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贫富差距现状调查报告

合集下载

对农村贫富差距现象的调查报告

对农村贫富差距现象的调查报告

对农村贫富差距现象的调查报告近年来,中国农村贫富差距问题备受关注,为此,本文开展了一次对农村贫富差距现象的调查,以揭示当前农村贫富差距状况、原因和对策,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实现社会公平做出贡献。

一、调查方法本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和深入访谈相结合的方式,问卷针对全国11个省份的100个农村进行了不同角度的调查。

深入访谈则针对部分贫困地区的农民和地方政府干部,以深入了解当地贫富差距现象。

二、调查结果1.贫富差距现象根据问卷调查结果,近90%的受访者认为农村存在明显的贫富差距。

在贫富程度方面,超过50%的农村居民收入在3000元以下,而10%居民收入则已超过10000元。

此外,41%的农村居民拥有房产和土地,其中土地占有量在1亩以上的占到8.5%。

然而,也有44.6%的受调查者表示无法参加农民专业合作社和互助组等组织。

2.贫富差距原因通过问卷调查和深入访谈,调查人员分析总结了农村贫富差距的主要原因。

(1)土地流转不彻底。

大量封闭式家庭经营模式导致资源无法有效流转和利用。

(2)基础设施差距大。

贫困地区缺乏基础设施建设,如道路、管道、电力等,使得投资和消费不便,导致农村居民收入低。

(3)收入来源单一。

很多农村居民缺乏多元化收入来源,无法进行风险管理。

(4)教育和技术水平不足。

很多农民没有受过良好的教育,缺乏技术知识和工作技能。

3.贫富差距对策为了解决农村贫富差距现象,调查人员提出了以下对策。

(1)加强土地流转和资源共享。

鼓励资本和技术进入农村,促进土地流转。

(2)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通过疏通道路、建设管道和提供电力等手段,扩大消费市场和生产领域。

(3)加强多元化收入来源。

推广多种经营形式,如家庭农场、特色农产品、休闲旅游等,提高农民收入。

(4)提高教育和技术水平。

加强农民教育培训,提高农民技能和劳动素质。

三、结论本次调查结果表明,目前中国农村存在着明显的贫富差距现象,主要原因是土地流转不彻底、基础设施差距大、收入来源单一和教育和技术水平不足等。

对城乡的调查报告6篇

对城乡的调查报告6篇

对城乡的调查报告6篇在认真参与了一场调查后,我们要认真写调查报告记录自己的感受,大家在写调查报告的时候,必须认真思考调查的开展经过,XX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对城乡的调查报告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对城乡的调查报告篇1今年暑假,为了比拟深入的了解社会,锻炼自己,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要求我们做一篇关于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社会事件调查报告。

经过近一个假期的调查和多年来耳濡目染所接触的现实,我决定做一篇关于城乡贫富差距现状调研报告。

中国在过去的半个世纪里,从"人民公社" "吃大锅饭"的社会走到了一个开放、开展、充满竟争的社会,同时也带来了开放社会中所固有的矛盾,广阔人民群众已明显感觉和意识到了贫富差距的存在及其严重性。

在我国现阶段存在着较多类型的贫富差距。

主要有城乡贫富差距、东西贫富差距、群众性贫富差距、政策性贫富差距等。

其中城乡贫富差距是一个综合性的贫富差距。

它综合地反映出我国贫富差距的深层次原因。

现在,我将从我国城乡贫富差距的表现、原因、解决方法几个方面谈谈我的实践调查报告结果。

城乡贫富差距表现在:1,改革初期,我国的城乡收入差距一度缩小,但后来,形势发生了逆转,二者的差距呈现了逐渐扩大的趋势,如果考虑到城市居民享有多方面的福利,那么,真实的差距肯定还会更大些。

2、城乡贫富差距又表现为城市豪与贫困农民的差距,这一差距更加明显,更为突出。

其现象又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种:家财万贯与一贫如洗、豪门宴与食不果腹、高档别墅与缺房无房、贵族学校与露天小学等。

城乡贫富差距的原因:首要的原因是制度缺陷,主要表现在分配制度、税收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监督制度几个方面。

在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相结合的新的分配机制,虽然对促进经济开展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居民的收入水平,但由于城乡空间地域在市场化等方面的显着差异,城镇居民从中受益较多而农村居民从中受益不大,结果在客观上也起到了扩大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作用;我国实行的个人所得税税制,目前税制不标准,个人所得税难以发挥调节社会贫富差距的作用;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覆盖面低。

关于城乡贫富差距调查报告

关于城乡贫富差距调查报告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关于城乡贫富差距调查报告城乡贫富差距一直是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问题之一,它直接关系到社会的公平与正义。

本次调查旨在深入了解当前城乡贫富差距的真实情况和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

一、调查方法及样本选择:本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随机选择了1000名城市居民和1000名农村居民作为样本。

问卷包括个人基本信息、收入水平、教育程度、就业情况等方面内容。

二、调查结果分析:1.城市收入水平相对较高:调查显示,城市居民平均月收入约为5000元,而农村居民平均月收入仅为2500元。

城市居民的收入水平要明显高于农村居民。

2.城乡教育程度存在差距:调查发现,城市居民的受教育程度普遍较高,大部分人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而农村居民的受教育程度相对较低,大部分人只有初中及以下程度。

3.就业机会不均衡:城市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有大量企事业单位和高科技企业,人们可以选择更多的职业发展路径。

而农村的就业机会相对较少,多以农业和服装制造业为主,就业机会有限并且工资相对较低。

4.福利制度差异明显:城市居民享有较完善的社会保障和医疗保险制度,可以享受到更多的福利待遇。

而农村居民的社会保障和医疗保险制度相对不完善,如果没有建立起规范、公平的福利制度,将进一步拉大城乡贫富差距。

三、影响城乡贫富差距的因素分析:第1页/共2页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1.经济发展不平衡:城市经济相对发达,工业化程度高,技术含量高,薪资水平相对较高,而农村经济相对滞后,产业结构单一,大多以农业为主,薪资水平相对较低。

2.户籍制度限制:户籍制度限制了农村居民流入城市就业和享受城市福利的机会,造成了城乡之间的种族分离现象。

3.教育差距:农村居民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教育资源不足,限制了他们的个人发展,从而造成收入差距。

四、解决城乡贫富差距的对策:1.积极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农村产业,增加农民就业机会和收入来源。

2.改革户籍制度:逐步实现农村居民到城市的户籍平等,打破农村和城市之间的隔阂。

关于城乡贫富差距调查报告

关于城乡贫富差距调查报告

关于城乡贫富差距调查报告
城乡贫富差距是指城市和农村之间在经济收入、社会福利等方面存在的差距。

针对这一问题,一份城乡贫富差距调查报告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撰写:
1. 调查目的和方法:说明此次调查的目的和方法,例如采取问卷调查、实地调研等方式,以及调查的样本数量和范围。

2. 城乡收入差距:分析城市和农村居民的平均收入差距,可以通过收入水平、收入来源、收入增长情况等指标进行比较。

3. 城乡就业差距:考察城市和农村的就业状况,分析城乡居民的就业率、职业结构、工资待遇等方面的差异,了解是否存在城乡就业机会不平等的现象。

4. 城乡教育差距:调查城市和农村教育资源的配置差异,比较城乡居民的教育水平和教育机会是否存在差距,以及对教育资源的满意度。

5. 城乡社会保障差距:分析城市和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考察城乡居民享受社会保障的程度和范围是否存在差异,以及对社会保障政策的满意度。

6. 城乡消费差距:以消费水平、消费结构等指标比较城市和农村的消费差距,了解城乡居民的消费能力和消费需求的不同。

7. 城乡贫困问题:分析城市和农村贫困人口的分布情况、贫困原因和贫困程度,了解城乡贫困问题的差别并提出解决方案。

8. 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研究城乡发展不平衡的原因和影响因素,提出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9. 政府政策建议:基于调查结果,提出相关政策建议,促进城乡贫富差距的缩小,提高农村居民的收入、福利和生活质量。

在报告中,应使用数据、图表等形式对调查结果进行直观展示,并针对扬长避短、优势互补等方面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以期实现城乡之间的协调发展。

城乡贫困人口现状调查报告

城乡贫困人口现状调查报告

城乡贫困人口现状调查报告一、引言贫困问题是全球普遍存在的社会难题,在中国也不例外。

城乡贫困问题是当前中国社会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

为了解国内城乡贫困人口的现状,本报告通过调查和分析,将全面呈现城乡贫困人口的现状及其面临的问题。

二、调查方法1. 调查目标:本次调查的主要目标是了解城乡贫困人员的基本情况、生活状况以及脱贫需求。

2. 调查样本:本次调查使用多阶段随机抽样方法,共抽取了1000个样本。

3. 调查内容: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贫困人口的年龄、性别、教育程度、就业情况、收入水平等方面进行了深入了解。

三、调查结果1. 城乡贫困人口人数和分布:调查结果显示,在我们的样本中,城乡贫困人口中占比最大的是农村贫困人口,占总样本的60%,城镇贫困人口占剩余40%。

这一结果表明,农村贫困问题尤为严重。

2. 贫困人口的年龄结构:根据调查结果,贫困人口的年龄结构相对较为集中。

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占比最高,占总样本的40%。

其次是18至35岁的青壮年人口,占总样本的35%。

这一数据表明,年龄较大和年龄较小的人群更容易陷入贫困。

3. 贫困人口的教育程度:在样本中,调查发现高中文化及以下的贫困人口占比最高,达到70%。

大学文化及以上的贫困人口仅占30%。

这意味着教育程度与贫困之间存在一定的负相关。

4. 贫困人口的就业情况:调查结果显示,在贫困人口中,失业和农业劳动者所占比例较高。

20%的贫困人口是失业人员,而40%是农业劳动者。

这显示出就业问题是导致贫困的重要因素之一。

5. 贫困人口的收入水平:根据我们的调查结果,贫困人口的收入水平普遍较低。

调查中发现,绝大多数的贫困人口的月收入不足1000元,甚至有近一半的贫困人口月收入不足500元。

这说明贫困人口的经济状况非常脆弱。

四、问题和挑战根据我们的调查结果,城乡贫困问题依然严峻。

以下是我们总结出的一些主要问题和挑战:1. 贫困人口的教育问题:调查发现,教育程度较低是导致贫困的重要原因之一。

贫富差距调查报告

贫富差距调查报告

贫富差距调查报告篇一:关于中国贫富差距的调研报告关于中国贫富差距的调研报告序言: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收入差距越来越大,收入差距问题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本文重要对中国的地区收入差距的现状进行介绍,然后对产生这种现状进行原因分析,以使人们能够更正确的理解和对待收入差距。

关键词:地区差距贫富差距经济政策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使人们的收入得到了非常大的提高。

“三步走”的第二步——在20世纪末人们的生活达到小康水平,也已经在20世纪末顺利实现了。

我们现在正朝着第三步迈进。

可是就在我们为到下个世纪中叶,使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奋斗时,中国的贫富差距也在不断扩大。

在中国,造成贫富差距拉大的原因十分复杂,有市场经济发展的自然选择因素,有转型期的特定结构性、体制性因素,也有腐败、市场失序等非正常因素。

要想正确的理解中国的收入差距,必须对中国收入差距类型及原因有着很好的理解。

现在中国收入差距大体可以分解为城乡差距、地区差距以及不正当收入差距。

下面主要介绍中国的地区收入差距以及对出现此差距的原因进行分析。

一、地区差距现状1、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扩大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经历了由迅速缩小到逐渐扩大,由逐渐扩大到逐渐缩小,再由逐渐缩小到加速扩大的发展过程。

1978年城乡居民收入比为∶1(以农村居民收入为1)[1],1985年达到历史最低点,为∶1,1994年达到顶峰,城乡居民收入比为∶1,超过改革开放前的水平。

1997年达到新的谷底,城乡居民收入比为∶1,XX年突破历史最高点,城乡居民收入比扩大到∶1,XX年达到∶1,XX年扩大到∶1,而XX年中国城乡收入差距之比继续扩大为∶1。

如果把农民用于生产的费用和城镇居民享受的福利也考虑进来并将其货币化,城乡居民的实际收入差距为6∶1。

中西部与东部的收入绝对差额由79元,8元扩大到1999年的2299元和1844元,分别扩大了29倍和231倍。

2、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地区差距变化针对这种地区间差距的扩大,有人将其概括为“一个中国,四个世界”,即把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除台湾外)放到全球来认识,按实际购买力平价来计算美元值,可划分为四个世界:第一世界是上海、北京、深圳。

贫富差距调查报告

贫富差距调查报告

【导语】调查报告是反映对某个问题、某个事件或某⽅⾯情况调查研究所获得的成果的⽂章。

以下是整理的贫富差距调查报告,欢迎阅读!【篇⼀】贫富差距调查报告 最新⼀期《半⽉谈》刊载《来⾃⼤城市的贫富差距调查报告》指出,改⾰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建设⽅⾯取得了巨⼤的成就,⼀部分⼈真的先富起来了。

但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演进,在我国各个社会群体利益格局被重新调整的过程中,分配不公现象⽇益突出,社会财富分配的“马太效应”愈发明显,贫富差距越拉越⼤。

社区围墙区分贫富的“楚河汉界” 同为上海市的中⼼城区,静安、卢湾、徐汇、黄浦是繁华商业区和⾼档住宅区,⽽闸北、普陀、杨浦则集中了⼤批低收⼊⼈⼝。

记者在当地调查时,连⽉均收⼊只有XX来元的司机都说:“闸北、杨浦,那是穷⿁住的地⽅!” 闸北区是上海市的“边缘区”,这⾥有⼤批砖⽊结构的⽼房⼦。

在连⽚的“棚户区”⾥聚集了各种低收⼊者,如从边疆回来的知青、外来打⼯者等,他们的经济条件相对较差。

据民政局⼯作⼈员介绍,闸北区申领低保的⼈⼝占全区户籍⼈⼝的3.6%,其中⼤多是失业者以及⽼⼈和孩⼦。

⽽这⾥的“低保边缘户”是现有低保⼈⼝总数的三倍之多。

“⼯⼈新村”⽆奈的历史轮回 位于上海闸北区天⽬中路749号的蕃⽠弄社区在新中国成⽴前是上海的贫民窟,矮⼩的“滚地笼”挤满了⼤批⽆家可归的穷苦⼈。

新中国成⽴后经过改造,成为产业⼯⼈的聚居区,⾯貌焕然⼀新。

蕃⽠弄的变迁当时还作为典型写进了上海的⼩学教科书。

然⽽,今天的蕃⽠弄⼜变成了低收⼊⼈群聚居区。

蕃⽠弄社区⽬前居住了1680户居民,低保户有178户,占⽐超过10%。

蕃⽠弄社区⼲部告诉记者,社区1964年建成,上世纪80年代能住到这⾥的产业⼯⼈,⼤都是敲锣打⿎来的。

因为当时能在这个⼩区分到房⼦的,⼀般都是⼚⼦⾥的“五好⼯⼈”。

但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下岗越来越多,⼤批产业⼯⼈成为低收⼊⼈群。

社区居民李存荣今年53岁,是上海市铁路局的⼀名机车维修⼯,⼀家三⼝在21平⽅⽶的房⼦⾥居住了XX年。

贫富差距变化调查报告

贫富差距变化调查报告

贫富差距变化调查报告一、引言近年来,贫富差距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

本文通过对贫富差距的变化进行调查研究,旨在揭示贫富差距的实际情况,分析变化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措施。

二、调查结果1. 在城市方面,贫富差距持续扩大。

据调查数据显示,城市地区的富裕家庭数量不断增加,而贫困家庭的数量也有所上升。

工薪阶层的收入增长乏力,富人的财富积累速度明显快于中低收入群体。

2. 在农村方面,贫富差距逐渐缩小。

农村地区贫困人口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减少,农民收入水平逐步提高。

政府对农村地区的扶贫政策取得了初步成效,农民的福利待遇得到了改善。

三、变化原因分析1. 教育机会不均。

城市地区的高质量教育资源相对集中,给予了一部分人更多的机会和竞争力,使其更有可能获得高收入和财富积累。

而农村地区由于教育资源不足,学生往往缺乏竞争优势。

2. 行业结构调整。

城市地区的技术创新和服务业快速发展,给予高技能人才更多机会。

而农村地区以传统农业为主,就业机会相对有限,收入增长较慢。

3. 政府政策影响。

政府在推动城市化进程中,一些市场监管和收入分配政策的不完善导致富人更容易获取更多的资源和利益。

而对农村地区的扶贫政策相对来说还需要更多的完善和落地。

四、对策措施1. 加大教育投入。

政府应加大农村地区教育资源的配置,提高农村学生接受优质教育的机会,缩小城乡教育差距。

2. 促进产业升级。

加大对农村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支持力度,培育新兴产业,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

3.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加强对低收入群体的保障,确保他们基本生活需求的满足,减少贫富差距的拉大。

4. 完善监管机制。

加强对市场的规范监管,建立合理的收入分配机制,防止不正当手段导致贫富差距的进一步扩大。

五、结论贫富差距的变化在城市和农村地区呈现不同的趋势。

城市地区贫富差距不断扩大,而农村地区贫富差距则逐渐缩小。

教育机会不均、行业结构调整以及政府政策的影响是贫富差距变化的主要原因。

为了缩小贫富差距,我们需要加大教育投入、促进产业升级、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以及完善监管机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乡贫富差距现状调查报告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经过数年跟踪所做出的一份全国性调查报告显示,近年来,中国城乡收入差距在不断拉大,如果把医疗、教育、失业保障等非货币因素考虑进去,中国的城乡收入差距世界最高。

若将各种因素都计算在内的话,城乡平均贫富差距要达四倍、五倍甚至六倍。

专家认为,当前我国收入分配己经走到亟须调整的“十字路口”,缩小贫富差距、解决分配不公问题十分迫切,必须像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一样守住贫富差距的“红线”。

分配差距呈现“穷降富升”: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劳动工资研究所所长、中国劳动学会薪酬专业委员会会长苏海南认为,目前我国的收入差距正呈现全范围多层次的扩大趋势。

当前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比达到3.3倍,国际上最高在2倍左右;行业之间职工工资差距也很明显,最高的与最低的相差15倍左右;不同群体间的收入差距也在迅速拉大,上市国企高管与一线职工的收入差距在18倍左右,国有企业高管与社会平均工资相差128倍。

房地产、矿产、证券成为暴利行业:
有关专家认为,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土地、资源、资本———这3种生产要素发挥了巨大的财富调整力量。

房地产、矿产、证券等成为“最赚钱”的暴利行业,少部分人借此一夜间站到社会财富的顶端。

许多专家还认为,近年来,资本市场的“火热”表现,尤其是投机性投资行为的盛行,也进一步强化了资本财富的累积效应,拉大了资本收益与劳动收益、实业收益的差距,造成了“有钱的越来越有钱,没钱的越来越没钱”的局面。

而且,资本与土地、资源三者之间互相拉升,加剧了贫富差距。

一直存在“屁股决定腰包”的怪现象:
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统计,目前电力、电信、金融、保险、烟草等行业职工平均工资是其他行业职工的2倍到3倍,如果加上工资外收入和职工福利待遇上的差异,实际差距可能更大。

截至2008年底,机关公务员退休金水平是企业的2.1倍,事业单位月均养老金是企业的1.8倍。

专家们认为,这种依赖于政策保护和资源垄断的“权力分配”,有悖于社会主义按劳分配原则,严重侵害了个人发展权,扭曲了收入分配格局。

其在不同行业、不同群体间造成收入悬殊落差的同时,也在人们心里划上了一道深深的鸿沟。

近年来,大学毕业生争抢“吃皇粮”,甚至出现千余人竞争一个公务员岗位的现象。

同时,垄断行业的高工资也屡屡遭到质疑。

专家认为,国家应通过多个途径,减轻“权力决定收入”的消极影响,平复社会失衡心理。

收入分配五花八门,白黑灰血金“五色炫目”
“灰色收入”和“黑色收入”造成了国民大量“隐性收入”的存在,使得社会财富底数不清。

中国改革基金会国民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王小鲁2007年曾发表过一项研究,推算当时每年至少有4万亿元以上的不规范“隐性收入”。

还有专家认为,目前我国工薪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只有1/3,国家能够监控的只有“白色收入”,这意味着大量收入脱离了所得税调节范围,游离于监管之外。

专家认为,腐败对收入分配的影响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扰乱了分配秩序,初次分配市场调节失灵,再分配领域又形成“逆向分配”,使本该用于低收入群体的资金通过非正当途径转移到权力相关者手中,加剧了分配不公;二是导致个人收入无法核清,制度设计失去基本前提;三是处于既得利益集团的腐败分子,有能力、也必将成为收入分配改革的最大“拦路虎”。

分配面临“十字路口”
“虽然现在社会对贫富差距的忍受力比过去提高了,但如果不遏制贫富悬殊和分配不公加剧的势头,后果可能不堪设想。

”国家发改委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杨宜勇说,去年我国人均G D P已接近3700美元,经济发展转型和社会结构重塑都进入了关键阶段。

拉美国家的实践证明,这一阶段尤其要防止出现经济增长停滞、贫富差距拉大以及社会动荡。

有关专家认为,要守住贫富差距的“红线”,需尽快启动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多管齐下、各方配合的原则,结合深层次原因和直接原因设计系统的改革方案
缩小城乡消费差距的对策分析
1.坚持和强化支农惠农政策,努力增加农民收入,为扩大农民消费奠定基础
收入是消费的基础。

只有不断增加农民收入,才能扩大农民消费。

围绕农民持续增收,积极建立现代农业和非农产业基本经营形式,发展富有创意,具有高效益的休闲农业、生态农业和景观农业;加快农村小城镇建设和二、三产业的发展。

鼓励农民进入小城镇发展和创业,借鉴浙江经验、制定优惠政策。

2、完善社会保障,继续建立城乡衔接、公平统一的社会福利制度。

努力探索建立农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救济制度。

与城镇比较。

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是个薄弱环节。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主要是对农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建立农民的最低生活保障体系.让农民真正脱离“贫困”。

对待子女上学的问题上.应适当对农村居民的子女给予适当的补助。

3、大力改善和优化消费环境。

当人们的消费达到较高水平以后,消费质量的高低,将基本取决于消费环境的优劣。

改善消费环境,是扩大消费需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条件。

一是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生态平衡,治理环境污染;二是要在政府加大投资的同时,动员社会力量扩大民间投资,把改善农村消费环境的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做成各级政府的“民心工程”,如电网改造、电视广播、邮政通讯、信息网络、农村医疗卫生网点建设等等,积极为农村居民提高生活消费质量创造条件。

4、加快消费信贷发展的步伐。

通力大力发展和规范消费信贷,可以将广大消费者的潜在购买力转化为现实购买力,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产品大量生产和有效需求不足的矛盾,推动经济快速发
展,同时也进一步提高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

扩大内需归根到底是要转变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这既是保持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客观要求,也是
改善人民生活质量的客观要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