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一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知识点梳理

苏教版一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知识点梳理
苏教版一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知识点梳理

第二单元用感官观察

1. 本单元主题的提出

观察是人认识自然的基本方法,也是小学生学科学的重要方法。在科学探究过程中,我们在观察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再借助观察获得发现,进而形成合理的解释和结论。科学离不开事实的证据,而事实证据的获得则离不开观察。观察是所有科学的基础。从个体的认识来看,观察是儿童认识世界的基本方法。婴儿呱呱坠地,就开始用感官从周围世界获取信息。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的观察能力逐步发展,这不仅增强了他们获取信息的能力,更有助于他们区分主观的世界和客观的世界,为学习小学科学课程做准备。所以本套教材在指导学生初步了解科学是什么之后,即以观察为起点,着力于小学生科学思维的培养。一年级学生对自然事物充满了好奇心和求知欲,对周围的事物总是想摸一摸、看一看、闻一闻……这些都是人类探究世界的本能的观察行为。本单元将以学生感兴趣的游戏活动为载体,在解决一个又一个他们感到好奇的小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明白观察伴随着今后科学探究的每一步,逐渐学会各种观察的方法,养成认真观察的好习惯,培养良好的观察能力和观察品质。

2. 本单元对《课程标准》的落实

(1)本单元通过一系列动手、动脑活动,落实《课程标准》低年段的

课程目标。

科学知识:观察、描述常见物体的基本特征。

科学探究:在教师指导下,能利用多种感官或者简单的工具,观察对象的外部形态特征及现象。

科学态度: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常见的动植物和物质的外在特征、生活中的科学现象、自然现象表现出探究兴趣。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了解生活中常见的科技产品及其给人类生活带来的便利。

(2)本单元学习内容基于《课程标准》低年段的课程内容。

9.1 动物通过不同的器官感知环境。

举例说出动物可以通过眼、耳、鼻等感知环境。

10.1 人体有感知各种环境刺激的器官。

识别眼、耳、鼻、舌、皮肤等器官。

1.1 物体具有质量、体积等特征。

通过观察,描述物体的轻重、薄厚、颜色、表面粗糙程度、形状等特征。

17.3 工具是一种物化的技术。

描述肉眼观察和简单仪器观察的不同。

3. 本单元次级主题的构成及逻辑关系

本单元由三课组成:《认识感官》《感官总动员》《借助工具观察》。对于感官功能的认知和体验,采用了由分到总,由单一到综合的设计思路,三课之间也具有层层递进的内在逻辑。总体上来说,是对科学方法,即观察能力的训练。第一课,从明确什么是感官入手,分别用眼、

耳、鼻、舌、皮肤进行观察,认识感官的功能。第二课,用两种、三种感官来品茶和观察蜡烛,并在仔细观察的基础上尽可能多地描述物体的特征。第三课,当学生发现用肉眼和放大工具看到了不一样的指纹,用耳朵和借助听诊器听到了不一样的声音后,会引发对观察工具浓厚的兴趣。通过了解各种各样的观察工具,知道是越来越先进的工具提高了人类的观察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三课也呈现了人类观察活动不断深入、观察工具不断完善、观察能力不断提高的过程。

4、课时建议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