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 解析

合集下载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理解性默写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理解性默写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理解性默写《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理解性默写1.作品简介《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宋代文学家苏轼所创作的一首词作。

该词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为开头,表达了诗人在饮酒独坐时对明月的思念之情。

2.词作解析2.1 开头两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词人以问答的形式表达自己对明月的困惑和思索。

2.2 第三句“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词人感慨自己不知明月所在,也不知现在是哪一年。

2.3 接下来的几句“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表达了词人对远方的向往,但又担心那座高耸的琼楼玉宇寒冷难耐。

2.4 最后一句“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则表达了词人对自由飞舞于明月之下的向往,认为这样的情境比在尘世间更加美好。

3.主题探讨3.1 自然与人生:词中通过描述明月,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留恋,同时也抒发了词人对尘世的厌倦之情。

3.2 追求自由:词中的“乘风归去”和“起舞弄清影”等词句,表达了词人追求自由的愿望,渴望从束缚中解脱,追寻内心深处真正的自我。

3.3 对未知的思考:词中的问题和思索,表达了词人对未知事物的困惑和思考,以及对世界和宇宙的探索欲望。

4.艺术特点4.1 艺术语言:词作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和意象,使整首词显得华丽而富有诗意。

4.2 艺术感染力:词作通过对人生、自然和追求的描绘,给人以思考和共鸣,引发读者共鸣。

5.附件附件一:苏轼的其他词作选集附件二:《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鉴赏评论6.法律名词及注释6.1 权利:指一个人所拥有的权益和能力。

6.2 自由:指个体在特定社会、政治和经济条件下不受限制,享有自主行动权的状态或能力。

6.3 版权:指对于原创作品的独占性使用权,包括复制、发行、展览、出版等权利。

6.4 侵权:指未经权利人许可,对他人的权益进行侵犯,如正当合理使用他人的知识产权而不经过许可。

宋词鉴赏:苏轼的《水调歌头》解读

宋词鉴赏:苏轼的《水调歌头》解读

宋词鉴赏:苏轼的《水调歌头》解读古代文学中,宋词堪称一种瑰宝。

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宋词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内涵吸引着世人的目光。

在众多的宋词中,苏轼的《水调歌头》更是被誉为千古绝世之作。

这篇文章将对这首脍炙人口的词作进行解读,以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苏轼的才华。

1. 苏轼要理解《水调歌头》,首先要了解苏轼这位伟大文学家的背景和成就。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北宋时期的文学巨匠。

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还是一位政治家、书法家和鉴赏家。

苏轼的词作充满了激情和感情,以其深沉的内涵和细腻的描绘方式受到了广大读者的喜爱和追捧。

2. 《水调歌头》的创作背景《水调歌头》是苏轼于1076年所作的一首词作。

这首词以北方水乡的美景为背景,描绘了作者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在这首词中,苏轼将个人的情感与自然景色相结合,达到了情景交融的效果。

3. 《水调歌头》的词句解析下面,我们将对《水调歌头》中的几个重要词句进行解析,以便更好地理解苏轼的意图和情感表达。

H2:1)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这是《水调歌头》的开篇句子,直接描绘了作者的情感和境遇。

"明月几时有?"表现了作者对时间流逝的感叹和对美好事物的渴望。

通过把酒问青天,苏轼表达了他对自身命运和人生意义的思考。

H2:2)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在这一句中,苏轼表达了自己对岁月流转的茫然无措。

他不知道眼前的时间和空间是什么,对充满变幻的世界感到困惑和不解。

这种情感也给读者带来了对生命和存在的深度思考。

H2:3)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这句词表达了苏轼对回归故乡的渴望和留恋。

他想要乘风回家,但又担心回到家乡后的冷漠和陌生感。

这种矛盾和思考使得《水调歌头》更加富有情感和内涵。

H2:4) "谁人携手出白云,故乡背后空无人。

简要评析‘水调歌头’运用的艺术手法和风格

简要评析‘水调歌头’运用的艺术手法和风格

简要评析‘水调歌头’运用的艺术手法和风格简要评析‘水调歌头’运用的艺术手法和风格哪个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那个的?1、词人运用形象描绘的手法,勾勒出皓月当空、孤高旷远的氛围,把自己遗世独立意绪和往昔的神话传说融合一处,在月的阴晴圆缺当中,渗进浓厚的哲学意味,可以说是一首将自然和社会高度契合的感喟作品。

2、此词通篇咏月,却处处关合人事。

上片借明月自喻孤高,下片用圆月衬托别情,它构思奇特,畦径独辟,极富有浪漫主义色彩,是苏词的代表作之一。

水调歌头快哉亭作上片的艺术手法,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内容不要太多,谢谢)开头四句,先用实笔,描绘亭下江水与碧空相接、远处夕阳与亭台相映的优美图景,展现出一片空阔无际的境界,充满了苍茫阔远的情致。

“知君为我新作”两句,交待新亭的建立,点明亭主和自己的密切关系,反客为主、诙谐风趣地把张偓佺所建的快哉亭说成特意为自己而造,又写亭台窗户涂抹上青红两色油漆,色彩犹新。

“溼”字形容油漆未乾,颇为传神。

“长记平山堂上”五句,是记忆中情景,又是对眼前景象的一种以虚托实的想象式侧面描写。

作者用“长记”二字,唤起他曾在扬州平山堂所领略的“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那种若隐若现、若有若无、高远空濛的江南山色的美好回忆。

他又以此比拟他在“快哉亭”上所目睹的景致,将“快哉亭”与“平山堂”融为一体,构成一种优美独特的意境。

这种以忆景写景的笔法,不但平添了曲折蕴藉的情致,而且加强了词境的空灵飞动。

以上五句新颖别致,引人入胜,通过作者昔日的淋漓兴致,传达出当日快哉亭前览胜的欣喜之情。

上片是用虚实结合的笔法,描写快哉亭下及其远处的胜景。

水调歌头简短赏析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原文: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辛弃疾《水调歌头》阅读答案及赏析

辛弃疾《水调歌头》阅读答案及赏析

辛弃疾《水调歌头》阅读答案及赏析辛弃疾《水调歌头》阅读答案及赏析赏析意思是欣赏并分析(诗文等),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

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辛弃疾《水调歌头》阅读答案及赏析,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长恨复长恨,裁作短歌行。

何人为我楚舞,听我楚狂声?余既滋兰九畹,以树蕙之百亩,秋菊更餐英。

门外沧浪水,可以濯吾缨。

一杯酒,问何似,身后名。

人间万事,毫发常重泰山轻。

悲莫悲生离别,乐莫乐新相识,儿女古今情。

富贵非吾事,归与白鸥盟。

【注】①绍熙三年(壬子),辛弃疾奉召赴临安,在陈端仁的饯行席上赋此词。

②余既三句出自《离骚》:余既滋兰之九畹,又树蕙之百亩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1)概括兰蕙菊三种意象的共同内涵。

(2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兰、蕙、菊都是花草,在词中都用来象征词人高尚、纯洁的品格和节操。

(2)指出听我楚狂声和富贵非吾事典故的出处。

词人借它们分别表达了什么情思?(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两个典故分别出自《论语》和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

前者以楚狂接舆的典故,表达了词人抗金复国理想无人理解的悲愤;后者以陶渊明自况,抒发了词人淡泊名利、洁身自好的情怀。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以及情感的把握。

这里要了解词的写作背景:由于北方金朝袭扰,战乱不息,被占领地区的人民处在金人统治之下,而偏安一隅的南宋小朝廷却非但不图恢复,还对主张抗金北伐的人士加以压制和迫害,作者就曾多次受到打击。

所以词人首句便慨叹长恨复长恨。

听我楚狂声用楚狂接舆的典故。

接舆,春秋时代楚国著名的隐士。

姓陆,名通,字接舆。

平时躬耕以食,因对当时社会不满,剪去头发,佯狂不仕,所以也被人们称为楚狂接舆。

词人用此典故,正是表达了词人抗金复国理想无人理解的'悲愤。

苏轼表达乐观诗句《水调歌头》赏析

苏轼表达乐观诗句《水调歌头》赏析

苏轼表达乐观诗句《水调歌头》赏析苏轼表达乐观诗句《水调歌头》赏析水调歌头,是宋代诗人苏轼的代表作之一,这首因其语言流畅,朗读起来朗朗上口,再者表达了人们最美好的愿望,使得这首诗成为了名传千古的名作。

接下来小编为你带来苏轼表达乐观诗句《水调歌头》赏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一、作者简介苏轼解析:(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

后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黄州。

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等,官至礼部尚书。

后又贬谪惠州、儋州。

北还后第二年病死常州。

南宋时追谥文忠。

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

其文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

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传诵甚广。

题解及写作背景——水调歌头,是词牌名。

相传隋炀帝开汴河时曾制《水调歌》。

唐代演变为宫廷乐舞的“大曲”。

截取大曲《水调》开头的一段,另填新词,因而得名。

(参见教材P111注释1)——序言中,“中秋”、“兼怀子由”,透露了写作本词的时间和目的。

丙辰年(即1076年)中秋,当时41岁的苏轼任密州太守,政治上失意,苏轼的弟弟子由被贬谪到离苏轼数百公里的山东济南,兄弟六七年没有见面。

望月思亲,心情抑郁惆怅。

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

二、注释1、把酒解析:端起酒杯。

2、宫阙(qùe)解析:宫殿。

3、归去解析:回到天上。

4、琼楼玉宇解析:指想象中的宫殿。

5、不胜(shēng)解析:经不住,承担不了。

6、弄清影解析:指月光下的身影也跟着做出各种舞姿。

7、何似解析:哪像是,怎比得上。

8、不应解析:不该。

9、何事解析:为什么。

10、别时圆解析:在人们分别时圆。

11、此事解析:指人的“欢”和“合”和月的“晴”和“圆”。

巜水调歌头 全诗解析

巜水调歌头 全诗解析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宋朝诗人苏轼的一首佳作。

这首词是中秋望月怀人之作,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思念。

丙辰,是北宋神宗熙宁九年,当时苏轼在密州做太守,中秋之夜他一边赏月一边饮酒,直到天亮,于是做了这首《水调歌头》。

词人运用形象描绘手法,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亲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

这首词正是此种宦途险恶体验的升华和总结。

对于一贯秉持“尊主泽民”节操的作者来说,手足分离和私情,比起廷忧边患的国势来说,毕竟属于次要的伦理负荷。

中考语文文言文重点篇目字词解析:《水调歌头》

中考语文文言文重点篇目字词解析:《水调歌头》

中考语文文言文重点篇目字词解析:《水调歌头》中考语文文言文重点篇目字词解析:《水调歌头》(1)把酒:端起酒杯。

(2)宫阙:宫殿。

(3)今夕是何年:古代神话传说,天上只三日,世间已千年。

古人认为天上神仙世界年月的编排与人间是不一样的。

所以作者有此一问。

(4)乘风归去:驾着风,回到天上去。

作者在这里浪漫地认为自己是下凡的神仙。

(5)琼楼玉宇:美玉砌成的楼宇。

指想象中的宫殿。

(6)不胜:经受不住。

(7)弄清影,意思是月光下的身影也跟着做出各种舞姿。

(8)何似:哪里比得上。

(9)朱阁:朱红色的楼阁。

(10)绮户:刻有纹饰门窗。

(11)照无眠:照着没有睡意的人(指诗人自己)。

(12)何事:为什么。

(13)长向别时圆:长几位总是,向是在的意思(14)婵娟:美丽的月光,代指月亮。

另注:(15)大曲《水调歌》的首段,故曰“歌头”。

双调,九十五字,平韵。

(16)丙辰:熙宁九年(1076)。

苏辙字子由。

(17)李白《把酒问天》:“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18)牛僧孺《周秦行纪》:“共道人间惆怅事,不知今夕是何年。

”(19)司马光《温公诗话》记石曼卿诗:“月如无恨月长圆。

”(20)[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化用李白<<把酒问月》》诗句“青天明月来几时,我欲停杯一问之”.把,握着(21)起舞弄清影:在月下起舞,身影摇曳.(22)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月光转过朱红的楼阁,照进雕花的窗户,照到不眠的人.绮户,装饰着花纹或图案的窗户.(23)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月亮不应对人间有什么遗憾,为什么总是在人离别之时圆呢?(24)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希望人们都能身体康健,即使相隔千里,也可共同沐浴在同样的月光中.婵娟,指月亮.。

对朱敦儒水调歌头的解析

对朱敦儒水调歌头的解析

对朱敦儒水调歌头的解析
《水调歌头》是明代文学家朱敦儒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被视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下面是对《水调歌头》的简要解析:
1. 诗歌背景:《水调歌头》是朱敦儒在明朝晚期政治腐败、社会动荡的背景下所创作的一首诗。

诗中反映了时代的艰难和作者内心的痛苦。

2. 感情表达:诗歌以抒发作者的愤怒、忧虑和无奈情感为主线。

诗中揭示了官场黑暗、社会腐败以及民众苦难的现实,表达了作者对这一现状的不满和愤懑。

3. 反讽手法:诗歌运用了一种反讽的手法,通过对美好事物的描述,暗含对社会黑暗的讽刺。

作者用水、天、花、草等自然景物来比喻现实社会中的人与事,通过对比展现了社会的丑恶和荒谬。

4. 文学意境:诗歌以清新、流畅的语言,描绘了美丽的自然景象,给读者带来一种独特的审美享受。

同时,通过对自然和人情的对比,展示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纯净和美好。

5. 对于时代的思考:诗歌中蕴含了对时代的深刻思考和社会变革的
渴望。

作者希望社会能够改变,摆脱腐败和黑暗,实现人民的幸福与美好。

总的来说,朱敦儒的《水调歌头》以其独特的艺术表达和对社会现实的思考,展现了文学艺术与社会问题相结合的魅力。

该诗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调歌头》
苏轼
这首词是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苏轼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做太守时所作。

这一时期,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辗转在各地为官。

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

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

这一年的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与胞弟苏辙分别之后,转眼已七年未得团聚了。

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

诗中他并没有陷入抑郁惆怅的情绪中,旋即以超然达观的思想排除忧患,表现出对人间生活的热爱。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译文:
皎洁的明月究竟是从什么时候才有的呢?我不禁端起酒杯询问青天。

月亮如玉似盘,不知道在月宫里,今天晚上是一个什么日子?
我很想乘着清风回到天上去看一看,又恐怕月宫里美玉砌成的楼宇太高了,受不住那儿的寒冷与凄凉。

浮想联翩中,我在月光下翩翩起舞,玩赏着随人舞动的影子,天上虽然有琼楼玉宇又怎能比得上人间的幸福美好?
月光从朱红色的楼阁的一面转到另一面,低低地洒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屋里没有睡意的人儿。

明月啊!你总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总是在人们离别的时侯才圆呢?
人世间总有悲、欢、离、合的变迁,就像天上的月亮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些自古以来都是难以周全圆满的。

只希望远方的亲人能够永远平安健康,即使相隔千里也能共同欣赏这美好的月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