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科-细胞培养及临床应用共78页
皮肤性病学重点总结

大题 1.外用药治疗原则(总论)2.淋病与非淋菌性尿道炎鉴别3.红斑狼疮诊断标准4.软下疳,硬下疳,扁平湿疣鉴别诊断5.荨麻疹临床表现与诊断依据大题外用药治疗原则(总论)(一)正确选用外用药物的种类:应根据皮肤病的病因与发病机制等进行选择,如细菌性皮肤病宜选抗菌药物,真菌性皮肤病选抗真菌药物,等。
(二)正确选用外用药物的剂型应根据皮肤病的皮损特点进行选择,原则为:1.急性皮炎仅有红斑,丘疹而无渗液时可选用粉剂或沙剂,炎症较重,糜烂,渗出较多时宜用溶液湿敷,有糜烂但渗出不多则用湖剂;2.亚急性皮炎渗出不多者宜用湖剂或油剂,如无糜烂宜用乳剂或湖剂;3慢性皮炎可选用乳剂,软膏,硬膏等;4单纯瘙痒无皮损者可选乳剂(三)详细向患者解释用法和注意事项:应当针对患者的个体情况如年龄,性别,既往用药反应等向患者详细解释使用方法,时间,部位,次数和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及其处理方法1.淋病与非淋菌性尿道炎鉴别(书上没有找到)非淋菌性尿道炎和淋病的主要区别如下:(1)病原体不同。
非淋菌性尿道炎的病原体是沙眼衣原体和支原体、白色念珠菌、毛滴虫等,而淋病的病原体是淋病双球菌。
(2)临床症状不同。
非淋菌性尿道炎的临床症状是分泌物呈乳白色,以慢性尿道炎的形式表现出来;而淋病的开始症状是自尿道口流出大量黄色脓性分泌物,以急性尿道炎的形式表现出来。
而且淋病淋球菌检查为阳性,而非淋菌性尿道炎淋球菌检查为阴(3)治疗方法不同。
非淋菌性尿道炎的治疗药物以四环素类、红霉素药物为主;而淋病的治疗药物以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药物为主。
综上可知,在今后的诊断和治疗过程中,一定不要混淆。
2.系统性红斑狼疮诊断标准(154页)1.蝶形红斑,2.盘状红斑,3.光敏感4、口腔溃疡,5.关节炎,6.浆膜炎(胸膜炎或心包炎)7.肾病表现:尿蛋白〉0.5g/d或有细胞管型。
8.神经病变:癫痫发作或精神症状。
9.血液病变:溶血性贫血,白细胞〈4000/μl,淋巴细胞〈1500/μl或血小板〈100000/μl。
临床与病理联系在诊断皮肤病变演示文稿

第16页,共100页。
第17页,共100页。
病例(一)
病理诊断:(颈部)毛囊角化病。
第18页,共100页。
毛囊角化病
▪ 又称Darier病,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角化不良性 皮肤病,临床上较少。
▪ 研究认为本病与编码肌浆/内质网钙离子ATP2A2的基因突
变有关(突变影响了编码蛋白的结构与功能,使细胞出现钙离子的转
▪ 临床诊断:双侧腋窝皮疹性质待查
第56页,共100页。
病例(四)
肉眼检查:(左腋窝)0.2X0.2X0.2CM皮肤组织一块, 灰白色,表面见一直径0.1CM皮疹,微隆起于表面。
第57页,共100页。
第58页,共100页。
第59页,共100页。
第60页,共100页。
第61页,共100页。
第62页,共100页。
▪ 有恶变倾向,以鳞状细胞癌最多,其中线状型恶变率最 高
第81页,共100页。
汗孔角化病
▪ 临床表现
▪ 初起为一角化性小丘疹,缓慢向四周扩展,形成环形、地 图形、或不规则形的边界清楚的斑片,呈淡褐色或褐色,边
缘颜色较暗 ▪ 典型皮损以中央轻度萎缩,边缘堤状隆起为特点 ▪ 皮损大小不定,小的可以如绿豆大小,大的直径可在4-6厘米甚至
病例(四)
第63页,共100页。
病例(四) ▪ 镜下所见:
▪ 表皮基本正常 ▪ 真皮层少量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并浸及毛囊 ▪ 毛囊漏斗部细胞内和细胞间水肿
第64页,共100页。
病例(四)
第65页,共100页。
病例(四) 病理诊断:(腋窝)Fox-Fordyce病。
第66页,共100页。
Fox-Fordyce病
细胞培养方法及应用实例课件

细胞培养方法及应用实例课件
1
⑵主要优点 细胞紧密黏附于固相表面,易更换培养液;易采用灌注培养,从而达
到提高细胞密度的目的;因细胞固定表面,不需过滤系统;适用于所有类 型细胞。 ⑶主要缺点
与悬浮培养法相比:扩大培养比较困难,投资大;占地面积大;不能 有效监测细胞的生长。 ⑷细胞贴壁的表面
要求具有净阳电荷和高度表面活性。对微载体而言还要求具一定电荷 密度;若为有机物表面,必须具有亲水性,并带阳电荷。
常见的贴壁培养反应器如:中空纤维反 应器、玻璃珠床反应器、陶质矩形通道蜂窝 状反应器等类型。
封闭式中空纤维反应器循环系统
中空纤维反应器因其剪力小被广泛运
用于动物细胞的培养。
中空纤维反应器主要由中空纤维管组
成,中空纤维管的内径为200μm,壁厚为
50~70μm。管壁是多孔膜,O2 和CO2等小 分子可以自由透过膜扩散,动物细胞贴附
基因重组病毒株原始种子保留了病毒的抗原性和复制能力,降低了病
毒的致病力(由世卫组织提供)。
因为世卫组织提供的基因重组病毒株量较少,不足以进行批量生产疫
苗,必须对其进行扩增培养,制备病毒种子批。
细胞培养方法及应用实例课件
18
②生产前准备 无菌生产鸡胚
选胚
原始种子 (基因重组病毒株)
病毒稀释
【选胚】 培养生产用病毒种子需要无菌生产
立柱培养系统示意图
细胞培养方法及应用实例课件
14
问题思考与讨论
8-5 常见的动物、植物组织细胞培养方法有哪几种? 8-6 什么是细胞的固定化培养? 8-7 什么是愈伤组织?
细胞培养方法及应用实例课件
15
四、动物细胞工程应用实例
20世纪60年代为了满足生产疫苗的需要,开始运用动物细胞大规模培 养技术。后来随着动物细胞大规模培养技术的逐渐成熟和转基因技术的发 展与应用,人们发现利用动物细胞大规模培养技术生产大分子药用蛋白质 比原核细胞表达系统更有优越性。
皮肤细胞观察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了解皮肤细胞的基本结构及其在皮肤组织中的作用。
2. 掌握使用显微镜观察皮肤细胞的方法和技巧。
3.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二、实验原理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由表皮、真皮和皮下组织组成。
表皮由角质层、颗粒层、有棘层和基底层组成,其中基底层含有大量的细胞,包括角质形成细胞、黑色素细胞等。
通过显微镜观察皮肤细胞,可以了解其形态结构及功能。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新鲜的皮肤组织、生理盐水、载玻片、盖玻片、镊子、剪刀、显微镜、碘液、酒精灯、吸水纸等。
2. 实验仪器:显微镜、解剖镜、剪刀、镊子、载玻片、盖玻片、酒精灯、吸水纸等。
四、实验步骤1. 取新鲜的皮肤组织,用剪刀剪成小块,置于生理盐水中浸泡。
2. 取一小块皮肤组织,用镊子夹住,放在载玻片上。
3. 用剪刀轻轻剪取皮肤组织,使其平铺在载玻片上。
4. 在载玻片上滴一滴生理盐水,用镊子轻轻压平皮肤组织。
5. 用镊子夹起盖玻片,轻轻盖在皮肤组织上,避免产生气泡。
6. 将载玻片放置在显微镜下,先用低倍镜观察,找到皮肤组织所在区域。
7. 转换到高倍镜,仔细观察皮肤细胞的结构,包括细胞核、细胞质、细胞膜等。
8. 用碘液染色,观察细胞核和细胞质的变化。
9. 观察结束后,将载玻片擦拭干净,放入实验台。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观察到的皮肤细胞呈扁平状,排列紧密,细胞核位于细胞中央,细胞质透明。
2. 观察到的皮肤细胞有明显的细胞膜,细胞核呈圆形或椭圆形,细胞质内含有线粒体、内质网等细胞器。
3. 碘液染色后,细胞核颜色加深,细胞质颜色变浅,有利于观察细胞结构。
六、实验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成功观察到了皮肤细胞的基本结构,了解了细胞核、细胞质、细胞膜等部分的功能。
实验结果表明,皮肤细胞在维持皮肤屏障功能、分泌皮脂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七、实验讨论1. 实验过程中,如何避免皮肤细胞在载玻片上产生气泡?2. 观察皮肤细胞时,如何区分细胞核、细胞质、细胞膜等部分?3. 实验中使用的碘液染色对细胞结构有何影响?八、实验注意事项1. 实验过程中,注意保持载玻片和盖玻片的清洁,避免污染。
表皮干细胞的体外培养及其应用

大鼠表皮干细胞的分离培养及其应用表皮干细胞是来源于胚胎外胚层皮肤组织的专能干细胞,主要分布于表皮基底层和毛囊隆突部,形态学上具有未分化细胞的特征,在生物学方面是皮肤及其附属器发生、修复、改建的源泉。
在一定条件下,干细胞可以分化成多种功能细胞或组织器官,医学界称其为“万用细胞”。
它不仅在体内平衡和创伤修复中起关键作用,而且是基因治疗的主要靶标[1-2]。
因此,成功地分离、培养表皮干细胞对医学临床上创伤修复、皮肤癌的研究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3-5]。
在表皮干细胞的研究当中,国内外学者主要以人或小鼠为研究对象[6-8],而对大鼠的研究较少。
本文则对以大鼠为研究对象,探讨表皮干细胞体外分离培养和鉴定方法的综诉,以期为进一步向表皮干细胞内转染基因的研究奠定基础。
1表皮干细胞的一般特性1.1表皮干细胞的表达表皮干细胞在人体不同部位皮肤的分布存在差异,头皮的毛囊隆突部及包皮和阴囊的皮肤基底层存在较多表皮干细胞,背部及四肢近端外侧皮肤基底层表皮干细胞相应地多于胸部及四肢近端内侧。
1.2表皮干细胞的结构表皮由外向内分别由角质层、透明层、颗粒层、棘层和基底层组成;其中基底层又称为生发层,由单层柱状上皮组成,呈栅状排列于基膜带上,邻接真皮。
根据细胞动力学分析,在表皮中有三种细胞:干细胞、短暂扩充细胞和终分化细胞,只有干细胞在体外培养能形成完全克隆1.3表皮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具有未分化细胞的特征,表皮干细胞还具有:细胞体积小,核质比大,胞内细胞器稀少,细胞内RNA含量低等未分化细胞的特征。
其两个显著生物学特性:①慢周期,细胞分裂缓慢,以便细胞的DNA发生最少的突变及能有充分的时间进行自我修复②自我更新,增值潜能强,离体培养呈克隆样生长。
2表皮干细胞分离培养2.1表皮干细胞的制备2.1.1组织块法制备细胞无菌采取新生SD大鼠背部皮肤,用含高浓度双抗的无钙镁PBS充分清洗后,用眼科镊轻轻剥除真皮上的脂肪组织。
将获得的表皮组织切割成0.2cm×0.2cm的小块,基地面朝下贴于35mm培养皿。
皮肤科新技术应用报告

皮肤科新技术应用报告一、激光技术在皮肤科的应用激光技术无疑是皮肤科领域的一项重大突破。
不同类型的激光针对不同的皮肤问题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例如,调 Q 激光常用于治疗色素性疾病,如太田痣、纹身去除等。
其原理是通过瞬间发射高能量的激光脉冲,破碎皮肤中的色素颗粒,使其被巨噬细胞吞噬并排出体外。
对于那些长期受到色素困扰的患者来说,调 Q 激光提供了一种相对安全且高效的解决方案。
脉冲染料激光则在血管性疾病的治疗中表现出色,如鲜红斑痣、血管瘤等。
它能够选择性地破坏异常扩张的血管,而不损伤周围正常的皮肤组织。
经过多次治疗,患者的皮肤状况往往能够得到显著改善。
此外,二氧化碳激光在皮肤赘生物的去除、嫩肤等方面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它通过气化作用精确地去除病变组织,同时刺激胶原蛋白的重塑,达到美容和治疗的双重效果。
二、光动力疗法的应用光动力疗法是近年来皮肤科新兴的一种治疗手段。
该疗法结合了光敏剂和特定波长的光源,用于治疗痤疮、尖锐湿疣、基底细胞癌等多种疾病。
在治疗痤疮时,患者先外用或口服光敏剂,使其在毛囊皮脂腺单位中聚集。
然后,使用特定波长的光源照射,激活光敏剂产生单线态氧等活性氧物质,从而杀灭痤疮丙酸杆菌、抑制皮脂腺分泌,并减轻炎症反应。
对于尖锐湿疣,光动力疗法能够有效地清除肉眼不可见的亚临床感染病灶,降低复发率。
在基底细胞癌的治疗中,光动力疗法可以选择性地破坏肿瘤细胞,同时对周围正常组织的损伤较小,尤其适用于面部等特殊部位的肿瘤。
三、皮肤影像学技术的发展皮肤影像学技术的出现为皮肤科医生提供了更准确的诊断依据。
其中,皮肤镜作为一种非侵入性的检查手段,能够放大皮肤表面的细微结构,帮助医生区分良性和恶性皮肤肿瘤、诊断毛发疾病等。
共聚焦显微镜则可以实时、无创地观察皮肤细胞和组织的微观结构,对于早期皮肤癌的诊断、白癜风的评估等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高频超声技术能够测量皮肤的厚度、评估皮下组织的病变情况,为硬皮病、皮肤淋巴瘤等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监测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皮肤科细胞培养及临床应用 ppt课件-文档资料

细胞周期(Cell cycle)
细胞前一次分裂结束开始至本次分裂结束所 经历的时相过程。
4个时期:S期:DNA合成期
M期:有丝分裂期 G1期:有丝分裂完成至DNA合成开始的间隙期 G2期:DNA复制结束至有丝分裂开始的间隙期 G0期:某种原因导致细胞不再沿周期进行,进入 休眠状态
2019/2/22 5
细胞一代时间(Cell generation time)
单个细胞两次连续分裂的时间间隔。
群体倍增时间(Population doubling time)
在对数生长期进行计算的细胞增加一倍所 需要的时间。
2019/2/22
6
克隆(Clone)
单个细胞通过有丝分裂形成的细胞群体,它们 的遗传特性相同。
2019/2/22
18
血清质量的判断 质量鉴定报告 理化性质 微生物检测 促生长效果(培养细胞检测)
克隆形成率、贴壁率测定 连续传代培养
外观判断
透明清亮 土黄色或棕黄色 无沉淀或及少量沉淀 较粘稠
2019/2/22
19
血清的使用与贮存
灭活处理: 56℃水浴, 30分钟(去除补体) 贮存条件: 分装 -20 ℃长期贮存, 避免反复冻融 4 ℃, < 1个月 融化步骤: -20 ℃ 4℃ 室温 使用浓度: 5%~20%, 常用10% 临用前添加于培养基中
传代培养(Passage)(Subculture)
细胞从一个培养器皿转移至另一个培养器皿 中培养。
再培养(Reculture)
单层细胞不经任何丢失而转移到新鲜培养基 中的过程。
2019/2/22 8
集落形成率(Plating efficiency)
药疹学习教程

引发药物
• 长效磺胺 • 巴比妥 • 解热镇静药 • 苯妥英钠
第42页/共95页
第43页/共95页
第44页/共95页
第45页/共95页
第46页/共95页
紫癜型药疹
• 为针尖至豆大或更大的出血性 紫斑,皮疹平或稍隆起 • 血小板可减少
第47页/共95页
紫癜型药疹
• Ⅲ型反应引起者可表现为变应性血管 炎样皮损,可呈风团、丘疹、结节、 水疱至坏死溃疡等,但均可触及紫癜 性损害出现。 • 重者可有肾、消化道、神经系统受累 • 常伴有发热、关节痛等全身症状
β阻滞剂引起银屑病样皮炎、cimetidine使DLE 激发、吉-赫氏反应
第8页/共95页
过敏反应性机理
• Ⅰ型变态反应 过敏性休克、荨麻疹、血管性水 肿、哮喘
第9页/共95页
•Ⅱ型变态反应 溶血性贫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粒细胞减
少
第10页/共95页
•Ⅲ型变态反应 血管炎、药物热、迟发性荨麻疹、 血清病样综合征、狼疮性肾炎
法
第87页/共95页
重型药疹的治疗
• 原则 及时抢救,尽早收入院治疗
第88页/共95页
重型药疹的治疗
• 抗休克与供氧 • 激素 • 抗组胺药 • 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 预防及治疗感染 • 伴发其他脏器损害的处理
第89页/共95页
重型药疹的治疗
• 粘膜损害的处理 • 3%硼酸水清洗 • 2%碳酸氢钠漱口 • 1%~2%H2O2漱口
第28页/共95页
荨麻疹型
• 风团性皮疹较一般荨麻疹色泽红, 持续时间长 • 自觉瘙痒,可伴有刺痛、触痛
第29页/共95页
引发药物
• 抗生素 • 非甾体类抗炎药 • X线造影剂 • 巴比妥类 • 胰岛素 • 血清制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