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体凝聚力的研究现状及其对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借鉴刘索华
当代大学生群体特征分析及思想政治教育途径探索

当代大学生群体特征分析及思想政治教育途径探索[摘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变革,大学生的群体特征呈现出新的面貌,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着新的问题和挑战。
在分析当代大学生这一特殊社会群体的思想状况和表现特征的基础上,讨论了新形势下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教育途径,对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促进学生成长成才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大学生群体特征思想政治教育途径2004 年10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意味着大学生德育工作已成为一个全社会关注且极具研究性的论题。
当代大学生大多出生在上个世纪80年代甚至于90年代以后,人们习惯称之为“80后”“90后”大学生,与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大学生相比,他们有着截然不同的特点。
因此,探讨研究当代大学生的群体特征,了解他们的思想发展现状,帮助他们健康成长,使其成为新世纪的合格人才,是摆在思想政治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当代大学生群体特征分析当代大学生出生的年代是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时期,这使得他们成了“独生子女”的一代。
他们从小就处于家庭的核心,备受父母关注;宽裕的家庭经济使他们大多接受过较好的早期教育;网络技术和信息化的高速发展使他们信息畅通、思想多元化;国门的开放又让他们过早受到西方各种思潮的影响。
因此,在中国社会繁荣发展的历史背景下成长起来的当代大学生,在政治、思想、生活、情感、学业等方面,都展现出了独特的群体特征,亟待我们研究分析。
1.政治方面当前,我国进行的经济体制转型、政治体制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就,国际地位和话语权不断增强,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80后”“90 后”政治社会化产生了积极影响,大环境使得“80后”“90 后”较易接受社会主义主导政治文化,政治认同感较强,政治鉴别力有所增强,但仍存在某些片面、模糊的认识,政治觉悟有待提高。
这主要表现在大学生对现实政治评价较积极、对社会发展抱乐观态度、对党的领导有信心。
国外群体凝聚力研究评介

典型的特征, 如 ∀ 连贯性 #、 ∀ 紧密的团结 # ( Weick 等, 1976: 1~ 19) 和 ∀ 我们的感觉 # ( Ow en 等, 1985: 415~ 424) , 等等。
[ 3]
认识凝聚力的另外一个重要维度是由 Zaccar o 和他的同事 ( Zaccar o 和 L ow e, 1986; Zac caro 和 M cCo y, 1988) 提出的。虽然此前就有人际凝聚力和任务凝聚力的说法 , 但 Z accaro 等 首先将两者联系起来 , 把凝聚力分为任务凝聚力和人际凝聚力, 并对此后的凝聚力研究产生了 重要的影响。所谓 任务凝聚 力 ( t ask cohesion) 是指由 于成员 对群体任 务的 喜好或 责任感 ( H ackman 等 , 1976: 350~ 365) , 或由于群体能够帮助其成员实现其重要目标和满足其重要期 望而产生的凝聚力( T ziner 等 , 1982: 227~ 239) 。任务凝聚力主要来源于群体的工作目标和群 体所提供的工作激励。所谓人际凝聚力 ( int er perso nal co hesio n) 是指群体因人际关系良好而 产生的对成员的吸引力( L ot t 等, 1965: 259~ 309) , 人际凝聚力产生于群体成员的归属感和成 员间的相互喜欢 ( Zaccaro 等, 1988: 547~ 558) 。 另外 , Ahar on T ziner( 2002) 提出了社会情感凝聚力 ( socio em ot ional co hesiv eness) 和工具 凝聚力( inst rument al cohesiveness) 的概念。在这里 , 社会情感凝聚力是指建立在社会情感或 情绪基础上的凝聚力 , 这种凝聚力的产生与成员参与群体决策和从群体获得情感满足有关; 工 具凝聚力是指基于任务目标的凝聚力, 这种凝聚力产生的基础是群体成员在共同完成目标和 [ 4] 任务过程中所必须具备的信任和合作行为。 可以看出, Ahar on T ziner 所提出的社会情感凝 聚力和工具凝聚力的概念近似地等同于前文所提到的人际凝聚力和任务凝聚力的概念。不 过, Aharon T ziner 进一步指出 , 将凝聚力分为社会情感凝聚力和工具凝聚力只是一种静态的 视角, 而群体凝聚力是动态变化的。 群体可以被看作是一个系统 , 群体的发展过程既是群体 内部各要素相互作用的过程, 也是群体适应外部环境不断演化的过程。作为群体重要特点的 凝聚力, 也是随着群体演化过程不断发展变化的。因此 , 用动态的视角来审视群体凝聚力的形 成和发展会更合理、 更符合逻辑。工具凝聚力形成的前提 , 是群体具有明确的目标或任务取 向, 这种目标和任务取向综合体现在群体的活动方式、 结构和领导, 以及成员之间的互动和沟 通等。在这类群体中 , 成员之间的关系是理性的、 正式的和非个人化的。社会情感凝聚力的形 成, 按照 Wolf e( 1970) 的描述, 最初是由于群体成员共同的志趣和爱好, 随着时间的推移, 在完 ! 46 !
提升高校学生班级凝聚力对策分析

提升高校学生班级凝聚力对策分析班级凝聚力是推进班风、学风建设的动力,它体现了一个集体的生机和活力,体现了班级文化的内涵深度。
一个班级如果具有较强的凝聚力,学生在学习上就容易形成比学赶帮超的良好氛围,在生活中就能相互帮助,进而对班级及学生个人的发展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
标签:高校学生班级凝聚力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提出:“班级是大学生的基本组织形式,是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主要组织载体。
要着力加强班级集体建设,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班会等活动,发挥团结学生、组织学生、教育学生的职能。
”可见班级关乎到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发展,而班级是否有强大的凝聚力,团结带领大家朝着健康、积极向上的方向前进十分关键。
一个有着强大凝聚力的班级对学生来说影响和意义都是深远的,对他们的成长发展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一、高校学生班级凝聚力现状及原因分析1.高校学生班级凝聚力现状。
目前,高校学生主要以90后为主体,90后的孩子都是家长的掌上明珠,他们有鲜明张扬的个性,个人主观意识很强,基本上都是以自我为中心,集体观念较淡薄。
加之学生来自全国各地,由于地域、生活习惯、个人习性之间的差异,学生之间关系不紧密,这样的一个个有自己特色的个体集中在一起,很难形成有效的凝聚力。
从而造成学生缺乏集体观念,学生的组织性、纪律性较差,集体如同散沙,进一步影响班级学生的学习、生活。
2.高校学生班级凝聚力不强的原因分析。
班级凝聚力指班集体为着共同的目标,在明确的导向指引下团结协作、共同努力,进而调动学生学习、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班级凝聚力是一个班集体得以良性进步的灵魂之所在。
造成班级凝聚力不强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学生缺乏集体荣誉感和自豪感。
班级荣誉感是集体主义精神的一种表现,如果学生本人感到这个班级是温暖的,班级是需要自己的,并且自己是这个集体的一份子,那么这就是一个集体荣誉感强的班级也必定是团结的班级。
高校班级凝聚力的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

高校班级凝聚力的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作者:刘伟高莉来源:《都市家教·上半月》2015年第09期【摘要】班级作为一种正式群体,是学生日常生活、学习的基本组织单位,班级凝聚力的大小直接关系到班级建设的成败。
本文通过问卷法研究分析当前影响高校班级凝聚力的一系列因素,着重从高校班主任、班干部以及班级共同目标、建章立制等几个方面提出了一些看法和措施。
【关键词】班级凝聚力;影响因素;解决措施《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2004)中将“班级凝聚力”定义为:“在班级共同理想的指引下,经过师生的一致努力而形成的一种班级团体对每个成员的吸引力,以及团体成员之问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相互团结的程度和整体力量。
”[1]高校班级作为一种正式群体,是学生日常生活、学习的基本组织单位,班级凝聚力的大小直接关系到班级建设的成败。
而如何提高班级的凝聚力,则是班级建设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因此,本研究将以青海大学学生为被试对象,通过问卷法研究分析影响大学班级凝聚力的一系列因素,并提出一些比较有效可行的解决措施。
本次调查发放问卷300份,收回问卷297份,其中有效问卷286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6.3%。
样本中男生138人,女生148人;一年级学生82人,二年级学生94人,三年级学生65人,四年级学生45人;理工类学生162人,文科类学生124人。
调查研究发现,认为当前自己班级具有强凝聚力的大学生有103人,占总样本的36.01%,认为当前班级凝聚力差的大学生有183人,占总样本的63.99%,可见当前该大学现状是许多大学生并不认为班级具有较强凝聚力。
本文分别以是否认为班级具有强凝聚力为依据将样本分为两组来分析当下影响高校班级凝聚力的一系列因素。
一、经分析,当下影响高校班级凝聚力的主要因素有以下五点(1)当代大学生的个性因素。
; ;目前,我国所有高校大学生全部为90后,90后大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成长环境总体上相对较好,从小娇生惯养,较为缺乏吃苦精神。
思想政治教育的使命培育群体凝聚力

思想政治教育的使命培育群体凝聚力在当今社会,群体凝聚力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无论是一个国家、一个企业,还是一个社区、一个班级,拥有强大的群体凝聚力都能够促进其发展与进步。
而思想政治教育在培育群体凝聚力方面肩负着重要的使命。
群体凝聚力,简单来说,是指群体成员之间相互吸引、相互协作、共同追求目标的力量。
它并非是一种虚无缥缈的概念,而是实实在在地影响着群体的运作和发展。
一个具有强大凝聚力的群体,成员之间能够相互信任、相互支持,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能够齐心协力、共同应对。
反之,缺乏凝聚力的群体则往往会出现内部矛盾、协作不畅等问题,难以实现共同的目标。
思想政治教育通过传播正确的价值观和思想观念,为群体凝聚力的形成提供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在一个群体中,如果成员们能够拥有共同的价值追求和道德准则,那么他们在行动上就更容易达成一致,从而增强彼此之间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例如,在一个企业中,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向员工传递诚信、创新、合作等价值观,能够让员工明白企业的发展目标和自身的责任,从而更加积极地投入工作,为实现企业的共同目标而努力。
思想政治教育还能够促进群体成员之间的沟通与交流。
良好的沟通是增强群体凝聚力的关键。
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培养成员的沟通技巧和团队合作精神,让他们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和想法,尊重他人的观点,从而减少误解和冲突。
在学校里,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团队活动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沟通能力,增进彼此之间的了解和友谊。
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激发群体成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当个体意识到自己是群体的一份子,并且自己的行为对群体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时,就会产生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这种责任感和使命感会促使个体为了群体的利益而努力奋斗,甚至在必要时做出自我牺牲。
在国家层面,爱国主义教育就是一种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它能够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让人们愿意为了国家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
此外,思想政治教育还能够塑造良好的群体氛围。
高校学生干部团队凝聚力的建设现状及对策

2011年第10卷第7期高校学生干部团队凝聚力的建设现状及对策研究□杨文金【摘要】学生干部团队是高校学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何加强团队的凝聚力建设,以切实充分发挥学生干部的个体及团体战斗力,是新时期摆在高校学生干部队伍管理领域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本文主要站在学生干部的招聘、管理及追求意识构建等方面去展开探讨,提出了应对问题的建议和措施。
【关键词】学生干部;团队凝聚力;团队文化建设【作者简介】杨文金,男,华南师范大学助教辅导员;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一、加强学生干部团队凝聚力的意义凝聚力在学生干部队伍中起着举足轻重的做用,主要体现在成员个体、团队工作绩效和团队吸引力这三方面:一是凝聚力对个体的价值观、行为意识、追求意识、合作意识、成长成才意识等方面有深刻的影响。
一个具有高度凝聚力的学生干部团队对个体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有促进作用,为学生干部个体成长成才提供良好环境。
二是凝聚力对团队工作绩效的影响。
凝聚力较强的学生组织可为成员创造愉快的工作环境,团队成员间支撑和被支撑着,因此带来高昂的士气和较强的团队精神,这必将提高团队的工作绩效。
三是凝聚力对团队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一个没有凝聚力的学生干部团队,团队成员得不到发展,团队不能实现既定目标,呈现在他人面前的只是一盘散沙。
学生干部队伍是辅导员和班主任工作的得力助手,在同学们中扮演着精英领袖的角色,学校和同学群体之间发挥重要的枢纽作用,是高校学生工作得以全方位开展的重要力量,为维护校园稳定、推进学校各项事业的发展中提供有力支持。
然而,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西方的文化理念和价值观进入我们的思想领域,致使当今我国高校大学生求真务实的理念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再加上近年来高校的扩招和就业难等原因的影响,学生干部队伍逐渐暴露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其中较为普遍的问题是凝聚力不足。
因此,如何加强高校学生干部队伍的凝聚力建设,以切实充分发挥学生干部的个体及团体战斗力,是新时期摆在高校学生干部队伍管理领域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国内外相关研究动态提升团队凝聚力的措施

国内外相关研究动态提升团队凝聚力的措施1. 引言1.1 概述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团队在各个领域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团队凝聚力是衡量一个团队内部成员之间联系紧密程度的重要指标。
良好的团队凝聚力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并促进成员之间的协作与合作。
因此,研究如何提升团队凝聚力对于实现团队共同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从国内外研究动态和实践案例两个方面,探讨提升团队凝聚力的措施。
首先,我们将概述国内外关于团队凝聚力研究的现状和动态。
然后,我们将详细介绍一些可行的方法来提高团队凝聚力,包括设定共同目标、加强沟通与合作以及建立信任与支持网络等方面。
接下来,我们将通过实践案例分析公司X和学校Y 两个不同背景下的团队在提升凝聚力方面所采取措施及其成果。
最后,在结论部分,我们将总结研究动态和实践案例成果,并展望未来发展方向与挑战。
1.3 目的本文旨在综合国内外相关研究动态,探讨提升团队凝聚力的有效措施,并通过实践案例说明这些措施的实际应用和成效。
通过对团队凝聚力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为团队领导者和成员提供指导,帮助他们建立高效、融洽的工作团队,为组织和个人的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同时,对于未来团队凝聚力研究方向和面临的挑战进行展望,有助于推动该领域的进一步发展。
2. 团队凝聚力研究动态:2.1 国内团队凝聚力研究动态:在国内,团队凝聚力的研究得到了广泛关注和深入探讨。
许多学者和研究机构致力于了解团队凝聚力的形成过程、影响因素以及提升方法。
其中,一些重要的研究领域包括:(1)团队目标共识:许多研究表明,团队成员对共同目标的认同和理解是促进团队凝聚力的关键因素。
因此,在国内的研究中,许多学者着眼于如何建立并维护团队目标共识。
(2)领导行为与沟通:在国内,有关领导行为对团队凝聚力影响的研究较为丰富。
这些研究主要关注不同类型的领导行为对于促进团队沟通、协作和信任建立的作用。
同时,也有一些学者从组织沟通角度考察团队凝聚力。
八一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调查及分析

[摘要]八一精神是党和国家的重要精神支撑,是指引现代社会不断前行的底层动力,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精神动力。
在新时期,党和国家非常重视八一精神的传承和弘扬。
因此,将八一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势在必行。
然而,从现阶段的教学实践来看,部分高校并没有充分意识到此方面的重要性。
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理解偏差、教育偏差等客观问题,导致思想政治教育与八一精神的融合效果相对较差。
为系统探究教学现状与效果,以学生调查、教学体系观察等手段为基本方法对其教育现状进行分析,并针对所存在的问题进行策略研究,旨在为后续的相关教学方法优化提供必要遵循。
[关键词]八一精神;大学生;思政教育[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603(2019)10-0006-02八一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调查及分析①余永梅,谢卫金,吴桂花(南昌理工学院思政部,江西南昌330044)2017年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一系列重要讲话中系统概括了“八一精神”的精神内核,深刻论述了其时代价值。
目前学术界权威观点认为,八一精神就是“听党指挥、敢为人先、百折不挠、为民奋斗”。
自南昌起义后,我们开始拥有了一支人民军队,为民族解放事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奠定了重要基础。
和平年代,战争渐行渐远,但军人保家卫国的职责仍然没有改变。
在抗灾的现场、在偏远的边疆、在世界和平的保卫战场上都有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身影。
为此,八一精神也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代,加强对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尤为重要,而八一精神作为中国重要的革命精神,将它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当中是非常重要的。
目前在一些高校将两者进行融合教学,但是还处于探索阶段。
针对这一问题,本文将深入分析八一精神与大学生思想教育的融合与教育现状,并对其中可能存在的问题深入分析,为后续的相关教学研究提供必要作用。
一、八一精神的实质内核“八一精神”在现代社会中的体现可以表述为四个精神内核,具体为“听党指挥、敢为人先、百折不挠、为民奋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3年Vol.28 No.2南昌教育学院学报 思想政治教育收稿日期:2013-01-15作者简介:刘索华(1984-),男,山东滨州人,助教,从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向的研究。
李修习(1971-),男,安徽亳州人,助教,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方向的研究。
赵灯峰(1987-),男,安徽阜阳人,助教,从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方向的研究。
基金项目: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凝聚力功能研究”(项目号:SK2012B228)。
一、凝聚力理论的研究现状凝聚力对于群体具有重要意义,国内外学者从不同的学科视角进行了研究。
(一)国外研究1.国外学术界对凝聚力概念的分析。
国外学术界从个体和群体两个方面对凝聚力含义进行研究。
弗斯廷格、科特·勒温等从个体出发对凝聚力的概念进行分析。
弗斯廷格指出,“作用于群体成员使其留在群体内部的各种因素的合力”即为凝聚力。
此后的学者对弗斯廷格凝聚力分析进一步研究,明确指出“作用于群体成员使其留在群体内部的各种因素”是个体的各种需要,如安全、尊重、荣誉、交往、成就感等。
科特·勒温认为,群体帮助个体实现目标是群体凝聚力的根源。
罗特和卡特赖特等人则从群体的角度对凝聚力进了研究。
罗特从“群体成员之间互持积极态度在量和程度上的特点”出发对凝聚力的含义进行界定。
卡特赖特认为群体的凝聚力与成员对群体的依赖程度成正相关。
2.凝聚力影响因素的研究。
国外理论界认为人际关系、组织结构和情感是影响凝聚力的主要因素。
影响凝聚力的最基本的和首要因素是人际关系。
群体中人际关系受成员的同质性、依恋性、近邻性和接纳性的影响。
一般而言,同质性越强,依恋程度越高,接纳性越强的群体的凝聚力就越高。
在结构因素方面,群体凝聚力受领导者工作方式、群体规模、群体目标等因素的影响。
一般而言,领导者水平高、规模适度,共同目标明确的群体凝聚力高。
情感因素、性格特点对凝聚力也有一定的影响。
3.凝聚力对个体与群体影响的研究。
凝聚力对个体和群体都具有影响。
在对个体的影响方面,凝聚力强的群体中,个体更愿意接受群体的价值观,主动精神和责任意识更强烈。
在对群体的影响方面,凝聚力既可以通过降低成员间的紧张程度提高效率又可以增强默契程度提高决策的质量。
(二)国内研究我国学者从管理心理学或组织行为学的角度出发对凝聚力概念进行界定,凝聚力也称 “群体凝聚力”,是指群体成员之间的吸引力以及群体目标对成员吸引力。
程正方在《管理心理学》中从成员对群体活动的参与度、交流频率、集体意识、责任感和荣誉感角度研究了高凝聚力团体的特征。
他认为高凝聚力群体成员间民主气氛好、交流频繁、信息沟通快、关系和谐、对团体的荣誉关注程度较高,同时有强烈的归属感和荣誉感等。
群体凝聚力的影响因素。
程正方从团体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出发分析凝聚力的影响因素。
从外部因素分析,环境的压力、社会风气对凝聚力产生影响;从团体内部分析,领导者的领导方式,成员的数量、思想的同质性、集体主义精神等都对凝聚力产生影响。
杨士魁在《浅议凝聚力》中从管理模式、群体社会地位、群体目标是否一致和交流的频率出发分析凝聚力的影响因素。
社会心理学领域主要从群体和成员两个方面分析凝聚力的影响,群体方面主要包括群体的目标,满足成员需要的程度和群体自身的成熟度,成员方面主要分析了成员的同质性和互补性对凝聚力的影响。
关于凝聚力的作用和意义,国内学者大多肯定了凝聚力与组织绩效的正相关关系。
如程正方认为,当组织目标与团体目标一致的时候,较高的凝聚力则会产生较高的生产率,反之则会产生较低的生产率。
赵曙明等认为凝聚力与组织目标的实现、成员的满足感具有正相关的关系。
在高凝聚力的群体中,个体越有利于取得成就,获得满足感,同时成员之间的交流加强,组织目标越容易实现,反之,带来的是成员之间的交流减弱、矛盾增多、群体解散的可能性增大。
二、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凝聚力的研究思路(一)研究思路课题的研究首先研读国内外关于凝聚力、管理学、心理学、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相关理论,明确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掌握丰富的国内外研究资料。
同时,对具有代表性的高校的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方法、教育环境进行调研。
主要调研教育者的素质和能力、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经验和问题;受教育者的凝聚力状况、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同程度和建议;教育方式,包括教育方法、教育载体等;教育环境,包括学校、家庭和社会环境。
在掌握思想政治教育学、管理学、心理学等学科知识上对具有典型性的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凝聚力的专项调研,掌握实践资料。
在此基础上,首先从凝聚力的概念分析作为切入点,结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界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凝聚力的概念,同时对课题所涉及到的相关概念进行界定,明确本课题的研究范围。
其次,探究思想政治教育凝聚力的影响因素。
思想政治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载体、教育环境都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产生了影响。
最后从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方式、教育环境的角度提出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凝聚力的对策。
群体凝聚力的研究现状及其对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借鉴刘索华 李修习 赵灯峰(安徽文达信息工程学院 安徽合肥 231201)摘 要:受经济全球化等因素影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凝聚力受到挑战,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凝聚力既具有理论意义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凝聚力研究的主要对象是大学生群体,凝聚力的研究对于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凝聚力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凝聚力;现状;借鉴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757(2013)02-0007-022013年第28卷 第2期刘索华 李修习 赵灯峰:群体凝聚力的研究现状及其对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借鉴(二)课题研究的方法1.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法。
在理论方面,深入研读所涉及到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观点、管理学、心理学、教育学和思想政治教育学的观点和研究方法;在实践方面,通过问卷、座谈等方式对不同类型、不同地域的高校进行调研,增强课题成果的实用性。
2.文献法。
凝聚力是管理学研究的对象,同时关于凝聚力的理论也多散见于管理学科之中,因此对管理学、管理心理学等经典著作和文章进行研究是做好本课题的必要条件之一。
3.借鉴系统论研究方法。
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是教育者把教育内容内化为自己的思想,然后创设特定的教育情境,通过一定的教育载体传授给受教育者,使之内化为自身思想并践行的过程。
因此要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诸要素,如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载体和教育情境。
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具有社会性,受社会的影响比较大,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凝聚力功能要考虑社会环境、家庭环境、校园文化环境的影响。
(三)课题的创新点课题的创新在于,运用管理学的理论解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问题,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以“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整合的软权利”为指导,从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载体、教育情境多维度分析凝聚力的影响因素;以管理学、心理学、教育学、思想政治教育学和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为理论支撑探究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凝聚力的对策。
参考文献:[1]沈壮海.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2]张耀灿,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3]刘卓红,钟华明.开放德育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4]张耀灿,郑永廷.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5]程正芳.现代管理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6]程伟杰.凝聚力[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7]李宁.凝聚力[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5.The research status of group cohesiveness and enlightenment fo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Liu Suo-hua, Li Xiu-xi, Zhao Deng-feng( Anhui Wenda Information Project Academy, Hefei Anhui, 231201, China)Abstract: Inflenced by the economic globalization and other factors, the cohes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our college is challenged, strengthe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university cohesion has both theoretical significance also importan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he main target of the research on the cohesion of colleg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groups of university students, cohesive study has important reference significance for enhancing the cohesion of college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Key word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hesion; present situation; reference [责任编辑:邓 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