病例 疑似病例加3.3.2、3.3.3、3.3.4中的 任何一项; • 或临床诊断病例加3.3中的任何一项;
• 6.2 病原治疗 恙虫病东方体为专性细胞内寄生, 应选用脂溶性抗生素。β-内酰胺类抗生 素及氨基糖苷类对恙虫病的治疗无效。 目前临床上较常应用的抗生素有强力霉 素、大环内酯类、喹诺酮类和氯霉素, 一般以多西环素为首选。
(八)治疗
• 6.2.1 强力霉素 • 目前较常应用的是强力霉素(多西环素类): 成人100mg,每12小时口服1次,退热后 100mg/d顿服;8岁以上小儿每日2.2mg/kg, 每12小时1次,退热后按体重2.2mg/kg,每 日口服1次。 • 强力霉素可引起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胃 肠道反应, 肝功能损害, 脂肪肝变性, 同时应注 意过敏反应的发生。孕妇不宜服用强力霉素, 8岁以下儿童禁止服用强力霉素。
恙虫病
(一)病原学
恙虫病病原体是恙虫病东方体,原 属于立克次体科(Rickensieae)的立克 次体属(Rickettsia),后经研究发现, 该病原体的部分生物学特性明显不同于 该属其它立克次体,从而将其另立一属, 称东方体属(Orientia),将恙虫病立克 次体改称为恙虫病东方体。
(二)流行病学
(五)病例诊断
• 3.1 流行病学史 • 流行季节,发病前3周内曾在或到过恙虫病流行区,并有野外活动史, 主要有田间劳作、农村垂钓、野营训练、草地坐卧、接触和使用秸 杆等。 • 3.2 临床表现 • 3.2.1发热 • 3.2.2淋巴结肿大 • 3.2.3皮疹 • 3.2.4特异性焦痂或溃疡 • 3.3 实验室检查 • 3.3.1外斐氏试验阳性:单份血清OXK效价≥1:160; • 3.3.2间接免疫荧光试验阳性:双份血清IgG抗体滴度4倍及以上升 高; • 3.3.3 PCR核酸检测阳性 • 3.3.4分离到病原体
• 5.4 疟疾:在流行季节有流行区居住或 旅行史,出现间歇性或规律性发作的寒 战、高热、大汗,伴有贫血和肝脾肿大, 恶性疟热型不规则,可引起凶险发作。 外周血或骨髓涂片疟原虫阳性。
(七)鉴别诊断
• 5.5 钩端螺旋体病:发病前有疫水接触 史,眼结膜充血、出血,腓肠肌疼痛明 显,无焦痂和溃疡。血清钩端螺旋体凝 集溶解试验阳性。
(七)鉴别诊断
• 5.2 登革热:急性起病,有高热、头痛、 皮疹。外周血白细胞和/或血小板明显减 少,血清中登革病毒抗体阳性。
(七)鉴别诊断
• 5.3 流行性出血热:起病急,典型表现 有发热、出血、肾脏损害。外周血白细 胞增多或正常,血小板减少,蛋白尿。 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抗体阳性。
(七)鉴别诊断
(七)鉴别诊断
• 本病应与伤寒、斑疹伤寒、钩端螺旋体 病、流行性出血热等疾病相鉴别。
(七)鉴别诊断
• 5.1 斑疹伤寒:多见于冬春季节,无焦 痂和局部淋巴结肿大,外斐氏试验 OX19阳性,OXk阴性。流行性斑疹伤 寒患者,普氏立克次体为抗原的补体结 合试验阳性。地方性斑疹伤寒患者,莫 氏立克次体为抗原的补体结合试验阳性。
(三)临床表现
• 1.4 皮疹:皮疹的发生率有较大差异, 可能与病原体的型别不同、病情轻重、 就诊早晚等因素有关。多出现在发病后 3~6天,充血性斑丘疹多见,持续3~7 日后逐渐消退。皮疹呈暗红色,压之退 色。形态大小不一,一般3~5mm,散 在性分布,以胸、背和腹部较多,向四 肢发展,面部很少,手掌脚底无皮疹。
(四) 实验室检查
• 2.6 分子生物学检测:PCR检测恙虫病 东方体特异基因片段,具有敏感性高和 特异性强的优点,可用于早期诊断。 • 2.7 病原体分离:取发热期患者血液 0.5~1ml,接种小鼠腹腔、鸡胚或细胞, 培养分离病原体。
(五)病例诊断
• 依据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结 果进行诊断。在恙虫病流行区内、流行 季节时,凡是有不明原因发热或淋巴结 肿大者,应考虑恙虫病可能。
(二)流行病学
4. 地理分布和发病季节特点 本病主要流行于热带和亚热带,东 亚各国流行较为广泛,日本、韩国、泰 国和澳大利亚等国家报道发病较多。 我国北方和南方的流行季节有显著 差异。长江以南地区以6-8月为流行高峰, 属于“夏季型”;长江以北地区以1011月为流行高峰,属于“秋季型” 。
(三)临床表现
(四) 实验室检查
• 2.1 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多正常,中性粒细胞 分类正常或减少,淋巴细胞分类增多或正常, 可有单核细胞分类增多或血小板减少。 • 2.2 尿常规:尿液中常见少量蛋白、白细胞、 红细胞或上皮细胞, • 2.3 生化表现:肝功能正常或轻度异常,可有 心肌酶谱异常,血沉或C反应蛋白升高。
(七)鉴别诊断
• 5.10 败血症:全身中毒症状明显,外周 血白细胞计数明显增多,中性粒细胞核 左移,血培养阳性。
(八)治疗
• 6.1 一般治疗 患者应卧床休息,加强营养,进食 流质或半流质食物;注意多饮水,保持 水、电解质、酸碱和能量平衡;加强护 理和观察,以便尽早发现各种并发症。
(八)治疗
(八)治疗
• 6.2.2 大环内酯类 • 常用的是罗红霉素、克拉霉素和阿奇霉素。 • 罗红霉素:成人每次150mg,1日2次,退热后 150mg/d顿服;儿童每次2.5~5mg/kg,1日2次, 退热后剂量减半。 • 克拉霉素:成人每次500mg,每12小时1次,6个月 以上的儿童每次7.5mg/kg,每12小时口服1次。 • 阿奇霉素:成人每次500mg顿服,退热后250mg/d 顿服,儿童10 mg/kg(1日量最大不超过500mg) 顿服,退热后剂量减半,亦可静脉滴注阿奇霉素。 • 大环内酯类的主要不良反应为恶心、腹痛、腹泻、肝功 能异常(ALT及AST升高)、头晕和头痛等。孕妇及哺 乳期妇女需慎用。
(三)临床表现
1.3 淋巴结肿大:全身浅表淋巴结肿大是 恙虫病常见的体征之一,焦痂或溃疡临 近的浅表淋巴结肿大较为明显。一般在 发热前就可以触到。常见的部位是颈部、 腋窝、腹股沟。肿大的淋巴结孤立、游 离无粘连、有压痛,触之可动,多如黄 豆或蚕豆大小、也有鸽蛋大小者,有的 甚至于隆起流行病学
3. 人群易感性 人对恙虫病东方体普遍易感,病后可获 得较稳固的免疫力。流行地区居民多经感染而 获得免疫,通常表现为散发,外来人群进入疫 区常易发生流行。 田间劳作的农民、野外作业人员(伐木、 筑路工人、地质勘探人员等)、野外训练部队 和野外旅游者等受恙螨侵袭机会较多,容易发 生感染。
(八)治疗
• 6.3 对症治疗 • 高热者可予物理降温、解热镇痛药。密 切观察病情变化,出现相关并发症时加 强对症、支持处理,病情危重者可进行 重症监护治疗。应慎用激素,但中毒症 状明显的重症患者,在使用有效抗菌素 的情况下,可适当使用激素。
(九)病人管理
• 不需要对病人实施隔离。
(十)预后
• 早期选用有效的抗生素治疗,预后良好, 极少发生死亡。高龄、孕妇、有其他慢 性疾病者预后相对较差。
1. 宿主动物与传播媒介 鼠类是最重要的储存宿主,如黄 毛鼠、黑线姬鼠、黄胸鼠等;此外,兔、 猪、猫和禽类也能感染。 本病的传播媒介是恙螨
(二)流行病学
2. 传播途径 本病通过携带恙虫病东方体的恙螨幼虫 叮咬传播。恙螨幼虫孵出后,在地面草丛中活 动,遇到宿主动物或人时即附着其体表叮咬组 织液,3-5天吸饱后落于地面。恙螨一生一般 只在幼虫期叮咬宿主动物一次,获得东方体后 经卵垂直传播,当子代恙螨叮咬人时传播本病。 人与人之间不传染,尚无接触危重病人 或带菌动物的血液等体液导致传播的报道。
潜伏期为4~21天,一般10~14 天。急性起病,主要临床特点为发热、 特异性焦痂或溃疡、淋巴结肿大和皮疹。
(三)临床表现
1.1 发热:体温多在38.5~41℃, 最高 可达42℃,呈弛张热或稽留热,多有畏 寒,偶有寒战。
(三)临床表现
1.2 焦痂或溃疡:是恙虫病特有的体征,发生率 多为50%以上。恙螨幼虫叮咬处首先出现粉红 色小丘疹,约3~10mm大小,其后逐渐变为水 泡,水泡破裂后中心部位发生坏死,形成褐色或 黑色焦痂。焦痂多为圆形或椭圆形,其边缘稍隆 起,周围有红晕,痂皮脱落后中央凹陷形成小溃 疡,无脓性分泌物;一般无痛痒感。焦痂或溃疡 可全身分布,但多见于腋窝、腹股沟、外生殖器、 肛门等隐蔽、潮湿且气味较浓的部位。多数1个, 偶有2~3个及10个以上者。因此仔细查找疑似 恙虫病病人的特异性焦痂或溃疡是临床诊断恙虫 病必须的。
(七)鉴别诊断
• 5.8 皮肤炭疽:有牲畜接触史,毒血症 状较轻,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多增高。溃 疡性黑色焦痂多位于面、颈、手或前臂 等暴露部位,取焦痂或溃疡的分泌物染 色镜检可发现炭疽杆菌。
(七)鉴别诊断
• 5.9 粟粒性肺结核:由结核杆菌发生血 行播散引起,临床表现复杂而无特异性, 但通常有结核病的全身中毒症状,临床 表现为发热、肝脾肿大、淋巴结肿大等。
(三)临床表现
• 1.5 其他表现:全身不适、头昏头痛、 肌肉酸痛、恶心呕吐、腹痛腹胀、纳差 乏力等,可有咳嗽咳痰,肝脾肿大、结 膜充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