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成都市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修编(2016-2020)
新川科技园南站交通规划设计王凯宁

新川科技园南站交通规划设计王凯宁发布时间:2021-11-11T07:14:54.583Z 来源:基层建设2021年第25期作者:王凯宁[导读] 一个生态、生产、生活“三生融合”的立体都市,一座交通便捷、公园景致、功能复合、产业集聚、人文交往的城中之城。
这是新川科技园南站设计方案的规划愿景。
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510000摘要:一个生态、生产、生活“三生融合”的立体都市,一座交通便捷、公园景致、功能复合、产业集聚、人文交往的城中之城。
这是新川科技园南站设计方案的规划愿景。
关键词:新川科技园南站;TOD综合开发;零换乘;交通规划引言:《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5)》、《成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成都市实施“东进”战略总体规划(2017-2030年)》提出成都要增强“五中心一枢纽”核心功能,支撑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构建国际门户枢纽城市。
新川科技园是新加坡和四川省合作的首个科技园区开发项目,也是成都市重要的国际交流窗口和创新创业平台。
新川创新科技园定位为缔造一座产业、生态、人文高度融合的“世界交融之城,是成都践行公园城市的国际化重要窗口。
一、规划背景根据《成都市城市轨道交通第三期建设规划(2016-2020年)》,成都市城市轨道交通2020年线网由11条线组成,总长度约460公里;远景线网由18条线路组成,总长度904公里。
至2020年,成都公共交通占全方式出行比例33%,轨道交通占公共交通出行比例35%,成为轨道上的成都。
新川科技园作为中国与新加坡合作共建的园区,是成都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抓手;统筹片区产业功能,提升园区产业服务配套能级,构建产业服务示范高地。
随着轨道交通线网建设,南北联系天府新区中心区两大城市核心与火车东站的6号线与联系双流国际机场于天府国际机场两大空港枢纽的规划25号线交汇于基地,1小时轨道交通圈可覆盖城市重要组团,为建设国际合作于创新创业示范窗口夯实基础。
成都地铁规划图高清版及成都1-18号线最新建设进度

成都地铁规划图高清版及成都1-18 号线最新建设进度2016-02-20 07:00:00 来源:新浪房产60 评论成都地铁 3 号开通在即,地铁正向着“加速成网”快速迈进。
成都地铁规划到2020 年将通车13 条线路;成都地铁规划到2050 年将通车21 条线路;下面,小编将带你了解成都地铁规划图高清版以及最新建设进程。
新浪乐居讯(实习编辑青蕾)“春节不打烊”,成都地铁从运营到建设,提前进入工作状态。
目前,3 号线24 列地铁列车全部*蓉,随后启动动车调试,地铁5 号线、4号线二期、10 号线一期也都开始了新一年的征程,成都地铁正向着“加速成网”快速迈进。
新的一年,多条线路建设齐头并进,3 号线一期将通车运营,18 号线,6 号线一、二期,8 号线一期,9 号线一期,10 号线二期共有线6 项目计划将新开工,共计376 公里,成都地铁在建项目总里程在今年创历史新高。
至2020 年期间,成都地铁每年至少开通2 个项目,到了2020 年,市民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大多数人去大部分地方可坐轨道交通。
成都地铁高清规划图成都市地铁高清图南延线是成都地铁1 号线的二期工程,北起于1 号线一期工程终点站世纪城站,沿天府大道往南延伸止于华阳,全长5.42km ,共设有5 个站,分别是天府三街站、天府五街站、华府大道站、四河站和广都站,已于7 月25 日通车。
另外,1 号线三期首期工程线路全长11.82km ,设车站9 座,由北段、支线段、南段组成。
线路沿天府大道敷设,建成后与1 号线一期、南延线工程共同串联起城市双核的成都中心区与天府新区。
其中,北段工程从 1号线一期工程起点升仙湖站北端引出, 全长约 3.2公里, 均为地下线,设地下车站 2 座,分别为韦家碾站、赖家店站。
南段起于四河站,止于佘家埂站,线路长 阶段向南延伸的条件。
支线段起于 1 号线二期工程的华阳站,止于红星站,线路长 1.21km ,设车 站 1 座。
成都市轨道交通客流特征分析及启示

成都市轨道交通客流特征分析及启示张铮;张子栋;宗晶【摘要】成都市轨道交通刚刚起步,正在追赶高速发展的城镇化进程和较为清晰的城市空间布局.基于2010—2016年轨道交通运营客流数据,分析成都市开通轨道交通线路七年来的客流变化特征和成长规律,涉及客流总量、客流强度、换乘系数、换乘客流量、线路断面流量分布、进出站客流时间分布等.比较成都与北京、上海、广州等中国超大城市的轨道交通客流水平、增长步伐、变化趋势,总结成都市轨道交通客流与城市空间结构的关系,探讨对成都市轨道交通规划建设工作的启示.%Urban rail transit system in Chengdu is now in start-up stage and is catching up with the urban-ization process. Using the passenger flow data of urban rail transit from 2010 to 2016,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growth trend of passenger flow during the past seven years. Those characteristics in-clude total volume, passenger demand, transfer coefficient, transfer volume, cross-sectional flow distribu-tion and temporal distribution of passenger flows entering/exiting stations. By comparing the passenger de-mand, growth rate and development of urban rail transit in Chengdu and several megacities in China, likely Beijing, Shanghai, and Guangzhou, the paper summariz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urban rail transit sys-tem and urban spatial structure. Finally, the paper provides suggestions for future planning and design of rail transit systems in Chengdu.【期刊名称】《城市交通》【年(卷),期】2017(015)004【总页数】9页(P71-79)【关键词】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化;客流特征;客流强度;换乘系数;时间分布特征;断面形态;成都市【作者】张铮;张子栋;宗晶【作者单位】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北京100037;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100120;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北京10003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U491.1+2成都市轨道交通自2010年1号线一期正式开通,经历了从单线运营到四线运营形成放射网结构,未来几年多条线路将相继开通。
成都市城市快速轨道交通建设规划(2012~2020)

成都市城市快速轨道交通建设规划(2012~2020)1号线一期工程已经在去年开始运营。
这份规划报告中称,目前,1号线南延线已经获批,即将开建。
1号线全长36公里,共设车站28座,为南北向骨干线,北起大丰天回片区,向南串联凤凰新城、火车北站、天府广场、火车南站,以及成都市城市新核心———南部CBD,至华阳的华龙路附近。
2号线一期工程和二期工程西延线目前正在建设。
2号线全长44公里,共设车站32座。
2号线为西北-东南向骨干线,西北部起于犀浦,主要串联了茶店子客运站和蜀汉路、黄忠大道片区,该片区为城市打造的餐饮片区。
中连天府广场和青年路、锦江街及CBD地区。
东南部连成都东站,达龙泉组团的龙泉驿区的音乐广场。
3号线全长49.8公里,共设车站33座。
3号线为东北—西南向骨干线,东北部起于天回镇南,主要串联成都市动物园,中连春熙路、RBD地区、成都市旅游客运中心(新南门汽车客运站)和省体育馆,西南连红牌楼,并进入东升老城区。
4号线全长41.3公里,共设车站26座。
4号线为东西方向的骨干线,西部起于温江大学城,向东主要串联了温江的光华经济生活区,成都西站、中心城RBD、十陵客运中心,止于东四环边缘。
5号线全长45.4公里,共设车站35座。
5号线为南北方向的填充线,北起新都北部商贸城,向南主要串联了商贸大道沿线大量的居住区、沙湾商区,并在一环路与6号线设平行换乘站,向南途经青羊宫、武侯祠后穿过永丰立交至神仙树片区;向南进入天府新城华阳组团西部,止于回龙路以北。
6号线全长55.2公里,共设车站42座。
6号线为中心城南北向的填充线,并向西北延伸至郫县区域。
6号线北起郫县组团,向南串联西南交大犀浦校区、下穿交大立交途经茶店子餐饮片区后与5号线在一环路设平行换乘站;沿一环路东半环向南途经白马寺、梁家巷、牛王庙,九眼桥片区至天府新城华阳组团东部,向西与1号线、5号线相交设换乘站后终止。
7号线全长38.8公里,共设车站29座。
官方:成都市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修编(2016-2020).

成都市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修编(2016-2020年)及线网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规划单位:成都地铁有限责任公司中国地铁工程咨询有限责任公司环评单位: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二O一五年九月一、规划基本情况(一)规划背景早在上世纪80年代末期,成都市规划部门开始进行轨道交通建设前期准备工作,确立了由十字骨架构成快速轨道交通线网形态,2000年编制完成第一版《成都市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线网规划》,2005年编制完成《成都市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线网规划修编》,2008年编制完成《成都市城市快速轨道交通建设规划调整(2004-2015年)》,2011年在原有轨道交通线网基础上重新编制新一轮的《成都市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线网规划》,2012年编制完成《成都市城市快速轨道交通近期建设规划》(2012-2017年),2015年编制完成《成都市城市轨道交通近期建设规划(2013~2020年)调整方案》。
随成都城市快速发展,为进一步引导支撑天府新区规划发展、支持“双核共兴”规划目标、进一步完善中心城线网、缓解中心城拥堵、城乡统筹发展、支持外围新城的发展需求,对《成都市城市轨道交通近期建设规划(2013~2020年》进行修编是十分必要和迫切的。
(二)规划概况《成都市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修编(2016-2020)及线网规划》方案新建项目为:8号线一期、9号线一期、10号线二期、11号线一期、17号线一期,修编后规划共新建线路124.2km,其中地下线78.1km,高架线46.1km,规划新建车站66座,车辆段4处,停车场4处,主变电所9座,工程总投资774.6亿元。
图1 成都市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修编(2016-2020年)线路示意图表1 成都市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修编(2016-2020年)线路站位规划情况汇总表序号线路名称线路起讫点线路长度(km)车站数(座)新增车辆基地(处/)新增主变所(座)地下线高架线小计小计车辆段停车场1 10号线二期航空港T2站(不含)~太平站10.4 16.3 26.7 8 1处2处 12 8号线一期长城路站~十里店站23.3 4.1 27.4 20 1处 23 9号线一期金融中心东站~两河森林公园站16.8 6.9 23.7 11 1处 24 11号线一期观东路站~回龙路西站17.1 3.6 20.7 18 1处 25 17号线一期机投镇站~易园站10.5 15.2 25.7 9 1处1处 26 合计78.1 46.1 124.2 66 4 4 9二、规划实施的环境制约因素(一)环境敏感区本规划方案涉及的环境敏感区详见表2。
成都市城市规划总体情况(2003--2020--16页)

成都市城市规划总体情况目录成都市城市规划总体情况 11)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简介 3【1】总规修编历程 3【2】规划期限 3【3】规划范围 3【4】发展目标与战略3【5】城市性质与职能5【6】城市人口与用地规模5【7】主城区人口与用地规模 5【8】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6【9】主城区用地布局规划6〖1〗主城区建设用地发展方向6〖2〗主城区空间布局形态6〖3〗主城区空间布局结构7〖4〗主城区空间发展策略7【10】都市区资源与环境控制规划7【11】主城区对外交通规划7【12】主城区道路交通规划8【13】主城区公共设施规划8【14】主城区居住用地规划8【15】主城区工业及物流系统规划9【16】主城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9【17】主城区园林绿地系统规划9【18】城市远景发展构想102)成都市十一五规划情况103)成都市轨道交通规划情况 10【1】1号线(新都大丰站—华阳广都站) 10【2】2号线(龙泉东站—郫县石牛站) 11【3】3号线(新都红星车站—双流板桥南站) 11【4】4号线(温江站—龙泉西河站) 11【5】5号线(驷马桥站—华阳江河站) 11【6】6号线11〖1〗6号线主线(沙湾站—华阳四河站) 11〖2〗6号线支线(琉璃场站—双流航空港站) 11【7】7号线(郫县生态站—龙潭东站) 114)成都城市规划解读12【1】城市发展战略———扇叶绿楔、向东向南、七星拱月12 【2】城市交通发展格局———“井”字加“环”状12 【3】市域城镇体系12【4】三中心两枢纽一基地12【5】未来成都模式是“一城三圈六走廊”13【6】未来主城区扩容的主要城市组团13〖1〗基本情况13〖2〗各组团功能定位、重点发展职能、空间发展策略13 [1]华阳组团———小康居住新城13[2]新都、青白江组团———大型制造业基地14[3]双流(东升)组团———新型工业基地14[4]龙泉驿组团———山地型休闲旅游区14[5]温江(柳城)组团———花园居住新城15[6]郫县(郫筒)组团———高新技术产业中心15【7】成都“11858”规划发展构想15【8】高密成都规划151)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简介【1】总规修编历程2002年12月至2003年4月,成都市规划局邀请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等三家研究机构进行了成都市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的研究工作,对成都市的空间布局、产业发展等重大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并提出对成都市总体规划进行修编的必要性。
成都地铁4号线二期同步实施工程

成都地铁4号线二期同步实施工程(十陵东—西河镇段)及十陵站(原工程名为蜀王大道站)环境影响报告书建设单位:成都地铁有限责任公司报告编制单位: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二○一六年六月 成都1 总论1.1 评价目的及原则1.1.1 评价目的1、通过对成都地铁4号线二期同步实施工程和十陵站(原工程名为蜀王大道站)环境现状的调查,掌握沿线区域的生态环境现状、社会环境现状和区域环境质量现状,结合地铁工程环境影响特点,分析本项目实施过程中对区域环境的影响,从环境保护角度论证线路方案合理性。
2、预测分析本项目在施工期和运营期环境影响范围和程度。
根据预测结果,分析论证工程设计中环保措施的可行性和合理性,提出进一步控制与缓解环境污染的措施和建议,以指导工程下阶段设计,实现主体工程建设与环境保护措施的同步实施,使项目在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方面做到协调发展。
1.1.2 评价原则按照以人为本,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为指导,以可持续发展战略为指导思想,采取“以点为主、点线结合、突出重点”的方法,根据依法评价、早期介入、完整性、广泛参与等评价原则,按环境要素分别选择重点工程、居民区、学校、医院等环境敏感区作为重点评价;根据环境影响预测结果,提出技术可行、经济合理的环境保护对策与措施,尽量降低施工期对周围环境影响和保证运营期项目周围环境功能要求。
1.2 编制依据1.2.1 环境保护法律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2015年1月1日起施行);2、《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2003年9月1日起施行);3、《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1997年3月1日起施行);4、《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2008年6月1日起施行);5、《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2016年1月1日起施行);6、《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2005年4月1日起施行);7、《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2011年3月1日起施行);8、《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年1月1日起施行);9、《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2007年12月29日起施行);10、《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2003年1月1日起施行);11、《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2004年8月28日起施行);12、《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2002年10月1日起施行)。
成都市城市快速轨道交通建设规划

《成都市城市快速轨道交通建设规划(2012~2020)》根据《成都市城市快速轨道交通建设规划(2012~2020)》,成都市2012年至2020年轨道交通建设任务为:建成1号线南延线(二期)、3号线(二期)、4号线(二期)、5号线(一期)、6号线(一期)、7号线、9号线(一期)、10号线(一期),总长163.6公里。
地铁首条环形线7号线正式露面,位于二三环之间,串联火车北站、火车东站、火车南站三大交通枢纽;10号线将连接双流机场。
届时,加上目前试运营的地铁1号线一期,正在建设的2号线一期、二期(西延伸线)工程,中心城区建成的地铁线路将达到9条。
根据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成都地铁(微博)有限责任公司近日启动了《成都市城市快速轨道交通建设规划(2012~2020)》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目前正进行第一次公示。
承担本次环评的单位为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公众可在公示发布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通过邮寄信函(以邮戳日期为准)或电子邮件发表意见。
具体方式为电子邮件:teyghc@;通讯地址为:四川省成都市通锦路3号,邮编为610031。
规划中称,到2020年前,成都市将建成1号线南延线(二期)、3号线(二期)、4号线(二期)、5号线(一期)、6号线(一期)、7号线、9号线(一期)、10号线(一期)总共163.6公里的轨道交通线路。
届时,加上目前试运营的地铁1号线一期,正在建设的2号线一期、二期(西延伸线)工程,中心城区建成的地铁线路将达到9条。
成都商报记者注意到,此前规划中的8号线在此次规划中并未提及。
7号线位于二三环之间10号线将连接机场成都商报记者发现,此次公开的规划方案中成都地铁开始有了地面线路。
之前公开的成都地铁1、2、3、4号线一期工程都是地下线,在本次规划中,3号线(二期)、4号线(二期)都有了地面高架线。
未来,成都地铁列车将地上地下穿越。
其次,成都地铁首条环形线———7号线正式露面,这也是首次由地铁公司确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成都市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修编(2016-2020年)及线网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规划单位:成都地铁有限责任公司中国地铁工程咨询有限责任公司环评单位: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二O一五年九月一、规划基本情况(一)规划背景早在上世纪80年代末期,成都市规划部门开始进行轨道交通建设前期准备工作,确立了由十字骨架构成快速轨道交通线网形态,2000年编制完成第一版《成都市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线网规划》,2005年编制完成《成都市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线网规划修编》,2008年编制完成《成都市城市快速轨道交通建设规划调整(2004-2015年)》,2011年在原有轨道交通线网基础上重新编制新一轮的《成都市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线网规划》,2012年编制完成《成都市城市快速轨道交通近期建设规划》(2012-2017年),2015年编制完成《成都市城市轨道交通近期建设规划(2013~2020年)调整方案》。
随成都城市快速发展,为进一步引导支撑天府新区规划发展、支持“双核共兴”规划目标、进一步完善中心城线网、缓解中心城拥堵、城乡统筹发展、支持外围新城的发展需求,对《成都市城市轨道交通近期建设规划(2013~2020年》进行修编是十分必要和迫切的。
(二)规划概况《成都市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修编(2016-2020)及线网规划》方案新建项目为:8号线一期、9号线一期、10号线二期、11号线一期、17号线一期,修编后规划共新建线路124.2km,其中地下线78.1km,高架线46.1km,规划新建车站66座,车辆段4处,停车场4处,主变电所9座,工程总投资774.6亿元。
表1 成都市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修编(2016-2020年)线路站位规划情况汇总表二、规划实施的环境制约因素(一)环境敏感区本规划方案涉及的环境敏感区详见表2。
表2 成都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修编(2016-2020年)与环境敏感区位置关系表(二)规划实施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1、规划实施的有利因素(1)节约环境资源轨道交通在节约土地资源和能源方面较其它交通方式优势明显,且有利于土地资源整合与改造,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2)减少大气环境污染轨道交通使用电力能源,实现大气污染物零排放,且通过替代部分地面汽车交通可减少汽车尾气排放,有利于降低空气污染负荷。
(3)规划实施有保障成都市规划、国土部门在新一轮城市土地利用规划修编中对轨道交通建设规划修编建设项目用地进行了调整和控制,可保障本规划的顺利实施。
2、规划实施的环境制约因素(1)影响沿线地区声环境和振动环境轨道交通在施工期和运营期会产生噪声和振动污染,对沿线一定范围内的居民可能产生一定的不利影响。
通过采取隔声、减振等防治措施,可减轻对敏感保护目标的影响。
(2)影响沿线环境敏感区本规划10号线二期线路下穿黄鹤楼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建设控制地带。
根据初步分析,在采取选用合理的施工方式、合理布局生产工艺、严格控制征占地、加强地下线路运营减振等措施后,规划线路对其影响有限。
(3)影响地下水轨道交通地下敷设方式对地下浅层水会产生一定程度的阻隔或改变流向影响,导致局部地下水位下降,引起地面沉降;局部地下水壅高对邻近建筑物安全会产生一定影响。
若因地制宜,采取不同的施工方式,可减少对地下水的影响和地质灾害的发生。
(4)居民动拆迁产生社会影响规划实施过程中不可避免要动迁居民和拆迁房屋,会对居民心理状态、就业安置以及生活方面造成干扰,从而产生一定的社会影响。
三、规划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一)规划相容性与协调性分析《成都市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修编(2016-2020年)及线网规划》贯彻了《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提出的目标和要求,与成都市(包括天府新区、双流县、温江区、新津县)城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保护规划以及城市综合交通规划总体相协调,与相关规划具有较好的相容性和协调性。
(二)规划环境影响及减缓措施1、振动环境影响评价(1)振动影响轨道交通振动由列车运行时轮轨间相互撞击所产生,经轨枕、道床向线路两侧扩散传播。
轨道交通振动所形成的振动波是由横波、纵波、表面波等构成的复杂波动现象,影响因素复杂,传播形态变化不定,其影响须通过实验统计结果定义分析。
相关实验结果表明,轨道交通振动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车辆条件、轮轨条件、轨道结构、隧道结构、隧道埋深、地质条件、地面建筑物类型及距离等。
根据成都市既有轨道交通线路振动影响现场测试统计,地下线和地面线振动影响范围较大,高架线路振动影响范围较小(振动通过桥梁桥墩传播振动至地面后,经由地面向四周扩散)。
(2)振动环境影响减缓措施建议选择合理的轨道交通线路走向和隧道埋深,尽量避免直接从敏感点正下方下穿,同时考虑“达标距离表”要求,控制线路两侧用地;重点从车辆条件、轮轨条件、轨道结构、隧道结构等方面综合考虑减轻振动环境影响。
对下穿学校、医院、文物等特殊建筑物,应根据跟踪监测结果,采取轨道工程减振、敏感保护目标支撑结构加固、基础加固等防护措施。
2、声环境影响评价(1)声环境影响根据轨道交通噪声预测结果,高架线路噪声影响较地面线路噪声影响范围大得多,夜间噪声影响尤为显著;地下线路噪声影响来自于地面风亭和冷却塔噪声。
在设置声屏障条件下,距离线路30米外即可满足4a类区标准要求,因此,建议线路高架段根据线路两侧现状或规划用地情况预留声屏障设置条件。
地下段的风亭和冷却塔作为地下车站附属配套设施,是主要的噪声源。
风亭和冷却塔一般置于轨道交通车站两端。
通过类比分析可知,风亭、冷却塔噪声影响很小,与居民楼距离达到10米时采取风口背向建筑物即可满足环境要求。
轨道交通车辆段与停车场噪声影响情况基本类似,段(场)内主要噪声源为出入段场线走行列车。
由于列车在段(场)内走行速度一般低于20公里/小时,厂界噪声一般可满足2类区厂界标准。
此外,虽然段(场)内还存在检修、洗车等作业噪声,但只要合理布局,影响均可控制在厂界标准范围内。
(2)声环境影响减缓措施①根据《地铁设计规范》要求,位于4a类区的高架线路应距离两侧敏感点30米以上,对规划道路宽度不满足要求的线路,建议调整轨道交通线路规划或道路宽度,并合理规划线路两侧土地功能。
②设置声屏障或隔声窗本规划中部分线路敷设方式调整后,其高架线路基本沿城市主干道中心敷设,建议结合声环境敏感点分布情况在高架线两侧均设置声屏障,具体设置方案可在项目环境影响评价阶段根据两侧建筑情况具体研究。
对线路两侧学校、医院等敏感点,在设置声屏障仍无法达到其功能区标准要求时,可设置隔声窗降噪,以保证室内声环境达标。
对个别零星敏感点,在设置声屏障不经济的情况下也可仅采用隔声窗降噪。
3、电磁辐射环境影响评价(1)电磁辐射环境影响轨道交通电磁辐射主要来自于主变电站变电器因高压或强电流形成感应形成的电磁辐射和架空接触网与列车受电弓之间不均匀摩擦和瞬间离线产生火花放电所形成的电磁辐射。
(2)电磁辐射环境影响减缓措施地面设置的110kV及以上电压等级的变电所宜远离居民区等敏感建筑,其边界与敏感建筑物的水平间距宜大于30m,且不应小于15m。
4、大气环境影响评价(1)大气环境影响规划实施对大气环境质量的影响主要包括施工期和运营期两个阶段。
施工期对大气环境影响主要包括施工过程中各种施工机械和运输车辆排放的废气和挖土、运土、回填、运输过程产生的扬尘。
污染大气的主要因素是粉尘、NO x、SO2、CO,其中粉尘污染最为严重,车辆排放尾气次之。
运营期对大气环境的正面影响主要为减少地面交通汽车尾气,负面影响主要为停车场排放废气和地面风亭排风对大气环境的影响。
(2)大气环境影响减缓措施建议在建筑设计阶段将风亭排风口朝道路一侧、进风口背朝道路一侧,同时采用绿化措施,在风亭四周和道路与风亭之间种植密集型绿化林带,屏蔽汽车尾气进入,改善风亭进风质量,减少汽车尾气对地下车站空气质量的影响。
对车站附近尤其是风亭附近已规划但尚未建设的居住、文教等用地,建议风亭附近15米外严格控制住宅、学校、医院等敏感目标的建设,拟建建筑尽可能与风亭建设相协调,以最大程度减轻风亭的环境影响。
5、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1)地表水环境影响轨道交通对水环境的影响主要为施工期和运营期生产生活污水的排放。
施工过程的废水主要包括开挖、钻孔以及地下水渗漏所产生的泥浆水、各种施工机械设备运转的冷却水及洗涤用水。
运营期的污水主要包括车辆基地生产废水和生活污水以及各车站生活污水。
(2)地表水环境影响减缓措施施工期生活污水和施工废水分别经过化粪池和沉淀、隔油预处理后排入市政污水、雨水管网,不会对区域地表水产生影响。
建议运营期生活污水经过化粪池处理后就近接入市政污水管网;生产废水中含有石油类和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宜经处理达标后回用于道路清洗、绿化等,未回用废水排入城市污水管网。
6、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1)地下水环境影响轨道交通对地下水环境的影响主要包括施工期和运营期两个阶段,各阶段对地下水所造成的影响以及影响因素均各不相同。
施工期对地下水的影响主要为施工阶段各种废水(如基坑施工阶段机械故障产生的漏油、基坑开挖产生的混浊泥浆水等废水)渗入地下后污染地下水,影响地下水水质;运营期对地下水的影响主要为地下水与地下结构发生化学反应,即地下水腐蚀钢筋混凝土结构从而影响地下水水质。
(2)地下水环境影响减缓措施建议实行科学的降水设计,合理地选择降水方法,把降水造成的环境影响降到最低;靠近基坑的地表河流段应采取有效的防渗措施;基坑施工阶段产生的废水须进行去污处理和澄清后达标排放;对潜在风险最大的车站深基坑开挖,应采取强有力的工程护壁和防渗措施,并加强综合监测;施工时应及时对开挖处进行回填,并适当增加地下水过水断面,最大限度减少轨道交通对地下水径流的影响;同时还应做好地下水监测工作。
7、固体废弃物环境影响评价(1)固体废弃物环境影响施工期固体废弃物主要包括隧道和地下车站出渣,建筑垃圾及施工人员生活垃圾等。
运营期固体废弃物主要包括沿线生产及办公人员和车站、停车场、车辆段产生的生活垃圾,列车更换产生的废蓄电池,车辆段机械加工产生的废铁屑,污水预处理产生的水处理污泥等。
(2)固体废弃物环境减缓措施对施工期产生的大量弃渣,建议及时清运至市政指定渣场堆放。
对运营期产生的生活垃圾,建议定点收集后回收或委托环卫部门处理;铁屑以及废水经预处理后所产生的污泥,可作为一般工业固废卫生填埋;废蓄电池为危险固废,建议单独收集后由生产厂家定期回厂处置。
8、生态环境影响评价(1)生态环境影响轨道交通生态环境影响主要包括轨道交通对城市生态系统的影响和对郊区生态系统的影响。
其中,轨道交通对城市生态系统的影响主要包括部分高架线路及车站、风亭等地面构筑物占地对周边生态景观及土地资源的影响;轨道交通对郊区生态系统的影响主要包括高架及地面构筑物产生的空间隔断导致沿线自然环境的生态连通度降低,以及轨道交通运行噪声及沿线人类活动强度的增加导致沿线土地利用强度加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