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文化与中原文化关系略论
略论南方荆楚文化与北方中原文化的人文特征

中华 文 化是 多 民族 文 化 的多 元 复 合 , 构成 “ 多 元 中心多 在北 方 , 在 长期 的南 北 文化 相 互 影 响 、 渗 透 融
一
体” 的结 构 , 黄河 流域 和长 江 流 域 同为 中华 民族 的 合 之 中 , 北 方 文 化 占有 总 体 优 势 。但 是 , 中 国 地 域 广
化等 ) 和长江流域 的荆楚 文化 ( 荆楚文化、 巴蜀文化、 化 特征 始终 以 隐性 传 承 的 方 式 存 在 。 中 国 人 文 景 观 吴越文 化 ) 。不 同地 域 的不 同人 群 因不 同 的 自然 条 件 具有 很 强 的历 史继 承 性 和地 域差 异 性 , 是 中 国历 史 文 和生存 环 境 , 逐 渐形 成 了建 立 在 粟麦 农 业 基 础上 的北 化 的重要 特点 。要 了解 荆 楚 文化 , 可 以从 比较 的角 度 方儒家文化—— 中原文化 , 以及建立在水稻农业基础 透 视 。本 文就 把南 方 的荆 楚 文 化 和 北 方 的 中 原 文 化 上的南方巫鬼文化——荆楚文化 , 两者特点迥异。梁 做一 个 对 比 , 以期 能对两 者有更 深刻 的认 识 。 启超 把我 国北 南两 种文 化风 格 归 结 为 : “ 北 俊南 靡 , 北 肃南舒 , 北强 南 秀 , 北塞南华 。 ” 与 北 方 中原 文 化 的 历 史 渊 源
的历 史继 承性 。 中原 文 化 标 榜 儒 学 , 儒在 钟鼎 , 注 重 历 史 实际 的。这 两 大 流 域 在 先 秦 时期 分别 诞 生 了荆 历 经 两 千余 年 , 其 影 响 仍 然 处 处 人与社 会 的 协 调 , 滋 生 伦 理 规 范 和 内 省模 式 ; 荆 楚 文 楚 文化 和 中原 文 化 , 古今沿 革, 有时代性; 山川浑厚, 有 民 族 化 以道学 著称 , 道 在 山林 , 注 重人 与 自然 的 和谐 , 崇 尚 可 见 。 “ 性 ” j 。时 至 现 今 文 坛 , 有 “ 海 派 ” 、 “ 京 派 ” 、 “ 山 药 自然 、 沈耽 幻想 。北 有 孔子 儒 学 及其 所 编 朴 实无 华 的
从中原文化与楚文化交流互动角度分析汉赋

从中原文化与楚文化交流互动角度分析汉赋作者:王昕宇来源:《青年文学家》2019年第06期摘要: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汉赋与以《楚辞》为代表的楚文化之间的沿革深切地反映出南北方地域文化之间的交互关系。
本文从汉赋源头讲起,进一步比较汉赋与楚文化形成的地理区位,再讨论二者内容形式方面的联系。
关键词:汉赋;楚辞;屈原[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06--01汉代,位于黄河流域的中原文明处于领先发展的地位,与南方源远流长,富于活力和浪漫气息的楚文化发生碰撞和结合,产生了巨大的能量,推动文学产生了新的景观,汉赋在这种情况下应运而生。
对汉赋溯源,认为汉赋源于楚辞者甚多。
其理论来源于班固《离骚序》曰:“其文弘博丽雅,为辞赋宗。
”王逸、刘熙载等皆主此说。
汉赋在吸收楚辞精华的同时也博采众长,将多种元素融为一体。
熔炼成汉代最具有代表性、最能彰显时代精神的文学形式。
楚文化是中国春秋时期南方楚国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称。
楚国先民最初生活在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南迁后给楚地带来了先进的华夏文明因素,最终成为南方文化的代表。
秦汉时期,都城咸阳,长安所在的关中地区一直是当时的政治、文化中心。
汉代以来中原地区文人优势地位的形成,与中原深厚的文化传统密不可分。
西汉时,长安虽为首都,是政治中心,但文化中心却分散在地方的诸侯国,各路诸侯富甲一方。
他们聚揽宾客,大兴养士之风。
其宾客着力于文学创作,因此形成了多个以诸侯王为中心的文学群体,其中最为突出的是梁孝王组织的梁园作家群体。
梁孝王筑有梁园(今河南商丘),其名望既高,又有意招揽士人,羊胜、公孙诡、枚乘、严忌、司马相如等人皆归门下。
其中,羊胜、公孙诡和邹阳来自齐地,枚乘来自淮阴,严忌来自吴地,司马相如来自蜀地,他们超脱地理位置的局限纷纷投奔梁孝王门下,体现出当时土人流动频繁,且向中原地区流转的趋势。
这就表现出西汉时中原地区的文化吸引力。
从中原文化与楚文化交流互动角度分析汉赋

文学评论·古典文学从中原文化与楚文化交流互动角度分析汉赋王昕宇 南通大学摘 要: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汉赋与以《楚辞》为代表的楚文化之间的沿革深切地反映出南北方地域文化之间的交互关系。
本文从汉赋源头讲起,进一步比较汉赋与楚文化形成的地理区位,再讨论二者内容形式方面的联系。
关键词:汉赋;楚辞;屈原[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06-111-01汉代,位于黄河流域的中原文明处于领先发展的地位,与南方源远流长,富于活力和浪漫气息的楚文化发生碰撞和结合,产生了巨大的能量,推动文学产生了新的景观,汉赋在这种情况下应运而生。
对汉赋溯源,认为汉赋源于楚辞者甚多。
其理论来源于班固《离骚序》曰:“其文弘博丽雅,为辞赋宗。
”王逸、刘熙载等皆主此说。
汉赋在吸收楚辞精华的同时也博采众长,将多种元素融为一体。
熔炼成汉代最具有代表性、最能彰显时代精神的文学形式。
楚文化是中国春秋时期南方楚国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称。
楚国先民最初生活在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南迁后给楚地带来了先进的华夏文明因素,最终成为南方文化的代表。
秦汉时期,都城咸阳,长安所在的关中地区一直是当时的政治、文化中心。
汉代以来中原地区文人优势地位的形成,与中原深厚的文化传统密不可分。
西汉时,长安虽为首都,是政治中心,但文化中心却分散在地方的诸侯国,各路诸侯富甲一方。
他们聚揽宾客,大兴养士之风。
其宾客着力于文学创作,因此形成了多个以诸侯王为中心的文学群体,其中最为突出的是梁孝王组织的梁园作家群体。
梁孝王筑有梁园(今河南商丘),其名望既高,又有意招揽士人,羊胜、公孙诡、枚乘、严忌、司马相如等人皆归门下。
其中,羊胜、公孙诡和邹阳来自齐地,枚乘来自淮阴,严忌来自吴地,司马相如来自蜀地,他们超脱地理位置的局限纷纷投奔梁孝王门下,体现出当时土人流动频繁,且向中原地区流转的趋势。
这就表现出西汉时中原地区的文化吸引力。
楚文化

2.楚文化分为哪几个发展阶段
楚文化是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不断发展壮大的。按楚文化不同时期的特点,可把楚文化划分为滥觞期、勃兴期、鼎盛期和转变期4个阶段。
楚人建国丹阳至周平王三十一年(公元前740年)是楚文化的滥觞期。在这一时期,楚国完成了由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的转变,在兼采华夏文化和蛮夷文化之长的基础上,开始创造自己的特色文化。总的来说,此时的楚文化与华夏文化尚没有明显而重大的区别,尤其是陶器、青铜器等物质文化方面,但楚文化又毕竟显示出了一些自己的特性。崇火崇凤好巫、开拓进取、不拘礼法、爱标新立异等特点为后来楚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熊绎受封
楚文化
熊绎受封是楚立国之始,他五传至熊渠之间的事实史载不详,也无明确的考古资料面世。看来,楚即使立国,也未必真正进入了严格意义上的文明时代。但到熊渠时,楚有了第一次扩张,它应是楚经济、军事实力有较大增长的反映,青铜兵器应该得到了比较普遍的应用。湖北当阳赵家湖西周晚期楚墓[49]中出有少量铜器,并有极少量的传世铜器遗存,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楚青铜冶铸业的兴起。这一时期已有少量疑为楚城邑的遗址发现。而且楚的社会形态已发生了根本变化,完成了由部落联盟集团的氏族社会到阶级社会的过渡。
1.什么是楚文化?楚文化的性质和渊源
楚文化为东周时期中国南方的一支高度发达且风格独特的区域文化。
楚族源于中原,与中原华夏集团有着密切的关系。楚文明的主源应是中原文明。从地理位置而言,楚的先民长期与华夏先民居住、交往,楚先民吸收了华夏先民所创造的先进文化因素,并以中原商周文明特别是姬周文明为基础缓慢向前发展。从统属而言,楚于西周初年被周成王所封,自然而然接受的是姬周文明的统治。而且实物资料也表明,西周时期,楚文明的个性特征尚不明确,它还保留着相当大的中原文明特点,到春秋以后才逐渐形成既别于中原姬周文明又别于其它区域性文明的有自身特点的成熟的独特文化。 楚文明的初步兴起与其它文明一样,也应具备相应的文明诸要素,我们可以此来考察楚文明兴起的大致时间。 楚自鬻熊至熊绎受封的阶段,文献均记其“居丹阳”,而非“都丹阳”,加上又无相应的考古学资料相印证,当时丹阳只是一个地名,而非都城,也无城邑的建制,大型礼仪建筑也尚未发现。就是怀疑为楚国制作或断为楚国所有的青铜器,不仅未见于考古发掘,即使是传世品中也一无所见,文字就更不用说了。此时,楚“辟在荆山,筚路蓝缕”,可见生产力之低下,其生产关系也只能是以较单纯的血缘关系为基础形成的。楚的社会形态自然也比较原始。
楚文化与中原文化关系略论

“昔三代之居(君),皆在河洛间”。
[1](卷28《封禅书》)三代时期的中原文化,不仅是中华文化的源头和核心,而且通过种种途径向外发展和辐射,与周边文化进行着广泛的交流和渗透。
因地缘之便利,发祥于江汉地区的楚文化,对中原文化的吸收较其他文化更为直接、广泛和深远。
因此,有学者认为,“楚文化的干流是华夏文化”,[2](P26)“从楚文化的起源、发生、发展、衰退,直至它作为一个整体的消失,始终受到中原文化的影响”。
[3](P239)遗憾的是,他们均未作深入展开。
本文不揣浅陋,拟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器物、制度和精神文化三个层面就中原文化作为一种宗周文化,对楚文化具有鲜明的主源性影响这一问题作进一步探讨和论述,不当之处,敬请方家批评指正。
一在青铜时代,铜器的制作最能反映物质文化发展的水平和特征。
有鉴于此,本文在器物层面的论述就以青铜器为切入点。
众所周知,春秋战国之际楚国的青铜器,代表了先秦时期青铜冶炼铸造工艺的最高水平。
但值得注意的是,楚国的青铜器铸造从一开始便师法中原,后来即便是兼采扬越、内求诸己而独创一格之后,其青铜器的铸造仍带有鲜明而浓厚的中原文化遗风。
大约在夏代晚期,河洛地区就开始了青铜的冶铸。
考古资料表明,历经商代和西周,下至春秋早期,楚人的青铜冶铸极力效仿中原,其青铜器从形制到纹饰,都一如中原,乏善可陈,而且整个的铜器的组合,实际上也是中原形制的承袭。
如湖北枝江百里洲发现的铜器,其器物组合、器形和花纹特征,都与河南郏县出土的春秋早期铜器基本相似,器物组合都是鼎、簠、壶、盘和匜,花纹都有许多蟠虺纹和鳞纹。
自春秋中晚期起,楚人的青铜铸造,虽刻意博采众长,标新立异,以求表现自己的风格和气派,但长久以来一直承袭中原的文化心理仍在潜移默化地发挥着巨大的影响。
这突出地表现为,在典型的楚墓和器物中,仍然保留着诸多中原文化的因素。
河南淅川下寺楚墓是一座春秋时期的典型楚墓,几乎囊括了春秋中晚期楚国流行的各种青铜器品种和样式,代表了春秋时期楚国青铜文化的最高水平。
楚文化

楚文化楚文化是春秋战国时期南方诸侯州楚国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称,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楚国的祖先最初居住在黄河流域(河南省新郑)的中原。
迁往南方后,他们将先进的中华文明带入楚国,并在中原商周文明,特别是冀周文明的基础上发展了楚文化。
从文化性质的角度来看,楚文化在中原地区保留了更多的冀州文明特征,同时也吸收了少量的野蛮人特征。
时间越晚,其自身风格就越发出现,沿着整个楚文明的模仿之初,不断变异,并最终在未造的发展道路上前进。
楚文化继承了商周文化的许多特征,其辉煌的文化成就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
作为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楚艺术作品在国内外独树一帜,其设计形式和风格充分体现了想象力和审美意识。
楚的艺术设计乃至整个楚文化的成熟,都是在当时独特的历史环境中产生的,其根源的追寻必须与先秦时期的历史文明有关。
楚族与中原华夏氏族有着密切的关系。
楚族的祖先来自中原,他们是中国民族的一个分支,向南迁徙。
他们将中华文明的先进元素带入楚国,并在中原商周文明,特别是冀周文明的基础上慢慢发展了楚文化。
就体裁而言,楚在西周初年由周成王命名,自然接受了纪周文明的统治。
此外,物理数据还表明,西周时期楚族文明的人格特征尚不明确,仍保留了中原文明的相当大的特征。
春秋战国以后,它逐渐形成了不同于中原冀州文明和其他区域文明的文明。
具有自己特色的成熟独特的文化。
与其他文明一样,楚族文明的最初兴起也应具有相应的文明元素。
在这里,我们可以研究楚族文明崛起的大致时间。
从楚雄熊到熊毅时期,文献记载是“菊丹阳”(今河南省锡川县)而不是“杜丹阳”,也没有相应的考古资料来证实丹阳只是尚未发现地名,而不是首都或城市组织,以及大型礼仪建筑。
人们怀疑,不仅在考古发掘中发现了楚国制作或归因于楚的青铜器,而且在流传下来的作品中也看不到任何东西,更不用说文字了。
这时,朱刚“在景山开了,路上有蓝色的小捆”。
可以看出,生产率低下,其生产关系只能在相对简单的血缘关系的基础上形成。
浅析楚辞与中原文化的关系

浅析楚辞与中原⽂化的关系[摘要]中原⽂化绚烂多姿,“楚辞”是其中的⼀朵奇葩。
可以说楚辞是深受中原⽂化的影响的,并结合楚地特有⽂化形成⾃⾝独特风格,是对中原⽂化的补充和丰富。
本⽂将从楚辞的形式层和内容层分析其与中原⽂化的关系。
[关键词]屈原楚辞中原⽂化刘勰在《⽂⼼雕龙·辨骚》⾥云:⾃风雅寝声,莫或抽绪,奇⽂郁起,其《离骚》哉!固已轩翥诗⼈之后,奋飞辞家之前,岂去圣之未远,⽽楚⼈之多才乎?公元前4 世纪,继《诗经》之后《楚辞》的出现,在我国古典诗歌的发展史上跨进了⼀个崭新的阶段。
它和《诗经》共同构成中国诗歌史的源头。
“楚辞”是战国时期以屈原为代表的楚国⼈创作的诗歌,它是《诗经》之后的⼀种新诗体。
“南⽅楚国⽂化特殊的美学⽓质,以及屈原不同寻常的政治经历和卓异的个性品质,造就了光辉灿烂的楚辞⽂学,并使屈原成为中国⽂学史上第⼀位伟⼤的诗⼈。
”【1中国⽂学史109】楚地西源东流、南下北承,接受四⽅百族⽂化洗礼和恩惠,楚辞便以博⼤的胸襟,开放的精神,兼容并蓄的态度,展现了中原四⽅、华夏蛮夷异彩纷呈的⽂化。
“楚辞”是战国时期以屈原为代表的、具有楚语和楚⾳特征的、富于楚地地⽅⾊彩和楚地民歌传统的⼀种新兴的⽂学样式,是南北⽂学融合为⼀、长期积累丰富发展的产物。
在荆楚⼤地优越的⽂化基础上,孕育了屈原这位浪漫主义的伟⼤的诗⼈,才有了“楚辞”这样光辉灿烂、千古不朽的诗篇,以千古杰作《离骚》为例。
⼀、楚辞形式层上与中原⽂化的渊源“骚体诗”产⽣除了楚民族⽂化基础外,还得利于北⽅(中原)⽂化。
《离骚》中的⽐兴等是对《诗经》的继承和发展。
“楚辞”产⽣之前,北⽅诸⼦散⽂达到了⿍盛期,楚民族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与中原⽂化进⾏交流。
楚辞代表《离骚》形式上独特的对称性⽂化渊源深厚,它不仅与汉民族独特的宇宙观相仿,且受先秦中原⽂学作品的影响,取法《诗经》之⿎范。
1.《离骚》形式层之对称性受中原⽂学影响。
从研究整理来看,先秦诸经典中有⼤量对偶形式的句⼦存在。
楚文化

楚文化楚文化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概念,它与楚民族的形成与发展具有密切的关系。
在历史上很长一段时间,人们对楚文化诟病满满,主要就是因为它神秘而浓厚的巫祭之风。
作为楚文化的代表,楚辞更是充满了大量的鬼神和祭祀词语。
而这些都与中原的儒家文化差异巨大。
然而,随着楚国灭亡,屈原去世,楚辞并没有就此消失,反而发展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
这就说明楚文化与中原的儒家文化之间还是有共通之处的。
那么,楚文化为何会孕育出“楚辞”?楚文化究竟是怎样一种存在呢?即,它是如何形成的?它有什么特点?本文将分六个方面对“楚文化”进行概述,论述如下:一:楚民族的祖先原本居住在中原地区,而楚文化也源于中原文化;在电视剧《芈月传》中,很多观众不仅认识了“芈”这个字,还知道了“熊”是楚国的“国姓”,就像唐朝皇室的国姓“李”,宋朝皇室的国姓“赵”,明朝皇室的国姓“朱”一样。
事实上,由此,楚民族的祖先来源于“芈”姓“熊”氏。
那么,“芈”姓从何而来?根据《史记楚世家》我们可以知道,“芈”姓源于上古时期的祝融部落,而祝融又源于颛顼高阳氏。
在《离骚》开头也说了“帝高阳之苗裔兮”。
而颛顼和祝融又是谁呢?首先,颛顼是上古“五帝之首”黄帝的孙子,也是上古五帝之一,号高阳氏,主管北方;其次,祝融是颛顼的孙子,原名重黎。
因他掌管火正之官,所以帝喾赐他“祝融氏”。
帝喾又是谁呢?黄帝的曾孙,三皇五帝中的第三位帝王。
而“芈”姓就源于祝融。
据最早记载祝融传说的历史文献,我国的第一部国别体史书《国语·郑语》所载,祝融的后裔分为八姓,即己、董、彭、秃、妘、曹、斟、芈等,史称为“祝融八姓”。
楚人的先祖即源于“八姓”中的“芈”姓。
然而,“芈”姓并不是一开始就是楚人的,换言之,“芈”姓族群一开始并不是生活在南方的楚地,而是生活在北方的河南,山东境内,属于中原民族。
在芈姓族群中,有一支叫“季连”的一族,因为战乱,地理变化,部族间争战等原故,从中原迁徙至南方“蛮夷”之地,后来便成为楚国贵族的先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楚文化与中原文化关系略论
作者:陈绍辉
作者单位:湖北省社会科学院,楚文化所,湖北,武汉,430077
刊名:
长白学刊
英文刊名:CHANGBAI JOURNAL
年,卷(期):2010(4)
1.左传 1983
2.李金坤中原文化影响楚文化六论(续)[期刊论文]-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2006(03)
3.刘彬徽楚系青铜器研究 1995
4.左丘明国语 1978
5.刘玉堂楚国经济史 1995
6.司马迁史记 1983
7.张剑从河南渐川春秋楚墓的发掘谈对楚文化的认识 1980(10)
8.马世之中原楚文化研究 1995
9.张正明楚文化史 1987
10.蔡靖泉楚文学史 1995
11.程千帆先唐文学源流论略@诗三百篇与楚词第一 1981(01)
12.周文顺;徐宁生河洛文化 1998
13.管仲管子 1997
14.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淅川下寺春秋楚墓 1981
1.陈绍辉.CHEN Shao-hui楚文化与中原文化关系论略[期刊论文]-殷都学刊2010,31(2)
2.张硕.Zhang Shuo早期楚文化的民族环境[期刊论文]-江汉论坛2010(12)
3.张运洪.ZHANG Yun-hong先唐中原文化的南向传播[期刊论文]-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09,11(1)
4.李金坤.Li Jinkun中原文化影响楚文化六论(续)[期刊论文]-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06,23(3)
5.刘玉堂.尹弘兵.LIU Yu-tang.YIN Hong-bing楚蛮与早期楚文化[期刊论文]-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7(1)
6.刘五一先秦楚文化的特点及对中原文化的影响[期刊论文]-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5,21(4)
7.黄尚明.Huang Shangming论楚文化对巴文化的影响[期刊论文]-江汉考古2008(2)
8.王彦武谈中原文化的几个问题[期刊论文]-中州学刊2001(4)
9.李金坤.Li Jinkun中原文化影响楚文化六论[期刊论文]-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06,23(2)
10.吴圣刚中原文化生态及其特征[期刊论文]-中州学刊2006(1)
本文链接:/Periodical_cbxk201004035.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