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讲坛--我读经典之王立群 解析孟子

合集下载

百家讲坛孟子的智慧观后感

百家讲坛孟子的智慧观后感

百家讲坛孟子的智慧观后感《百家讲坛孟子的智慧》这一系列讲座,全面系统地介绍了中国古代思想家孟子的学说和智慧。

通过详细的解读和深入浅出的讲解,我对孟子的智慧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与感悟。

下面是我对《百家讲坛孟子的智慧》这一系列讲座的观后感。

孟子的智慧源于他对于人类本性的洞察和对于社会问题的思考。

孟子认为,人性本善,并且天赋拥有道德感,但是在现实生活中,由于环境和教育的原因,人们容易偏离本心,产生恶行。

他的智慧就在于如何引导人们回归本性,追求善行。

这一思想深深地触动了我。

孟子的智慧之一是他强调了人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在面对社会伦理和道德问题时,孟子认为人不能只是被动接受,而应该有自己的判断和选择。

他说“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即当我们遇到困难和问题时,不能只去指责外部环境,而应该反思自身的问题。

这一智慧提醒我们,作为个体,我们要有自己的原则和价值观,不要迎合和妥协,而是要勇敢地坚持自己的信念。

孟子的智慧之二是他强调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原则。

他认为,个人修养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个人的道德品质上,也影响到整个家庭和社会。

只有个人修养了,整个家庭才能和睦美好;只有家庭和睦美好了,社会才能和谐稳定。

这一思想告诉我们,我们不能只关注自己的私利,而应该兼顾他人和社会的利益,从个体走向整体,从私欲走向公德。

孟子的智慧之三是他强调了和谐共济的道德伦理。

他提出了“仁”、“义”、“礼”、“智”、“信”五个核心概念,并将之归纳为四个基本原则:“仁爱民,义正言,礼贞敬,智识信”。

这些原则构成了一个完整的道德伦理体系,旨在引导人们追求和谐和善。

这一智慧告诉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要追求真、善、美,不仅要有善心和善举,还要理智和知识,要有信任和责任。

通过观看《百家讲坛孟子的智慧》,我对孟子的智慧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他的思想不仅是中国古代哲学的瑰宝,也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

他的追求善行、关注人伦和强调和谐的思想都能够指导我们解决当下的社会问题和价值困惑。

我读经典系列——百家讲坛

我读经典系列——百家讲坛

我读经典系列(一)我读先秦诸子·易中天观众朋友们,大家好!从今天开始,《百家讲坛》推出一个新的系列,就是由《百家讲坛》的若干主讲人,一起来讲《我读经典》,准确地说,读先秦诸子,这就产生了三个问题,第一,我们为什么要读;第二,我们读什么;第三,怎么读。

先说第一个问题:为什么要读经典,为什么要读先秦诸子,这个问题其实很简单,就因为经典是人类文化的精华,什么叫经典呢?经典就是一个民族最有价值、最有意义的著作。

中国文化当中,经典非常多,为什么我们这个系列要讲先秦诸子呢?因为先秦诸子是中国文化遗产中,经典的经典,精华的精华。

先秦诸子产生的年代,我们通常称之为春秋战国,春秋战国是一个什么的时代呢?是我们民族的黄金时代,也是人类文明的黄金时代。

[画外音]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221年,是中国历史的春秋战国时期,这个时期社会矛盾激化,兼并战争连年不断,整个社会礼崩乐坏,就在这个时期,一批新的社会力量应运而生,他们来自社会的各个方面,虽然社会地位较低,但很多都是有思想和有才能的人,由于出身不同,立场不同,他们著书立说,各成一家之言,出现了我们历史上有名的“百家争鸣”的局面,形成了儒家、道家、墨家、法家、阴阳家等学派,后世称他们为先秦诸子,这些思想家的思想,对中华民族的性格和中华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这一时期,是我们民族思想发展的黄金时代。

这样一个黄金时代,被德国的哲学家雅斯贝尔斯称之为“轴心时代”,“轴心时代”是一个什么概念呢?“轴心时代”大概是公元前800年到公元前200年,尤其是公元前600年到公元前3 00年,这样的一个时段,发生的地区大概是北纬30度上下,也就是北纬25度到北纬35度这样的一个区间,在我们这个星球上,不同的民族同时产生了他们的精神领袖和精神导师,比方说古印度的释伽牟尼,比方说以色列的犹太先知,比方说古希腊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比方说我们中国的老子、孔子等等,这些人是几乎同时产生在地球的这样一个区间,这个时代称为“轴心时代”,在这样一个“轴心时代”,在世界各大民族、各大文明当中,都产生了这样一批非常优秀、杰出,甚至可以说是伟大的思想家,我们的先秦诸子就产生于这样一个时代,因为它是我们民族的黄金时代,也是人类文明的黄金时代,这样一个人类文明的黄金时代留下的宝贵的遗产,我们应该知道,应该了解,应该阅读,这是第一点。

我读经典

我读经典

百家讲坛--我读经典目录1.[易中天]我读先秦诸子2.[王立群]解析孟子3.[钱文忠]独特的启蒙4.[孙丹林]无形中的指引5.[马骏]有用与无用6.[孙立群]解析韩非子7.[康震]解析庄子8.[阎崇年]明经读史感悟人生9.[毛佩琦]毛佩琦读《中庸》10.[隋丽娟]兼爱与非攻11.[孟宪实]君子与小人12.[孔庆东]《论语》的魅力13.[纪连海马瑞芳]感悟孔孟14.[葛剑雄]荀子的启示15.[徐放鸣]浩然之气与人格之美16.[于丹]在成长中感悟17.[曾仕强]《易经》与人生阅读经典,铸就文化人生感悟经典,历练文化人格从“阎崇年现象”到“易中天现象”、“于丹现象”,以前仅仅能在高校的围墙之内,被少数人聆听的学者,突然间经由《百家讲坛》,走近了电视机前的寻常百姓,成了与他们朝夕相处的朋友。

《百家讲坛》的“粉丝”们被阎崇年的扎实严谨所吸引,被易中天的纵横捭阖所震撼,被于丹的华丽空灵所迷醉,被王立群的博学儒雅所折服……他们聚集互联网上你来我往、唇枪舌剑,大家共同追问着这样一个问题,是一种什么样的力量,造就了这些他们所喜爱的学者们的今天?在他们成功的背后,有哪些书籍对他们影响深远?在对他们影响深远的书籍中,又有哪些国学经典与他们的人生轨迹紧紧相联……作为中央电视台将在今年5月隆重推出的《中国记忆——文化遗产博览月》中浓墨重彩的一笔,《百家讲坛》栏目将在5月18日推出的大型系列《我读经典》,将邀请这些最为观众所喜爱的主讲人做客《百家讲坛》,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讲述一部对他们的人生轨迹影响深远的先秦经典,回答那些观众朋友们关心已久的问题,与电视机前的观众一道,共同感悟那些对中国文化影响深远的先秦经典的魅力。

发现经典:讲述“我与经典,不得不说的故事”世界上有一种东西,要用人一生的时间和整个生命去读懂,这就是经典。

在《我读经典》系列中,大家首先会看到易中天先生以他那纵横捭阖的气度,再一次带领我们穿越迷雾重重的历史时空,回到金戈铁马的春秋战国,进入我们这个民族百家争鸣的黄金时代。

我的多味人生--王立群

我的多味人生--王立群

我的“多味人生”王立群人们常说“老实人吃亏”,这话不错,老实人经常会因为思虑不周、处事不够圆滑而吃亏。

但说到底,最终不吃亏的还是老实人。

我几十年如一日枯坐书斋,读书、写书、教书,眼看要以此终老,却不曾想借“百家讲坛”的东风,成了学术明星、畅销书作家。

我这一生充满了太多的挫折和际遇,但最终通过磨砺,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大丈夫”就要有骨气1953年我随家从江苏南京迁居河南开封,在一所不错的小学读完了二年级到六年级,1958年小学毕业。

由于学校当时实行的是五分制,而我一直保持全五分,所以学校决定保送我去读一所重点初中。

但是,我最后得到的录取通知书却是一张用旧报纸糊的信封,里面有一张油印的录取通知书:开封市新新中学。

像所有的录取通知书一样,学校有一个自我介绍,读了这封油印的通知书,我才知道自己被录取到一所民办初中。

这所民办学校的全部校舍就是一条小巷子里的两处民宅。

突如其来的打击令我意志消沉,我所憧憬的上重点初中的梦想就这样破灭了,原因是受家庭出身的影响。

我的母亲是个读书人,看到我整天没精打采,她就给我背了《孟子》中令我终生难忘的几句话:“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也。

”听了母亲的讲解,我真正懂得了《孟子》这几句话的真谛。

照我当时的理解:“大丈夫”就是为人要有骨气!怀揣着这样的信念,我来到了新新中学。

到校后,第一件事就是分班,但我们那时分班不是按成绩,而是按个头。

当时尽管我只有十三岁,但个头已经有一米七多,所以被分到了大个班。

大个班的任务非常明确,每周最少打三天工,以此支付学校所有开支。

我们干的活是学校能找到的所有能挣钱的活,到建筑工地当“农民工”、去化肥厂挖土方、在钢厂砸矿石等。

尽管在新新中学的日子很苦很累,但我还是坚持下来了,我时刻没有忘记母亲“做人要有骨气”的教诲。

“大丈夫”就要自强不息新新中学读书的日子很苦,无论多苦,我都时刻告诫自己:“大丈夫”要自强不息。

当时“打工”去的最多的地方是建筑工地,印象最深的是一处离我家十几里地的“红洋楼”工地。

孟子全文及译文读解

孟子全文及译文读解

孟子全文及译文读解《孟子》是儒家的经典著作,由战国中期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

1.《梁惠王上》1.原文:孟子见梁惠王。

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

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

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

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2.译文:孟子拜见梁惠王。

梁惠王说:“老先生,你不远千里而来,一定是有什么对我的国家有利的高见吧?”孟子回答说:“大王!何必说利呢?只要说仁义就行了。

大王说‘怎样使我的国家有利?’大夫说,‘怎样使我的家庭有利?’一般人士和老百姓说,‘怎样使我自己有利?’结果是上上下下互相争夺利益,国家就危险了啊!在一个拥有一万辆兵车的国家里,杀害它国君的人,一定是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大夫;在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里,杀害它国君的人,一定是拥有一百辆兵车的大夫。

这些大夫在一万辆兵车的国家中就拥有一千辆,在一千辆兵车的国家中就拥有一百辆,他们的拥有不算不多。

可是,如果把义放在后而把利摆在前,他们不夺得国君的地位是永远不会满足的。

反过来说,从来没有讲‘仁’的人却抛弃父母的,从来也没有讲义的人却不顾君王的。

所以,大王只说仁义就行了,何必说利呢?”2.《公孙丑上》1.原文:公孙丑问曰:“夫子当路于齐,管仲、晏子之功,可复许乎?”孟子曰:“子诚齐人也,知管仲、晏子而已矣。

或问乎曾西曰:‘吾子与子路孰贤?’曾西蹴然曰:‘吾先子之所畏也。

’曰:‘然则吾子与管仲孰贤?’曾西艴然不悦,曰:‘尔何曾比予于管仲!管仲得君如彼其专也,行乎国政如彼其久也,功烈如彼其卑也,尔何曾比予于是?’”曰:“管仲,曾西之所不为也,而子为我愿之乎?”曰:“管仲以其君霸,晏子以其君显。

王令 读孟子 阅读理解

王令 读孟子 阅读理解

王令读孟子阅读理解《孟子》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其深刻的哲理和雄辩的论证一直为后人所推崇。

王令是北宋时期的文学家、哲学家,他的《读孟子》一文深入剖析了孟子思想,为我们理解儒家学说提供了新的视角。

本文将围绕“王令读孟子”这一主题,详细探讨王令对孟子思想的解读和评价。

一、王令对孟子性善论的解读王令认为,孟子的性善论是儒家思想的核心。

孟子主张人性本善,人们天生具有仁、义、礼、智等道德品质。

王令对此表示赞同,并进一步阐述道,人性之所以本善,是因为人具有“四端”:仁爱、义理、礼法、智慧。

这四端是人与生俱来的品质,只要加以培养,就能成为道德高尚的人。

二、王令对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解读王令认为,孟子这一观点体现了儒家民本思想。

孟子认为,国家的根本在于民众,君主应当以民众的利益为重。

王令对此表示赞同,并指出,君主只有关心民生,才能得到民众的支持和信任,国家才能长治久安。

三、王令对孟子“养生丧死无憾”的解读孟子主张,人们应当追求道德修养,即使在面临生死考验时,也要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坚定。

王令对此表示敬佩,认为孟子这一观点具有很高的道德价值。

他认为,一个人只有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才能在面对生死时无所畏惧,才能真正做到“养生丧死无憾”。

四、王令对孟子“教育平等”的解读孟子主张,教育应当面向所有人,无论贵贱贫富,都有受教育的权利。

王令对此表示赞赏,认为这是儒家教育思想的一大亮点。

他认为,教育平等有利于提高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使国家更加繁荣昌盛。

五、王令对孟子“天命论”的解读孟子认为,天命是决定人类命运的重要因素。

王令对此表示认同,但他同时强调,人不能完全依赖天命,而应当积极进取,努力改变自己的命运。

他认为,孟子提倡的天命论并非消极等待,而是要在尊重天命的基础上,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总结:王令的《读孟子》一文深入剖析了孟子思想,为我们理解儒家学说提供了新的视角。

通过对孟子性善论、民本思想、生死观、教育平等和天命论等方面的解读,王令展示了孟子思想的丰富内涵和时代价值。

百家讲坛我读经典语录

百家讲坛我读经典语录

百家讲坛—我读经典1易中天我读先秦诸子读先秦诸子就是读人读人生读人生智慧。

从孔子读到一颗爱心构建和谐(仁),从孟子读到一股正气平治天下(义),从墨子读到一腔热血救助苦难(兼爱),韩非一双冷眼直面人生(法)。

2王立群《孟子》强势由人三大核心观点:人性善,仁政学说,强势人格。

自强不息,坚守本心,包容化育。

强势人格是内在的傲骨,而不是外在的傲气。

自强,不仅仅是超越别人,更应是超越自己;不息,不仅仅是指在逆境中的奋斗,更是指在漫长的人生中坚持不变的信念。

3钱文钟《中庸》独特的启蒙中庸之道,不意味着保守,它提醒身处竞争的人们必须有节取中。

4孙丹林《老子》无形中的指引除去杂念,无欲无求,才能无私无畏。

知足常乐。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

”只有抛弃私欲杂念,达到心静如水,才能真正做好一件事。

5马骏《孙子兵法》有用于无用“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

”“兵者诡道也”6孙立群《韩非子》读诸子要读出味道来,不一定读出快乐,要把握诸子的精神实质。

法术势的启示,讳疾忌医的启示,变的启示。

老师应该像高明的医生一样及时发现同学的问题。

发展变化的思想是中国文化当中最有价值的思想。

“世异则事异,事异责备变。

”7康震《庄子》庄子的人生境界“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此小大之辩也。

”“物无非彼,物无非是,自彼则不见,自是则知之。

”“至人胜物而不伤,明于权者不以物害己。

”一个人如果眼界大,他的理想才会大;理想大,他的人生境界才会大。

庄子的哲学就是境界的哲学,它教人如何达到更高的境界。

真正能够做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环境完美的融合在一起,是做人的最到境界,也是庄子的人生哲学。

8阎崇年《大学》明经读史感悟人生“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三纲领:“明德,新民,至善。

”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天合,地合,人合,己合。

9毛佩琪《中庸》“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根据原则,根据基本道理来表态,表做出对于事物的判断,这样才能达到和。

百家讲坛--我读经典之纪连海 马瑞芳 感悟孔孟

百家讲坛--我读经典之纪连海 马瑞芳 感悟孔孟

百家讲坛--我读经典之纪连海马瑞芳感悟孔孟.txt“恋”是个很强悍的字。

它的上半部取自“变态”的“变”,下半部取自“变态”的“态”。

本文由兰台寺卿贡献doc文档可能在WAP端浏览体验不佳。

建议您优先选择TXT,或下载源文件到本机查看。

[纪连海马瑞芳]感悟孔孟画外音:孔子和孟子是我国的古代圣贤,他们是儒家思想的先驱。

记述他们思想的《论语》《孟子》这两本书是中国文化最重要的典籍之一。

两千多年来,深深影响着我们民族的、文化。

孔孟的儒家思想早已渗入到了中国人的血脉之中,早已成为中国人的生命底蕴,构成了我们中国人的精神气质。

而在纷繁复杂的现代社会中知识的发展日新月异。

孔孟圣贤教给我们的为人处世之道,在今天还有什么现实意义吗?我们又应该如何看待传承了两千多年的孔孟思想。

马瑞芳,一位大学教授;纪连海,一位中学教师。

他们将从个自的人生经历出发,为您分别讲述了孔子、孟子这两位古代圣贤对他们的影响。

尽请关注《我读经典》之《感悟孔孟》。

1982 年,诺贝尔奖的得主在巴黎聚会。

讨论 21 世纪人类需要哪种思想?经过热烈的讨论,一致认为孔子的思想。

孔子是我们教师们的祖师爷。

孔子的思想能够超越时代,跨越地狱,突破文化和民族的界限,得到全世界有识之士的一致推崇。

有很多的原因。

台湾的学者傅佩荣先生认为:孔子强调人类可以通过教育,通过学习提升自己。

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原因。

《论语》的开篇:“学而时习之。

”朱熹解释:“学有觉。

”就是觉悟的意思。

清代的学者解释“学而时习之”是孔子的一生学谱。

就好象我们弹琴需要按照琴谱来弹。

孔子一生都是按照“学而时习之”的学谱。

我今天谈我读孔子的几点感悟。

先谈第一点,不耻下问向学生学习。

《论语》的开篇“有朋自远方来”。

这个“朋”字有的学者就解释,它指的就是孔子的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

孔子正是和自己的学生互相交流,和学生在思想的撞击当中产生了火花。

那么我们现代这些生活在校园当中的人,能不能也通过和学生的交流得到提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立群]解析孟子画外音:孟子是一部儒家经典著作,书中的许多名言警句激励人心,至今仍被人们铭记。

在诸子百家中王立群教授独独偏爱孟子一书,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王立群教授对孟子有着什么的特殊的感悟呢?孟子对于现代人还有什么价值,敬请关注百家讲坛特别节目王立群我读经典之强势由人。

从河南大学文学院走出来的王立群教授在电视上展示着自己独特的个人魅力和学术底蕴,但是在三尺讲坛的背后,很少有人知道,如今身为博士生导师的王立群教授从未读过一年大学本科,两度失学的他由高中直升为研究生在坎坷的求学道路上,他从未放弃对知识的渴求,博览群书的王立群教授为什么在诸子百家中偏偏最钟情于《孟子》一书呢?王立群教授读《孟子》究竟读懂了什么?他又会如何向我们解读《孟子》呢?河南大学王立群教授坐客百家讲坛为您精彩讲述我读经典之强势由人。

今天我来讲读《孟子》,因为在先秦儒家的经典中间《论语》和《孟子》是并列的,人们后世并称为论孟。

但是我觉得论孟虽然并称《孟子》比《论语》更有个性。

就我个人而言,对我的影响也更大。

那么《孟子》的魅力究竟在哪里?我们应当怎么样来读《孟子》我想谈谈我的一些看法。

我觉得《孟子》这本书它最核心的观点是三点:第一点是《孟子》的心性学说,也就是孟子主张人性善,孟子讲过一段非常有名的话: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他说人的这个善良本性呀就像这个水从高处往低处流,所以人没有不善的,水也没有不往低处流的,这个《孟子》这个书,这一部书最核心的一个观点。

孟子是性善论者,就是孟子认为人的本心是善良的,孟子这个话没有错,但是先秦诸子还有一个荀子,荀子主张人性恶,人性本来是恶的,所以孟子的人性善有它的道理,也有它的缺陷。

我们现在单就它的有道理的这一面来讲它的缺陷由将来讲荀子的老师来做补充。

如果把人性善跟人性恶结合起来,应当说对人性的把握就更深刻了。

但是孟子至少说他发现了人性善良的一面。

第二点是孟子的仁政学说,孟子因为主张人性善,所以他主张仁者无敌,就是只有实行仁政才能无敌于天下,这是孟子的政治学说。

第三点就是孟子强调的强势人格。

这一点在先秦诸子中间,只有孟子最强调强势人格,孟子所强调的强势人格最集中的表现在两段话里。

一段话就是孟子讲的大丈夫,这是孟子非常有名的话。

孟子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为大丈夫。

汉代的赵歧为《孟子》为注的时候,他对孟子这句话做了一个很经典的解释,他说什么叫淫呢?淫就是说乱其心也这就叫淫,说不能淫就是说不能搅乱他的本心这叫不能淫。

什么叫移呢?移叫移其性也,不能移就是不能改变他的行为。

至于那个不能屈,屈,赵歧的注解就是不能屈其节,就是不能改变他的节操。

《孟子》的赵歧注是最经典的注释。

赵歧是汉代人,所以赵歧就认为《孟子》所讲的大丈夫是这样来理解的,我很认同赵歧的的这个讲解。

所谓大丈夫精神是孟子非常提倡的一种精神。

另外《孟子》还有一段非常有名的话,它说生和义相比较的时候要舍生取义,这是先秦诸子中间谁都没有讲过的。

孟子讲的大丈夫精神,还有他讲的舍生取义这就构成了《孟子》强势人格中间最核心的内容,而且对后世影响最大,也最积极。

所以《孟子》的强势人格应当说是我们这个民族,民族精神中间最核心的部分,我们这个民族几千年来生生不息,有一个最核心的的民族精神就是自强不息,所以一个民族的民族精神它是多种因素造成的。

其中《孟子》的强势人格的精神对我们这个民族精神的形成,贡献是非常之大的,这是我们首先要明白《孟子》这本书主要讲的这三点。

画外音:在《孟子》三大信心观点中,大多数人对人性善和仁政的观点印象深刻,但是王立群教授感触最深的动是强势人格。

王立群教授为什么会有这种独特的感受呢?这和他的个人经历有着怎样的关联呢?我觉得在《孟子》的学说中间最重要的,对我们影响最大的应当是强势人格。

《孟子》的强势人格就我个人的理解有三个层次。

其中第一个层次,也就是最低的一个层次叫自强不息,这是《孟子》强势人格的第一个层面。

所谓自强不息,就是说你必须自己去奋斗,找出来你自己的人生之路。

对一个人,对一个民族都是如此。

我的一生的话最痛苦的是两次失学。

两次失学不是因为我考得不好,都是高分失学。

第一次是1958年,那一年我十三岁小学毕业,因为我在小学的成绩非常好,当时是五分分制,我这么六年来,所有成绩是全五分,所以当时这个小学就给我保送到一个重点初中去。

结果的话,别的同学都拿到录取通知书,我没有拿到,其实等我最后拿到的时候已经是其它公立学校开学了。

我们没有拿到,最后我接到的是一个报纸糊的一个信封,里面有一个油印的通知书,写上我的名字,被录取到一所叫新新中学,新旧的新,这个学校就是一个小巷里的两处民宅,学校的校舍非常简陋。

这个学校的话是一所私立学校,就是民办学校,我们所有去的学生都是当时因为家庭出身有问题的另类学生到这个学校去了。

到学校的第一件任务分班,现在我们都知道考上学校要分班,但是当时分班不是按成绩分班,按个头分班,我当时十三岁已经是一米七多了,所以我就很幸运地被分到大个班,这个大个班的任务非常简单:一个星期六天三天打工,三天上学。

所以我从十三岁上初一到十四岁的初二,这两年时间基本上是打了一年多的工,上了大半年的学,打工干了很多的活:搬砖,提泥,到厂里面去挖土方,到钢厂去砸矿石,其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拉砖。

我们开封市的北郊,离城市十里地有一个砖厂,我们就到那个砖厂去拉砖。

白天上了一天课,晚上要拉砖的,拉车的话呢,一般的拉车前面有一个皮带是架在牲口的脖子上,但是我们没有牲口啊,再加上我的个儿大,又是班长,所以大多数情况下我充当那个牲口,当时叫驾辕,我当时只有十三岁,那个车几千斤重,架不住,我们怎么办呢?就在车的梁上梆一个横的抬杠,把那个抬杜绑上去,两边各站一个有力气的男同学叫帮辕,就是就这样拉。

一个晚上拉两趟,第一趟拉还可以还不太困,第二次是最辛苦的,下半夜,人困得很,走着走着就睡了,因为它是一个驾辕的,两个帮辕的,其他的同学都用绳子绑到车上用这样肩膀拉,走着走着大家是边走边睡,边睡边走,摇摇晃晃,这个时候最危险的就是,这个车碰到土坎,上坎的时候大家一用劲就过来了,下坎的时候,车头就往下一栽,这是最危险的时候,这一栽,如果我撑不住的话,这个车就一下子就把我压到车下面,这个几千斤重的砖车就可能从我身上轧过去,我们差不多每一天晚上都会碰到,后半夜都会碰到这种事情,每当遇到这个情况的时候都是帮辕的同学喊,然后其他同学都帮着把车掀起来,让车的后帮落地,后帮一落地我就解救了。

我们一个晚上拉两趟,然后到早上再把这个车还给人家工厂,就这样我们差不多,就是拉了两年,所有的钱都给了学校,因为学校要用这个钱支付电费,水费,甚至于粉笔,教师的工资全在这里面。

到初三的时候稍微好了一点,我们学校就并到一个公立中学去了,并到一个公立中学去了以后,这个情况就稍微好一点,当然这样我们就度过艰难的初中阶段。

高中我考的是一个开封市的一中,当时还是一个很错的学校,我在学校高中成绩非常好,高中的三年六个学期,我每一学期的总平均分没有低过九十七分,成绩非常好,一直到1965年毕业,我当时报考的是清华,是土木建筑,我毕业考试考了五门一百,高考的成绩也非常好,但是后来的成绩单也是来得很迟,到后来比我平均分低了将近三十分的同学都拿到录取通知书的时候,我就知道又失学了,所以1965年我第二次失学。

失学以后,就到我们当地的一个工厂的一个厂办学校,去做叫临时工,每半年签一次合同,我在这个学校教了十四年,其中教了七年小学,七年中学,从小学一年级开始教起,一直教到高二(毕业班)。

到1977年恢复高考,我又没有赶上机会,1977年恢复高考,我就一门心思想考学,但那个时候,我已经三十二岁了,当时国家有个规定,三十岁以上的考生只允许66,67,68届的高中生,我是65届,当时有两种选择,一种是隐瞒届别,一种是放弃。

我最终选择是放弃。

但是第二年就赶上了,1978年开始招研究生,这就有机会了,所以我从1978年到1979年准备了一年的时间,所以1979年考研这是我上学中间唯一的一次很顺利的。

因为这一年考试的时候不再讲成份,不讲家庭出身,就讲成绩,所以那一年我考得很顺利,我们初试的几十个学生到复试剩下四个人,复试完这四个人录取了两个人,就我1979年很幸运地被录取了。

所以这是在我这个过程中间包括我在上初中的时候,其中我当时并不懂《孟子》,没有读《孟子》,我不知道《孟子》提倡的强势人格,而是后来我读到《孟子》的时候,当我读到《孟子》讲的这一段话的时候对我触动很大,有一种共鸣,所以我自己体会到,经典常常不是你读懂的,经典其实是你的人生经历和经典相碰撞,相共鸣以后你感悟出来的,靠读,只靠读,往往理解得并不深。

我想讲一个比较轻松的一个事情,讲一个发生在美国的一个事情,说有一年的一个圣诞节,圣诞节的前夜,有一个鞋店的老板,他就隔着玻璃窗看见外面有一个小男孩,瞪着眼睛看着橱窗里面的鞋,然后这个老板就出去问这个小男孩,就问他说圣诞快乐,我能帮你什么吗?这个小男孩就盯着那个橱窗里面的皮鞋,他说我想要一双鞋,你能不能告诉上帝让他赐给我这双鞋。

这个老板就把这个小男孩请到鞋店里面去,然后让他坐下来,打了一盆热水,把他脏兮兮的鞋子给他脱掉,然后给他洗了洗脚,拿了一双袜子,跟他说了一番话。

他说上帝说了,他不能赐给你一双鞋,他只能给你一双袜子,这个小男孩就非常失望,然后这个老板就告诉他说每个人都希望上帝赐给他最想要的东西,上帝做不到这一点的,上帝所能够做到的是什么呢?就是说,当你需要种地的时候,他可能给你一粒种子,然后你自己去耕耘,通过你的辛勤耕耘,最后庄稼丰收了,才是你收获的时候。

所以你想要一双鞋,上帝不给你,上帝说给你一双袜子,你穿着这双袜子,你去寻找最适合你人生的鞋,而且上帝让我告诉你,他将来给你的回报最丰厚,但是你要坚持不懈地下去。

这个小男孩就穿着袜子走了,过三十多年,有一天又在一个圣诞的前夜,这个店老板突然间接到一封陌生的来信,他打开信一看呢,这个信写得非常客气,说尊敬的先生和善良的太太,你们还记得三十多年前以圣诞之夜找你们要鞋的那个小男孩吗?他非常感谢你赠送给他的那双袜子和比黄金还要珍贵的那些赠言,他穿着这个袜子经过了三十多年他找到最适合他的鞋,这个鞋是什么呢?这个鞋就是美坚合众国的的总统,署名林肯。

这个故事的话很感人,我读过以后,我一直不忘记这个故事,我觉得这里边,并不是林肯很伟大,这里面最聪明,最智慧,最伟大的是那个店老板,当一个小男孩需要自己的东西的时候,他并没有恩赐给他,施舍给他,他给他的是袜子,同时又给了他一个争取适合自己鞋子的一个希望。

其实,经典所教给我们的东西都是需要我们自己努力去奋斗才能够得到的东西经典并不能赐给你直接需要的东西,那个店老板他其实讲那个话很经典,他就告诉这个小男孩,怎么样去奋斗,去寻找适合自己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