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 50378-2014)评分表.模板

合集下载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 50378-2014节水与水资源利用 修编情况介绍-曾捷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 50378-2014节水与水资源利用 修编情况介绍-曾捷
对与用水人数无关的用水,如绿化灌溉、地面冲洗、水景补 水等,则根据实际水表计量情况进行考核。
10
6.2.2采取有效措施避免管网漏损,评价总分值为7分,并按下列规则分别评 分并累计: 1 选用密闭性能好的阀门、设备,使用耐腐蚀、耐久性能好的管材、 管件,得1分; 2 室外埋地管道采取有效措施避免管网漏损,得1分; 3 设计阶段根据水平衡测试的要求安装分级计量水表;运行阶段提供 用水量计量情况和管网漏损检测、整改的报告,得5分。
条文适用:适用于各类民用建筑的设计、运行评价。 条文解释:沿用自原标准一般项第4.3.8、5.3.8条。 当90%以上的绿化面积采用了高效节水灌溉方式或节水控制措施时, 方可判定采用节水灌溉系统; 当50%以上的绿化面积采用了无需永久灌溉植物,且其余部分绿化采 用了节水灌溉方式时,可判定第2款达标。 当选用无需永久灌溉植物时,设计文件中应提供植物配置表,并说明 是否属无需永久灌溉植物,申报方应提供当地植物名录,说明所选植 物的耐旱性能。
7
6.2.1建筑平均日用水量满足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节水设计标准》GB 50555中的节水用水定额的要求,评价总分值为10分,达到节水用水 定额的上限值的要求,得4分;达到上限值与下限值的平均值要求,得 7分;达到下限值的要求,得10分。
条文适用:适用于各类民用建筑的运行评价,设计阶段不参评。
条文适用:适用于各类民用建筑的设计、运行评价。 不设置空调设备或系统的项目直接获得满分。 设计评价时,仅评价第1、3款。
条文解释: 采用无蒸发耗水量的冷却技术的项目直接获得满分。 包括采用分体空 调、风冷式冷水机组、风冷式多联机、地源热泵、干式运行的闭式冷 却塔等。 条文中“冷却塔的蒸发耗水量”指排出冷凝热所需的理论蒸发耗水量, 可由冷却塔年冷凝排热量与水的汽化热计算得到。实际补水量大于蒸 发耗水量的部分,主要由冷却塔飘水、排污和溢水等因素造成,蒸发 耗水量所占的比例越高,不必要的耗水量越低,系统也就越节水。

绿建评分报告模板

绿建评分报告模板

GB/T50378-2014江苏省建筑设计方案绿色设计自评估评分报告建筑类型:公共建筑自评星级:★★自评依据:《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4)目录一、自评总述二、项目效果图三、自评内容1 节地和室外环境2 节能和能源利用3 节水和水资源利用4 节材和材料资源利用5 室内环境质量一、自评总述经自评估,本项目的规划设计阶段控制项全部达标,评分项和加分项的分值达到设计阶段__ 二_ 星级的标准。

各章节得分情况见表1:表1项目规划设计阶段自评得分情况节地和室外环境节能和能源利用节水和水资源利用节材和材料资源利用室内环境质量加分项总分值100100100100100—自评得分6057415251换算得分6073.0857.756551权重系数0.160.280.180.190.19权重得分9.620.4610.4012.359.69自评总分:62.5 ,申报星级评分要求:60 。

1三、自评内容1 节地和室外环境子项条文编号条文分数不参评分得分控制项4.1.1项目选址应符合所在地城乡规划,且应符合各类保护区、文物古迹保护的建设控制要求。

Y Y 4.1.2场地应无洪涝、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威胁,无危险化学品、易燃易爆危险源的威胁,无电磁辐射、含氡土壤等危害。

Y Y 4.1.3 场地内应无超标污染物排放。

Y Y 4.1.4建筑规划布局应满足日照标准,且不得降低周边建筑的日照标准。

Y Y土地利用4.2.1 节约集约利用土地。

1915 4.2.2 场地内合理设置绿化用地。

9 5 4.2.3 合理开发利用地下空间。

60室外环境4.2.4 建筑及照明设计避免产生光污染。

44 4.2.5场地内环境噪声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声环境质量标准》GB 3096的有关规定。

40 4.2.6场地内风环境有利于室外行走、活动舒适和建筑的自然通风。

63 4.2.7 采取措施降低热岛强度。

43交通设施和公4.2.8 场地和公共交通设施具有便捷的联系。

GB/T50378-2014《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GB/T50378-2014《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1 总则1.0.1为贯彻国家技术经济政策,节约资源,保护环境,规范绿色建筑的评价,推进可持续发展,制定本标准。

1.0.2本标准适用于绿色民用建筑的评价。

1.0.3绿色建筑评价应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结合建筑所在地域的气候、环境、资源、经济及文化等特点,对建筑全寿命期内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等性能进行综合评价。

1.0.4绿色建筑的评价除应符合本标准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 术语2.0.1绿色建筑green building在全寿命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2.0.2热岛强度heat island intensity城市内一个区域的气温与郊区气温的差别,用二者代表性测点气温的差值表示,是城市热岛效应的表征参数。

2.0.3年径流总量控制率volume capture ratio of annual rainfall通过自然和人工强化的入渗、滞蓄、调蓄和收集回用,场地内累计一年得到控制的雨水量占全年总降雨量的比例。

2.0.4可再生能源renewable energy风能、太阳能、水能、生物质能、地热能和海洋能等非化石能源的统称。

2.0.5再生水reclaimed water污水经处理后,达到规定水质标准、满足一定使用要求的非饮用水。

2.0.6非传统水源nontraditional water source不同于传统地表水供水和地下水供水的水源,包括再生水、雨水、海水等。

2.0.7可再利用材料reusable material不改变物质形态可直接再利用的,或经过组合、修复后可直接再利用的回收材料。

2.0.8可再循环材料recyclable material通过改变物质形态可实现循环利用的回收材料。

3 基本规定3.1 一般规定3.1.1绿色建筑的评价应以单栋建筑或建筑群为评价对象。

GB/T50378-2014年《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GB/T50378-2014年《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1 总则1.0.1为贯彻国家技术经济政策,节约资源,保护环境,规范绿色建筑的评价,推进可持续发展,制定本标准。

1.0.2本标准适用于绿色民用建筑的评价。

1.0.3绿色建筑评价应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结合建筑所在地域的气候、环境、资源、经济及文化等特点,对建筑全寿命期内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等性能进行综合评价。

1.0.4绿色建筑的评价除应符合本标准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 术语2.0.1绿色建筑green building在全寿命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2.0.2热岛强度heat island intensity城市内一个区域的气温与郊区气温的差别,用二者代表性测点气温的差值表示,是城市热岛效应的表征参数。

2.0.3年径流总量控制率volume capture ratio of annual rainfall通过自然和人工强化的入渗、滞蓄、调蓄和收集回用,场地内累计一年得到控制的雨水量占全年总降雨量的比例。

2.0.4可再生能源renewable energy风能、太阳能、水能、生物质能、地热能和海洋能等非化石能源的统称。

2.0.5再生水reclaimed water污水经处理后,达到规定水质标准、满足一定使用要求的非饮用水。

2.0.6非传统水源nontraditional water source不同于传统地表水供水和地下水供水的水源,包括再生水、雨水、海水等。

2.0.7可再利用材料reusable material不改变物质形态可直接再利用的,或经过组合、修复后可直接再利用的回收材料。

2.0.8可再循环材料recyclable material通过改变物质形态可实现循环利用的回收材料。

3 基本规定3.1 一般规定3.1.1绿色建筑的评价应以单栋建筑或建筑群为评价对象。

国家标准_绿色建筑评价标准_GB_T50378_2014解读

国家标准_绿色建筑评价标准_GB_T50378_2014解读

12
标准篇
阶段评价的可行性,以及对于我国推广绿色建筑的积极作用。因 此,《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4在评价阶段上也作 了划分,便于更好地与相关管理文件配合使用。
具体方法上,根据此前公开征求意见的结果,有66.3%的反 馈意见同意将“施工管理”、“运营管理”两章的内容仅在运行 阶段评价。基于此,《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4将 设计评价内容定为“节地与室外环境”、“节能与能源利用”、 “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室内环境 质量”5章,运行评价则在此基础上增加“施工管理”、“运营管 理”2章。
具体指标(评价条文)方面,根据前期各方面的调研成果,以 及征求意见和项目试评两方面工作所反馈的情况,以标准修订前后 达到各评价等级的难易程度略有提高和尽量使各星级绿色建筑标识 项目数量呈金字塔形分布为出发点,通过补充细化、删减简化、修 改内容或指标值、新增、取消、拆分、合并、调整章节位置或指标 属性等方式进一步完善了评价指标体系(汇总于表1)。
审查会后,修订组逐条研究确定了对于标准审查专家提出意 见的处理,并结合随后开展的第二轮项目试评工作中反映出来的 问题,最终确定了标准报批稿,于2013年7月上报住房和城乡建 设部。此后,历经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筑环境与节能标准化技术 委员会、标准定额研究所、标准定额司的审查和完善,于2014年 4日15日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质检总局联合发布。
国家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燕 程志军 叶凌
摘要
本文介绍了国家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4的修订工作,重点介绍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GB/T50378-2014的主要技术内容,适用建筑类型、评价阶段划分、评价指标体系、评价定级方法、加分项评价、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2014评分表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2014评分表

主要条文 择优选用建筑形体 对地基基础、结构体系、结构构件进行优化设计,达到节材效果 土建工程与装修工程一体化设计 公共建筑中可变换功能的室内空间采用可重复使用的隔断(墙) 采用工业化生产的预制构件 采用整体化定型设计的厨房、卫浴间 选用本地生产的建筑材料 现浇混凝土采用预拌混凝土 建筑砂浆采用预拌砂浆 合理采用高强建筑结构材料 合理采用高耐久性建筑结构材料 采用可再利用材料和可再循环材料 使用以废弃物为原料生产的建筑材料 合理采用耐久性好、易维护的装饰装修建筑材料
10 10 10 5 15 8 7 总得分
0
得分
0
得分
Y Y Y Y Y Y Y Y 89 0.00
0
提高与创新 参评项目 是否参评 满分 11.2.1 11.2.2 11.2.3 11.2.4 Y Y Y Y 2 1 1 1
得分
11.2.5 11.2.6 11.2.7 11.2.8 11.2.9 11.2.10 11.2.11 11.2.12 总满分
Y Y Y Y
Y 68 0.00 节材 参评项目 是否参评 满分 7.2.1 Y 9 7.2.2 Y 5 7.2.3 Y 10 7.2.4 5 7.2.5 Y 5 7.2.6 Y 6 7.2.7 10 7.2.8 Y 10 7.2.9 Y 5 7.2.10 Y 10 7.2.11 Y 5 7.2.12 Y 10 7.2.13 Y 5 7.2.14 5 总满分 80 总得分 实际得分 0.00 环境 参评项目 是否参评 满分 8.2.1 Y 6 8.2.2 Y 9 8.2.3 Y 4 8.2.4 8.2.5 8.2.6 8.2.7 8.2.8 8.2.9 8.2.10 8.2.11 8.2.12 8.2.13 总满分 实际得分 3 3 8 14 12 8 13 7 8 5 总得分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评分表样板(GB50378-2014)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评分表样板(GB50378-2014)

参照《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4)评价表中的一星级标准进行建设,项目绿色建筑评分为58.86分。

根据标准规定:绿色建筑分为一星级、二星级、三星级3个等级。

3个等级的绿色建筑均应满足本标准所有控制项的要求,且每类指标的评分项得分不应小于40分。

当绿色建筑总得分分别达到50分、60分、80分时,绿色建筑等级分别为一星级、二星级、三星级。

绿色建筑各控制项评分权重如下:
本建筑绿色建筑评分见下表:
指标类

标准条文
分值设定得分


权重
节地与室外环境控


4.1.1 项目选址应符合所在地城乡规划,且应符合各类保护区、文
物古迹保护的建设控制要求。











- -
4.1.2 场地应无洪涝、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威胁,无危险化
学品、易燃易爆危险源的威胁,无电磁辐射、含氡土壤等危害。

- -
4.1.3 场地内不应有排放超标的污染源。

- -
4.1.4 建筑规划布局应满足日照标准,且不得降低周边建筑的日照
标准。

- -



4.2.1 节约集约利用土地。

8 0.17 1.36
4.2.2 场地内合理设置绿化用地。

5 0.17 0.85
4.2.3 合理开发利用地下空间。

4 0.17 0.68
通过评分项目总体得分为58.86分,满足《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4)评价表中的一星级标准。

绿色建筑评估

绿色建筑评估
1 下凹式绿地、雨水花园等有调蓄雨水功能的绿地和水体的面积之和占绿地面积的比例达到 30%,得3分;
2 合理衔接和引导屋面雨水、道路雨水进入地面生态设施,并采取相应的径流污染控制措施 ,得3分;
3 硬质铺装地面中透水铺装面积的比例达到50%,得3分。 4.2.14 合理规划地表与屋面雨水径流,对场地雨水实施外排总量控制,评价总分值为6分。 其场地年径流总量控制率达到55%,得3分;达到70%,得6分。
4、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50378-2014简介
1

各分项 得分
×
权重
+
提高与创新 得分
=
总分
在各分项得分均大于等于40分的前提下:50分 60分
80分
绿色建筑各类评价指标权重
分项
节地与 节能与 节水与水 室外环 能源利用 资源利用 (共15项) (共16项) (共12项)
各分项权重
节材与材料 资源利用 (共14项)
年均 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对应的
城市
降雨 量 (mm)
设计控制雨量(mm) 55% 70% 85%
拉萨
442 4.9
7.5
11.8
兰州
308 5.2
8.2
14.0
南昌 1609 13.5 21.8 37.4
南京 1053 11.5 18.9 34.2
南宁 1302 13.2 22.0 38.5
上海 1158 11.2 18.5 33.2
具体编制内容可参照以下几个方面:
1、江苏省政府规定的节水要求、地区水资源状况、气象资料本、底地条质件条和件项等目。概况
2、项目概况及市政设施概况。 3、确定节水用水定额、编制用水量计算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 . 2 . 6 合理选择和优化供暖、通 风与空调系统,评价总分值为10分,根据系统能耗的
降低幅度按表5. 2. 6的规则评分。 表 5.2.6 供暖、通风与空调系统能耗降低幅度评分规则
供暖、通风与空调系统能耗降低幅度De
得分
5 % ≤ De < 10 %
3
10 % ≤ De < 15 %
7
De ≥15 %
6
2 居住建筑绿地配植乔木不少于3株/100m2,公共建筑采
用垂直绿化、屋顶绿化等方式,得3分。
合计
64
节地与室外环境得分Q1
节能与能源利用
类 条文 别








控 5.1.1 建筑设计应符合国家现行相关建筑节能设计标准中强制性条文的规定。
符合要求
制 5.1. 2 不应采用电直接加热设备作为供暖空调系统的供暖热源和空气加湿热源。
2 场地出入口步行距离800m 范围内设有2 条及以上线路的公共交通站点(含公共汽车站
和轨道交通站),得3分;
3 有便捷的人行通道联系公共交通站点,得3分。
4 . 2 . 9 场地内人行通道采用无障碍设计,评价分值为3分 。
3
4 . 2 . 10 合理设置停车场所,评价总分值为6分,并按下列规则分别评分并累计:
20%,得2分;
2 超过7 0 % 的道路路面、建筑屋面的太阳辐射反射系数不小于0.4,得2分。
4 . 2 . 8 场地与公共交通设施具有便捷的联系,评价总分值 为9分,并按下列规则分别评
分并累计:
1 场地出人口到达公共汽车站的步行距离不大于500m,或到达轨道交通站的步行距离不
大于800m,得3分;
6分。其场地年径流总量控制率 达到55%,得3分;达到70%,得6分。
6
4 . 2 . 15 合理选择绿化方式,科学配置绿化植物,评价总分值为6分,并按下列规则分 别评分并累计: 1 种植适应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植物,采用乔、灌、草
结合的复层绿化,种植区域覆土深度和排水能力满足植物生长需求,得3分;
分,并按下列规则分别评分并累计:
1 在冬季典型风速和风向条件下,按下列规则分别评分并累计:
1) 建筑物周围人行区风速小于5m/s,且室外风速放大系数小于2,得2分 ;
2) 除迎风第一排建筑外,建筑迎风面与背风面表面风压差不大于5Pa,得1分 ;

2 过渡季、夏季典型风速和风向条件下,按下列规则分别评分并累计:
6分。
3 设玻璃幕墙和外窗的建筑,对其玻璃幕墙透明部分和外窗分别按本条第1款和第2款进
行评价,得分取两项得分的平
均值。
5. 2. 3 围护结构热工性能指标优于国家现行相关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的规定,评价总分值
为10分,并按下列规则评分:
1 围护结构热工性能比国家现行相关建筑节能设计标准规定的提高幅度达到5% ,得5分 ;达到10%,得10分。
3 水系统、风系统采用变频技术,且采取相应的水力平衡措 施,得3分。
5 . 2 . 9 走廊、楼梯间、门厅、大堂、大空间、地下停车场等场所的照明系统采取分区 、定时、感应等节能控制措施,评价分值为5分。
表 5.2.4 冷、热源机组能效指标比现行国家 标准《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的提高或降低幅度
机组类型
能效指标
制冷性能系数
电机驱动的蒸气压缩循环冷水(热泵)机组
(COP)
提高或降低 幅度
提高6 %
溴化锂 吸收式 冷水机 组
直燃型 蒸汽型
制冷、供热性能系 数(COP) 单位制冷量蒸汽耗 量
4 . 2 . 1 1 提供便利的公共服务,评价总分值6分 ,并按下列规则评分:
1 居住建筑:满足下列要求中3项,得3分;满足4项及
以上,得6分:
1) 场地出人口到达幼儿园的步行距离不大于300m;
2 ) 场地出入口到达小学的步行距离不大于500m;
3 ) 场地出入口到达商业服务设施的步行距离不大于500m;
绿地率Rg
得分
30%≤ Rg< 35%
2
35%≤ Rg< 40%
5
Rg≥ 40 %
7
2) 绿地向社会公众开放,得2分。
4 . 2 . 3 合理开发利用地下空间,评价总分值为6分,按表4. 2. 3 的规则评分。
表4.2.3 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评分规则
建筑类 型
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指标
得 分
居住建 筑
地下建筑面积与地上建筑面积的比率Rr
A ≤ 20 A ≤ 11 19 得分
0.5 ≤ R< 0. 8
5
0.8 ≤ R< 1.5
10
1.5 ≤ R< 3.5
15
R ≥ 3. 5
19
4 . 2 . 2 场地内合理设置绿化用地,评价总分值为9分,并按下列规则评分:
1 居住建筑按下列规则分别评分并累计: 1 ) 住区绿地率:新区建设达到30% ,旧区改建达到25 %,得2分; 2) 住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按表4. 2. 2-1的规则评分,最高得7分。 表4. 2. 2-1 住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评分规则
计:
1 玻璃幕墙可见光反射比不大于0.2,得2分;
2 2 室外夜景照明光污染的限制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城市夜景照明设计规范》JGJ/T 163的 规定,得2分。
4 .2 .5场地内环境噪声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的有关规定,评价
分值为4分。
4
4 . 2 . 6 场地内风环境有利于室外行走、活动舒适和建筑的自然通风,评价总分值为6
1 自行车停车设施位置合理、方便出入,且有遮阳防雨措
6
施,得3分;
2 合理设置机动车停车设施,并采取下列措施中至少2 项,
得3分:
6
1) 采用机械式停车库、地下停车库或停车楼等方式节约集约用地;
2) 采用错时停车方式向社会开放,提高停车场(库)使
用效率;
3 ) 合理设计地面停车位,不挤占步行空间及活动场所。
30
2 供暖空调全年计算负荷降低幅度达到5 %,得5分;达到 10%,得10分。
5 . 2 . 4 供暖空调系统的冷、热源机组能效均优于现行国家标准《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 准》GB50189的规定以及现行有关国家标准能效限定值的要求,评价分值为6分。对电 机驱动的蒸气压缩循环冷水( 热泵)机组,直燃型和蒸汽型溴化锂 吸收式冷(温)水 机组,单元式空气调节机、风管送风式和屋顶式空调机组,多联式空调(热泵)机组, 燃煤、燃油和燃气锅炉,其能效指标比现行国 家 标准《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GB50189规定值的提高或降低幅度满足表5. 2. 4的要求;对房间空气调节器和家用燃气 热水炉,其能效等级满足现行有关国家标准的节能评价值要求。
1 下凹式绿地、雨水花园等有调蓄雨水功能的绿地和水体的面积之和占绿地面积的比例 达到30%,得3分 ;
9
2 合理衔接和引导屋面雨水、道路雨水进入地面生态设施,并采取相应的径流污染控制
措施,得3分;
3 硬质铺装地面中透水铺装面积的比例达到50%,得3分。
4 . 2 . 14 合理规划地表与屋面雨水径流,对场地雨水实施外排总量控制,评价总分值为
绿色建筑预评估
预评估结果
按照《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4)要求对本项目进行预评估.经评估,控制项全部 达标,评分项得分 分,达到一星级绿色住宅建筑。评估结果如下表。
评 价
理论
内 容
满分
实际 满分
评价 得分
折算 得分
分项 权重
一星级

算 值
总得分
要求得 分

地 与
100
0.21

符合要求
项 5 . 1 . 3 冷热源、输配系统和照明等各部分能耗应进行独立分项计量。
符合要求
5 . 1 . 4 各房间或场所的照明功率密度值不应高于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照明设计标准》 GB50034中规定的现行值。
符合要求

5 . 2 . 1 结合场地自然条件,对建筑的体形、朝 向 、楼 距 、窗墙比等进行优化设计, 评价分值为6分 。
居住建筑人均居住用地指标A (m2)
3层及以 下
4〜
6

7〜 12 层
13〜 18 层
19层 以上
得 分
35 < A ≤ 41
23 < A ≤ 26
22 < A ≤ 20 < A
24
≤ 22
11 < A ≤ 13
15 5
A≤35 A≤35 表 4. 2.1 - 2 公共建筑容积率评分规则 容积率R
A ≤ 22
10
5 . 2 . 7 采取措施降低过渡季节供暖、通风与空调系统能耗,评价分值为6分 。
5 . 2 . 8 采取措施降低部分负荷、部分空间使用下的供暖、通风与空调系统能耗,评价 总分值为9分 ,并按下列规则分别评分并累计:
1 区分房间的朝向,细分供暖、空调区域,对系统进行分区控制,得3分;
2 合理选配空调冷、热源机组台数与容量,制定实施根据负荷变化调节制冷(热)量的 控制策略,且空调冷源的部分负荷性能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 B 50189的规定,得3分;
4 . 2 . 12 结合现状地形地貌进行场地设计与建筑布局,保护场地内原有的自然水域、湿
地和植被,采取表层土利用等生态补偿措施,评价分值为3分。
3
4 . 2 . 13 充分利用场地空间合理设置绿色雨水基础设施,对大于10hm2的场地进行雨水 专项规划设计,评价总分值为9 分,并按下列规则分别评分并累计:
符合要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