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述鸦片战争前清代的行政机构

合集下载

清朝治理架构

清朝治理架构

清朝治理架构
清朝治理架构指的是清朝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组织架构体系。

清朝建立于1644年,从建立到灭亡共达267年,期间经历了多次改革和变革,治理架构也随之不断变化。

在政治方面,清朝的治理架构主要分为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两个层级。

中央政府由皇帝、内阁、六部、都察院、东厂等组成,主管国家大政方针。

地方政府则由巡抚、布政使、按察使等组成,主要负责地方行政和司法事务。

在军事方面,清朝的治理架构主要由八旗制度和镇压机构组成。

八旗制度是清朝的主要军事组织形式,分为红、黄、蓝、白、镶黄、镶白、镶蓝、镶红八个旗。

镇压机构则是专门用于维护社会稳定和打击反抗势力的特殊军事组织。

在经济方面,清朝的治理架构主要由户部、礼部、工部、兵部等组成。

户部主管财政,礼部主管礼仪,工部主管工程建设,兵部主管军事装备等。

在文化方面,清朝的治理架构主要由礼部和各级学府组成。

礼部主管文化教育、科举考试等事务,而各级学府则分为府学、州学、县学等多个层级,负责普及教育和选拔人才。

总的来说,清朝的治理架构体系十分完备,能够有效实现对国家各个领域的管理与统治。

- 1 -。

清朝中央政权机构

清朝中央政权机构

清朝中央政权机构(一)内阁。

内阁是清朝中央的最高行政机构。

入关前已有雏形。

随着满洲贵族力量的壮大,要求相应的文官政治的强化,清太宗皇太极天聪二年(1628年)设立文馆,由儒臣分值。

天聪十年,改文馆为内国史院、内秘书院、内弘文院,合称内三院,或称内院。

顺治十五年,(1658年),改内三院为内阁。

其后仍有调整,其员额也有变化,一般来讲,内阁设大学士满、汉各二人,协办大学士满、汉各一人,学士满六人,汉四人。

内阁的职责一如明朝,但由于它的一些重要事务分与后来所设的南书房和军机处,因此其实际权力比明代要小。

阁臣虽有草拟诏旨之责,但只是秉承皇帝的意志。

(二)议政王大臣会议这是清朝特设的中枢权力机构,是氏族军事民主制的残留。

清代内阁只是名义上的最高行政机关,而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后来的军机处才是真正的最高权力机构。

清入关前,凡军国大政皆交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

入关后,这一传统被继承下来 。

议政王大臣会议由满族上层贵族组成,也称“国议”(或公议),权力很大,“诸王大臣佥议既定,虽至尊无如之何”。

这种满族贵族专制的形式,不仅和欲独揽大权的皇帝相抵触,而且也不利于清政权进一步争取各族特别是汉族官僚的支持。

加之后来议政王大臣“半皆贵胄世爵,不谙世务”的实际情形,所以,康熙时又在宫内设南书房,简选才品兼优的词臣充任,皇帝特诏密旨多命南书房撰拟,从而削弱了内阁和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

(三)军机处雍正帝(即清世宗)即位后,对诸王的军政权力进一步加以限制和剥夺。

首先,收回了他们的军权。

清初时,八旗中除上三旗(包括正黄、镶黄、正白)归皇帝直接统率外,下五旗(包括正红、镶红、镶白、正蓝、镶蓝)仍由诸王旗主统领。

诸王旗主凭借其掌管的军事实力,参预军政大事。

雍正帝收回他们对下五旗的统属权,使其失去了与皇帝相抗衡的能力。

其次,雍正七年(1729年)为方便及时处理西北地与准部的作战军务,始设军需房(或称设军机房),以亲王、大臣充任。

雍正八年,设立军机处。

清朝机构设置及职能

清朝机构设置及职能

清朝机构设置及职能一、清朝的机构设置1、政府机构(1)朝廷:清朝的朝廷也称皇庭、国府、国台,是最高权力机关,下辖大学、司法院、兵部等。

(2)廷院:是清朝朝廷临时闭朝商议大事及审议文书的机构,由皇帝主持,定期召开讨论事务或发布文书新政。

(3)政府机构:清朝有八个主要机构,分别为监察署、衙门、六部、赏罚司、太常司、六司、户部、工部。

二、清朝的职能1、衙门(1)衙门是清朝的司法机构,主要负责司法事务,包括检查违反法令的行为,裁定刑罚等。

(2)衙门设有“钦犯处”,负责审理案件;“御史台”,负责统计人口及收缴财物;“左右司”,主要负责宫廷供职人员领官及赏罚等事。

2、六部(1)六部是清朝的行政机构,负责掌管全国的文化、内政、国防、社会治理、经济发展等事务。

主要部门有教育司、兵部、户部、刑部、礼部、工部。

(2)六部设有“内务府”,负责全国的宗法管理,如巡抚、判官等;“太子公署”,负责皇太子的教育及官员任免管理;“内advice司”,负责审理百官及涉及皇室成员案件等。

3、赏罚司(1)赏罚司负责审查各级官官及部门的荣誉赏罚事项,比如奖赏、贬谪,以及官府appointment官员。

(2)赏罚司设有“后台”,负责审核上妃和御前供职人员,及其它宫廷过节庆祝、活动、财产管理等事务。

4、太常司(1)太常司负责参与朝廷大政决策,绝对听从皇帝的旨意,决定闹市的事项。

(2)太常司设有“竹简司”,负责皇室内部的经费,审批、保管文书和档案,以及管理官宦及太师等职位,及审定重大文书政策及工作计划。

5、工部(1)工部负责向朝廷提建议,协调各部门,管理全国各类经济及商业活动。

工部设有“商利司”,负责对全国商业活动进行调控和监督;“典籍司”,负责管理细则、政令及拍卖、租借等各类文书;“进梁司”,负责整理全国的金银、货物、工程的相关资料。

清朝机构设置

清朝机构设置

清朝机构设置清朝机构设置中央通政司:相当于中央办公厅,负责协调政务,正三品国子监:主管教育,国子监的最高长官称祭酒,满汉各一,从四品钦天监:负责时宪、历法、地理变化等等,有点类似中科院一类的机构,正五品国史馆:总裁满汉各一,正三品三院分为理藩院、都察院、翰林院理藩院:掌管外交;为正一品都察院:掌管言官监事;从一品翰林院:相当于皇帝的秘书局,不过头上有个文渊阁,混好了直接升大学士,因此也是个好地方;从一品六部六部排序为吏、兵、礼、户、刑、工,六部尚书都是一汉一满,侍郎一共四个,也是满汉各一半六部尚书为从一品,侍郎为正二品吏部:主管官员升迁、考核兵部:主管军队、军令礼部:主管外交、祭祀、郊迎、科考户部:主管财政刑部:主管刑狱工部:主管土木建设兴修水利所以又称水部五寺分为大理寺,太常寺,光禄寺,太仆寺,鸿胪寺大理寺:为五寺之首,主管平反、审核寺卿满汉各一,均为正三品光禄寺:主管祭祀的饮宴寺卿满员从三品,汉四品太常寺:主管祭祀的祭品、仓库、以及祝祷文寺卿满汉各一,均正三品太仆寺:是执掌祭祀时候的仪式寺卿为正三品鸿胪寺:是执掌祭祀时候纠正不妥当的地方寺卿为正三品三府分为宗人府,内务府,詹事府宗人府﹕主管皇族、宗族的事务,包括满、蒙八旗的事务。

亲王在宗人府任职,军机处行走的满大臣也会兼职。

宗人府的权力很大,对关外老满洲八旗有直接的节制权,八旗内官员的升迁调贬也是由宗人府的主事们议定草案之后再行实施的。

内务府﹕由原来的十三衙门改编而成,负责皇城、皇庄、园子(指三海、畅春园和后来的圆明园、热河离宫)的物资调度、人事升迁、以及禁军、宦官、宫女等。

通常上书房(内阁)大臣和得皇帝宠信的大臣,常常会兼内务府总管或者副总管的职务。

詹事府﹕堂官称为正詹事和少詹事,又称正詹、少詹下设左右春坊,职属为左右赞善,从六品;再上为左右中允,正六品;再上为庶子,从五品。

地方总督,总督若干省军政事务,如两江总督,两广总督、直隶总督等等。

清朝机构设置

清朝机构设置

清朝机构设置?中央通政司:相当于中央办公厅,负责协调政务,正三品国子监:主管教育,国子监的最高长官称祭酒,满汉各一,从四品钦天监:负责时宪、历法、地理变化等等,有点类似中科院一类的机构,正五品国史馆:总裁满汉各一,正三品三院分为理藩院、都察院、翰林院理藩院:掌管外交;为正一品都察院:掌管言官监事;从一品翰林院:相当于皇帝的秘书局,不过头上有个文渊阁,混好了直接升大学士,因此也是个好地方;从一品六部六部排序为吏、兵、礼、户、刑、工,六部尚书都是一汉一满,侍郎一共四个,也是满汉各一半六部尚书为从一品,侍郎为正二品吏部:主管官员升迁、考核兵部:主管军队、军令礼部:主管外交、祭祀、郊迎、科考户部:主管财政刑部:主管刑狱工部:主管土木建设兴修水利所以又称水部五寺分为大理寺,太常寺,光禄寺,太仆寺,鸿胪寺大理寺:为五寺之首,主管平反、审核寺卿满汉各一,均为正三品光禄寺:主管祭祀的饮宴寺卿满员从三品,汉四品太常寺:主管祭祀的祭品、仓库、以及祝祷文寺卿满汉各一,均正三品太仆寺:是执掌祭祀时候的仪式寺卿为正三品鸿胪寺:是执掌祭祀时候纠正不妥当的地方寺卿为正三品三府分为宗人府,内务府,詹事府宗人府﹕主管皇族、宗族的事务,包括满、蒙八旗的事务。

亲王在宗人府任职,军机处行走的满大臣也会兼职。

宗人府的权力很大,对关外老满洲八旗有直接的节制权,八旗内官员的升迁调贬也是由宗人府的主事们议定草案之后再行实施的。

内务府﹕由原来的十三衙门改编而成,负责皇城、皇庄、园子(指三海、畅春园和后来的圆明园、热河离宫)的物资调度、人事升迁、以及禁军、宦官、宫女等。

通常上书房(内阁)大臣和得皇帝宠信的大臣,常常会兼内务府总管或者副总管的职务。

詹事府﹕堂官称为正詹事和少詹事,又称正詹、少詹下设左右春坊,职属为左右赞善,从六品;再上为左右中允,正六品;再上为庶子,从五品。

地方总督,总督若干省军政事务,如两江总督,两广总督、直隶总督等等。

总督为正二品,又称封疆大吏河督、漕督,这是分别独立的衙门,都是正二品的官地方行政系统是由行省组成,一省的最高长官称巡抚,下辖臬司(司法)和藩司(财务),巡抚主管行政下面行政机构分别为道、府、州、县地方官制按行政和军事划分,各省最高行政长官为巡抚,最高军事长官为提督。

清朝政府都有哪些部门?

清朝政府都有哪些部门?

清朝政府都有哪些部门?
谢谢⼩秘书邀请。

明朝不设宰相、中书省,宰相的权利转移到内阁,由内阁来处理国家政务;清朝沿袭明朝传统,内阁的⾸辅⼤学⼠及协办⼤学⼠都称为中堂,即宰相的别称,但实权由军机处掌握,在军机处任职的官员称为军机⼤⾂。

①中央⾏政机构设六部:
吏部--掌管⼈事与考核
户部--掌管赋税与钱粮
礼部--掌管庆典与祭祀
兵部--掌管军队与边防
刑部--掌管刑侦与审判
⼯部--掌管⼯程与营造
与六部并⽴的中央⾏政机构还有:
⼤理寺--掌管刑狱复核
太常寺--掌宫廷礼乐宗庙祭祀事务
光禄寺--掌宫廷膳⾷
太仆寺--掌马政
鸿胪寺--掌朝会筵席礼仪
国⼦监--最⾼学府和教育⾏政管理机构
钦天监--掌观察天象,推算节⽓,制定历法
翰林院--掌编修国史、草拟有关典礼的⽂件
都察院:主掌监察、弹劾及建议机关
理藩院--处理少数民族地区事务的机构
太医院--服务于帝王皇室的医疗保健机构宗⼈府--管理皇室宗族事务
詹事府--以翰林叙进之阶,姑留以备词⾂迁转之地
内务府--掌宫廷事务
②军事系统:
清朝军队主要分⼋旗和绿营两个系统。

⼋旗⼜分京营和驻防两部分:京营中侍卫皇帝的称为亲军,驻防⼋旗驻扎于全国各重要之地。

绿营即汉兵,驻扎京师的称巡捕营,归步兵统领管辖。

③地⽅⾏政:
清沿袭明制,⼤致分省、府、县三级。

少数民族地区设专门机构管理,即⼟司,分为两种:⼀种由军事部门管辖;另⼀种是由⾏政部门管辖,设⼟知府、⼟知县,由少数民族头⼈担任。

(图⽚、资料源于⽹络,如侵权请告之,⽴马删除相关部分)。

鸦片战争的影响和原因

鸦片战争的影响和原因

政治上:鸦片战争前,大清国在政治上是实行高度集中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对内体现为压制人民,对外这体现为闭关锁国,固步自封!所谓封建专制有两层含义:专制主义是指中央权力的决策方式,具体说就是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从决策乃至行使军权、政权、财权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中央集权是指中央与地方权力分配中,全国军政财大权归属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绝对服从中央不断改革中央行政机构,特别是削弱相权,加强皇帝对中央的控制。

当时的清朝政治是比较黑暗的,百姓受到的压迫比较严重,各种税收繁杂,为了维护社会秩序,统治者支持土地兼并,导致农民没有土地,生活困难,者严重加剧了社会矛盾,极大引起人民的不满。

为官者,贪污腐化成风,官僚系统瘫痪,官官相护,鱼肉百姓的现象屡见不鲜。

在治理国家用人方面,官员的办事能力下降,整个官僚体制呈现人浮于事的局面。

政治上极为腐败,人民敢怒不敢言,深受封建专制制度的迫害,中国社会政治局面万马齐喑。

经济上:鸦片战争前,中国的经济一直是以小农经济为主体,此时的大清国在经济上是比较法发达的,其经济总量达到了世界第一,远超西方的资本主义国家。

那是的海外贸易虽因为政治因素受封,但中国的丝织品,茶具等依旧远销海外,与外国的贸易中处于顺超的状态。

受小农经济的,鸦片战争前,大清国的经济发展方式一直是自给自足为主,这种经济模式在一定程度是保护了我国的小农经济的发展,有利于维护社会的稳定,国家的安宁。

在当时,大清国甚少与外国进行贸易上的交流,外国的产品一直滞留在大清国的大门之外。

然而小农经济也是一把双刃剑,其本身具备一些无法克服的缺点,一旦受到自然灾害的影响,其经济必然受到损害。

受当时经济制度的压制,以及土地的兼并,大清国的小农经济是危机四伏!由于大清国封建制度和小农经济的影响,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迟迟没有发展起来,在经济的发展上,大清国开始逐渐与世界脱节,经济发发展不断衰退,经济实力不断下降,国家的财政不断亏空。

鸦片战争前清代政府机构

鸦片战争前清代政府机构

鸦片战争前清代政府机构鸦片战争前清代政府机构鸦片战争之前,清政府的行政机构主要有中央的行政体制,包括议政王大臣会议、内阁与军机处等形式;此外,还设有地方行政机构,成省、道、府、(州)县四级体制(一)中央行政体制议政王大臣会议议政王大臣会议是早期的中枢机构,始创于努尔哈赤。

凡有关军国大事,一般由议政王大臣会议集议,向皇帝具奏之后,再交职能部门执行。

随着皇权的日益加强,议政王大臣会议的决策权日渐被侵夺,结束于康熙时代。

内阁清朝内阁源于入关前设立的文馆,顺治十五年(1658年)正式参照明制改内三院为内阁,并开始成为名副其实的最高中枢机构。

清代内阁仿效明代,主要任务是票拟或票签。

清初官员奏事,公事共题本,私事用奏本,题本用印,奏本不用印。

票拟就是代替皇帝预约官员的题本、奏本,并将处理意见写在一张小票上呈给皇帝裁定。

南书房康熙十六年(1677年),设立南书房,又名南斋,抽调一些翰林官到南书房办事,重要的谕旨都直接命南书房撰拟,南书房实际上成为皇帝的机要秘书处,它完全是由皇帝严密控制的一个核心机要机构,随时承旨出诏行令,这使南书房“权势日崇”。

南书房广揽文士,有张英、高士奇、陈廷敬、叶方霭、王士祯、查慎行、张廷玉等,更有方苞“白衣入直南书房”。

军机处雍正年间设立军机处以后,议政王大臣会议变得有名无实,至乾隆五十六年被取消。

军机处,设军机大臣和军机章京。

军机大臣由满汉大学士、尚书等各部长官兼任,初设三人,后增至四或五人。

军机章京,作为军机大臣的副手协助处理军政要务。

军机处职权甚重,包括撰拟皇帝谕旨,处理官员奏折,办理重大狱案,侍从皇帝出巡等等,凡是国家军政要务及皇帝个人事务均在军机处的职责范围之内。

相关行政机关清朝沿袭明制设立六部,即吏、户、礼、兵、刑、工部,为国家的最高行政机关。

刑部、都察院、大理寺称为“三法司”,重大案件要有三法司会勘。

六部长官分设满汉尚书各一人,满汉侍郎各二人,实权多操于满官之手。

增设理藩院管理少数民族事务,宗人府管理皇帝宗室事务,内务府管理宫廷事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述鸦片战争前清代的行政机构
姓名:徐梦雅学号:22120326 鸦片战争之前,清政府的行政机构主要有中央的行政体制,包括议政王大臣会议、内阁与军机处等形式;此外,还设有地方行政机构,成省、道、府、(州)县四级体制(一)中央行政体制
议政王大臣会议
议政王大臣会议是早期的中枢机构,始创于努尔哈赤。

凡有关军国大事,一般由议政王大臣会议集议,向皇帝具奏之后,再交职能部门执行。

随着皇权的日益加强,议政王大臣会议的决策权日渐被侵夺,结束于康熙时代。

内阁
清朝内阁源于入关前设立的文馆,顺治十五年(1658年)正式参照明制改内三院为内阁,并开始成为名副其实的最高中枢机构。

清代内阁仿效明代,主要任务是票拟或票签。

清初官员奏事,公事共题本,私事用奏本,题本用印,奏本不用印。

票拟就是代替皇帝预约官员的题本、奏本,并将处理意见写在一张小票上呈给皇帝裁定。

南书房
康熙十六年(1677年),设立南书房,又名南斋,抽调一些翰林官到南书房办事,重要的谕旨都直接命南书房撰拟,南书房实际上成为皇帝的机要秘书处,它完全是由皇帝严密控制的一个核心机要机构,随时承旨出诏行令,这使南书房“权势日崇”。

南书房广揽文士,有张英、高士奇、陈廷敬、叶方霭、王士祯、查慎行、张廷玉等,更有方苞“白衣入直南书房”。

军机处
雍正年间设立军机处以后,议政王大臣会议变得有名无实,至乾隆五十六年被取消。

军机处,设军机大臣和军机章京。

军机大臣由满汉大学士、尚书等各部长官兼任,初设三人,后增至四或五人。

军机章京,作为军机大臣的副手协助处理军政要务。

军机处职权甚重,包括撰拟皇帝谕旨,处理官员奏折,办理重大狱案,侍从皇帝出巡等等,凡是国家军政要务及皇帝个人事务均在军机处的职责范围之内。

相关行政机关
清朝沿袭明制设立六部,即吏、户、礼、兵、刑、工部,为国家的最高行政机关。

刑部、都察院、大理寺称为“三法司”,重大案件要有三法司会勘。

六部长官分设满汉尚书各一人,满汉侍郎各二人,实权多操于满官之手。

增设理藩院管理少数民族事务,宗人府管理皇帝宗室事务,内务府管理宫廷事务。

(二)地方行政机构
地方行政机构上形成省、道、府、(州)县四级体制。

清代一般行政区通称为直省,康熙年间全国有18行省,光绪末年为23行省。

其地方行政机关为省、道、府、县4级。


省是地方最高一级的行政组织,总督和巡抚是最高军政长官,属封疆大吏。


道严格说来,并不是一个行政区,而是介于省和府之间的一级行政机构。


府的长官为知府,管理一府民、刑、财政及统辖所属州县的长官,下设同知、通判等官。

州(厅)和府本属同一级的行政单位。

但州(厅)因为分直隶州、直隶厅和散州、散厅,故直隶州、直隶厅属府一级。

州设知州,厅设同知。


州的长官方知州,厅的长官为同知或通判,县的长官为知县。

他们管理州(厅)、县的一应事务,与其他官吏相比最为接近百姓,将朝廷的政令直接贯彻到百姓之中,故习称为父母官.清廷为统治人民和监视人民,在全国实行保甲制(或称保甲法)。

它虽是城乡的一种基层组织,但不是正式的行政系统。

按规定,每十户立一牌头,十牌立一甲头,十甲立一保甲。

每户门上均悬挂一牌,上书户主姓名、丁数,并入官府册籍,以便稽查。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