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白质的测定方法比较

合集下载

蛋白质检测方法

蛋白质检测方法

蛋白质检测方法蛋白质是生物体内一类重要的有机化合物,它们在细胞的结构和功能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对蛋白质进行准确、快速的检测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用的蛋白质检测方法,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蛋白质检测的原理和应用。

一、SDS-PAGE电泳法。

SDS-PAGE电泳法是一种常用的蛋白质检测方法,它通过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离蛋白质,再通过共染色或Western blotting技术检测目标蛋白。

这种方法操作简单,成本低廉,适用于大多数蛋白质的检测。

二、免疫沉淀法。

免疫沉淀法是利用抗体对特定蛋白质的亲和性,将目标蛋白质与抗体结合,再通过沉淀的方式将蛋白质分离出来。

这种方法对蛋白质的特异性要求较高,但可以用于检测特定蛋白质在复杂混合物中的存在和表达水平。

三、质谱法。

质谱法是一种高灵敏度、高分辨率的蛋白质检测方法,它通过质谱仪将蛋白质分子进行分析和检测。

质谱法可以检测蛋白质的分子量、氨基酸序列、翻译后修饰等信息,对于蛋白质的全面分析具有重要意义。

四、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

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是一种常用的蛋白质检测方法,它利用酶标记的抗体对蛋白质进行特异性识别,再通过底物的反应产生颜色信号进行检测。

这种方法操作简便,灵敏度高,广泛应用于临床诊断和科研领域。

五、荧光标记法。

荧光标记法是利用荧光染料对蛋白质进行标记,再通过荧光信号的检测来分析蛋白质的存在和表达水平。

这种方法对于多通道检测和高通量筛选具有优势,适用于高通量蛋白质组学研究。

六、生物传感器法。

生物传感器法是利用生物传感器对蛋白质进行特异性识别和检测,通过信号转导来实现蛋白质的定量分析。

这种方法操作简便,快速灵敏,适用于实时监测和在线检测。

综上所述,蛋白质检测方法多种多样,每种方法都有其特点和适用范围。

在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蛋白质检测,以满足不同研究和应用的需求。

希望本文介绍的蛋白质检测方法对读者有所帮助。

蛋白质的测定方法

蛋白质的测定方法

蛋白质的测定方法
蛋白质的测定方法有多种,以下是其中几种常见的方法:
1. 比色法:常用的比色法是利用布拉德福试剂(Bradford reagent)或伯胺蓝法(Coomassie Brilliant Blue G-250),将蛋白质与染色剂结合后,根据染色的吸光度与蛋白质浓度的关系进行测定。

2. 琼脂糖凝胶电泳:根据蛋白质的电荷、分子量、形状等特性,通过琼脂糖凝胶电泳,将蛋白质分离开来,然后根据分离出的蛋白质特定区域的强度或与已知浓度的标准品进行比较,确定蛋白质的浓度。

3. BCA法:BCA(bicinchoninic acid)法利用蛋白质与BCA试剂反应,生成可发生紫外吸收的络合物,通过测量光吸光度,与已知浓度的标准品比较,确定蛋白质的浓度。

4. Lowry法:Lowry法结合了蛋白质的碱性和芳香性氨基酸的特性,通过在碱性条件下与酸性重铜盐和费林试剂反应,生成光吸光度可测的复合物,根据复合物的光吸光度与标准品对比,确定蛋白质的浓度。

5. 生物素标记法:使用生物素标记的抗体或受体结合蛋白质,然后用生物素酶标记的探针或底物测定,通过测量反应产物的发光强度或颜色变化来确定蛋白质浓度。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的测定方法对样品的适用性、灵敏度、特异性等方面有所差异,选择适合的方法需要根据实验目的和样品的特点来决定。

蛋白质分子量测定方法的比较

蛋白质分子量测定方法的比较

蛋白质分子量测定方法的比较梁永达(复旦大学药学院,上海)摘要:分子量是蛋白质主要的特征参数之一,近年来其测试方法发展十分迅速。

该文概述了目前蛋白质分子量测定中最常用的几种方法,包括粘度法、凝胶过滤层析法、凝胶渗透色谱法、SDS-凝胶电泳法、渗透压法、电喷雾离子化质谱技术、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质谱技术、光散射法、超速离心沉降法,并比较了这几种方法的优缺点。

关键词:蛋白质分子量粘度法凝胶过滤层析法凝胶渗透色谱法SDS-凝胶电泳法渗透压法电喷雾离子化质谱技术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质谱技术光散射法超速离心沉降法Comparison of the methods of molecular weightdetermination of proteinsLiangYongda(School of Pharmacy in Fudan University, Shanghai)Abstract: Molecular weight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characteristic parameters of proteins,which leads the methods to determine protein molecular weight to develope rapidly in recent years. In this paper,the mechanism and application are briefly overviewed for the most widely used technologies including viscosity method, gel filtration chromatography, gel permeation chromatography, SDS-gel electrophoresis, osmotic pressure method, electrospray ionization mass spectrometry, matrix-assisted laser desorption ionization mass spectrometry, light scattering, ultracentrifugation sedimentation. Plus, we compare these methods’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Key words:molecular weight determination of proteins, viscosity method, gel filtration chromatography, gel permeation chromatography, SDS-gel electrophoresis, osmotic pressure method, electrospray ionization mass spectrometry, matrix-assisted laser desorption ionization mass spectrometry, light scattering, ultracentrifugation sedimentation分子量是蛋白质的主要特征参数之一,当发现一种新的蛋白质时,首先应准确测定其分子量。

蛋白质分子量测定方法的比较

蛋白质分子量测定方法的比较

蛋白质分子量测定方法的比较蛋白质分子量是指蛋白质分子中所包含的氨基酸数量和分子量之和。

确定蛋白质分子量对于研究蛋白质结构和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科技的发展,出现了多种蛋白质分子量测定方法。

本文将比较常用的几种方法:紫外吸收光谱法、凝胶电泳法、质谱法和核磁共振法。

1. 紫外吸收光谱法:该方法基于蛋白质中芳香族氨基酸(如酪氨酸、苯丙氨酸)吸收紫外光的特性,通过测量蛋白质在280nm处的吸光度来估计蛋白质的分子量。

该方法简单、快速,不需要额外的标准物质,适用于大多数蛋白质的分子量估计。

然而,该方法对蛋白质中其他吸光物质的影响较大,且误差较大,无法提供高精度的分子量测定结果。

2.凝胶电泳法:凝胶电泳法是常用的分离和测定蛋白质分子量的方法,主要包括SDS-和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SDS-使用表面活性剂SDS使蛋白质在电场中具有相同的负电荷,根据蛋白质迁移速度的不同来估计其分子量。

通过聚丙烯酰胺分子筛效应,使蛋白质根据其分子量大小迁移至不同位置。

凝胶电泳法可以提供较高的分辨率和较准确的分子量测定结果,但需要标准物质来建立标准曲线。

3.质谱法:质谱法是一种通过测量样品分子在质谱仪中形成的离子质量和丰度信息来分析蛋白质分子量的方法。

常见的质谱技术包括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离子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MS)和液相色谱电喷雾离子源质谱(LC-ESI-MS)。

质谱法具有极高的灵敏度、分辨率和准确性,可以同时测定多个蛋白质的分子量,并且还可以提供蛋白质的部分序列信息。

然而,质谱法设备昂贵,操作复杂,通常需要专业技术人员进行操作和数据解析。

4.核磁共振法:核磁共振法是一种通过测量样品核自旋来分析分子结构和构象的方法。

对于蛋白质分子量的测定,核磁共振法通常使用质子核磁共振(^1H-NMR)或碳核磁共振(^13C-NMR)。

这些方法可以直接测量蛋白质中的原子数量,并通过相应的核磁共振谱图来确定蛋白质的分子量。

核磁共振法具有非常高的准确性和分辨率,但对于大多数蛋白质来说,需要大量的纯化样品,并且数据分析相对复杂。

蛋白质定量测定的方法

蛋白质定量测定的方法

蛋白质定量测定的方法蛋白质定量测定是生物学研究中十分重要的方法。

常用的蛋白质定量测定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比浊法比浊法是一种最常用的定量法,它是通过适当改变溶液的浓度,以产生一种特定的“荧光效应”强度来实现的,其原理是以产生的特定的荧光强度和溶液中已知的蛋白质含量来反映所测溶液中蛋白质定量。

比浊法步骤:1.将样本放置在一定量光源下,调节所需的条件,获得荧光发光比较;2.使用比浊仪计算不同浓度样本的荧光强度;3.按照事先确定的标准线,实现折线法法中的拟合,获得最终定量结果。

二、放射免疫分析法放射免疫分析法应用于蛋白质定量测定,即根据反映物质的放射吸收,通过放射免疫分析试验确定溶液中蛋白质的含量。

它是借助化学反应获得放射吸收信息,再结合生物学实验,显示溶液中简单分子及复杂分子的放射衰减,最后计算蛋白质的定量结果。

放射免疫分析法步骤:1.将样本放置在放射量计中,记录和统计其放射吸收情况;2.生成受体蛋白,和未知物质特定结合,生成结合能力;3.检测特异性信号,计算放射吸收率;4.根据已知信号和放射吸收率,计算蛋白质的定量结果。

三、衍生免疫定量衍生免疫定量是一种新的蛋白质定量测定方法,它采取基因表达系统来合成蛋白质的介质,从而获取定量结果。

基于衍生免疫定量,使用适当的催化剂可以产生出特定的化学衍生物,以测量活体细胞内的蛋白质含量。

衍生免疫定量步骤:1.研究者首先调查待测样本,以确定具体的衍生物;2.通过基因工程,合成衍生物和特定的反应媒介;3.添加衍生物到待测样本中,形成一种特定的反应媒介,并用特定的定量仪器测量;4.通过收集的数据,计算蛋白质的定量结果。

总结:1.比浊法:利用产生的特定荧光强度和溶液中已知的蛋白质含量来定量蛋白质;2.放射免疫分析法:借助化学反应获得放射吸收信息,检测特异性信号,计算放射吸收率;3.衍生免疫定量:借助基因表达系统合成蛋白质介质,调查待测样本,添加衍生物,通过定量仪器测量,实现衍生免疫定量。

列举几种常用的蛋白质定量测定的方法

列举几种常用的蛋白质定量测定的方法

列举几种常用的蛋白质定量测定的方法常用的蛋白质定量测定方法如下:
1. Bradford法
Bradford法是一种基于蛋白质与染料之间的化学反应进行测定的方法。

该方法操作简单,灵敏度高,可用于各种类型的蛋白质含量测定。

2. BCA法
BCA法是一种基于铜离子与蛋白质产生化学反应,从而生成紫色物质
的方法。

该方法适用于各种类型的蛋白质测定,具有灵敏度高、稳定
性好等特点。

3. Lowry法
Lowry法是一种基于蛋白质与染料之间的氧化还原反应进行测定的方法。

该方法操作简单,灵敏度高、稳定性好,适用于不同类型的蛋白
质含量测定。

4. UV吸光度法
UV吸光度法是一种基于蛋白质带有吸收紫外线的物理性质进行测定的
方法。

该方法操作简单、快速,并且适用于大多数类型的蛋白质测定。

5. 酰荧光素改良法
酰荧光素改良法是一种基于蛋白质分解后产生的荧光物质进行测定的
方法。

该方法灵敏度高、稳定性好,且能够测定低浓度的蛋白质。

以上是常用的蛋白质定量测定方法,不同的方法适用于不同类型的蛋
白质及其含量测定。

选择合适的方法能够提高测定的灵敏度和准确性,为后续的研究提供可靠的数据。

测量蛋白质含量的几种方法以及优缺点

测量蛋白质含量的几种方法以及优缺点

一、染料法
优点:因为它操作简单,反应时间短,染料-蛋白质颜色稳定,抗干扰性强。

缺点:对于那些与标准蛋白氨基酸组成有较大差异的蛋白质,有一定误差,因为不同的蛋白质与染料的结合是不同的,故该法适合测定与标准蛋白质氨基酸组成相近的蛋白质。

二、双缩脲(Biuret)法测定蛋白质含量
优点:较快速,不同的蛋白质产生颜色的深浅相近,以及干扰物质少。

缺点:灵敏度差。

因此双缩脲法常用于快速,但并不需要十分精确的蛋白质测定。

三、酚试剂法测定血清蛋白质含量
(改良Lowry法)
优点:方法简便,灵敏度高,能够测定2~100μg的微量蛋白质。

其方法凯氏定氮法操作简便,其灵敏度比双缩脲法高100倍左右。

因此经常被用于科研与临床检验。

四、紫外吸收法
优点:灵敏度高,仪器设备简单,操作简便。

缺点:准确度不高,有的检测不可用,有限制。

五、凯氏定氮法(Kjeldahl determination)优点:可用于所有食品的蛋白质分析中,操作相对简单费用低。

结果
准确、改进后可以用于微量蛋白质的测定。

缺点:最终测定的是总有机氮而不是蛋白质氮。

精确度低于双缩脲法、试剂有腐蚀性。

六、F olin-酚试剂法(Folin-phenol
Reagent Method )
优点:灵敏度高,方便简单。

缺点:费时较长,精确控制操作时间
七、考马斯亮蓝法(Coomassie
brilliant blue staining )
优点:灵敏度高,测定快速,应用广泛,只需一种试剂,用时间短。

缺点:有较大的偏差,而且去污剂等很多试剂对其有干扰。

检验蛋白质的方法

检验蛋白质的方法

检验蛋白质的方法
第一种方法是生物素标记法。

生物素标记法是通过将生物素与蛋白质结合,然后用生物素与酶的结合作用来检测蛋白质的存在。

这种方法具有灵敏度高、特异性强的特点,适用于检测蛋白质的存在和纯度。

第二种方法是免疫沉淀法。

免疫沉淀法是通过将抗体与蛋白质结合,然后用沉淀剂将蛋白质沉淀下来,最后通过洗涤和电泳等步骤来检测蛋白质的存在。

这种方法适用于检测蛋白质的结构和相互作用。

第三种方法是质谱法。

质谱法是通过将蛋白质进行分子质量的测定,然后通过质谱仪来检测蛋白质的存在和结构。

这种方法具有高灵敏度、高分辨率的特点,适用于检测蛋白质的组成和修饰。

除了以上介绍的方法,还有许多其他的方法可以用来检验蛋白质,比如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免疫荧光染色法等。

这些方法各有特点,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方法来进行蛋白质的检验。

总的来说,检验蛋白质的方法有很多种,每种方法都有其特点和适用范围。

在进行蛋白质检验时,我们可以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方法来进行检验,以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希望本文介绍的方法对大家有所帮助,谢谢阅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蛋白质的测定方法比较一、分光光度法1、测定原理:食品中的蛋白质在催化加热条件下被分解,分解产生的氨与硫酸结合生成硫酸铵,在pH 4.8 的乙酸钠-乙酸缓冲溶液中与乙酰丙酮和甲醛反应生成黄色的3,5-二乙酰-2,6-二甲基-1,4-二氢化吡啶化合物。

在波长400 nm 下测定吸光度值,与标准系列比较定量,结果乘以换算系数,即为蛋白质含量。

2、测定步骤:①试样消解:称取经粉碎混匀过40目筛的固体试样0.1g~0.5g(精确0.001g)、半固体试样0.2g~1g(精确至0.001g)或液体试样1g~5g(精确0.001g),移入干燥的100 mL 或250 mL 定氮瓶中,加入0.1 g硫酸铜、1 g 硫酸钾及5 mL 硫酸,摇匀后于瓶口放一小漏斗,将定氮瓶以45°角斜支于有小孔的石棉网上。

缓慢加热,待内容物全部炭化,泡沫完全停止后,加强火力,并保持瓶内液体微沸,至液体呈蓝绿色澄清透明后,再继续加热半小时。

取下放冷,慢慢加入20 mL 水,放冷后移入50 mL 或100 mL容量瓶中,并用少量水洗定氮瓶,洗液并入容量瓶中,再加水至刻度,混匀备用。

按同一方法做试剂空白试验。

②试样溶液的制备:吸取2.00 mL~5.00 mL 试样或试剂空白消化液于50 mL 或100 mL 容量瓶内,加1 滴~2 滴对硝基苯酚指示剂溶液,摇匀后滴加氢氧化钠溶液中和至黄色,再滴加乙酸溶液至溶液无色,用水稀释至刻度,混匀。

③标准曲线的绘制:吸取0.00 mL、0.05 mL、0.10 mL、0.20 mL、0.40 mL、0.60 mL、0.80 mL 和1.00 mL 氨氮标准使用溶液(相当于0.00μg、5.00μg、10.0μg 、20.0μg、40.0μg、60.0μg、80.0μg 和100.0μg 氮),分别置于10 mL 比色管中。

加4.0 mL 乙酸钠-乙酸缓冲溶液及4.0 mL 显色剂,加水稀释至刻度,混匀。

置于100 ℃水浴中加热15 min。

取出用水冷却至室温后,移入1 cm 比色杯内,以零管为参比,于波长400 nm 处测量吸光度值,根据标准各点吸光度值绘制标准曲线或计算线性回归方程。

④试样测定:吸取0.50 mL~2.00 mL(约相当于氮<100μg)试样溶液和同量的试剂空白溶液,分别于10 mL 比色管中。

以下按上述中“加4 mL 乙酸钠-乙酸缓酸溶液(pH 4.8)及4 mL 显色剂……”起操作。

试样吸光度值与标准曲线比较定量或代入线性回归方程求出含量。

3、特点:①本法省去了蒸馏、滴定,简化了操作,无需特殊的仪器与试剂,便于广范应用,为蛋白质的测定提供了凯氏定氮法的简化方法。

②本法所用消化设备简便,常用,消化时间短,易于推广。

③本法采用硫酸铵作为铵离子标准溶液,避免引入其它杂质。

二、凯氏定氮法1、测定原理:食品中的蛋白质在催化加热条件下被分解,产生的氨与硫酸结合生成硫酸铵。

碱化蒸馏使氨游离,用硼酸吸收后以硫酸或盐酸标准滴定溶液滴定,根据酸的消耗量乘以换算系数,即为蛋白质的含量。

2、测定步骤:①试样处理:称取充分混匀的固体试样0.2 g~2 g、半固体试样 2 g~5 g 或液体试样10 g~25 g(约相当于30 mg~40 mg 氮),精确至0.001 g,移入干燥的100 mL、250 mL 或500 mL 定氮瓶中,加入0.2 g 硫酸铜、6 g 硫酸钾及20 mL 硫酸,轻摇后于瓶口放一小漏斗,将瓶以45°角斜支于有小孔的石棉网上。

小心加热,待内容物全部炭化,泡沫完全停止后,加强火力,并保持瓶内液体微沸,至液体呈蓝绿色并澄清透明后,再继续加热0.5 h~1 h。

取下放冷,小心加入20 mL 水。

放冷后,移入100 mL 容量瓶中,并用少量水洗定氮瓶,洗液并入容量瓶中,再加水至刻度,混匀备用。

同时做试剂空白试验。

②测定:装好定氮蒸馏装置,向水蒸气发生器内装水至2/3 处,加入数粒玻璃珠,加甲基红乙醇溶液数滴及数毫升硫酸,以保持水呈酸性,加热煮沸水蒸气发生器内的水并保持沸腾。

③向接收瓶内加入10.0 mL 硼酸溶液及1 滴~2 滴混合指示液,并使冷凝管的下端插入液面下,根据试样中氮含量,准确吸取2.0 mL~10.0 mL 试样处理液由小玻杯注入反应室,以10 mL水洗涤小玻杯并使之流入反应室内,随后塞紧棒状玻塞。

将10.0 mL 氢氧化钠溶液倒入小玻杯,提起玻塞使其缓缓流入反应室,立即将玻塞盖紧,并加水于小玻杯以防漏气。

夹紧螺旋夹,开始蒸馏。

蒸馏10 min后移动蒸馏液接收瓶,液面离开冷凝管下端,再蒸馏1 min。

然后用少量水冲洗冷凝管下端外部,取下蒸馏液接收瓶。

以硫酸或盐酸标准滴定溶液滴定至终点,其中2 份甲基红乙醇溶液与1 份亚甲基蓝乙醇溶液指示剂,颜色由紫红色变成灰色,pH 5.4;1 份甲基红乙醇溶液与5 份溴甲酚绿乙醇溶液指示剂,颜色由酒红色变成绿色,pH 5.1。

同时作试剂空白。

3、特点:凯氏定氮法测定结果准确,重现性好,但操作复杂费时,试剂消耗量大;李宁认为凯氏定氮法是目前分析有机化合物含氮量常用的方法,是一种蛋白质测定的经典方法,适用样品广泛,测试结果准确,被国际国内作为法定的标准检验方法。

若采用模块式消化炉代替传统的消化装置, 可同时测定几份样品,节省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适用于批量蛋白质的测定,具有准确、快速、简便、低耗、稳定的优点。

4、注意事项:①样品在消化时加入浓硫酸的量必须过量,一是脱水作用,将样品中有机物脱水然后碳化成C;二是氧化作用,浓硫酸和硫酸钾、硫酸铜一同加热使温度达400e以上,碳还原硫酸生成SO2,碳本身被氧化成CO2;三是分解作用,将蛋白质分解,SO2还原N生成NH+4,本身被氧化成SO3;四是吸收作用,生成的NH+4与浓硫酸反应生成(NH4)2SO4;五是生成的(NH4)2SO4保存在浓硫酸溶液中不至于损失。

②样品消化过程要加入催化剂,加入硫酸钾能够提高分解时溶液的温度,使溶液沸点由290e提高到400e,加入硫酸铜、氧化汞和硒粉则能促进试样的分解,缩短消化时间。

③样品消化过程中,消化液经过一系列改变最终转变为绿色透明状态,这种过程是碳化的有机物完全被氧化变化,但不表示样品中的氮素全部转变为NH+4。

三、燃烧法1、测定原理:试样在900 ℃~1200 ℃高温下燃烧,燃烧过程中产生混合气体,其中的碳、硫等干扰气体和盐类被吸收管吸收,氮氧化物被全部还原成氮气,形成的氮气气流通过热导检测仪(TCD)进行检测。

2、测定步骤:称取0.1 g~1.0 g 充分混匀的试样(精确至0.0001 g),用锡箔包裹后置于样品盘上。

试样进入燃烧反应炉(900 ℃~1200 ℃)后,在高纯氧(≥99.99%)中充分燃烧。

燃烧炉中的产物(NOx)被载气CO2 运送至还原炉(800 ℃)中,经还原生成氮气后检测其含量。

四、滴定法(一)甲醛(指示剂)滴定法1、测定原理:酸消化液中的铵盐与中性甲醛作用,生成六次甲基四铵,同时释放出定量的酸,用碱标准溶液直接滴定。

2、特点:该法节省试剂,分析速度快,操作简便易行。

刘玉兰等分别用甲醛滴定法和凯氏定氮法测定棉籽饼、大豆、花生、小麦、玉米和蚕豆等蛋白质含量,结果基本一致,偏差<0.20。

(二)PH滴定法1、测定原理:pH滴定法是指酸碱滴定至某一制定pH值时,根据滴定剂用量和有关公式计算被测物浓度或含量的方法。

它是在水溶液中直接滴定极弱酸碱的最新方法。

pH滴定法是将样品中蛋白质消化成(NH4)2SO4,然后用NaOH滴定至指定pH值,再根据有关公式计算样品中蛋白质含量。

2、特点:当滴定浓度不变时,被测组分弱酸(碱)的量直接与滴定剂加入量(体积)成正比,因而不必事先标定滴定剂浓度。

该方法必须确定合适的pH值。

五、Folin-酚试剂法(Lowry法)1、测定原理:Folin-酚法是双缩脲法的发展,结合了双缩脲试剂和酚试剂与蛋白质的反应,其中包括两步反应,第一步是在碱性条件下蛋白质中的肽键与铜试剂起显色反应,生成蛋白质)铜络合物;第二步是蛋白质)铜络合物上的酪氨酸和色氨酸等芳香族氨基酸残基将磷钼酸)磷钨酸试剂(酚试剂)还原,生成深蓝色的化合物,其颜色深浅与蛋白质含量呈正相关。

2、特点:① Folin-酚法广泛应用于水溶性蛋白质含量的测定。

Folin-酚法的灵敏度比双缩脲法高100倍,肽键显色效果增强减少了因蛋白质种类引起的偏差。

该法由于两步呈色反应可以叠加,其灵敏度特别高,所以适于20~250Lg微量蛋白质的测定,可检测的最低蛋白质量达5ug。

②在测定时应注意,酚试剂仅在酸性条件下稳定,但此试验的反应只在pH=10时才发生,所以加酚试剂时必须立即混匀,以便在磷钼酸磷钨酸试剂被破坏前即能发生还原反应,否则会使显色程度减弱。

③ Folin-酚法试剂配制繁琐耗时。

酚类和柠檬酸、硫酸铵、Tris缓冲液、甘氨酸、糖类、甘油、还原剂(二硫代苏糖醇、巯基乙醇)、EDTA和脲素均会干扰反应,但质量分数或体积分数在5%时,尿素、硫酸钠、硝酸钠、三氯乙酸、乙醇、乙醚和丙酮对显色无影响,高浓度时必须作校正曲线。

六、BCA法1、测定原理在碱性溶液中,蛋白质将Cu2+还原成Cu+,Cu+与测定试剂中的BCA(bicinchoninic acid,二喹啉甲酸)作用形成紫红色复合物,在562 nm处具有最大吸收峰。

在一定条件下,此复合物的光吸收强度与蛋白质浓度成正比。

2、特点BCA蛋白质检测试剂是当前比Lowry法更优越的专用于检测总蛋白质含量的产品,该法快速灵敏、稳定可靠且对不同种类蛋白质变异系数甚小,可检测到0.5ug,是目前已知的最灵敏的蛋白质检测试剂之一。

该法操作简单,试剂十分稳定, 因此对时间控制不需那么严格。

显色后, 1h内读A56值无变化。

抗试剂干扰的能力强。

七、双缩脲法1、测定原理具有两个酰胺基或两个相连的肽键的化合物皆有双缩脲反应!在碱性溶液中双缩脲与 Cu2+形成紫色配合物,在 540nm 处有最大吸收,蛋白质浓度与双缩脲反应所呈的颜色成正比。

2、特点双缩脲法对不同的蛋白质产生颜色的深浅相近,不受温度的影响。

可快速测定蛋白质含量,试剂单一,方法简便,但灵敏度差,测定范围为1~20 mg 蛋白质。

适用于需要快速,但并不需要十分精确的蛋白质测定,常用于谷物蛋白质含量测定。

双缩脲法在需快速但不需要精确的测定中比较实用,因为 Cu2+很容易受到干扰而被还原。

参考文献:[1] GB5009.5-2010.食品中蛋白质的测定[S].[2] 顾晓红.蛋白质测定方法[J].黑龙江农业科学,1999(4):40-42.[3]李宁.几种蛋白质测定方法的比较.山西农业大学学报.2006;26(2);132-134.[4]李存富.关于蛋白质测定中几个问题的理论分析与讨论[J].中国酿造,2004(9):29 -30[5] 张世军,孙淑斌,李思健.几种蛋白质微量测定方法的比较[J].曲阜师范大学学报,1995,21(32):87 -90[6] 刘玉兰,李珊,刘坤.食品中蛋白质含量测定方法的改进和应用[J].青岛医学院学报,1999,35(2):123 -124[7]杨敏,宋晓锐,罗宗铭.蛋白质分析方法的新进展[J].广州化工,2000,28(4):121 -123;114[8]瞿鹏,孔晓朵.蛋白质测定的研究进展[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2,18(2):107 -110[9] 马美范.一种快速测定蛋白质含量的新方法[J].酿酒,2000,(5):95 -97[10] 俞建瑛,蒋宇,王善利.生物化学实验技术[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179 -180[11]王雅.蛋白质测定实验的研究.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5;24(4)58 -59孙艳食品质量与安全131630800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