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粒“读书种子”,让阅读成为一种力量
播下一粒阅读的种子

播下一粒阅读的种子一粒种子,承载着无尽的可能,它可以孕育出一棵参天大树,也可以成就一片美丽花园。
同样的道理,一本书,一篇文章,一段文字,都可以是一粒阅读的种子,被播下在人们心田,让我们一起来探讨下如何播下一粒阅读的种子。
播下一粒阅读的种子需要有一颗热爱阅读的心。
阅读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一种寻找知识,启迪思想,陶冶情操的活动。
只有热爱阅读,才能发现阅读的乐趣,也才能有动力去播下这颗种子。
当我们拥有了热爱阅读的心,自然会有种子被播下的愿望和行动。
播下一粒阅读的种子需要有一片肥沃的土壤。
阅读的土壤就是我们的内心世界,它需要有一片开阔的心灵,一颗平和的心态,一颗愿意接纳新事物的心。
在肥沃的土壤中,播下的种子才能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而如果内心世界贫瘠,心态狭隘,那么再好的种子也难以生长。
播下一粒阅读的种子需要一杆精心的播种工具。
这个播种工具就是我们的语言能力和表达能力。
通过语言的表达,把自己的思想和感悟传递给他人,让他人能够接受并理解。
只有有了良好的播种工具,我们才能将阅读的种子传播出去,让更多的人能够受益。
播下一粒阅读的种子需要有一片良好的天气。
这个天气就是我们的社会环境和人际关系。
如果我们身处的环境能够鼓励阅读,如果我们周围的人也热爱阅读,那么播种的种子自然会生长得更加茁壮。
相反,如果我们身处的环境充满负面情绪和消极氛围,那么即使有再好的播种工具和肥沃的土壤,种子也难以生长。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播下一粒阅读的种子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需要从自身的内心出发,培养一颗热爱阅读的心,有一个肥沃的内心世界,具备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还需要周围良好的社会环境和人际关系。
只有具备了这些条件,我们才能够把阅读的种子播下,让它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阅读,是一种力量,是一种修行,更是一种人生的财富。
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够从内心深处热爱阅读,从而肩负起传播阅读的使命,播下一粒精彩的阅读之种,让它在心田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河南省卷《一起做“读书种子”》阅读

河南省卷《一起做“读书种子”》阅读作者:来源:《中学生阅读·初中·中考》2019年第09期①“读书种子”一词的“发明权”,当属宋代的黄庭坚。
他在《山谷别集》中说:“四民①皆当世业②,士大夫家子弟能知忠信孝友,斯可矣,然不可令读书种子断绝,有才气者出,便当名世矣。
”②做一粒“读书种子”,让阅读成为一种力量。
推动文化传统薪火相传,可以说正是读书人的自我期许。
从“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的陶渊明,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杜甫。
再到“不是老夫朝不食。
半山绝句当朝餐”的杨万里,无不是“读书种子”的精彩写照。
读书滋养美好,心灵。
可以遇见更好的自已,看到更美的世界。
所谓“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重视读书、重视传承。
千百年来已融入中国人的血脉里,成为中国人特有的文化禀赋。
③在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中。
不少人是“读书种子”。
彭德怀带兵打仗“横刀立马”,平时非常注重学习,而且经常督促身边工作人员养成读书习惯。
他常用吕蒙“士别三日。
即更刮目相待”的故事激励大家,乐于把自己收藏的书拿出来共享。
为了检查大家是否认真读过了,彭德怀用饭粒把书中的页码粘起来,如果发现有人读书做样子,没有把粘饭粒的书页打开,他就会提出严厉的批评。
在彭德怀的关心督促下。
他身边的工作人员都养成了读书习惯,终身受益。
④“童心便有爱书癖,手指今余把笔痕。
”植物种子是有形的,延续繁衍,生生不息;“读书种子”则是无形的,在不知不觉中变化气质、增长才干,于承接弘扬中耳濡目染、潜移默化。
正因为这样,文明薪火不断发扬光大。
黄庭坚所处的北宋,上推文治、下重文教。
造就了一片孕育“读书种子”的沃土,于是就有了国学大师陈寅恪所说的“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
造极于赵宋之世”。
做一粒“读书种子”,静下心来读一点书、做一点学问,因为其中有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承袭。
对高雅生活的追求,对时代潮流的引領。
⑤“善学者尽其理,善行者究其难。
”研究植物种子的钟扬不拘泥于书本知识。
一起做“读书种子”

一起做“读书种子”读书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和知识的积累至关重要,而做“读书种子”,更是为了培养对读书的喜爱和习惯。
读书种子计划旨在给孩子们提供一个培养阅读习惯和发展阅读能力的平台。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如何做“读书种子”。
做“读书种子”要成为一种家庭文化。
父母可以给孩子树立榜样,让孩子看到家里的大人们都是爱读书的。
这样孩子会认为读书是一种正常的行为,也会自然而然地养成阅读的好习惯。
家长要给孩子提供丰富多样的书籍,让孩子有选择的权利,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
家长也可以给孩子讲述一些有趣的故事,或者邀请孩子一起阅读,互相分享感受和心得。
让孩子在家里就能感受到阅读的乐趣和价值。
做“读书种子”要给孩子一个宽松的阅读环境。
孩子应该有自己的阅读角落,在那里他们可以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书籍,安静地享受阅读。
这样孩子会感受到阅读的舒适和愉悦,从而激发继续阅读的欲望。
父母也要给孩子一些自由的时间,让他们有足够的时间去阅读和思考,而不是一味地限制孩子的时间和精力。
好的阅读环境会让孩子在家的每一个角落都可以感受到阅读的气息,从而更容易培养起孩子的阅读习惯。
做“读书种子”要给孩子一个好榜样。
父母和老师是孩子最好的榜样,他们的每一举一动都会影响到孩子。
所以父母和老师应该不断地向孩子传递阅读的积极信息和价值观念。
父母可以在孩子面前展示自己的阅读兴趣和热情,用自己的行动告诉孩子阅读是一种重要的生活方式。
老师也可以在课堂上向学生宣传阅读的重要性,或者介绍一些好书和好的阅读方法。
只有孩子看到身边的人都在读书,才会深深地了解到读书是一种正确而重要的活动。
做“读书种子”要让孩子享受到阅读的乐趣。
阅读不是一种枯燥的工作,而是一种愉悦的享受。
所以在家庭和学校都要关注孩子的阅读兴趣,让孩子有机会接触到各种类型的书籍和阅读材料。
也要注意孩子的阅读体验,尽量让他们在阅读的过程中找到快乐和满足感。
有趣的阅读体验会让孩子愿意继续阅读,从而不断提高阅读的能力和素养。
播下一粒阅读的种子

播下一粒阅读的种子阅读,是一种生活的态度,也是一种精神的追求。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可以通过各种媒介获取大量的信息,但真正能够将信息转化为知识和智慧的,还是靠阅读。
在这个时代,我们需要播下一粒阅读的种子,让它在心灵的土壤中生根发芽,长成参天大树,让我们的生活因阅读而丰富多彩。
阅读是一种习惯,也是一种享受。
当我们坐下来,静下心来看一本书的时候,我们可以感受到文字的力量,感受到知识的魅力。
而这种魅力,正是我们需要播下的一粒种子。
在这个信息碎片化的时代,人们越来越难以静下心来读书,这也让人们的精神世界变得越发贫瘠。
我们需要倡导阅读的习惯,让更多的人能够享受到阅读的乐趣,从而改变自己的精神世界。
阅读是一种知识的积累,也是一种思想的碰撞。
当我们读一本书的时候,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到世界的种种奥秘,还可以思考作者的观点,发现自己对世界的理解。
而这种积累和碰撞,正是我们需要播下的一粒种子。
在这个时代,知识的更新速度越来越快,我们需要不断的充实自己的知识储备,才能够跟上时代的步伐。
我们需要倡导多读书、多积累知识,让自己能够在知识的海洋中游刃有余。
播下一粒阅读的种子,需要我们每个人的共同努力。
作为个体,我们需要不断的提升自己的阅读能力,让自己能够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中保持清醒的头脑;作为家庭,我们需要倡导家庭阅读,让孩子们从小就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作为社会,我们需要倡导阅读的风气,让阅读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播下一粒阅读的种子,让它在每个人的心中生根发芽,并且茁壮成长。
阅读是一种力量,也是一种责任。
当我们读了一本书之后,我们会变得更加成熟和坚定;而我们也会因此而拥有更多的责任感,去关注社会、关爱他人。
我们需要播下一粒阅读的种子,让它在我们心中扎根,成为我们成长的力量。
播下一粒阅读的种子,是一个长远而又艰巨的任务。
我们需要不断的坚持和努力,让更多的人能够加入到阅读的行列中来,让更多的人能够享受到阅读的乐趣。
一起做“读书种子”

读书时间一起做“读书种子”□向贤彪“读书种子”一词的“发明权”,当属黄庭坚。
他在《山谷别集》中说:"四民皆当世业,士大夫家子弟能知忠信 孝友,斯可矣,然不可令读书种子断 绝,有才气者出,便名世矣。
”做一粒“读书种子”,让阅读成为一种力量,推动文化传统薪火相传, 可以说正是读书人的自我期许。
从"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曲陶渊明,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杜甫,再到“不是老夫朝不食,半山绝句 当朝餐"的杨万里,无不是"读书种子”的精彩写照。
读书滋养美好心 灵,可以遇见更好的自己,看到更美的世界。
所谓"耕读传家久,诗书继 世长”,重视学习、重视诗书,千百年来融入中国人的血脉里,成为中国特 有的文化禀赋。
在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中,不 少人是“读书种子”。
彭德怀带兵打仗“横刀空马”,平时非常注重抓学习,而且还经常督促身边工作人员养成读书习惯。
他常用吕蒙“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的故事激励大家,他还乐于把 自己收藏的书拿出来共享。
为了检查大家是否认真读书,他用饭粒把书中的页码粘起来,如果发现有人读书做样子,没有把粘饭粒的书页打开,他就 会提出严厉的批评。
在彭德怀的关心督促下,在他身边工作的同志都养成了读书习惯,以至终身受益。
“童心便有爱书癖,手指今馀把笔痕”。
植物种子是有形的,延续繁衍, 生生不息;"读书种子”则是一种无形的东西,不知不觉中变化气质、增长才 干,承接弘扬中耳濡目染、潜移默化。
正因为这样,文明薪火不断发扬光 大。
黄庭坚所处的北宋,上推文治、下重文教,造就了一片孕育“读书种子”的沃土,于是就有了国学大师陈寅恪 所说的"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做一粒"读 书种子”,静下心来读一点书、做一点学问,因为其中有优秀传统文化的承袭,对高雅生活的追求,对时代潮流餉引领。
今天我们提倡有质量、有分量 的阅读,注重阅读率的同时更加重视“阅读力”,正需要像“读书种子”一样痴迷知识学问之中。
做一颗读书种子演讲稿范本5篇

做一颗读书种子演讲稿范本5篇做一颗读书种子演讲稿范本篇1各位老师,各位同学:你们好!我是来自七(3)班的__,今天我为大家演讲的题目是《热爱读书,成就梦想》。
亲爱的同学们,你还记得,我们第一次背上书包高高兴兴的走进学校时的情景?你还记得,我们打开第一本课本、学写第一个汉子的喜悦与新奇吗?因为那踏进校门的一小步,我们的人生跨进了一大步。
人生的探索之旅便由此启航,我们以智慧为帆,勤奋作浆,开始驶向那无比浩瀚的知识海洋!我们的学校,是知识的宝库,是文化的走廊,是师生的乐府,更是人才的摇篮。
在这里,没有遏抑、没有权威、没有功利,有的是可爱的同学,有的是慈爱老师,除此之外,还有鲜活的课程与思想,创造的冲动与执着,不倦的探寻与思考??。
同学们,在这样的宝库中、走廊上、乐府里,我们沐浴着温暖的阳光,你是否想过,今天该干些什么呢?晚上睡觉前,你又是否问过,今天收获了什么呢?狄更斯说过,“我所收获的,是我种下的。
”每个人都有机会成为有才能的人,就看你去不去争取这个机会。
常用的钥匙最光亮,天才来自于勤奋学习,牛顿、爱迪生、郑板桥、李时珍等人的成功之路证明了这一点。
你是否也渴望像他们一样,以勤奋去获取知识,提高你的才能,改变你的人生?在这里,我想用一首诗与各位共勉:“成功的花儿,人们只惊羡它现时的明艳,却不知当初它的芽儿,曾浸透了战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的确,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我们正处于学习的黄金时代,大好韶华,岂能让光阴虚度?“攻书山、渡学海、因拼搏放飞梦想,掘潜能、彰雅趣、凭竞争谱写人生”。
只有勤奋求知、拼搏进取,我们才能奏响青春的最强音! 培根说过,精神上的各种缺陷,可以通过求知来改善———正如身体上的缺陷,可以通过的运动来改善一样。
在这个万紫千红的世界里,我们通过观察、倾听、思索还有发问,能让我们学会求知并获取一个又一个的财富。
求知不仅仅是一种生存的本能,谋生的需要,更是一种人生的态度,还应该是生活的享受。
一起做“读书种子”

一起做“读书种子”“读书种子”是一种种植在心田的力量,它可以在你心中生根发芽,茁壮成长,最终开花结果。
读书是一种宝贵的财富,它可以让我们获得知识和智慧,开阔视野,丰富内心世界。
读书种子不仅仅是一种知识的积累,更是一种精神的滋养,它可以在我们心灵深处生根发芽,激发我们对生活的热爱,激励我们勇敢前行。
读书种子的播种,不仅仅是在书籍间,还在生活的点滴中。
我们可以在书籍中播下读书的种子,也可以在生活中播下读书的种子。
和孩子们分享故事,鼓励他们去阅读;和朋友们交流书籍,分享读书的快乐;在工作中不断学习,不断积累知识。
只要我们用心播种,读书种子就会在我们的生活中生根发芽。
读书种子的生长,需要我们不断的浇灌和呵护。
在繁忙的生活中,我们往往容易被琐事所累,忽略了读书的时间。
我们可以通过创造条件,改变生活习惯,给自己留出读书的时间,为读书种子浇灌营养。
利用碎片时间阅读,把读书融入生活中,让读书成为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
读书的种子不仅仅可以为我们自己的成长提供营养,更可以为社会的繁荣助力。
一个充满智慧的社会,一定是一个充满活力的社会。
而读书就是培育智慧的种子。
通过读书,我们可以获得知识和智慧,不断提升自己的素养和修养,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读书的种子在生活中不断延伸生长,发芽结果。
我们每天都在不断地播种读书的种子,去呵护它们,去浇灌它们,它们也在不断地为我们带来收获。
读书种子是我们成长的一个重要部分,它让我们在生活的每个角落都充满智慧和力量。
让我们一起来播种读书的种子,让它在我们心田生根发芽,茁壮成长,开花结果。
愿读书的种子在我们心中蔓延,为我们的生活注入更多的力量,让我们变得更加博学多才,成为更好的自己。
中考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读书与鉴赏群文阅读单元主题群文阅读(部编版原卷版)

第四单元读书与鉴赏群文阅读一、阅读下面的议论文,完成小题。
不求甚解(节选)马南邨①一般人常常以为,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
其实也不尽然。
我们虽然不必提倡不求甚解的态度,但是,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
②不求甚解这句话最早是陶渊明说的。
他在《五柳先生传》这篇短文中写道:“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他说的前后两句话紧紧相连,交互阐明,意思非常清楚。
这是古人读书的正确态度,我们应该虚心学习。
③应该承认,好读书这个习惯的养成是很重要的。
一定要好读书,这才有起码的发言权。
真正把书读进去了,越读越有兴趣,自然就会慢慢了解书中的道理。
一下子想完全读懂所有的书,特别是完全读懂重要的经典著作,那除了狂妄自大的人以外,谁也不敢这样自信。
而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
对于这一点,陶渊明尤其有独到的见解。
所以,他每每遇到真正会意的时候,就高兴得连饭都忘记吃了。
④这样说来,陶渊明主张读书要会意,而真正的会意又很不容易,所以只好说不求甚解了。
可见这不求甚解四字的含义,有两层:一是表示虚心,目的在于劝诫学者不要骄做自负,以为什么书一读就懂,实际上不一定真正体会得了书中的真意,还是老老实实承认自己只是不求甚解为好;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
这两层意思都很重要,值得我们好好体会。
⑤列宁就曾经多次批评普列汉诺夫,说他自以为熟读马克思的著作,而实际上对马克思的著作却做了许多曲解。
我们今天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经典著作,也应该抱虚心的态度,切不可以为都读得懂,其实不懂的地方还多得很哩!要想把经典著作读透,懂得其中的真理,并且正确地用来指导我们的工作,还必须不断努力学习。
要学习得好,就不能死读,而必须活读,就是说,不能只记住经典著作的一些字句,而必须理解经典著作的精种实质。
⑥在这一方面,古人的确有许多成功的经验。
诸葛亮就是这样读书的。
据王粲的《英雄记钞》说,诸葛亮与徐庶、石广元、孟公威等人一道游学读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做一粒“读书种子”,让阅读成为一种力量
向贤彪
“读书种子”一词的“发明权”,当属黄庭坚。
他在《山谷别集》中说:“四民皆当世业,士大夫家子弟能知忠信孝友,斯可矣,然不可令读书种子断绝,有才气者出,便名世矣。
”
做一粒“读书种子”,让阅读成为一种力量,推动文化传统薪火相传,可以说正是读书人的自我期许。
从“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的陶渊明,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杜甫,再到“不是老夫朝不食,半山绝句当朝餐”的杨万里,无不是“读书种子”的精彩写照。
读书滋养美好心灵,可以遇见更好的自己,看到更美的世界。
所谓“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重视学习、重视诗书,千百年来融入中国人的血脉里,成为中国特有的文化禀赋。
在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中,不少人是“读书种子”。
彭德怀带兵打仗“横刀立马”,平时非常注重抓学习,而且还经常督促身边工作人员养成读书习惯。
他常用吕蒙“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的故事激励大家,乐于把自己收藏的书拿出来共享。
为了检查大家是否认真读过了,他用饭粒把书中的页码粘起来,如果发现有人读书做样子,没有把粘饭粒的书页打开,他就会提出严厉的批评。
在彭德怀关心督促下,在他身边工作的同志都养成了读书习惯,以至终身受益。
“童心便有爱书癖,手指今馀把笔痕”。
植物种子是有形的,延续繁衍,生生不息;读书种子则是一种无形的东西,不知不觉中变化气质、增长才干,承接弘扬中耳濡目染、潜移默化。
正因为这样,文
明薪火不断发扬光大。
黄庭坚所处的北宋,上推文治、下重文教,造就了一片孕育“读书种子”的沃土,于是就有了国学大师陈寅恪所说的,“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做一粒“读书种子”,静下心来读一点书、做一点学问,因为其中有优秀传统文化的承袭,对高雅生活的追求,对时代潮流的引领。
今天我们提倡有质量有分量的阅读,注重阅读率的同时更加重视“阅读力”,正需要像“读书种子”一样痴迷知识学问之中。
“善学者尽其理,善行者究其难。
”研究植物种子的钟扬不拘泥于书本知识,在科学上敢于“奇思妙想”,在被认为无法种植红树林的上海滩涂中栽种成功。
钟扬的故事向我们所展示的,不只是知识的力量,更有实践的力量、创新的力量,赋予“读书种子”以新内涵。
世人常常说,“知识就是力量”,但知识必须与实践结合,使之变成能力或本领之后,才能产生力量。
“读书种子”与实践“沃土”的紧密结合,必能孕育壮苗、结出硕果。
阅读是一种超越世俗的力量。
今天我们提倡多读书、读好书,并不是为了满足“书中自有黄金屋”的功利心,缓解“书到用时方恨少”的紧张感。
读书足以怡情,足以长才。
少一点对物欲的追求,多一点对知识的渴求;少一点无谓的应酬,多挤一点时间读书;少一点人云亦云的跟风,多一点独立思考的精神,人生境界就能达到崭新高度,活出不一样的精彩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