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文气象报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

1 前言

2 沿线水文条件

3 河流跨越

3.1 颍河

3.2 泉河

4 设计气象条件选择

4.1 气象站及气候概况

4.2 设计最大风速取值

4.3 导线覆冰取值

4.4 气温及雷暴日数

5 结语

1 前言

工程,为一新建工程,该工程主要为电气化铁路配套的110kV太和牵引站供电。

本线路位于安徽省阜阳市及所属太和县境内,线路起自110kV太和牵引站,终止与在建的220kV程集变电站,线路路径走向主要向南方向,分别跨越颍河及泉河,颍河及泉河均为通航河流,线路路径长约km。

本阶段水文气象专业的主要工作是:现场踏勘、水文调查、气象调查、收资。主要进行沿线历史洪水调查、洪涝调查、大风及覆冰等气象灾害的调查,收集沿线水利工程设施及规划,附近线路运行情况,线路沿线气象站最大风速、覆冰、气温、雷暴日数等气象资料。内业工作主要是分析计算水文、气象等设计参数,并分析确定设计气象条件,编制水文气象报告。

本线路经过地区有阜阳市及太和县气象观测站,与线路相距较近,具有多年观测统计资料,是本工程气象原始资料的主要来源。

注:报告中水位及高程均为黄海高程系统。

2 沿线水文条件

本线路所经地段地貌单元主要为淮北平原区,地形略有起伏,地形总趋势为自西北向东南倾斜。

本线路位于安徽省阜阳市及所属太和县境内,线路起自110kV太和牵引站,向行走,经过新陈集西,傅庄,孙营,于龙口以东跨越颍河,继续向南行走,经李集西,后新庄,于张三湾以西跨越泉河,继续向南行走,直至220kV程集变电站。线路总长约km,跨越颍河、泉河为通航河流。

本线路经过老泉河洼地内涝积水区,主要分布小胡至泉河北岸,原为泉河,后泉河改道后,现为泉河洼地。据现场查勘及水利部门收资了解到,1954年泉河大洪水时地面淹没水深1.5~2.0m,可行小船;1975年大水期间,地面有积水,水深一般约1.0~1.5m。在一般年份,泉河洼地地段,存在内涝积水,水深0.5~1.0m,时间较长。

本线路沿线经过一些小的沟渠,如柳青沟柳河等,它们分别汇入颍河或泉河,主要起到排泄内涝积水的作用,目前无大的整治规划,其最高水位建议按现状堤顶高程确定。

本线路经过一些小的排涝及灌溉沟渠,线路立塔位置只要留有一定的距离即可。

3河流跨越

3.1 颍河

颍河又称沙颍河,为淮河最大支流,发源于河南省伏牛山脉,流经豫皖两省,于颍上县沫河口入淮河,因上游分为颍河、沙河两支,在周口市汇合后称沙颍河,周口以上为上游,周口至阜阳市为中游,阜阳至入淮口为下游。颍河全长620km,其中河南省境内长410km,安徽省阜阳市境内长210 km,流域面积约36651km2。颍河干流自解放后先后建成了周口闸、槐店闸、阜阳闸和颍上闸四级控制,拦河蓄水,为工农业用水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本线路于龙口以东跨越颍河,跨越处河道微弯,河道两岸堤距约500m,跨越处堤防已加高加固。考虑堤防防洪要求,建议在离堤脚30m以外立塔。

查阅安徽省航道整编资料,颍河为通航河流,通航等级为4级,最高通航水位33.97m,最大船舶水上空载高度16m。涉及通航的有关数据以安徽省港航管理局的函复资料为准。

3.1 泉河

泉河是淮河一级支流颍河右岸支流,其上游泥河口以上称汾河,以下称泉河,故有汾泉河的统称。泉河源出河南省郾城县邵陵岗,流经郾城、商水、项城、沈邱,至豫、皖省界武沟口(泉右),进入安徽临泉县境,东南方向流经界首市境南缘、临泉县城北、杨桥镇北、大田集北,至阜阳市三里湾颍河右岸,在颍河闸上游300m处注入颍河。泉河河道全长243km,其中安徽境内93.6km;流域面积5260km2,其中安徽境内1990km2。

线路跨越处泉河大堤为3级堤防,设计堤顶高程按20年一遇设计水位(33.44m)加超高1.5m确定,两岸堤防堤顶高程为34.94m,堤内外边坡均为1∶3,堤顶宽4m。现状堤防标准不足,按泉河近期治理工程初步设计,左右堤防均在堤外坡按边坡1∶3加高培厚。

汾泉河初步治理工程,自2006年开始逐步按《安徽省阜阳市汾泉河初步治理工程总体初步设计书(修订本)》设计标准实施,目前工程已实施完成。

查阅安徽省航道整编资料及参照附近工程跨河资料,泉河为通航河流,通航等级为6级,最高通航水位为5年一遇设计洪水位,即31.30m,最大船舶空载高度14m。涉及通航的有关数据以安徽省港航管理局的函复资料为准。

4 设计气象条件选择

4.1 气象站及气候概况

本线路路径在阜阳市及所属太和县境内,与阜阳市及太和县气象站相距较近,设计气象的选择主要根据上述气象站的气象观测资料分析计算成果,并参考了附近已建的110kV输电线路气象资料,综合分析确定。

阜阳市气象站位于阜阳市区。阜阳市气象站于1953年建立,建立后曾四次改变测站位置,但变化都不大,资料统计时作统一处理。现气象台位置在北纬32°56',东经115°50',观测场海拔高度约30.6m。

太和县气象站位于太和县北门外"郊区",始建于1959年1月,北纬33°10′,东经115°43′,至今未移动站址,观测场海拔高度33.0m。观测场地形平坦开阔,四周无大型障碍物。

气候特征属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雨量适中,光照充足,无霜期长。4.2 设计最大风速取值

本线路选取阜阳市及太和县气象站历年实测最大风速资料进行统计计算,并进行综合分析,确定设计最大风速的取值。

阜阳市气象站最大风速统计资料年限为1953~2003年,共51年,其中1953~1970年为定时观测资料,1971~2003年为自记观测资料。对上述定时观测资料须进行高度及观测方式换算,自记观测资料须进行高度换算。通过上述两次换算得到阜阳市气象站1953~2003年历年离地10m高自记10min平均最大风速,进行经验频率计算,分别按P-Ⅲ型和极值Ⅰ型进行数理统计,得30年一遇离地10m高自记10min平均最大风速为26.1m/s。

太和县气象站最大风速统计资料年限为1959~2005年,共47年,其中1959~1978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