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有家财万贯,不抵汝瓷一件”之专家解析
五大名窑

• 汝瓷是宋代五大名窑瓷器之一,以宫廷御 用、“淡天青”、“蟹爪纹”为人熟知。 其器形多仿青铜器及玉器造型,主要有出 戟尊、玉壶春瓶、胆式瓶、樽、洗等; “淡天青”这种冷暖适中的色调以其素雅 清逸,适应了北宋时期上层社会所推崇的 “清淡含蓄”的审美情趣;釉面有细小的 纹片,称为“蟹爪纹”。 • 釉色主要有天青、天蓝、淡粉、粉青、月 白等,釉层薄而莹润,其釉如“雨过天晴 云破处”,“千峰碧波翠色来”,土质细 润,坯体如侗体其釉厚而声如磬,明亮而 不刺目,具有“梨皮、蟹爪、芝麻花”之
。
钧瓷
• 清乾隆胭脂红轧道锦地粉彩地缠枝花卉纹套炉钧 窑釉双象耳转心瓶
• 钧瓷是我国宋代五大名窑瓷器之一,以独特的“窑变”艺 术而著称于世。胎质细腻,釉色华丽夺目、有玫瑰紫、海 棠红、茄子紫、天蓝、胭脂、朱砂、火红等由于釉色的相 互交融而产生的无数颜色不一、形状各异的窑变。素有 “黄金有价钧无价”和“家有万贯,不如钧瓷一件”的美 誉。 • 钧瓷的烧制技术复杂,还原程度难控制;加上古代使用的 是松木窑,窑温难以达到均衡,从而影响到钧瓷釉彩的成 色,在烧制过程中有70%的产品会报废掉,而其中的上品 则更为罕见,再加上至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钧瓷珍贵可 见一斑。唐玄宗曾立令“钧不随葬”;宋徽宗时又成为御 用珍品,诰封“神钧宝瓷”,每年钦定生产36件,禁止民 间收藏,所以现在墓葬出土的钧瓷文物也甚为稀少。目前 世界著名的博物馆虽有收藏,为数也寥寥无几。 • 钧窑窑址在今河南省禹州市城内的八卦洞,钧窑创烧于唐, 兴盛于宋,复烧于金元,延至明清仍继续仿制,历经千年 而盛烧不衰,形成了一个庞大的钧窑系。在建国以来特别 是改革开放以来得到了快速发展,曾被做为国礼,达到了 一个新的高度。
官瓷官Leabharlann 粉青釉纸搥瓶• 官瓷是宋代五大名窑瓷器之一。以传世作品少, 令人惊叹的纹裂美著称。传宋徽宗因不满于当时 现有贡御瓷器的瑕疵和缺陷,按照自己的设计、 亲自指挥烧制和创制的巅峰之瓷,其不仅是我国 陶瓷史上第一个由朝廷独资投建的“国有”窑口, 也是第一个被皇帝个人垄断的瓷器种类。 • 开片本是由于坯釉结合不好而导致釉面开裂的弊 病。但北宋官窑瓷却慧眼识珠,利用这一陶瓷缺 陷开创了著名的纹片釉,同时利用其独特的坯釉 配方,施釉方法和烧成技术,创造出“金丝铁 线”、“紫口铁足”这些不是装饰的装饰。严格 地说,这些人们不能完全控制和设计的效果不能 称做装饰手法,它是一种材质之美,是一种本质 的美。 •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寻找,2004年5月,哥窑遗址
前世今朝说汝瓷

前世今朝说汝瓷摘要:现代人说汝瓷,最普及的两句话应该是:其一,天下瓷器,汝窑为魁;其二,家有财产万贯,不如汝瓷一片。
由此可见,汝瓷地位和价值之尊崇。
如何让更多的人了解如此,我这里用著名歌唱家谭晶的《汝瓷赋》的歌词“前世今朝说汝瓷”为题,向大家普及汝瓷常识。
关键词:汝瓷;渊源;特征;价值;常识中图分类号:j52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3-0050-01一、汝瓷渊源汝瓷在我国宋代已位居汝、钧、官、哥、定五大名窑之首,产于河南临汝,隋炀帝大业初年(即公元605 年),置临汝为汝州,“汝瓷”因此而得名。
汝瓷始烧于唐朝中期,盛名于北宋,在我国陶瓷史上占有显著的地位,北宋后期宋金战乱不息,兴盛前后不过二十余年,所以弥足珍贵。
据古陶瓷专家陈万里先生推论:“从宋微宗崇宁五年,上溯到哲宗元祐元年,是汝瓷发展的鼎盛时期。
当时,北宋皇室,不惜工本,命汝州造青瓷,是因定州白瓷有芒,统治者认为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瓷”。
汝瓷自此选为皇室御用珍品,亦称汝官瓷。
二、汝瓷基本特征1、胎色:汝瓷胎质细腻,胎土中含有微量铜,迎光照看,微见红色,胎色灰中略带着黄色,俗称“香灰胎”,多见汝州蟒川严和店、大峪东沟,汝州文庙、清凉寺等窑址;汝州张公巷汝窑器,胎呈灰白色,比其他窑口的胎色稍白,是北宋官窑的主要特征。
2、釉色:汝瓷为宫廷垄断,制器不计成本,以玛瑙入釉,釉色呈天青、粉青、天蓝色较多,也有豆绿、青绿、月白、桔皮纹等釉色,釉面滋润柔和,纯净如玉,有明显酥油感觉,釉稍透亮,多呈乳浊或结晶状。
用放大镜观察,可见到釉下寥若晨星的稀疏气泡,釉面抚之如绢,温润古朴,光亮莹润,釉如堆脂,素静典雅、色泽滋润纯正、纹片晶莹多变为主要特征。
视之如碧峰翠色,有似玉非玉之美。
釉中多布红晕,有的如晨日出海,有的似夕阳晚霞,有的似雨过天晴,有的如长虹悬空,世称“天青为贵,粉青为尚,天蓝弥足珍贵。
”3、支钉:宋代宫廷用汝窑器物一般均采用满釉支烧,为了避免窑炉内杂质的污染,需用匣钵装好,并将器物用垫圈和支钉垫起,防止与匣钵粘连。
浅谈汝瓷中的传统文化内涵

浅谈汝瓷中的传统文化内涵汝瓷是中国传统瓷器中的瑰宝,其历史可追溯至唐代晚期。
作为中国瓷器发展史上的重要代表,汝瓷的独特韵味和文化内涵成为人们研究和欣赏它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汝瓷中,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这些内涵不仅表现在汝瓷的造型和装饰上,更体现在人们对汝瓷的审美和文化价值的认知中。
本文将以汝瓷中的传统文化内涵为主题,详细探讨汝瓷所蕴含的文化精神和价值。
汝瓷的智慧之美汝瓷以其华丽、端庄、优雅的外观而闻名,更以温润、沉静、自然的气质赢得人们的喜爱。
这种独特的美感来源于汝瓷制作的工艺传承和文化积淀。
在汝瓷的制作过程中,工匠们倡导“天人合一”、“精神超越物质”的理念,追求精神的净化和升华,力图体现道家哲学的智慧和自然之美。
所以,汝瓷不仅是一种精致的手工艺品,更是一种内含人文精神和情感情趣的艺术品。
这种传统文化内涵凝结着中国道家思想中的“道法自然”、“不求闻达于诸侯”等特点,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继承表现而来的精髓。
汝瓷在制作中运用了道教、佛教的思想理念,锻造了一种传统的宗教文化内涵。
在汝瓷的造型和装饰中,印度教神话中的神祇、道教上清派中的仙鸟、吉祥图案等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汝瓷或以图案寓意的形式,或以符号象征的方式提炼了宗教文化精髓,赋予了自己一种神秘和崇高的韵味。
同时,汝瓷中的宗教文化内涵还反映出了古代中国文化和宗教精神相互融合的历史背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文化之源和文化的传承。
民俗是中国社会各个历史时期的共性特征之一,在汝瓷的设计和制作中也蕴含着民俗文化。
汝瓷的图案以漂亮、吉祥为主,往往与中国民间传统节庆活动相适应,如龙舟祭、月饼节、春节等。
这些图案寓意着美好的期望和祝福,同时也代表着中国特有的民俗文化。
此外,汝瓷还摹仿了各种文化细节,如影印篆刻、书法和织锦等。
这些细节融入了制瓷的过程中,可以看作是民俗的重要表现形式。
汝瓷在制作过程中,不仅要求工匠的技艺精湛,更体现了传统道德规范中的一些要素。
在汝瓷的制作和鉴赏过程中,“诚信、谦虚、敬业”这些传统美德被充分体现。
中国有哪些工匠精神

中国有哪些工匠精神中国古代工匠以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精神,倾注着他们毕生精力,大到一项工程,小至一个工具的发明,不仅仅是对技艺的追求,更有着奉献精神与济世情怀。
他们热爱自己所做的事,胜过爱这些事所带来的金钱。
把对自然的敬畏、对作品的虔敬、对使用者的将心比心,连同自己的揣摩感悟,倾注于一双巧手,创造了令西方高山仰止的古代科技文明。
曾侯乙编钟高超的铸造技术和良好的音乐性能,改写了世界音乐史;北宋徽宗时烧制的汝瓷,其釉如“雨过天青云破处,千峰碧波翠色来”,被称为“纵有家财万贯,不如汝瓷一片”。
高尚的“工匠精神”是任何时代都绝不可缺少的,若忽视了工匠精神,那社会不断发展和人类文明持续走向辉煌就会受挫。
在当今社会,只有把工匠精神发挥得淋漓尽致,才能拥有竞争的优势,才能具有真正的不可替代性,企业才能永远在复杂环境下立于不败之地。
传承和发扬工匠精神不仅是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更是生活精彩,人生出彩的基石所在。
我们需要重拾工匠敬业、勤奋、执着、创新精神,形成一种独特的、具有创造性的文化和价值观。
敬业创造财富回顾中国历史,春秋时期,鲁班发明了木工工具、农业器具等,被视为工匠的典范与祖师;东汉张衡发明地动仪、北宋沈括撰写《梦溪笔谈》、明朝宋应星撰写《天工开物》……,《增广贤文》言:“良田百顷,不如薄艺在身。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的底层人眼里,再多的财富也有失去的时候,唯有一门手艺可以保证自己衣食无忧。
正是出于这种朴素的认识,民众愿意学手艺,为了饭碗的坚固,才愿意将手艺练得越来越好,无形中,形成了中国工匠独特的敬业精神。
中国古代家具的设计和制造主要靠手工劳动来完成,设计、制作往往是同一人,在学习技艺上也完全采用师父带徒弟的方式,凭经验和记忆,伸展绳墨、竹笔划线、刨子刨平、再用量具测量,制作成各式各样的经典家具和工艺品。
我国明代,木匠把日常生活的床已经做到了极致,一个家庭有一张好床,就是拥有了一笔财富。
《金瓶梅》第九回说西门庆用十六两银子为李瓶儿买了一张黑漆描金床,他又用十一两银子顺手买了两个丫鬟。
天价熏得藏家醉直把民汝作官汝

天价熏得藏家醉直把民汝作官汝张然张宁中国文化部艺术品评估委员会委员中国文物学会文物鉴定委员会副会长、专家委员会成员中国收藏家学会咨询、鉴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常务理事北京博物馆资格评审委员会评委、专家组成员CCTV《鉴宝》栏目特聘专家汝窑完整器存世极少鉴宝:宋代五大名窑“汝、官、哥、钧、定”,为什么汝窑能成为五大名窑之首?张宁:汝瓷能成为五窑魁首,这得益于宋徽宗。
宋徽宗不仅擅长笔墨书画,而且还是一位好古成癖、崇尚自然清淡和含蓄质朴的道学家,,为了追求梦想中的颜色,他在汝州建造了汝官窑(窑址位于河南省宝丰县清凉寺)专门烧造皇室御用青瓷,也就是汝瓷。
北宋是我国陶瓷工艺发展的高峰,当时的瓷窑遍布大江南北,在这一时期诞生的汝、官、哥、钧、定五大名窑,其烧造工艺在我国陶瓷史上达到了巅峰。
在这五大名窑中,专为皇宫七产御用瓷器的汝窑被史书誉为五大名窑之魁,现代人则称赞道:如_粜把“五大名窑”比作中国陶瓷历史上的美丽皇冠,汝窑就是皇冠上那颗最耀眼的明珠北宋汝官窑瓷在国际拍卖场上极为罕见,2006年,一件宋代汝窑瓷瓶拍出1.6亿元的价格,创下中国文物拍卖的天价,可以说汝窑从诞生那天起知到现在一直伴随着各种传奇故事,因为它实在是太过于罕见稀少,给人留下无限的遐想空间,一直从事鉴定工作的中国文物学会文物鉴定委员会副会长、CCTV《鉴宝》栏目特聘专家张宁先生向本刊表示,正是由于天价的诱惑,让一些藏家失去了分辨力,在认识上存在下少误区,在他阅过的无数民间收藏汝窑中基本没有一件真品,甚至连瓷片已经有人造假。
1977年,故宫博物院在调查河南宝丰清凉寺窑址时,曾采集到与宫中传世汝窑器相同的标本,并对它进行了两次科学化验,其结果与20世纪50年代故宫博物院提供给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的传世汝窑洗的化学数据相同。
这一科研成果有力地说明二者的窑口相同。
但由于当时采集标本的数量很少,因此不能以一概全的作定论。
1986年11月、12月间,上海博物馆根据清凉寺考古工作者提供的线索。
宋道汝瓷:乾隆皇帝御题汝瓷诗赏析

定州白恶(垩)有芒形,特命汝州陶嫩青。
口欲其坚铜以锁,底完而旧铁余钉。
和因点笔意为静,便不簪花鼻已馨。
当日奉化陪德寿,可曾五国忆留停。
——清•乾隆《汝窑粉青奉化纸槌瓶》世人皆知宋徽宗爱汝瓷,爱到痴狂的境地,他对汝瓷的狂热追捧和贴身把玩,也让宫廷内流转汝瓷较为常见。
不仅朝堂的官僚之间用汝瓷以行贿、攀比、觐见等,宋朝的学士也常常以拥有汝瓷为炫耀。
世人以为,大爱汝瓷也不过如宋徽宗如此了吧,然而,更痴狂的还有清代的乾隆皇帝。
他不仅擅长诗画,而且恃才傲物,喜欢点评前朝往事。
他不仅收藏了大量的汝瓷物件,而且还御笔为汝瓷题字题诗。
现藏台北故宫的二十一件汝瓷中,就有十三件题刻了乾隆的诗词。
这首汝窑粉青奉化纸槌瓶御题诗写于乾隆三年(1738),这一年乾隆27岁。
历史上的这一年发生了准噶尔使臣奉表至京,准许民人置卖公产旗址,加恤各省贫生,定八旗,家奴开户例,皇太子永琏殇等大事件。
要事缠身的乾隆皇帝在这一年的某一天创作的这首诗,尽管只是他公余闲暇的一时雅兴,但从中可以看出他对宋瓷汝窑器物的情有独钟。
“定州白恶(垩)有芒形”,这句诗是讲定州的定窑出窑的白瓷有白釉艳艳刺目,“特命汝州陶嫩青”,开首两句点明了“弃定用汝”的原因。
这两句点名了汝窑嫩青的颜色很讨帝王欢心,嫩青色的宁谧温和亦兼具天蓝色的高远冷艳,非常符合宋代人的思想追求,也符合地方的审美情趣。
“口欲其坚铜以锁,底完而旧铁余钉”,这两句诗是写人们对汝瓷的爱护,虽然历经岁月的磨损,汝瓷的口部已经有一些损坏,但是人们还是用铸铜帮它固定住口径,底部的铁色支钉也保护汝瓷的完整。
“合因点笔意为静,便不簪花鼻亦馨”,这句话是拟人的手法,将汝瓷的美好意境与浑然天成的釉质釉色的成品表现出来,她具有谦谦君子的素养,平静淡薄却具有深厚的古典艺术美感,她典雅圆润,和平含蓄,这样的汝瓷花瓶,即使不插花也有花香扑鼻而来,让人沉醉其中。
“当日奉化陪德寿,可曾五国忆留停?”,这么美好的汝瓷,当年由前朝宋徽宗之手传入南宋高宗赵构所住的德寿宫殿奉化,也算是风光无限,它可曾知道身上代指刘爱妃“奉化堂”中陈设或用过的底部刻有“奉化”字样的纸槌瓶。
纵有家财万贯不如汝瓷一片

31 |科学之友纵有家财万贯不如汝瓷一片宋·周辉《清波杂志》、陆游的《老学庵笔记》、欧阳修的《归田集》,明·曹昭《格古要论》、《正德汝州志》等书,曾记载有汝瓷的始况。
“汝窑宫中禁烧,内有玛瑙末为油(釉),唯供御拣退,方许出卖,近尤难得。
”北宋末年,金兵入侵,宋室南迁,由于长期兵灾战祸,汝窑被毁,技艺失传。
虽然元、明、清历代民间窑场仍然不断烧制,但因种种原因,均未成功。
民国27年到30年(1938~1941年),资本家李绍初曾在汝州蟒川严和店汝窑旧址建窑试仿汝瓷,亦未成功。
原中国古陶瓷研究会会长冯先铭说:“汝窑釉色最难仿,比定、钧、官等窑难度大得多,不易仿制,因此传世制品根本无乱真之作。
”正如清道光年间,督学孙灏诗云:“青瓷上选无雕饰,不是元家始博殖。
名王作贡绍兴年,瓶盏炉球动颜色。
官哥配汝非汝俦,声价当时压定州。
皿虫为盅物之蠹,人巧久绝天难留。
金盘玉碗世称宝,翻从泥土求精好。
窑空烟冷其奈何,野煤春生古原草。
”诗人对汝瓷作了高度评价,但也表达了他对汝瓷失传的感慨之情。
汝瓷产于河南临汝,隋炀帝大业初年(公元605年),置临汝为汝州,“汝瓷”因此得名。
汝瓷始烧于唐朝中期,盛名于北宋,在我国陶瓷史上占有显著的地位,北宋后期宋金战乱不息,兴盛前后不过20余年,所以弥足珍贵。
汝瓷以名贵玛瑙为釉,色泽独特,有“玛瑙为釉古相传”的赞誉。
随光变幻,观其釉色,犹如“雨过天晴云破处”之美妙,温润古朴。
器表呈蝉翼纹细小开片,有“梨皮蟹爪芝麻花”之称。
北宋时,汝瓷器表常刻“奉华”二字,京畿大臣蔡京曾刻姓氏“蔡字”以作荣记。
宋、元、明、清以来,宫廷汝瓷用器,内库所藏,视若珍宝,与商彝周鼎比贵,被称之为“纵有家财万贯,不如汝瓷一片”。
著名国画大师李苦禅先生浩叹:“天下博物馆无汝者,难称得尽善美也。
”据古陶瓷专家陈万里先生推论:“从宋徽宗崇宁五年,上溯到哲宗元祐元年,是汝瓷发展的鼎盛时期。
当时,北宋皇室,不惜工本,命汝州造青瓷,是因定州白瓷有芒,统治者认为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瓷。
家财万贯不如钧瓷一片

窑变釉,顾名思义,是器物在烧成过程中出现了意想不到的釉色效果。
窑变早在唐代以前的青釉瓷器上即偶有出现,初被视为不祥,后随着人们认识的深入,窑变釉的缺陷美也逐渐得到人们的喜爱。
窑火给釉面造成的缺陷,看久后反而让人回味无穷,甚至有了“娃娃面”、“美人记”之类的美称。
窑变釉又因其形态极美,或如灿烂云霞,或如春花秋云,或如大海怒涛,或如万马奔腾,因而被视为艺术瓷釉为人们所欣赏。
“黄金有价钧无价”、“纵有家产万贯,不如钧瓷一片”、“钧无成双”等等传说,都是描述以氧化铜为着色剂,在还原气氛中发生“窑变”、“入窑一色出窑万彩”、颜色变化神奇的钧窑魅力。
这是北宋时期钧窑能列为“官窑”的基础,也是对北宋官钧是由民窑发展升华而来的一种认可。
在钧瓷界,有一个口号已经喊了多年,那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要把钧瓷产业做大做强”。
为此,地方政府与钧瓷艺人们付出了巨大努力,也终使钧瓷有了跨越式发展,不但成为中国五大名瓷恢复最好的瓷种,也使钧瓷的知名度越来越高,而且国礼频出。
收藏钧瓷的爱好者越来越多,收藏队伍中还有了老外的身影。
无疑,把钧瓷“做大做强”,在钧瓷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但是,近年来,随着钧瓷创新产品不断增多,钧瓷文化日渐丰厚,钧瓷的影响力大大提升,社会各界和钧瓷界的有识之士心中产生了这样的疑问:这就是钧瓷“做大做强”了吗?钧瓷“做大做强”靠什么来支撑?如果钧瓷生产只要求“做大做强”,那么,有些人就会只注重产品的多寡,而不重视产品的质量。
这必然会使追求利益者“加速”生产步伐,哪怕产品在地摊儿上销售也“义无反顾”。
这就是只顾“做大做强”,而不顾“做精”的现实表现。
而且,如果钧瓷不“做精”,“做大做强”就只是“虚晃一枪”,与“空中楼阁”无异。
所以,把钧瓷“做大做强”无可厚非,但还要注意“做精”。
在“做大做强”之后补上“做精”,一方面对钧瓷的发展有了目标要求,另一方面有了技术目标。
两者结合起来,钧瓷发展才能既有方向性要求,又有技术性保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纵有家财万贯,不抵汝瓷一件
五大名窑代表了中国单色釉瓷器的最高水平,其珍贵与稀有使得世界各大博物馆及顶级私人藏家都以拥有五大名窑瓷器来论英雄。
而由于其传世精品主要保存于世界各大博物馆,尤以北京故宫和台北故宫为主。
专家指出,能够流通于收藏市场上的五大名窑瓷器便是凤毛麟角。
每每出现,必会惊起顶级藏家的一番“厮杀”。
收藏:汝窑瓷器存世量最少
“汝、官、哥、钧、定”,从宋流传至今,五大名窑的传世器极为稀少。
故宫博物院古器物部研究馆员、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冯小琦告诉记者,五大名窑传世珍品主要藏于北京故宫和台北故宫,国外大英博物馆、大都会博物馆、集美博物馆等也有所收藏。
其中,汝窑瓷器存世量最少。
记者了解到,尽管世界上的博物院数以千计,但能藏有宋汝瓷者不足10家,这几家博物馆的馆藏汝窑传世物总计为67件,也有说法认为不足百件。
台北故宫是汝窑瓷器最集中的地方,现有21件,其余则存于北京故宫、上海博物馆、英国大英博物馆等。
冯小琦指出,除了汝窑瓷器外,北京故宫和台北故宫所存的官窑瓷器加起来有几百件,哥窑瓷器也有几百件,定窑瓷器的数量则稍多一些。
事实上,各大博物馆都以收藏五大名窑瓷器为荣。
华辰拍卖总经理甘学军告诉记者,五大名窑达到了很高的境界。
在业内有说法认为,博物馆的等级高低也以收藏五大名窑的数量和品质论英雄。
拍卖:每件至少200万美元
早在明清时期,民间即有“纵有家财万贯,不抵汝瓷一件”的口碑广为流传。
时至今日,
汝窑瓷器价格更是扶摇直上。
不过,尽管价格不菲,在拍卖市场上能够流通的汝窑瓷器,甚至包括其他五大名窑瓷器都是凤毛麟角。
华辰拍卖总经理甘学军告诉记者,由于五大名窑瓷器传世品大都已经归入世界各大博物馆或者顶级藏家手中,能够流通的五大名窑瓷器便极为稀少,且主要在欧美市场出现。
对此,荣宝拍卖总经理刘尚勇也表示,大陆拍卖市场上几乎没有出现过五大名窑的身影,“乾隆很喜欢五大名窑瓷器,但从乾隆朝起,五大名窑瓷器便极为少见。
为此,乾隆是到处收集。
”
正因凤毛麟角,五大名窑瓷器也是拍场宠儿。
1989年,香港苏富比拍卖了一只官窑洗,成交价为2200万港元。
该官窑洗此前为日本藏家收藏,流传有序,被香港知名收藏家徐展堂斥重金收入囊中,“而目前在欧美流通的五大名窑瓷器拍卖价每件应不低于200万美元。
”刘尚勇告诉记者。
事实上,近两年中国大陆艺术品市场风生水起,中国瓷器也在国际拍卖市场上频频爆出天价,尤以雍正、乾隆时期的彩瓷最为突出,突破亿元大关的大都为乾隆彩瓷。
相比之下,五大名窑瓷器的拍卖价格并不是天价。
对此,甘学军解释,这种拍卖价格的不同受到目前收藏风尚的影响。
尽管五大名窑瓷器代表了中国单色釉瓷器的最高水平,但国内藏家的收藏品味偏向于明清官窑,尤以雍正和乾隆官窑为主,“国内藏家喜欢色彩艳丽的审美。
”
与此同时,国内高古瓷器市场有很多法律限制。
为了避免盗墓猖獗,高古瓷拍卖是受限的,由此国际上对五大名窑瓷器的投放量也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