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国际化内涵
高等教育课程国际化的内涵与要素

高等教育课程国际化的内涵与要素作者:张剑波来源:《都市家教·下半月》2014年第03期【摘要】在全球化和高等教育国际化趋势下,课程国际化在我国高校人才培养和教学改革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高校管理者和学者们对课程国际化的认识和理解也在不断丰富和发展。
本文通过对文献的梳理和研究,进一步探讨课程国际化的内涵和要素,加深我们对于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认识。
【关键词】课程国际化;内涵;要素一、引言进入21世纪,随着信息化、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国际化人才成为了各国综合国力竞争的核心元素,越来越多的国家已经意识到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是高等教育的主要目标。
不管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在大力推进教育改革,欧美以及日韩等发达国家在上世纪90年代就已经明确提出了国际化人才的培养目标,并制订了相关的教育法规。
我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也明确指出要“扩大教育开发”,“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
高等教育国际化已经成为21世纪的一种基本趋势。
二、高等教育国际化“高等教育国际化是将国际化、跨文化和全球化维度融入高等教育的目的、功能和教学的过程”,已经得到很多国家的认可和重视。
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关于高等教育变革与发展的政策性文件》中认为,适切性、质量、国际化已成为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的三个核心概念。
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的人才是当代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目标方面的重大变化,课程是落实培养目标的首要和基本环节,因此,高等教育课程必须进行国际化的改造。
三、高等教育课程国际化内涵的发展课程国际化在经济全球化和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背景下应运而生。
它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被公认为是实现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关键维度和实现培养具有国际视野与国际交往能力人才的主要途径。
但是对于课程国际化的内涵的界定却并没有统一的定论,这是因为对课程国际化的认识和理解也是动态变化的。
21世纪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

毛入学率<15% 英才教育阶段 (Elite Higher Education)
15~50%
大众化教育阶段
(Mass Higher Education)
>50%
普及化教育阶段
(Universal Higher Education)
有研究指出,高等教育的毛入学 率与一个国家的人均GNP有明显的关系。 如人均GNP<1000美元时,一般均处于英 教育阶段;
全球化;
由跨国公司推动的投资全球化;
由互联网推动的信息全球化。
1.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内涵
高等教育国际化是指一个国家的高等 教育面向国际发展的趋势和过程。把国际 的、跨文化的、全球的观念融合到高等学
校教学、科研和服务等诸项活动功能中的
全过程。
2.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特征
(1)学生培养国际化——留学生的派遣 和接收。 ● 培养具有国际意识(国际视野)、 国际交往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人才。 ● 一些先期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西 方国家,在本国高等教育资源相对过剩的 情况下,纷纷瞄准国外教育市场,吸引留 学生,赚取可观的利润。
●有的研究指出,为了在21世纪职业竞争 中能生存下去,当代大学生必须掌握以下12种 技能: (1)精通英语,并能用英语进行交流;
(2)能熟练运用计算机和网络进行学习、 工作和生活;
(3)能运用数学、逻辑学的推理技巧, 并能通晓统计学;
(4)了解现代应用科学知识和
高新技术,能够应用其中某些技术; (5)具有收集、加工、存储和 传送信息的能力;
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重要力量;应该
是民族优秀文化与世界文明成果交流借
鉴的桥梁。
● 九八五工程,即高水平大学建设工程。
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内涵与评价体系研究

响因素两大类 , 这些影响因素具有各 自不 同的性质和特点 , 要进行科学
不吲层 次总结 米 , 一是高等教育认识 和信念 系统 , 二是结构与功能系 统, 是规范和运动系统。 奉 文对于高等教育国际化的 内涵界定是从 个方面进行 分析的 , 一是从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背景来看 , 高等教育 国际化的背景是世界各 国的高等教育 实践 , 包括任何一个有着高等教育 事、 I 的国家和地区。二是从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宗 旨进行分析 , 认为高等 教 育困际化的 目标足促进 世界各国高等教育事业 的交 流和借鉴 , 从教学 内容 、 教学 方法 、师资培养等方 面进行方法 的分享和探讨 。 是从高等
想负载的状态 , 它超越 了国家主义的动力学 , 而将一种国际主义作为其
逻辑指 向。 作为 当今世界发展的主要潮流与趋势 , 全球化的发 展必然带
养面 向世界的优秀人才 。 是该 国的大学教育制度有足够的弹性 , 能够
向世界开放 ,与各国交流 ,既能输送本 国学者 和留学生 ,又能接纳外 国
和社会政治经济文化 的基本要求进行 。 从高等教育发展 的历史看 , 高等 教育一开始便是跨 国经营 。 比如有 的学者指 出, 当前欧洲各 国的大学本
身可 以说是一一 个 国际性 的教育机构 , 本身是在进行着 国际化办学 ,因为 他们 的师生都是来 自世界各 国的。 此外, 我们 还可以从 逻辑 的角度来说 ,
国内外学者对高等教育国际化 内涵 的研究成果较多 , 关于高等教 育
国际化的内涵界定也有 多种形式 。 一种观点从高等教育国际化的 目的来
要根据每一个国家 自身独特 的文化传统和历史脉络进行发展 , 并 以此来
教育的全球化、国际化、民族化与现代化

教育的全球化、国际化、民族化与现代化教育全球化与教育国际化实质上是一回事,但基于一种价值判断与价值预设,可以认为教育国际化是建立在国家利益与民族传统的基础之上,因而教育国际化可以看作是教育全球化与教育民族化的统一。
教育全球化具有历史必然性与现实必要性,虽与教育民族化也存在着差距与差异的事实问题,但两者的关系都可以在教育现代化中找到答案;同样,如果对教育国际化作一种价值限定,那么教育现代化是教育国际化的发展方向,教育国际化是教育现代化的发展策略。
[标签]教育全球化教育国际化教育民族化教育现代化本文将从教育全球化、教育国际化、教育民族化以及教育现代化的指向及其相互关系上分析这几组概念是否分别具有相同的内涵和要义,以及如何肯定教育现代化对教育全球化、教育民族化以及教育国际化的统率作用和涵盖意义。
一、教育全球化与教育国际化对教育全球化与教育国际化的区别与联系等问题,黄福涛博士从国外的研究现状出发归纳出了四种观点,即:等同说、因果说、辩证说、区分说。
就国内学者的研究情况来看,大部分学者倾向“区分说”,认为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他们认为,教育全球化是从形成世界一体化的教育模式和教育制度出发,强调教育活动在世界范围内的自由进行,它无视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差异和政治利益;而教育国际化则是以维护主权国家的民族特色和自身利益为前提,不是去建立世界范围内统一的教育模式和教育制度,世界范围内的教育活动受到主权国家一定程度的控制与选择。
同时,主张将两者区别对待的另一个理由是两者实践活动的时间有差异。
其中代表性的观点如:“教育全球化的产生时间在我国开始于孔子周游列国,而在西方则开始于智者学派在各城邦之间的流动教学。
但教育国际化则有其特定的产生时间;它往往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教育全球化的加剧以及广泛传播,世界各国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而加强了国际间的相互交流、研讨、协作,以解决教育上一些共同的问题。
”从这里可看出,持“区分说”观点的学者认为教育全球化是一种自发的、历史的现象,是不可避免和改变的,与教育民族化、本土化是相矛盾的;而教育国际化则是国家一种有目的、自觉地应对教育全球化的教育实践活动,是教育全球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与教育民族化、本土化并不矛盾,是教育全球化与教育民族化的统一。
地方高校国际化发展的必要性及基本的内涵要求

地方高校国际化发展的必要性及基本的内涵要求*张乃元,赖明谷,赖文斌,黄旭华(上饶师范学院,江西上饶334001)摘要:地方高校走国际化发展之路,既是其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其自身发展的内在需要。
走国际化发展之路,要 求地方高校在内涵上既要有国际化的办学理念和课程设置,也要有国际化的师资队伍及国际化的交流与合作。
关键词:地方高校;国际化发展;必要性;内涵要求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096-000X( 2017)24-0182-04Abstract:Internationalization development for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an objective demand that suit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also an internal need that themselves develop. Connotation of internationalization demand that they must have interna -tionalizational concept, courses, teachers, exchange and cooperation.Keywords: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ternationalization development; necessity; essential demand一、概述新世纪以来,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发展趋势正在世界范 围内日益彰显。
何谓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其内涵是什么?对 该进程起着举足轻重推动作用的国际大学联合会(IAU,隶 属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此作出了这样的定义:“高等教 育的国际化,是指把跨越国界、跨越民族、跨越文化的视野 与高等学校的教学科研、文化传承和社会服务等重要功能 相互融合的过程”,并特别强调这种跨国视野与大学功能 相互融合的过程是一个开放包容、联动创新的过程,涉及 到学校上上下下、方方面面、校内校外及自身政策导向的 更新与优化。
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研究综述

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研究综述本文就我国学者对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基本问题、战略选择、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等几个方面的观点加以综述,以便于对此问题进行深入研究。
[标签]高等教育国际化本文拟就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学者对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研究状况加以综述。
一、关于高等教育国际化涵义的界定由于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涵义涉及面较广,人们对此的理解不尽相同。
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所给予的解释各不相同,但也有许多共识存在。
总体来看,关于高等教育国际化,一般有两种理解。
一是理解为一种结果。
所谓“国际化了的高等教育”,应当是一个先进的、开放的、充满活力的体系,是人们为适应今天的竞争、迎接明天的挑战而孜孜以求的、近乎理想的大学教育模式。
二是理解为一种趋势和过程。
它是相对于传统的封闭的教育体系而言的,它注意的不单是“国际化”实现的程度,而是更强调实现“国际化”的过程。
如邴正认为,教育国际化是指在教育思想、模式、内容以及课程,教材、教师、学生等诸方面国际间交流的趋势。
而张应强在此问题上的观点较全面。
他从文化的角度出发,认为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深刻涵义,是为未来社会培养具有广阔的国际视野和全球责任意识,尊重别国文化和他人权利,热爱和平、热爱自然的人才。
可以说,国际化的高等教育是一种提倡国际理解和世界团结的教育。
他试图把“过程”和“结果”结合起来。
另有研究者认为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根本目的“在于通过思想、知识、技能诸方面的教育,培养出了解本国和世界,在国际上具有竞争能力的人才”。
针对新一轮的高等教育国际化浪潮已汹涌而至,而至今人们对它的科学内涵的认识还各说杂陈、未见统一的状况,王冀生专门撰文论述了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科学内涵。
他认为其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四点:本土化和国际化是一个双向发展的过程;高等教育国际化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核心是现代大学正在逐步走向世界;高等教育国际化并不是指要完全与国际接轨,既要更好地为实现人类社会的共同理想服务,又要注意切实保护本国、本民族的利益。
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内涵式发展现状、原则与路径研究

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内涵式发展现状、原则与路径研究发布时间:2021-04-14T14:55:20.720Z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第2期作者:魏丽霖[导读] 近年来,我国整体经济建设发展非常迅速,带动我国各行业的不断进步,其中教育事业的发展尤为显著。
魏丽霖云南经济管理学院云南省昆明市 650304摘要:近年来,我国整体经济建设发展非常迅速,带动我国各行业的不断进步,其中教育事业的发展尤为显著。
高等教育国际化作为应对全球化的主要策略之一,在促进高等教育发展方面具有重要贡献。
通过分析高等教育国际化演变动因,探析高等教育国际化实施策略,为中国“双一流”建设提供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高等教育;国际化内涵式发展现状;原则与路径引言随着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我国已经提前进入现代化科学技术发展阶段,很多先进技术跟世界接轨。
培养符合时代需求的国际化创新人才是我国深度融入世界体系的源泉与不竭动力,也是高等教育责无旁贷的重要育人使命。
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经历了一个由产生至全面深入发展的过程,但仍存在着教师轴心作用不足、校际合作推动作用不足以及高校内生力不足等问题。
1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内涵式发展现状高等教育国际化是高等教育对全球化的早期反应和暂时策略,高等教育全球化则是全球性制度的必然结果。
高等教育国际化是经济全球化的产物,一方面,“世界经济贸易的全球化走向促使各国的高等教育系统必须培养越来愈多的精通世界经济贸易及生产和管理的人才”;另一方面,高等教育越来越被看作私人物品,高等教育机构将留学教育和教育服务商品化以谋取国际商业利润。
反过来,高等教育全球化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后一阶段表现。
国际化是对国与国间关系的描述,它以民族国家利益分割和意识形态对立为背景,反映的是民族国家主导的世界秩序;全球化描述的是后民族结构下全球或区域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关注重点则是作为整体的全球社会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加强的现实,它意味着对现状的彻底重组,包括国家界限的模糊。
中国大学国际化内涵及评估指标筛选

尽 管不 同 的高等 院校 有其 不 同的发 展 定 位 , 在 国 际化 道 路上 有 名 目不 同 的价 值 追求, 但 国家的 政策 导 向以及基 本 要求 是共 同 的 , “ 政 府主 导” 是 中国高等 教育 发展 的 最 大特 色 。界定 中国大学 国际化 的 内涵 , 必 须从 中 国的现 实 国情 出发 。笔者依 据《 国 家 中长 期教 育改 革 和发展 规划 纲要 ( 2 0 1 0 —2 0 2 0年) 》 ( 以下 简 称 “ 教 育规 划 纲要 ” ) 对 中 国大学 的 国际化 内涵进 行 这样 的界 定 : 所 谓 中 国大 学 国际化 , 是 以培养 国际化人 才 和提 升学 校 国际化 水平 为 目标 , 以组 织管理 、 课 程教 学 、 人 员 流动 、 科研 合作 等活 动为 载体 , 将 交流合 作 及 国际化 的理念 融 合到 学 校 的 人才 培 养 、 科 学研 究 、 文化 传 承 和社 会服 务 等职 能之 中 的过 程 。在这 一定 义 中 , 明 确指 明 了中 国大 学 国 际化 的动 因 , 强 调 了大学 需通过各方 面的活动来 提升大学 整体 的国际化水平 , 并 培养 优秀 的国际化人才 。
一
、
大 学 国 际化 的 内涵界 定
由于大 学 国际化 涉及 的 内容 比较广 泛 , 各 国 的学者 在 不 同 时期从 不 同角 度对 大
学 国际 化 的 内涵 进行 了界 定 , 其 中 比较 有 代 表性 的 主要 是三 种 : 一 是 基 于 体 系 的 内
涵 。美 国学者 布 茨 ( B u t t s ) 在1 9 6 0年指 出 , 大学 国际化 应该 包 括 国 际化 的课 程 内容 、 培训 流 动 、 跨 国研 究 、 研究 者 和学 生 的跨 国流 动 、 保 证 教 育 扶 持 与合 作 的 国 际体 系 。 这是 学 术界 最早 提 出 的大学 国际 化 概 念 , 强调 大 学 国际化 是 一个 体 系_ 1 ] 。二 是基 于 标 准 的内涵 。2 O世 纪 8 O年 代 中期 , 1 3 本学者喜多村( Ki t a mu r a ) 提 出 了衡 量 高等 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内涵、影响和对策作者:转载添加时间:2009-11-26 访问量:122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知识经济的蓬勃发展,特别是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高等教育被WTO纳人服务贸易总协定GATS,跨国办学和大规模留学潮以及国际间高等教育的合作与交流日益扩大,这一切使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趋势不可阻挡。
研究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内涵和它对发展中国家的双重影响,因势利导地制订符合本国高等教育水平的正确策略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丰富内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所属的国际大学联合会(IAU)对高等教育国际化给予了以下定义:“高等教育国际化是把跨国界和跨文化的观点和氛围与大学的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等主要功能相结合的过程,这是一个包罗万象的变化过程,既有学校内部的变化,又有学校外部的变化;既有自下而上的,又有自上而下的;还有学校自身的政策导向变化。
”高等教育国际化本身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强调各国要提高高等教育的水平,使之能被国际社会承认和接受;它同时强调空间上的开放性,要求各国都能开放国内教育市场,既能在国外办学又能容纳外国在本国办学;它强调国际教育资源的共享性,要求各国能广泛地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它还强调各国的高等教育要不断改革,在教育理念、内容和方法上主动调整并适应国际交往和发展,正如UNESCO于2001年9月在日内瓦召开的国际教育大会的主题所宣示的:各国要在教育国际化的浪潮中“学会共存”。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高等教育国际化同样具有双重性,它既为发展中国家的高等教育发展带来了机遇,同时又使其面临冲击和挑战。
对于高等教育国际化带来的冲击和挑战,我们必须深入研究,寻找科学的应对策略。
二、发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内涵、标准与实施对策武汉理工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张芹朱莉英摘要:本文首先探讨了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内涵,然后提出了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标准,最后给出了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实施对策。
关键词:高等教育国际化标准一、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基本内涵关于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涵义学界有很多不同的认识,给出的定义也很多。
日本学者江渊一公认为:“高等教育国际化与直到目前一直使用的大学国际化几乎没有差别,两者完全可以交互使用。
”加拿大学者简?耐特(JaneKnight)也持同样观点,认为:“高等教育国际化是一国针对全球化的影响而采取的一种应对措施,同时尊重本国的特点。
”英国学者彼得?斯考特(PeterSeott)认为:“国际化与全球化并不是顺次或累积的关系,而是辨证的关系。
具体而言,全球化决非古老的国际主义的重现,也不是国际化的最高发展阶段。
从某种意义上而言,新的全球化是古老的国际化的竞争对手。
”南京大学龚放先生认为,国际化了的大学教育是一个先进的、开放的、充满活力的体系,是人们为适应社会的竞争、迎接未来的挑战而孜孜以求的近乎理想的大学教育模式。
厦门大学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刘海峰先生认为,高等教育国际化是高等教育扩大对外开放、加强国际学术交流、增加留学生的派遣与接收,开展合作研究与联合办学的趋势。
湖南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的欧阳玉先生认为,高等教育国际化是指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要以具体多样的高等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为载体,吸收和借鉴世界各国的高等教育办学理念和办学模式以及它们的文化传统、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以实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动本国高等教育的现代化进程,促进本国和世界经济发展,实现人类相互理解与尊重的目的的过程。
中科院院士、英国诺丁汉大学校长杨福家先生认为,高等教育国际化就是要培养融通东西方文化的一流人才,在经济全球化中更好地为各自国家的利益服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所属的国际大学联合会(IAU)对高等教育国际化给予了以下定义:“高等教育国际化是把跨国界和跨文化的观点和氛围与大学的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等主要功能相结合的过程,这是一个包罗万象的变化过程,既有学校内部的变化,又有学校外部的变化;既有自下而上的,又有自上而下的;还有学校自身的政策导向变化。
”从上述几种关于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定义可以看出,前面定义要么比较含混,要么语焉不详。
本人比较认同刘海峰、欧阳玉、杨福家以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定义,但是,这几个定义只有杨福家先生给出了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本质,就是要培养国际化的一流人才,为各自的国家利益服务,其它几种更多的是侧重于将国际化理解为一种实施的过程。
二、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标准关于高等教育国际化标准问题的研究,最有代表性的是日本学者喜多村和之先生的三个标准:通用性、交流性和开放性。
美国教育理事会在2000年对美国高等教育发展状况的总结和统计报告中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了美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现状:①高等教育结构中本土学生的外国语学习;②出国留学生教育(包括学者访问);③高等教育机构课程的国际化;④高等教育机构招生对学生国际化特质的要求;⑤高等教育机构的教育交流活动(包括外国留学生教育和学者来访);⑥政府及其他社会组织对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支持和资助;⑦劳动力市场对国际性人才的需求。
这些都可以作为国际化标准的参考。
衡量一个国家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标准,本人认为应该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教育观念的国际化,二是高等院校的国际化。
(一)教育观念国际化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前提是教育观念国际化,要从全球的视角出发来认识教育的本质和作用,认识教育的改革与发展问题。
首先,教育的本质是开放的,它要求教育观念也是开放的。
美国高等教育专家克拉克?科尔认为,教育关注的是整个世界,而不是其中的某一部分。
喜多村和之强调,教育应该向三个方向发展:一是能够为他国、他民族所承认和接受;二是能够与外国进行平等交流;三是能够充分对外开放。
教育的产物是知识和人才,知识应该是开放的,是对客观事物的真实反映,没有国界;尽管人才有国界,但是其观念应该是开放的,能够容纳多民族、国界和跨文化的习惯、宗教和观念,求同存异,才能发挥人才的作用。
其次,21世纪高等教育的重要职责是培养具有全球意识的世界公民,没有国际化的教育观念将难以胜任。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费德里科?马约尔指出:高等教育必须调整结构,传播新技术,培养能够接受21世纪挑战的公民。
美国提出要培养“有国际眼光的人”,使大学生“会讲一门外语并通晓别国文化”。
麻省理工学院和斯坦福大学校长都提出要把创办“全球性大学”作为未来发展目标。
而日本“临时教育审议会”在对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有关建议中指出,只有做一个出色的国际人,才能做一个出色的日本人。
因此,越来越多的国家在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上增加了国际化的内容,注重在思想上培养学生的国际意识,主要是加强国际理解教育,使学生能够深刻理解多元文化,能够在国际文化交流中充分沟通思想,能够从国际社会和全人类的广阔视野出发判断事情。
教育观念国际化就是要将本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改革和发展置于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之中,从国际社会的视野而非一国的角度对人才培养的总体素质进行考察,从而确立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方针乃至具体的教育措施。
(二)高等院校的国际化高等院校的国际化包括教师队伍的国际化,课程设置的国际化,学生来源的国际化。
首先,要做到教师队伍的国际化。
教师的国际流动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一个核心部分,是实现教育国际化的一条捷径。
具有国际知识和经验的教师可以直接推动教学、科研向着国际化的方向发展,因此,近年来许多国家的高校都采取多种形式增加教师出国访问进修的数量,同时还面向世界招聘教师和学者。
在世界知名大学,教员来自世界各地,大部分专业教师均拥有世界名校的博士学位。
其次,课程设置的国际化。
课程国际化是教育国际化具体实施过程中的重要内容。
日本早在1974年就提出“国际化时代的教育”问题,大学课程在80年代出现注重国际化研究倾向,许多新的大学课程分支,如国际关系学、国际问题研究、国际政治和国际经济、国际文化研究和国际农业发展研究等。
澳大利亚实现课程国际化的主要方式有增加课程中的国际性内容,创办联合学位课程,开设涉及多国的交叉科学项目,规定部分国外学习课程或国外学习经历,安排在海外实习或教学旅行,聘请外国访问学者授课。
其目的是使课程教学方法更具有国际竞争力,使教学内容和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
为了使在经济上与世界有共同的语言,香港近年不惜重金从美国引进最先进的课程,这些课程直接与商业、经济相关,并且是与国际接轨的一流课程。
再次,是学生来源的国际化。
留学生数量也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一个重要表现。
近20年来,我国已经与154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教育交流和合作关系,向103个国家和地区派遣了30万名留学人员,接受来自152个国家和地区的外国留学生25万多人,留学回国人员达到9万人。
美国既拥有全世界113左右的留学生,同时也是派遣留学生的大国。
留学生主要流向德国、加拿大、法国、意大利等国。
纽约州立大学就表示,3年内将派4万学生到国外学习。
新加坡在国际会议上表示,他们的国立大学首先有25%的学生1年之内有1个学期在国外度过。
三、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实施对策高等教育国际化对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学校,在国际化内容和程度上应有所取舍。
但逐步实现国际化,则是所有高等学校都必须提到议事日程的。
怎样实行高等教育国际化,本人认为要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一)以国际化的观念培养人才。
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是为科技和经济建设培养人才。
随着经济全球化,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也必须与之相适应。
要培养具有国际观念、全球意识和具有国际交流能力、国际竞争能力的人才,要培养在全球范围内就业的人才。
1990年以来,世界上许多国家纷纷制定国际化的培养目标。
美国制订的《美国2000年教育目标法》中,明确提出采用“面貌新、与众不同的方法,使每个学校的每个学生都能达到知识的世界级标准”。
要通过国际交流,达到提高学生的“全球意识”和“国际化观念”的培养目标。
英、德、法等国在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中,也明确提出,毕业生不仅要适合本国及欧洲经济发展的需要,而且要培养面向世界的工程师。
(二)教育内容国际化。
要实现国际化的培养目标,必须构建国际化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美国AACSB在为它所批准的商学院制定的“标准和指导原则”中要求:“每个学生必须通过课程计划中一门或几门课程而接受国际化方面的训练。
”在教学内容国际化上,一是构建国际化的课程体系,开设国际关系、国际金融、国际经济、国际贸易、世界历史、地理、风土文化等国际化课程;二是强化课程的国际化倾向,对现有的课程内容进行调整,增加国际化的内容。
在中国加入WTO后,经济逐步与国际接轨,经济活动的基本做法都要按国际惯例。
所以,课程教学内容应积极引进、补充国外最先进的知识,选用国际最先进的教材。
在这两个方面,随着教育国际化的逐步推进,更重要的是课程内容国际化。
不是单独开设“国际”课程,而是把“国际”的内容并入相应的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