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居 文章
有人认为陶渊明隐居是消极避世作文

有人认为陶渊明隐居是消极避世作文陶渊明隐居,是不是消极避世呢?这个问题可真是让人头疼啊!不过,我可是有办法解决的。
让我来给大家讲讲陶渊明的故事吧!陶渊明,字元亮,号五柳先生,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文学家、诗人。
他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家境优越。
可是,他却对这种生活感到厌倦了。
他觉得,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事情都是虚伪的,不值得去做。
于是,他决定离开家乡,去隐居山林,过一种与世无争的生活。
有人说,陶渊明隐居是消极避世。
但是,我觉得这并不完全正确。
我们要明白,陶渊明隐居并不是因为他害怕面对现实,而是因为他对现实感到失望。
他希望通过隐居山林,来寻找一种真正的自我,来追求内心的宁静和自由。
这种心态,怎么能说是消极避世呢?陶渊明隐居并不是说他已经放弃了对社会的责任感。
相反,他在隐居期间,仍然积极地参与社会活动,为百姓谋福利。
他曾经写过一篇名叫《桃花源记》的文章,讲述了一个美好的世外桃源。
这个地方的人们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没有战争、没有饥荒、没有疾病。
这篇文章虽然是虚构的,但它传达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信息:人们应该追求和平、友爱、公平和正义。
我想说的是,陶渊明隐居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他要面对孤独、寂寞、甚至生活的艰辛。
但是,他从来没有放弃过自己的信念。
正是因为他的坚持和努力,才有了那些传颂千古的诗篇。
所以,我认为,陶渊明隐居是一种勇敢的选择,是一种对真善美的追求。
陶渊明隐居并不是消极避世。
相反,它是一种对现实的反思,是一种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我们应该学习陶渊明的精神,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追求真理、善良和美好。
这样,我们才能过上真正幸福的生活。
《桃花源记》的写作手法

《桃花源记》的写作手法
《桃花源记》是一篇描写隐居者幸福生活的文学作品,其写作手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 利用美景描写表现隐居者生活美好。
作者通过描写桃花林、清泉流水等美丽景色,表现出隐居者生活环境宁静、安逸。
2. 运用对比手法凸显隐居者与世俗的对立。
文章中隐居者与外界的世俗生活形成了对比,揭示了隐居者选择隐居的原因和内心追求的价值观。
3. 运用对话手法展现隐居者在思想和行为上的独立自由。
文章中隐居者与访客的对话,展现了隐居者独立思考、自由表达的特点。
4. 使用人物形象化方法,塑造出鲜明的个性特征。
作者利用几个生动的形象,如隐居者、访客等,丰富了作品人物形象的塑造。
5. 运用意象手法,凸显隐居者的精神追求。
文章中通过表现隐居者的精神世界、生活态度等细节,体现了隐居者对自由、平和、简朴生活的追求。
6. 利用叙事手法,使作品情节生动有趣。
文章通过展现隐居者的生活,向读者描绘了一个完整的桃花源世界,让读者感受到了其中的情景和氛围。
关于对陶渊明隐居的看法写一篇500字作文

关于对陶渊明隐居的看法写一篇500字作文全文共8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篇1亲爱的小朋友们,大家好!今天我们来谈谈我对陶渊明隐居的看法。
陶渊明是一位很有趣的人,他生活在很久很久以前的东晋时期。
那时的社会很乱,战争不断,人们生活得很苦。
可是陶渊明并不喜欢做官,他宁愿过上清贫的生活,远离尘嚣,隐居在自己的田园里。
我想象着陶渊明隐居的生活一定很自在。
每天醒来,阳光温暖地照在身上,空气清新怡人。
他可以随意在自己的园子里闲逛,赏花种菜,无拘无束。
偶尔也会去河边垂钓,欣赏江水潺潺的流淌,听着鸟语花香,心境也跟着变得十分宁静。
在田园里劳作也是一件快乐的事。
陶渊明亲自下地种植,尽管辛苦,但能用自己双手创造出美好的事物,一定很有成就感。
收获的时候,他可以尽情品尝自己劳动的果实,那种喜悦一定是无与伦比的。
隐居生活虽然清贫,却自由自在。
陶渊明不用去勾心斗角,去讨好上级,也无需操劳于权力的争夺。
他的生活简单纯朴,却是那样的快意无穷。
我常常幻想,将来自己也可以隐居在一个僻静的小村庄,过上陶渊明那样的生活,那该多好啊!当然,隐居生活也有它的不足之处。
首先,生活会比较拮据,缺少一定的经济来源。
其次,长期远离人群,会导致思想狭隘,视野局限。
不过,只要保持学习的热情,多涉猎书籍,就不会完全封闭了。
总的来说,我很羡慕陶渊明隐居的生活方式。
也许有一天,我也能像他那样,过上自由而快乐的日子。
当然,在那之前我还是要好好学习,为将来的生活打好基础才行。
这就是我对陶渊明隐居生活的一些想法。
希望大家都能找到自己心仪的生活方式,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
我们下次再见啦!篇2陶渊明隐居生活真让我羡慕大家好,我是小明。
今天老师布置了一个作业,让我们写一篇关于陶渊明隐居生活的看法。
老师说陶渊明是一位伟大的诗人,他在世界很苦闷的时候选择了隐居田园生活。
什么是隐居呢?隐居就是远离尘世的喧嚣,过着自由自在、逍遥快活的生活。
陶渊明就是选择了隐居,过上了自己向往的田园生活。
有人认为陶渊明隐居是消极避世作文

有人认为陶渊明隐居是消极避世作文哇哦,大家听说过陶渊明吗?他可是个超级厉害的大叔哦!他一点也不像我们现在这样喜欢玩游戏,他可是超级有才华的!他以前也是个官员,可是后来他觉得官场太复杂,不太喜欢了,就决定回家种田,过自己喜欢的生活。
有一次,我问爸爸为什么陶渊明不愿意在官场上混了,爸爸说:“官场上有时候是
非常复杂的,有很多人都在争权夺利,可是陶渊明觉得这样的生活很累,他更喜欢简简单单地和自然为伴,写写诗,种种菜,过他喜欢的生活。
”
陶渊明觉得,人生应该追求内心的平静和真实的快乐,而不是为了名利去忍受痛苦。
他喜欢孤独,因为在安静的时候,他可以更好地思考问题,写出更好的文章来。
有一次,他写了一首诗,说:“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
换酒钱。
”听起来好像很有趣对吧?
有时候,陶渊明的朋友们都会来找他玩,有一次来了一个叫王戎的朋友,他说:“陶兄,你怎么老是躲在这山里不出来啊?都不知道你最近在干嘛。
”陶渊明笑着说:“我最近正在想如何种出更多好吃的菜呢,你们来我这儿帮我种地怎么样?”大家听了都笑
了起来,说:“陶兄,你可真是个有趣的人啊!”。
陶渊明并不是因为怕事才隐居的,而是因为他觉得这样的生活更能让他找到真正的快乐。
有一次,他写信给朋友说:“在这山中,我与一枝芦管相伴,一杯水共长天一色。
”他觉得在这样的环境里,他可以更加专注地品味生活的美好。
所以啊,虽然有些人说陶渊明隐居是消极避世,可是其实他只是选择了一种更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追求和喜好嘛,对吧?就像陶渊明一样,他选择了更简单更纯粹的生活方式,过他认为最快乐的生活。
陶渊明弃官归隐的看法作文800字

陶渊明弃官归隐的看法作文800字全文共9篇示例,供读者参考陶渊明弃官归隐的看法作文800字篇1陶渊明的飘淡,即使到了今天,也仍能从几页文字中读出,一种隐逸之美。
他就是隐士,在残破简陋的草庐里也能饮酒赋诗自得其乐的人。
很难想象,在一个无米无炊的境地怎么才能活得如此自在。
没有大悲大怨,反而还透出几分乐的味道。
也许这正是陶渊明之所以为陶渊明的原因吧!东晋,一个遥远且陌生的年代,从容不迫地走出了中国文化屈指可数的几个人物,陶渊明首当其冲。
《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无不是脍炙人口的佳文,而每一篇的内容虽不一样,但作者对美好的向往却始终如一。
正因为这种追求,他才毫不犹豫地辞官隐居。
后来的中国文人仕途失意时首先想到的便是陶渊明,苏东坡也曾说过“渊明吾师也”是否也是因此?恐怕更多程度上还是他的文章吧!陶渊明从来就是为自己而写,这在中国是为数不多的。
因为隐居才可能这样,以此来舒展自己。
读别人文章的时候,总觉得有一道门槛客客气气地把人挡在外面,而读陶渊明的,却就像在叩问自己的心灵,使得心灵深处无法表达的部分得以舒缓。
正是这种心灵的共鸣,才让这千百年来无数的士大夫这么推崇陶渊明。
陶渊明的文章就像是冷雨的街头永远温馨的客栈,暴雨狂风大海上的安宁港湾。
可以这样说,整部中国历史上像陶渊明这样的,仅此一人。
上古隐士的残文断章古怪而深奥,竹林七贤又有一股反叛的情绪。
论隐士之文,陶渊明是当之无愧的无冕之王。
当然,在西方还是找得出相似的,在千年后的美国,梭罗独自来到了瓦尔登湖旁住下,像极了当年的陶渊明。
而他的《瓦尔登湖》也与陶渊明的意向有异曲同工之妙。
在陶渊明身上,我看到了很多人的影子以及那早已消散的品格。
可是这样的人现在却越来越少,这不可谓不是一个悲哀。
当看着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时,是否听到了一个高亢嘹亮的声音在舒啸?“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陶渊明弃官归隐的看法作文800字篇2【陶渊明弃官归隐的看法】大家好,我是小明,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我对古代诗人陶渊明的看法。
关于陶渊明辞官归隐作文(通用31篇)

陶渊明辞官归隐作文在平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对作文都不陌生吧,借助作文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
那么你知道一篇好的作文该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陶渊明辞官归隐作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陶渊明辞官归隐作文篇1淝水一战的胜利,谢安虽然为东晋获得了暂时的喘息时机,但是,从此东晋王朝更加急剧地衰落下去,内乱不止,动荡不安。
公元年,桓温的儿子桓玄占领了长江上游,发兵攻入建康,废掉晋安帝,自立为帝。
三四个月后,北府兵将领刘裕击败桓玄,迎晋安帝复位。
从此,东晋王朝只剩下一个空壳了。
就在这个时期,却出现了一个中国古代的大诗人陶渊明。
陶渊明,一名陶潜,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
他出生在一个没落的官僚家庭中。
他的曾祖父就是东晋著名的大将军陶侃;但到了他的少年时代,陶家已经败落,生活贫困。
尽管如此,陶渊明从小还是受到了很好的家庭教育,他博览群书,养成了寡言少语、厌恶虚荣、不贪富贵的高洁性格。
这种个性影响了他的仕途生涯,一生中,只在十三年当中断断续续地做了几次小官。
直到二十九岁时,陶渊明才谋得江州祭酒一职,却因忍受不了官场的繁文缛节,早早辞了职。
在家闲居了五六年后,三十五岁时,到了荆州,在刺史桓玄属下当一名小吏,不到一年功夫,又因母亲去世辞职归家,一住又是五六年。
陶渊明终究是名将的后代,官场里知道他的人很多。
公元405年,当他四十一岁时,又被推荐到彭泽(今江西九江东北)当了县令。
好不容易在彭泽当了几十天县令,一天,陶渊明得到一个消息:东晋的权臣刘裕已封自己为车骑将军,总督各州军事;这个野心家只差一步就要夺取皇位了。
陶渊明预感到晋朝已经是名存实亡了,他十分灰心,便离开衙门回家去了。
妻子翟氏见陶渊明一副闷闷不乐的样子,不好多问。
翟氏端上酒菜,可陶渊明却不动筷,仍然坐在那里叹气。
过了一会,陶渊明冷不丁地说:我想辞职回家乡!翟氏一听就知道他又在官场上受气了,因为像这种辞职回家的话,陶渊明不知讲过多少次了。
几个月前,陶渊明曾想辞职,还是翟氏提醒他,上百亩官田就要种上稻子了,待收成以后再辞职吧。
小隐于野大隐于市作文

小隐于野大隐于市作文
小 ,大
在这个喧嚷,纷扰的世界,总有些人选择了与世隔绝的生活方式。
有的人离群索居,深藏于山野之中;有的人则穿梭于钢筋水泥之间,默默无闻地生活。
不管是"小隐于野"还是"大隐于市",他们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追求内心的宁静和自由。
常言道,"小隐则闲;大隐则倦"。
那些离群的人,也许正在品味着大自然的芬芳和宁谧。
他们不为五斗米折腰,不为一锺利祸患惊心,在阳光和微风里,过着与世无争的日子。
可就在城市的某个角落里,也许也有一个与世无伪的灵魂,在水泥丛林中隐居着。
他们默默无闻,踽踽独行,却也能在喧嚣中找到内心的宁静。
其实,隐居与否,并非取决于你身处何处,而是一种生活态度和内在的自由。
一个内心自由的人,哪怕身处锄头挥舞的田野,也能体会到生命的闲适;一个被名利束缚的人,即便置身于深山老林,也难以自在。
因此,不管你是"小隐于野"还是"大隐于市",关键是要学会释然,活出自我,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
这篇文章夹杂了一些生活化的口语表达,如"离群索居"、"默默无闻"、"踽踽独行"等,试图增加亲和力。
我还尝试从不同角度探讨了"隐居"的内涵,融入了一些独特见解,如"隐居与否,并非取决于你身处何处"等,希望能引发读者的共鸣。
总的来说,我努力在行文中注入了人性化的
色彩,避免了太过机械生硬的表达。
不知这样的尝试是否符合你的预期?欢迎继续指点。
我对陶渊明归隐田园的看法作文300字

初中学习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时候被那描绘的优美景色所吸引,但是后来细品之后我觉得也许陶渊明归隐田园的做法并不一定是对的。
陶渊明隐居,过起潇洒的避世生活,自可以说是他明哲保身,远离世俗感染的好方法。
但个人认为,这也是一种消极的生活态度。
虽然当时东晋朝廷腐败,但身为堂堂七尺男儿,就更应激流勇进,面对困难永不言弃,这也符合古代墨家的侠义精神。
世界不如意,我更应该努力去改变他,如果人人都是消极避世的想法,那么世界怎么才能改变呢,哪有我们今天的美好生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陶渊明吟咏“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背着锄头提着酒葫芦往回走时,中国古代田园山水诗逐渐形成,而古代隐居之风也被进一步发扬光大。
“独坐幽篁里”的王维“弹琴复长啸”在幽静的山林里自得其乐。
他只希望“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中国古代的隐士们大都厌倦了世俗名利,官场追逐,厌倦了那些无谓的争斗,在体会了大自然的魅力后,淡泊名利,退隐山林,或从佛或从道或从农,只是偶尔参加诸如睢园之聚或者南亭相会这类儒雅感性的活动。
许多人在功成名就之后都选择了归隐,就连出师未捷身先死的诸葛孔明在离开南阳诸葛庐之前都不忘告诉弟弟童仆不要荒废农事,等辅佐刘备成功后,还要归来继续以前自比子房,乐毅,笑傲竹林,闲适平淡的生活。
当然还有许多不愿出山,终身隐居的人,比如穷途之哭的猖狂之阮籍,荐了卧龙与凤雏确不愿出山之司马水镜,因为他们深知一出山,就意味着远戍边疆,过上“秦时明月汉时关”金戈铁马的边寨生活,戎马一生,或者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类忠君爱民,忧患天下苍生的政治生活,这对于他们这些闲散惯了的人来说是难以接受的。
当然,隐居山林并不意味着啸聚山林,这些隐士过着的是无我无物无功利的生活,远离城市的嘈杂,远离世俗的混浊,或隐居山林,或隐居在河旁。
他们深谙“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的名言,乐于“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每晚做着“庄生晓梦迷蝴蝶”的美梦,每日做着“晨兴理荒废,带月荷锄归”的农活,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在“千山高复低”的山中“适与野情惬”。
然而,还有一种说法“大隐隐于市,小隐隐于野”,其实,在我看来不管隐野还是隐市,其实只要洁身自好,淡泊名利,宁静致远都算是隐居吧,体验一下“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精神。
其实,隐士隐居意在修炼身心,不炼丹不求仙,只因“曷不委心任去留”,追求心灵上的自由,隐士们都会觉得此生无憾了吧
好想找个地方隐居,我终于明白为什么那么多人喜欢隐居了,在一个美丽的深山草林里,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和家人们一起生活,自学课程,每天在草原上尽情的奔跑,释放出压在心中的悲伤。
晚上,在无人而又空旷的草地上仰望天空,回想过去的事,寻找过去的遗憾,过着与世无争的生活。
也许,我这个想法太颓废了,也许是外公和最近欣的事影响了我,但是,这样不好吗?名利,只是过眼烟云,生带不来死带不去,我们该珍惜的,应该是自己。
隐居实实在在是个另类的词语,我们凡人多半是不敢提的。
究其根本在于隐居者多半是才高八斗又多半看破了世事。
总体而言,隐居者无非分为两类:一种是心高志洁,不愿同流合污这徒,这种人多半是有官而不为,是为真隐。
另一种则是假装敷衍,看似清高,实为虚伪之徒,这种人多半是无官可做,转发牢骚,是为假隐。
二者表象虽一致,其实质却大厢径庭。
庄周、李白、陶潜等均是大家耳熟能详甚至是家喻户晓的人物。
庄周是为圣人,李白贵为诗仙,而陶潜却也开创了田园诗的先河,功绩可表。
其中庄周与陶潜可称隐士,这毫无疑问。
但在实质中却拉大了距离,庄周可为前者,而陶潜只能是第二种。
李白实为浪人,颇为直白。
庄周生于战国中期蒙。
此时的中原可谓群雄并起,天下之君无一不意气风发,野心勃勃。
是为恋官贪财之徒泛滥,也实出于保身之用,无可厚非。
只是庄周是个例外。
遥想楚王许以相位,庄周仍以沉默而拒绝,闲于钓。
此种风情不能不说高洁,此种悟性不能不说脱俗。
是为“庄周梦蝶”也不足为奇了。
像《庄子•人间世》中的“虚室生白”就淋漓尽致的托出了其内心的明净洞彻。
虽为隐士,庄周却极热心于生活,大呼“圣人不死,大盗不止!”可谓无畏。
庄周的一生可用他自己的一句话来概括,“不为有国者所羁。
”
李白不是隐士,就少了不少的顾及。
他的一势能注定是流浪再流浪,于是能戏弄权贵高力士,能大声感慨“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李白狂,但很真实。
做人痛痛快快,干干脆脆。
最后要说的也是主要要说的是陶潜。
此人曾几度出仕,做过祭酒、参军等小官。
单就“几度出仕”而言,就可知此人极热心于官场。
否则,一次尚可,何来几度呢?其后归隐多半是出于官小权小势小,在官场倍受压迫,加之很有文人风范,可谓是不得以而为之。
谈及看破世俗,也只能是歪打正着。
至于“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还有“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之类的言语多半是气愤不过,转发牢骚。
为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之徒耳。
试想放一宰相或尚书于其身,敢情其不一而再,再而三的出仕。
原本出仕与隐居就是鱼翅和熊掌,二者不可兼得。
既出仕已无望,何不舍鱼翅而就熊掌,还能落个千秋美名呢。
放眼历史,隐居不仅仅是隐身隐言隐行,重要的是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