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例恙虫病的治疗体会
恙虫病20例临床护理体会

使背侧区域的肺组织通气/血流比例失调,不能有效氧和,同时痰液引流不畅易滞结,引起肺部并发症[5]。
因此在这段时间,特别要做好患者及家属的健康教育,让他们配合并协助患者每隔2小时变换体位,变换体位前后必须查看患者的体征,并询问患者的要求。
左右翻身时,应有2人或2人以上协助,使患者头颈部和躯干成一直线,动作要轻柔缓慢、协调一致。
扶患者坐起时,应由两人分别站在患者两侧,用前臂同时扶起患者的头颈部,避免头部左右摇摆及大幅度地转动,防止牵拉血管蒂而发生血管危象,坐位时,应为患者叩击背部,将五指并拢,使手掌呈空杯状,以手腕的力量迅速有节律从背部由下而上,由外至内叩击,可促进痰液的排出,对气管切开的患者可减少频繁使用吸痰器进行吸痰造成患者的气管壁损伤,从半卧位改为平卧位或平卧位改为半卧位时,摇床速度一定要慢,不可急速。
另外鼻饲时及鼻饲30分钟后一定要抬高床头。
21214 手术3天后的体位护理:3天后,基本上度过了血管危象期,如果皮瓣颜色正常,可鼓励患者下床活动。
因为此时伤口疼痛减轻,体力逐渐恢复,活动能力及范围逐渐增加。
早期的活动不但可预防肺部感染,增强上呼吸道的生理性防御功能,还可增进食欲,促进血液循环,避免静脉血栓,使患者增加信心早日恢复健康。
长时间卧床引起循环动力学变化,表现之一为血压的变化,如眩晕、直立性低血压、下肢血循环不良。
由卧位移向立位,最初15分钟循环血量丧失15%~20%[6]。
舌癌前臂游离皮瓣修复术患者由于病情需要长时间卧床,渴望早日下床活动。
因此第1次下床时应指导患者不要急躁,应先鼻饲后在床边坐15~30分钟,无头晕时方可下床。
由护士和家属扶持,头颈部仍不能大幅度转动,仍要注意使患肢抬高,前臂可用绷带从颈部悬挂于胸前。
先在床边或病室内小范围走动,最好不超过30分钟,护士要注意观察患者的脸色和主诉,如有不适,应立即卧床休息。
随着术后日期的延长,活动范围应逐渐扩大,但应注意个体差异,一定要在患者可承受的能力范围内。
阿奇霉素治疗小儿恙虫病的体会

阿奇霉素治疗小儿恙虫病的体会关键词小儿恙虫病阿奇霉素疗效doi:10.3969/j.issn.1007-614x.2009.11.038小儿恙虫病每年都有散发病例出现,临床上传统抗感染的治疗办法是使用四环素、氯霉素或喹诺酮类抗生素,这些传统的抗生素对小儿的生长发育极易造成不利影响,因此选用安全的抗生素治疗是每个临床医生必须思考的问题。
我们对2007~2008年收治的恙虫病小儿使用阿奇霉素治疗取得良好的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2007年1月~2008年12月我院儿科收治恙虫病患儿32例,其中男20例,女12例。
年龄6.5个月~12岁。
婴幼儿17例、学龄前儿童9例、学龄期儿童6例。
全部来自农村,4~5月发病2例,6~8月发病15例,9~12月发病15例。
临床表现均有发热、溃疡、局部淋巴结肿大。
其中6例有肝大、ast、alt升高的肝损伤表现。
外斐实验1:20者13例、1:40者8例、1:80者6例、1:160者3例、1:320者2例,病程2~10天。
方法:除一般的支持疗法和对症处理外,均选用阿奇霉素抗感染治疗,剂量为10mg/(kg日)加入生理盐水和葡萄糖注射液中静滴,用3天、停4天为1个疗程。
疗效判断标准:①治愈:用阿奇霉素5天内临床症状消失;②好转:用阿奇霉素7天内临床症状明显减轻;③无效:临床症状无改善、无变化。
结果32例患儿治愈28例(87.5%),好转4例(12.5%),抗感染的有效性显而易见。
讨论阿奇霉素是新一代半合成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作用机制与红霉素相似,由于其药代动力学独特,与红霉素相比具有对酸稳定性强、半衰期长、感染部位组织及细胞内药物浓度高、抗菌谱广,能更强地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作用和细胞穿透性,使细胞内浓度高,有利于细胞内病原菌的清除,临床上广泛用于成人的支原体、衣原体感染的抗生素治疗,并取得很好的疗效。
而用于小儿恙虫病的治疗几乎未见报告。
由于恙虫病系东方立克次体感染,其特征是在细胞内寄生,体积比细菌小,呈双球或短杆状,多成对排列,大小不等,0.2~1.5μm,感染东方立克次体后,通过6~18天的潜伏期,出现临床症状。
中西医结合治疗恙虫病临床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恙虫病临床观察摘要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恙虫病的临床疗效。
方法:对41例确诊为恙虫病的患者全部进行中西医结合治疗。
结果:显效18例,有效20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26%。
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恙虫病临床疗效满意。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治疗恙虫病疗效观察恙虫病又名丛林斑疹伤寒,是由恙虫病东方体引起的急性自然疫源性传染病。
临床以发热、焦痂、皮疹及淋巴结肿大为特征[1]。
恙虫病以鼠类为主要储存宿主,恙螨幼虫为媒介而传播给人。
云南普洱市地处北回归线以南,温热潮湿气候适合恙螨的生存,故为恙虫病高发区域。
2007年3月~2011年3月运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患者41例,疗效满意。
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一般资料:本组患者41例均为恙虫病患者,其中男36例,女5例,年龄30~67岁,病程4小时~1周,经询问接触史,发病情况,体格检查存在焦痂,检测血常规,外斐试验,符合恙虫病诊断标准。
治疗方法:①中医治疗:口服中药汤剂犀角地黄汤合五味消毒饮加减,方中水牛角、生地清营凉血,清解营分热毒,丹皮、赤芍、玄参凉血解毒,且能凉血活血,又能加强水牛角、生地清营之功效,又能宣发被郁之肺气,连翘、蒲公英、紫花地丁清热解毒,除气分热,且能杀虫除螨,更以竹叶心入营清热降火,除烦利水,使气营之热邪从小便而出。
冷水煎煮20分钟,取600ml汤液,日1剂,分3次口服,3剂为1个疗程。
②西医治疗:以抗生素抗病原治疗为主,结合本地情况首选四环素,成人剂量0.2g,每日1次,连服5~7天,同时给予卧床休息,高蛋白、高热量、容易消化饮食,维持水电解质平衡,视病情补充维生素。
疗效判断标准:以治疗3天后的检查结果为准。
①显效:体温降至正常,焦痂明显开始愈合,焦痂周围局部淋巴结不肿大,血常规、外斐试验恢复正常;②有效:体温明显下降,焦痂开始愈合,焦痂周围局部淋巴结轻度肿大,血常规、外斐试验检测结果好转;③无效:初诊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无改变或有加重趋势。
恙虫病15例临床诊治体会

~
次服 , 为 1疗 程。均 口服 3个 疗 程 , 6剂 每个疗程结束后复查心电图 , 停药后观察
0 3—1 。 . 年
0 1— . 5年 ; 毒性 冠状 动脉性 心 脏病 5 病 9 例、 心肌炎 1 、 5例 心肌病 2例。均经心 电 图检查 , 其中窦性心动过速 1 例 , 8 窦性心动 过缓或伴心律不齐 2 , 4例 频发早搏 2 , 6例
Ⅱ、 Ⅲ度 房 室 传 导 阻 滞 8 。 床 症 状 多 有 例 临
疗效判 断标准 : ①痊愈 : 症状 ( 心慌 、 胸闷 、 心前 区不适 ) 全消 失 , 心 电 完 查 正 常 , 药 1 后 未 见 复 发 ; 好 转 : 状 停 年 ② 症 基本消失或 明显好转 , 电图基 本 正常 ; 心
心 律 失 常 在 r 医 的 主要 病 机 是 上 焦 f 1 卫气不足 , 心之 营 』 凝 气 , 《 问 ・调 l Ⅱ 如 素 经论》 :营血气 , 谓 “ 卫气 去故 日虚。 心失 ” 卫气温养则其动缓 , 其营血濡养则 其动 失 急, 以致 心之 阴阳失交 而动搏舒 缩缓 急失 调 。经言“ 治 其 虚 , 问其 余 ” 不 安 。养 心 汤方 中人参 益气 补血 , 黄芪 助气 行卫 , 两 药为君使气 血生化 有源 , 枣仁 、 子 酸 柏 补血 养心 气 以安 其神 , 茯苓 、 茯神补益心 脾, 宁心安神, 远志安神益智, 半夏曲燥 湿, 祛痰涎淤阻 , 川芎行气活血 , 当归养血和营, 五味子收敛心气 以从其“ , 欲” 肉桂与人 参、 黄芪 , 当归等补气补血药相配可温阳化气, 鼓舞气血生长 , 加强补血养心之功, 甘草益 气补心 , 调和诸药。诸药合用 , 使阴阳相交, 心 气 自宁 , 奏补 血 宁心之 功 。 共
恙虫病30例临床分析

恙虫病30例临床分析目的总结30例恙虫病诊治的临床经验,以期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减少误诊率。
方法对30例恙虫病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治疗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30例患者均治愈出院。
结论恙虫病临床表现多样,极易误诊、漏诊而延误病情,故对该病早期诊断极为关键。
用氯霉素治疗恙虫病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标签:恙虫病;氯霉素;误诊恙虫病又名丛林斑疹伤寒,是由恙虫病东方体引起的一种急性疫源性传染病。
该病起病急,严重者可因心肺肾功能衰竭而危及生命。
而且临床表现多样,极易误诊、漏诊而延误病情,造成不良后果。
为提高对本病的认识,现将我科自2007年7月至2009月8月收治30例恙虫病患者作一回顾性分析。
1 资料及方法1.1 一般资料30例患者中男20例,女10例。
年龄18-70岁,中位年龄40岁,以青壮年农民发病率较高。
发病前均有确草地坐卧史或野外作业史。
发病季节均在5-11月,其中7-9月发病22例,约占73﹪,起病就诊时间3-15天,平均(7±5)天。
1.2 研究方法收集30例恙虫病患者的病例资料,对其临床特点、实验室资料及治疗经过、转归和误诊情况等进行总结分析。
2 结果2.1 临床表现所有病例均有发热,体温均在38.5-40.3℃,热程5-20天,平均(10±3)天。
其中腹痛、腹泻5例(17﹪);咳痰、咳痰10例(33﹪);呼吸困难、心悸2例(6.7﹪);疲乏、食欲减退2例(6.7﹪);头疼5例(占16.7﹪);浅表淋巴结肿大5例(17﹪);焦痂28例(93﹪),其中腋窝及腹股沟各10例,颈后6例,乳房周围4例,外生殖器5例,腰臀部3例。
皮疹2例,表现为全身皮肤类圆形淡红色丘疹。
心动过速2例。
2.2 实验室检查①血常规: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升高8例,最高15.7×109/L,N82.3﹪.其余的白细胞总数均在正常范围,但中性粒细胞总数均偏低。
血小板减少25例,在(56-95)×109/L之间。
1例恙虫病的诊疗体会

1例恙虫病的诊疗体会
恙虫病是一种由恙螨叮咬引起的疾病,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包括
发热、皮疹、关节痛等。
我曾经接诊过一名患者,病情比较严重,以
下是我的诊疗体会:
首先,对于恙虫病的疑似病例,我们要详细询问病史,包括旅行史、接触史等。
如果有典型的症状和病史,应该考虑进行相关检查。
对于本例患者,我先是询问了其旅行史和接触史,并进行了身体检查,发现其有发热、皮疹、关节痛等症状,考虑到恙虫病的可能性比较大,我建议进行相关检测。
其次,对于确诊的恙虫病患者,应该及时进行治疗。
根据患者的
病情,我们可以选择使用抗生素和抗病毒药物等治疗方法。
此外,对
于一些症状明显的患者,如关节痛严重的患者,也可以使用一些对症
治疗的方法,比如使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等。
最后,对于治疗后的恙虫病患者,我们应该进行后续随访,观察
患者的病情变化。
如果患者病情好转,症状缓解,我们应该考虑进行
治疗的调整和终止。
比如在使用抗生素等药物治疗期间,要注意患者
的肝肾功能等指标,以防止出现不良反应。
总之,恙虫病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疾病,对于疑似或确诊的患者,
我们应该及时进行诊断和治疗,并注意随访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以
便及时进行调整和终止治疗。
恙虫病18例临床分析

恙虫病18例临床分析作者:童瑞敏来源:《中外医学研究》2013年第14期【摘要】目的:探讨恙虫病的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法。
方法: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医院选用阿奇霉素进行治疗的18例恙虫病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18例患者经阿奇霉素治疗,体温下降,血常规、肝肾功能及心肌酶等指标均恢复正常,全部治愈。
结论:恙虫病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常并发多系统受损,阿奇霉素疗效明确。
【关键词】恙虫病;阿奇霉素;临床分析中图分类号 R38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3)14-0108-01恙虫病又名丛林斑疹伤寒,是由恙虫病立克次体所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
以鼠类为主要传染源,经恙螨幼虫叮咬传播。
临床以发热、焦痂或溃疡、淋巴结肿大及皮疹为特征,严重者甚至可发生死亡[1]。
本文将2011-2012年笔者所在医院收治并确诊的18例恙虫病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18例患者全部住院治疗,其中男6例,女12例,年龄45~66岁,诊断标准按照第7版《传染病学》诊断[2]:(1)野外作业史;(2)发热;(3)焦痂或溃疡;(4)淋巴结肿大;(5)皮疹;(6)血清外斐氏试验1∶160以上。
1.2 临床表现所有病例均有发热,体温38 ℃~40 ℃,呈弛张热或稽留热;皮肤出现特征性焦痂或溃疡16例,焦痂或溃疡多分布于腋窝、腹股沟、会阴等隐蔽、潮湿的部位,少数分布于四肢、乳房、脐部;13例患者出现淋巴结肿大,常见的部位是颈部、腋窝、腹股沟,活动度可,部分有压痛;所有病例均有皮疹,充血性斑丘疹多见,皮疹呈暗红色,压之褪色,以胸腹部及背部多见。
其他症状可见全身不适、头昏、头痛、肌肉酸痛、乏力、咳嗽、咳痰、肝脾肿大、结膜充血等。
1.3 实验室检查血白细胞计数正常12例,白细胞增高2例,白细胞降低4例,血小板减少2例,尿蛋白阳性2例,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17例,血清肌酐升高3例,血清心肌酶升高3例。
18例恙虫病的医治体会

18例恙虫病的医治体会恙虫病又称丛林斑疹伤寒,是由恙虫病东方体所致的机型自然疫源性传染病,因通过恙虫病幼虫叮咬传播得名。
临床上以叮咬部位显现焦痂或溃疡形成、高热、淋巴结肿大、皮疹和周围血液白细胞数减少等为特点。
恙虫病近半年来在我市普遍流行,我科持续收治恙虫病患者。
由于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抗生素对该病医治无效,且容易并发中毒性心肌炎、中毒性肝炎、消化道出血、支气管肺炎乃至心功能、肾功能衰竭。
因此把握好该病的初期诊断、合理用药大为重要。
现报告恙虫病患者18例如下。
1资料与方式一样资料本组18例中,男13例,女5例,年龄19-55岁,平均37岁。
病程3天至1个月。
入院时均有发烧18例,可见叮咬部位焦痂或溃疡形成,淋巴结肿大17例,周围血液白细胞减少13例,心肌酶、肌酸激酶、肌酸激酶同工酶、肝功能、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升高15例,心力衰竭、肾功能衰竭、血小板减少2例。
医治方式一样医治予以卧床休息,进食高能量、高维生素易消化食物,纠正水电解质平稳,高热患者尽可能予以物理降温为主,如:冰敷,乙醇擦浴等,尽可能幸免利用大易发汗药物。
病因医治口服盐酸多西环素连服6天并发症的处置本组18例患者中,均不同程度地并发了中毒性肝炎、中毒性心肌炎、支气管肺炎、消化道出血。
针对并发症予以了异甘草酸镁针100mg静滴护肝,参麦针40ml静滴,口服曲美他嗪、三磷酸腺苷护心,泮托拉唑针40mg制酸护胃,并发了支气管炎选用头孢二代药物抗感染。
2结果本组18例患者,其中16例在本院踊跃医治痊愈出院,2例并发了严峻的心功能、肾功能衰竭,转院后也治愈,无1例显现生命危险及后遗症。
3讨论恙虫病患者好发于我市农村,要紧见于野外劳动及在河边洗菜洗衣的农人,笔者以为该病重在初期诊断、初期医治。
本组18例患者在外院均有医治史,最长者医治达1个月。
院外用药经查实均不同程度利用了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抗生素。
其中有1例患者在本地卫生院持续输头孢哌酮舒巴坦、左氧氟沙星达1个月,该患者3周前右边腋下显现1×1cm大小焦痂,而且右边腋窝淋巴结肿大胀痛,现焦痂已脱落形成疤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8例恙虫病的治疗体会
发表时间:2012-03-14T16:47:06.37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1年47期供稿作者:贺勇谭萍萍[导读] 如需在丛林绿野、溪畔湖岸劳作尤其是5至10月份,必须加强个人防护。
贺勇谭萍萍(湖南耒阳市中医院 421800)
【中图分类号】R5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1)47-0281-01 恙虫病又称丛林斑疹伤寒,是由恙虫病东方体所致的机型自然疫源性传染病,因通过恙虫病幼虫叮咬传播得名。
临床上以叮咬部位出现焦痂或溃疡形成、高热、淋巴结肿大、皮疹以及周围血液白细胞数减少等为特征。
恙虫病近半年来在我市广泛流行,我科连续收治恙虫病患者。
由于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抗生素对该病治疗无效,且容易并发中毒性心肌炎、中毒性肝炎、消化道出血、支气管肺炎甚至心功能、肾功能衰竭。
所以掌握好该病的早期诊断、合理用药大为重要。
现报告恙虫病患者18例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18例中,男13例,女5例,年龄19-55岁,平均37岁。
病程3天至1个月。
入院时均有发热18例,可见叮咬部位焦痂或溃疡形成,淋巴结肿大17例,周围血液白细胞减少13例,心肌酶、肌酸激酶、肌酸激酶同工酶、肝功能、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升高15例,心力衰竭、肾功能衰竭、血小板减少2例。
1.2 治疗方法
1.2.1 一般治疗予以卧床休息,进食高能量、高维生素易消化食物,纠正水电解质平衡,高热患者尽量予以物理降温为主,如:冰敷,乙醇擦浴等,尽量避免使用大易发汗药物。
1.2.2 病因治疗口服盐酸多西环素0.1 Q 12h连服6天
1.2.3 并发症的处理本组18例患者中,均不同程度地并发了中毒性肝炎、中毒性心肌炎、支气管肺炎、消化道出血。
针对并发症予以了异甘草酸镁针100mg静滴护肝,参麦针40ml静滴,口服曲美他嗪、三磷酸腺苷护心,泮托拉唑针40mg制酸护胃,并发了支气管炎选用头孢二代药物抗感染。
2 结果
本组18例患者,其中16例在本院积极治疗痊愈出院,2例并发了严重的心功能、肾功能衰竭,转院后也治愈,无1例出现生命危险及后遗症。
3 讨论
恙虫病患者好发于我市农村,主要见于野外劳动及在河边洗菜洗衣的农民,笔者认为该病重在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本组18例患者在外院均有治疗史,最长者治疗达1个月。
院外用药经查实均不同程度使用了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抗生素。
其中有1例患者在当地卫生院连续输头孢哌酮舒巴坦、左氧氟沙星达1个月,该患者3周前右侧腋下出现1×1cm大小焦痂,并且右侧腋窝淋巴结肿大胀痛,现焦痂已脱落形成疤痕。
该患者入院后诊断为恙虫病,经口服多西环素及对症支持治疗10天,患者痊愈出院。
通过对18列恙虫病治疗,笔者的体会有以下几点:
1)早期诊断、合理用药由于我市乡村医师、乡镇卫生院医师对该病缺乏认识,导致漏诊、误诊,不能正确用药,使患者迁延不愈,甚至出现严重的并发症,故应加强学习,仔细询问病史,因恙虫叮咬部位隐蔽,仔细查体将更加重要。
2)积极处理并发症由于该病全身毒血症状较重,易并发中毒性心肌炎、中毒性肝炎、上消化道出血、肾功能衰竭,故应及时综合治疗。
3)如需在丛林绿野、溪畔湖岸劳作尤其是5至10月份,必须加强个人防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