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物理学教学大纲(1)
物理学史教学大纲

物理学史教学大纲一、引言物理学史是物理学领域中重要的一部分,它描绘了物理学从古至今的发展历程,展示了物理学的理论框架、研究方法和实际应用。
通过学习物理学史,学生可以深入理解物理学的本质和原理,提高科学素养,同时也可以从历史的角度理解科学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本教学大纲旨在提供一个指导学生学习物理学史的框架。
二、教学目标1、理解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理论框架,包括力学、电磁学、光学、热学、量子力学等。
2、理解物理学的发展历程,包括重要的实验发现、理论突破和科学革命。
3、理解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和实验技术,包括观察、实验设计、数据分析、理论建模等。
4、理解物理学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包括科技革命、工业进步、环境保护等。
5、提高科学素养和批判性思维,包括问题解决、团队合作、沟通技巧等。
三、教学内容1、古代物理学:从古希腊到文艺复兴时期的物理学思想,包括亚里士多德、阿基米德等人的贡献。
2、经典物理学:牛顿力学、电磁学、光学的发展,以及这些理论在工业和科技中的应用。
3、现代物理学:相对论、量子力学和统计物理的发展和应用,以及这些理论对人类对宇宙认识的影响。
4、物理学前沿:包括宇宙学、高能物理、量子信息等前沿领域的研究进展。
四、教学方法1、课堂讲解:通过讲解物理学史上的重要事件和人物,帮助学生理解物理学的本质和原理。
2、实验教学:通过实验验证物理学的理论和原理,让学生深入理解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和实验技术。
3、研究项目:通过研究项目让学生了解物理学的实际应用和创新精神。
4、小组讨论: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深入探讨物理学的各种理论和原理,提高批判性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
5、在线学习:通过在线学习资源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和进度,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五、评估方式1、平时作业:包括课堂讲解的笔记、实验报告和研究项目的报告。
2、期中考试:测试学生对物理学史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的理解程度。
3、期末考试:测试学生对整个物理学史的理解程度和应用能力。
高中物理近代物理教案

高中物理近代物理教案
教学内容:近代物理的发展历程和重要概念
教学目标:
1. 了解近代物理的发展历程,掌握近代物理的重要概念和理论。
2. 培养学生对近代物理科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3. 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近代物理的重要概念和理论
教学方法:讲授相结合,实验教学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通过简要介绍近代物理的发展历程和重要科学家,引起学生对近代物理的兴趣。
二、讲授(30分钟)
1. 阐述近代物理的研究对象和范围。
2. 讲解近代物理的重要概念,如相对论、量子力学等。
3. 介绍近代物理的重要实验,如双缝干涉实验、康普顿散射实验等。
三、实验操作(40分钟)
1. 进行双缝干涉实验,观察干涉条纹的变化。
2. 进行康普顿散射实验,测量光子的散射角度。
3. 分析实验结果,讨论实验现象与近代物理理论的关系。
四、总结与评价(10分钟)
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回顾近代物理的重要概念和实验,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的热爱和求知欲。
五、课后作业(5分钟)
预习下节课内容,并完成相关的阅读和实验报告。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近代物理的发展历程和重要概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实验教学活动增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学思维。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通过更多的实验来加强学生对近代物理的理解和探索。
《普通物理学(3)(现代物理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普通物理学(3)(现代物理基础)》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情况二.课程性质与任务普通物理学(3)(现代物理基础)为物理学专业的必修课,是物理学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课,它是学生开始进入微观世界研究领域的入门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原子的基本结构、原子的能级和光谱的基本规律、有关原子的基本概念(原子的量子态、电子自旋、泡利原理等)、原子的重要实验事实和原子核的性质以及核反应的基本规律,了解在原子领域中经典物理遇到的主要困难,为克服这些困难而引入的一些全新的分析方法和推理方法,一些与经典物理不同的新概念,为以后继续学习《量子力学》课程、近代物理实验和应用物理其它专业课程奠定基础。
三. 课程主要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四.课程教学基本内容和基本要求(一)绪论、原子的基本状况1.了解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和发展历史。
2.熟悉原子的质量,熟练掌握原子半径的计算,了解电子的质量和电荷以及阿伏伽德罗等各种常数。
3.了解Thomson原子模型和不合理的原因;掌握库仑散射公式和卢瑟福散射公式的推导。
4.掌握原子核大小的估计和原子的核式结构,并了解核式模型的意义和困难。
(二)原子的能级与辐射1.了解黑体辐射和普朗克量子假说;复习大学物理中的光电效应方程;了解实验光谱学的分类和测量(激发和发射光谱),2.掌握氢原子的巴耳末、赖曼、帕邢和布喇开等光谱线系;了解玻尔理论三部曲:定态、频率条件。
3.掌握氢原子及类氢离子光谱规律及及类氢离子光谱线系公式;掌握玻尔理论的要点,会画能级跃迁图;4. 理解夫兰克—赫兹实验原理、方法及结论;一般了解索末菲量子化条件及应用;理解玻尔对应原理、玻尔理论的地位和缺陷;5.了解原子的自发辐射、受激辐射与吸收。
(三)量子力学初步1. 掌握光的波粒二象形;掌握德布罗意物质波的公式;了解戴维孙-革末实验。
2. 掌握不确定关系,会用于简单量子体系。
3. 理解几率波的概念;掌握薛定谔方程和方程中各项的意义。
4. 掌握求解定态薛定谔方程(本征问题)的基本步骤、无限深势垒;了解隧道效应;了解谐振子问题并理解零点能;理解氢原子薛定谔方程解中各量子数l m l n ,,的意义。
大学物理教学大纲(详情)

大学物理教学大纲(详情)大学物理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大学物理课程代码:00102000授课学时:32先修课程:高等数学、力学、热学、光学、电磁学等后继课程:近代物理学、大学物理实验、理论力学、电动力学、热力学与统计物理学等课程目标:本课程的目标是使学生掌握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了解物理学的基本规律和原理在科学技术、工程应用和社会经济领域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科学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包括力学、电磁学、光学和热学四个部分,具体内容如下:1.力学:质点运动学、牛顿运动定律、动量定理、动能定理、角动量定理、万有引力定律等。
2.电磁学:电场、磁场、电磁感应、交流电路等。
3.光学:光的干涉、衍射、偏振等。
4.热学:热力学第一定律、热力学第二定律、统计物理学等。
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课程采用课堂讲授、实验、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教学评估:本课程的评估方法包括平时作业、实验报告、期末考试等。
期末考试采用闭卷形式,考试内容涵盖本课程的主要知识点。
大学物理课程思政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大学物理课程代码:000000000000000001课程时长:16周授课教师:__X适用专业:物理学课程目标:本课程的目标是使学生掌握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同时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科学精神、科学方法和科学态度,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授课内容:主题1:质点运动学内容:描述物体运动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包括质点、位置、速度、加速度、轨迹等。
思政元素:引导学生理解科学探索的艰辛和科学家们的奉献精神,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追求。
教学方法:讲授、讨论、实验等。
教学资源:PPT、实验器材等。
评估方法:作业、实验报告、考试等。
主题2:牛顿力学内容:牛顿三定律、万有引力定律、动量定理、动能定理等。
思政元素:引导学生理解科学探索的艰辛和科学家们的奉献精神,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追求。
高中物理教学大纲

高中物理教学大纲1物理特点编辑1.知识深度,理高中物理解加深高中物理,要加深对重要物理知识的理解,有些将由定性讨论进入定量计算,如力和运动的关系、动能概念、电磁感应、核能等。
2.知识广度,范围扩大高中物理,要扩大物理知识的范围,学习很多初中未学过的新内容,如力的合成与分解、牛顿万有引力定律、动量定理、动量守恒定律、光的本性等。
3.知识应用,能力提高高中不仅要学习物理知识,更重要的是提高学习物理知识和应用物理知识的能力,高中阶段主要是自学能力和物理解题能力,并学会一些常用的物理研究的方法。
总之,高中物理与初中物理相比,是螺旋式上升的。
高中物理课本共三册,其中第一,二册为必修,第三册为必修加选修。
物理在绝大多数的省份既是会考科目又是高考科目,在高中的学习中占有重要地位。
2知识点编辑必修一(一)运动的描述1 .内容标准(1)通过史实,初步了解近代实验科学产生的背景,认识实验对物理学发展的推动作用。
例1 了解亚里士多德关于力与运动的主要观点和研究方法。
例2 了解伽利略的实验研究工作,认识伽利略有关实验的科学思想和方法。
(2)通过对质点的认识,了解物理学研究中物理模型的特点,体会物理模型在探索自然规律中的作用。
例3 认识在哪些情况下,可以把物体看成质点。
(3)经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研究过程,理解位移、速度和加速度,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体会实验在发现自然规律中的作用。
例4 用打点计时器、频闪照相或其他实验方法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
例5 通过史实,了解伽利略研究自由落体运动所用的实验和推理方法。
(4)能用公式和图像描述匀变速直线运动,体会数学在研究物理问题中的重要性。
2 .活动建议(1)通过实验研究质量相同、大小不同的物体在空气中下落的情况,从中了解空气对落体运动的影响。
(2)通过查找资料等方式,了解并讨论伽利略对物体运动的研究在科学发展和人类进步上的重大意义。
(二)相互作用与运动规律 1 .内容标准(1)通过实验认识滑动摩擦、静摩擦的规律,能用动摩擦因数计算摩擦力。
物理教学大纲

物理教学⼤纲⼭东省⾼等教育⾃学考试《物理I》(0420)教学⼤纲第⼀部分课程性质及课程设置的⽬的和要求⼀、课程性质、地位与设置⽬的性质物理学是研究物质及其运动基本规律的学科,物理学基础知识是构成认得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原动⼒,也是⾃然学科和⼯程技术的基础。
每⼀个科学⼯作者和⼯程技术⼈员都应当必备这些基础知识。
课程的教学⽬的和任务是:1. 使学⽣对物理学的基本内容有较全⾯、较系统的认识。
?即学⽣通过学习崐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和实验课教学,了解⾃然界⽐较完整的物理图象,崐对物理学所研究的各种运动形式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有较全⾯、较系统的认识,崐对物理学的当代发展和成就以及物理学在⼯程技术中的应⽤有初步的了解。
2. 使学⽣在逻辑思维能⼒、?抽象思维能⼒以及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崐⽅⾯受到初步训练;使学⽣掌握基本物理实验技能;使学⽣对科学实验在物理学崐研究和发展中的作⽤有正确的认识。
3. 提⾼学⽣的科学素养,?帮助学⽣增强爱国主义观念并建⽴辩证唯物主义崐世界观。
4. 为学⽣进⼀步学习专业知识、?掌握⼯程技术以及今后知识更新打下必要崐的物理学基础。
通过本课程的设置,考⽣可以学习物理学的基本理论、思维和研究⽅法,了解物理学的基本发展过程和在现代社会中的⼀些应⽤,提⾼考⽣的科学素养和分析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培养考⽣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以及开拓创新的探索精神。
本课程也可为相关专业的许多后续课程打下必要的物理基础。
⼆、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本课程要求学⽣通过学习,获得物理学中⼒学、电磁学、热学、振动、波动、光学和近代物理学等⽅⾯的知识。
考⽣能够应⽤简单的微积分与⽮量⽅法对物理习题和问题进⾏分析和计算。
本课程重点包括⼒学、电磁学等内容。
本课程的难点是近代物理。
⾸先应当让考⽣认真研读教材,理解各部分的物理内容。
在此基础上,记住⼀些常⽤公式。
可通过选择、填空、计算等多种形式的物理习题的联系,使考⽣掌握相关的物理理论及其应⽤⽅法、计算技巧。
上海电力学院应用物理专业近代物理试验教学大纲近代物理试验.doc

《近代物理实验》教学大纲课程名称:近代物理实验(Modern Physics Experiment)课程编号:1523014课程性质:学科基础课(独立设课)课程要求:必修课程类别:基础课实验教材或指导书名称:近代物理实验教程学时学分:总学时:17 学分:1 开出学期:第4学期实验室名称:物理实验中心适用专业:应用物理学专业编写人:陈东生审核人:刘永生一、课程简介:近代物理物理实验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实验课程,除包括物理学发展史上堪称为里程碑的著名物理实验外,还包括近代的实验方法及应用广泛的实验技术。
通过近代物理实验教学, 培养学生用实验的方法研究物理现象与物理规律的习惯,同时培养学生在科学实验中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严谨的科学态度及认真踏实的工作作风等优良素质,为进一步的学习与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近代物理实验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具有不同于普通物理实验的特点。
如内容涉及范围广,要求的预备知识面宽,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的比例增加,所涉及的仪器数量多,结构复杂等,使这门课程在实验教学中具有重要地位。
进行实验时,学生不应依赖教师把仪器完全准备好,而要逐步学会自行查阅文献、选择实验仪器,进而完成实验、给出数据处理及结果。
近代物理实验内容包括原子物理、核物理、低温物理、光谱、真空、磁共振等共十个部分。
这些内容都是基本的物理现象、基本的物理规律和基本的实验技术。
通过实验应该学习实验的设计思想、实验方法以及基本技术。
二、实验目的与要求本课程的主要目的是:通过近代物理实验丰富和活跃学生的物理思想,培养他们对物理现象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引导他们了解实验物理在物理概念的产生、形成和发展过程的作用,学习近代物理中的一些常用方法、技术、仪器和知识,进一步培养正确的和良好的实验习惯以及严谨的科学作风,使学生获得一定程度的实验方法和技术研究物理现象和规律的独立工作能力。
1.学习近代物理学中某些主要领域的基本知识、基本实验方法和技术。
高中物理《新课程标准》即教学大纲

高中物理新课程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第一部分前言物理学是一门基础自然科学,它所研究的是物质的基本结构、最普遍的相互作用、最一般的运动规律以及所使用的实验手段和思维方法。
随着人类对物质世界认识的深入,物理学一方面带动了科学和技术的发展;另一方面推动了文化、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经典物理学奠定了两次工业革命的基础;近代物理学推动了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航空航天技术、生物技术等的迅速发展,继而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变化。
一、课程性质高中物理是普通高中科学学习领域的一门基础课程,与九年义务教育物理或科学课程相衔接,旨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高中物理课程有助于学生继续学习基本的物理知识与技能;体验科学探究过程,了解科学研究方法;增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发展探索自然、理解自然的兴趣与热情;认识物理学对科技进步以及文化、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为终身发展,形成科学世界观和科学价值观打下基础。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一)在课程目标上注重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高中物理课程旨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培养学生,为学生终身发展、应对现代社会和未来发展的挑战奠定基础。
(二)在课程结构上重视基础,体现课程的选择性普通高中教育仍属于基础教育,应注重全体学生的共同基础,同时应针对学生的兴趣、发展潜能和今后的职业需求,设计供学生选择的物理课程模块,以满足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促进学生自主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三)在课程内容上体现时代性、基础性、选择性高中物理课程在内容上应精选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与技能,加强与学生生活、现代社会及科技发展的联系,反映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成果和新的科学思想,关注物理学的技术应用所带来的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参与意识和对社会负责任的态度。
(四)在课程实施上注重自主学习,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高中物理课程应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勇于实验、勤于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代物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2010年制定年修订
课程名称:《近代物理学》
课程类别:专业主干课
开课单位:物理系基础物理教研室
开课对象:物理学本科三年级
课时:60学时
选定教材:《普通物理学(第五分册近代物理学基础第二版)》,梁绍荣,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二版1994年
参考书:
《原子物理学》,杨福家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
《近代物理》(上册),郑广垣编著,复旦大学出版社,1991年
《原子物理学》,褚圣麟编著,人民教育出版社,979年
《量子物理学(上册),[美] R .埃斯伯格、R .瑞斯尼克著,1987年
《近代物理基础及其应用》,P. A. Tipler著,上海科技出版社,1981年《近代原子物理学》(上、下),[法] B. 凯格纳克J.裴贝 E.裴罗拉著,科学出版社,1982年
课程概述:本课程是物理系本科学生的一门基础课,学生在修读完力学、电学、热学和光学等普通物理课程后修读本课程。
本课程从实验事实出发,以阐述原子结构为中心,联系物理学发展史和科研前沿,讨论原子和原子核这一物质结构层次的基本内容。
这些内容主要包括:原子的核式模型、玻尔氢原子理论、电子自旋、多电子原子、磁场中的原子、X射线及原子核物理。
教学重点放在对有关概
念和规律的物理分析和阐述上,严格的理论处理留待量子力学等后继课程去完
成。
教学目的:1. 明确近代物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掌握狭义相对论、原子物理学、粒子物理学和固体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和基本方法,及相关的实验手
段。
2.使学员抽象思维能力、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3. 培养学员正确的思想方法和研究问题的方法,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学时分配:
各章教学要求及教学要点
第一章狭义相对论时空观10学时
教学要求
1. 理解光行差现象和迈克耳孙—莫雷实验.
2. 掌握狭义相对论的基本原理,理解相对论的时空观.
3. 掌握洛伦兹变换.
4. 掌握速度合成公式.
5. 掌握质速关系和质能关系式,理解极限速度, 了解动能、动量和能量和动量之间的关系式.
教学内容
1.狭义相对论的实验基础
2.爱因斯坦理论
3.洛伦兹变换
4.速度合成公式
5.“观测”与“观看”
6.相对论力学简介
第二章量子物理学基础16学时
教学要求
1. 掌握德布罗意波,理解微观客体的波粒二象性和电子衍射实验.
2. 知道原子的基本知识,了解卢瑟福的原子的核式模型.
3. 掌握氢原子光谱的实验规律.
4. 理解波尔理论要点和弗兰克—赫兹实验,了解类氢离子光谱和量子力学的建立.
5. 理解波函数的概念,掌握波函数的归一化和标准条件.
6. 了解薛定谔方程.
7. 知道无限深势阱.
8. 了解势垒贯穿隧道效应.
9. 知道氢原子能级和量子数.
10. 了解电子自旋.
11. 掌握不确定关系.
教学内容
1.微观客体的波粒二象性
2.原子的核模型
3.氢原子光谱的实验规律
4.波尔理论
5.量子力学的建立
6.波函数的统计解释
7.薛定谔方程
8.无限深势阱
9.势垒贯穿隧道效应
10.氢原子
11.电子自旋
12.不确定关系
第三章多电子原子及分子光谱8学时
教学要求
1. 知道碱金属原子能级和碱金属原子光谱.
2. 了解氦原子的光谱和能级.
3. 理解自发发射和受激发射,了解氦氖激光器原理.
4. 理解泡利不相容原理,了解元素性质的周期性.
5. 知道X射线的产生、X射线连续谱和线状谱.
教学内容
1.碱金属原子
2.两个价电子的原子
3.氦氖激光器原理
4.元素周期表
5.X射线
6.磁场对原子能级的影响
第四章原子核物理学12学时
教学要求
1. 知道原子核的电荷、质量和组成及原子核的自旋,理解原子核的结合能.
2. 掌握放射性衰变规律.
3. 知道α衰变、β衰变和γ衰变.
4. 理解核力,知道核的液滴模型.
5. 掌握原子核反应.
6. 知道核裂变和核聚变.
教学内容
1.原子核的基本性质状原子核的自旋和磁矩
2.原子核衰变的基本规律
3.α衰变β衰变
4.γ衰变和内转换
5.放射性的应用和防护
6.原子核结构模型
7.原子核反应
8.加速器
9.核裂变核聚变
第五章粒子物理学 6学时
教学要求
1. 知道粒子物理学的发展概况.
2. 了解粒子间的相互作用.
3. 知道粒子的分类和基本性质.
4. 了解夸克模型.
教学内容
1.粒子物理学的发展概况
2.粒子间的相互作用
3.粒子的分类和基本性质
4.夸克模型
第六章固体物理学 8学时
教学要求
1. 知道晶体的基本概念.
2. 知道晶体的结合.
3. 了解金属的自由电子论.
4. 了解固体的比热容.
5. 知道固体的能带理论.
6. 知道超导体的特性和第二类超导体,了解磁场中的超导转变、超导微观理论和超导研究的新突破.
教学内容
1.引言
2.晶体的结合
3.金属的自由电子论
4.固体的比热容
5.固体的能带理论
6.超导体超导研究的新突破
执笔:王宝珍2010年7月审阅:侯茹2010年7月审批:李英2010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