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而上学与辩证法
形而上学与辩证法

形而上学强调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辩证法强调事物的变化和发展 形而上学注重静态分析,辩证法注重动态分析 形而上学强调事物的普遍性,辩证法强调事物的特殊性 形而上学注重逻辑推理,辩证法注重实践检验
形而上学是现代哲学的基础,对现代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形而上学在现代哲学中仍然具有重要的地位,许多哲学家仍然在研究形而上学问题。 形而上学在现代哲学中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许多哲学家仍然在运用形而上学的方法 进行研究。 形而上学在现代哲学中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许多哲学家仍然在探讨形而上学的问题。
力和方向。
形而上学与辩证法在现代哲学中的融合,是哲学发展的必然趋势 形而上学与辩证法的融合,使得哲学更加全面、深入地探讨问题 形而上学与辩证法的融合,为现代哲学提供了新的研究方法和理论体系 形而上学与辩证法的融合,促进了哲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推动了哲学的发展
哲学思考:形 而上学可以帮 助我们理解世 界的本质和规 律,提高我们 的哲学素养。
辩证法是认识世 界、改造世界的 重要方法
辩证法是科学方 法论的重要组成 部分
形而上学和辩证法都是哲学的重要分支,它们都试图解释世界的本质和规律。 形而上学强调事物的静止和孤立,而辩证法强调事物的运动和联系。 形而上学和辩证法在认识论和方法论上有所不同,但它们都试图揭示世界的本质和规律。
形而上学和辩证法在哲学史上都有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它们都对人类认识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辩证法是现代哲 学的重要理论基 础,对现代哲学 的发展产生了深
远影响。
辩证法强调事物 的对立统一,揭 示了事物的内在 矛盾和运动规律, 为现代哲学提供 了新的思维方式
和方法论。
辩证法在现代哲 学中广泛应用于 社会、政治、文 化等领域,对现 代哲学的研究和 应用产生了重要
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关系

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关系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关系1. 引言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哲学上两个重要的概念,它们所代表的不同思维方式,对于我们深入探索世界、理解事物本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深度和广度两个方面,分别阐述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基本概念、思维方式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2.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概念和思维方式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它认为世界是物质世界,物质是客观存在的,而人的认识是对物质世界的反映。
唯物辩证法强调事物是发展变化的,一切事物都有其内部矛盾,矛盾的斗争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唯物辩证法要求我们以历史的观点看待事物,通过观察和分析事物的状况和变化,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3. 形而上学的基本概念和思维方式形而上学是一种唯心主义的哲学思维方式,它认为世界是理念世界,强调意识和观念的重要性。
形而上学忽视物质的存在和发展,将事物的本质和现象视为不可分割的统一体。
形而上学思维过于简化世界,将事物视为静止的、固定的存在,忽视了事物内部矛盾和变化。
形而上学思维方式在科学研究和社会实践中常常产生固步自封、思维僵化的问题。
4. 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关系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两种不同的哲学思维方式,它们有着截然不同的认识论基础和方法论。
形而上学思维方式较为简单和片面,在认识事物时容易陷入表象和现象的迷思;而唯物辩证法思维方式较为复杂和全面,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揭示事物发展的规律。
然而,并不是说唯物辩证法完全排斥形而上学。
事实上,唯物辩证法在与形而上学的相互作用中不断发展和深化。
形而上学作为一种思维方式曾经在人类历史上发挥过重要的作用,它的弊端和局限性也在不断被唯物辩证法思维方式所揭示和纠正。
5. 我对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理解唯物辩证法是一种更接近真实世界的思维方式,它强调事物的变化和发展。
我认为唯物辩证法的思维方式对我们认识世界、解决问题有着重要的启示和指导意义。
在我的工作和学习中,我始终努力运用唯物辩证法的思维方式,从整体和历史的角度看待问题,并通过观察和分析事物的矛盾和变化,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关系

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关系1.两种对立的发展观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发展观,是关于客观世界存在和发展状况的两种根本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唯物辩证法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立足全面、整体地了解世界;形而上学用孤立和静止的观点看问题,以片面、局部的眼光来观察世界。
2.对立与分歧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联系观点和孤立观点的对立。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互相依赖、互相制约的,没有什么事物是绝对孤立的,任何事物只有在一定的联系中才能存在和发展,离开同其他事物的联系,绝对孤立存在的事物是没有的。
因而唯物辩证法要求用联系的观点、全面的观点来观察事物。
在研究个别事物时,不要忽视它同周围有关事物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在研究某一部分时,不要忽视它同整体以及整体中其他部分的联系。
例如,我们在研究中国发展问题时,不能孤立地就中国而研究中国,而是要把中国放在整个国际环境、世界格局之中来进行研究。
形而上学的观点恰好相反,他们总是试图找到了事物之间固定不变的“界限”,而把一个个事物孤立起来进行研究。
实际上这不仅是不可能的,而且会使我们的认识走入误区。
也就是说,形而上学认为世界上的事物或现象都是孤立存在的,彼此之间没有任何联系。
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见部分,不见全体。
科学的发展有力地证明了唯物辩证法用联系的、全面的、整体的观点看待世界是正确的,形而上学用孤立的、片面的观点看待世界则是错误的第二,运动变化观点和静止不变观点的对立。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和现象不仅存在着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而且存在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
发展表现为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其实质是新事物取代旧事物。
形而上学则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静止不动的,即使承认事物的运动和变化,也只承认机械运动,只承认量变,认为事物的变化只有数量的增减而无本质的变化,一种事物只会产生同样的事物;看不到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更看不到事物的变化会使自己转化为性质不同的另一种事物,因此我们说它实际上是静止不变的观点来看待世界。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名词解释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名词解释
1.辩证法:
辩证法是一种哲学方法,由黑格尔提出,旨在揭示事物的内在矛盾和运动规律。
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发展是由内在矛盾所推动的,而这些矛盾是通过对立统一、量变到质变、否定之否定等规律体现出来的。
在辩证法中,事物的发展被视为一个不断循环的过程,其中每一个阶段都是前一个阶段的延续和后一个阶段的准备。
辩证法强调对事物的全面认识和对矛盾的深入理解,认为只有通过分析和研究事物的矛盾和运动规律,才能真正理解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趋势。
因此,辩证法具有批判性和革命性,旨在揭示事物的内在矛盾和推动事物的不断进步和发展。
2.形而上学:
形而上学是一种哲学方法,旨在探究事物的本质和存在方式。
在形而上学中,事物被视为具有超越经验现象的本质和存在方式,这些本质和存在方式是超越人类感知和认识的。
形而上学的核心问题是关于存在的本质和意义的探究,它试图回答什么是存在以及存在的本质是什么等问题。
形而上学的方法通常是通过对概念的分析和思考来探究事物的本质和存在方式。
它关注的是超越人类感知和认识的领域,旨在揭示事物的内在本质和意义。
然而,由于形而上学的探究领域超越了人类的认识能力,因此它的结论往往具有主观性和不确定性。
总之,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两种不同的哲学方法,它们分别关注
的是事物的矛盾和运动规律以及事物的本质和存在方式。
虽然这两种方法在探究领域和方法上存在差异,但它们都是为了更好地理解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而存在的。
举例说明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体现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体现一、引言在哲学领域中,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观点。
辩证法强调事物的矛盾和变化,认为世界是矛盾统一的,而形而上学则强调事物的本质和固定性。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体现。
二、辩证法在现实生活中的体现2.1 矛盾的存在辩证法认为事物内部存在着矛盾,而这种矛盾是事物发展和变化的动力。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例子来阐述这一点。
2.1.1 个人生活中的矛盾在个人的生活中,常常存在着各种矛盾,比如工作与家庭的平衡、自我实现与社会责任的冲突等。
一个人在努力追求职业成功的同时,往往需要兼顾家庭的责任和义务。
这种矛盾给个人生活带来了压力和挑战,但同时也推动了他们不断寻求平衡和发展。
2.1.2 社会生活中的矛盾在社会层面上,矛盾也是普遍存在的。
社会中的贫富差距、阶级矛盾、民族矛盾等都是辩证法观点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体现。
这些矛盾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社会的变革和进步,同时也带来了社会的紧张和不稳定。
2.2 变化与发展辩证法认为事物是在不断变化和发展的,这种变化是由内在矛盾推动的。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事物的变化和发展。
2.2.1 科技的进步科技的进步是一个最直观的例子,它可以用来说明事物的变化和发展。
从古代的火药、印刷术到现代的互联网、人工智能,科技的不断进步推动着社会的发展和变革。
这种变化源自于人们对于现有问题的认识和尝试,以及不断解决问题的努力。
2.2.2 自然界的演化自然界的演化也是辩证法观点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体现。
从地球的形成到生命的诞生,再到现在丰富多样的生态系统,自然界的演化是一个巨大的变化和发展过程。
这种发展是由自然界内在的矛盾和环境的变化所推动的。
三、形而上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体现3.1 本质与表象的关系形而上学认为事物的本质是固定和不变的,而表象只是本质在现象层面上的具体体现。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找到许多例子来说明这种观点。
辩证法与形而上学

辩证法与形而上学——世界的状态是怎么样的?辩证法:世界是联系的、发展的形而上学:世界是静止的、孤立的辩证法:用联系和发展变化观点认识世界的发展观。
形而上学:用孤立和静止的观点认识世界的发展观。
注意: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两种对立的发展学说,不构成哲学的基本派别,他们从属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基本派别。
辩证法经历的3个发展阶段:1、古代朴素的辩证法:万事万物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不断变化和发展的。
2、唯心主义辩证法:黑格尔为代表。
世界是有机的统一体,是不断运动、变化和发展的。
3、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
结论:哲学发展的趋向是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所以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的意义及其基本特征1、时代背景:19世纪40年代,资本主义的发展、社会矛盾激化,产阶级力量壮大。
2、自然科学前提:19世纪上半叶自然科学领域有了重大发展,能量守恒定律、细胞学说和生物进化论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
3、理论来源:19世纪德国古典哲学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
马哲的首要基本观点:实践的观点意义:1、创立了唯物史观,结束了社会历史领域中唯心史观的统治地位。
2、结束了旧唯物主义缺乏能动原则的状况。
3、为无产阶级解放提供了思想武器。
马哲基本特征它的阶级性、实践性与革命性和科学性的高度统一。
1、阶级性。
马哲是无产阶级的思想体系,反映了无产阶级的需要和需求。
2、实践性。
马哲强调理论对实践的依赖关系,理论的基础是实践。
理论和实践的统一是马哲的根本原则。
3、革命性。
马哲强调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从事物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不崇拜任何东西。
4、科学性。
对自然、社会、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总结,没有片面性,并随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5、四种特性高度统一。
马哲的科学性是革命性的基础,革命性是科学性的必然结果。
而科学性和革命性又建立在其阶级性和实践性的基础之上。
马哲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形而上学和辩证法的区别举例说明

形而上学和辩证法的区别举例说明一、形而上学和辩证法的概念及基本区别形而上学是哲学的一个分支,研究的是客观世界的本质和规律,是对存在的本质进行抽象和概括的思维方式。
而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思想方法,研究的是事物的内部矛盾、变化和发展的规律,是一种具体的思维方法。
二、形而上学和辩证法的区别1. 观点立场不同形而上学从宏观的角度出发,关注事物的本质和存在的规律,强调事物的稳定性和静态性。
而辩证法则从微观的角度出发,关注事物的变化和发展的规律,强调事物的动态性和矛盾性。
2. 逻辑思维方式不同形而上学使用的是抽象和概括的思维方式,通过分析、比较和归纳等方法来得出结论。
而辩证法使用的是具体和综合的思维方式,通过辩证推理、矛盾分析和综合运用等方法来得出结论。
3. 分析对象不同形而上学分析的是事物的本质和存在的规律,关注事物的结构和属性。
而辩证法分析的是事物的变化和发展的规律,关注事物的矛盾和运动。
4. 对矛盾的处理不同形而上学认为矛盾是事物的对立面,通过排除和压制来解决矛盾。
而辩证法认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通过承认和解决矛盾来推动事物的发展。
5. 对事物发展规律的认识不同形而上学认为事物的发展是线性的,呈现出单向度的进化过程。
而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发展是螺旋式的,呈现出循环往复的进化过程。
6. 对真理的认识不同形而上学认为真理是客观存在的,可以通过理性推理和直观感知来获得。
而辩证法认为真理是相对的,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的。
7. 对人类认识能力的看法不同形而上学认为人类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只能通过感觉和理性来认识事物。
而辩证法认为人类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通过实践和思维的不断发展可以不断提高认识水平。
8. 对科学方法的看法不同形而上学认为科学方法是一种理性的推理方法,可以通过逻辑推理来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而辩证法认为科学方法是一种实践的探索方法,通过实践验证和修正来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9. 对历史发展的看法不同形而上学认为历史是线性的,呈现出单一性的进步过程。
形而上学与唯物辩证法的区别

形而上学与唯物辩证法的区别形而上学和唯物辩证法是两种有广泛影响的哲学思想,它们之间存在着重要的区别。
形而上学是以“形而上”范畴为基础的哲学,其主要追求的是宇宙的本质以及唯一真理,因此具有一种“超乎现象”的独特性质。
另一方面,唯物辩证法主要关注现象,认为宇宙是由物质和能量组成的,其变化和发展是由其内部客观规律决定的。
由此可见,形而上学和唯物辩证法之间在思想哲学上存在着重要的区别。
谈论形而上学和唯物辩证法之间的区别,首先要强调的是它们关于宇宙本质的不同观点。
形而上学主张,宇宙就像一张复杂的棋盘,所有的东西都是矛盾的,但也都有内在的决定性关联。
它注重宇宙的本质和原理,认为宇宙是有智慧和目的的。
另一方面,唯物辩证法对宇宙进行了质疑,它认为宇宙是物质和能量,并不存在任何高等的本质或原理,它的发展和变化是由客观规律决定的。
此外,形而上学和唯物辩证法之间还存在着从“怎么样”到“为什么”的概念差异。
形而上学认为,宇宙的原理和本质是推导而来的,而唯物辩证法的重点则是要抓住宇宙规律的可见性,从中发现万物的原因。
此外,两者在认知范式上也有差异,形而上学偏向于宇宙存在的内在原理,而唯物辩证法偏向于宇宙理性发展的客观规律。
最后,形而上学和唯物辩证法之间的区别还体现在它们对事物发展的不同理解上。
形而上学的信念是,一切最终会成为完美的,物质世界是一个完美的运动,人在这个运动中要探索出可以改善世界的高效方式。
而唯物辩证法认为,每个事物都是一个有限的整体,它会永远发展、演变,而且每个事物都有自己的内在规律,不同的事物也有不同的规律发展方式。
综上,形而上学和唯物辩证法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尤其是它们关于宇宙本质的不同观点,以及它们对事物发展的不同理解。
形而上学更关注宇宙的本质,注重超乎现象的思考,而唯物辩证法更关注现象,追求客观实践,以抓住宇宙规律的可见性。
因此,在哲学思想上,形而上学与唯物辩证法的区别非常明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形而上学与辩证法
一、形而上学
形而上学来自希腊语,是古希腊罗德岛的哲学教师安德罗尼柯给亚里士多德的一部著作起的名称,意思是“物理学之后”。
形而上学也叫“第一哲学”,如笛卡儿的《第一哲学沉思录》也称为《形而上学沉思录》。
亚里士多德把人类的知识分为三部分,用大树作比喻:第一部分,最基础的部分,也就是树根,是形而上学,它是一切知识的奠基;第二部分是物理学,好比树干;第三部分是其他自然科学,以树枝来比喻。
讲到这里,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形而上学=第一哲学,第一哲学=树根。
有树根就有树干、树枝,有第一,就有第二、第三,既然亚里士多德把形而上学看成第一哲学,那么我们不妨就把辩证法看成第二哲学。
什么是形而上学呢?屈原有名句“路漫漫去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远,就是坎坷、曲折、遥远的意思,全句翻译过来就是~人生道路的道路很曲折坎坷遥远啊,我要百折不挠地去追求最平最直最宽的金光大道啊。
形而上学有和这个名句相近的意思,但意义会更广泛,是指追求真理,崇尚科学。
我们过去有一种错误的观点,认为形而上学是用用孤立、静止、片面、表面的观点去看待事物,当然我们也不能说这种认识全错,但是这种舆论至少诱导了我们对形而上学的正确认识。
孟子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我们画一份图纸,不能只用直尺、或只用圆规,当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也是不能只依赖一种哲学思维的,而这里,形而上学好比是一把直尺,而辩证法就好比是一个圆规。
他们(形而上学与辩证法)只能各司其职,而不是让一个工种干两份不同的活。
形而上学侧重理论研究,辩证法侧重司法实践。
与哲学教师安德罗尼柯的形而上学相比,中国古老的《易传系辞》中也“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一语。
亦或被称为象形文字的汉语,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都包含一个几何图形的形字,这些人当初是怎么想的呢?为什么会不谋而合呢?简单的说,几者都是围绕着有形体与无形体展开的说明,哲学教师安德罗尼柯把物理学这个有形体,来衬托‘后物理学’也就是形而上学这个无形体,什么是有形体?什么是无形体呢?有形体就是可感知的具体事物,例如人,动物,建筑等等,无形体就是指看不见摸不着的思想,理论,概念,定义、定理等等。
如果用电脑来作比喻,主机、显示器、键盘等这些硬件就是有形体,而电脑软件就是无形体。
用人作比喻,人的四肢百骸就是有形体,而思想就是无形体。
《易传系辞》中的“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一语,又是什么意思呢,其实二者(安德罗尼克与易经)极为相似,翻译过来就是;对思想理论(无形体)的归纳总结是真理,对物质(有形体)的研究开发应用是科学。
现在我们大致可以分析出来,他们为什么都包含一个几何图形的形字,其实讲无形体,讲思想性的东西不容易被人理解,他们是想通过用有形体作比喻,使人们理解无形体,通过最形象的比喻,来揭示最深奥的道理。
形而上学这四个字蕴含着什么样的含义呢?形就是几何图形,就是有形体,而,是指沿着,上,就是方向,这里指上下左右内外前后所有方向,学,是指研究,计算等。
连贯起来翻译就是,研究哲学要像研究几何学一样,几何学是根据有形
体的已知条件,来计算这个有形体的方方面面的最终答案,而哲学也是如此。
几何学的最直,最圆,最扁,最方,最大,最小等,已经有了答案,直线是180度,直角是90度,直线是180度等等,但哲学意义上的最美、最丑,最近、最远,最对,最错还没有标准意义上的答案,而形而上学的目的,不过就是为哲学概念做出规范与定义而已。
与辩证法追求的得体,协调,合适,天人合一,准确,恰当等,并不是一个方向,只能说是适合不同事物的两种工具而已。
直线是180度,直角是90度,圆是360度,这都是最正确的,当应用到实践中。
二、辩证法
辩证法(dialectics)一词,最早源出希腊语“dialego”,由日本人翻译为辩证法,近代传入中国,意为辩论的技艺。
随着时代的发展,辩证法已经被赋予更多的哲学内涵,以及更高境界的思想模式。
如果需要给它下一个定义的话,那么这样说是比较合适的,根据综合因素与综合条件,而将世界观与方法论调整至到和谐与准确,就是辩证法。
人们辨别黑白,高低,胖瘦,左右,真假其实是一件很简单的事,但现实生活却远非如此,为什么呢?原来我们的生活是运动的生活,甚至是非标的世界,更离谱的甚至是黑白颠倒的世界,这种非标准,非正常,非固定的情况下,我们再用形而上学来衡量是非,往往面目全非。
应运而生的审时度势,辨证施治,因地制宜,量体裁衣,因人而异,等等世界观与方法论,就是医治创伤的辩证法。
辩证法有几个显著特点:
1、附属性,辩证法作为一种理论工具,在更多的时候,它只是形而上学的
一种补充,或者我们说辩证法只是形而上学的仆人,因为一些可以用理
论能证明的真理,并不需要实践来画蛇添足。
只是一些特殊情况,实践
才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比如对于很多定理,常识等,辩证法很少有用武
之地,
2、微观性,毛主席说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
这个战术,就是
当今的流行语细节决定成败的细节,
3、社会性,如果把形而上学比作是做零配件的,那么辩证法就是做整机设
计组装的。
辩证法更注重组织的适配性与协调性。
三、形而上学与辩证法的关系
对立说尚不完善,用阴阳说相对妥善,他们之间是对立与统一的关系。
例如男女之间,他们之间的区别也许正是相互补充的关键。
形而上学与辩证法像认识与改造世界的两种工具,他们在不同领域各有不同专长,形而上学擅长在个体事物中一展身手,辩证法在社会里傲视群雄。
《形而上学与辩证法》说形而上学是片面的还不完全准确,如果打个比喻,把辩证法比喻是一台车,形而上学就像是一个标准件,这个标准件做的不标准,或者放错位置,都不行。
也就是说这个标准件本身是完美无暇的,只是放到车上,他可能就会是错误的,所以这个错误并不是本身错误,而是人为错误或配合错误。
《形而上学与辩证法之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形而上学的研究对象是绝对真理,它的研究结果是一成不变的,比如万有引力定律等定理。
辩证法的研究对象是相
对真理,它真对的对象不同可能结果就会千变万化,例如不同类型的感冒,用药就会千差万别,例如不同的汽车,弧度就会各有所异。
也就是辨症施治。
《形而上学与辩证法之理论与实践》形而上学侧重理论研究的最终结果,辩证法侧重实践中的利益得失,理论研究的结果可能是人应该做关羽这种堂堂正正的大丈夫,但实践当中关羽这种堂堂正正的大丈夫未必能获得利益。
但形而上学也不会改变这种固定结论,我们称之为定理例如万有引力定律勾股定理等。
《形而上学与辩证法社会实践之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法制过轻,法不服众,法制过重,就会伤及无辜。
所以通过教育提高民众觉悟,一直是孔子所倡导的仁政。
其实使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杆秤,也才容易杜绝违法。
《形而上学辩证法社会实践之鹤立鸡群》从形而上学的角度看,做鹤比做鸡好,但从辩证法的角度看,如果一定要让鹤与鸡为伍,一定要入乡随俗,那么做鹤不如做鸡好,因为鹤立鸡群不但会受到诽谤,而且也有被群殴的可能性。
鹤为了生存去迁就迎合鸡,鸡会怎么想,鸡会觉得它有群众基础它才是老大。
结果如何?《形而上学与辩证法之不以成败论英雄与成者王侯败者寇》形而上学的结论是不以成败论英雄,造就一种结果的因素很多,只要人按照正确的世界观与方法论看待世界改造世界就够了。
辩证法的结论是成者王侯败者寇,辩证法的高明之处是理论联系实际,弊端是真理向谬误妥协,崇高向卑鄙低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