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慎说文解字的智慧与精神
从《说文解字序》看许慎的语言文字观

从《说文解字序》看许慎的语言文字观
《说文解字序》是我国古代重要的一部语言文字学著作,作者为东汉时期的许慎。
该
书系统地讲解了我国古代文字的构造、义理、用法和发展历史等方面的知识,对发展汉字
文化和研究文字学具有极高的价值和意义。
本文将从《说文解字序》中探讨许慎的语言文
字观。
一、思想方法
许慎的思想方法是具有独特性的,他不仅注重文学自然,更加注重自然文学。
他强调“音、义相生”,“礼乐之用由言”等思想,认为文字的产生与发展与自然、社会、宗教、风俗习惯等众多因素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他也注重从自然现象、动植物的特性、人体
结构等各个角度来挖掘字义,从而使读者更加深入地理解文字的本质。
二、关于汉字
许慎认为汉字是“天造之书”,即人们通过长期的使用和演化,创造出一种与自然融
为一体、富有韵味和内涵的文字,从而让人们更加清晰地表达思想和情感。
他强调汉字具
有很强的内在逻辑性和系统性,每个字都具备唯一的义理和结构,形成了独特的汉字文化。
三、关于语言
许慎重视语言的规范性和精准性,认为语言是传递人类思想的工具,必须严格掌握语法、词汇等基本知识,才能保证语言的准确性和表达力。
他主张语言应该“古而简”,即
要借助古代经典作品和古代优美的语言表达方式,使语言的表达更加优美、简练,突显语
言的本质和魅力。
四、关于文字修养
总之,许慎的语言文字观是与当时社会背景和思想文化体系密切相关的,它体现了中
国古代文化的独特魅力,具有很高的学术和文化价值。
同时,许慎的语言文字观也为我们
认识现代汉字的演化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借鉴。
从《说文解字序》看许慎的语言文字观

从《说文解字序》看许慎的语言文字观许慎的《说文解字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字典,也是对语言文字的系统性研究。
从这部著作中可以看出许慎对语言文字的观点和态度。
许慎认为语言文字是人类思维和交流的工具。
在《说文解字序》的序言中,许慎写道:“言者,人之所以能言也。
言之者,图其所以意,而言之者;琢其所以声,而演之者。
”他强调了语言的作用和重要性,认为言语是表达思想的工具,通过言语可以传达自己的意愿和理解他人的意图。
他通过对字形的解析,揭示了古代文字的演变过程,深入挖掘了字形背后的意义,并将之与语音相结合,认为语言文字的形声关系是表达思想的基础。
许慎强调了文字的规范性和准确性。
他在《说文解字序》中提到:“动笔作字,起于象形,进于感讳,附于会意,以成表音。
”他认为字形应该准确地反映所表达的意义,并通过各种符号和古代文字的演变,确立起一套完整的字形层级体系。
他还强调了字义的合理性和准确性,在解释每个字义的时候,都基于字形和字音进行论证,力图追求字义的准确性和合乎逻辑的合理性。
许慎还注重字义的深入剖析和探讨。
在《说文解字序》中,他对每个字义进行了详尽的解析,细致入微地分析了字义的内涵和外延,揭示了字形背后的深层意义。
他试图通过研究字义的源流和演变,揭示语言的内在规律和逻辑关系,深入探讨了语言文字与人类社会、自然界之间的联系和关系。
许慎还注重了文字学的连续性和发展性。
在《说文解字序》中,他提及了前人的文字学研究成果,并对前人的研究方法和观点进行了批评和总结。
他以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认为文字的产生和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历史上的文字学研究是前人的努力和智慧的结晶,而他的研究则是在前人基础上的延续和发展。
从《说文解字序》可以看出许慎对语言文字的观点是辩证的、综合的,他重视语言文字的功能和规范性,注重字义的解析和探讨,同时也注重文字学的连续性和发展性。
他的研究方法深入细致,逻辑清晰,开创了对语言文字系统化研究的先河,对后世文字学研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从《说文解字》看许慎精神的现实意义-文档资料

从《说文解字》看许慎精神的现实意义许慎(约 58-约 147),字叔重,汝南召陵(今河南省漯河市召陵区)人,东汉著名经学家、文字学家。
历经 30余年编成《说文解字》十五卷,凡 133441字,创立部首 540个。
许慎与《说文解字》对后世文字学的研究影响深远。
《说文解字》是中国古代语言的宝藏,直到今天还有重要价值,许慎的伟大精神也从《说文解字》本身和著述过程中得以充分体现。
一、继往开来的责任担当精神汉字本身是昀原始、昀真实的史料,文字所含造字本义及形、音直接反映了上古历史文化的基本内容,其中蕴含了先民生产、生活各方面的形态、样式、习俗、制度及经验智慧。
《说文解字》收录字体以小篆为主,兼收古文字。
如果没有《说文解字》,人们就无法解读青铜器铭文、战国时代的古文和后来出土的甲骨文。
许慎在训释中广泛记载了当时农业生产、礼制、饮食、神话、方言、交通、动植物、地理、医药、矿物、手工业、宗教、货币、人类学等相关内容,对我们了解古代的社会生活和制度以及风俗人情提供了宝贵的材料。
因为有许慎继往开来的责任担当精神,我们今天才得以学习古代经典,认识古代社会,传承先祖智慧。
二、兼容并蓄的学术包容精神前代字书的解形、注音、释义乃至编排方面都为《说文解字》的产生做了充分的准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许慎博采众说、择善而从、兼收并蓄的治学态度和精神,使他能汇百川于大海,成为集大成者。
《说文解字》之所以取得伟大的成就,和许慎博采通人、兼容并包的精神是分不开的。
今天我们学习中国文化,以及在处事、治学等方面,皆要传承这种兼容并包的精神,允许有不同观点的存在,乃至别人错了,也应有包容之心。
三、实事求是的严谨治学精神许慎虽然博通古今,五经无双,但在编写《说文解字》的过程中,凡是遇到字的形音义有不明之处,则称“阙”,乃空缺之义,体现了许慎客观求是、负责谨严的治学态度。
汉字自篆书演变为隶书之后,体现汉字造字意图的“笔意”就变为仅保存笔画走势的“笔势”了,即自隶书之后,汉字就不能说解了,说解文字必须以小篆字系及甲骨、金文等古文字作为参照。
从《说文解字序》看许慎的语言文字观

从《说文解字序》看许慎的语言文字观许慎的语言文字观可以从他编写《说文解字》的目的来看。
他在序言中说:“序言所以解字必详其源,籍其承,本其末,崇其义者,欲兴鬼神之志,匡人伦之正,正己心而愿异之,敬天地而怀山川,人文之性以配天性,观古今之变以通神明,存吾身而能及物者也。
”从中可以看出,许慎认为解字不仅是一个高深玄学的学问,更是一种亘古至今的文化传承和道德修养。
许慎所遵循的是“以义为本”的原则。
他认为汉字的起源和演化都与其所表示的含义紧密相连,因此,理解字义是掌握语言的关键,也只有依据字义才能正确地使用汉字。
因此,许慎对于每个字的解释都十分严谨,细致入微,精益求精,严于律己。
他所记录的每个字都要历史考证、形音考究、义理探讨,以及注解来源、传说典故等多方面的详尽解释,不仅表达其本义,还能体现出其所属的文化背景和时代情境。
许慎的语言文字观还包含“名实一体”和“尊重实际用法”的思想。
他认为名和实不可分割,名是实的反映和表象,实是名的本体和内容。
因此,他在解释字义时,不仅要表达出字面含义,还要把握其实际含义,使读者能够真正理解其所表达的思想,明确其所传达的信息。
此外,他还非常注重实际用法,强调语言应该符合实际情况,适应时代变化,同时也尊重语言使用者的权利和感受,反对死板的规定和教条主义。
总的来说,许慎的语言文字观可以概括为“以义为本、名实一体、尊重实际用法”。
他的观点在当时有着深刻的影响,并对后来的汉字研究和汉语言言文字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他的《说文解字》不仅是一部字典,更是一部充满人文关怀和思想精深的文化经典,被广泛视为中国文字学的宝库和瑰宝。
从《说文解字序》看许慎的语言文字观

从《说文解字序》看许慎的语言文字观《说文解字》是我国第一部专门用字作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着作,由许慎编写,约成书于东汉永元十一年(121年)至元和元年(117年)。
其中的“序”部分,可以说是许慎的语言文字观的精华所在。
许慎在序中谈到了自己的写作动机,他说:“今以解析异体为序,学者可因而发挥,而一世之谈会,或能深思远慮,此躬自效力之所得也。
” 可以看出,他写《说文解字》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者间的讨论及交流,并且通过解析异体字的方法,进一步探究语言文字的本质,深化对汉字的认识和理解。
许慎在序中还谈到了他对于汉字的认识与看法,他认为汉字是“画胜文字”,即汉字的形态和构造,是基于人类对自然万物形态的观察和把握,并且经过一定程度的抽象和概括之后产生的结果。
同时,汉字的语音上“……音不可胜,故义多而不夭。
形不可胜,故异体相生,而释又相高”,说明了汉字的音形义三者之间的关系极为密切。
在解析“七十二壹格”的时候,许慎还提到了“形胜义”的原则,“壹格,或从数,或从章,或从独义,或从通义,此之谓形胜义”,即形态优美、独特的字形,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占据一定的地位,甚至可以超越其本身的含义。
此外,在序中,许慎还谈到了“会意”和“形声”的语义构成原则,“会则百言文,形则八音声”,表达了汉字语义的两种基本构成方式。
其中,“会意”是指通过组合、拼合不同的讯息来形成一个新的意义;“形声”是指通过音义相似,形体相似来构成一个新的意义。
这两种构成方式在汉字的演变、发展中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总的来说,许慎的《说文解字序》不仅是一篇文字学专著,更是一篇有关汉字语言、文化、哲学思想等诸多方面的综合性论文。
在其中,许慎对于汉字的认识和探讨,体现了他深厚的文字功底和独到的思想见解,为后来汉字学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从《说文解字序》看许慎的语言文字观

从《说文解字序》看许慎的语言文字观【摘要】许慎是我国古代语言文字学的重要代表之一,《说文解字》是他所著的重要著作。
本文通过分析许慎对语言文字的重视和《说文解字》对他的影响,探讨了他对文字的系统性认识、象形化解释和历史意义。
还介绍了《说文解字》的编写背景和在语言文字学史上的地位。
在总结了许慎对语言文字的贡献,以及《说文解字》对后世的影响,最后探讨了许慎的语言文字观对我们的启示。
通过这篇文章,我们可以深刻了解许慎对语言文字的研究成果,以及《说文解字》在中国语言文字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影响。
【关键词】许慎、语言文字、《说文解字序》、重视、影响、系统性认识、象形化解释、历史意义、编写背景、语言文字学史、贡献、启示、后世影响1. 引言1.1 许慎对语言文字的重视许慎是中国古代著名的语言文字学家,他在《说文解字》中展现出对语言文字的极大重视。
在许慎看来,语言文字是人类文明的基石,是交流思想和传承文化的工具。
他致力于研究文字的起源、演变和含义,希望通过解字来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许慎认为文字不仅是书写工具,更是一种符号系统,可以反映人类思维和社会生活的特点。
他的语言文字观强调文字的内在联系和象征意义,认为文字是一种表达世界和思想的艺术,需要深入挖掘和理解。
许慎对语言文字的重视体现在他对字形、字义、字音等方面的细致研究中。
他追求文字的准确性和规范性,注重文字的形、音、义的统一性,力求揭示文字背后的深层含义和历史沿革。
在《说文解字》中,许慎系统地整理了当时的文字形态、意义和用法,提出了许多独特的字形解释和观点,为后世文字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他的语言文字观影响深远,对后世文字学、词学和字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许慎的《说文解字》被誉为中国古代最重要的文字学著作,展现了他对语言文字的无比热爱和敬畏之情。
1.2 《说文解字》对许慎的影响《说文解字》对许慎的影响可以说是深远而广泛的。
作为中国最早的字书之一,《说文解字》以其严谨的方法论和广泛的收集资料,对后世的文字研究和语言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许慎说文解字的智慧与精神

许慎说文解字的智慧与精神□演讲人:朱小健■演讲人简介:朱小健先生现任北京师范大学人文宗教高等研究院常务副院长、中文信息处理研究所常务副所长、文学院教授,兼任中国训诂学研究会会长等。
研究方向为训诂学理论、训诂学史、《说文解字》研究等。
主编、参编《汉字标准字典》、《中华字典》、《二十四史全译》等辞书、教材、古籍译著、论文集十余种。
■编者按: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
汉字作为中华文化的载体,今天仍然是我们文化生活的焦点。
而要传承发展好汉字,学习、解释、理解必不可少。
东汉许慎所著《说文解字》千百年来为人称颂,在朱小健教授的讲述和分析中,解说汉字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和价值。
■阅读提示:□说字是要分析一个形体的意义,这也需要关注形体和意义的关系。
□许慎怎么样才能够完成这样一项解释汉字的工作呢?这需要对世事万物的关注,需要追究精神、探究精神。
□我们要通过解说汉字来器道兼修,过去解说汉字往往都着眼于“器”,着眼于一个字的形体、意义来解释,这是不够的,我们还要关注“道”。
汉字的可说解性很高兴跟大家一起探讨许慎说文解字的智慧和精神。
说解汉字实际上是一种文化,汉字既是中华文化最重要的载体,又跟文化相互作用,解说就是一种作用。
“习与性成”,这是《尚书》里面的话,使用、传承,并且能够对汉字进行解释,是中华民族独具的一种智慧和文化。
怎么传承?就是要分析、认识、理解、把握、运用每一个汉字形体所蕴含的意义、理念和价值观。
而意义、理念和价值观的把握需要通过解说来完成。
首先我们来看汉字的可说解性,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第一,汉字和文字;第二,造字和说字,说字就是解释。
文字是什么呢?文字是人类创制的,通过视觉完成的,与语言相适应的,记录、贮存、交流思想的符号工具。
首先,文字需要通过视觉意象来表达,要把意义放在形体里面,这才是它的本质。
假如一个形体不能让人们通过视觉直接获得意义的话,就不是我们这里说的文字。
第二,通过形体来表达意义是一种智慧,它首先需要知道客观事物,然后要能把握和抽象出形象与意义之间的关系。
从《说文解字序》看许慎的语言文字观

从《说文解字序》看许慎的语言文字观《说文解字序》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字典之一,由汉代学者许慎编写。
这部字典的序言是许慎对于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认识,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
本文从《说文解字序》的阐释中,来探讨许慎的语言文字观。
首先,许慎认为语言文字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一种让人类感知和表达世界的工具,其重要性不可低估。
他说:“语之为能,莫大于是。
言之为器,莫利于此。
”语言能够传达人类的思想和感受,是人类社会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文字则是记录和传承这种语言的工具,具有长期保留和传播价值。
其次,许慎还认为语言文字是一种与自然相连的存在,其发展与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文化发展密不可分。
他说:“望气以存,考古以尽,夫今之谓文者,言之所以为文,文之所以存者也。
天地草木、鸟兽虫鱼,莫不以其类相从也。
夫语化则人道也,故爱相从,而言之所以为文,始于望物状理。
”许慎认为,文字的演变是自然进化的产物,随着人类活动和生产方式的变化而不断发展,反过来又推动了社会文化的发展和进步。
此外,许慎还强调了语言文字的规范性和规律性。
他认为,文字不仅代表了人们对于自然和社会规律的认识和体验,还反映了它的规范性和内在逻辑结构。
他说:“文之所以为文,有间而已。
夫间者,规矩之中也。
水火不容,义义相与,各守其分而不相侵也。
今文之起,亦有规矩也。
”他认为,只有遵循文字规范,才能真正理解和表达其内在意义和隐喻。
最后,许慎还关注了语言文字的实际应用。
他认为,文字的功用是让人们更好地认识和利用世界,更好地沟通交流,促进社会和文化发展。
他说:“文之所以为文,欲成其功。
为善则善矣。
”只有在正确使用和发挥文字作用的基础上,才能实现其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许慎说文解字的智慧与精神□演讲人:朱小健■演讲人简介:朱小健先生现任北京师范大学人文宗教高等研究院常务副院长、中文信息处理研究所常务副所长、文学院教授,兼任中国训诂学研究会会长等。
研究方向为训诂学理论、训诂学史、《说文解字》研究等。
主编、参编《汉字标准字典》、《中华字典》、《二十四史全译》等辞书、教材、古籍译著、论文集十余种。
■编者按: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
汉字作为中华文化的载体,今天仍然是我们文化生活的焦点。
而要传承发展好汉字,学习、解释、理解必不可少。
东汉许慎所著《说文解字》千百年来为人称颂,在朱小健教授的讲述和分析中,解说汉字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和价值。
■阅读提示:□说字是要分析一个形体的意义,这也需要关注形体和意义的关系。
□许慎怎么样才能够完成这样一项解释汉字的工作呢?这需要对世事万物的关注,需要追究精神、探究精神。
□我们要通过解说汉字来器道兼修,过去解说汉字往往都着眼于“器”,着眼于一个字的形体、意义来解释,这是不够的,我们还要关注“道”。
汉字的可说解性很高兴跟大家一起探讨许慎说文解字的智慧和精神。
说解汉字实际上是一种文化,汉字既是中华文化最重要的载体,又跟文化相互作用,解说就是一种作用。
“习与性成”,这是《尚书》里面的话,使用、传承,并且能够对汉字进行解释,是中华民族独具的一种智慧和文化。
怎么传承?就是要分析、认识、理解、把握、运用每一个汉字形体所蕴含的意义、理念和价值观。
而意义、理念和价值观的把握需要通过解说来完成。
首先我们来看汉字的可说解性,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第一,汉字和文字;第二,造字和说字,说字就是解释。
文字是什么呢?文字是人类创制的,通过视觉完成的,与语言相适应的,记录、贮存、交流思想的符号工具。
首先,文字需要通过视觉意象来表达,要把意义放在形体里面,这才是它的本质。
假如一个形体不能让人们通过视觉直接获得意义的话,就不是我们这里说的文字。
第二,通过形体来表达意义是一种智慧,它首先需要知道客观事物,然后要能把握和抽象出形象与意义之间的关系。
比如说我们看这个字,是“牛”。
还有另外一个字,是“羊”,跟“牛”有什么区别呢?角的方向有区别。
造出这样两个字需要我们认识牛、认识羊,把握牛和羊的形象,同时还要对其最主要的特征进行抽取和表达。
汉字形义之间的关联具有客观性,比如刚才那两个甲骨文牛角和羊角的方向。
但是,把某个形体赋予某种意义又带有主观性,所以文字和语言都不是纯客观的东西,它是人的文化活动,加进了人的理念。
同时,这些字形都有一种通过简单形体来表达丰富内涵的联想性。
说到这里,我相信大家已经能够体会到,这跟我们文化的包容性和综合性是相关的。
所以,汉字是真正的文字,它的本质是记忆思维、交流意图、传承文化,它需要通过形体来完成这些工作。
它的价值体现在让我们认识到创制者的形象思维,通过形体和意义之间的关联使人们传递信息、完成交际。
我们今天要讲说文解字的事情,说文解字就是解读汉字。
解读汉字首先需要还原理据,也就是为什么用这个形体来表达这个意义,还原它里面所包含的理念和思维模式。
有人认为用形体来表达意义就是图画,其实不是。
过去我们说图画跟文字的区别在于文字有固定的读音,那只是一个方面,重要的是文字把形体、概念和意义结合在一起了。
汉字沿用至今,有着极强的生命力,除了汉字与汉语的适宜性有关外,我想,它跟我们的思维习惯和精神追求是有关系的。
现在我们说一下造字和说字。
造字和说字是两种紧密相关、但又不完全相同的智慧。
相关,是因为造字的时候想的是怎么通过这个形体表达意义,因此会关注形体和意义的关系;说字是要分析一个形体的意义,这也需要关注形体和意义的关系。
二者又有什么不同呢?造字,是把一个意义放到一个形体里面去,赋义于形,这个时候追求的是“最好让人一看就明白”,这叫“易知”;最好简单几笔就能够表达丰富的意义,可以叫做“多容”;当你用这个形体来表达意义的时候,能够让对方的理解跟你相同,这叫“一致”。
还有“简明”,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一看就明白,一个是跟另外的有区别;“多用有别”,一个字可能包含有非常多的用法,这些用法之所以能共用一形,是通过上下文和其他辅助手段来加以区别;“组合生新”,通过多个部件的组合来表达新的意义;“寓义于关系”,比如“暮”字,是太阳和草丛组成的字,我们关注的是太阳吗?不是。
我们关注的是草吗?不是。
我们关注的是草和太阳之间的关系,这一点也是中华民族思维模式最重要的特征之一。
中华民族对关系非常重视,非常敏感。
我们有时候觉得关系是个贬义词,其实不是。
比如儒家学说的根基《论语》讲与人为善,就是处理关系。
人来到这个世界上就是要处理好人与人之间、人和群体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说字不一样,它是要还原理据,因此追求的主要是以下几点:“揣测合理”,古代造字的人已经不在了,后人用字必须要揣测这个形体和意义之间的关系,这种揣测要合理;“验证合规”,说字需要验证,验证是有规则的;“归纳规律”,揣测和验证最后是要得到规律的,用规律来统帅整个汉字系统;“表述清晰”,说字要说清楚,表述要尽可能清晰;“探本理流”,不但要找到源头,还要看到它的发展、流变;“以简驭繁”,解说汉字不能无穷无尽地讲,还是要抓住它的主要特征。
比如说“羊”字,我们可以看到小篆和甲骨文之间的演变痕迹,跟今天的“羊”也很像。
但我们看看许慎的解释:“羊,祥也。
”羊就是祥,是吉祥。
说是动物,我们能够理解,你把它说成吉祥合适吗?但是,在我们的生活中羊跟吉祥紧密相关的事情还少吗?比如三羊开泰,写成阴阳的阳和这个羊的都有。
《说文解字》里包含了许慎的观念,这些观念有可能跟甲骨文的形体不完全一样,有可能跟我们今天的认识有区别,但是它们反映了我们先民的思维和汉字赋义于形的做法。
许慎怎样说解汉字接下来我们讲讲许慎是怎样说解汉字的,包括内容、智慧和精神这三个方面。
关于说解汉字的内容,许慎大概完成了这么几项:第一,解释了汉字之源,即汉字从哪儿来。
“古者庖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视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
”这是《说文解字叙》引用《周易》里面的话。
对于文字的起源,学术界有种种观点和看法,这些观点都跟许慎在这里的表述有关。
许慎引用《周易》里面的话,说明在他之前就已经有了这样的一些学说,他从里边看到了自己的使命,写了《说文解字》,为社会提供了一个更清晰的文字解释系统,这是一种文化的传承。
第二,说明了汉字之用。
我们可以来看看《说文解字叙》里的话:“盖文字者,经艺之本,王政之始,前人所以垂后,后人所以识古。
故曰本立而道生,知天下之至啧而不可乱也。
”文字是经艺之本、王政之始,前人通过它把文明传给后代,后人通过它可以了解自己的过去。
这是中华民族跟世界上其他民族很不相同的一个方面,很多民族的文化都是往未来看去,我们并不放弃过去,我们慎终追远。
没有文字,我们就看不到《史记》、《汉书》,就不知道我们的文化五千年都没有断过。
第三,解释了文字之理,包括三个方面:始一终亥、以义相从、理据体察。
始一终亥,整个《说文解字》一共有540个部,从“一”开始,到“亥”结束,这是一种理念。
许慎用“一”作为发端,是一个事物的头,从这儿开始,通过形体的联系,最后到达了“亥”。
“一”是“惟初太始,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是道的发端。
而亥是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的最后一个,结束了,又从子开始,而子就是一,所以复从一起,又回到前面去了。
以义相从,每一个部里的文字是按照义排列的。
比如我们看“雨”部,第一个是“雨”,接下来就是“雷”,“雷”后面的五个字都跟雷有关系;然后是“雪”,后面的都跟雪有关系;然后是“霝”,“霝”就是下雨,后面也有一系列跟下雨有关系的字;接着是“露”、“霜”。
我们可以看到,“雪”是在“雷”声震动之后讲的,从冬天的“雪”到春天下雨,即“霝”,到夏天的“露”,到秋天的“霜”,有其排列顺序。
理据体察,是对字义的体会和说明。
比如“人”,许慎说是“天地之性最贵者也”。
荀子曾说:“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
”可见,“天地之性最贵”不是许慎的发明,它是一种文化的传承。
当然,它也经过了许慎的选择。
第四,文字之证。
许慎解释、分析、探索和体察古人造字的道理,再把这种道理通过他的证据给我们证实,告诉我们它是必然的、准确的。
比如“儒”这个字,许慎解释说是“柔”,为什么呢?它从“需”声,“需”有柔的意思,比如糯米的“糯”,相濡以沫的“濡”。
但是,你要以为这就是“儒”的特征,恐怕不够。
“需”,许慎解释为:“頁也。
遇雨不进,止頁也。
”“需”是《易经》的一卦,许慎引用《易经》的话“云上于天,需。
”说明“需”是等待的意思。
云出来之后,你别着急走,忍一忍,等雨下完了再走。
这里面就有柔的含义。
但是,它也有刚的一面,“需”不是不出去,还是要出去,出去是必达的,所以它是柔中有刚。
通过“需”让我们联系到“儒”,柔刚并济才是“儒”的本质特征。
除了内容,许慎《说文解字》的智慧,体现在他说解汉字时用到的三个主要办法:互训、义界、推因。
互训,就是用两个意义相同或者相近的字相互解释。
这样一种相互解释的办法反映了许慎(当然他继承了前人的认识)对字与字之间的同义关系的认识。
正因为两个字之间有同义的关系,抓住了其中一个就可以去推知另外一个,这是类推的能力,是人类认识未知世界的能力。
比如《说文解字》里说“珍,宝也”,反过来也说“宝,珍也”,这两个字互相解释,意思是一样的。
当然,它们之间其实是有区别的。
我们都知道,“珍”着眼于东西少,“宝”着眼于东西贵重。
但许慎用它们相互解释,他抓取的是什么?是它们之间共同的东西,通过已知推测未知,用大家都知道的解释那些只有个别人知道的,用今天我们明白的来解释我们过往已经生疏了的。
这种直接的解释适合我们学习语言、掌握字义类推的能力,跟语言的本质特征之一———模糊性相适应。
义界,就是下定义,用一串词、一句话来说明字义、词义。
因此,它反映了下定义的人对事物概念特征的认识和对不同事物之间区别的认识,体现了人类考察客观世界的一种辨析的能力。
刚刚说“珍”和“宝”的区别看不到了,怎么办呢?就要靠义界。
义界需要抓住被解释对象的主要特征,用最精炼、鲜明乃至生动的语言来表达。
比如说“口”,“口”是什么呢?许慎说是“人所以言食也”,“口”是人体的一个器官,用来说话、进食,就做这两件事,非常清楚,抓住了事物的本质特征,同时又区别于其他的东西。
推因,就是用声音相同、相近的字词来解释,它反映了人们对于词义和声音之间关系的认识,体现了我们先辈把握世界的联想和创造能力。
推因首先可以说明字词的意义怎么来的。
比如“祼”,左半边是“示”。
有“示”的字都跟祭祀有关系,这种祭祀最主要的程序就是把酒舀起来以后,浇灌到竖在地上的茅草束上,茅草就把酒吸进去了,叫“缩酒”,就是祭祀对象享受了,叫做祼祭,念gu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