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试卷104
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311)研究生考试试卷与参考答案(2025年)

2025年研究生考试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311)自测试卷与参考答案一、选择题(本大题有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关于教育的社会属性,以下哪种说法是正确的?A. 教育具有生物属性B. 教育具有永恒性C. 教育具有历史性D. 教育具有阶级性答案:C解析:教育的社会属性包括历史性、阶级性、生产性、科学性、民族性等。
历史性是指教育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具有时代特征。
A项生物属性属于教育的本质属性,排除;B项永恒性是指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只要人类社会存在,就存在教育,排除;D项阶级性是指教育反映一定阶级的要求并为一定阶级服务,排除。
因此,正确答案为C。
2、在班级管理中,以下哪种领导方式最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A. 权威型领导B. 民主型领导C. 放任型领导D. 专制型领导解析:民主型领导是指领导者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与学生共同参与班级管理的一种领导方式。
这种领导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和集体荣誉感,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A项权威型领导是指领导者以命令和权威的方式管理学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C项放任型领导是指领导者对学生的行为不加干预,不利于学生的纪律性和责任感培养;D项专制型领导是指领导者以严厉和惩罚的方式管理学生,不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和成长。
因此,正确答案为B。
3、关于教师的专业发展,以下哪种说法是错误的?A. 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指教师在专业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发展B. 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一个持续的过程C. 教师的专业发展只关注教师个体的成长D. 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答案:C解析: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指教师在专业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发展,是一个持续的过程。
A、B两项表述正确。
教师的专业发展既关注教师个体的成长,也关注教师群体的共同进步,因此C项表述错误。
D项表述正确,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因此,正确答案为C。
4、根据杜威(John Dewey)的观点,以下哪一项最能代表他的教育理念?A. 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B. 教育应当遵循自然C. 知识是通过感官获得的D. 教师应作为知识的权威解析:杜威强调教育过程应该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并且学校应该像一个小社会一样运作,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学习。
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国古代教育史)-试卷4

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国古代教育史)-试卷4(总分:56.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16,分数:32.00)1.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分数:2.0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2.“升舍”制度是( )创立的。
(分数:2.00)A.元代B.宋代√C.唐代D.明代解析:3.“庆历兴学”的发起者是( )。
(分数:2.00)A.司马光B.蔡京C.范仲淹√D.王安石解析:4.“学田”制度是在( )作为制度确定下来的。
(分数:2.00)A.元代B.宋代√C.唐代D.明代解析:5.殿试制度作为科举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定型于( )。
(分数:2.00)A.明代B.元代C.唐代D.宋代√解析:6.“苏湖教法”的创始人是( )。
(分数:2.00)A.孙复B.石介C.胡瑗√D.范仲淹解析:7.作为对古代科举制度的重要改革,“三年大比”制度确立于( )。
(分数:2.00)A.唐代B.宋代C.元代D.明代√8.“书院”作为一种教育组织形式正式形成是在( )。
(分数:2.00)A.唐代B.宋代√C.元代D.明代解析:9.宋代“熙宁兴学”的发起者是( )。
(分数:2.00)A.欧阳修B.王安石√C.范仲淹D.蔡邕解析:10.作为我国科举制度的一项重要改革,“弥封”制度是在( )时确立的。
(分数:2.00)A.唐代B.宋代√C.元代D.明代解析:11.在中国古代的科举考试中,“誊录”制度是在( )时确立的。
(分数:2.00)A.宋代√B.唐代C.元代D.明代解析:12.程朱理学控制科举与学校始于( )。
(分数:2.00)A.宋代B.元代√C.明代D.清代解析:13.在中国古代的科举考试中,“锁院”制度是在( )时确立的。
[考研类试卷]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模拟试卷109.doc
![[考研类试卷]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模拟试卷109.doc](https://img.taocdn.com/s3/m/3f2c794e89eb172ded63b795.png)
[考研类试卷]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模拟试卷109一、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教育学发展过程中存在着“源”与“流”的关系问题,“源”是指教育实践,“流”是指( )。
(A)教育问题(B)教育理论(C)教育现象(D)教育规律2 教育可以“简化”文化,吸收其基本内容;教育可以“净化”文化,消除其不良因素。
这体现了教育对文化具有( )功能。
(A)选择(B)发展(C)传递(D)保护3 “教育的根本功能不是提高人的生产能力,而是造成人的不同品质,与现存的社会经济结构和等级秩序相适应。
”这句话阐述的教育经济学理论是( )。
(A)人力资本理论(B)筛选假设理论(C)劳动力市场理论(D)社会化理论4 “当其可之谓时,时过而后学,则勤苦而难成。
”这说明人的身心发展具有( )。
(A)不平衡性(B)顺序性(C)阶段性(D)差异性5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教育方针中,首次提出“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的是( )。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B)《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C)“五七指示”(D)《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6 《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这篇报告中特别强调的两个基本理念是( )。
(A)终身教育和学习型社会(B)民主教育和全民教育(C)终身教育和民主教育(D)全民教育和学习型社会7 作为有关各学科的纲领性指导文件,主要规定学科知识范围、深度及其结构、教学进度和教学方法上的基本要求,发挥着教学工作“组织者”作用的是( )。
(A)课程目标(B)课程标准(C)课程实施(D)课程计划8 要求评价脱离预定目标,重视课程与教学的所有结果包括非预期结果,属于( )。
(A)目标参照评价(B)目标本位评价(C)目标游离评价(D)目标解释评价9 “教学活动的每个步骤、每个环节都将受到教学设计方案的约束和控制”说明教学设计具有( )。
(A)统合性(B)操作性(C)创造性(D)指导性10 “大有大成,小有小成”是( )教学原则具体运用的结果。
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试卷101

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试卷101(总分:118.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46,分数:92.00)1.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分数:2.0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2.20世纪70年代兴起,在当代西方教育理论界占主导地位的教育思潮是( )。
(分数:2.00)A.实用主义教育学B.文化教育学C.实验主义教育学D.批判教育学√解析:解析:抓住关键词“70年代”。
批判教育学是20世纪70年代之后兴起的一种教育思潮,也是当前在西方教育理论界占主导地位的教育思潮。
3.依照教育目的,教育在实际运行中所出现的与之相符合的结果,体现了教育的( )。
(分数:2.00)A.正向功能B.负向功能C.显性功能√D.隐性功能解析:解析:该题需要考生抓住“与之符合的结果”这一关键词,正负向功能的区分是效果影响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
显隐形功能的区分是,结果是事先所“预期的”还是“非预期”的,即“符合结果的”或者“不符合结果的”。
一旦隐性的潜在功能被有意识地开发、利用,就转变成了显性功能。
4.20世纪70年代初出现于西方国家的一种教育理论,认为劳动力市场划分为不同部分,教育是将人们分配到不同劳动力市场的重要手段的理论叫做( )。
(分数:2.00)A.人力资本理论B.劳动力市场理论√C.筛选假设理论D.教育万能论解析:解析:抓住关键词“劳动力市场”即可判断正确答案为“劳动力市场理论”。
5.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课程改革的代表人物布鲁纳的《教育过程》一书面世。
下列对该书基本主张的概论中,不正确的是( )。
(分数:2.00)A.强调学术标准,注重教学内容的现代化√B.强调学科基本结构的学习和发现教学法的运用C.强调中小学教师和课程专家在课程改革中的作用D.主张任何学科都能以某种方式交给任何年龄阶段的任何儿童解析: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课程理论及其主流派的掌握情况。
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教育研究资料的整理与分析)-试卷1.doc

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教育研究资料的整理与分析)-试卷1(总分:58.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26,分数:52.00)1.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分数:2.0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根据( )的不同,定量分析可以分为描述性统计分析和推论性统计分析两种。
(分数:2.00)A.研究方法B.研究目的C.研究手段D.研究结论3.用于数据描述的指标有( )。
(分数:2.00)A.集中量数B.差异量数C.地位量数D.以上都是4.在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且不受极端数值的影响的是( )。
(分数:2.00)A.算术平均数B.标准差C.中位数D.众数5.下列不属于集中量数的是( )。
(分数:2.00)A.算术平均数B.标准差C.中位数D.众数6.在51、68、57、59、63、72、57、67这一组数据中,中位数是( )。
(分数:2.00)A.59B.63C.61D.577.在32、79、82、77、89、82、84这一组数据中,众数是( )。
(分数:2.00)A.82B.84C.79.5D.778.差异量数的指标包括( )。
(分数:2.00)A.全距B.标准差C.平均差D.以上都是9.下列对集中量数和差异量数关系的表述,正确的是( )。
(分数:2.00)A.差异量数越大,集中量数的代表性越大B.差异量数越大,集中量数的代表性越小C.集中量数越大,差异量数的代表性越大D.集中量数越小,差异量数的代表性越小10.标准分数又可以称为( )。
(分数:2.00)A.地位量数B.Z分数C.相对位置量数D.以上都是11.相关系数的取值范围是( )。
(分数:2.00)A.0<r≤1B.-1≤r≤1C.1≤r<0D.r=012.相关系数r=1时,表明两个变量为( )。
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教育研究方法)-试卷4

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教育研究方法)-试卷4(总分:58.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25,分数:50.00)1.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分数:2.0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2.某研究者设计的研究是“高考改革的阻力分析——基于利益相关者的视角”,这一研究属于(分数:2.00)A.基础研究B.应用研究C.价值研究√D.事实研究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育研究的类型。
对教育研究的类型的划分,主要有三个维度:(1)根据教育研究对象及任务,将教育研究分为教育价值研究、教育事实研究。
其中教育价值研究是一种应然研究,揭示的是“为什么”和“如何做”的问题;教育事实研究是一种实然的研究,主要解释“是什么”的问题。
(2)根据教育研究的目的不同,将教育研究分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
其中基础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发展和完善理论,通过研究,寻找新的事实,阐明新的理论或重新评价原有理论,它回答的是“为什么”的问题,与建立教育的一般原理有关。
应用研究用于应用或检验理论,评价它在解决教育实际问题中的作用。
应用研究具有直接的实际应用价值,旨在解决某些特定的实际问题或提供直接的实际应用价值,解决某些特定的实际问题或提供直接有用的知识,回答“是什么”的问题。
(3)按照教育研究的范式不同,将教育研究分为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
本题的命题是“高考改革的阻力分析——基于利益相关者的视角”,采用思辨的方法。
因此,本题的答案是C。
3.在研究“大学内部治理结构”的问题上,研究者的理论基础有:委托代理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等。
但论文中两个理论都没有恰当使用。
这一研究违反了(分数:2.00)A.理论联系实际原则√B.创新性原则C.客观性原则D.伦理性原则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育研究的基本原则。
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试卷107.doc

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试卷107(总分:118.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46,分数:92.00)1.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分数:2.0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以教育学自身的理论陈述和研究状况为研究对象,涵盖教育学理论形态的研究和教育学研究的研究是( )。
(分数:2.00)A.教育学B.教育科学C.教育语言学D.元教育学3.根据美国社会学家默顿的观点,在教育实际运行中出现的非预期的教育结果叫做( )。
(分数:2.00)A.显性功能B.隐性功能C.正向功能D.负向功能4.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所具有的根本属性是( )。
(分数:2.00)A.社会性B.历史性C.阶段性D.民族性5.小学的教学多采用直观形象的方式进行,而中学则采用抽象讲解的方式进行。
这说明人的身心发展具有( )。
(分数:2.00)A.阶段性B.顺序性C.差异性D.不平衡性6.有关我国教育方针的具体表述,199 5年我国颁布的《教育法》对此做出了明确的规定。
下列哪一项不属于教育方针的具体内容。
(分数:2.00)A.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为人民服务B.必须同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C.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D.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7.在下列文件中,要求实行义务教育“五三”学制的地区向“六三”学制过渡的是( )。
(分数:2.00)A.1995年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B.1993年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C.1985年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D.2001年的《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8.教师主导作用的正确和完全的实现,其结果必然是( )。
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试卷103

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试卷103(总分:118.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46,分数:92.00)1.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分数:2.0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2.20世纪70年代西方教育学界兴起一股反对资本主义学校教育的思潮,他们对资本主义现实社会中的种种剥削和压迫展开尖锐的抨击,从教育层面揭示造成社会差别、歧视和对立的社会根源。
这一教育学派是( )。
(分数:2.00)A.实验教育学B.文化教育学C.批判教育学√D.科学教育学解析:解析:20世纪70年代西方教育学界兴起一股反对资本主义学校教育的思潮——“批判教育学”,他们对资本主义现实社会中的种种剥削和压迫展开尖锐的抨击,从教育层面揭示造成社会差别、歧视和对立的社会根源。
主要代表人物包括美国的鲍尔斯和金蒂斯《资本主义美国的学校教育》(1976)、阿普尔的《教育与权力》(1982)和法国布迪厄的《教育、社会和文化再生产》(1979)等等。
3.生物起源说认为,教育的产生源于生物冲动或种族需要。
这种观点的局限性表现在( )。
(分数:2.00)A.否认了教育的生物性B.否认了教育的心理化C.否认了教育的历史性D.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解析:解析:本题属于基本知识点识记内容。
生物起源说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
4.在清末民初,政府通过了许多的新学制,而哪一个学制强调了以“军国民教育”、“实利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育”作为教育的宗旨( )。
(分数:2.00)A.壬寅学制B.癸卯学制C.壬子——癸丑学制√D.壬戌学制解析:解析:本题属于基本知识点识记内容。
清末民初颁布的学制是壬子一癸丑学制。
5.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要求教育工作应做到(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试卷104(总分:118.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46,分数:92.00)1.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分数:2.0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2.1623年,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提出来,并与其他学科并列的是( )。
(分数:2.00)A.培根√B.夸美纽斯C.康德D.赫尔巴特解析:解析:本题属于基本知识点识记内容。
培根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提出来。
3.某班教师为了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动机,开展了一系列学习竞赛活动。
结果如教师所料,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成绩明显提高。
但没有想到的是,学生之间相互猜忌、隐瞒学习资料等现象日趋严重。
上述事实表明,教育( )。
(分数:2.00)A.既有正向显性功能,又有正向隐性功能B.既有负向显性功能,又有负向隐性功能C.既有正向隐性功能,又有负向隐性功能D.既有正向显性功能,又有负向隐性功能√解析:解析:从作用的方向上来看,教育功能可分为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
正向教育功能是指有助于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的积极影响和作用;负向教育功能是指阻碍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的消极影响和作用。
从作用的呈现形式看,教育功能可分为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
显性教育功能是指依照教育目的,教育在实际运行中所出现的与之相符合的结果;隐性教育功能是伴随显性教育功能所出现的非预期的功能。
开展学习竞赛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了学习成绩的提高属于正向的显性功能;但导致学生相互猜忌、隐瞒学习资料等现象属于负向隐性功能。
因此,答案选D。
4.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经济学家提出的教育的作用在于帮助雇主识别不同能力的求职者,以便把他们安置到不同职业岗位上的理论是( )。
(分数:2.00)A.人力资本理论B.劳动力市场理论C.筛选假设理论√D.教育万能论解析:解析:抓住关键词“识别不同能力”,即教育是一种筛选装置,正确答案为筛选假设理论。
5.“个体心理发展的实质是环境影响的结果,环境影响决定个体心理发展的水平与形式”的观点属于( )。
(分数:2.00)A.内发论B.外铄论√C.内外因交互作用论D.双因素论解析:解析:抓住关键词“环境”,可知题干所反映的观点为环境决定论,即可判断为外铄论。
6.义务教育的基本内涵是:国家与社会有义务确保全体适龄儿童接受法定年限的学校教育、家长有义务送适龄子女接受法定年限的学校教育和( )。
(分数:2.00)A.学校有义务为适龄儿童提供公平的教育B.适龄儿童有义务接受法定年限的学校教育√C.公共机构有对适龄儿童开放并进行教育的义务D.企事业单位和个人不得雇用学龄儿童解析:解析:义务教育是依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必须接受,家庭、学校和社会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
因此,答案选B。
7.下面哪一次教育法规,确立了我国20世纪末教育发展的总目标,即“两基”、“两全”、“两重”( )。
(分数:2.00)A.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B.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C.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D.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解析:解析:19 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确定了我国20世纪末教育发展的总目标,即: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要建设好一批重点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
简称为“两基”、“两全”、“两重”。
8.课程评价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其分类依据是( )。
(分数:2.00)A.评价者身份B.评价时间√C.评价与目标的关系D.评价者的关注点解析:解析:按照课程评价的评价时间不同,课程评价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
9.“导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这句古语所反映的教学原则是( )。
(分数:2.00)A.直观性原则B.启发性原则√C.激励性原则D.巩固性原则解析:解析:“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反映了教学中的启发性原则。
10.按照布卢姆目标分类学的基本要求,下列选项中,不宜作为教学目标的表述是( )。
(分数:2.00)A.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B.培养学生区别事实与假设的能力C.培养学生运用特定信息检验假设一致性的能力D.培养学生领会一个段落中各种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的能力解析: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的掌握程度。
布卢姆倡导用可观察和可测量的行为来陈述教育目标,旨在为教学及其评价提供具体的指导。
布卢姆将教育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个领域,认知领域的目标又包括识记、领会、应用、分析、综合和评价等六级水平。
故本题的正确答案为A。
11.学生的向师性和模仿性的心理特征决定了教师劳动具有( )。
(分数:2.00)A.强烈的示范性√B.独特的创造性C.空间的广延性D.时间的连续性解析:解析:教师是学生学习和模仿的对象,学生对教师的向师性和模仿性要求教师劳动的示范性。
12.从课程类型划分上,核心课程是一种( )。
(分数:2.00)A.学科课程B.活动课程√C.综合课程D.研究课程解析:解析:核心课程是以人类基本活动为主题而编制的课程系统,在实质上,它是活动课程的发展。
核心课程论者认为:编制课程既要照顾儿童的发展阶段,又要反映人类的基本活动。
核心课程符合活动课程的特点。
13.“教学活动的每个步骤、每个环节都将受到教学设计方案的约束和控制”说明教学设计具有( )。
(分数:2.00)A.统整性B.创造性C.指导性√D.操作性解析:解析:教学设计的指导性表现在,教学设计的方案一旦形成并付诸行动,它就成为指导教师教学的基本依据,教学活动的每个步骤、每个环节都将受到教学设计方案的约束和控制。
14.根据教育目的、德育目标和德育过程规律提出的指导德育工作的基本要求,就是( )。
(分数:2.00)A.德育方法B.德育原则√C.德育途径D.德育行为解析:解析:此题考查德育原则的概念。
15.在古代历史有关学校萌芽的诸多传说中,( )兼有养老和教育的双重职能。
(分数:2.00)A.成均B.庠√C.序D.校解析:解析:据《礼记.明堂位》记载:“米廪,有虞氏之庠也。
”据传在虞舜时代,庠兼有养老和教育的双重职能。
16.从唐代到清末,科举考试中最常用的考试方式是( )。
(分数:2.00)A.帖经和诗赋B.墨义和策论C.策论和诗赋√D.经义和帖经解析: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中国科举考试方式的了解和把握程度。
科举制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
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
科举制自隋炀帝大业三年(公元607年)创立后,就不断探索考试的方法,经唐代200多年的发展,形成帖经、墨义、口试、策答、诗赋五种主要方法;宋代演变为经义、策论、诗赋等方法;明代科举考试日益形式化,最典型的就是八股文的出现。
帖经是考查考生对经书的记诵能力;经义也是主要考查考生对“四书”、“五经”的理解和掌握程度的;诗赋主要考查考生的文学修养和文学创作能力;策论是要求考生针对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出现的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相对于帖经、诗赋及经义,策论偏重测试考生综合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但从唐代到清末,科举考试中最常用的考试方式是策林和诗赋。
故本题的正确答案为C。
17.在古代科举考试中,与当今考试“填空题”相类似的试题类型是( )。
(分数:2.00)A.帖经√B.墨义C.诗赋D.策论解析:解析:本题属于基本知识考查,但需要深入理解。
18.以下几位教育家中,教育思想具有自然主义倾向的是( )。
(分数:2.00)A.颜之推B.朱熹C.王守仁√D.韩愈解析:解析:王守仁,又称王阳明。
主张“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以达到¨自然日长日化”。
19.“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描述的是( )。
(分数:2.00)A.岳麓书院B.诂经精舍C.漳南书院D.东林书院√解析:解析:“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是东林书院的楹联,描述了当时东林书院与政治之间的密切关系。
20.下列不属于维新派教育实践的是( )。
(分数:2.00)A.改革科举制度B.兴办学会、发行报刊C.颁布学制√D.举办京师大学堂解析:解析:维新派的教育实践主要有:兴办学堂、兴办学会、发行报刊、创办京师大学堂、改革科举制度等。
21.胡适曾说:“中国这样广大的区域,这样种种不同的地方情形,这样种种不同的生活状况,只有五花八门的弹性学制是最适用的。
”胡适这段话评价的是( )。
(分数:2.00)A.癸卯学制B.壬子癸丑学制√C.壬戌学制D.戊辰学制解析:解析:抓住关键词“弹性”,这显然是对新学制(“多留各地方伸缩之余地”)的评价。
22.集中体现我国新文化运动民主追求的教育思潮是( )。
(分数:2.00)A.平民教育思潮√B.国家主义教育思潮C.科学教育思潮D.职业教育思潮解析:解析:本题属于基本知识点识记内容。
集中体现我国新文化运动民主追求的教育思潮是平民教育思潮。
23.下列不属于“抗大”教学方法的是( )。
(分数:2.00)A.启发式教学方法B.研究式教学方法C.实验式教学方法D.问答式教学方法√解析:解析:“抗大”的教学方法包括启发式、研究式、实验式,不包括问答式。
24.19世纪后半期美国研究型大学发展所借鉴的办学模式主要源于( ).(分数:2.00)A.英国大学B.法国大学C.德国大学√D.意大利大学解析:解析:美国研究型大学起源于德国新大学运动中“教学与研究相结合”的思潮。
25.在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孰优孰劣问题上,( )认为,学校教育优于家庭教育。
(分数:2.00)A.昆体良√B.洛克C.夸美纽斯D.赫尔巴特解析:解析:昆体良提出,学校教育优于家庭教育。
而洛克提出,家庭教育优于学校教育。
考生需要进行明确区分。
26.西欧中世纪的教会学校主要有修道院学校、大教堂学校和( )学校。
(分数:2.00)A.骑士学校B.堂区学校√C.宫廷学校D.耶稣会学校解析:解析:中世纪西欧教会学校包括,修道院学校、大教堂学校(或称主教学校)和堂区学校。
27.在德国最早创办实科中学的教派是( )。
(分数:2.00)A.加尔文派B.路德派C.虔信派√D.耶稣会派解析:解析:1708年虔信派信徒席姆勒在哈勒创办了“数学、力学、经济学实科中学”,以教授数学、物理、力学、自然、天文学、地理、法律为主,并辅之以绘画、制图。
28.英国20世纪第一个重要的教育法案,它的颁布标志着以地方教育当局为主体的英国教育行政管理体制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