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社会和元代文学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文学--元代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元代文学
扮演:正末:乔公(第一折),司马徽(第
二折),关羽(第三、四折)。冲末:鲁肃。 杂:关平、关兴、周仓、黄文(东吴信使)。
(此为末本,由乔公、司马徽、关羽主唱。)
二、主题思想
通过蜀汉关羽单刀赴东吴鲁肃之会,宣扬汉
室为正统的观念,塑造关羽英武的民族英雄
的形象,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反抗元蒙统治者
“董西厢”的新突破:
矛盾冲突的性质衍变成了争取恋爱婚姻自由
的青年男女同封建家长之间的斗争;张生成 了多情的才子,莺莺富有了反抗性;故事结 局以莺莺张生私奔团圆作结。
第三章
第一节
关汉卿
关汉卿的生
平和创作
元杂剧的奠基人,元代 剧坛的领袖. 号已斋叟,大都人,太 医院户。一说任职太医 院尹。其籍贯,一说为 祁州(今河北安国县) 人,一说解州(今属山 西省)人。
此剧的语言既然质朴自然,又酣畅泼辣。
第三节
喜剧《救风尘》

一、剧情梗概和脚色扮演
全名《赵盼儿风月救风尘》
剧情:第一折:阻嫁。第二折:闻变。第三
折:解救。第四折:官判。
扮演:正旦:赵盼儿。外旦:宋引章。冲末:
周舍。外:安秀实。卜儿:宋引章之母。丑: 张小闲。外(孤):郑州守李公弼。
(此剧为旦本,由正旦赵盼儿主唱。)
如《错斩崔宁》和《宋四公大闹禁魂张》、
《简贴和尚》。
2、艺术成就
首先,表现在故事情节生动感人。
其次,开始运用具有典型意义的细节刻划人
物。并出现了人物心理活动的描写。
此外,富有戏剧性的人物对话描写也是表现
人物性格特征的手段。
第二节
宋元说唱艺术与“董西厢”
一、宋元说唱艺术 宋元说唱艺术形式中诸宫调是当时最流行的

元代科举与元代文学发展

元代科举与元代文学发展

元代科举与元代文学发展元初重经济、义理而斥词章的学术取向和人才倾向,科举长期废而不行。

士子文人失去传统的上进之路,对元代文人的思想和生活状况产生了深远影响,一些文人因此而疏离了政治和权力,淡出了治国和明道,唤醒了独立人格意识,以纯文人的心态和眼光读书和创作;元代中期,自元仁宗恢复科举制度后,吸引了各族文人士子参加科举考试,从而兴起了一个全面学习中华文化的热潮。

元代科举吸引各族士子文人参加,是对中国传统知识分子依然有着无法言说的吸引力,尽显大国气象和盛世之感,促成了元代盛世的时代精神和“平、易、雅、正”盛世文风的形成。

标签:元代文人;科举;文学发展;盛世文风元朝是一个少数民族主宰中国的王朝,统治民族蒙古族以其固有的政治及文化传统影响着元代社会发展。

作为收揽士人与建立正统的重要手段,汉族的科举选官则是以“学而优则仕”为原则评准行政菁英的征募方式,在考试面前人人平等,是为打破世袭与贵族的特权,这和蒙古社会的用人方式是格格不入的。

元代初期,蒙古统治者选用官吏,沿袭蒙古族重世家的体制,以“根脚”取才,对中原汉族自唐宋以来实施的科举取士不重视,导致了科举制度文化的断裂。

元代初期,官府用人以实用为目的,不重科举,元朝的学术取向和人才倾向重经济、义理而斥词章,重德行、经术为先、词章次之的方针。

元前期科举迟迟未开,直到元仁宗延祐二年(1315),在李孟等儒臣的建议下正式开科取士。

元顺帝至元元年(1335),因中书平章蔑儿乞氏伯颜坚决反对,科举考试再度停废。

隔七年之后,顺帝至正元年(1341),重又恢复。

此后一直到元朝灭亡,“科场,每三岁一次开试”①。

元代从1206年成吉思汗建蒙古国到1368年元朝灭亡,期间一共162年,元朝科举施行52年,扣除中断6年,实际上只有45年的时间,仅开科16次,最多一次是元统元年(1333)取士100人,终元之世,左、右两榜共取士1139人。

显而易见,元代科举执行时间短、规模较小、擢用人数较少。

中国古代文学笔记:第六编元代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笔记:第六编元代文学

第六编元代文学绪论元初到明中叶是中古期第三段,元代文学:1234~1368。

划时代意义:叙事性文学第一次居于主导;作家与下层人民联系密切,文学赢得更多观众、读者,影响广泛。

第一节元代的社会与文学一.民族压迫与融合二.思想领域:程朱理学统治地位得到确认,但独尊局面发生变化;信仰多元化。

三.程朱理学影响下降,礼教松驰,下层人民和青年男女蔑视礼教、违反伦理教多。

四.科举考试时行时辍,儒生地位下降,很多人不再依附政权,人格相对独立,思想意识随即异动。

一些“书会才人”和市民阶层联系密切,价值取向、审美情趣转向平民化,知识分子,大量涌向勾栏瓦肆,促成杂剧发展。

第二节叙事文学的兴盛一.元代叙事文学成为主流;抒情性文学如“散曲”创作给诗坛带来新气象,但诗词成就远比不上唐宋两代。

二.话本小说的兴盛。

(一)唐以来叙事性文体如传奇小说、变文俗讲已呈活跃趋势→宋出现勾栏瓦肆,提供演出场所→元演述故事的话本、说唱得到进一步繁荣;戏剧艺术以急管繁弦和曲折跌宕的情节再现社会各阶层人物,更受欢迎。

(二)宋说话分四家:小说、说经、讲史、合生。

1.“说经”讲演佛禅道理;2.“合生”可能属即兴性的滑稽伎艺;3.小说讲述脂粉灵怪、传奇公案故事;3.讲史讲述前代历史、兴废战争;5.后两者均属有情节人物的叙事文学;话本作者已能运用虚构、提拣等技巧。

(三)元“说话”盛行,讲史居多,如《全相平话五种》、《新编五代史平话》、《宣和遗事》、《薛仁贵征辽事略》等,注意情节安排及心理描写;元文言小说,如《娇红记》。

三.戏剧艺术成熟,代表当时文学最高水平:杂剧和南戏。

(一)戏剧形成过程:先秦歌舞→汉魏百戏→隋唐戏弄→宋院本→金末元初,在唐变文、说唱诸宫调等叙事性体裁的启示下,与舞蹈、说唱、伎艺、科诨等要素结合,发展成戏剧;由于宋金对峙,出现杂剧和南戏两种。

(二)元杂剧概况。

1.元戏剧题材包括爱情婚姻、历史、公案、豪侠、神仙道化等,涉及面广;2.许多剧本塑造了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揭露了现实生活中封建制度的弊陋丑恶,歌颂了被迫害者的反抗精神,展示出元代丰富的生活和人物复杂微妙的精神世界。

元代文学

元代文学

Yuandai wenxue元代文学元代的历史不长,自1271年忽必烈将蒙古王朝改国号为大元(其时南宋尚未最后灭亡)算起,至1367年元亡,只有96年。

自蒙古王朝灭金、统一北方到元亡,则为133年。

和前代文学相比,元代文学中最突出的成就在戏曲方面,后人常把“元曲”和“唐诗”、“宋词”并称。

诗、词、散文等文学样式则相对衰微。

诗词元人的诗,清顾嗣立《元诗选》共收340家,席世臣补《元诗选癸集》搜罗散佚者数千首。

此外顾氏未见的集子尚有50余家。

而散见于《永乐大典》的诗尚多。

不过这里所说元人的诗,包括蒙古时期。

蒙古王朝统一中国北方后的一个时期内,诗坛上活跃的依旧是金代诗人,元好问在这一时期写出了不少好诗,此外还有麻革、张宇、陈赓、陈庚、房□、段克己、段成己、曹之谦等。

房祺编的《河汾诸老诗集》所收的即是这些作家的作品。

他们入元以后的诗作大都眷恋金室,并抒写自甘贫贱不做新朝的官的怀抱。

和元好问几乎同时的李俊民,入元以后也继续他的诗歌创作。

蒙古贵族重武轻文,尊崇军事人才,不重视乃至鄙薄文士。

直到世祖忽必烈才改变政策,吸收一些士人参加他的政权。

但还认为“汉人惟务课赋吟诗”,没有什么用。

一些参加新政权的士子如刘秉忠、郝经、许衡、刘因、杨果等,写了一些诗词,但诗坛没有出现什么新气象。

这些参加新政权的人的作品大多流露出一种又想做官,又想归隐的矛盾心情。

许衡在《训子》诗中说:“身居畎亩思致君。

”而在《偶成》一诗中又说:“老作山家亦分甘。

”产生这种思想大概有两个原因:一是在重武轻文的形势下虽然见用而不被倚重,有屈才之感。

一是在民族矛盾之中,怕遇到意想不到的祸难。

许衡《偶成》说:“远怀未得生前遂,俗事多因困后谙。

”耶律楚材《和邦瑞韵送行》诗说:“士行莫忘直报怨,人情须信害生恩。

而今跃入惊人浪,珍重风涛过禹门。

”他们在仕途中提心吊胆。

这些人不象河汾诗派那些人甘心隐姓埋名,做诗而不做官。

所以怀才不遇,屈才之感和隐居情思就是他们诗歌的基调。

我们应该了解的元代文学-word文档

我们应该了解的元代文学-word文档

我们应该了解的元代文学一、元代的社会与文学概况元朝的大统一,结束了长达三百多年的分裂格局,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在全国领域内居统治地位的少数民族政权。

这是一个空前统一、幅员辽阔的朝代,也是一个矛盾重重、苦难深重的朝代。

在政治上,元朝统治者始终实行残酷的民族压迫政策,汉人、南人处于社会的边缘,民族矛盾空前突出;阶级剥削愈演愈烈,广大民众不堪忍受,阶级矛盾严重激化;长期废除科举制度,大批儒生失去进身之路,文士地位空前低下。

在经济上,随着农业的恢复,都市经济更加繁荣,市民阶层也不断壮大。

在思想上,程朱理学的统治地位开始确立,同时对各种宗教信仰兼收并蓄,思想控制相对松弛。

这些都给元代文学的面貌与架构带来深刻的影响。

在中国古代文学的演进历程中,元代文学处于一个新的转折期:即新兴的通俗的戏剧小说开始取代传统的典雅的诗文词赋的正宗地位,从此,叙事性文学逐渐成为文坛创作的主流。

在元代文学中,大放异彩的是元曲。

它包括叙事体的杂剧和抒情体的散曲,因二者皆以曲辞为主合乐歌唱,故统称为曲。

元曲一向与唐诗、宋词并举,为元代文学之主流,亦是一代文学之代表,为中国文学增添了新的光辉。

在元曲中,成就更为辉煌的是杂剧,它是中国戏剧成熟的标志,也是元代文学最高峰的标志。

元杂剧是以宋杂剧和金院本为基础,把唱、念、科、舞等艺术结合起来表演故事,并用北曲演唱的一门综合性的舞台艺术。

元杂剧之所以能在很短的时间内迅速崛起并兴盛一时,主要是在于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都市经济的繁荣、通俗文艺的发展、戏剧演出的社会化和商业化以及市民阶层的娱乐需求,为元杂剧的繁盛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和群众基础。

其次,元代以前的诸种歌舞伎艺,尤其是宋、金以来戏剧事业本身的进步,为元杂剧的产生提供了丰富而深厚的艺术实践。

再其次,最高统治者对歌舞戏曲的爱好和提倡,鼓励了元杂剧的发展。

最后,也是最主要的,大批具有较高文化修养的文人沦落下层,成为书会才人,这些创作主体对剧本创作的直接介入,有效地提高了元杂剧的艺术品位,这是元杂剧得以繁盛的根本保证;同时创作者与演出者、剧本创作与舞台演出的关系空前密切,相得益彰,使得元杂剧迅速发展成独立的艺术样式。

第十二节、元代文学总论

第十二节、元代文学总论

汉代的角抵(牴)(di1),本为流行于民间的带有竞技性的游 戏与演出,后传入宫廷,并逐渐发展成带有故事情节的“戏 ”,如《东海黄公》。
南北朝至隋唐时期出现的“大面”、“踏摇娘”、 “拨头”等,就其形式而言,可谓之歌舞,但藉歌 舞而敷演了一些简单的故事情节,这正是《东海黄 公》的继续和发展。“大面”亦称“代面”,如《 兰陵王入阵曲》,即表演兰陵王戴假面战斗的故事 。 代面出于北齐。北齐兰陵王长恭,才武而面美,常 著假面以对敌,尝击周师金墉城下,勇冠三军,齐 人壮之。为此舞以效其指挥击刺之容,谓之(兰陵 王入阵曲)。(《旧唐书· 音乐志》)
第十二讲 元代文学总论
元代的时限
宋分北宋(960—1127)南宋(1127—1279),两 宋300多年间,还同时存在着辽(907—1125)、金 (1115—1234)、西夏(1032—1227) 按照历史朝代纪年,元代的时限,是公元1271年(元世 祖至元八年,这一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元)至1368年( 元惠宗至正二十八年,这一年,元惠宗离开大都);元代 文学,自然指这一时期的文学。 金亡1234—1271 “金之遗民”,与南宋文学有40年 的交叉重叠。 空前统一,充满苦难;传统诗文 戏剧(杂剧、散曲) 一代文学的起讫,并非绝对地与一个王朝的兴亡相符 。
民族关系
从统治者的主观愿望上来说,是严禁蒙古人“汉化”的 ,但实际上,有远见的帝王(如元世祖)、臣子和广大 人民,则都在迅速的汉化过程中。这无疑是一种进步的 历史发展趋势。在这方面的突出表现,是任用了一批汉 人理学家,如姚枢、许衡等人。
赵复,字仁甫,德安人也。太宗乙未岁,命太子阔出帅师伐宋 ,德安以尝逆战,其民数十万,皆俘戮无遗。……姚枢奉诏即 军中求儒、道、释、医卜士。凡儒生挂俘籍者,辄脱之以归。 ……(杨)惟中闻复论议,始嗜其学,乃与枢谋建太极书院。…… 选取遗书八千多卷,请复讲授其中。……枢既退隐苏门,乃即 复传其学。由是许衡、郝经、刘因皆得其书而尊信之。北方知 有程、朱之学,自复始。……复家江汉之上,以江汉自号,学 者称之曰江汉先生。(《元史· 卷一八九赵复传》)

元代文学

元代文学

2.马致远:元代著名散曲和杂剧作家。留 马致远:元代著名散曲和杂剧作家。 马致远 存的散曲作品最多,被誉为“曲状元”。 存的散曲作品最多,被誉为“曲状元” 《天净沙.秋思》 天净沙 秋思》 秋思
元杂剧的特点
元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代 文 学
杂剧又称北杂剧、北曲、元曲。 世纪后半期是元杂剧 杂剧又称北杂剧、北曲、元曲。 13世纪后半期是元杂剧 雄踞剧坛最繁盛的时期。四折一楔子的结构形式是其显著的 雄踞剧坛最繁盛的时期。四折一楔子的结构形式是其显著的 特色之一, 一人主唱”是元杂剧的又一显著特点。 特色之一,“一人主唱”是元杂剧的又一显著特点。元杂剧 唱与说白紧密相连, 曲白相生” 唱与说白紧密相连,“曲白相生”。
元杂剧的兴盛与衰微
2、元杂剧衰落的原因: 元统一全国后,由于南方城市经济的固有优势 ,北方杂剧作家纷纷漫游或迁居南方,大致到大 德年后,元杂剧活动中心由大都转移到杭州,但 作家作品的数量明显不及前期,元杂剧呈衰退状 态。 A、北杂剧不适宜于南方文化的背景。 B、南方最有才华的文人并未进入杂剧领域。 C、元中叶以后,元杂剧中陈腐道德的内容明显增 多。 4、杂剧本身的一些局限。
虞集的诗
• 虞集的诗笔老意到,语无枝叶,素以典雅精切著称。 然文采、气韵均不足。胡应麟说他的诗“浑厚典重, 足扫晚宋尖新之习。第其才力不能过诸人”,当是公 允之论。虞集的诗成为后来诗人学习的榜样。 《挽文山丞相》 徒把金戈挽落晖,南冠无奈北风吹。子房本为韩 仇出,诸葛宁知汉祚移。云暗鼎湖龙去远,月明华表 鹤归迟。不须更上新亭望,大不如前洒泪时。
元杂剧的三个组成部分
元 代 文 学
1.宾白:对话、独白 宾白:对话、 宾白 2.唱词 唱词 3.科介 科介
1.关汉卿及其作品 1.关汉卿及其作品 元 代 文 学

元代时期的文学变革和特点

元代时期的文学变革和特点

元代时期的文学变革和特点元代时期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非常特殊的时期,这一时期发生了很多文学变革和特点。

这些变革和特点不仅对于元代文学的发展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也对中国文学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会对于元代时期的文学变革和特点进行一些简要的分析和总结。

一、元代文学的背景和基础元代文学的背景和基础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第一个是元代的政治和文化环境,第二个是此前的文学传统和基础。

元代政治和文化环境的最大特点就是西方文化和东方文化的结合。

在元朝建立之前,中国文化一直处于封闭状态,对于西方文化几乎是一无所知。

但是元代的建立和西北部分的征服,为汉族和蒙古族之间的文化交流提供了契机。

西方的文化思想、艺术和技术等等都被纳入中国的文化体系,进而形成了一个新的综合文化。

这对于元代的文学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另一个方面,元代的文学发展还离不开此前的文学传统和基础。

元代文学的主要基础来源于唐宋先贤留下的某些文学传统,例如诗和词等等。

同时,元代的文化内涵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先前文学传统的影响,如水墨画、文人画、诗词歌赋等等。

这些传统都为元代文学的发展提供了非常良好的基础。

接下来,我们将会分别分析元代文学的主要特点和变革。

二、元代文学的主要特点1、写实主义的兴起和发展元代文学的一个主要特点就是写实主义的兴起和发展。

元代的历史上具有许多重大事件,这些历史事件实际上就是元代文学写实主义的重要来源。

元代文学家将自己的生活和社会的变化以及野史、志怪之事更真实地呈现在文学作品中,这就是写实主义的体现。

元代文学的写实主义是一种自然的体现形式,它不是为了达到特定目的而不择手段的,更多的是通过自然真实的生活来展现元代的人民和社会。

元代爆出很多闻名于世的艺术品和文学作品,例如《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等等,这些作品都在元代社会中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它们往往通过一些现实的故事和人物来反映社会历史和人民的生活,这种写实主义的艺术探索为元代文学发展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元代的科举时行时止。
科举考试中断八十年 (1234—1636
134年)
蒙古灭金后,停止科举考试80年, 到仁宗延祐二年(1315)才得重开 。 “九儒十丐” “书会” “书会才人”
南宋遗民郑思肖:
“鞑法: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 医、六工、七猎、八民、九儒、十丐。”
南宋遗民谢枋得: “我大元典制,人有十等: 一官、二吏; 先之者贵之也,谓其有益于国也;七匠、 八倡、九儒、十丐,后之者贱之也,谓其 无益于国也。吾人岂在 倡之下丐之上者乎?”
盛行于金元时期的说唱形式是诸宫调,又叫
“搊弹词”或“弦索”。 诸宫调的首创者是宋代的孔三传。 诸宫调是相对用一种宫调的说唱形式而言,所谓
“诸”就是多种,即将多种宫调的曲牌连缀成一套来
演说一个故事,中间往往插入说白,是有人物、有情
节的长篇说唱。
现存宋元“诸宫调”文本,全本只有金代董解元 的《西厢记诸宫调》,残本是《刘知远诸宫调》和 《天宝遗事诸宫调》。
元 代 社会 和元代文 学
一、蒙元的兴起 * 蒙古族源于公元7世纪的古代望建河(今额尔古纳河)
东岸的古老部落。 * 公元9世纪,蒙古部落西迁到蒙古高原,与居住在那 里的突厥语族的居民融合、繁衍,分化出很多氏族。 * 公元1204年,铁木真凭其军事才能,削平各部,统 一了蒙古高原各部。
*公元1206年,蒙古各部落在斡难河源的不而罕山
3.讲史(以讲说历史兴衰战争故事为主)
4.合生(以即席指物为说解的一种滑稽伎艺)。
现存主要的宋元话本代表作:
小说话本:《西湖三塔记》、《错斩崔宁》、《碾
玉观音》、《包龙图断冤》等。
讲史话本:元代编刊的有《全相平话五种》如《三 国志平话》、《武王伐纣平话》、《五代史平话》、 《宣和遗事》等。 讲经话本:现存的宋元讲经话本,只有无名氏的 《大唐三藏取经诗话》讲说唐僧师徒西天取经的故事。
〔爻辞〕
《彖tuan》曰: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云行雨 施,品物流形。大明终始,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 天。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大和,乃利贞。首出 庶物,万国咸宁。
二、 元朝的疆域和交通 《元史· 地理志》: “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 辽左,南越海表” 统治范围到达中亚,西亚、东欧及俄罗斯, 建立了钦察汗、伊利汗,察合台汗等汗国,并 征服过东亚、南亚诸国。蒙古的兴起、元朝的 建立,是影响世界历史的一件大事。
《易经· 乾卦》:大哉乾元,万物资始, 乃统天。 《易经· 坤卦》:至哉坤元,万物资生,
乃顺承天。
周易· 乾 乾:元、亨、利、贞。〔卦辞〕 初九,潜龙勿用。 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 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九四,或跃在渊,无咎。 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 上九,亢龙有悔。 用九,见群龙无首,吉。
不同,无一物不得其情,不穷其态。--—
—(胡祗遹《赠宋氏序》,《紫山先生大全集》卷八)
爱情婚姻剧
社会剧 历史剧 公案剧
神仙道化剧
4.元杂剧的体制:
(1)折、楔子和本
2.元杂剧中心的南移及其衰微
钟嗣成《录鬼簿》 夏庭芝《青楼集》 周德清《中原音韵》
3.元杂剧作家、题材及流传:
作家、剧目
有姓名可考的剧作
家有223人,剧目740 多种(杂剧530多种, 南戏210多种)
题材
上则朝廷君臣政治之得失,下则闾里市 井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之厚薄,以至医药卜 巫释道商贾之人情物性,殊方异域语言之
(2)、民族歧视政策及权力分配不平等。
人分四等:蒙古、色目、汉人、南人 至元二年(1265),忽必烈诏令“以蒙古人充各路 达鲁花赤(镇守者,监理),汉人充总管(地方高级 长官),回回人充同知(知府的副职),永为定制”。 “回回虽时盗国钱物,未若秀才(指儒臣)敢为反 逆”。 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南人即使考中进士,不能 为御史、为宪司官、为尚书,这种现象也必然在南方 儒士中引起不满。
元代戏曲概述
元代戏曲,包括北曲杂剧和南 曲戏文。世所谓元曲,原是指元 代的杂剧和散曲,但有时亦仅指
元代杂剧。
元代戏曲形式包括杂剧和南戏两种。戏曲创作和演 出分为南北两个戏曲圈。 北方戏曲圈以大都为中心;南方戏曲圈以临安、杭 州为中心。 北方戏曲圈中创作与演出的主要是杂剧;南方戏曲 圈主要是南戏的演出,以及北方传来的杂剧。 北方戏曲多以水浒故事、公案故事、历史传说故事 为主要内容;南方戏曲主要表现爱情婚姻与家庭伦理 等内容。 北方戏曲圈主要作家包括关汉卿、马致远、纪君祥、 张国宾、杨显之等;南方戏曲圈代表作家是高明、施 惠、郑光祖、乔吉、宫天挺、秦简夫等。
三、元代社会及统治概况 实行汉法
成吉思汗 时行时辍 木华黎
1.阻止农田改为牧地 2.约束战争中对汉族百姓 的杀戮 3.推行轻税薄赋 4.保护儒士、设立经籍所、 施行科举
窝阔台
耶律楚材
成吉思汗:灭金过程中,出现奴隶制剥削关系。 木华黎 :采取了争取汉族地主武装的招降政策, 并把以劫掠奴隶、财物为目标的掠夺战争转变 为争城夺地的占领战争。 窝阔台 : 耶律楚材 :“以儒治国,以佛治心”。 在燕京设立编修所,在平阳设立经籍所 金亡后第四年,实行第一次科试取士,即著名 的“戊戌选”。
六、元代的文学
元朝历史发展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206- 1234 ) :大蒙古国——灭 金。 第二阶段(1234—1276) :灭金——占领临安。 第三阶段(1276—1368) :占领临安——退出 大都。 通常所说的元代文学,主要是指后两个阶段 的一百三十多年间,包括各民族人士用汉语从 事的文学创作。
① 官(政府官员) ② 吏(吏佐,不能擢升为 官员的政府雇员) ③ 僧(佛教僧侣) ④ 道(道教教士) ⑤ 医(医生) ⑥ 工(高级技术人员) ⑦ 猎(猎户) ⑧ 倡(娼妓) ⑨ 儒(儒生) ⑩ 丐(乞丐)
科举名额由四等人(蒙古、色目、汉人和南人) 均分,实际上不利于人数众多的汉族士子。 元代还有两举不第,恩授教授、学正和山长之 例,但又规定享恩授的汉人、南人的年龄限在五十
人一种淋漓尽致的感受。
元代的叙事文学主要包括说话、 戏曲、说唱等三种主要形式。
元代的抒情文学主要包括诗、词、
散曲三种。
关于“说话”的最早记载见于隋代的笑话集
《启颜录》。
据宋代耐得翁《都城记胜· 民合众传》中记载,
宋代的“说话”共分四种——
1.小说(以讲说爱情、鬼怪、公案传奇故事为主)
以上。
(4)、元代的吏员出职制度在儒士中引起了不
满。
余阙在《杨君显民诗集序》:“我国初有金宋,天
下之人惟才是用之,无所专主,然用儒者为属多也。
自至元以下始浸用吏,虽执政大臣亦以吏为之,由是
中州小民粗识字能治文书者,得入台阁共笔札,累日
积月,皆可以致通显,而中州之士见用者遂浸寡;况
(今蒙古的必儿喀岭)召开大会,铁木真被公推为蒙古
大可汗,尊称“成吉思汗”,意为“四海之王”或
“可汗的可汗”。建立了蒙古政权。
*公元1227年,成吉思汗灭亡西夏。
*公元1234年,成吉思汗三子窝阔台灭亡了金朝。
* 公元1260年,成吉思汗的孙子忽必烈在开平即位。 *公元1271年,正式改国号为大元。 *公元1272年,建都于大都。
2、滑稽剧——参军弄(参军戏弄苍鹘,即 席表演)
唐·歌舞戏《兰陵王》面具
唐·参军戏陶俑
(四)宋金杂剧与古南戏
l、宋杂剧——散乐“唯以杂剧为正色。”
2、金院本——行院各类表演项目的总名。
3、古南戏——又名永嘉杂剧等,产生于 北南宋之交。 故中国戏剧的成熟不晚于宋。
二.元杂剧
内而京师,外而郡邑, 皆有所谓勾阑者,辟优萃 而隶乐。观者挥金与之。 (夏庭芝《青楼集》)
南方之地远,士多不能自至于京师,其抱才缊者,又
往往不屑为吏,故其见用者尤寡也。”
(5)、仕进多岐的弊端与儒士的关系。
姚燧《牧庵集。送李茂卿序》:“凡今入仕惟三途: 一由宿卫,一由儒,一由吏” 许有壬:“科举取士,岂不愈于通事、知印等出身 者。今通事等天下凡三千三百二十五名,岁余四百五十 六人。玉典赤、太医、控鹤,皆入流品。又路吏及任子 其途非一。今岁自四月至九月,自身补官受宣者七十二 人,而科举一岁仅三十余人。”
元代文学在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
的里程碑意义:
从元代文学开始,叙事性文学第一次取代传统
的抒情性文学,占据了文坛的主导地位;古代文学 的审美情趣也因此发生了历史性的新变化,由“温 柔敦厚”转向“自然酣畅”。
王国维:“元曲之佳处何在?一言 以蔽之,曰:自然而已矣。” (怎么理 解?)
元代文坛,无论是叙事性还是抒情性的文学 创作,均体现出自然酣畅之美。 所谓“自然”,就是指元代文学作品立志真 实地反映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想,从而让读 者或观众直接从作品中感受到“时代之情状”。 所谓“酣畅”,就是指作品要“曲尽人情”, 透彻无遗地表现出所要表达的主题与人物,给
鄙亵为笑乐,内外共观,曾不相避
2、角抵戏——东海人黄公(葛洪《西京杂
记》
两汉百戏
唐·陶戏弄俑
南阳汉画像石中的角抵戏 《东海黄公》
角抵戏

战国角抵图铜牌饰 (陕西长安客省庄出土)
(二)隋唐歌舞戏和滑稽戏
1、歌舞剧——踏谣娘——“北齐有人,姓 苏,疱鼻。实不仕,而自号为郎中。嗜饮 酗酒,每醉,辄殴其妻。……”
醉生梦死,沉溺其中。故凡游京师者,谓之登天
堂,归后尤梦京师。……”
此外,北方中原地区的涿州、真定、 大同、汴梁、济南、太原、平阳和南方的 扬州、镇江、建康、平江、杭州等城市经 济都十分活跃。而东南沿海的上海、庆元、 温州、福州、泉州、广州等都是对外贸易 的通商口岸。

五、元代的儒士问题 (1)、中央朝廷对儒士的不重视。
一、中国戏剧的产生发展
(一)、先秦歌舞和巫优表演 ——中国戏曲的萌芽状态 原始歌舞三位一体的特征 巫优表演为表演艺术的起点 宗教祭祀为戏剧产生的土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