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文化重阳节

合集下载

重阳节的传统文化

重阳节的传统文化

重阳节的传统文化重阳节,也被称为重九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始于唐朝,与寒食节、清明节并称为中国的三大祭祖节日。

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日,是这一节日的固定日期。

在这一天,人们会进行丰富多样的传统文化活动,以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下面将从几个方面介绍重阳节的传统文化。

一、重阳节的起源重阳节源于中国古代的一个传说故事,相传唐朝时期,有一位名叫许景印的居士,他生活在一座名为信阳的山上,并观察到每年的九月九日都有很多人生病或者遭受灾祸。

为了解救人们的苦难,他告诉人们在九月九这天要采摘菊花、饮菊花酒、佩戴菊花以及登高饮酒,以消除病痛和厄运。

后来,人们流传下来,成为重阳节的传统活动。

二、登高远足重阳节的传统活动之一是登高远足。

人们会选择风景秀丽的山区或公园,在这天与家人、朋友一起爬山。

登高远足不仅能锻炼身体,还能增进亲情和友情。

在爬山途中,人们会唱山歌、吃爬山虎等传统食品,并且欣赏秋天的美景。

登高远足在重阳节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成为了人们喜爱的传统文化活动。

三、佩戴菊花重阳节的另一个传统活动是佩戴菊花。

相传菊花具有辟邪、驱毒的功效,佩戴菊花可以消灾避祸,保佑平安。

在重阳节这一天,人们会将菊花插在衣袖、胸前或者发髻上,以寓意祛病辟邪、迎福避祸。

此外,菊花还被用来泡酒,制作成各种美食,成为了重阳节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

四、饮菊花酒重阳节的重要传统文化活动之一是饮菊花酒。

酒是中国文化的贵重传统之一,而饮菊花酒则是重阳节的特色之一。

人们会采摘新鲜的菊花,加入白酒中,经过浸泡、蒸馏等工艺制成的菊花酒。

在欢乐祥和的氛围中,亲朋好友会聚在一起,品尝菊花酒,寄托自己对幸福和健康的祝福。

五、行善助人重阳节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行善助人的节日。

在这一天,人们会走访孤寡老人、病患儿童等弱势群体,给他们送去米、面、油等生活必需品,以表达对他们的关爱和关怀。

此外,还有人会参加各种志愿者活动,为社区、敬老院、福利机构等提供帮助。

这种善行可以弘扬社会正气,传递爱与温暖。

重阳节的传统文化

重阳节的传统文化

重阳节的传统文化重阳节,即农历九月初九,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之一。

这个节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被广大中国人民视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介绍重阳节的传统文化,包括传统习俗、寓意与象征、精神底蕴等。

一、传统习俗重阳节有着丰富的传统习俗,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登高、赏菊、插茱萸等。

重阳节天气开始转凉,人们喜欢登高远眺,以表达追求进步、追求卓越的意愿。

登高活动也象征着迎接新一年的到来,充满了希望和祝福的心情。

与此同时,重阳节也是欣赏菊花的好时机,人们会聚集在赏花胜地,欣赏绚丽多彩的菊花展览,体验花香花艳的美好。

此外,插茱萸也是重阳节的传统习俗之一,茱萸有驱邪除病的寓意,人们戴上茱萸,祈求神灵的保佑,辟邪消灾。

二、寓意与象征重阳节作为传统节日,寓意着中国文化中的团圆和尊老。

九月九日有重复的数字“9”,被视为吉祥之数,象征着长寿和健康。

综合起来,“重阳节”也代表着顺境、吉祥和幸福。

此外,尊老敬老也是重阳节的重要寓意,人们会在这一天亲自前往或者通过电话、信函等方式,向父母、祖父母等长辈表达孝心,送上祝福和感恩。

这体现了中国文化中尊敬长辈、崇尚家庭美德的传统观念。

三、精神底蕴重阳节的传统文化也体现了中国人民对于生命、健康和家庭的关注。

登高远眺寓意着追求梦想、追求卓越,而赏菊则表达了对生命的热爱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重阳节寄托了人们对于生活的向往和美好的期待。

另外,重阳节也提醒人们注重身体健康,因为这一天的阳气最旺盛,是传统医学上调养阳气、缓解寒湿病症的宜日。

因此,人们在这一天更加重视身体锻炼和养生调理,以保持健康的体魄。

总之,重阳节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

重阳节的传统习俗、寓意与象征、精神底蕴等方面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价值。

我们应当传承和弘扬这些传统文化,让重阳节在现代社会依然焕发魅力,传递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这样,我们不仅能够加强文化自信,也能够进一步凝聚人心,促进社会和谐与进步。

重阳节的传统文化与习俗

重阳节的传统文化与习俗

重阳节的传统文化与习俗重阳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之一,在每年农历九月初九庆祝。

它不仅是一个重要的文化活动,而且也被视为尊敬和崇拜老人的节日。

重阳节承载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和习俗,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一、重阳节的起源和历史重阳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

相传,一个叫华筝的仙女告诉了一位名叫许宛的人一个重阳节的来历。

据传,九月初九这一天的阳气最强,而阴气最弱,进而被认为是一个相对较好的日子。

所以,重阳节也被称为阳节。

二、重阳节的传统习俗1. 登高远足重阳节这一天,人们喜欢出门登高远足。

登高的习俗早在古代就已经形成,并成为重阳节的传统之一。

这不仅是为了迎接阳光的阳气,同时也是为了祛病驱邪、祈祝吉祥。

2. 赏菊花在重阳节这一天,菊花盛开,而菊花被视为吉祥的象征。

人们会前往菊花展览,欣赏各种各样的菊花,同时也将菊花插在衣帽上,以示吉祥和美好的寓意。

3. 喝菊花酒在重阳节这一天,许多人会喝一种叫做菊花酒的酒。

菊花酒是用菊花泡制而成的,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

人们相信,饮用菊花酒可以消灾避邪、延年益寿。

4. 坐九层塔重阳节这一天,人们会搭建九层塔。

九层塔通常是由五色纸制成,形状像楼层一样,寓意吉祥和祈福。

人们会坐在九层塔下,一边写下自己的名字和祈愿,一边念念有词,期望能够保佑家人平安健康。

5. 吃重阳糕重阳节这一天,人们还会吃一种传统的食物,叫做重阳糕。

重阳糕是一种用糯米粉和其他配料制成的糕点。

糕点上通常会刻上各种祥云和吉祥的图案,象征着幸福和好运。

三、重阳节的意义与对老人的尊重重阳节的传统习俗寓意着人们对老人的尊重和关怀。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老人一直被视为家庭的根基和智慧的象征。

重阳节是人们表达对老人孝敬之情的时刻,也是表达对长辈敬仰之情的机会。

重阳节也象征着秋天的到来和丰收的季节。

在农耕社会中,秋天是人们收获的季节,也是人们对劳动的回报和感恩的表达。

重阳节的习俗和庆祝活动是人们以欢乐和热情来庆祝的结果。

四、重阳节的现代庆祝如今,重阳节的习俗和庆祝活动已经与现代社会紧密结合。

重阳节的民俗文化

重阳节的民俗文化

重阳节的民俗文化重阳节,又称为“重八节”、“重阳节”或“踏秋节”,是我国传统的民俗节日之一。

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日,人们会庆祝此节,以纪念和祭祀祖先、迎接秋天的到来。

重阳节在中国历史悠久,承载了丰富的民俗文化。

一、重阳节起源重阳节起源于汉朝,最初是由战国时期的屈原和拜火教所推崇的日子。

后来,经过千百年的发展,重阳节逐渐成为一个家族团聚的节日,人们将此时当做祭祖之日。

二、重阳节习俗1. 登高迎秋重阳节当天,许多人会选择去登高,以表达对秋天的喜爱和敬意。

登高的活动不仅可以增进亲子之间的感情,也可以锻炼身体,同时欣赏到秋天绚丽多彩的风景。

2. 插茱萸插茱萸也是重阳节的重要习俗之一。

茱萸是一种植物,叶子呈金黄色,象征着吉祥和长寿。

人们会将茱萸插在衣领、帽子或者书包上,以祈求健康、吉祥和平安。

3. 佩戴蒲公英重阳节期间,人们也会佩戴蒲公英,以祈求好运和吉祥。

蒲公英有着飘散的种子和美丽的花朵,被认为能带走厄运,给人们带来好运。

4. 喝重阳茶重阳节还有一个重要的习俗就是喝重阳茶。

重阳茶是一种特殊的茶叶,人们相信饮用此茶可以驱邪、祛病并增添福寿。

5. 吃重阳糕重阳糕是一种传统的食物,在重阳节这天更是备受欢迎。

重阳糕由糯米、红枣等多种材料制成,寓意着吉祥和团圆。

三、重阳节的意义重阳节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和社会意义。

首先,此节日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标志着传统价值观念的传承和弘扬。

其次,重阳节是亲情和家庭团聚的时刻,让家人们更加珍惜彼此,加强亲密关系。

此外,重阳节也提醒人们关注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尊重和关爱父母和长辈。

四、重阳节的变与不变在现代社会,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重阳节的庆祝形式也有所变化。

例如,登高迎秋的方式更加多样化,人们可以选择去旅游景点、山顶或者户外运动场所。

同时,重阳节也成为了许多城市里举办各种文化活动的时机,从传统舞龙舞狮到花灯展览,各种庆祝活动层出不穷。

然而,尽管重阳节的庆祝方式发生了一些变化,但其核心价值和传统习俗仍然得到珍视和继承。

重阳节的传统习俗与文化内涵

重阳节的传统习俗与文化内涵

重阳节的传统习俗与文化内涵重阳节,也被称为重九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

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易经》中,被誉为阳气最盛的日子,通常在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这一天庆祝。

重阳节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更是一种重要的文化符号,蕴含着丰富的传统习俗与文化内涵。

一、登高祭祖重阳节的最常见习俗之一就是登高祭祖。

登高是重阳节最为重要的活动之一,也是人们表达对阳光、健康、长寿之美好寄托的方式。

登高可以使人们身心愉悦,增强体质,并且可以感受到蓝天、白云、碧水等自然景观的美丽。

而祭祖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之一,代表着对祖先的敬仰和感恩之情。

重阳节登高祭祖的习俗,表达了人们对祖先的思念之情,同时也倡导着尊老敬老的价值观。

二、赏菊观景重阳节也是赏菊观景的好时机。

菊花是重阳节的象征之一,因为在九月份,正是菊花盛开的季节。

在重阳节期间,许多城市和乡村都会举办盛大的菊花展览,吸引了大量的游客。

人们欣赏菊花不仅能够感受到花卉之美,也能够领略到菊花盛开所代表的坚强与坚持。

此外,从花艺角度来看,菊花在中国文化中也象征着高尚的品格和高贵的品质。

三、佩服茱萸重阳节时,人们还喜欢佩戴茱萸。

茱萸被视为重阳节的特色植物,其叶片的形状独特,散发出一股清新的香气。

佩戴茱萸被认为可以辟邪驱邪,保平安健康。

此外,茱萸还被视为重阳节的符号,象征着人们独立奋斗的精神。

佩戴茱萸的习俗延续了几千年,代表了人们对吉祥如意、幸福快乐的追求。

四、品尝重阳糕重阳糕是重阳节必不可少的美食之一。

它的制作工艺独特,口感鲜美,香甜可口。

重阳糕的制作过程从挑选材料、磨粉制糊、蒸煮与出炉等多个环节,需要经过精心准备和耐心等待。

品尝重阳糕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中贴近传统、感受文化的一种方式。

五、赠送菊花酒重阳节期间,人们还习惯赠送菊花酒。

菊花酒是一种用菊花蒸馏而成的传统酒水,带有菊花的芬芳香气。

赠送菊花酒寓意着良好的祝福和美好的心愿,同时也是表达对友谊的珍视和对亲人的思念。

重阳节的传统文化

重阳节的传统文化

重阳节的传统文化重阳节,又称为“重九节”、“踏秋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

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人们会在这一天登高远足、观赏菊花、采摘茱萸等,以迎接丰收和祈求健康、长寿的美好祝愿。

重阳节的传统文化深厚,代代相传,以下将从五个方面来介绍重阳节的传统文化。

一、登高远足重阳节的重要活动之一是登高远足。

古代中国人常常以登高放风筝、燃放火龙灯为乐,意在祈求旧病消除,新气象勃发。

尤其是在南方地区,人们登上山顶,眺望远方的美景,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登高远足不仅锻炼了身体,也给人们带来了愉悦和心灵的慰藉。

二、赏菊花重阳节正值秋天,菊花盛开,所以赏菊成了这个节日的传统习俗之一。

人们会前往园林、花坛、公园等地欣赏各式各样的菊花,感受秋天的美丽。

在唐代,诗人杜甫还有一首《菊花》的名篇,描述了秋天菊花的芬芳和生命的坚韧。

赏菊不仅使人们欣赏到自然之美,也让人们感受到生命的力量和坚韧不拔的品质。

三、拜祭祖先重阳节也是一个拜祭祖先的重要日子。

中国人有一句俗语叫“冥冥中有镜中人”,意思是祭祀祖先是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人们会在重阳节这一天祭祀祖先,表达对先人的敬仰之情,传承家族的血脉和传统价值观。

此外,拜祭祖先还有祈求祖先庇佑家族安宁、子孙满堂的寓意。

四、佩戴茱萸重阳节的传统习俗还包括佩戴茱萸。

茱萸是一种香草植物,被视为驱邪的神圣之物。

人们会将茱萸串在手腕、挂在门前或者佩戴在身上,以辟邪避灾,祈求平安。

佩戴茱萸在民间还有扬家族、纳良缘等寓意,被视为一个吉祥的象征。

五、饮菊花酒重阳节还有一个重要的传统习俗是饮菊花酒。

菊花酒是用酿造的方法将菊花制作成的一种酒,具有怡情、驱寒、清肝明目的功效。

人们会在重阳节酿造菊花酒,与亲朋好友一同饮用,共同度过一个欢乐祥和的节日。

总结:重阳节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通过登高远足、赏菊花、拜祭祖先、佩戴茱萸以及饮菊花酒等习俗,传承并弘扬着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这些习俗既有助于人们增进体力和心理健康,也有助于维系家族关系和友谊,更重要的是,体现了中国人对美好生活和幸福人生不变的向往与追求。

重阳节传统习俗民俗文化

重阳节传统习俗民俗文化

重阳节传统习俗民俗文化重阳节,又称重九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之一。

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中国人民都会庆祝这一节日,以传承和弘扬传统习俗和民俗文化。

重阳节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一些重阳节的传统习俗和民俗文化。

一、登高祈福重阳节是秋高气爽的好时节,因此人们都喜欢在这一天登高远眺。

登高除了锻炼身体之外,更重要的是寓意着瑞气升腾、福运之到来。

有些地方甚至会组织登山比赛,让人们体验攀登高山的乐趣。

登高时,人们还会佩戴一朵菊花,这是重阳节的象征之一。

菊花不仅代表着秋的美丽,也寓意着忠诚和高尚的品质。

因此,人们常把菊花作为重阳节的装饰品,以表达对节日和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避邪驱灾重阳节还有一个重要的传统习俗就是避邪驱灾。

在民俗中,重阳被认为是一个阴气重、邪魔难除的日子,所以人们会采取一系列的方式来驱除邪气和灾祸。

其中一项传统做法是佩戴菖蒲,菖蒲有一股浓重的芳香味,被认为可以驱邪避灾。

另外,人们还会向山水之神祷告,并祭拜先祖,以求得神灵的庇佑和保护。

三、饮菊酒、系重阳绳饮菊酒是重阳节的传统习俗之一。

人们在这一天会采摘菊花,将其泡在酒中,过一段时间后就可以品尝出芬芳的菊花酒。

饮菊酒不仅具有辟邪驱凶的作用,同时也能增进亲情和友谊,在欢声笑语中共庆佳节。

除了饮菊酒外,系重阳绳也是重阳节的重要习俗之一。

人们会将五彩的绳子系在手腕上,寓意着祈福和除病驱邪。

有的地方还会在重阳节的时候举办系重阳绳比赛,让人们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四、赏菊观戏赏菊观戏也是重阳节的传统活动之一。

人们会选择九月初九这一天,结伴前往公园或花坛,赏菊花的美丽。

菊花是重阳节的代表花卉,其丰富多样的品种和秀丽的花容常常让人流连忘返。

与赏菊活动相辅相成的是观戏。

在重阳节的时候,各地都会举办丰富多样的文艺演出,如传统戏曲、舞蹈、杂技等。

这不仅为人们提供了文化娱乐的机会,也让人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传统艺术。

五、包粽子重阳节还有一个重要的传统习俗就是包粽子。

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

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

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重阳节,又称为“踏秋节”、“登高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

每年农历九月初九日,人们秉持着崇敬长辈、展望美好未来的心情,同家人、亲友共度这一节日。

在这一天,人们登高祭祖、赏菊、饮菊花酒,各地也有丰富多彩的庆祝活动。

重阳节不仅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更寄托着人们的家国情怀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一、重阳节的由来重阳节起源于中国古代,源远流长,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相传,重阳是在秋天的第九个阳日,也是由于“重九”的谐音而得名的,寓意吉祥美好。

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九被视为一个吉祥的数字。

这一天人们信奉九这个数字能够辟邪、招财,因此重阳节也成为祛病消灾、祈福吉祥的佳日。

据古籍记载,重阳节最初被视为驱邪避凶的日子。

古人认为九月九日是阴阳气交汇的时刻,邪气最旺,因此要登高远离邪气,同时还会饮酒、佩茱萸等来祛除疾病。

此后,登高和远离瘟疫成为了庆祝重阳节的传统习俗。

二、重阳节的庆祝方式重阳节的庆祝方式丰富多样,各地都有一些独特的习俗传承至今。

主要包括登高、祭祖、赏菊、饮菊花酒等。

登高是重阳节最为重要的庆祝活动之一。

人们踏秋登山,不仅可以放松身心,享受大自然的美景,还可以远离疾病,祈求平安和健康。

各地的登高胜地琳琅满目,如黄山、庐山、峨眉山等,吸引了大批游客前往观光。

祭祖也是重阳节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这一天,人们会整理祖先的墓地,并上香、烧纸钱,表达对祖先的敬意和思念之情。

祭祖让人们感受到家族的温暖和凝聚力,传承家庭的优良传统。

重阳节期间,菊花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赏菊已有悠久历史,人们会前往菊花展览园区,欣赏各式各样的菊花艺术品,并通过赏菊来陶冶情操、寄托悲欢。

同时,人们还将菊花酿制成酒,称为“菊花酒”。

菊花酒不仅有醉人香气,还有着祛病健身的功效。

三、重阳节的文化意义重阳节作为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代表着人们对长辈的敬仰与关爱,以及对美好未来的希望。

首先,重阳节是尊敬长辈的重要时刻。

中国文化强调尊敬长辈,重阳节成为了表达对长辈敬意的好机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华传统文化重阳节【篇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之重阳敬老活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之重阳敬老活动金秋时节,重阳已至,在这个敬老爱老的日子里,为了突出幼儿园中华经典文化特色,弘扬中华民族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对孩子进行尊老、敬老的品德教育,让孩子们在生活中亲身感受节日文化、体验民俗风情,10月10日上午,肇庆市直属机关第二幼儿园结合九九重阳节,邀请市老干部大学的爷爷奶奶和幼儿园退休教师来园一起欢度节日。

孩子们为爷爷奶奶献上一杯热茶,祝爷爷奶奶健康长寿,表演了舞蹈《no body》,团体操《精忠报国》,和爷爷奶奶们一起玩游戏,给爷爷奶奶送上自己亲手制作的贺卡。

爷爷奶奶们也为孩子们表演了精彩的节目。

小小的重阳节活动,不仅让老人们感受到生活的乐趣,也为孩子们从小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品德修养奠定了基础,通过本次活动孩子们亲身体验到了在为别人带来快乐的同时也快乐了自己,从小与传统文化产生情感上的认知和共鸣,真正激发孩子爱祖国的情感。

【篇二:中国传统文化之传统节日】华人传统节日除夕(农历十二月廿九或三十)春节(农历正月初一)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龙头节(农历二月初二)上巳节(农历三月初三)寒食节(清明节前一日)清明节(公历4月5日前后)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七夕(农历七月初七)中元节(农历七月十四或十五)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寒衣节(农历十月初一)下元节(农历十月十五)腊八节(农历十二月初八)其中,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为中国七大传统节日。

一、除夕:农历十二月大年三十晚上叫除夕。

来历:除夕最早源于先秦时期的“逐除”。

据记载,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用击鼓的方法来驱除“疫疠之鬼”,来年才会无病无灾。

这就是“除夕”节的由来。

“除”意思是“交替”;“夕”意思是“夜晚”。

故除夕之夜,含有“旧岁到此而除,明日另换新岁”的意思。

“除”乃除旧布新之意。

“除夕”有“送旧迎新、祛病消灾”的意思。

风俗活动:守岁、放烟花、吃团圆饭。

诗句:(唐)范成大《卖痴呆词》:“除夕更阑人不睡,厌禳钝滞迫新岁;小儿呼叫走长街,云有痴呆召人卖。

”二、春节:农历正月初一即春节。

是农历的一岁之首,俗称“大年”。

是我国民间最热闹、最隆重的一个传统节日。

来历:古代的春节,是指农历二十四个节气中的“立春”时节,南北朝以后才将春节改在一年岁末,并泛指整个春季,这时大地回春,万象更新,人们便把它作为新的一年的开始。

到了辛亥革命后的民国初年,改农历为公历(阳历)后,便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

直到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上才正式把正月初一的新年定为“春节”,至今仍有许多人将过春节叫过年。

年:人们常把过春节说成“过年”,而“年”的最初含义与今天根本不同。

据说,在很古的时候,世界上有一种最凶恶的野兽叫“年”。

它一出来,见人吃人,见畜伤畜,人们生命安全受到严重威胁。

天神为了惩罚“年”,把它锁进深山,只许它一年出山一次。

人们发现“年”有“三怕”——怕红颜色、怕响声、怕火光。

于是,有一年腊月三十晚,大伙在门口贴上红纸,不断地敲锣打鼓、放鞭炮,晚上屋子里彻夜点上灯,“年”来了一看,家家灯光通明;一听,处处放炮声,吓得它不敢进村。

白天它又偷偷下山来,见还是户户门上红,遍地咚咚响,吓得它胆颤心惊,调头又跑回去了。

从此后,“年”一直没敢再来,据说饿死在深山老林里了。

后来,人们才把防“年”、“驱年”,变成安安稳稳地过年了。

风俗活动:贴春联、放爆竹、敲锣鼓、吃饺子、拜年。

诗句:王安石《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三、元宵节:阴历正月十五日,又称“上元节”,是我国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

来历:我国古代历法和月相有密切的关系,每月十五,人们迎来一年之中第一个月满之夜,这一天被看作是吉日。

早在汉代,正月十五已用作祭祀天帝、祈求福佑的日子。

后来古人把正月十五称“上元”,七月十五称“中元”,十月十五称“下元”。

在南北朝早期,三元已是要举行大典的日子,三元中,上元最受重视。

到后来,中元、下元的庆典逐渐废除,而上元经久不衰。

“上元”夜称“元夜”、“元夕”或“元宵”,元宵这一名称一直沿用至今。

因有张灯、看灯习俗,民间又称“灯节”。

风俗活动:吃元宵、踩高跷、挂花灯、猜灯谜。

诗句:(宋)欧阳修《生查子元夕》:“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到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四、立春:每年的第一个节气就是“立春”,人们通常叫“打春”。

来历:我国历史上每年立春这一天,人们穿上节日的服装,抬着一头纸糊的大耕牛,载歌载舞上街游行。

游行后,把纸糊的耕牛抬到县衙的公堂上,由县官亲自执鞭打三下,意思是“大地回春,赶紧耕种。

”因此,人们就把立春叫做“打春”。

风俗活动:吃春饼、春卷。

用布制作小娃娃或公鸡,佩戴在孩童身上。

缝小布袋,内装豆、谷等杂粮,挂在耕牛角上。

用鞭子打春牛(用泥做)三下,将泥牛打烂,土而洒在农田。

诗句:《附三醉立春》:“撷来新韭碧参差,金脍银芽色色丝.;一片软云细细裹,奉与父老报春知。

”五、寒食:清明节前一天是寒食节。

来历、故事:春秋时出亡多年的晋国公子重耳回国即位,即晋文公,封赏随其亡的臣子,唯独漏掉介子推。

于是介子推携老母隐居绵山。

晋文公得知后欲加封赏,寻至绵山,找不到他,便想烧山逼他出来。

但介子推坚持不出,结果母子二人俱被烧死。

晋文公于是规定每年这一天禁止人们起火烧饭,以寒食表示悼念。

风俗活动:不生火、吃寒食、扫墓。

诗句:韩翃《寒食》:“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六、清明节:来历:农历三月初八是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是我国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

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

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

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

风俗活动:除了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蹴鞠、打马球、荡秋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

诗句: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清明节习俗:。

七、端午节:阴历五月初五日为“端午节”,是我国的一个古老节日。

“端午”本名“端五”,端是初的意思,“五”与“午”互为谐音而通用。

来历:我国古代最早的爱国诗人屈原遭谗言被放逐后,目睹楚国政治日益腐败,又不得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无力拯救危亡的祖国,于是自投汩罗江以殉国。

此后,人们为了不使鱼虾吃掉其尸体,纷纷用糯米和面粉捏成各种形状的饼子投入江心,这便成为后来端午节吃粽子、炸糕的来源。

风俗活动:吃粽子、赛龙舟。

诗句:文秀《端午》诗:“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八、七夕节:阴历七月七日的晚上称“七夕”。

来历:民间传说牛郎织女阴历七月七日在天河鹊桥相会,后有妇女于此夜向织女星穿针乞巧等风俗。

所谓乞巧,即在月光下对着织女星用彩线穿针,如能穿过七枚大小不同的针眼,就算很“巧”了。

风俗活动:妇女比赛针线活。

九、中秋节:阴历八月十五日,这一天正当秋季的正中,故称“中秋”。

人们把它看作大团圆的象征。

来历:据传说,元朝末年,广大人民为了推翻残暴的元朝统治,把发起暴动的日期写在纸条上,放在月饼馅子里,以便互相秘密传递,号召大家在八月十五日起义。

终于在这一天爆发了全国规模的农民大起义,推翻了腐朽透顶的元朝统治。

此后,中秋吃月饼的风俗就更加广泛地流传开来。

风俗活动:晚上备上各种瓜果和熟食,赏月,吃月饼。

诗句:唐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

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

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

”十、重阳节:我国古代以九为阳,阴历九月九日正是阳月阳日,故名“重阳”。

来历、故事:相传东汉时费长房对汝南人桓影说:“九月九日汝南将有大灾难,赶快叫家里人缝制小袋,内装茱萸,缚在臂上,登上高山,饮菊花酒,借以避难。

”桓景这一天全家登山,晚上回家,果然家里的鸡、狗、羊全部死掉。

从此,民间就有在重阳节做茱萸袋、饮菊花酒、举行庙会、登高等风俗。

因“高”与“糕”音同,所以又有吃“重阳糕”的习俗。

风俗活动:做茱萸袋、吃重阳糕、饮菊花酒、举行庙会、登高。

诗句:唐代诗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十一、冬至:农历十一月二十二是冬至节。

来历:在我国古代对冬至很重视,冬至被当作一个较大节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而且有庆贺冬至的习俗。

《汉书》中说:“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

”人们认为:过了冬至,白昼一天比一天长,阳气回升,是一个节气循环的开始,也是一个吉日,应该庆贺。

风俗活动:北方有冬至宰羊,吃饺子、吃馄饨的习俗,南方则有吃冬至米团、冬至长线面的习惯。

各个地区在冬至这一天还有祭天祭祖的习俗。

诗句:(唐)白居易《邯郸冬至夜》:“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著远行人。

”十二、腊八节:农历腊月初八。

古代十二月祭祀“众神”叫腊,因此农历十二月叫腊月。

来历:从先秦起,腊八节都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和吉祥。

据说,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得道成佛之日也在十二月初八,因此腊八也是佛教徒的节日,称为“佛成道节”,寺院每逢这一天煮粥供佛,以后民间相沿成俗,直至今日。

风俗活动:喝腊八粥,祭祖敬神,胭脂腊八蒜。

备注:龙头节:农历二月初二。

来历:民间传说,每逢农历二月初二,是天上主管云雨的龙王抬头的日子。

从此以后,雨水会逐渐增多起来。

因此,这天就叫“春龙节”。

我国北方广泛的流传着“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

”的民谚。

上巳节:农历三月初三来历:古称上巳(si)节,是一个纪念黄帝的节日。

相传三月三是黄帝的诞辰,中国自古有“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生轩辕”的说法。

魏晋以后,上巳节改为三月三,后代沿袭,遂成汉族水边饮宴、郊外游春的节日。

农历三月三日,也是道教神仙真武大帝的寿诞。

真武大帝全称“北镇天真武玄天大帝”,又称玄天上帝,玄武,真武真君。

生于上古轩辕之世,华历三月三日。

不少专家倡议将轩辕黄帝诞辰三月三日、上巳节设立“中华圣诞节”,以增强民族凝聚力。

农历三月三,还是传说中王母娘娘开蟠桃会的日子。

上元节、中元节、下元节中国岁时节令有所谓“三元”,指正月十五上元,七月十五中元和十月十五下元。

上元也就是天官大帝诞辰,唐代以一、七、十月之十五日分称上元、中元、下元:上元祭天官,中元祭地官,下元祭水官,各地奉祀三官大帝的寺庙都会举办盛大的庆贺活动。

三官的诞生日分别为农历的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这三天被称为“上元节”“中元节”“下元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