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养生学之情志养生
中医24种情志养生方法

中医24种情志养生方法情志养生是中医养生学里极为重要的内容之一,是在中医“形神一体”观的指导下,根据个人的形神气质类型,综合运用各种调神的方法,保持心身处于健康的状态。
情志养生方法很多,常见有一下24种。
1、环境默化疗法“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
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五脏十二节,皆通平天气。
……故圣人传精神,服天气,而通神明。
”环境景物、崇高品德和良好性格的榜样,和谐的心理气氛,均可收到心理治疗的目的。
2、暗示疗法通过某些方法,诱导病人在不知下览中接受医生的情志为自己的情志,自然而然地按医生的要求出现心身反应,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3、澄心静默疗法通过静坐或静卧,排除心内的思虑,消除外界的干扰,不被疾病所困惑,使精神得以舒畅。
适用于治疗思虑劳心过度所致的疾病,以及某些慢性疾病。
4、顺情从欲疗法顺从病人的意志、情绪,满足病人心身的健康,就叫做“顺情从欲”。
人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满足生理或心理的需要。
生理或心理的渴求与欲望是客观存在的,衣、食住、行等生活必要的物质的需求是正当的。
爱情、婚姻、家庭、子女求学,就业等等,亦是人类社会生活必然现象。
目欲闻声,饥而欲食,渴而欲饮,寒而欲衣,劳则欲息,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疼痛而欲医,恶死而乐生等。
都是人类最基本的生理要求。
5、喜乐疗法由于“愁忧者,气闭塞面不行”(《灵枢·本神》)“思则气结”,而“喜则气缓”,“喜则气和志达,营卫通过”(《素问·举痛论》),所以说喜可性忧。
设法使患者精神喜悦,或引起欢笑,用积极愉快的情绪促使阴阳协调,气血和畅,从而可以治疗因为忧愁、思虑、悲哀等情绪活动所导致的病变。
6、激怒疗法愤怒本来是一种不良的情绪变化,然而愤怒属于阳性情绪变动,可以起到忘思虑、解忧愁、消郁结、抑惊喜的作用,且可以起阳气升发、气机亢奋、营气奔驰等“怒则气逆”、“怒则气上”、(《素问·举痛论》)的生理效应,故利用激怒的心理疗法常可治疗思虑过度而气结、忧愁不解面意志消沉,惊恐太过而胆虚气怯等属于阴性的精神情志病变,以及阳气郁滞、气机阻塞、营血凝涩等躯休性病理变化。
中医养生中的“情志调节”有哪些方法

中医养生中的“情志调节”有哪些方法中医养生源远流长,其中“情志调节”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人们面临着各种压力和挑战,情志失调的情况屡见不鲜。
那么,中医养生中的情志调节究竟有哪些方法呢?首先,我们要明白什么是情志。
情志,简单来说,就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绪状态。
中医认为,情志过度或持续不当地表达,会影响人体的气血运行和脏腑功能,从而导致疾病的发生。
因此,学会调节情志,保持平和稳定的心态,对于维护身心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一种常见的情志调节方法是“以情胜情法”。
中医认为,不同的情志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的关系。
例如,“怒伤肝,悲胜怒”,意思是当一个人愤怒的时候,可以通过引发悲伤的情绪来克制愤怒。
同样,“喜伤心,恐胜喜”“思伤脾,怒胜思”“忧伤肺,喜胜忧”“恐伤肾,思胜恐”。
这种方法需要我们在情绪过激的时候,有意识地运用与之相克的情志来进行调节。
再者,“移情易性法”也是非常有效的。
当我们陷入某种不良情绪中难以自拔时,可以通过改变周围环境、转移注意力、培养新的兴趣爱好等方式来调节情志。
比如,心情烦闷时去大自然中走走,欣赏美丽的风景;或者投身于自己喜欢的绘画、音乐、书法等艺术活动,让心灵得到滋养和放松。
“暗示法”在情志调节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自我暗示或他人暗示,给自己积极的心理引导。
例如,每天早晨对着镜子告诉自己“今天是美好的一天,我会充满活力和喜悦”,这种积极的暗示能够帮助我们调整心态,以更加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
“顺情从欲法”同样不可忽视。
在合理的范围内,满足自己正当的欲望和需求,有助于保持心情舒畅。
比如,工作劳累一段时间后,给自己安排一个期待已久的旅行,或者购买一件心仪已久的物品。
但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欲”必须是合理合法、符合道德规范的。
此外,“运动调节法”也是情志调节的良方。
适当的运动能够促进身体的气血流通,增强体质,同时也有助于释放压力和不良情绪。
比如,跑步、瑜伽、太极拳等运动,不仅能够锻炼身体,还能让我们在运动的过程中忘却烦恼,获得内心的平静。
中医情志调摄平衡五脏的精神养生法

中医情志调摄平衡五脏的精神养生法中国传统医学中,情志与身体健康密切相关。
中医认为,五脏包含心、肝、脾、肺、肾,它们对应着人体五个方面的功能。
情志的平衡对五脏的健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中医情志调摄平衡五脏的精神养生法。
一、心脏:养心防护心脏是人体的"君主",其主要功能是主管血脉、调节情绪以及控制血液循环。
要保持心脏的健康,首先应保持乐观和愉快的情绪状态。
日常生活中,可以通过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与亲友交流、参与户外活动等方式来调节自己的情绪。
同时,保持适度的运动、规律的作息以及健康的饮食也是维护心脏健康的重要方面。
二、肝脏:疏肝理气肝脏在中医中被称为"将军",主要功能是保护血液,调节情绪和脾气。
肝与情绪之间紧密相连,当情绪波动大或者过于压抑时,容易影响肝脏的健康。
因此,平衡情绪对肝脏的健康非常重要。
在日常生活中,可以适当进行一些放松心情的活动,如听音乐、欣赏艺术、散步等。
此外,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和适度锻炼,也有助于疏肝理气。
三、脾脏:调养脾胃脾脏在中医理论中被视为"中央",其主要功能是消化食物、吸收营养和产生能量。
脾脏和情绪之间也有一定的联系,情绪不稳定或者过度思虑会导致脾气虚弱。
要调养脾脏,首先要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避免暴饮暴食和偏食。
此外,保持规律的生活作息和适当的锻炼也有助于脾脏健康。
四、肺脏:宣肺养护肺脏在中医中被视为"官员",主要功能是呼吸、排泄、水液循环调节等。
肺与情绪的关系也十分密切,过度悲伤或者抑郁会对肺脏健康造成不良影响。
要宣肺养护,可以经常进行户外活动,呼吸新鲜空气。
此外,保持室内空气清新、适当增加体内水分、远离烟尘等环境污染,都是维护肺健康的重要措施。
五、肾脏:滋养肾气肾脏在中医中被视为"将相",主要功能是储存精气、控制生殖和水液代谢等。
肾脏的健康与情绪也有一定关联,过度恐惧或者焦虑会损伤肾脏功能。
中医七种情志养生方法

中医七种情志养生方法中医七种情志养生方法是指中医中认为情绪与健康相互关联的理论。
根据中医理论,不同的情绪可以对人体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从而影响人体的健康状况。
以下是关于中医七种情志养生方法的详细描述:1. 正念调心:正念调心是指通过正面的思维方式改变消极情绪,并培养积极的心态。
中医认为,心是人体的主宰之源,心态积极会使人精神愉快,能有效缓解压力。
2. 情志平衡:中医认为,不同的情绪可以产生对应的生理反应,长期处于某种情绪状态下会影响脏腑功能,导致身体出现疾病。
保持情绪平衡是维持身体健康的重要一环。
3. 积极情感宣泄:中医注重情感宣泄的重要性。
通过适当的方式宣泄情感,如发泄、宣泄、倾诉等,可以缓解紧张、焦虑、压力等不良情绪,促进身心健康。
4. 合理调整工作生活节奏:中医认为,过度劳累和生活无规律是导致情志失调的重要因素之一。
保持良好的工作和生活节奏,适度休息和放松,有利于身心的调整与恢复。
5. 积极参与社交活动:中医认为,积极参与社交活动有助于培养社交能力、缓解精神压力、增强主动性和自信心。
通过与他人交流和互动,可以进行情感宣泄,减少患得患失的情绪。
6. 调理饮食:中医认为,饮食与情绪之间有密切的关系。
适当摄入含有氨基酸的食物,如鱼、瘦肉、大豆等,可以促进脑内多巴胺的合成,改善情绪;避免过度食用刺激性、高脂肪和高盐的食物,以防止情志失调。
7. 运动养心:中医认为,适度运动有助于调节情绪、舒缓压力,并提高自身的抵抗力。
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太极拳等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强心肺功能,有助于释放紧张情绪。
中医七种情志养生方法的关键在于平衡和调节人的情绪,以达到身心健康的状态。
通过合理的调节情绪,选择适当的方法进行情感宣泄和压力释放,结合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可以有效提升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
中医养生康复学-3情志养生

情志致病还与其刺激的程度强弱有关。
暴发性刺激:多指突如其来的情志刺激,如意料
之外的巨大打击、重大收获、巨大的事变或灾难、 难以忍受的伤痛等,这些突发性的、强烈的刺激, 使人气血逆乱,导致暴病、急病的发生。多发病急、 病情重 。
渐进性刺激:多是指某些问题在很长一段时间内
未获得解决或实现,而在这一段时间内保持着持续 性的异常精神状态。如精神紧张、思虑忧愁、悲伤 不已等,这类精神刺激伤人精气,引起气机失调, 致人疾病。
影响情志变化的因素
社会因素:人们的社会地位和生活条件的变迁,可
引起情志变化而生病。男女之间的婚恋纠葛、家庭生 活不协调,或家庭成员的生离死别等精神创伤,均可 引起强烈的情志变化。此外,社会动乱、流亡生活, 饥馑灾荒等,都会造成人们精神的异常变化。 环境因素 :声音、气味、颜色、食物、四时更迭、 月廓圆缺、等,都可影响情绪的变化。
过思伤脾 以怒胜思
中医认为,思为脾志,怒为肝志,因木能克 土,而脾属土,肝属木,所以可用肝之志 “怒”来治疗各种由脾之志 “思”引起的疾 患。即用激怒的方法,使忧思之情感得到缓 解。 举例
过忧伤肺 以喜胜忧
中医认为,忧为肺志,喜为心志,因火能克 金,而肺属金,心属火,所以可用心之志 “ 喜”来治疗由肺之志 “忧”引起的各种疾 患。 举例
怡情法: 本法也叫做“文化养生法”。是指通 过学习、欣赏、习作、创作等形式,研究诗歌、 绘画、雕塑、音乐、棋艺、集邮等等,使老人 能够对客体包蕴的美有所领悟、享受,从而转 移性情,排除忧思,进行积极的心理活动。 交友法: 交友谈心,可以解除郁闷,激活心灵, 舒畅情怀。 逸游法: 择日进行郊游,或春日踏青,或重阳 登高,皆可怡悦心情,强健体魄。 还童法: “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保持 一颗童真的心,就有着一个愉快的心理,人的 心理年龄就会远远低于实际年龄。
中医养生保健—情志养生

11
情志养生的方法
一、修身养性
古人认为,仁者和智者一般都会身心健康,享尽天年。孔子《论语·雍也》有“仁者寿”之语, 《孔子家语》有“智者寿”之说,这种观点几乎为历代思想家所继承。
所谓修身养性,主要指培养高尚品行,形成良好的性格。我国古代不少思想家都很重视修身养性。
从生理上来讲,道德高尚,光明磊落,性格豁达,心理宁静,有利于神志安定,气血调和,则人 体生理功能正常而有规律,精神饱满,形体健壮。
中医养生康复学基础
8
《中医护理学》
情志养生—方法
情志养生的方法
学习目标
01 掌握情志与五脏的关系。 熟悉情志致病的机理和情志养生的意义
02 和方法。
03 了解交际和娱乐养生。
中医养生康复学基础
10
情志养生的方法
情志养生,就是在“天人相应”整体观念的指导下,通过怡养心神、调摄情志、调济生活等方
《中医护理学》
情志养生—情绪调理
情志变化对健康的影响
学习目标
01 掌握情志与五脏的关系。 熟悉情志致病的机理和情志养生的意义
02 和方法。
03 了解交际和娱乐养生。
中医养生康复学基础
2
情志变化对健康的影响
情志养生,就是在“天人相应”整体观念的指导下,通过怡养心神、调摄情志、调济生活等
方法,保护和增强人的心理健康达到形神高度统一和提高健康水平的目的。所调“健康”,不仅 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现象,而且还要有良好的精神状态和社会的适应能力。由情志因素引起的心 身疾患已是当代社会中人类普遍存在的多发病和流行病。因此,要想从根本上提高健康水平,必 须重视情志对机体各方面产生影响。
03 了解交际和娱乐养生。
中医养生康复学基础
中医情志养生方法

中医情志养生方法中医情志养生是中医药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强调情志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情志养生的目的是通过调节情绪,保持心身健康,预防疾病的发生。
下面是一些与情志养生相关的参考内容。
1. 积极的情绪管理:中医认为,积极的情绪可以促进气血的流通,保持身心健康。
因此,常笑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情绪调节方法。
此外,也可以通过参加有益的活动、与亲友交流、听音乐、读书等方式来提升心情。
2. 忌烦恼:中医强调人的情绪应保持稳定,不宜过于烦恼、愤怒、焦虑等。
烦恼过度会导致气血不畅,引发各种疾病。
因此,对于遇到困难和不如意的事情,要学会积极应对,以理解和宽容的心态来面对。
3. 调理五脏情志:中医认为情志与五脏紧密相关,每个脏器都与一种情志相应。
例如,心主喜,肺主忧,肝主怒,脾主思,肾主恐。
通过调理相应的情志,可以维持脏腑的功能平衡。
例如,可以通过品尝酸味食物来调节肝脏气机,使情绪平和。
4. 合理调节饮食:中医认为饮食对情志的调节同样重要。
应保持规律的饮食,避免暴饮暴食和偏食。
根据个人体质和节气变化,选择适宜的饮食。
例如,夏季多食水果和蔬菜,冬季多食补益坚果等,以增强情绪稳定性。
5. 平衡工作与休息:中医强调工作与休息的平衡对情志的调节至关重要。
过度的工作压力会导致情绪紧张和身体疲劳。
因此,要合理安排工作和休息时间,多参与锻炼、户外活动等方式来缓解压力。
6. 学会调节睡眠:中医认为,睡眠是调节情志的重要途径。
良好的睡眠可以促进血液循环,调节情绪。
要保持规律的睡眠时间,避免熬夜。
可以通过冥想、放松音乐等方式来帮助入睡。
7. 参与适度运动:适度的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调节情绪。
中医倡导徒手健身方法,如太极拳、气功等,以调节情绪和改善身体健康。
此外,也可以选择适宜的有氧运动,如散步、游泳等,来放松身心。
8. 保持良好的社交关系:中医认为,良好的社交关系对情志的调节至关重要。
积极与亲友交流、分享感受,可以减轻负面情绪和压力。
经常参与社交活动,培养兴趣爱好,拓展社交圈子,可以提高生活满意度和幸福感。
中医养生中的“情志养生”是怎样的

中医养生中的“情志养生”是怎样的在中医养生的广袤领域中,“情志养生”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着独特的光芒。
它不仅仅是一种理论,更是一种实践,一种关乎身心健康的智慧之道。
那么,究竟什么是情志养生呢?简单来说,情志养生就是通过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情感,以达到保持身心健康、预防疾病、延年益寿的目的。
人的情志,包括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
这七种情志,在正常的范围内,是人体对外界刺激的正常反应,不会对身体造成损害。
然而,一旦这些情志过度或者持续时间过长,就会影响到人体的气血运行和脏腑功能,从而导致疾病的发生。
比如,“喜伤心”,过度的喜悦可能会导致心气涣散,出现心慌、心悸、失眠等症状;“怒伤肝”,长期的愤怒会使肝气上逆,出现头晕、头痛、面红目赤,甚至吐血、昏厥等;“忧思伤脾”,过度的忧愁和思虑会影响脾胃的消化功能,导致食欲不振、腹胀、便溏等;“悲伤肺”,过度的悲伤会损耗肺气,使人出现气短、咳嗽、乏力等;“恐伤肾”,过度的恐惧会使肾气不固,出现遗尿、遗精、腰膝酸软等。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压力和挑战,情志失调的情况非常普遍。
工作的紧张、生活的琐事、人际关系的复杂等等,都可能让我们陷入不良的情志之中。
比如,工作中的竞争压力可能会让人产生焦虑和愤怒;家庭中的矛盾可能会让人感到忧愁和悲伤;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可能会让人产生恐惧和担忧。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进行情志养生呢?首先,要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
当不良情绪出现时,要及时察觉,并采取有效的方法进行调节。
比如,可以通过深呼吸、冥想、听音乐、运动等方式来放松自己,缓解紧张和焦虑的情绪。
也可以通过与朋友聊天、倾诉,来释放内心的压力和烦恼。
其次,要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
无论面对什么样的困难和挫折,都要学会看到事物的积极一面,相信自己有能力克服困难,迎接挑战。
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丰富自己的生活,也是保持积极心态的重要方法。
再者,要学会合理地宣泄情绪。
当内心的情绪积累到一定程度时,需要通过适当的方式进行宣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养生学之情志养生
班级:09护理10班
姓名:张春良
学号:09405626
中医养生之情志养生
【摘要】中国传统养生中的养生既保健之意,是祖国医学宝库中的一个重要分支。
从远古至今,人们追求健康长寿,而在生活与劳动中,人们逐渐认识了生命活动的规律,掌握和完善了人类保健延年的理论和方法,其方法和理论便称为“养生之道”。
养生是关乎我们生存发展的重要事情,可身边的包括自己在内往往忽视了养生的重要性,通过对《中医养生学》这门课程的学习,在老师知识渊博,风趣幽默的环境下,我从中学到了很多关乎人类养生的知识。
中医传统养生就是采用传统中医的手段和方法保养自己的身体,减少疾病,保持健康,延年益寿的效果。
其理论丰富而耐人寻味,就我所知有3大点:(一)形神兼具,重在养神:(二)顺应自然,无为而治:(三)虚静养神,修身养性。
对于第一点“形神兼具,重在养神”,传统养生学认为形指形体,包括人体的皮肉、筋骨、脉络、脏腑及精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外壳:神指精神,包括精神、意志、思维,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内在主宰。
形神兼顾就是要形神共养,但并非放在同一位置,古人觉得神应先养再以养神调节整个形体。
如《黄帝内经》:“精神内守,病安何来?”由此可见形神兼具,重在养神是中国养生之道的一大特点。
而第二点“顺应自然,无为而治”中提到的自然指的是气所产生的万物,人处天地之间,属于万物之灵秀遵循气既自然的法则,所以人像健康长寿就应顺应自然至于“无为而治”此乃老子的话,“无为”是顺应的同义与补充。
老子认为万物应循其规律而行,不应强加干预,“无为而治”就是要顺应自然的变化规律,掌握自然变化规律,达到无为而无所不为的境界。
第三点“虚静养神,修身养性”。
所谓虚静就是人的心态对万物保持淡泊宁静的态度。
而虚静养神就是要有淡薄之心,顺应自然追求养生。
修身养性是指要拥有高尚的道德情操,要正确对待世俗间的名利物欲等可左右静心的东西,最终得以实践养生之道。
传统中医养生方法众多,有精神养生法、运动养生法、饮食养生法、娱乐养生法、药物养生法、因时养生法、按摩养生法等。
我所推崇的养生法就是其中的精神养生法。
精神养生法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它符合古代所说的养身必先养神的说法,可以说是我们中国传统医学养生法的一大特有方法和理论。
精神养生,就是在“天人相应”整体观念的指导下,通过怡养心神、调摄情志、调济生活等方法,保护和增强人的心理健康达到形神高度统一,提高健康水平。
对于精神养生法,调养情志是非常重要的,这也是首要的一点。
情志实际上指的是人的精神心理状态,调养情志就要做到保持精神怡悦、心里健康的态度。
调养情志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为少私二为敛思。
少私是要求我们要减少私心杂念,减少对世俗名利的欲望,使心常处于平淡无欲的状态。
这就要求我们要明确私欲的坏处,要懂得知足常乐,不要总与他人攀比,尽力了就好,使自己能够对生活产生满足感。
其次是要正视个人得失,不可因利欲蒙蔽了自己,迷失清明之心。
敛思是指专心致志,古人说了神贵凝而恶乱,思贵敛而恶散。
只有这两者结合,精神系统才能在外界影响下仍保持于最佳状态。
涵养道德是精神养生法的又一方面。
良好的道德健康心理的必备条件和重要
标志。
涵养道德对于精神养生法来说是一种重要手段。
《中庸》中讲到:“修身以道,修道以仁”,“大德必得其寿”。
《千金要方》也有:“性既自喜,内外百病皆悉不生,祸乱灾害亦无由作,此养性之大经也”之说。
古代养生家把道德修养视作养生之根。
从生理上来讲,道德高尚,光明磊落,性格豁达,心理宁静,有利于神志安定,气血调和,人体生理功能正常而有规律的进行,精神饱满,形体健壮。
《素问·上古天真论》言:“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形体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数”。
由此可见:注意道德修养,塑造美好的心灵,助人为乐,养成健康高尚的生活情趣,就会获得巨大的精神满足。
保持心理平衡是精神养生法的又一方法。
现代人长期处于紧张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容易产生疲劳、焦虑、神经质等表现。
为了适应社会,保证身心健康就必须学会培养保持心理平衡的能力。
首先要学会开朗,要尽量维持情绪稳定、使自己不易患病,即使患病也容易治愈。
其次要拥有顽强的毅力。
毅力是一种持久、有力的意志,是精神健康的有力保证。
再次要有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避免负面心理的侵蚀。
只有这样,人在受打击的时候才能使自己不抑郁不振,不会因此而消沉。
最后就是要对生命充满信心和勇气。
只有对生命充满信心和勇气才能使你的生命烁放出自己的光彩,是自己体会到生命的就价值和意义,那么你的心理也将是健康的。
心理平衡将使你更加豁达乐观,积极向上,更具正面思想,它是你身心健康的一大助力。
最后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要懂得排泄自身的郁闷等负面情绪。
负面情绪的危害是巨大的,我们首先要防止负面情绪的侵袭,这就要求我们要积极向上,要正视问题,不可以只看阴暗面,不可老是往坏处想,尝试着去面对。
再者要懂得如何去释放这些积聚于自身的负面能量。
《黄帝内经》有言:“告之以其败”“语之以其善”“导之以其所便”“开之以其所苦”实质上就是一种开导内心负面能量的方法。
现代人有两种疗法称之为:一,话疗;二,抑情顺理法。
这两种方法前者为外人开通疏导,使被疏导者的情绪得到释放。
后者为自己学习,通过自己的努力使自身负面情志得到释放的方法。
这种方法适用于一些内向人群。
中医中的情志制约法是关于排泄、治愈情绪疾病的经典理论。
大致分为:五脏情志制约法和阴阳情志制约法。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怒伤肝,悲胜怒,喜伤心,恐胜喜,思伤脾,怒胜思,忧伤肺,喜胜忧,恐伤肾,思胜恐”。
《医方考:“情志过极,非药可愈, 顺以情胜,《内经》一言,百代宗之,是无形之药也”。
此为五脏情志制约法。
运用情志之间阴阳属性的对立制约关系,调节情志,协调阴阳,是为阴阳情志制约法。
七情引出的气机异常,具有两极倾向的特点。
根据阴阳分类,人的多种多样的情感,皆可配合成对,例如,喜与悲、喜与怒、怒与恐、惊与思、怒与思、喜乐与忧愁、喜与恶、爱与恨等等,性质彼此相反的情志,对人体阴阳气血的影响也正好相反。
相反的情志之间,可以互相调节控制,使阴阳平衡。
喜可胜悲,悲也可胜喜;喜可胜恐,恐也可胜喜;怒可胜恐,恐也可胜怒等。
应采用使之产生有针对性的情志变化的刺激方法,通过相反的情变动,以调整整体气机,从而起到协调情志的作用。
情志制约法以其经典的治疗效果一直被历代中华人民为之自豪。
精神养生法是值得我们学习实践的。
《黄帝内经》说道只有形与神俱方能尽其天年。
《庄子》提到“抱神以静,形将自正”、“无劳汝形,无劳汝精,乃可以长生”,而《医钞类编》中也说到了“养生在凝神,神凝则气聚,气聚则形全”
这些都体现出了养神能使神健外更能使形全,这样形神共同得到健全,达到形与神俱的效果,养生之道在于养神其意就在于此。
通过对养生学的学习我发现了养生之道是那么的深不可测,博大精深。
在我看来,我对精神养生法只是略知一二,我将在以后的时间里去学习更多的养生知识来充实自己,使自己与周围的人过上健康美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