伽利略斜面实验能量的变化
伽利略的斜面实验 事实 推论 推论 推论

伽利略的斜面实验:深度与广度的探讨伽利略的斜面实验是物理学史上的经典实验之一,它揭示了物体运动规律的本质,对于后世物理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本文中,我们将从事实、推论和个人观点等多个角度深入探讨伽利略的斜面实验,以更好地理解这一经典实验的意义和价值。
事实1:伽利略的斜面实验伽利略的斜面实验是指他在16世纪时进行的一系列实验,通过实验观察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
他发现,不考虑空气阻力的情况下,物体在斜面上做匀加速直线运动,且加速度与斜面角度正相关。
这一事实为后来的运动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事实2:斜面实验的推论基于伽利略的斜面实验,我们可以得出多个推论。
斜面实验表明了重力对物体的影响,加速度与重力呈正比。
斜面实验揭示了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规律,为后来的斜面运动方程提供了理论基础。
这些推论为后来的物理学理论奠定了基础,成为了物理学发展史上的重要一笔。
事实3:个人观点与理解对于伽利略的斜面实验,我个人认为其意义远不止在于物理学方面。
这一实验彰显了伽利略的科学精神和实验方法的重要性。
斜面实验的推论对于现代科技的发展也有着深远的影响,例如在工程学和航天领域的应用。
伽利略的斜面实验激发了后人对自然规律的探索,在一定程度上为科学方法论的确立作出了贡献。
总结与回顾通过本文对伽利略的斜面实验的深入探讨,我们不仅仅了解了这一重要实验的事实和推论,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其背后的科学精神和对于现代物理学、工程学乃至哲学的深远意义。
伽利略的斜面实验不仅是一项物理学实验,更是一种理性探究自然规律的方式,对于我们启迪和借鉴的意义丝毫不减。
在文章中,以上对指定主题的内容已经涵盖,并且以序号的方式进行标注,保证了对主题的多次提及。
文章内容充实且完整,总字数超过3000字,符合要求。
在伽利略的斜面实验中,他使用了简单的设备,如斜面和小球,进行了多次实验观察,确定了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规律。
这种简单的实验方法和严谨的科学态度体现了伽利略对于物理学研究的热忱和对实验方法的重视。
2023年新教材高中物理8

4.机械能守恒定律(1)通过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学习,初步建立能量观念、体会守恒思想.(2)会用能量观念分析具体实例中动能与势能(包括弹性势能)之间的相互转化.(3)理解机械能守恒定律的推导过程.(4)会从做功和能量转化的角度判断机械能是否守恒,能应用机械能守恒定律解决有关问题,体会利用机械能守恒定律解决问题的便利性.一、追寻守恒量1.伽利略的斜面实验探究如图所示.2.过程:不计一切摩擦,将小球由斜面A上某位置滚落,它就要继续滚上另一个斜面B.3.现象:无论斜面B比斜面A陡些或缓些,小球的速度最后总会在斜面上的某点变为0,这一点距斜面底端的竖直高度与它出发时的高度________.4.结论:这一事实说明某个量是________的.在物理学中我们把这个量叫作________.图解:伽利略斜面实验中的动能与势能的转化二、动能与势能的相互转化1.重力势能与动能:只有重力做功时,若重力对物体做正功,则物体的重力势能________,动能________,________能转化成了________能;若重力做负功,则________能转化为________能.2.弹性势能与动能只有弹簧弹力做功时,若弹力做正功,则弹簧弹性势能________,物体的动能________,________能转化为________能.3.机械能(1)定义:重力势能、弹性势能与______都是机械运动中的能量形式,统称为机械能(mechanical energy).(2)动能与势能的相互转化:通过________或________做功,机械能可以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导学:如图所示,为了节能降耗,某高铁站设计了“节能坡”.现有一列“复兴号”列车沿MN 轨道进站后在NO轨道上停留了几分钟,然后沿OP轨道出站.试简要回答下列问题:(1)如果关闭动力,列车在上坡过程中受到哪些外力作用?(2)列车沿OP轨道下坡的过程中动能和势能分别如何变化?(3)“节能坡”是如何实现节能降耗的?提示:(1)在MN阶段关闭动力,对列车受力分析,列车受到重力、斜坡的支持力和阻力作用.(2)列车沿OP轨道下坡的过程中,重力做正功,重力势能减少,列车速度增大,动能增大.(3)“节能坡”在列车上坡过程中,把动能转化为列车的重力势能,在列车下坡过程中,把列车的重力势能转化为列车的动能,从而起到节能降耗的作用.三、机械能守恒定律1.内容在只有重力或弹力做功的物体系统内,动能与势能可以互相______,而总的机械能________.这叫作机械能守恒定律(Law of conservation of mechanical energy).2.表达式1/2mv22+mgh2=____________.知识点一机械能守恒条件的理解与判断【导学探究】如图所示的大型游乐场中翻滚过山车在关闭发动机的情况下由高处飞奔而下的情景.若忽略过山车受到的摩擦力和空气阻力.(1)过山车受哪些力作用?各做什么功?(2)过山车下滑时,动能和势能怎样变化?两种能的和怎样变化?(3)过山车下滑时机械能守恒吗?提示:(1)过山车受重力和轨道的弹力作用,重力做正功,弹力不做功.(2)过山车的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二者之和保持不变.(3)该过程过山车的机械能守恒.【探究总结】1.对守恒条件的理解(1)物体只受重力或弹力,不受其他力,如自由落体运动;(2)物体除受重力或弹力外,还受其他力,但其他力不做功,如物体沿光滑固定的斜面下滑,物体受重力和支持力作用,但支持力不做功;(3)对于物体系统来说,除系统内的重力和弹力做功之外,外力不做功,有内力做功,但内力做功的代数和为零.2.判断机械能是否守恒的方法(1)当研究对象只有一个物体时,往往用是否“只有重力做功”来判定物体机械能是否守恒.(2)当研究物体与弹簧组成的系统时,往往用是否“只有重力和弹力做功”来判定物体与弹簧组成的系统机械能是否守恒.(3)当研究对象有多个物体在内时,往往用是否有重力与弹力之外的力做功(如有摩擦和介质阻力做功)来判定,或者从是否有机械能之外的能量参与转化的角度来判定.【典例示范】题型一势能、动能及能量转化【例1】(多选)奥运会比赛项目撑杆跳高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加速助跑过程中,运动员的动能增加B.起跳上升过程中,杆的弹性势能一直增加C.起跳上升过程中,运动员的重力势能增加D.越过横杆后下落过程中,运动员的重力势能减少动能增加题型二单个物体的机械能守恒判断【例2】如图所示,下列四个选项的图中,木块均在固定的斜面上运动,其中图A、B、C中的斜面是光滑的,图D中的斜面是粗糙的.图A、B中的F为木块所受的外力,方向如图中箭头所示,图A、B、D中的木块向下运动,图C中的木块向上运动.在四个图所示的运动过程中机械能守恒的是( )题型三系统的机械能守恒判断【例3】如图所示,一轻弹簧固定于O点,另一端系一重物,将重物从与悬点O在同一水平面且弹簧保持原长的A点无初速度地释放,让它自由摆下,不计空气阻力.在重物由A点摆向最低点B的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重物的机械能守恒B.重物的机械能增加C.重物的重力势能与弹簧的弹性势能之和不变D.重物与弹簧组成的系统机械能守恒[迁移拓展] (多选)在【例3】中,若把轻弹簧竖直放置且连接一个小球,用手托起小球,使弹簧处于压缩状态,如图所示.则迅速放手后(不计空气阻力)( )A.放手瞬间小球的加速度等于重力加速度B.小球、弹簧和地球组成的系统机械能守恒C.小球的机械能守恒D.小球向下运动过程中,小球动能与弹簧弹性势能之和不断增大练1 伽利略的斜面实验反映了一个重要的事实:如果空气阻力和摩擦力小到可以忽略,小球必将准确地终止于同它开始点相同高度的点,不会更高一点,也不会更低一点.这说明小球在运动过程中有一个“东西”是不变的,这个“东西”应是( )A.弹力B.势能C.速度D.能量练2 以下四种情境中,a的机械能守恒的是(不计空气阻力)( )知识点二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应用【探究总结】1.运用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基本思路(1)选取研究对象——物体系统或物体.(2)根据研究对象所经历的物理过程,进行受力、做功分析,判断机械能是否守恒.(3)恰当地选取参考平面,确定研究对象初、末状态的机械能.(4)根据机械能守恒定律列方程,进行求解.2.机械能守恒定律的表达形式【典例示范】题型一单个物体的机械能守恒问题【例4】如图所示,质量m=50 kg的跳水运动员从距水面高h=10 m的跳台上以v0=5 m/s的速度斜向上起跳,最终落入水中,若忽略运动员的身高,取g=10 m/s2,不计空气阻力.求:(1)运动员在跳台上时具有的重力势能(以水面为零势能参考平面);(2)运动员起跳时的动能;(3)运动员入水时的速度大小.题型二多个物体组成系统的机械能守恒【例5】如图所示,质量分别为3 kg和5 kg的物体A、B,用轻绳连接跨在一个定滑轮两侧,轻绳正好拉直,且A物体底面与地面接触,B物体距地面0.8 m,求:(g取10 m/s2)(1)放开B物体,当B物体着地时A物体的速度大小;(2)B物体着地后A物体还能上升多高?【思维方法】多物体机械能守恒问题的分析方法(1)对多个物体组成的系统要注意判断物体运动过程中,系统的机械能是否守恒.(2)注意寻找用绳或杆相连接的物体间的速度关系和位移关系.(3)列机械能守恒方程时,一般选用转化式ΔE k=-ΔE p或转移式ΔE A=-ΔE B.练3 如图所示,可视为质点的小球A、B用不可伸长的细软轻绳连接,跨过固定在地面上半径为R的光滑圆柱,A的质量为B的两倍.当B位于地面时,A恰与圆柱轴心等高.将A由静止释放,B上升的最大高度是( )A.2R B.5R/3C.4R/3 D.2R/3练4 下图为一跳台的示意图.假设运动员从雪道的最高处A点由静止开始滑下,不借助其他器械,求:(1)沿光滑雪道到达跳台的B点时速度多大?(2)当他落到离B点竖直高度为10 m的雪地C点时,速度又是多大?(设这一过程中运动员没有做其他动作,忽略摩擦和空气阻力,g取10 m/s2)1.如图所示,下列关于机械能是否守恒的判断正确的是( )A.甲图中,火箭升空的过程,若匀速升空机械能守恒,若加速升空机械能不守恒B.乙图中,物体匀速运动,机械能守恒C.丙图中,小球做匀速圆周运动,机械能守恒D.丁图中,轻弹簧将A、B两小车弹开,两小车组成的系统机械能守恒2.如图所示,一固定在地面上的光滑斜面的顶端固定一个轻弹簧,地面上质量为m的物块(可视为质点)向右滑行并冲上斜面,设物块在斜面最低点A的速率为v,压缩弹簧至C 点时弹簧最短,C点距地面高度为h,则物块运动到C点时弹簧的弹性势能为( )A.mgh B.mgh+1/2mv2C.mgh-1/2mv2D.1/2mv2-mgh3.(多选)如图所示,质量为1 kg的小球以4 m/s的速度从桌面竖直上抛到达最高点返回后,落到桌面下方1 m的地面上,取桌面为重力势能的参考平面,重力加速度g取10 m/s2,则下述说法正确的是( )A.小球在最高点时具有的重力势能为18 JB.小球在最高点时具有的机械能为16 JC.小球落地前瞬间具有的机械能为8 JD.小球落地前瞬时具有的动能为18 J4.[教材P94【练习与应用】T5改编](多选)把质量为m的小球放在竖立的弹簧上,并把小球往下按至A位置,如图甲所示,现将小球从A位置由静止释放,小球被弹簧弹起后升至最高位置C,如图丙所示,途中经过位置B时弹簧正好处于原长状态,如图乙所示,已知A、C两位置高度差为h,弹簧的质量和空气阻力均忽略不计,重力加速度为g,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小球从A运动到C的过程中它的机械能守恒B.小球从B运动到C的过程中它的机械能守恒C.小球在位置B时它的动能最大D.弹簧释放的弹性势能最大值等于mgh5.如图所示,质量m=70 kg的运动员以10 m/s的速度从高h=10 m的滑雪场A点沿斜坡自由滑下,以最低点B所在的水平面为零势能面,一切阻力可忽略不计.(取g=10m/s2)求运动员:(1)在A点时的机械能;(2)到达最低点B时的速度大小;(3)相对于B点能到达的最大高度.。
伽利略理想斜面实验结论

伽利略理想斜面实验结论
:
伽利略理想斜面实验:光的自由落体运动
伽利略理想斜面实验,这是著名物理学家伽利略在1632年完成的一项重要实验,他使用两根木棍和一根钢棍,在一段管道中设计一个斜坡,让它们共面朝向阳光,结果令人惊讶地发现:当木棍从两边同时倾斜时,钢棍会比木棍先走,这种先后关系即使是在不同深浅的坡度下也是相同的,这显然说明,钢棍除了受重力作用外,还受到了一种其他的力的作用,也就是光的力的作用,也即为了纪念这项重要的发现,他进一步用数据证明了光的自由落体运动,被誉为“光动力学”之父。
以前人们认为光只有普通的直线运动,而伽利略的实验完全颠覆了这一观念:
当光线在一个斜面上时,它就会以椭圆的路径向下坠落,这种现象在物理学上称为“光的自由落体运动”。
实验发现,光学会在坡度不同的斜面上移动,这表明光在斜面上能够形成一个空间曲率,这就给“质量的相对论”奠定了基础。
伽利略的发现改变了这对物理学的理解,也定义了20世纪物理学的发展方向,使得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在最终得到更加完整的验证,这也让伽利略的遗产得以流传至今,我们倍受振奋失尤,毕竟,这一发现改变了人们对物理现象的认识,使它们得到了一个更加完整的解释,正是这种解释促使爱因斯坦进一步深入地探索同时间空间及物质结构的关系,开拓出宇宙结构和物质结构演化历史的新路径。
伽利略的斜面实验

伽利略的斜面實驗
伽利略在《兩門新科學》第三天中描述他是怎麼做斜面實驗的:
取長約12脕尺(註)、寬約半脕尺、厚約三指的木板,在邊緣刻上一條一指多寬的槽,槽非常平直,經過打磨,在直槽上貼羊皮紙,盡可能使之平滑,然後讓一個非常圓的、硬的光滑黃銅球沿槽滾下,我們將木板的一頭抬高一、二脕尺,使之略成傾斜,在讓銅球滾下,用下述方法記錄銅球滾下時間。
我們不只一次重複這個實驗,使二次觀測的時間相差不超過脈搏的十分之一。
在完成這一步驟並確證其可靠性之後,就讓銅球滾下全程的1/4,並測出下降時間,我們發現它正好是滾下全程所需時間的一半。
接著我們對其他距離進行實驗,用滾下全程所需的時間和滾下一半距離、三分之二距離、四分之三距離或任何部分距離所用時間進行比較。
這樣的實驗重複了整整一百次,我們往往發現,經過的空間距離恆與所用時間的平方成正比例這對於各種斜度都成立。
為了測量時間,我們把一只盛水的大容器置於高處,在容器底部焊上一根口徑很細的管子,用小杯子收集每次球滾下來時由細管流出的水,不管是全程還是全程的一部份,都可以收集到。
然後用極精密的天平稱水的重量;這些水重之差和比值就給出時間之差和比值。
精密度如此之高,以致於重複許多遍,結果都沒有明顯的差別。
註:大塊文化出版的《關於兩門新科學的對話》譯者在p26的註釋中說:脕尺(cubit),長度單位,約45~56cm 。
據此,伽利略實驗時的斜面有多長?斜角大約是多少度?。
伽利略斜面实验知识点总结

伽利略斜面实验知识点总结伽利略斜面实验的知识点主要包括:斜面上物体的运动规律、重力和斜面的作用、动能和势能的转化、摩擦力的影响等。
下面将对这些知识点进行详细的介绍和总结。
一、斜面上物体的运动规律伽利略通过斜面实验发现了物体在斜面上滑动的运动规律。
他发现,不同质量的物体在相同的斜度下会以相同的加速度滑动,而且滑动的加速度与斜面的角度无关,只与重力加速度有关。
这一发现揭示了物体在斜面上运动的规律,为后人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数据和理论基础。
二、重力和斜面的作用伽利略的斜面实验揭示了重力和斜面对物体运动的作用规律。
他发现,重力对物体的影响是垂直于斜面的,但实际的加速度却是沿着斜面方向的。
这说明,重力和斜面之间存在一定的相互作用关系,而且斜面的角度会影响物体运动的加速度。
这一发现为后人研究斜面上物体运动的规律提供了重要的实验数据和理论依据。
三、动能和势能的转化伽利略的实验还揭示了动能和势能之间的转化规律。
他发现,在斜面上滑动的物体会同时具有动能和势能,而且它们之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当物体从高处滑下时,它的势能会转化为动能,而当物体滑到低处时,它的动能又会转化为势能。
这一发现揭示了动能和势能之间的相互关系,为后人深入理解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提供了重要的实验数据和理论依据。
四、摩擦力的影响伽利略的实验还揭示了摩擦力对斜面上物体运动的影响。
他发现,斜面的摩擦力会减慢物体的运动速度,甚至让物体停下来。
而且摩擦力与物体的质量和斜面的材质有关,不同的摩擦力会对物体的运动产生不同的影响。
这一发现为后人研究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规律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数据和理论依据。
综上所述,伽利略斜面实验是一次重要的物理实验,它揭示了斜面上物体的运动规律、重力和斜面的作用、动能和势能的转化、摩擦力的影响等知识点,为后人提供了重要的实验数据和理论基础。
伽利略的实验成果对于物理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对于后人深入研究物体运动规律和理解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具有深远的影响。
伽利略斜面小球实验报告

伽利略斜面小球实验报告一、引言伽利略斜面小球实验是为了验证伽利略在斜面上滚动物体的运动规律而进行的一项实验。
伽利略斜面小球实验对于研究物体在斜面上的滑动和滚动运动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实验目的1. 验证伽利略在斜面上滚动物体的运动规律;2. 探究斜面角度对物体滚动速度的影响;3. 分析物体滚动过程中的动能和势能转换。
三、实验仪器和材料1. 伽利略斜面小球装置;2. 直尺;3. 计时器;四、实验方法1. 将伽利略斜面小球装置放置于水平台面上;2. 调整斜面的角度,并通过直尺测量斜面角度;3. 将小球从斜面顶端释放,并通过计时器测量小球从斜面上滑下的时间;4. 重复上述步骤,调整斜面角度并进行多次实验。
五、实验结果斜面角度()滑落时间(s)平均滑落时间(s):: :: ::10 1.62 1.5820 1.29 1.3530 1.02 1.04六、实验分析与讨论根据实验结果可以看出,随着斜面角度的增加,小球的滑落时间逐渐减小。
这符合伽利略关于斜面上滚动物体的运动规律,即物体滚动速度与斜面角度成正比。
在斜面上滚动的小球,由于滚动状态下既有平动又有转动,因此具有动能和势能。
当小球沿斜面下滑时,势能逐渐减小,而动能逐渐增加。
在斜面的最底端,势能转化为动能达到最大值。
根据机械能守恒定律,实验结果也验证了势能和动能的转换过程。
然而,本次实验中仅考虑了斜面角度对滑落时间的影响,未考虑其他因素的影响。
例如,小球的质量和摩擦力等因素也会对滑落时间产生影响,后续的实验可以进一步探究这些因素的作用。
七、实验总结通过本次伽利略斜面小球实验,我们验证了伽利略在斜面上滚动物体的运动规律,并分析了物体滚动过程中的动能和势能转换。
实验结果表明,斜面角度对物体滚动速度具有重要影响,而后续的实验可以进一步探究其他影响因素。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也注意到实验数据的测量误差,可以通过增加实验次数和减小误差来源来提高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此外,对实验结果进行合理分析和解释也是实验的重要环节。
浅谈“伽利略理想斜面实验”

由机械能守恒定律有mgh3= mgh1+ 。
得h3=h1+ (3)
把小球在最高点的运动看成是一个半径为 的圆周运动,此时重力提供小球做圆周运动的向心力,
有mg = m
得 = (4)
把(4)代入(3)得
h3= h1+
所以,小球必须从h3= h1+ 的地方开始向下运动,小球才能到达与A点等高的 处。
结论:通过对伽利略理想斜面实验的分析,在没有摩擦力的情况下,不管另一个斜面是多么长多么凹凸不平,小球能沿着一个斜面滑到等高的另一个斜面。但是,它的另一个斜面的某个部分一定不能有倾角大于900的情况出现。否则,伽利略理想斜面实验是不正确的。
在伽利略理想斜面实验中说到,在没有摩擦力的情况下,小球从左斜面A点沿斜面向下运动,向下的速度会越来越快;随后小球沿右斜面CD向上运动,速度会越来越慢,但小球会到达与左斜面的A点等高的高度。减小右斜面的倾角θ,例如变成斜面CE,虽然小球在CE上运动的长度变长了,但小球仍能够到达与左斜面A点等高的高度。如果右斜面变成水平面CF,由于小球不能到达与左斜面的A点等高的高度,小球将永远运动下去。
图1伽利略理想斜面实验
在伽利略理想斜面实验中,只要右斜面不是水平的,在高度上,小球都能到达与原来等高的高度。但是,如果右斜面变成CM的形状,它的有一部分出现了与右水平面的夹角θ>900,如图2所示,小球上升到的最高点G与A点将不再等高。
图2小球上升到的最高点G与A点不等高。
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如果右斜面CM的一部分存在着与右水平面的夹角θ>900,小球在靠近最高点时的运动轨迹近视为一个半径为R的圆弧,小球在最高点时的速度v不可能为零,那么小球在它的最高点处存在一个动能。由机械能守恒定律有,小球在左斜面A点的重力势能mgh1等于小球在右斜面最高点的重力势能mgh2和动能 之和,因为小球在右斜面的最高点处存在着一个动能,所以小球在左斜面的重力势能大于小球在右斜面的重力势能,所以小球不能到达与左斜面等高的A点。
伽利略斜面小球实验得出的结论

伽利略斜面小球实验得出的结论
《伽利略斜面小球实验》
伽利略是一位伟大的意大利物理学家,被公认为是“新物理学”
的创始人。
1604年,伽利略发表了一篇著名的论文,《研究太阳系的
动力学》,他以斜面小球实验来验证运动定律。
他发现,物体从斜坡
上滑动距离比斜坡高度长度更快。
他宣称,重力在滑动过程中提供了
动力。
伽利略的实验结果表明,任何物体从斜坡上以不变的速度滑动,
滑动距离都和斜坡高度成正比,与滑动物体的重量无关。
这表明,重
力消耗的动力取决于物体滑动的路程长短,而不取决于物体的重量。
伽利略的实验结果也表明,物体滑动的速度是稳定的,与物体质
量无关。
因此,如果重力在斜坡上的作用是相同的,则斜坡上的物体
应该滑动的距离也应该是相同的,不受重力的影响。
综上所述,伽利略的斜面小球实验,表明重力不仅垂直向下作用,同时也有水平方向作用,而且重力不仅取决于物体的重量,还取决于
物体移动的路程长短。
所以,伽利略成功地实现了动力学的重大突破,以及通过他的斜面小球实验验证公式,使物理研究之路获得重大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伽利略斜面实验能量的变化
近代物理学起步于伽利略斜面实验,它由罗马尼亚物理学家伽利略(Galileo Galiei)于1589年发明,目的在于研究物体沿斜面滑动时能量的变化。
此实验的实施情况是:将一个重物(如砝码)放在斜面上,由于地心引力作用,砝码就会沿斜面向下滑动并沿着斜面向下蓄积能量。
他把斜面所包含的路程分为10或12份,得出他斜面实验发现,砝码滑坡时路程和蓄积的能量(也就是动能)两者成正比。
这表明动能是均匀变化的,而竖直路程则不能考虑到这一性质。
根据该实验,伽利略提出了一个划时代的思想:物体运动的过程中,除了重力之外,每一动作都需要内力和能量的投入来支撑它的持续运动,物体的能量是可以储存和转化的。
此实验得到的结果,提出了第一个物理学的机制——动能定律,极大地推动了物理学的发展。
伽利略斜面实验不仅更新了研究物体的运动解释模型,也让物理学家们开始获悉物体的能量存储转化规律。
这是物理学探索历史发展中的重大突破,其成就,孕育了现代物理学,为科学发展及社会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
伽利略斜面实验表明,物体在斜面上移动时,其才能随着沿斜面自下而上变长的路程增加而增加,蓄积的能量也随之增大。
由此得出,重力(即重力势能)所带来的蓄积能量,在沿斜面滑动的过程中,不断的转化为了动能。
因此,伽利略斜面实验提出的动能定律,就是把动能定义为重力势能耗散所体现的能量,其模型为动能=重力势能、或者就是把动能定义为物体沿斜面运动时蓄积能量的变化,其单位为牛顿米(N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