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教案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PPT课件 〔苏教版〕

所游的河
“秦淮河是一条文化含金量很高 的河,人们提到它,不由自主地就会 把历史拉出来。”
——(叶兆言)
秦淮文化
32010035600840040
知人论世
苦闷时期 莫谈国事
返影入深林
言为心声
10、你的假装努力,欺骗的只有你自 己,永 远不要 用战术 上的勤 奋,来 掩饰战 略上的 懒惰。 11、时间只是过客,自己才是主人, 人生的 路无需 苛求, 只要你 迈步, 路就在 你的脚 下延伸 ,只要 你扬帆 ,便会 有八面 来风, 启程了 ,人的 生命才 真正开 始。
L/O/G/O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正音释义
踅xué 饧táng 韶sháo华 吓hè哈 皴cūn 纸鸢yuān 靓jìng妆 欹qī侧 旖旎yǐ nǐ 伊轧yà 一哂shěn而去 阢陧wù niè 一桁héng 秾nóng姿
十里秦淮
“六朝烟月之区,金粉荟萃之所” 东吴: 繁华商业区的居民地 南朝: 名门望族聚居地 明清: 鼎盛时期
16、你若坚持,定会发光,时间是所 向披靡 的武器 ,它能 集腋成 裘,也 能聚沙 成塔, 将人生 的不可 能都变 成可能 。 17、人生,就要活得漂亮,走得铿锵 。自己 不奋斗 ,终归 是摆设 。无论 你是谁 ,宁可 做拼搏 的失败 者,也 不要做 安于现 状的平 凡人。 18、过自己喜欢的生活,成为自己喜 欢的样 子,其 实很简 单,就 是把无 数个"今 天"过 好,这 就意味 着不辜 负不蹉 跎时光 ,以饱 满的热 情迎接 每一件 事,让 生命的 每一天 都有滋 有味。 19、上天不会亏待努力的人,也不会 同情假 勤奋的 人,你 有多努 力时光 它知道 。49、 如梦醒 来,暮 色已降 ,豁然 开朗, 欣然归 家。痴 幻也好 ,感悟 也罢, 在这青 春的飞 扬的年 华,亦 是一份 收获。 犹思“ 花开不 是为了 花落, 而是为 了更加 灿烂。
朱自清和俞平伯的同名散文

朱自清和俞平伯的同名散文摘要:一、背景介绍二、朱自清与俞平伯的同名散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概述三、朱自清与俞平伯散文的异同四、朱自清与俞平伯的散文风格比较五、结论正文:朱自清和俞平伯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散文家。
他们曾于1923年同游南京秦淮河,并相约以同一命题各作一文,文章名为《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虽然题目相同、题材相同,但两位散文家的个性和语言修养不同,使得他们的作品在风格上各有特色。
一、背景介绍朱自清和俞平伯在20世纪20年代结识,两人都热爱文学,具有较高的文化修养。
一次偶然的机会,他们一同游览了南京秦淮河,被那里的美景所吸引。
为了纪念这次美好的经历,他们决定以同题作文,创作了《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二、朱自清与俞平伯的同名散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概述朱自清和俞平伯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都描绘了秦淮河夜晚的美景。
在文章中,两位散文家通过对河上桨声、灯影的描绘,展现了秦淮河的繁华与宁静。
同时,他们还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对逝去时光的感慨。
三、朱自清与俞平伯散文的异同虽然朱自清和俞平伯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在内容上相似,但他们在表达手法、语言风格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
朱自清的散文以描写见长,语言优美、抒情;而俞平伯的散文则更具议论性,语言简练、寓意深刻。
四、朱自清与俞平伯的散文风格比较1.朱自清:朱自清的散文风格清新自然,擅长描绘景物,使读者如身临其境。
他的作品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被誉为“抒情散文”的代表。
2.俞平伯:俞平伯的散文风格则更为朴素,注重思想内容和哲理性的表达。
他的作品以议论为主,但又不同于一般议论文,而是在抒情、描写的基础上融入议论。
五、结论朱自清和俞平伯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虽然题目相同,但由于两位散文家的个性和语言修养不同,使得他们的作品在风格上各有特色。
朱自清的散文以描写为主,充满诗意;而俞平伯的散文则更具哲理性和议论性。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朱自清)更新课件

朱自清是文研会的早期重要成员, 提倡“写实的文学”,注重观察体验 生活。司马长风称赞他的散文“细致 凝重,与徐志摩的风流潇洒恰成对 比。”并说“如果用绘画来比拟,徐 志摩的散文是大写意,朱自清的散文 则是工笔画。”
写作背景
• 一九二三年,朱自清和俞平伯这对当时还是 风华正茂的年轻朋友,一同游览了历史上有 名的南京秦淮河,俞平伯是第一次来,朱自 清却已经是第二次了。他们抱着少年情怀, 来寻往日繁华,虽然六朝金粉,只剩衰草寒 烟;不过《板桥杂记》、《秦淮画舫录》里 所记明代末年的盛况,仿佛还在眼前。凭着 这点景象,他们都写了记游的文章,题目也 都用《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远处一两片白云,亮得现出异彩,像是美丽的贝壳 一般。
余光中的批评非常坦率:朱 的譬喻“大半浮泛,轻易,阴柔, 在想象上都不出色。”而且“朱 氏的田园意象大半是女性的,软 性的。”
“这种程度的技巧,节奏能慢不能快,描写
则静态多于动态。”
并说:“这种肤浅的而天真的女性拟人格笔
法,在2O年代中国作家之间曾经流行一时。
课文串讲
全文共8个自然段,大致可分为一个小序
四个部分:
小序(第1段)开篇很简洁,直接点明了 时间、同游者以及船型。
第一部分(第2——3段)写进入繁华河段前的情 景。 第2段写船、写灯,观察细致,白描,笔触非常 细腻,体现出“工笔画”的特点。 段末谈到秦淮河在历史上的 “艳迹”,这也是文人写游记 必要提到的一个特点。
第3段写水、写歌妓、写桥。 随着时间的推移,写水的细微变化。 写歌妓的生活困顿,为下文相遇打下伏笔。 写桥的今昔变化,过去的繁华富丽,现在的
破旧黑沉。
第二部分(第4——5段)写灯月交 辉,笙歌彻夜的秦淮河,这是文 中写景写情最集中的部分。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

(1 ) 教 情 分 析
作为一名高中生,语文教学中需要掌 握的不仅仅局限于字词句了,要加强学生 对文章背景的理解、感知和分析。学习散 文,首先有利于学生掌握散文类阅读理解 的做题方法;其次,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审 美层次,从而在作文题中更能写出打动阅 卷老师的文章,获得高分。
(2) 解 说 教 材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是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一 第一课《荷塘月色》的 延伸散文,将这两篇散 文进行对比阅读,更能 掌握朱自清的散文特点, 也有利于学生拓宽知识 面,加深对散文知识的 了解。
+
(5):教 学 过 程
一:作者简介 二:文章主题 三:文章段落 四:文章情感 五:知识延伸 六:散文知识 七:好词好句
(一)作 者 简 介
迹 诗 旧 南 任 学 文 致 大 新中 大 故生 朱 》 人 居 下 中 英 集 力 。 诗学 学 又于 自 、 、 , 任 国 国 《 于 创教 哲 自江 清 《 学 西 文 , 背 古 作书 学 称苏 ( 背 者 南 学 影 典 。。 系 扬省 影 , 联 系 》 文 年 在 , 州东 》 年 大 主 , 学 任 大 人海 、 其 月 教 任 年 成 的 清 学 。县 , 《 主 授 。 回 了 研 华 年学 大 国 发 年 因 习 著究 欧要 。 学 , 表 毕 日 祖) 和 名。 游作 仍 散 教 长中 业 年父 杂品病 , 记 有 逝 年 在 文 授 诗学 后 中、 字 》 《 。 年 抗 清 作 , 《任 在 学父 佩 。 雪 现 回 日 华 家 年 开 毁教 江 毕亲 弦 代 北 战 大 。 出 始 灭时 苏 业都 朝著京争学 版创》 、后 , 》 名 清 爆 任 第 作 ,期 浙 考定 号 秋 、 散 华 发 教 一 散 影开 江 入居 扬 始 《 文 大 后 并 年 本 文 响 多 北州 实 踪 家 学 , 兼 留 散 并 很了 所 京 。 , 、 1925 1948 8 923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课件

中山陵景区
位于紫金山南麓,包括中 山陵、明孝陵、梅花山等 景点,是南京著名的历史 文化景区。
秦淮河的特色小吃
南京盐水鸭
小笼包
南京特色的烤鸭,以其皮薄肉嫩、口 感鲜美而著名。
南京小笼包以其皮薄馅嫩、汤汁丰富 而著名,是南京的传统小吃之一。
秦淮八绝
包括糖醋排骨、糯米藕、炖生敲等八 种秦淮特色小吃,是品尝秦淮风味的 不二之选。
灯光璀璨
夜晚的秦淮河两岸,灯火辉煌,宛 如一条璀璨的宝石项链镶嵌在南京 城中。
历史与现代交融
古老的建筑和现代的灯光交相辉映 ,展现出历史与现代的完美结合。
秦淮河的船文化
01
02
03
船上观景
乘坐游船观赏秦淮河,可 以更全面地领略到秦淮河 的风光和历史文化。
船上娱乐
除了观景,游船上还有各 种娱乐活动,如茶艺表演 、古筝演奏等,让游客沉 浸在浓郁的文化氛围中。
秦淮河的旅游价值
自然景观
人文景观
美食
夜游
文化活动
秦淮河两岸风景秀丽, 有着独特的自然景观, 如碧波荡漾的河面、古 朴的桥梁、绿树成荫的 河岸等。
秦淮河沿岸有许多人文 景观,如古建筑、园林 、寺庙等,反映了南京 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秦淮河沿岸有许多著名 的南京小吃和特色美食 ,如鸭血粉丝汤、盐水 鸭等,吸引着众多游客 前来品尝。
秦淮河历史悠久,早在春秋时期 就已存在。它见证了南京历史的 变迁,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 涵。
秦淮河的文化意义
文学艺术
秦淮河是文学和艺术的源泉,许多文 人墨客在这里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篇 和画卷。
民俗文化
秦淮河沿岸的民俗文化丰富多彩,包 括民间传说、曲艺、舞蹈等,反映了 南京地区的历史传统和民族风情。
朱自清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朱自清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题解关键词朱自清;字佩弦;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31至1932年赴英国游学;文学研究会会员;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你我》、《伦敦杂记》;文艺论著《诗言志辨》、《论雅俗共赏》。
内容提示作者想在秦淮美景的“梦境”里求得精神上的解脱,但终究摆脱不了现实的苦闷和怅惘。
文章在反映五四退潮后处于黑暗现实下的青年的复杂迷惘的心情的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勇于剖析自己的品德和对人性的思考。
在作者的细腻描绘和极力渲染下,文中秦淮河的天光、水色、月影、灯火、树姿的层次感和质感都很强,使读者恍若置身于画面之中;同时,本文又借助景物来抒写自己的内心感受,情景同步展开,使全文充满了诗情画意。
本文结构完整缜密,水、月、灯是描写的中心。
本文语言优美,雅中见丽,平中见奇,使全文具有一种自然、真切、清新之美。
创作背景《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是朱自清早期散文的力作,写的是1923年“八月的一晚”(实际上是七月的一晚)与俞平伯同游秦淮河的事。
他们同游秦淮河后,俞平伯在8月22日先写了一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朱自清则在10月11日写了这一篇同题散文。
作者朱自清,当时刚从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不久,正应聘在温州浙江省立十中教书。
晚年的朱先生,是一个宁可饿死,不领美国“救济粮”的有名的民族英雄,但一九二三年的朱自清,还只是一个普通的小知识分子。
离开当时的思想、政治运动的中心北京已三年,又值“五四”运动落潮,大革命尚未起步,一个探求出路而又四顾茫然的文化青年的内心状态是可想而知的。
所以作者只能游秦淮河怀古,踏“七板子”消夜。
本文便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写成的。
层次结构剖析一、全文可一断为二前半部分:“出”——由景牵情而去。
后半部分:“入”——由人由事带情而来。
两大部分,以情暗贯全篇。
从具体的结构层次安排看,两大部分又各自围绕着不少对应点来写,层次间的互扣互联甚紧。
二、前半部分(一)视觉与听觉互为对应。
桨声灯影里秦淮河课件

植被恢复
在沿岸地区恢复和保护植 被,增加绿化覆盖率,减 少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 境。
垃圾分类与处理
推广垃圾分类,提高居民 环保意识,建立完善的垃 圾处理体系,减少垃圾对 河流的污染。
秦淮河的文化传承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
01
保护秦淮河沿岸的历史文化遗产,如古建筑、古桥、古塔等,
传承历史文化底蕴。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
桨声灯影里秦淮河课件
CONTENTS
• 秦淮河简介 •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 秦淮河的文化内涵 • 秦淮河的保护与开发 • 桨声灯影里秦淮河的未来展望
01
秦淮河简介
秦淮河的历史背景
秦淮河是中国古老的文化名河,孕育了南 京数千年的文明史。
秦淮河最早见于《禹贡》等古籍,古代是 中原地区与东南吴越之间的漕运要道。
文化活动举办
举办各类文化活动和节庆活动,吸引国内 外游客和文艺爱好者参与。
秦淮河的未来旅游规划
旅游设施完善
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和水平 ,满足游客多元化需求。
旅游产品创新
开发具有秦淮河特色的旅 游产品,打造精品线路和 旅游品牌,提高市场竞争 力。
旅游市场拓展
加强市场营销和宣传推广 ,吸引国内外游客前来游 览,促进旅游业的繁荣发 展。
河面上的灯光倒映在水中,随着微风荡漾 ,形成一幅动人的画面。
两岸的建筑在灯光的映衬下,更显古色古 香,仿佛穿越时空回到古代。
秦淮河的船只风情
秦淮河上的船只造型独特,古 色古香,仿佛是一艘艘历史的 见证者。
船上的人们穿着古装,演绎着 古代的故事,让人仿佛置身于 古代的场景中。
船上的音乐和舞蹈表演,更是 让人陶醉其中,感受到浓郁的 文化氛围。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课件

作者将自己的情感和思考融入对秦淮河的 描绘之中,使得情景交融、物我两忘,增 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运用修辞手法
独特的视角
作者善于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 法,使得作品的语言更加生动形象、富有 节奏感。
作者以独特的视角审视秦淮河和南京这座 城市,展现了自己独特的思考和感悟,增 强了作品的个性和创新性。
历史文化
通过朱自清的散文,可以了解秦淮 河的历史文化背景和地域特色,对 于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具有重要意 义。
展示自己拍摄秦淮河风光照片或视频
自然风光
展示秦淮河的自然风光,如碧波 荡漾的水面、古色古香的建筑、 郁郁葱葱的树木等,展现秦淮河
的美丽与宁静。
人文景观
展示秦淮河的人文景观,如夫子 庙、江南贡院等历史遗迹和民俗 风情,体现秦淮文化的深厚底蕴
价值
秦淮河文化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它不仅是南京城市文化的重要象征,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代 表之一。秦淮河的文化遗产和民俗文化活动,对于研究中国历史和文化、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文学作品中秦淮河形象塑造
古代文学作品
在古代文学作品中,秦淮河常被描绘为充满诗意和浪漫色彩的河流。如杜牧的《泊秦淮》、朱自清的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作品,通过对秦淮河的描写,展现了南京城的繁华和秦淮文化的魅力。
历史沿革
秦淮河是中国历史上的文化名河,早在六朝时期就已经成为 文人墨客吟咏的对象。在历史上,秦淮河曾是南京城的护城 河,也是南京文化、商业和交通的中心,见证了南京的沧桑 岁月。
秦淮河文化特色与价值
文化特色
秦淮河文化是一种独特的江南水乡文化,融合了南方细腻、婉约的文化特质和北方豪放、大气的文化风格。秦淮 河两岸的古建筑、园林、石刻等历史文化遗产,以及秦淮灯会、夫子庙庙会等民俗文化活动,都是秦淮文化的重 要组成部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教案头
二、教学设计
第一、二课时
第一阶段:导入
唐代诗人刘禹锡有首名诗: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边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同学们你们知道写的是哪吗?(秦淮河)今天就让我们随着朱自清先生的小船去领略“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里的美景。
第二阶段:学生介绍相关知识。
一、学生介绍关于朱自清极其创作
1.朱自清生平:(1898——1948)江苏东海人著名的现代诗人、散文家、学者和民主战士。
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曾在江苏、浙江等地教书。
1925年到清华大学中文系任教。
1931年留学英国一年。
40年代末期成为民主主义战士。
2.主要作品
长诗:《毁灭》
散文集:《踪迹》、《背影》、《欧游杂记》《你我》、《伦敦杂记》等
主要思想:诚挚美好的襟怀,严谨认真的作风,执着人生的沉痛隐忧
艺术特色要点:善于刻画平和细腻温柔敦厚
二、学生介绍本文的创作背景
1923年夏天作者与俞平伯同游秦淮河后写了同题散文。
这两篇散文写于“五四”革命风潮刚刚过去三四年的时候。
当时,随着革命的深入,“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统一战线进一步分化,“有的高升,有的退隐,有的前进”。
比之“五四”当时来,整个文化领域显得比较冷落。
由于新的革命高潮还没有到来,一些知识分子感到前途茫茫,正如茅盾所指出的那样:“到了‘五卅’的前夜为止,苦闷彷徨的空气支配了整个文坛,即使外形上有冷观苦笑与要求享乐和麻醉的分别,但内心是同一苦闷彷徨。
走向十字街头的当时的文坛只在十字街头徘徊。
”(《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集》)这两篇同题散文当可印证这一点。
三、学生介绍秦淮河
秦淮河是南京古老文明的摇篮,被称为“南京的母亲河”。
东吴以来一直是繁华的商业区的居民地。
从南朝开始,秦淮河成为名门望族聚居之地。
两岸酒家林立,浓酒笙歌,无数商船昼夜往来河上,许多歌女寄身其中,轻歌曼舞,丝竹飘渺,文人才子流连其间,佳人故事留传千古。
六朝时,秦淮河及夫子庙一带更成为文人墨客聚会的胜地,两岸的乌衣巷、朱雀桥、桃叶渡纷纷化作诗酒风流,千百年来传于后世。
乌衣巷更是六朝秦淮风流的中心,东晋时曾经聚居了王导、谢安两大望族而名满天下。
隋唐以后,秦淮河渐趋衰落,却引来无数文人骚客来此凭吊,儒学鼎盛,南宋始建的江南贡院,成为我国古代最大的科举考场,于是秦淮逐渐复苏为江南文化中心。
明清两代,是十里秦淮的鼎盛时期,富贾云集,青楼林立,画舫凌波,成江南佳丽之地。
明太祖朱元璋下令元宵节时在秦淮河上燃放小灯万盏,秦淮两岸,华灯灿烂,金粉楼台,鳞次栉比,画舫凌波。
在清代江南贡院考区高中状元者达58名,占清代状元总数的52%。
明清两代名人,吴承恩、唐伯虎、郑板桥、吴敬梓、翁同龢、张謇等均出于此。
第三阶段:读课文,品味文章语言美
1、默读品读
2、划出描写生动的句子
3、指名读学生喜欢的段落
第四阶段:作业
品读文章
教学后记
一、教案头
二、教学设计
第三、四课时
第一阶段:复习导入
第二阶段:课文分析
1.结构
课文以第6段为限,分两部分。
第一自然段介绍游览的时间、地点以及同行的人。
第2段介绍“七板子”及所承载的历史。
第3段写游览大中桥以及内秦淮河段的所见所闻,表达了对历史秦淮河的神往。
第4、5两段介绍游览秦淮河最热闹的一段,抒发了对现实秦淮河的欣赏。
第二部分是对沦落风尘的女子的同情以及道德感悟。
2. 很有特点的景物描写。
(1)学生寻找作家着力描写的景物。
明确:船灯水月
(2)引导学生在文章中找出描写这些景物的句子并概括它们的特点。
明确:船:有情致
灯:朦胧
秦淮河桨声灯影(行文线索)(板书)
水:清艳
月:清隽
第三阶段:学生讨论分析6、7段心理描写
(1)找出描写心理的语句
(2)用流线图标心理变化
明确:踧不安——窘——拒绝——抱歉——不足——憧憬——浓厚的不足——落寞——幻灭(板书)
第四阶段:归结课文写作特点
(1)情景交融的写景抒情特点。
朱自清在这篇散文里,着意描绘了秦淮河的夜景,并且融情于景,情景交融,把自己的感情和思绪,融注进他所创造的的形象里。
(2)是一篇纪游性写景抒情散文。
文章从作者与友人一起雇“七板子”游秦淮河写起,巧妙地以“浆声灯影”为行文线索,由利涉桥到大中桥外,自夕阳西下到素月依人,表现了完整的游踪,形成明显的时空顺序。
(3)文章贯串着作者的情感线索。
在开始的游程中,作者的心境是平静的,从容品味,赏心悦目,陶醉于秦淮河入夜的景色,并且在描绘灯光、水色和月光时,将自己深沉的感情灌注了进去。
而后,秦淮河中的妓船,使朱自清“遇着了难解的纠纷”,文章就此出现了一个大转折。
作者的心绪起了变化,由对美景的沉醉转为落入现实的怅惘。
而文章的后半部分,就在作者表现自己“幻灭的情思”中,为读者造成了一个回味想象的空间。
(4)这篇散文的结构的又一个突出之处在于作者紧扣秦淮河夏夜的特点,将月光、灯光、水色等景致作为描写对象,其中又以灯光为重点,不仅细致地描写了不同时间、
不同水域的灯光、河水、月亮三者的变化,而且还表现了华灯映水、灯月交辉的独特意境,使读者也能品出“天之所以厚秦淮”,“天之所以厚我们”的许多新异的滋味。
(5)富有诗情画意是文章的最大特色,秦淮河在作者笔下如诗、如画、如梦一般。
奇异的“七板子”船,足以让人发幽思之情;温柔飘香的绿水,仿佛六朝金粉所凝;飘渺的歌声,似是微风和河水的密语……平淡中见神奇,意味隽永,有诗的意境,画的境界,正所谓是文中有画,画中有文。
作者的笔触是细致的,描绘秦淮河风光时,不求气势豪放,而以精巧展现美,具体细腻地描绘秦淮河的秀丽安逸,充分体现了作者细致的描写手法。
船只、绿水、灯光、月光、大中桥、歌声……种种景物,作者抓住其光、形、色、味,细细描绘,却是明丽中不见雕琢,淡雅而不俗气,使得秦淮河在水、灯、月交相辉映。
历史是秦淮河的养料,可以说历史成就了秦淮河,没有历史的秦淮河失去了一切意义。
作者从现实走进历史回忆,从形态与神态两方面唤醒了秦淮河。
“舱前的顶下,一律悬着灯彩;灯的多少,明暗,彩苏的精粗,艳晦,是不一的。
但好歹总还你一个灯彩。
”这灯彩实在是最能钩人的东西:“在这薄霭和微漪里,听着那悠然的间歇的桨声,谁能不被引入他的美梦去呢?只愁梦太多了,这些大小船儿如何载得起呀?我们这时模模糊糊的谈着明末的秦淮河的艳迹,如《桃花扇》及《板桥杂记》里所载的。
我们真神往了。
我们仿佛亲见那时华灯映水,画舫凌波的光景了。
于是我们的船便成了历史的重载。
”
作者由灯开始堕入历史:行走的船只,雾里看花,尽是飘飘然,朦朦胧胧;飘渺的歌声,似幻似真……作者借助对历史影象缅怀,将秦淮河写得虚虚实实、朦朦胧胧,让人陶醉,令人神往。
作者本着力于秦淮河的自然景观,却以歌妓的出现淡化了自然和他的审美情趣。
作者把自己当时那种想听歌,却又碍于道德律的束缚,一心想超越现实,但又不能忘却现实的矛盾心情剖析得淋漓尽致,真实具体,那种情真意却,给予读者极大的感染力,而意蕴深厚自然。
为梦中回到现实,做好了铺垫。
第五阶段:小结
总的来说,《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这篇文章明显地体现了朱自清散文慎密、细致的特色。
朱自清在描绘秦淮河的景色时,将自然景色、历史影象、真实情感融会起来,洋溢着一股真挚深沉而又细腻的感情,给人以眷恋思慕、追怀的感受。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展现一幅令人缅怀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影象。
第六阶段:作业
1.作者通过本文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作者是怎样将情与景融为一体进行描写的?
板书:
船:有情致
灯:朦胧
秦淮河桨声灯影(行文线索)(板书)
水:清艳
月:清隽
踧不安——窘——拒绝——抱歉——不足——憧憬——浓厚的不足——落寞——幻灭(板书)
教学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