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爱意识与中国崛起
爱国主义如何成为引领民族复兴的精神动力

爱国主义如何成为引领民族复兴的精神动力爱国主义,这一深深植根于民族灵魂深处的情感,始终是中华民族团结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纽带。
在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中,爱国主义更是发挥着无可替代的引领作用,成为推动我们不断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
爱国主义是对祖国的深厚热爱和忠诚。
这种热爱不仅体现在对祖国壮丽山河、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自豪与珍视,更体现在对国家前途命运的关心和为国家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的决心。
当我们心怀爱国主义,就会有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激励我们为了国家的利益挺身而出,无私奉献。
在历史的长河中,爱国主义始终是中华民族战胜困难、走向复兴的强大精神支撑。
在古代,无数仁人志士为了保卫祖国的疆土和尊严,不惜抛头颅、洒热血。
从卫青、霍去病抗击匈奴,到岳飞精忠报国抵御金兵,他们的英勇事迹传颂千古,激励着后人。
近代以来,中国面临着列强的侵略和压迫,国家和民族陷入了深重的危机。
在这生死存亡的时刻,无数爱国志士奋起抗争,林则徐虎门销烟、邓世昌在甲午海战中壮烈殉国、孙中山先生领导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他们以坚定的信念和无畏的勇气,为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尊严而战。
在现代,爱国主义在推动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的进程中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
新中国成立后,广大科技工作者怀着对祖国的热爱,在艰苦的条件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为我国的国防和科技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钱学森、邓稼先等老一辈科学家放弃国外优越的条件,毅然回国,投身于“两弹一星”的研制工作,为我国的国防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无数劳动者和创业者以爱国之情为动力,积极投身于经济建设,创造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爱国主义能够激发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一个国家的强大离不开全体人民的团结一心。
当每一个公民都将爱国主义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就会形成一股强大的合力,使整个民族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能够众志成城、共克时艰。
在自然灾害面前,如地震、洪水、疫情等,全国人民心手相连,纷纷伸出援手,共同应对灾难,展现出了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和团结精神。
爱国爱中国人民的精神支柱

爱国爱中国人民的精神支柱作为一个中华儿女,我们对祖国的深情厚意和对中国人民的热爱都根植于内心深处。
这种爱国爱中国人民的精神支柱在我们心中不断发扬光大,激励着我们为祖国的繁荣和人民的幸福而奋斗。
在当下这个国际形势复杂多变,国家发展进程日新月异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和践行这一精神支柱呢?首先,爱国爱中国人民的精神支柱是我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民族意识的核心。
作为21世纪的中国人,我们应该自觉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守社会主义道路,一心一意为中国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无论身处何地,我们都应当以民族复兴为己任,从自身做起,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在各自的岗位上为国家的繁荣贡献力量。
其次,爱国爱中国人民的精神支柱需要我们传承和弘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中国有着五千年的灿烂文明历史,这其中蕴含着深厚的民族精神和中华文化的丰富内涵。
我们应该积极学习、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珍爱中国传统价值观念,继承中华民族的爱国情怀和家国情怀。
只有通过对传统文化的研究和理解,我们才能更好地领悟中国精神的真谛,从而更好地践行爱国爱中国人民的精神支柱。
同时,爱国爱中国人民的精神支柱需要我们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
在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互助与支持正是构筑社会稳定和谐的重要基石。
我们要积极关注社会问题,关心弱势群体的利益,热心公益慈善事业,关爱他人,从自身做起,努力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爱国爱中国人民的精神支柱并非仅仅停留在口头上,更需要我们用实际行动来践行。
除了参与社会公益事业,身体力行地为中国人民的福祉和繁荣尽一份绵薄之力,我们还应当关注家庭和社区的幸福。
作为一个爱国爱中国人民的精神支柱,我们要让爱国情怀的火种从自身燃起,从身边的人做起,为家人、为亲友,为身边的人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让家庭和社区充满温暖与关爱。
此外,我们还应当通过学习和思考,提升自身的素质和能力。
只有不断增强自身的知识水平和专业技能,才能更好地为国家和人民的发展贡献力量。
正能量爱国主义教育感恩祖国为繁荣贡献力量

正能量爱国主义教育感恩祖国为繁荣贡献力量在当今社会,正能量的传播和爱国主义教育日益受到重视。
作为国家的公民,我们应该时刻怀抱着感恩之心,为繁荣祖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本文将从正能量的意义、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对祖国的贡献三个方面进行阐述,以期唤起每个人的爱国情怀和责任感。
第一部分:正能量的意义正能量是指积极向上、充满希望和干劲的力量。
它温暖人心,给人带来动力和勇气。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面临各种压力和困难,正能量的传递能为我们提供坚定的信念和积极的情绪支持,帮助我们勇往直前。
正能量的传播不仅能提升个人的心理状态,也能影响整个社会的氛围。
积极向上的言行举止能激发他人向好的方面发展,在传递中影响更多的人成为社会的正能量源泉。
通过正能量的传播,我们能够凝聚社会共识,改善人际关系,推动社会的良性发展。
第二部分: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性爱国主义是一种强烈的情感与责任感,它表达了对祖国的深情厚意和对民族的自豪感。
爱国主义教育旨在培养公民的爱国情怀和责任意识,引导人们为国家的繁荣和民族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爱国主义教育在培养国家意识和民族认同上起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学习国家的历史和文化,了解国家的发展现状和未来展望,我们能够更好地认识到祖国的伟大和祖国人民的辛勤付出。
爱国主义教育鼓励我们关注国家的进步和民族的兴盛,使我们为之自豪,并激发我们为之努力奋斗的动力。
第三部分:对祖国的贡献作为一个公民,我们有责任为祖国的繁荣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这种贡献可以体现在个人行为上,也可以体现在社会公共事务上。
在个人行为上,我们可以树立良好的品德和价值观念,做到诚实守信、尊重他人、勤奋努力。
通过学习知识和提高个人素质,我们能够为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和科技创新做出贡献。
同时,我们还可以积极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关注社会问题,为改善社会环境和帮助他人尽自己一份力量。
在社会公共事务上,我们可以积极参与社会治理,为祖国的法制建设和社会秩序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爱国主义如何成为引领民族复兴的精神动力

爱国主义如何成为引领民族复兴的精神动力爱国主义,这一深深扎根于民族灵魂深处的情感,如同明亮的灯塔,在历史的长河中为中华民族的前行指引方向,更在当今时代成为引领民族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
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一部充满爱国主义情怀的奋斗史。
从古代抵御外敌入侵,保卫家园的英勇抗争,到近代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不懈努力,爱国主义始终是凝聚民族力量的核心纽带。
无数仁人志士为了国家的尊严和民族的未来,抛头颅、洒热血,谱写了一曲曲壮丽的爱国乐章。
在当今时代,爱国主义的内涵更加丰富和深刻。
它不仅仅是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更是对国家发展的责任担当,对民族复兴的坚定信念。
爱国主义激励着我们在各个领域积极进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爱国主义成为引领民族复兴的精神动力,首先体现在它激发了人们的创新精神和创造力。
当一个人怀揣着对祖国的深厚情感,就会有一种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渴望为国家的繁荣发展做出贡献。
这种情感促使人们不断追求知识的积累和技能的提升,勇于探索未知领域,敢于突破传统思维的束缚。
在科技领域,无数科研工作者怀着爱国之心,日夜钻研,攻克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使我国在诸多领域实现了从跟跑到并跑甚至领跑的跨越。
从“天宫”空间站的建设到“蛟龙”号的深海探秘,从高铁的飞速发展到 5G 技术的领先应用,这些成就的背后,都离不开爱国情怀所激发的创新力量。
爱国主义也激励着人们在经济建设中奋发有为。
企业家们以爱国为动力,努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民族品牌。
他们不断提升产品质量,优化管理模式,拓展市场渠道,为国家的经济增长和就业创造了巨大的贡献。
同时,广大劳动者也以爱国之情投入到工作中,兢兢业业,精益求精,为提高国家的生产力水平付出辛勤的努力。
这种爱国精神在经济领域的汇聚,推动了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为民族复兴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在文化建设方面,爱国主义促使我们传承和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同时吸收和借鉴世界先进文化成果,创造出具有时代特色和民族精神的新文化。
上善若水-大爱无疆-中国精神-中国力量(1000字)

上善若水,大爱无疆,中国精神,中国力量近日,我读了一本让我懂得有一种力量感人至深,有一种精神美丽绽放的书——《中国力量》。
大家应该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深厚文明的文明古国,一个中德行、讲人性的礼仪之邦。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崇高“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气节;“见贤思齐,见利思义”的德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情怀;“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诚信;“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业,需要千千万万个道德模范;构筑社会主义主流价值体系,需要亿万人的参与;亿万人的培养;亿万人的弘扬。
而每一个道德模范的背后,都有一个不平常的故事,每一个道德模范的背后,都有一段不平凡的人生。
比如:助人为乐的丛飞;见义勇为的赵传宇;诚实守信的李泽英;敬业奉献的袁隆平;孝老爱亲的黄来女......他们代表一个群体,用爱心呼唤良知,用善行感动社会;他们是人类道德路上的引领者,是指引人类前行的明灯。
其中,孝老爱亲的孟佩杰是一个我们小学生最好的典范:孟佩杰从小家中贫穷被生母送给在政府部门工作的刘芳英,可过了两年,养母刘芳英突然患上了椎管狭窄的疾病,虽然经过治疗保住了性命,但只能依靠双拐走路。
一年后,养父无法忍受生活的重压离家出走,从此查无音信。
那年孟佩杰才八岁,这个照顾养母的重担落到了她身上,她每天尽心尽力的照顾养母,她每一次出去吃饭都把好吃的、有营养的带回去给养母吃,孟佩杰这样手胼足胝了十二年,可养母却丝毫没有好转,但孟佩杰坚持不懈。
在2011年9月被评为“全国孝老爱亲道德模范”,2012年2月3日,当选中央电视台2011年度“感动中国人物”。
是他们,用柔软的内心,彰显人间的正义;是他们,用无私的奉献,弘扬中华民族善良的天性;是他们,用一己之力帮助贫病幼弱;是他们,几年、十年、几十年如一日,全心全意地践行责任和使命;是他们,用人间大爱昭示超越平凡的勇气;是他们用自己的努力在中华大地上,创造出灿烂的道德文明。
爱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

爱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在当今社会,爱国精神是凝聚中国力量的重要源泉。
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国家,中国以其强大的凝聚力和团结力直面挑战,实现了繁荣与发展。
爱国精神作为中国社会的核心价值观之一,对于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和谐以及国家发展的繁荣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爱国精神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核心。
中国自古以来就倡导“天下为公”的价值观念,强调以国家和民族利益为重。
这种心系国家的情感和寄托民族希望的精神,促使中国人秉持着集体主义思想,积极参与到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中。
爱国精神使得中华民族形成了无坚不摧的凝聚力,共同为国家的繁荣做出了巨大贡献。
其次,爱国精神是推动中国发展的动力之一。
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这离不开中国人民始终心怀国家利益的精神追求。
中国人民深知只有国家繁荣昌盛,才能实现自身的价值和幸福。
因此,中国人民以一颗赤诚的爱国之心,努力学习、勤奋工作,为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家的崛起贡献了巨大力量。
再次,爱国精神是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的重要力量。
中国拥有众多的民族群体,各具特色的文化与传统。
而爱国精神使得这些不同的民族能够在共同的国家认同下团结一致,共同为了实现国家繁荣而奋斗。
爱国精神使得中华民族形成了磨合度极高的多民族国家,实现了各个民族的共同发展和进步,维护了国家的稳定与和谐。
此外,爱国精神还在推动社会进步和民族复兴的道路上发挥着重要作用。
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在经济、科技、教育、文化等各个领域都面临着巨大挑战。
只有通过培养一颗真正爱国的心,才能够为国家发展的需要做出积极的应对和贡献。
爱国精神能够激发人们爱岗敬业、勇于创新的意识,在个人层面推动社会进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注入了强大动力。
总而言之,爱国精神是凝聚中国力量的核心之一。
它既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源泉,又是推动中国发展的动力,同时也是维护社会和谐与推动民族复兴的重要力量。
作为中国人,我们应该秉持爱国精神,用自己的行动践行爱国情怀,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国庆节弘扬爱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

国庆节弘扬爱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国庆节,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重要的节日之一,是全国人民共同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日子。
每年的国庆节,都是一个充满着爱国情怀的时刻,也是凝聚中国力量的重要机遇。
正是因为国庆节的特殊意义,使得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弘扬爱国精神,唤起每个中国人心中的强烈爱国之情。
爱国精神是中华民族传承千年的价值观念,是中国人民对自己祖国的热爱和忠诚。
国庆节作为庆祝国家独立和民族团结的日子,更是我们表达爱国情感的重要时刻。
弘扬爱国精神有助于凝聚国家力量,激发民族自信,推动国家繁荣与发展。
爱国精神不仅仅体现在口头表达上,更要体现在行动中。
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应积极努力地为国家的繁荣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这可以表现在个人学习上,我们要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为祖国的发展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可以表现在公益事业上,我们可以参与各种志愿者活动,为社会福利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可以表现在文化传承上,我们要珍惜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国的文化软实力添砖加瓦。
国庆节期间,各地也会举办各种形式的庆祝活动,这些活动无疑是弘扬爱国精神的一个重要渠道。
例如,升国旗仪式,庆祝大会,彩旗飘扬,热闹非凡;文艺演出,群众游行,各种形式的展览等等。
通过这些活动,我们可以感受到人民对国家的热爱和祝福,共同庆祝祖国的富强繁荣。
这些活动不仅展示了国家的形象,更唤起了人们的爱国之情,凝聚了国家的力量。
当然,爱国精神的弘扬不能局限于国庆节期间,更重要的是要贯穿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比如,尊重国家法律,维护社会秩序;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关心弱势群体,传递温暖;支持国货,推动中国品牌崛起等等。
这些看似微小的举动,都是对祖国深深的爱的表达,每个人的努力都可以积聚起来,为国家的进步贡献力量。
总的来说,国庆节是一个弘扬爱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的重要节点。
我们要通过各种途径,积极表达爱国之情,弘扬爱国精神,让爱国主义成为我们每个人的思想信仰和行为准则。
大爱精神演讲稿范文

大家好!今天,我站在这里,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与大家共同探讨一个永恒的主题——大爱精神。
大爱,是一种超越时空、超越国界、超越种族的伟大情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基石,是社会和谐的纽带。
在这里,我想借此机会,向大家阐述大爱精神的重要性,以及我们如何去践行这种精神。
大爱精神,首先体现在对生命的尊重和关爱。
生命是宇宙中最宝贵的财富,每一个生命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正如古人所说:“民为邦本,本固邦宁。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繁荣昌盛,离不开每一个个体的健康成长。
我们应该珍惜生命,关爱他人,用爱心去温暖每一个需要帮助的人。
当我们看到街头巷尾那些贫困无助的流浪汉,是不是会心生怜悯,伸出援手?当我们看到灾难降临,是不是会毫不犹豫地投身救援,传递希望?这就是大爱精神在生活中的体现。
其次,大爱精神还体现在对家庭和社会的责任担当。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家庭的和谐稳定是社会和谐的基础。
作为子女,我们要孝顺父母,关爱家人,为他们排忧解难;作为社会成员,我们要遵纪守法,诚实守信,为社会的繁荣昌盛贡献自己的力量。
面对生活中的种种困难,我们要勇敢地去面对,敢于去担当,用实际行动去践行大爱精神。
再者,大爱精神还体现在对国家和民族的忠诚与热爱。
一个国家的繁荣昌盛,离不开每一个公民的共同努力。
我们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坚定“四个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我们要时刻关注国家大事,关心民生福祉,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那么,我们如何去践行大爱精神呢?首先,我们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我们要学会感恩,珍惜眼前的一切,关爱身边的人。
我们要树立崇高的理想,为实现自己的梦想而努力拼搏。
其次,我们要注重自身修养。
我们要学会自律,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提高自己的道德品质。
我们要学会宽容,尊重他人,关心他人,让爱心传递。
再次,我们要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
我们要关心弱势群体,关注社会问题,用实际行动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爱”意识与中国崛起
“大爱”来源于人们心灵深处的共有区间,在一定意义上说,“大爱”是“公有”的。
“大爱”是一定区域的特定人群可以共享的“爱”,它代表着人们在精神上的共同利益与共同意志。
历史上的中国人曾经有过这种“大爱”吗?
答案是令人伤感的。
我在上一篇《神权、王权与人权》一文中已经探讨了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本体在发展路径上的不同。
中国传统文化早熟的本质,主要表现在神权过早地被世俗的王权所取代,“天人合一”于世俗的王权。
神权代表着一个民族的共同意志,王权则代表着少数政治集团与利益集团的“私有意志”。
国家政权在皇权专制主义“家天下”的铁桶式占有下,中国人先天缺失了“公有”区间的“共同意志”。
在这种皇权专制文化的塑造下,“爱”如何能够成为“大爱”呢?
中国人内心世界中对于“爱”的理解方式,主要源于作为主流文化的儒家文化。
“仁、义、礼、智、信”是儒家文化最基本的道德范畴,在这些范畴中,“仁”是一个最为核心的最高范畴。
中国儒家学说历来讲“仁者,爱人”,关于“仁”的含义,《说文解字》解释“仁”为:“仁,亲也;从人从二”。
儒家认为人与人之间的爱,首要的是血缘亲情之爱,所以儒家又说“孝”是“仁”之本。
儒家的伦理道德就是以血缘亲情之爱为中国式“爱”的本体,由此作为基础和出发点而推而广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儒家学说对于“爱”的解读方式是与皇权专制主义的利益一脉相承的。
从本质上说,中国式的“爱”以亲情远近为基础,“爱”是自私的,“爱”只能是私爱。
皇权私有的国家崇尚的只能是私德与私爱。
“爱”的文化根源决定了中国式的爱具有这样的一些特征:
群体化倾向。
“爱”主要发生于家庭/家族内部,“爱”所表达的主要是亲情关系。
爱有亲疏远近之分,家里家外是不一样的。
中国式的“爱”总是与家庭/家族的成员有关,一个人的爱总是与别人,很多的“别人”纠缠在一起。
身体化倾向。
“爱”以血缘关系为基础,而血缘关系的纯洁性需要用身体的纯洁性来加以体现。
以身体为“载体”的中国式的爱便沦为了肉身。
“失身”,是一个很奇怪的字眼,但在中国古代社会却是一个是与生命相关的文字。
女人一旦与丈夫之外的人发生性行为便是“失身”,失了身的女人往往是要以死来换取清白的。
失身不仅意味着爱的丧失,更是生命存在理由的丧失,可谓性命攸关也!
自私的占有欲主导“爱”的方向。
中国式的“爱”所明确的是相爱的人对身体的占有关系,“爱”与身体如影相随。
爱仿佛是同在一个家庭之内的人在私有的“一亩二分田”内的精耕细作。
“爱”的田地被冲决之后,生命就失去了依靠。
尤其是中国女性,一旦失去了丈夫,即使十分年轻,也要守寡一辈子。
在根深蒂固的小农意识主导下,占有欲最终演变成了破坏欲。
占有欲导致仇恨,很多不幸的婚内与婚外的仇杀事件都发生在所谓“爱”的旗帜下。
“爱”更多的时候体现为一种不平等关系。
中国式“爱”的对象主要是“天、地、君、亲、师”,所“爱”的人之间的关系是不平等的,“爱”是“敬爱”。
即使在夫妻之间,由于“三纲五常”礼教意识的存在,夫妻之爱在男权社会里,也表现为一种不平等的占有式关系。
儒家学说所谓仁爱的本质就是明确了人们之间对于“爱”的占有方式以及“爱”所存在的秩序性。
向公共的“河”里泼污。
由于人与人之间并不存在公共区间的共同意志,每一个中国人都坚守着自己的私爱,而把自己弃之不用的废物甚至于污物扔到与别人公有的“河”里。
对于自己的私爱极尽全力去维护,而对于别人乃至公共的利益则怀着些许敌意的目光。
历史上有太多的附加在爱之上莫须有的暧昧文字、肮脏字眼。
比如,当人们一提到“性”,就会联想到“色情”、“下流”这样的字眼,将性问题与道德品质联系在一起,把性生活这样一种两性之间的美好体验诋毁得一钱不值,使性沦为肮脏、下流之举。
发生于不符合传统道德观念之下的“爱”更是被人以各种污秽的文字加以表述。
集体冷暴力。
“爱”只能发生于家庭/家族之内,因而,“别人”的冷暖一概与自己无关,“别人”不属于自己关注的对象。
一旦走出家门,人们的脸上就失去了笑意。
无论走在哪一条中国街道上,人们都会发现,几乎每一个中国人都带着中国式漠然一切的面孔——那是一张张千年不变的不冷也不热的面孔。
“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
在社会关系中,“不要和陌生人说话”成了人们普遍遵循的生活原则。
很少有人主动地询问你需要关心的问题,更不会施予与“爱”有关的一切,甚至只是暗示也是不能接受的。
中国人是生活在文化里面的,几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决定了我们对于“爱”的理解方式。
我们的生活原来是那么严格地遵守着古老文化的基本原则。
很多时候,每当提到“爱”的时候,我们的心口常常会感到忧伤。
在中国历史上,“爱”与“大爱”似乎只是似是而非的存在。
直到今天,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人们很少会说到“爱”字,似乎“爱”是远离现实生活的。
“爱”是难以启口的,而“大爱”更是抽象的。
“爱”就是那个最使我们感到伤感的字眼。
是什么让我们在“爱”面前感到如此忧伤?
皇权专制主义文化是中国式的“爱”之所以沉沦在私爱之中的根源。
在先秦百家争鸣的时代,不同学派关于“爱”有着不同的理解方式。
比如墨家对于爱的理解与儒家学说是明显不同的。
“兼爱”、“非攻”与平等是墨子学说最核心的内容。
墨家的“兼爱”与儒家的“仁爱”相比,主要有两点不同:一是儒家以“亲亲”与“孝悌”为出发点,从家庭亲情之爱由近及远推广开去,因此,儒家的仁爱是有差等的,有亲疏远近之别;而墨家的兼爱却“不辨贫富贵贱远迩亲疏”,“爱人之亲若爱其亲”。
二是儒家的仁爱从人性、伦常立论,以性善论为基础,而墨家之兼爱则以“利”为基础,“兼相爱”与“交相利”并提。
这种以“利”为基础的兼爱观,反映了下层民众要求平等的愿望。
兼爱需要从人君做起,劝人君让利于民。
所以,“非攻”的主张也是为了救民于水火之中。
在墨子学说中,我们可以看到了“博爱”思想的影子,平等意识与泛爱论更符合广大人民的意志。
儒家学说却攻击墨家学说是一种“无父”论(父与子如何能够平等呢?),皇权大一统之后,墨家学说于是逐渐衰落到无人问津的地步。
作为生活在二千多年前的中国古代哲学家墨子,能够以博爱情怀看待世界,确实是难能可贵的。
我们从中可以再次看出,中国传统文化并非一定如后世所是的那种样子!
一切都是皇权专制主义政治集团与利益集团利己主义选择的结果!
“我”不爱“别人”,“别人”缘何爱“我”?
仅有私爱的民族是难以进步的。
在中国走向世界之际,建立在儒家家族历史主义意识之上的血缘之爱已不能适应世界上日新月异的变化。
当今中国,正处于加速崛起之际,中国人对于“爱”理解方式必将因时代的前进而改变。
中国式的私爱已经有了几千年的历史,而无私的“大爱”尚处于脆弱的萌芽期。
在西方文化的影响下,中国人对于“爱”的理解方式正在加速变化之中。
由于历史文化的巨大差别,“爱”在中西文化不同背景下,“爱”的现实似乎不具有可比性,但人类的普世价值观却是共同的。
“爱”是存在的曙光,是生命存在的理由。
没有“爱”,生命如同行走在黑暗的隧道里。
爱是不应该被占有的,爱是无罪的,爱不是实用主义者之间虚伪狡诈的交易。
尊重每一个人,热爱人世间的一切,尽可能地将自己的爱奉献给这个世界。
这应该成为现代中国社会每一个人的信仰。
仰望天空,让我们用纯洁的心灵去读“大爱”;脚踏实地,让我们用温暖的双手去造就“大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