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课内外古诗词阅读整理-
部编七年级上册语文背诵课文(含课内外古诗词)

部编七年级上册语文背诵课文(含课内外古诗词)1 春/朱自清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
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
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
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
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
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
鸟儿将窠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与轻风流水应和着。
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
可别恼。
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
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
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
乡下去,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还有地里工作的农夫,披着蓑,戴着笠的。
他们的草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天上风筝渐渐多了,地上孩子也多了。
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他们也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
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事去。
“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他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他领着我们上前去。
4 古代诗词四首观沧海/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内外古诗词赏析

古诗词赏析在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内外中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
古诗词,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情感表达,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人文素养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从不同角度对这个主题进行深度和广度的探讨,让你能够更全面、深刻地理解古诗词的魅力。
我们将从古诗词的历史背景和特点开始,了解古诗词是如何在我国文学史上扮演着重要角色的。
古诗词源远流长,经历了先秦、汉唐、宋元等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和发展,融合了汉族文化和其他少数民族文化的精华,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艺术表达形式。
古诗词的特点包括言简意赅、含蓄灵动、情感饱满,并通过对自然、人生、社会等方面的表达,深刻反映了我国人的审美情趣和文化精神。
我们将针对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提及的具体古诗词进行赏析。
比如《登鹳雀楼》、《夜泊牛渚怀古》等经典古诗词,从构思、艺术手法、意境等方面进行深入剖析,帮助你更加深入地理解古诗词的魅力和艺术价值。
我们还将尝试从不同角度来解读这些古诗词,包括历史背景、作者生平、诗意深度等方面,为你呈现一幅更加立体的古诗词画卷。
除了课内的古诗词内容外,我们还应该关注课外的古诗词名家和经典作品。
比如苏轼、李清照、王昌龄等古代诗人的代表作品,以及他们的人生故事和文学影响等方面。
通过对这些名家名作的赏析,你将能够进一步了解古诗词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以及其对后世的启示和塑造作用。
在文章的总结部分,我将对古诗词赏析的重要性和作用进行回顾,并共享我个人对古诗词的理解和感悟。
古诗词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不仅具有审美价值,更能够启发人们对生活的思考和对美好的追求。
通过深入研究古诗词,我们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华文化的精华,使其在当代社会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
希望通过这篇文章,你能够对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内外古诗词赏析有一个更深入和全面的认识。
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也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源泉和底蕴,希望你能够在赏析古诗词的过程中,感受到其中蕴含的美好和智慧,从而更好地塑造自己的人文情怀和文学修养。
7200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内外古诗词赏析

竹里馆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1)请你发挥想象和联想,描绘该诗所展示的画面。
(3分)(1) 答:月夜,诗人独自坐在幽深静谧的竹林里,一边弹琴,一边高声长啸。
竹林深深,没有人知道诗人在这里,只有皎洁的明月透过茂密的竹子照射过来,洒在诗人的身上,也洒在诗人的琴上。
(2)全诗传达出诗人怎样的心境?(2分)(2) 全诗优美、高雅的意境,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
(3)诗中写了那些景物?营造了怎样的意境?(2分)(3)幽篁、深林、明月月夜山林清新幽静的意境(4)“独”是中国古代文人追求的一种精神境界,或表达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傲岸人格,或表达对独立人格的追求。
说说诗中“独”字好在哪里?(2分)(4)“独”是“独自”的意思,诗人独自坐在幽静的竹林里,时而弹琴,时而长啸,这一系列高雅的动作,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愉悦的心境。
(5)诗歌表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能体现诗人这种思想感情的词语有哪些?(2分)(5)本诗描绘了月夜竹林的清新幽静,刻画了一个孤高自许、高洁脱俗的隐者形象,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愉悦的心情。
独坐、弹琴、长啸。
春夜洛城闻笛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1、本诗抒发了什么感情?1、本诗抒发了作者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眷恋之情。
2、诗歌首句中的“暗”满”字有何妙处?2、①一个“暗”字,一方面表达了喧嚣过后平静夜嘹亮笛声传来的突然性,像是悄然而无痕迹的(1分);另一方面照应了“谁家”,让人产生无限遐想,(1分)“满”字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极写夜之宁静,笛之悠扬,反衬诗人内心闻笛后的孤寂心情。
3、答: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思念家乡4、触发诗人故园之恋的句子是此夜曲中闻折柳。
简单作一下分析。
4、答:古人离别常折柳枝相赠,表依依不舍之意。
《折柳》既实指曲名,又代表一种风俗,一种情绪,《折杨柳》这支汉乐府古曲抒发的也正是旅人伤别之情。
最新部编教材七年级语文上册古诗文理解性默写训练(课内外古诗词12首,古文3篇,含答案)

最新部编教材七年级语文上册古诗文理解性默写训练(课内外古诗词12首,古文3篇,含答案)一、诗词理解性默写(一)《观沧海》(曹操)1.诗中通过丰富奇特的想象创造宏伟意境,最能表达作者博大胸襟和豪迈气概的句子是: ,;,。
2.诗中描写草木景色的句子是:,。
3.诗中写大海水波动荡,山岛高耸突兀的句子是:,。
4.诗中对景物作总写的句子是:,。
5.诗中详写诗人见到的景象的句子是: ,;,。
6.诗中描写诗人想象中的景象的句子是:,;,。
7. 诗中的主要表达方式是描写,但是也有两句诗是叙事的,这两句诗是:,。
(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1.表达对友人深切同情的诗句是:,。
2.正面写诗人的愁绪,表达对友人深切同情的诗句是:,。
3.把对友人的怀念之情托付给明月的诗句是:,。
4.诗中把明月人格化,表达对友人遭贬的深切同情的名句是:,。
5.诗中借景抒情蕴含飘零之感、离别之恨、迁谪之远的诗句是:,。
(三)《次北固山下》(王湾)1.诗中描绘涨潮时水面宽阔,帆船顺风而行的句子是:,。
2.诗中表现时序变迁,新旧交替这一自然规律的诗句是:,。
3.诗中表达游子思乡情深的诗句是:,。
(四)《天净沙·秋思》(马致远)1.诗中写农村晚景的句子是:,,。
2.诗中渲染萧条冷落、凄凉气氛的写景的句子是:,。
3.诗中写游子孤寂愁苦之情的名句是:,。
4. 诗中不仅写景,而且写人,于暮色苍茫中,烘托出一个骑着瘦马、远离家乡、羁旅漂泊的人的句子是:,。
(五)《峨眉山月歌》(李白)1.诗中点明远游游线,抒发依依惜别之情的两句是:,。
2.诗中表现月光柔柔,波光粼粼的诗句是:,。
(六)《江南逢李龟年》(杜甫)1.诗中常被用来表达久别重逢,幸会难得的心情的是:,。
2.诗中,追忆往昔与李龟年的接触,表达对"开元全盛日"的无限眷念的两句是:,。
(七)《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岑参)描写对饱受战乱的人民的同情,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渴望:,。
部编本七年级上册诗词赏析课内外对比阅读(精品)

部编本七年级上册期中考试诗词赏析课内外对比阅读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岑参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创作背景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年),安禄山起兵叛乱,次年长安被攻陷。
唐肃宗至德二载(757年)二月肃宗由彭原行军至凤翔,岑参随行。
这首诗原有小注说:“时未收长安”。
九月唐军收复长安,此诗可能是当年重阳节在凤翔写的。
1.怎样理解“强欲登高去”中的“强”字?强,是勉强,是不愿为之而又不得不为之的心态体现。
2.“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是怎样表现的?请简要分析。
两句诗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寄托了诗人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渴望。
诗人一是直抒其情,“遥怜”一词将诗人对故园的思念和担忧直接表现出来;二是以想像的手法描绘了长安故园纷飞的战火,残垣断壁间丛丛寂寞开放的菊花,以写故园菊来写故园长安,让读者仿佛看到一幅鲜明的战乱图,从而形象地表达诗人对故园的思念和对国事的忧虑。
(意对即可)3.作者特别强调思念、怜惜长安故园的菊花,你能说出菊花的深层含义吗?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以“故园菊”代表整个故园长安,这样写,以个别代表一般,显得形象鲜明,具体可感。
4.这首诗与孟浩然《过故人庄》都有“菊”这个意象,它们有什么不同?附《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示例:岑诗中的菊花盛开在战火纷飞的家乡,表达的是诗人思乡的惆怅和忧国忧民的情怀,寄托着对和平的渴望;孟诗中的菊花开在环境优美.生活富足的农家小院中,表达了作者对恬静闲适的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
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1.怎样理解“一夜征人尽望乡。
”中的“尽”字?“尽”是都和全的意思,表达了诗人的情感的浓厚,出征在外的人们对于家乡思念之深切。
2.诗歌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画面?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技巧?画面:诗歌前两句写了“似雪”大漠、“如霜”月色图。
部编版初中语文课内外古诗词赏析大全

部编版初中语文课内外古诗词赏析大全七年级上册观沧海(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译文】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赏那苍茫的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
树木和百草丛生,十分繁茂,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涌着巨大的海浪。
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发出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我很高兴,就用这首诗歌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志向。
【主题】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诗人借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原、建功立业的抱负。
【写法】1.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诗歌句句写景,句句抒情,把眼前的海上景色与自己的雄心壮志巧妙地结合在一起,通过虚写表达自己的主观感受,不但做到了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气势宏伟,而且做到了情理结合。
2.意境开阔,气势雄浑。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译文】树上杨花落尽,杜鹃在不停地啼叫,听说你被贬到龙标去了,一路上要经过五溪。
让我把为你而忧愁的心托付给天上的明月吧,伴随着你一直走到那夜郎以西!【主题】这是一首七言绝句,诗人通过对景物的描写,借明月来表达对友人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以及对友人的关切、安慰之情。
【写法】1.寄情于景,情景交融。
诗人写景,独取漂泊不定的杨花、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切合当时情境,虽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现。
2.丰富的想象,变抽象为形象。
3.想象奇特,将月亮人格化,无知无情的明月成了善解人意的知心人,这体现了李白浪漫主义风格,抒发了诗人对友人的牵挂和痛惜之情。
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译文】弯曲的小路伸展到青山外,小船在碧绿的江水前行走。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内外古诗词赏析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课内外古诗词赏析《观沧海》1、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下文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属于实写,描写了海水和山岛的景象,由远及近。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属于想象的虚写,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博大的胸襟。
2、主题:该诗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抒发了诗人博大的胸襟和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
3、赏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运用夸张的手法,奇特的想象,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襟。
表达了诗人博大的胸襟和统一天下、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或表达了诗人宏伟的政治抱负、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对前途充满信心的乐观气度。
或表达了诗人博大的胸怀、像大海容纳万物一样把天下纳入自己掌中的开阔胸襟、宏大的抱负。
)4、全诗主旨句(表现了诗人博大胸怀的句子)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1、“杨花落尽子规啼”有什么表达作用?点明时间,暮春时节,写“杨花”和“子规”两种景物,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渲染了凄凉伤感的气氛,抒发了离别的忧伤之情。
2、赏析“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该句采用拟人的修辞,将月光拟人化,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诗人的忧愁和对友人的思念、同情和关切之情。
《次北固山下》1、描绘颔联所展现的画面: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与江岸齐平;顺风行船,风正且顺,一叶白帆高悬。
3、赏析颈联: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春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
该句蕴含了时序变迁、新旧交替的自然理趣,给人以乐观进取,积极向上的力量。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
①新生事物总是在旧事物还未消亡之时涌现(任何事物不是尽善尽美)。
7100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内外古诗词赏析

峨眉山月歌李白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洲。
(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下)⑵第二句诗用“入”、“流”两个动词写出了峨眉山月怎样的一种“动”中之景?【答案】⑵(2分)月影映入江水(0.5分),又随江水流去(0.5分),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1分)。
5.诗歌首句点出了诗人远游季节的是“”字,第一、二两句分别以仰望和的不同视角,写出动静之景。
诗歌三、四两句寄托了诗人的情感。
(3分)6.请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歌一、二句的画面。
(2分)5.(2分)(1)秋(2)俯视(3)对朋友的思念(对朋友的不舍、牵挂等具体化且意近词语均可,若只答“复杂”这样不具体的不得分,或只答“不舍”或“思念”等这样不准确的也不得分)(前两空全对方可得1分,第三空1分)6.(3分)深秋时节,仰望那峨眉山上,半轮明月高高地挂在山头,月亮的影子就倒映在平羌江那澄澈的水面上,月影荡漾在船头,我的船儿也跟着江水缓缓流动。
(只描绘出半轮明月高挂山头和月影倒影在湖水中得2分,在此基础上,能够发挥想象的得3分)7.请用简洁的语言描述“影入平羌江水流”所展现的画面。
(2分)答:8.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答:7.(2分)月亮的影子倒映在平羌江面上(1分),江水流动,月影也随着江水前行(1分)。
8.(2分)本诗表达了作者离乡江行,对友人的思念之情(对故乡的眷恋之情)(写出一种情感即得2分)。
2、诗中连用五个地名,这在绝句中是独一无二的,请写出这五个地名,结合诗歌内容说说这样写的作用。
答:峨眉山、平羌江、清溪、渝州、三峡。
构思精巧,连用五个地名构成一种清朗秀美的意境。
3、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所展现的画面。
答:峨眉山巍峨耸立,半轮明月悬挂山间,有如青山吐月;皎洁的月影倒映在平羌江面上,江水流动,月影也随着江水前行。
4、说一下“影入平羌江水流”中“入”“流”的妙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课内外古诗词阅读整理(一)《观沧海》曹操1、诗中统领全篇的一个字是:观;从写景的虚实上看,这首诗前八句写实景,后四句写虚景。
2、“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是为人称道的名句,请从写作手法和抒情的角度,对其进行赏析。
答:写作手法:诗人借助奇特的想象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写的是虚境即诗人的主观感受。
抒发感情:抒发了诗人期望统一祖国的雄心壮志,表现了诗人宽广博大的胸怀。
3.诗中两个“若”字用得好,请你说出好在哪里。
答:有助于表明大海吞吐日月星辰是作者的想象之景,体现诗人的博大胸怀。
4、作者登临碣石看到了怎样的景象?请用生动的语言加以描述。
答:那苍茫浩瀚的大海上,无边无际,海中山岛突兀耸立。
山岛之上树木丰茂,生机盎然。
随着阵阵萧瑟的秋风,海面上洪波巨澜,汹涌起伏。
5、自选角度赏析诗句。
(1)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答:实写海水和山岛,采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
动态的“荡漾的海水”、“洪波”和静态的“耸立的山岛”、“草木”相互映衬,显示了大海的宏伟辽阔和惊人的力量。
(2)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答: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这是虚景,是诗人的主观感受。
表现了诗人旷达的胸襟和宏伟的政治抱负--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和对前途充满信心的乐观气度。
6、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胸襟和抱负?(诗中“若”字用得好在哪里?)答:通过对大海吞吐宇宙宏大气势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博大的胸襟和统一中国的雄心壮志。
7、描绘“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所展现的画面。
海岛上树木繁茂,各色花草郁郁葱葱,给人以生机盎然之感。
随着一阵萧瑟的秋风,海面上涌起滔天的波浪,汹涌起伏。
8、这首诗表现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是什么?表现了作者虽年老而又想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和博大胸襟。
(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1、“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运用何种修辞?有何表达效果?答:运用了拟人,明月有了人性,能将“愁心”到给远方的朋友,诗句生动形象的表达了诗人的忧愁和无奈,以及对友人的关切之情。
2.请你对“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作简要赏析将我的怀念之心托付给多情的明月,让它随风伴送你一直到被贬的偏远之地吧。
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赋予明月以人的情趣,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忧愁、无奈的惜别之情以及对朋友的关切之情。
3、诗歌为何选取“杨花”“子规”来写?答:写“杨花”且“落尽”是先点时令,“杨花”漂泊无定,暗写王昌龄被贬荒僻之地给人的飘零流落之感;“子规”即杜鹃,在我国古典诗词中,他总是悲哀凄惨的啼叫着,暗写诗人的悲痛之情。
诗人选取“杨花”、“子规”,渲染了伤感的氛围,融情于景,情景交融。
4.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诗人忧愁、无奈的惜别之情以及对朋友的关切之情。
(三)《次北固山下》1、用形象优美的语言,描绘“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所展现的景象。
答: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齐平了,视野也因之开阔,静静的水面上和风吹拂,风向不偏,一叶白帆好像悬挂在高远的江天上。
2、说说“阔”和“悬”的妙处。
答:“阔”字表现出“潮平”,“悬”字写高高直直挂着的样子。
风顺风和,风儿高悬。
“阔”和“悬”传神的表现出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的美景。
3、分析“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的感情。
答:作者借景抒情,表达了对故乡的强烈思念之情。
4、任选角度,简要赏析“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联历来脍炙人口,请说说妙在何处?)(1)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时序交替的自然理趣。
(2)表现了时光匆匆,光阴荏苒,身在他乡的游子顿生思乡之情。
(3)把“日”“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表现了作者乐观、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
(4)“生”与“入”用了拟人的手法,富有情趣。
(5)两句诗对偶工整,形象生动。
5“海日生残夜,江春人旧年。
”一联,历来被人称道。
请作简要赏析。
答: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
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新旧更替是自然规律,旧事物孕育新事物,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表现了游子的思乡之情。
把“日”“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表现了作者乐观、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
两句诗对偶工整,形象生动。
6、写出“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的大意。
答:在残夜将尽未尽之时,一轮红日正从海上升起,旧年将尽未尽之时,春天的气息已经来到江上。
7、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思念故乡。
(四)《天静沙秋思马致远》1、小令中“枯藤”、“昏鸦”、“西风”、“瘦马”、“夕阳”等词语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象?答:深秋晚景图2、这首小令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答:表达了游子孤寂愁苦和无限的思乡之情(天涯沦落人孤寂悲苦的心情)。
2、前三句描绘了九种景物,生动的勾勒出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请站在“断肠人”的角度描绘这幅图画。
答:深秋的黄昏,荒凉的古道上,西风劲吹,落叶纷纷。
带着满身的疲惫,我骑着羸弱的瘦马,独自在古道上缓行。
绕过缠着枯藤的老树,看到即将归巢的鸦雀在树梢盘旋,时时悲啼。
走过架在溪流上的小桥,看到桥畔稀疏的村社里,几户人家已升起了袅袅炊烟。
3、用自己的话描绘一下这首小令的情景。
答: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阵阵凄冷的西风,在古道上独行。
他走过缠满枯藤的老树,看到即将归巢的乌鸦在树梢盘旋。
他走过横架溪流上的小桥,来到溪边的几户人家的门前,这时太阳快落山了,他已经无处投宿,迎着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长夜,不禁悲从中来,肝肠寸断。
4、“小桥流水人家”一句描写出温馨恬静的景象,联系全诗,谈谈作者写这句的作用?答:以乐景写哀情。
通过对比,衬托出游子的孤独凄凉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5、对“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作简要赏析。
答:“夕阳”点出了特定的时间,照应“昏”字,“断肠人”点出了人物及人物的心情。
一切悲苦全在“断肠”二字中凸显出来,点出了天涯游子的乡愁是何等的浓重。
6、这首小令在写法上有何特点?试举一例简要分析。
答:(1)运用了寓景于情的手法。
作者选用“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和西下的“夕阳”等景物,极力渲染悲凉气氛,将“断肠人”的情感寓于其中,充分表达了诗人漂泊天涯的孤寂悲苦之情。
(2)运用了静景和动景相映衬的手法。
如处于动态中的“流水”与处于静态中的“小桥”“人家”相映,这种安适、幽静的环境,使沦落异乡的“断肠人”更添悲戚。
(3)运用了大量的名词。
即用“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夕阳”等,组成了一幅苍凉的深秋晚景图,抒发了作者漂泊天涯的愁苦之情。
课外诗词理解(一)峨眉山月歌【唐】李白【这首诗是作者于开元十三年(725)出蜀途中所作。
诗中连用五个地名,构思精巧,不着痕迹。
全诗意境晴朗优美,风致自然天成,为李白脍炙人口的名篇之一。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译文:峨眉山上,半轮明月高高地挂在山头,月亮倒映在平羌江那澄澈的水面。
夜里我从清溪出发奔向三峡,到了渝州就能看到你(峨眉山上的月亮)了,多么思念你啊!〔主题〕这是一首写诗人初次出四川时,依恋家乡山水的一首诗(思乡诗)。
〔特色〕意境明朗,语言浅近,音韵流畅。
1、本诗作者是被称为“诗仙”的李白,字太白。
2、请用生动的语言描绘画面: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答:连绵的峨眉山巍峨耸立,夜色正浓,半轮明月悬挂山间,犹如青山吐月;皎洁的月影倒映在平羌江面上,江水流动,月影也随着江水前行。
3、“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
4、诗中连用五个地名,这在绝句中是独一无二的,请写出这五个地名,结合诗歌内容说说这样写的作用。
答:峨眉山、平羌江、清溪、渝州、三峡。
连用五个地名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诗境中无处不渗透着诗人的江行体验和对故乡(朋友)的思念之情。
5、说一下“影入平羌江水流”中“入”“流”的妙处。
答:“入”和“流”两个动词描绘出这样一幅画面: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
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
意境可谓空灵入妙。
6、三四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三、四两句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表达了作者的依依惜别和对故乡(友人)的思念之情。
(二)《江南逢李龟年》【唐】杜甫【杜甫早年曾在洛阳听过李龟年的延长,如今在潭州相遇,不禁引起万千感慨,于是以此诗相赠。
诗前二句言过去之盛,后二句写现在之衰,抒发无穷感慨。
全诗并无直接抒情之语,但世事之凋敝丧乱与人生之凄凉飘零,却尽寓其中。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译文:当年在岐王宅里,常常见到你的演出,在崔九堂前,也曾多次听到你的演唱,欣赏到你的艺术。
眼下正是江南暮春的落花时节,没有想到能在这时巧遇你这位老相识。
(杜甫,字子美,唐代现实主义大诗人。
)〔特色〕前两句言过去之盛,为下文做了铺垫:后二句写现在之衰,抒发无穷感慨。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表达了作者对开元盛世的无限怀念,对国运衰微的现实的无限感慨,对自身身世飘零的深切感伤。
2、“寻常”“几度”各是什么含义?在诗中有什么作用?答:寻常,平常;几度,多次。
这两个词语体现了诗人与歌唱家李龟年当年正值人生盛时,同处权贵之家的经历,表达了诗人对于开元盛世的无限怀念。
3、赏析“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答:现在正好是江南风景秀美的时候,在这暮春季节再次遇见了您。
“落花时节”比喻国运衰微,人生落魄,盛时不再。
表达了诗人对开元盛世的无限怀念,对国运衰微的现实的无限感慨,对自身身世飘零的深切感伤。
4、“落花时节”有什么特殊含义?答:“落花时节”包含不少内容,既是交代与友人相逢的季节--暮春,又暗喻唐帝国由盛入衰的局面,还暗指作为人生的岁月,两人又到了落花时节的暮年。
这四字写得十分深沉含蓄。
5、赏析后两句诗的表现手法及思想感情。
答:表现手法:用江南美景反衬离乱世事和沉沦身世。
思想感情:抒发对时世之凋敝丧乱与人生凄凉飘零的感慨之情。
(二)《江南逢李龟年》1、.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对开元盛世的无限怀念,对国运衰微的现实的无限感慨和自身身世飘零的深切感伤。
2、“落花时节”有什么特殊含义?答:比喻国运衰微,人生落魄,盛时不再。
(不只是写景。
不仅点明暮春时令,而且隐喻着彼此飘零、社会动乱、民生凋敝等家国之情。
)3、对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一诗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C )。
A.诗的前两句中,“寻常见”“几度闻”,既写出李、杜交往之密、友谊之深,又从一个侧面表现“开元盛世”的繁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