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杨礼赞》导学案

合集下载

语文白杨礼赞 导学案

语文白杨礼赞  导学案

14《白杨礼赞》导学案学习目标:1.初读课文,勾画出文中能表现作者情感的句子,并在吟诵中准确体会。

2.复读课文,标出文中描写白杨树外在特点的句子,并归纳出白杨树的形象。

3.再读课文,利用所学的象征的知识,从白杨树的外在形象分析出内在精神。

4.在实现中国梦的今天,我们仍需要白杨精神。

学习重点:归纳白杨树的外在形象特点学习难点:从外在形象分析出内在精神作者介绍: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人。

现代著名作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之一,我国革命文艺的奠基人之一。

处女作有《蚀》三部曲(包括《幻灭》《动摇》《追求》),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林家铺子》,“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等。

写作背景:《白杨礼赞》写于1941年3月,当时正处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

1940年他到延安讲学,然后离开延安到重庆。

这期间,作者看到了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种种事实,也欣喜地看到了广大的北方军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一致,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一次次地粉碎了日寇的“扫荡”,巩固和发展了敌后的抗日根据地。

作者从解放区人民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希望,增强了抗战必胜的信心,因而萌发了歌颂他们的强烈愿望。

一、导入:播放歌曲《小白杨》,欣赏白杨树的图片,引入课题。

二、解题:说说“礼赞”是什么意思?三、初读课文,把握情感基调。

自由朗读课文,找出作者直接赞美白杨树的句子。

四、再读课文,揣摩白杨树形象。

1.这是一种怎样的白杨树?作者反复强调的句子有哪些?2.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五、精读课文,理解白杨树象征意义1.作者仅仅是在礼赞白杨树吗?白杨树象征什么?2.作者为什么不直接赞美北方抗日军民?(插入写作背景)六、拓展延伸请你运用联想和想象,选择熟悉的事物说说它们的象征意义。

(梅花、翠竹、松柏、荷花、蜡烛、蜜蜂)七、推荐阅读书目:1.《美丽的白桦林》2.《西风胡杨》。

14《白杨礼赞》导学案

14《白杨礼赞》导学案

14、《白杨礼赞》导学案(第一课时)班级:姓名:主备人:李良美副备人:王勇审核人:于莉目标导航:1、掌握本文的生字、生词,文学常识。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3、体会作者对白杨树的赞美和喜爱之情。

一、自主学习。

1、《白杨礼赞》选自。

作者,原名,字,浙江桐乡人,家、家,茅盾是他的。

代表作有小说三部曲、、、等。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开垦.()主宰.()倦怠.()丫.枝()倔.强()婆娑.()虬.枝()伟岸.()傲.然()宛.然()秀颀.()鄙.视()妙手偶.得()坦荡如砥.()潜.滋暗长()恹恹.欲睡()参.天()旁逸.斜出()不折.不挠()纵.横决荡()楠.木()3、解释下列词语。

妙手偶得:坦荡如砥:潜滋暗长:恹恹:旁逸斜出:参天:婆娑:纵横决荡:秀颀: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结合题目思考“礼赞”的含义是什么?说说文中表达了作者对白杨树怎样的感情?2、文中多处出现“不平凡”,说一说白杨树“不平凡”的含义。

3、文章反复出现的一句话是什么?这句话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三、文章脉络。

第一部分():直抒对白杨树的崇敬、赞美之情。

第二部分():描写黄土高原的景色,交代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

第三部分():具体描绘白杨树的外形及气质,突出它的不平凡。

第四部分():揭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点明了文章的主题。

第五部分():以白杨树与楠木对比,表达鲜明的爱憎,再次赞美白杨树。

14、《白杨礼赞》导学案(第一课时)参考答案:二、1、礼赞是怀着敬意地赞扬的意思,“白杨礼赞”,也就是“礼赞白杨”,表达了作者对白杨树的赞美和崇敬之意。

2、课文两次提到“不平凡”,两次“不是平凡”。

“不平凡”就是伟大。

白杨树是一种“极常见”和“极易生长”的树,它当然很平常,但以它外形的美,尤其是内在美来说,它是不平凡的。

3、“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树”。

这句话是本文的抒情线索。

14、《白杨礼赞》导学案(第二课时)班级:姓名:主备人:李良美副备人:王勇审核人:于莉目标导航:1、体会排比、反问修辞方法的表达效果。

《白杨礼赞》导学案

《白杨礼赞》导学案

《白杨礼赞》导学案【目标定向】1.朗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感知作者对白杨树具体的礼赞。

2.结合写作背景,感悟作者对白杨树、北方军民、民族精神的赞美之情(重点)。

3.理解并学会运用象征的写作方法(难点)。

【个体自学】1.作者简介浙江桐乡乌镇人。

小说家、文学家、社会活动家。

原名沈德鸿,字雁冰。

作品有长篇小说《子夜》、《霜叶红于二月花》、《幻灭》、《动摇》、《追求》(《蚀三步曲》)。

短篇小说《林家铺子》、《春蚕》、《秋收》、《残冬》、(《农村三步曲》)2.写作背景本文写于1941年3月。

在此之前,作者茅盾在新疆工作一个时期之后,到延安讲学。

当时,是抗日战争相持阶段,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北方军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抗战多次粉碎了敌伪的疯狂“扫荡”,作者从解放区的人民身上看到了民族解放的前途和希望,深受鼓舞,写下了这篇热情洋溢的散文,借白杨树这一形象热烈的歌颂他们。

3.文体知识象征:是把要表达的意义寄托在所称赞的事物上的一种写作方法。

写法上对托意的物要进行细致的描写;做深刻细致的评价,加以评论点明象征意义。

作用:帮助作家把想说而不能说的话巧妙地告诉给读者。

预习任务一:1.正音正字主宰.( ) 倦怠.()地壳.()晕.圈()潜.滋暗长()婆suō()qiú()枝秀qí()坦荡如dǐ()yān yān()欲睡2.成语积累旁逸斜出:力争上游:坚强不屈:坦荡如砥:纵横决荡:学习任务一:提示:在文中直接画出句子,适当做旁注1、自由读课文,圈划出作者直接礼赞白杨树的句子,思考为何赞美白杨树?2、白杨树的不平凡表现在哪些方面?3、作者用了哪些方法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在文中画出至少一处,并分析。

学习任务二:4.作者只是赞美白杨树吗?结合写作背景与课文第7段分析。

5.了解、学习象征的写作手法,对梅、兰、竹、菊四君子作一番思考,用下列句式完成填空。

句式:我赞美,因为它,尤其象征,我要大声赞美。

导学案.白杨礼赞导学案.doc

导学案.白杨礼赞导学案.doc

1、白杨礼赞(第一课时)【导学目标】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掌握重点字词。

2、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领会作者的感情,理解文章内容。

【知识链接】1.本文作者茅盾(1896-1981年),现代作家,原名沈德鸿,字雁冰。

浙江桐乡乌镇人。

乌镇是太湖南部的鱼米之乡,是近代以来中国农业最为发达的地区,它紧邻现代化的上海,又是人文荟萃的地方,这对形成茅盾勇于面向世界的开放的文化心态以及精致入微的笔风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他的作品主要有《蚀》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长篇小说《子夜》《腐蚀》等,短篇小说《林家铺子》,中篇小说《路》等。

茅盾为繁荣社会主义文艺事业做出了毕生的努力。

他的小说具有丰富多彩的文学典型,并十分注重作品题材与主题的时代性和重大性,能反映时代全貌及其发展的史诗性, 提供了一幅中国现代社会演变的宏阔的历史画卷。

2.文章写作背景《白杨礼赞》写于1941年3月,那时,正处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

茅盾在1938年底到新疆学院文学院讲学,1940年3月到延安鲁迅艺术学院讲学,后来离开延安到重庆。

这期间,他欣喜地看到了广大的北方军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一致,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一次次地粉碎了日寇的“扫荡”,巩固和发展了敌后的抗日根据地。

作者从抗日根据地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希望,精神振奋,满怀激情地写下了《白杨礼赞》等散文。

由于当时作者生活在国民党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抒胸臆,所以采用含蓄的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热情歌颂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3.象征手法《白杨礼赞》运用了象征手法。

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某种概念、思想和感情的艺术手法。

象征体和本体之间存在着某种相似的特点,可以借助读者的想象和联想把它们联系起来。

例如蜡烛,光明磊落,焚烧自己,照亮别人的具体形象,可以使我们联想到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

14白杨礼赞导学案(含答案)

14白杨礼赞导学案(含答案)

2017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导学案(教师案)主备: ____ 审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班级_____ 姓名____________ 家长签名________ 日期_______第14课《白杨礼赞》教学目标:1.积累重要字词,理解象征手法。

2 •初步学会分析在记叙中穿插抒情的散文,品味散文的语言之美。

3.感受中华儿女质朴、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和意志。

教学重难点:1.理解课文中记叙描写与抒情的关系。

2.通过对白杨树形象的分析,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教学方法: 问题探讨法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法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生收集相关背景资料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新课:在北方白杨树是及其常见的一种树,房前,屋后,河畔,都有它的身影这节课我们要跟随作家矛盾的脚步,看看白杨树是一种什么英姿。

一.课前预习:了解作者及作品:1.填空:〈〈白杨礼赞》选自《矛盾全集,体裁是散文,作者是茅盾,作家、社会活动家,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人。

他的长篇小说的代表作是〈〈—夜》,短篇小说的代表有《春蚕》和《林家铺子》本文以白杨树为线索。

2.读课文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大毡子()主宰?()倦怠()婆娑()潜滋暗长()旁逸斜出()无边无垠()虬()枝恹恹()欲睡坦荡如砥()秀颀()二.精读课文,问题探究。

3•听课文朗读,感知文章内容。

用一句话概括文章大意。

4、茅盾笔下的白杨树是一种怎样的树?用“白杨树是_________________ 的树”的句式表达。

白杨树是倔强挺立的树。

白杨树是不折不挠、对抗西北风的树。

白杨树是力争上游的树。

白杨树是朴质、严肃、坚强不屈的树。

5.作者对白杨树表达了什么感情?从文中找出直接赞美白杨树的语句。

第1段: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第4段: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第6段: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白杨礼赞导学案

白杨礼赞导学案
A、汽车在望不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一条黄绿错综的大毡子。(比喻)
B、当你在积雪初融的高原上走过,看见平坦的大地上傲然挺立着一株或一排白杨树,难道你只觉得它是树?(反问)
C、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它是树中的伟丈夫。(拟人)
D、傲然地耸立,像哨兵似的,面对它们,你的恹恹欲睡的情绪又将如何?我那时是惊奇地叫了一声。(比喻,设问)
[甲]①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②它的干通常是丈把高,像是加过人工似的,一丈以内绝无旁枝。③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像加过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不旁逸斜出。④它的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⑤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⑥这是虽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⑦哪怕只有碗口哪样粗细,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两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
⑵无边无垠,(平坦得像磨刀石),这时如果不是宛若并肩的远山的连峰提醒了你,你会忘记了汽车是在高原上行驶。( )
⑶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成为一束,绝不(树枝从树干的旁边斜伸出来)。( )
⑷宛然象征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驰骋,冲杀突击),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 )
3.对下列句子修辞手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1)在第7段中,作者运用了哪些词语来赞美白杨树?
(2)文章是如何由树联想到人的?
(3)这一部分连用了四个反问句,这一组反问句的意思是怎样逐步加深的?
四、研读课文第五部分:
阅读思考:作者将白杨树与楠木进行比较,目的何在?
五、总结全文
?作者用象征手法,用北方极普通的白杨树,象征着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广大抗战军民英勇奋战,坚强不屈的精神和意志。

《白杨礼赞》导学案

《白杨礼赞》导学案

《白杨礼赞》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学习象征手法的运用。

2、品味文中优美而富有激情的语言,感受作者对白杨的赞美之情。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爱国情感。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把握文章的主旨。

(2)学习本文的抒情线索,体会作者情感的变化。

2、难点(1)理解象征手法的运用,并能在写作中进行借鉴。

(2)体会文中语言的节奏感和表现力。

三、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人。

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化活动家以及社会活动家。

代表作有小说《子夜》《春蚕》《林家铺子》等。

2、写作背景本文写于 1941 年 3 月。

那时,正处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

作者从解放区人民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希望,精神振奋,满怀激情地写下了这篇文章。

四、自主学习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主宰()倦怠()地壳()恹恹欲睡()倔强()婆娑()秀颀()坦荡如砥()2、解释下列词语。

(1)主宰:(2)倦怠:(3)妙手偶得:(4)坦荡如砥:3、朗读课文,思考: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白杨树的?五、合作探究1、白杨树有怎样的外形特点?作者是如何描写的?2、作者为什么要赞美白杨树?白杨树象征着什么?3、文中哪些地方运用了象征手法?请举例说明,并分析其作用。

六、精读品味1、找出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语句,进行赏析。

示例:“它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

也许你要说它不美。

如果美是专指‘婆娑’或‘旁逸斜出’之类而言,那么,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

但是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赏析:这段话运用对比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将白杨树与“好女子”相对比,突出了白杨树的“伟丈夫”形象,表现了白杨树的不平凡。

同时,“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增强了语言的气势,表达了作者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

白杨礼赞导学案

白杨礼赞导学案



形象
干,()
旺盛,要力争上游
枝,()
叶,()
皮,()
气魄
()
坚强,有斗争精神
()
()
2、白杨树象征了什么?思考二者之间的联系。
先独立思考,后小组讨论。
【拓展延伸】
礁石艾青
一个浪,一个浪
无休止地扑过来
每一个浪都在它脚下
被打成碎末、散开……
它的脸上和身上
像刀砍过的一样
但它依然站在那里
含着微笑,看着海洋……
《白杨礼赞》导学案
教师复备栏或学生笔记栏
【学习目标】(目标明确,行动才更有效。)
1.找出描写白杨树的语句及其象征意义。
2.学习象征的Leabharlann 法并尝试在写作中使用。【温故互查】(温故而知新。)
请将老师读到的词语写在下面。
1、2、3、
4、5、6、
【问题导学】(学习的导航图)
1、读文章的第5段,用文章的词语完成下表。
诗中的“礁石”让你想到了什么?
【达标测评】(自我检测一下,你的学习目标完成了没有。)
选择你熟悉的一种事物,写一段话描写它的形态特点,并赋予它象征意义。
【盘点收获】
象征就是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借助某人某物的具体形象(象征体),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情感。一般来讲,象征的手法有两种表达形式。一种是像《白杨礼赞》那样,直抒胸臆地点示出象征之意,一种是像《礁石》那样,让读者在诗与文的不言之中去意会其象征之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前预习:
(温馨提示:这是你学习能力的自我培养,也是对你的自觉性的考验。)
1、基础知识自学与交流(阅读作者与写作背景简介,画出重点读和记。)
茅盾(1896—1981),中国现代杰出的作家、文化活动家和社会活动家。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人。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子夜》、《腐蚀》,中篇小说《蚀》《幻灭》、《动摇》、《追求》三部曲,短篇小说有《林家铺子》,剧本《清明前后》等等。作品编为《茅盾全集》。
《白杨礼赞》导学案
———————————————————————————————— 作者:
———————————————————————————————— 日期:

课题:《白杨礼赞》
【知识链接】:
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或感情的艺术手法,也就是所谓的托意于物(采用方法:联想与暗示)。象征这种表现手法的作用主要是帮助作家把想说而不能说的话巧妙地告诉给读者。
[妙手偶得] 课文中指文学素养深的人偶然间所得到的。语出陆游诗《文章》:“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妙手,指技艺高超的人
预习检测:
1.字音字形。
⑴字音关——下面各组字的注音中,每一组有一处错误,请找出并改正。
A.坦荡如砥(dǐ)晕(yūn)圈潜(qián)滋暗长虬(qiú)枝()
B.旁逸(yì)斜出倦怠(dài)秀颀(qín)无边无垠(yín)()
象征与比喻的区别:1)象征是一种写作方法,是就篇章而言的,它着眼于全文的构思,即使用于局部,至少是文章的一个层次,决不会是一个单句;拟人和比喻是修辞方法,是就语言来说的,只表现在具体的句子上,不在篇章上。象征中的象征体是具体的,被象征的本体即概念、思想、感情一般都是抽象的;比喻中的喻体和本体通常都是具体的。2)象征与拟人的相同点都是把事物人格化,但象征大体都用在立意上,而拟人则用在语句的表现上,是为了写的生动形象。
改正:
2.词义关。用词凝练准确且变化多姿是本文语言上的一大特点。请根据提示,从给出的选项中选择合适的词语填入括号内。
(1)写高原之大,作者用()(2)写高原之平,作者用()
(3)写高原之色,作者用()(4)写枝条斜出,作者用()
A .黄绿错综B.坦荡如砥C.旁逸斜出D.无边无垠
第一课时 (总第 节课)
1、引导学生注意关键词。全文直接礼赞白杨树的语句和段落,从“那”到“这”,从第1段的“赞美”到第9段的“高声赞美”,说明什么?
2、文章反复强调:白杨树是“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 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你认为:极普通”与“不平凡”矛盾吗?请说明理由。
展示交流:
巩固提升:
1.根据下列词语的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
备课时间:2 月19 日 上课时间: 月 日
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作者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
2、把握本文的抒情线索,理清结构思路。
学习重、难点:作者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
学习过程:
导入:
树是自然界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是柳的风韵;“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是松的雄姿;“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是梅的倩影,今天让我们走进茅盾先生的《白杨礼赞》回到抗日战争的年代,到西北高原去走一走,领略一下“叶叶皆团结,枝枝争上游”的白杨树的英姿。
C.婆娑(suō)恹恹(yān)锤(chuí)炼不屈不挠(ráo)()
D.磨折(shé)挺拔(bá)楠(nán)木鄙(bǐ)视()
⑵字形关——下面是高哲同学利用本课所学的生词写的一段话,请找出其中的错别字并改正。
看旁移斜出的枝条,看耸入云霄的高枝,似乎永远都不会有倦殆。无论我们怎样锤练自己的语言都无法描写出它的神奇的美。
《白杨礼赞》写于1941年3月,是茅盾根据自己1940年从新疆归来赴延安途中的见闻和感受写的一篇散文。当时,抗日战争正处于艰苦的相持阶段,日本帝国主义正加紧对国民党的诱降。国民党反动政府阴谋制造了“皖南事变”,进犯抗日根据地;日寇也因此肆无忌惮地向我敌后抗日根据地进行疯狂扫荡。面对这种严酷的现实,全国人民,特别是抗日根据地军民在中国共产党与毛泽东的领导下,毫不妥协坚持抗战。这篇散文就是作者以昂扬的革命激情,通过对白杨树的赞美,歌颂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抗战的北方农民,及其所代表的我们民族的质朴、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茅盾的作品大部分是着力暴露旧社会黑暗的,正面歌颂党领导的革命斗争的作品并不多,这与作者的生活经历有关。但是,当他一踏上解放区的土地,便深深地被那里的一切所感动。于是,他不顾国民党反动派的白色恐怖,把解放区的新鲜空气带给了国统区的广大人民,用笔表示了他对共产党、对根据地军民的衷心赞美,写下了《白杨礼赞》这样热情洋溢的赞歌。
2.对下列句子修辞手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汽车在望不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一条黄绿错综的大毡子。(比喻)
B、当你在积雪初融的高原上走过,看见平坦的大地上傲然挺立着一株或一排白杨树,难道你只觉得它是树?(反问)
⑴若不是(文学素养深的人偶然间所得到的),便确是经过锤炼的语言的精华。( )
⑵无边无垠,(平坦得像磨刀石),这时如果不是宛若并肩的远山的连峰提醒了你,你会忘记了汽车是在高原上行驶。( )
⑶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成为一束,绝不(树枝从树干的旁边斜伸出来)。( )
⑷宛然象征了今天在华北平原( )
自学导引:
1、解题:题目中“礼赞”的意思是:。
2、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划出全文直接礼赞白杨树的语句和段落。想想:这些段落用了什么样的抒情方式进行抒情?
2)“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这句话在文中多次出现,你能说一说它的作用吗?
3)、文章从那几方面来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的?试理出作者的写作思路。
合作探究:(小组交流自学内容的基础上讨论探究)
2、初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积累生字词语。(学法:1)、自读课文,利用工具书积累字词;2)、听读或范读课文或小组学生朗读)
无边无垠(yín) 坦荡如砥(dǐ) 倦怠(dài )恹(yān)恹
晕( yùn )圈参( cān )天潜(qián )滋暗长
不折不挠( náo ) 婆娑(suō)虬(qiú)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