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想收购IBM案例分析

合集下载

案例分析-联想收购ibm全球pc业务

案例分析-联想收购ibm全球pc业务

近几年中国的海外并购失败率高达70%,而导致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对企业并购重组过程中潜在的法律风险防范不够。

中海油收购美国尤尼科 UnocalCorp. 失败上汽集团收购韩国双龙,因文化与管理风格差异,最后导致双龙破产,上汽损失惨重。

而相对于联想收购IBM-PC业务,是比较成功的,这也为中国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借鉴与经验。

联想集团有限公司(Legend Holdings Ltd. )成立于1984年,由中科院计算所投资20万元人民币、11名科技人员创办。

联想是一家极富创新性的国际化的科技公司,由联想及原IBM个人电脑事业部所组成。

联想集团是一间极富创新性的高科技公司,秉承自主创新与追求卓越的传统,联想持续不断地在用户关键应用领域进行技术研发投入。

IBM是个人电脑及笔记本电脑的创始人。

在其抛售全球PC业务的时候已是连年亏损。

2001年亏损3.97亿美元,2002年为1.71亿美元,2003年为2.58亿美元,而2004年上半年已亏损了1.39亿美元。

这使得公司高层抛售PC部门的想法更为坚定了。

2004年12月8日,联想集团和IBM签署了一项重要协议,联想集团宣布以 1.75亿美元的价格收购IBM个人电脑事业部(PCD)。

2005年5月1日,中国联想集团正式宣布收购IBM全球PC业务,新联想的PC业务越占全球市场的8%,一下跃居为世界第三电脑制造商。

IBM将持有联想集团约19%的股份。

收购优势对于联想而言,可以利用IBM在国际上的资源,打进国际化市场。

而又由于IBM在国际上的名气,使得Lenovo这个牌子在国外也在沉默中爆发了。

对于IBM而言,抛售其PC业务使其脱离了亏损的尴尬局面,而且又找到了接手其PC业务的公司,使其影响力在市场上依旧不减。

联想此次收购IBM PC业务可谓是蛇吞象,无论是在销售队伍还是在产品研发上都存在着很大的挑战。

在并购的3年时间里,联想的销售额逐渐增加,然而,就在联想对此次整合看起来<a name=baidusnap0></a>一帆</B>风顺之时,2008年,联想业绩出现明显下滑,利润出现大幅亏损。

联想并购IBM案例分析作业

联想并购IBM案例分析作业

(二)联想国际化战略的要求
• 在中国PC市场上,联想2000年左右已经达 到30%的市场份额,但是如果再往上提高 一个百分点,联想都会付出巨大的代价。 联想决定充分发挥在PC领域的特长,通过 走国际化的道路寻求发展。
(三)追求协同效应
• 联想收购IBM PCD后,将形成全球仅次 于戴尔、惠普的第三大PC企业,全年营 业额将达到130亿美元,销售个人计算机 达到1400万台。届时将会在产品、市场、 技术、运营等各个方面产生巨大的协同效 应。
联想并购IBM对于双方的益处
联想
• 得到了国际市场的销售渠道; 可以吸收和利用IBM在笔记 本上的技术;提升自身品牌 形象;合并后的联想有望跻 身世界一流PC制造商; • 这次交易使得联想从一家土 生土长的中国公司一跃成为 了全球性的PC厂商。 正如IDC国际业务副总裁 Phillipe de Marcillac对此发 表的评论说:“联想得到了它 一直梦寐以求的国际厂商地 位。
2003财年收入96亿美元亏损258亿美元全球pc市场上ibm以52的市场占有率排在戴尔和惠普之后位居第三2004年12月8日联想斥资125亿美元联想收购ibmpcd的最终交易代价为约8亿美元现金及价值45亿美元的联想股份购入ibm的全部pc个人电脑业务收购完成之后占全球pc市场份额第9位的联想一跃升至第3位仅次于戴尔和惠普而新公司成立之后总部将迁往纽约
二、联想并购IBM的动因分析
• 联想收购IBM PCD的动因主要来自联想自 身发展战略的需要、国际化战略的需要以 及追求巨大的协同效应等方面。
• (一)联想发展战略的需要
• 2003年,联想做出新的重大战略调整,决 定重新回归PC主业,确立个人计算机业务 及相关业务作为集团的核心业务来发展, 并出售全部的IT服务和IT咨询业务。然而, 03/04财年的营业额由02/03财年的202亿港 元提高到231亿港元,而利润却由0.7亿港 元微降到0.2亿港元。在国内联想面临着戴 尔、惠普全球最大的两个厂商及国内众多 中小品牌的激烈竞争,营业额、利润的停 滞不前,严重困扰着一直追求发展的联想 管理层。如何突破PC业务发展的瓶颈做精 做大,成了联想管理层首要考虑的问题。

2004年联想并购IBM案例分析.doc

2004年联想并购IBM案例分析.doc

2004年联想并购IBM案例分析第三组组员:张明李璐孙兰2004年联想并购IBM案例介绍:2004年12月8日,联想集团与美国巨人IBM共同签署了双方酝酿达13个月之久的转让协议:联想将斥资12.5亿美元购入IBM的全部PC(个人电脑)业务。

收购完成之后,占全球PC市场份额第九位的联想一跃升至第三位,仅次于戴尔和惠普,而新公司成立之后,总部将迁往纽约。

一夜之间,中关村土生土长的联想集团成功登陆美利坚,拥有了庞大的国际采购、运营和销售平台。

或许这种反差过于夺目,业界立刻出现了基调完全相反的激烈评论。

誉之者称其雄才大略,毁之者则谓之啼笑姻缘。

“这是中国企业难以拒绝的机会,但同时风险巨大。

”相较之下,联想掌门人柳传志的表态则道出了这一交易的实质:一场收益与风险并存的豪赌。

一并购背景:IBM:是全球最大的信息技术和业务解决方案公司,目前拥有全球雇员31万人之多,业务遍及160多个国家和地区。

截至2004年,IBM公司的全球营业收入达到965亿美元。

联想集团:其全球员工总数为19000多名。

并在中国北京和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的罗利分设两个主要运营中心:公司的研发中心分布在中国的北京、深圳、厦门、成都和上海,日本的东京以及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的罗利。

经过20多年来的发展,联想登上了中国IT业的顶峰,截至2004年,联想已连续八年占据中国市场份额第一的位置。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IBM就进行了战略转型,为集团客户提供IT服务业务成了IBM 新的利润增长点。

鉴于戴尔、惠普在商用台式机和笔记本电脑上积极的价格策略已经严重影响到了IBM个人电脑的销售。

2002年,IBM公司将硬盘业务卖给了日立公司,将PC制造业务卖给了Sanmina-SCI公司,个人电脑逐渐退出IBM的生产领域。

IBM的个人电脑业务占其总销售额的10%,但利润非常低,对公司每股赢利贡献率不到1%。

放弃低利润的硬件业务,走出无利可图的PC市场,在利润颇丰的服务器、软件和服务业务中投入更多的精力,正是IBM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萨姆·帕米萨诺接过帅印后一直奉行的策略。

联想收购IBMpc业务案例分析(5篇)

联想收购IBMpc业务案例分析(5篇)

联想收购IBMpc业务案例分析(5篇)第一篇:联想收购IBM pc业务案例分析联想收购IBM pc业务案例分析事件:2004年12月8日,中国最大的电脑制造商,在中国个人电脑市场占有30%市场份额的联想集团,以12.5亿美元的价格并购了IBM 的全球个人电脑业务,包括台式机和笔记本电脑以及个人电脑业务相关的研发中心、制造工厂、全球经销网络和服务中心。

新联想将在5年内无偿使用IBM的品牌,并永久保留使用全球著名的“think”商标的权利。

联想收购的动机:一、国内个人计算机市场遭遇瓶颈。

国外厂商的进入,国内个人电脑市场容量虽然增加,但是随着竞争的加剧和PC产业的成熟,售价逐渐降低,并且幅度很大,利润空间大幅降低。

二、国际化发展的抱负,并购成为联想国际化路径的首选联想在20世纪90年代就有国际化的品牌的发展思路,但是树立品牌,打通渠道靠一己之力很难。

三、发展品牌、技术、营销渠道的需要联想缺乏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在全球市场上品牌认知度不高,缺乏销售渠道。

而IBM拥有覆盖全球的强大品牌知名度、世界领先的研发能力以及庞大分销和销售网络。

四、联想商誉的增加大于收购成本。

并购企业购买目标企业时,必须考虑当时目标企业的全部重置成本与该企业股票市场价格总额的大小,如果前者大于后者,并购可能性大。

对于联想而言,完全凭借自身力量要打造IBM这样一个品牌,资金和时间上的成本不可预计。

IBM公司动机:一、IBM面临危机全球计算机需求量出现下滑,经济萧条导致企业开支缩减,IBM增长率下降。

二、PC业务拖累IBM的整体业绩IBM的服务业务收入金额和占比在1994-2004年间成上升趋势,软件业务占总收入的比例维持在15%-18%之间,且利润贡献率达33%,但PC业务2001-2004年上半年期间累计亏损9.65亿美元。

三、IBM战略要求IBM的市场战略已经与PC业务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

IBM要全力争夺的是IT服务以及服务器等高技术含量、高利润高附加值的领域。

(完整版)案例一联想收购IBMPC业务

(完整版)案例一联想收购IBMPC业务

(完整版)案例⼀联想收购IBMPC业务案例⼀联想收购IBM PC 业务⼀、并购相关⽅⾯介绍(⼀)并购双⽅介绍(1)联想集团主要业务为在中国⽣产和销售台式电脑、笔记本、⼿机、服务器和外设产品。

总部位于中国北京。

在惠阳、北京和上海设有PC ⽣产基地,年产量约500 万台;在厦门设有⼿机⽣产基地。

在北京、深圳和上海设有研发中⼼。

在中国拥有庞⼤的PC 分销⽹络,包括约 4 ,400家零售店。

员⼯总数:10 000 。

(2) IBM 的PC 事业部主要从事笔记本和台式电脑⽣产和销售。

总部设于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罗利市。

在北卡罗来纳州罗利和⽇本⼤和设有研发中⼼。

约9 500 名员⼯。

(⼆)联想并购IBM的PC业务的详细内容收购时间:2004年12 ⽉8 ⽇⾄2005 年 5 ⽉ 1⽇。

收购⾦额:实际交易价格为17.5 亿美元,其中含 6.5 亿美元现⾦、 6 亿股票以及 5 亿的债务。

收购形式:在股份收购上,联想会以每股 2.675 港元,向IBM 发⾏包括8.21 亿股新股,及9.216 亿股⽆投票权的股份。

IBM在全球范围的笔记本及台式机业务及相关业务,包括客户、分销、经销和直销渠道;“Think ”品牌及相关专利、IBM深圳合资公司(不包括其X系列⽣产线);以及位于⼤和(⽇本)和罗利(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研发中⼼。

收购后规模:本次收购完成后,联想将成为全球第三⼤PC ⼚商,年收⼊规模约120 亿进⼊世界500 强企业。

IBM⾼管沃德出任联想集团CEO,杨元庆改任董事长,柳传志退居幕后。

公司分布:联想总部设在美国纽约,员⼯总数达19000⼈,主要⽣产基地在中国。

股权结构:中⽅股东、联想控股将拥有联想集团45%左右的股份,IBM 公司将拥有18.5%左右的股份(如下图)。

⼆、并购背景与动因(⼀)联想集团收购IBM的PC业务的背景与动因在上世纪末的时候,联想具体的远期⽬标是在2010年之前以⼀个⾼技术企业的形象进⼊世界500强最⼤企业之中。

联想并购IBM案例分析

联想并购IBM案例分析

渠道与销售网络
IBM在全球范围内的销售渠道和 客户关系网络为联想提供了拓展 市场的机会,有助于提高销售额 和市场份额。
并购的风险与挑战
1 2 3
文化差异
联想与IBM在企业文化、管理风格等方面存在较 大差异,可能导致员工流失、管理混乱等问题。
业务整合难度
并购后两家公司的业务整合面临诸多困难,如产 品线重叠、渠道冲突等,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资 源解决。
01
企业形象提升
并购IBM使联想的企业形象得到提升, 增强了消费者对联想品牌的信任度。
02
03
客户基础扩大
联想通过并购IBM,成功吸引了更多企 业级客户,扩大了客户基础。
技术创新与产品升级
研发投入增加
联想并购IBM后,加大了在技术创新和研发方面 的投入,推出了一系列新产品。
技术整合
联想将IBM的技术与自身技术进行整合,提高了 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
03 并购结果
CHAPTER
财务表现
营收增长
联想并购IBM后,公司营收实现稳步增长,市 场份额扩大。
利润提升
通过优化运营和降低成本,联想实现了利润的 显著提升。
财务结构改善
联想通过并购IBM,优化了自身的财务结构,降低了财务风险。
市场地位提升
全球市场份额扩大
并购IBM后,联想在全球PC市场的份额进一步扩大,成 为全球领先的PC制造商。
并购动因
拓展全球业务 联想希望通过并购IBM,快速进 入国际市场,提升全球市场份额 和品牌影响力。
提高竞争力 通过并购IBM,联想可以获得更 多的市场份额和技术资源,提高 自身在全球个人电脑和IT服务市 场的竞争力。
技术整合 联想希望获取IBM在高端服务器、 存储、软件和云计算等领域的技 术和知识产权,提升自身技术实 力和创新能力。

联想收购IBM案例分析

联想收购IBM案例分析

联想收购IBM PC案例分析报告一、案例介绍:2004年12月8日,联想集团与美国巨人IBM共同签署了双方酝酿达13个月之久的转让协议:联想将斥资12.5亿美元购入IBM的全部PC(个人电脑)业务。

2005年5月1日—联想集团有限公司与IBM对外宣布,联想完成了对IBM全球个人电脑业务的收购。

收购完成之后,占全球PC市场份额第九位的联想一跃升至第三位,仅次于戴尔和惠普,而新公司成立之后,总部将迁往纽约。

一夜之间,中关村土生土长的联想集团成功登陆美利坚,拥有了庞大的国际采购、运营和销售平台。

或许这种反差过于夺目,业界立刻出现了基调完全相反的激烈评论。

誉之者称其雄才大略,毁之者则谓之啼笑姻缘。

“这是中国企业难以拒绝的机会,但同时风险巨大。

”相较之下,联想掌门人柳传志的表态则道出了这一交易的实质:一场收益与风险并存的豪赌。

二、并购双方的背景(一)IBM公司背景:IBM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国际商业机器公司,或万国商业机器公司的简称。

总公司在纽约州阿蒙克市,1911年创立于美国,是全球最大的信息技术和业务解决方案公司,目前拥有全球雇员30多万人,业务遍及160多个国家和地区.世界最大信息工业跨国公司。

目前拥有全球雇员30多万人,业务遍及160多个国家和地区。

2000年IBM公司全球营业收入达到880多亿美元。

在全球超级计算机五百强最新派民众位居榜首。

2006年,IBM 公司的全球营业收入达到 914亿美元。

该公司创立时的主要业务为商用打字机,及后转为文字处理机,然后到计算机和有关的服务。

1、IBM PCD(个人电脑事业部)背景简介主要从事笔记本和台式电脑生产和销售,总部设于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罗利市在北卡罗来纳州罗利和日本大和设有研发中心,约9,500名员工2、财务表现2003财年收入为96亿美元2004年第三季度概况:IBM个人电脑事业部在世界各地的销量和收入均有所增长;IBM笔记本电脑出货量最高季度;IBM笔记本电脑销出货量连续第二个季度创历史新高;IBM笔记本电脑销量出货量持续8个季度增长3、市场地位根据IDC调查报告:商用笔记本市场:110亿美元(IBM份额:14%)商用台式机市场:168亿美元(IBM份额:8%)商用客户市场:278亿美元(IBM份额:11%)在中国和亚太市场商用笔记本收入第一,中国同比增长29%,亚太同比增长19%。

联想并购IBM案例分析(作业)

联想并购IBM案例分析(作业)

联想并购IBM案例分析(作业)联想收购IBM案例分析(20101339006王叶财务管理)案例介绍:2004年12月8日,在中国个人电脑市场占有近30%市场份额的联想集团宣布,以12.5 亿美元的现金和股票收购知名品牌IBM的全球台式电脑和笔记本业务,及5亿美元的净负债转到联想名下,交易总额达到17.5亿美元。

届时,IBM将持有联想集团18.9%的股份,成为联想的第二大股东。

此次联想收购IBM全球PC业务,将组建起继戴尔、惠普之后的世界第三大个人电脑厂商,并意味着联想的个人电脑年出货量将达1190万台,销售额将达120亿美元,从而使联想在目前个人电脑业务规模基础上增长4倍。

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交易,将对全球PC业产生深远的影响。

一、收购动因对于IBM而言,卖掉PC业务的动机主要有以下几个:1、PC产业已经度过了它的黄金时期,就在04年底,Gartner发布了警示,从2005年开始,全球PC市场将进入为时3年的低迷时期。

由于PC制造商标准化自己的部件,从网络端口到键盘,今天几乎所有的电脑都是用同样组件制造并按同一方式工作的,一些相互竞争的品牌有时是在同一亚洲工厂中制造出来的。

因此,公司从单一制造商那里购买设备已经变得不太重要,价格战随之爆发。

IBM公司继续留在资本集约和高度风险的PC产业中再也没有什么意义了。

实际上,IBM 公司多年来一直在撤退。

在1999年,IBM公司停止在零售商店中销售电脑。

2002年,公司外包了大量的PC制造业务。

并购前,IBM 公司在北卡罗莱纳的Raleigh的PC业务集中地仅有2000名员工,还不到公司员工的1%。

2、IBM的PC业务连年亏损,已失去金字招牌的光彩,变成了一个沉重的包袱。

IBM于1981年率先打开个人电脑市场,直到1994年之前,IBM一直是个人电脑领域的领头羊。

但从那以后,个人电脑销售额不断下滑,亏损有增无减。

到1998年,个人电脑业务的亏损达到了9.92亿美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联想收购IBM PC案例分析报告一、案例介绍:2004年12月8日,联想集团与美国巨人IBM共同签署了双方酝酿达13个月之久的转让协议:联想将斥资12.5亿美元购入IBM的全部PC(个人电脑)业务。

2005年5月1日—联想集团有限公司与IBM对外宣布,联想完成了对IBM全球个人电脑业务的收购。

收购完成之后,占全球PC市场份额第九位的联想一跃升至第三位,仅次于戴尔和惠普,而新公司成立之后,总部将迁往纽约。

一夜之间,中关村土生土长的联想集团成功登陆美利坚,拥有了庞大的国际采购、运营和销售平台。

或许这种反差过于夺目,业界立刻出现了基调完全相反的激烈评论。

誉之者称其雄才大略,毁之者则谓之啼笑姻缘。

“这是中国企业难以拒绝的机会,但同时风险巨大。

”相较之下,联想掌门人柳传志的表态则道出了这一交易的实质:一场收益与风险并存的豪赌。

二、并购双方的背景(一)IBM公司背景:IBM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国际商业机器公司,或万国商业机器公司的简称。

总公司在纽约州阿蒙克市,1911年创立于美国,是全球最大的信息技术和业务解决方案公司,目前拥有全球雇员30多万人,业务遍及160多个国家和地区.世界最大信息工业跨国公司。

目前拥有全球雇员30多万人,业务遍及160多个国家和地区。

2000年IBM公司全球营业收入达到880多亿美元。

在全球超级计算机五百强最新派民众位居榜首。

2006年,IBM 公司的全球营业收入达到 914亿美元。

该公司创立时的主要业务为商用打字机,及后转为文字处理机,然后到计算机和有关的服务。

1、IBM PCD(个人电脑事业部)背景简介主要从事笔记本和台式电脑生产和销售,总部设于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罗利市在北卡罗来纳州罗利和日本大和设有研发中心,约9,500名员工2、财务表现2003财年收入为96亿美元2004年第三季度概况:IBM个人电脑事业部在世界各地的销量和收入均有所增长;IBM笔记本电脑出货量最高季度;IBM笔记本电脑销出货量连续第二个季度创历史新高;IBM笔记本电脑销量出货量持续8个季度增长3、市场地位根据IDC调查报告:商用笔记本市场:110亿美元(IBM份额:14%)商用台式机市场:168亿美元(IBM份额:8%)商用客户市场:278亿美元(IBM份额:11%)在中国和亚太市场商用笔记本收入第一,中国同比增长29%,亚太同比增长19%。

自2000年以来,在中国市场的商用笔记本收入持续高居首位。

成为中国发展最快的PC商,商用PC出货量同比增长45%。

商用PC出货量世界第三位(同比增长19%;整个行业增长16%);面向大企业的商用PC出货量世界第三位(同比增长20%;整个行业增长19%);面向中小企业的商用PC出货量世界第三位(同比增长18%;整个行业增长16%);1994年以来,IBM一直在中国市场上占有领先地位,年复合增长率33%4、IBM大事记1981:推出首款个人电脑1986:推出首款笔记本电脑1992:推出ThinkPad,ThinkPad是市场首款拥有10.4英寸彩色屏的笔记本产品1999:宣布退出零售业2000:ThinkPad笔记本电脑出货量达到1,000万台2001:推出市场首款拥有安全芯片的笔记本电脑,是行业首款获得可信赖运算平台联盟(一个制定数据安全标准的行业组织)认证的笔记本电脑。

2003:ThinkPad笔记本电脑出货量达到2,000万台2004:PC出货量达到1亿台(包括台式机和笔记本)5、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IBM就进行了战略转型,为集团客户提供IT服务业务成了IBM新的利润增长点。

鉴于戴尔、惠普在商用台式机和笔记本电脑上积极的价格策略已经严重影响到了IBM个人电脑的销售。

2002年,IBM公司将硬盘业务卖给了日立公司,将PC制造业务卖给了Sanmina-SCI公司,个人电脑逐渐退出IBM的生产领域。

前IBM的个人电脑业务占其总销售额的10%,但利润非常低,对公司每股赢利贡献率不到1%。

放弃低利润的硬件业务,走出无利可图的PC市场,在利润颇丰的服务器、软件和服务业务中投入更多的精力。

(二)联想集团背景介绍联想集团(lenovo) 成立于1984年。

公司主要生产台式电脑、服务器、笔记本电脑、打印机、掌上电脑、主机板、手机等电子产品。

公司介绍:全球PC领军企业,与神州数码、联想投资、弘毅投资、融科智地共同组成联想控股。

1996年开始,联想电脑销量位居中国国内市场首位。

1、企业发展历程与重大事项1)1984 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新技术发展公司成立2)1985 公司成立后推出第一款具有联想功能的汉卡产品3)1988 香港联想成立,吹响了中国企业进军海外的号角4)1989 联想集团公司正式成立5)1990 联想开始生产及供应联想品牌个人电脑6)1994 联想在香港成功上市,联想品牌亮相海外财经市场7)1996年,联想电脑首次超越国外品牌,在国内市场占有率达第一。

8)2002年,联想成功推出万亿次计算机,技术创新大会展现关联应用技术战略。

9)2003年4月,联想集团在北京正式对外宣布启用集团新标识“lenovo联想”10)2004年3月,联想集团作为第一家中国企业签约成为国际奥委会(IOC)的全球合作伙伴。

11)2004年12月8日,联想签约收购IBM个人计算机业务。

12)联想集团2010/11财年第一季度业绩报告中显示:联想全球市场份额首达双位数(10.2%)。

13)2011年1月联想与日本NEC公司成立合资公司,共同组建日本电脑市场上最大的个人电脑集团。

2、在国外市场进展缓慢,而在国内市场又面临激烈竞争,这是联想以及很多中国企业所面临的困境。

联想在创新方面乏善可陈,该公司此前的主要战略就是跟随行业标准的制定者——芯片巨头英特尔以及软件霸主微软。

前不久,联想开始面向收入较低的中国农村地区销售采用AMD处理器的低价电脑.在成本结构方面,联想距离戴尔等国际巨头也存在一定的差距。

联想最新一个季度的库存周期为22.7天,而戴尔中国部门的库存周期仅为4天。

由于PC组件的价格下调速度很快,因此对于PC厂商而言缩短库存周期至关重要.此外,联想的领导者在国际经验方面仍然有一定欠缺。

目前联想只有3%的营收来自于中国以外的地区,其中主要是东南亚地区。

因此,联想收购IBM的PC部门后无论是国际市场上的影响力还是在欧美市场的后勤保障和供应链都将大大提升。

三、动因分析(一)IBM出售PCD动因分析1981年,是IBM 开创了个人电脑市场,并成为行业领头羊。

但随着戴尔和惠普的崛起,IBM 电脑PC 销售额不断下滑,连年亏损,在1998 年PC 部门的亏损额就已达到了9.92 亿美元。

以前赖以成名的旗帜性业务如今已日薄西山,成了阻碍公司发展的包袱。

而对于IBM 的管理层而言,竞争激烈、技术含量相对较低的PC 业务早已成了食之无味的“鸡肋”,他们所着眼的是计算机服务、软件、服务器与存储以及计算机芯片等技术含量更高、盈利能力更强的高端市场,就像他们若干年前为天下先,开发出多款经典个人电脑,从而成为行业巨擘一样。

这从他们收购普华咨询,因而拥有世界上最大的IT 咨询服务部门的举措上就可清晰看出IBM 正从一个传统意义上的PC 制造销售厂家向高端IT 咨询服务提供商蝶变的轨迹。

所以,卖掉PC业务,卸下包袱,获得现金,轻装上阵,集中资源发展服务器及IT 服务等高利润业务,重新在另外一个高端领域抢占制高点,正是IBM 蓄谋已久的。

刚好碰上了多元未果、重拾PC业务的联想。

1.发展过程中PC业务在总收入和利润比例逐年下降图表 12.业务对该公司利润贡献率低:摩根斯丹利调查,IBM的PC业务对该公司的每股盈利贡献率不足1%。

3.PC业务成本过高图表二展示了2003年IBM PC部门的盈利情况,因此我们从表中可见PCD相对于其他部门来说为一个成本巨大,利润不高的部门,并且已经逐渐转型为劳动密集型产业。

而转战中国,利用中国劳动报酬较低,成本较低的优势,能降低成本,更适合IBM的PC业务发展。

IBM pc部门总收入和亏损单位:百万美元4、IBM、联想整合方向差异IBM: 大量投资进行研究、发展、开发,再透过用服务的手段来帮助客户追求更高的附加价值,为股东产生价值。

联想:用经济规模,用量,用更有效率的经营模式来帮助股东产生价值5、塑造第二品牌PC业务全球竞争日趋激烈,由于IBM定位以商务为主,所以虽为PC鼻祖,但市场份额大不如DELL、惠普这种定位较低的生产商,如图表3所示,IBM在1999年以后,销量一直位于全球第三,并且从1999-2004差距逐年拉大,如2004年,其市场份额与DELL、HP差距高达10%。

面对此种市场份额的巨大差异,我们并不认为IBM出售其PC业务是想急于甩掉PC这个大包袱,PC市场仍然具有良好前景。

媒体报道上充斥着的“联想收购”也好,“IBM出售”也罢,实际上这种用词掩盖了IBM并没有彻底甩手的真相,恰恰相反,联想和IBM都强调双方成为了更为紧密的合作伙伴。

虽然IBM卖出了PCD事业部,但却因此握有联想18.9%的股份。

此外联想CFO马雪征承认,联想所以能以如此低廉价格拿到IBM PC业务,实际上是附加了很多条件,由此可见IBM对PC的控制力不是减弱了而是大大的加强了。

(二)联想收购IBM动因分析联想的发展轨迹同IBM 有些相似之处,同样是以PC 制造起家,在20世纪90年代,联想在中国PC 市场独领风骚。

但随着中国市场开放,同样是戴尔等P C 国际厂商的进入使得联想的PC 业务盛极而衰,风光不再,如今20% 的国内市场占有率已近极致,同IBM一样,联想的PC业务也到了瓶颈阶段。

联想也曾尝试过在PC 以外另觅天地,2002 年12 月,联想技术创新大会取得了圆满的成功。

大会上,联想首次面向世界IT 业同行全面展现了自己的技术规划与风貌——关联应用技术战略,这个宏伟规划使联想的战略走向了产业链多元化,前端、后台、社会信息服务无所不包。

但是,表面上风光一时的多元化战略并未能为联想带来实实在在的发展业绩,联想的转型也虎头蛇尾地于无奈中悻悻收场,而重新审时度势,来到原点,回归P C业务。

对于联想而言,国内的市场已无太大的发展空间,连续恶性的价格战已经将P C 行业的利润率压榨得越来越薄,如果想在P C 业务上获得更大的空间,攫取新的利润增长点,走出国门势在必行。

在收购IBM PC 业务之前,联想只有大约3% 的收入来自于国外,而且主要是东南亚国家。

如果想充分打入欧美市场,仅靠一己之力,树立品牌,打通渠道,无疑是得不偿失的。

而借并购IBM 之机,首先可以借助I B M 的品牌提升国际地位和形象;其次可以获得IBM 的研发和技术优势;再次渠道和销售体系也将为联想的国际化步伐在一定程度上铺设好道路;第四,可以更好地学习国际先进的管理经验和市场运作能力;这对于一心想走国际化路线的联想而言,的确是无出其右的选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