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淀粉的液化与糖化
发酵生产中玉米淀粉糖化的优化

发酵生产中玉米淀粉糖化的优化玉米淀粉是一种重要的工业原料,常用于制备各种食品、饮料、淀粉化工产品、生物燃料等,而糖化是将玉米淀粉转化为各类糖类的关键步骤之一。
本文基于发酵生产的玉米淀粉糖化工艺,探究其优化方法,以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
一、糖化反应机理糖化是将淀粉水解成糖的过程,可以分为淀粉酶水解和酸水解两种。
发酵生产常用的是酸水解,其反应机理可分为三个步骤:1. 淀粉样分子逐渐降解为糊精样和乳糖样分子。
2. 糊精样分子再进一步降解为糠糠糖、葡萄糖、麦芽糖等。
3. 乳糖样分子则经酸解可转化为葡萄糖和半乳糖等,从而达到将淀粉转化为各类糖类的目的。
二、糖化条件优化针对上述反应机理,可从物料、酸度、温度、反应时间等多个方面优化糖化条件。
1. 物料选择玉米淀粉的质量、纯度、颗粒度等特性会影响糖化反应的速度和产率。
因此,在选择物料时,应注意淀粉含量、杂质含量、颗粒度、惰性等因素,以提高糖化产率和纯度。
2. 酸度控制酸度是糖化反应的重要参数之一。
通常采用硫酸或盐酸作为酸化剂,其最适宜酸度为pH=1.5-2.0。
酸度过低会对酸酵母菌生长不利,影响糖化反应;而酸度过高则会导致糖分分解较快,产生大量醛类物质,影响酵母菌酒精发酵产率和酒品质量。
因此,应根据不同物料的特性和生产工艺选定最佳酸度。
温度是影响糖化反应速度的重要因素。
一般来讲,糖化反应的最佳温度在50℃左右。
温度过低会导致糖化反应速度变慢,发酵时间延长;而温度过高则会导致糖分迅速分解,酒精含量降低。
因此,应根据生产需要在不同阶段选取最适宜的温度。
4. 反应时间控制反应时间是影响糖化产率的重要因素。
通常反应时间在10-24小时之间。
反应时间过短会导致淀粉未完全水解,影响后续发酵产率;而反应时间过长则不仅浪费资源,而且会导致发酵条件恶化,影响发酵效果。
因此,应根据生产工艺和物料的特性确定最佳反应时间。
三、糖化设备选择糖化设备的选择直接影响生产效率和工艺流程。
常用的糖化设备有自动化、半自动化和手动化类型。
发酵生产中玉米淀粉糖化的优化

发酵生产中玉米淀粉糖化的优化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已经越来越重视健康饮食,尤其是粮食和淀粉制品。
玉米淀粉是一种重要的淀粉原料,广泛应用于食品行业、酒业、造纸业、医药工业和化工等领域。
而糖化即将玉米淀粉在酶的作用下水解成糖的过程,是玉米淀粉生产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糖化过程的优化已经成为玉米淀粉生产中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
玉米淀粉糖化过程中,需要酶对淀粉进行水解,使淀粉分子链上的α-(1,4)和α-(1,6)键裂解,产生多糖和小分子葡萄糖。
在此过程中,需要各类酶协同作用才能够完成玉米淀粉的糖化过程。
而酶的种类、添加量、pH值、温度和反应时间等因素将影响糖化效果。
通过调控糖化条件,可以进一步优化生产过程,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在玉米淀粉糖化的优化中,需要选择合适的酶。
目前,市场上常用的酶源有α-淀粉酶、葡萄糖苷酶和支链淀粉酶等。
这些酶能够针对玉米淀粉分子链的不同结构部位进行水解,产生不同程度的糖化产物。
在生产中可以根据所需产物的不同,选择相应的酶源,以达到最佳的糖化效果。
酶的添加量也是玉米淀粉糖化过程中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
适当的酶添加量能够提高糖化效率,增加糖化产物的产量。
添加过多的酶将会增加生产成本,降低生产效益。
在实际生产中需要进行合理的酶添加量的调控,以取得最佳的糖化效果。
糖化反应的pH值和温度也是影响糖化效果的重要因素。
一般来说,适宜的pH值和温度能够提高酶的活性,加快糖化反应速度。
而过高或过低的pH值和温度将会影响酶的活性,降低糖化效率。
在生产中需要对糖化反应条件进行精确控制,以提高糖化效率。
糖化反应时间也是影响糖化效果的重要因素。
过短的反应时间将会导致糖化未完全进行,产物含量降低。
而过长的反应时间将会增加生产周期,降低生产效益。
在生产中需要对糖化反应时间进行合理的控制,以取得最佳的糖化效果。
玉米淀粉制取果糖生产工艺的研究

玉米淀粉制取果糖生产工艺的研究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健康和营养需求的提升,天然果糖的需求量也不断增加。
而玉米淀粉作为一种常见的原料,被广泛应用于果糖的生产中。
本文将探讨以玉米淀粉制取果糖的生产工艺,以期为果糖生产行业提供参考。
一、玉米淀粉的提取玉米淀粉的提取是制取果糖的第一步。
首先,将玉米经过清洗、脱壳、破碎等工艺处理后,得到玉米浆。
接着,通过搅拌和离心等操作,将玉米浆与水分离,得到含有玉米淀粉的悬浮液。
随后,利用离心机将悬浮液进行离心分离,将玉米淀粉与液体彻底分离。
最后,通过干燥和粉碎等工艺,将玉米淀粉加工成粉末状,以备后续的果糖生产使用。
二、玉米淀粉的糖化糖化是制取果糖的关键步骤之一。
将提取得到的玉米淀粉溶解在水中,加入适量的酶,如淀粉酶和葡萄糖异构酶等,进行酶解反应。
在一定的温度和pH条件下,酶能有效地将玉米淀粉分解为果糖和葡萄糖。
这个过程需要一定的时间,通常需要持续反应数小时,直至糖化反应达到理想的程度。
三、果糖的分离和纯化果糖的分离和纯化是制取果糖的关键步骤之二。
通过对糖化反应液进行过滤和浓缩,将果糖与其他杂质分离。
接着,利用离心、蒸发和结晶等工艺,将果糖进一步纯化。
这个过程中,需要控制温度、浓度和酸碱度等参数,以保证果糖的纯度和质量。
四、果糖的结晶和干燥果糖的结晶和干燥是制取果糖的最后一步。
通过控制温度和浓度等条件,使果糖结晶出来。
然后,通过离心和过滤等工艺,将结晶得到的果糖与溶液分离。
最后,将果糖进行干燥处理,以得到细小的晶体状果糖产品。
五、质量控制和包装在果糖生产过程中,质量控制是至关重要的。
通过对原料、中间产物和最终产品进行严格的检测和分析,确保果糖的质量和纯度。
同时,对果糖进行合适的包装,以防止湿气和污染物的侵入,保证果糖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玉米淀粉制取果糖的生产工艺包括玉米淀粉的提取、糖化、果糖的分离和纯化、果糖的结晶和干燥,以及质量控制和包装等步骤。
这些步骤的顺序和操作条件对果糖的产量和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
玉米糖化方法

玉米糖化方法玉米糖化是一种常用的工业发酵生产技术,能够将玉米淀粉转化为葡萄糖、麦芽糊精等有机化合物,为酒精、饮料、饲料、化妆品等行业提供了重要的原料。
下面将从原理、过程、影响因素等方面详细介绍玉米糖化的相关知识。
一、糖化原理糖化是指将淀粉水解为葡萄糖的过程,一般是通过添加淀粉酶来实现。
在玉米糖化过程中,淀粉酶会将淀粉分解成较小的糖分子,再通过发酵转化成高价值的有机化合物。
糖化过程中需要控制温度、pH值等因素,以保证酶的活性和反应的效果。
二、糖化过程玉米糖化的一般过程分为以下几个步骤:1. 玉米预处理:将玉米清洗干净,磨成细粉,然后进行蒸煮、压榨等预处理操作,以提高淀粉的可溶性和可糖化性。
2. 淀粉酶添加:将淀粉酶加入到淀粉水溶液中,使淀粉水解为葡萄糖等小分子糖。
3. 控制反应条件:糖化过程中需要控制反应温度、pH值等条件,以保证淀粉酶的活性和反应的效果。
4. 过滤、脱色、浓缩:将反应液通过过滤、脱色、浓缩等操作,去除杂质,提取目标产物。
5. 产品分离和提纯:将目标产物进行分离和提纯,得到高纯度的葡萄糖、麦芽糊精等有机化合物。
三、影响因素玉米糖化的效果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温度:糖化反应的温度一般在50~70℃之间,温度过低或过高都会影响反应速率和淀粉酶的活性。
2. pH值:糖化反应需要保持一个适宜的pH值,一般在5~6之间,过低或过高都会影响淀粉酶的活性和反应效果。
3. 淀粉酶种类和添加量:不同的淀粉酶种类和添加量对糖化反应的效果有着显著的影响。
4. 反应时间:反应时间对糖化反应的效果也有着一定的影响,时间过短或过长都会影响产物的质量和产率。
四、应用前景玉米糖化技术在生物化工、食品工业、医药工业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其中,以酒精、饮料、饲料、化妆品等行业为主要应用方向。
随着人们对于健康和环保的关注度不断提高,玉米糖化技术也将更加注重绿色、可持续发展的方向,为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带来更多的好处。
玉米淀粉到淀粉糖的工艺

玉米淀粉到淀粉糖的工艺
玉米淀粉到淀粉糖的工艺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 糖化:首先,将玉米淀粉与适量的水混合,在加热的条件下将混合物糖化。
这一步骤通常使用酶解酶来加速反应,酶解酶可以将淀粉分解为较小的糖类分子。
2. 过滤:将糖化后的混合物进行过滤,去除其中的残渣和杂质。
这一步骤可以通过压滤或离心等方式进行。
3. 脱色:将过滤后的液体进行脱色处理。
通常使用一些化学药剂,如活性炭等,来去除液体中的颜色物质。
4. 蒸馏:通过蒸馏过程将液体中的水分去除,使得液体变浓缩。
5. 结晶:将浓缩后的液体进行冷却结晶,从中分离出淀粉糖晶体。
6. 离心:通过离心等方式,将淀粉糖晶体与液体分离。
7. 干燥:将分离得到的淀粉糖晶体进行干燥处理,使其失去多余的水分,得到最终的淀粉糖产品。
需要注意的是,上述的工艺步骤可能会因不同的生产工艺而有所不同,具体的工
艺流程可能会有一些调整和变化。
此外,工艺中使用的化学药剂和酶解酶的种类和用量也会因不同的生产需求而有所差异。
玉米糖化方法

玉米糖化方法
玉米糖化是一种将玉米淀粉转化为糖的过程。
这个过程是通过将玉米淀粉加热和加入酶来实现的。
这个过程可以用于制作各种食品和饮料,例如啤酒、饮料、糖果和饼干等。
玉米糖化的过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糊化,这个过程是将玉米淀粉加热到一定温度,使其变成一种黏稠的糊状物。
这个过程中,玉米淀粉的分子结构被打破,使其更容易被酶分解。
第二个阶段是糖化,这个过程是将酶加入糊化的玉米淀粉中,使其转化为糖。
这个过程中,酶会将玉米淀粉分解成葡萄糖和其他糖类。
玉米糖化的过程可以用于制作各种食品和饮料。
例如,啤酒的制作过程中,玉米糖化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步骤。
在这个过程中,玉米淀粉被转化为糖,这些糖被酵母发酵,产生二氧化碳和酒精。
这个过程中,玉米糖化的质量和效率对啤酒的口感和质量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除了啤酒之外,玉米糖化还可以用于制作各种饮料和糖果。
例如,某些饮料和糖果中含有高果糖玉米糖浆,这是一种由玉米糖化制成的甜味剂。
高果糖玉米糖浆比普通糖更便宜,因此被广泛用于食品和饮料制造业。
玉米糖化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工艺过程,可以用于制作各种食品和饮料。
这个过程的质量和效率对最终产品的口感和质量有着非常重要
的影响。
因此,在进行玉米糖化的过程中,需要严格控制温度、时间和酶的用量,以确保最终产品的质量和口感。
玉米淀粉的液化与糖化

• 还原糖用裴林氏法等法测定,浓度表示: 葡萄糖g/100ml糖液;
• 干物质用阿贝折光仪测定,浓度表示:干 物质g/100ml糖液。
糖化工艺流程:
液化结束后,迅速将料液用酸将pH调至 4.2-4.5,同时迅速降温至60℃,加入糖化 酶,60℃保温数小时后,当用无水酒精检 验无糊精存在时,将料液pH调至4.8—5.0, 同时,将料液加热至80℃,保温20min,然 后将料液温度降至,开始过滤。
间歇液化法工艺流程:
配制30%的淀粉乳,PH值6.5,加入氯化钙 (对固形物0.2%),加入液化酶(加酶量根据酶制 剂厂商的要求),在剧烈搅拌下,先加热至72℃, 保温15min,再加热至90℃,并维持30min,以达 到所需的液化程度(DE值:15—18%)。碘反应 呈棕红色:最好在液化后,再升温至120℃,保 持5—8 min,以凝聚蛋白质,改进过滤。
淀粉转化率:指100份淀粉中有多少份淀粉被转化为葡萄糖。 淀粉转化率的计算: 转化率= [糖液体积(V)×糖液葡萄糖浓度%(C)] ×100%
[投入淀粉量(W)×淀粉含量(C)]×1.11
DE值:用DE值表示淀粉水解的程度或糖化程度。糖化液中 还原性糖以葡萄糖计,占干物质的百分比称为DE值。
DE值计算: DE=还原糖浓度(C2)×100%
五、数据处理
在详细记录实验数据的基础上完成实验报告。 计算转化率: 各组配合实验,不同加酶量条件下还原糖浓度 动力学曲线。
六、实验结果和讨论
糖化酶用量及糖化时间对糖化效果的影响; 液化和糖化温度及pH对实验效果的影响; 活性碳用量及pH对脱色效果的影响。
Thanks for your attention
3、实验主要原料:玉米淀粉,高温液化酶和 糖化酶。
玉米淀粉液化

摘要目前国内的酒精行业仍不乏有使用高温蒸煮工艺液化原料的厂家,这种低干物浓度、高用水量调浆、高能耗工艺是非常不利于酒精生产的环保工艺要求。
采用国际先进的喷射加热器及酶法液化工艺可以从容地作到低能耗、低水耗的要求,同时可是酒精生产企业获得可观的经济效益。
关键字:酒精生产,喷射液化,酶法液化,高温淀粉酶,淀粉水解,糖化反应一、玉米淀粉的糊化与液化的目的蒸煮玉米浆料的目的是将淀粉分子“糊化”,也就是将淀粉分子自固体结晶格子中释放,形成胶状的淀粉糊。
玉米淀粉糊化的条件是温度,水,和机械搅拌。
淀粉分子糊化之后,淀粉分子在淀粉酶或高温(>130 °C)继续分解为短链的糊精,淀粉从胶体的淀粉糊转变为流动性较好的糊精液体的过程也就是所谓的“液化反应” 。
目前在国内,液化反应的工艺大致有两种,一就是利用高温(125~140 °C)蒸煮,另外就是比较先进的酶催化水解液化反应(88-105 °C)。
二、玉米淀粉的液化工艺1、调浆:不同干物浓度的调浆工艺最大的差异就是水的消耗。
表1.列出生产每吨酒精耗水量因调浆干物浓度所造成的差异。
水消耗差异最高可高达6吨水/吨酒精。
表1. 生产吨酒精耗水量,浆料干物浓度差异之影响2、液化调浆之后就是液化反应。
不同干物浓度的液化时最大的差异就是蒸气的消耗。
我们这里就高温蒸煮法及酶液化法作详细讨论。
高温蒸煮法将玉米浆料用蒸汽加热至140 °C以达到糊化及液化的效果。
酶法液化则是将玉米浆料加热到95 °C左右达到糊化效果然后再靠淀粉酶催化淀粉水解液化反应。
低干物浓度浆料水含量高,加热起来自然需要更多的热量,表2、3列出不同干物浓度,不同蒸煮温度所需的蒸气量。
立竿見影的结论是---提高调浆干物浓度可大幅节能。
表2. 蒸煮温度140 °C 耗能数据表3. 蒸煮温度95 °C 耗能数据表2 与3的计算条件:蒸气温度:170 °C,入流浆料温度:60 °C,浆料流量:60 M3/时由於各厂的现实条件不同,蒸汽成本在40~70元/顿不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玉米淀粉的液化与糖化
一、实验目的
1、掌握用酶法水解淀粉制备水解糖的原理及方法。
2、掌握还原糖的化学测定和比色测定方法。
二、实验仪器、设备和材料
1设备
25升罐(可用本院25升发酵罐代替);装料按20升计,采用小型板框过滤机压滤,烘箱;水桶,量筒。
2分析仪器
分光光度计,水浴锅,糖度计,滴定管,电炉,白瓷板,三角瓶,阿贝折光仪,比重瓶,
计。
3实验主要原料:玉米淀粉,高温液化酶和糖化酶。
三、实验原理、过程和方法
1、主要过程:通过双酶法制糖,从玉米淀粉原料出发,经配料,糊化,液化和糖化,过滤,制备成淀粉水解糖。
本实验所得到的糖液,可用于下一批酵母发酵实验。
2、配料:称重,按照20升有效体积,配制30淀%粉乳。
取样烘干至恒重,测定淀粉中的水分含量。
3、糊化和液化
糊化原理:将淀粉乳加热,淀粉颗粒膨胀,由于颗粒的膨胀,晶体结构消失,变成糊状液体,淀粉不再沉淀,这种现象称为糊化。
不同的淀粉的糊化温度不同。
如玉米淀粉开始糊化的温度为62℃.,0中点温度为67℃,终结温度为72℃。
糊化分为:预糊化(吸水),糊化
(体积膨胀)。
糊化过程中,要防止淀粉的老化(分子间氢键已断裂的糊化淀粉又重新排列形成新的氢键的过程)。
液化原理:液化是利用液化酶使糊化淀粉水解到一定的糊精和低聚糖程度,粘度大大降低,流动性增加。
液化方法分:酸法、酶酸法、酶法等。
以生产工艺不同又分为间歇法,半连续和连续式;液化设备有:管式、罐式、喷射式。
加酶方法有:一次加酶、二次加酶、三次加酶。
根据酶制剂的耐温性分为中温酶法、高温酶法、或中温酶和高温酶混合法。
本实验采用:高温酶法,间歇式,罐式,二次加酶法。
间歇液化法工艺流程:配制的淀粉乳,值,加入氯化钙(对固形物),
加入液化酶加酶量根据酶制剂厂商的要求,在剧烈搅拌下,先加热至℃,保温,
再加热至℃,并维持,以达到所需的液化程度(值:一%碘反应呈棕
红色:最好在液化后,再升温至℃,保持一,以凝聚蛋白质,改进过滤。
4、糖化
糖化理论:
糖化的理论收率:因为在糖化过程中,水参与反应,故糖化的理论收率为111.。
1%
(C6H10O5)n+n2OH=n6HC12O6
淀粉水葡萄糖
糖化实际收率:
[糖液体积(V)■糖液葡萄糖浓度%(C)]■100% 实际收率
[投入淀粉量(W)■淀粉含量(C)]
淀粉转化率:指10份0淀粉中有多少份淀粉被转化为葡萄糖。
淀粉转化率的计算:
[糖液体积(V)X糖液葡萄糖浓度%©]X100%
转化率[投入淀粉量(W)X淀粉含量(C)]X1.11
值:用值表示淀粉水解的程度或糖化程度。
糖化液中还原性糖以葡萄糖计,占
干物质的百分比称为值。
值计算:
还原糖浓度(C2)X100%—干物质浓度(W1)X糖液比重d)
还原糖用裴林氏法等法测定,浓度表示:葡萄糖糖液;
干物质用阿贝折光仪测定,浓度表示:干物质糖液。
影响值的因素:
糖化时间:最初糖化时,糖化速度快,值显著上升;但后,当值达到
以上时,糖化速度显著放慢。
液化值与糖化值的关系:
液化程度应控制适当,太低或太高均不利。
原因是液化程度低,则粘度大,难操作;同时,由于液化程度低,底物分子少,水解机会少,影响糖化速度;液化程度低,易发生老化;但液化超过一定程度,则不利于糖化酶与酶与糊精生成络合结构,影响催化效率,造成糖化液的最终值低。
故应在碘试本色的前提下,液化值越低,则糖化液的最高值越高。
一般液化值应控制在一。
酶制剂用量与糖液值的关系:
糖化时间与糖化酶用量关系表:
糖化时间()
糖化酶用量(淀粉)
为加快糖化速度,可以提高酶用量,缩短糖化时间。
但酶用量太高,反而使复合反应严重,最终导致葡萄糖值降低,在实际生产中,应充分利用糖化罐的容量,尽量延长糖化时间,减少糖化酶用量。
糖化酶参考用量:液化值,淀粉乳,℃,,酶制剂()
用量:绝干淀粉,或绝干淀粉。
糖化时间。
糖化工艺流程:
液化结束后,迅速将料液用酸将调至,同时迅速降温至℃,加入糖化酶,
℃保温数小时后,当用无水酒精检验无糊精存在时,将料液调至一,同时,将料液加热至℃,保温,然后将料液温度降至,开始过滤。
5过滤
在发酵罐内将料液冷却至60—70℃;洗净板框过滤机,装好滤布;接好板框滤机的管道;泵料过滤;热水洗涤(60—70℃);空气吹干;过滤结束后,洗净过滤机及有关设备。
量取糖液体积;取样分析还原糖浓度。
6、组织形式:每班分为四组,每7-个8学生。
四个罐分别由四组操作,加酶量可互不相同,或分为两种,每两组选定一种酶的浓度,以便做出不同加酶量条件下还原糖动力曲线。
四、实验分析项目和方法
分析试剂:
测定液化反应终点(碘反应);
总糖(裴林法);还原糖(水杨酸比色法)的测定方法;原料淀粉含量的测定,原料含水量的测定
(烘干称重法);糖液透光率(分光光度计法);糖化终点测定(无水乙醇检验);糊化液和糖化液值;
用分光分度计对料液透光度的测定方法。
五、数据处理
在详细记录实验数据的基础上完成实验报告。
计算转化率:
各组配合实验,不同加酶量条件下还原糖浓度动力学曲线。
六、实验结果和讨论
糖化酶用量及糖化时间对糖化效果的影响;
液化和糖化温度及对实验效果的影响;
活性碳用量及对脱色效果的影响。
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如有雷同纯属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