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的修辞方法及其作用(练习题)

常用的修辞方法及其作用(练习题)
常用的修辞方法及其作用(练习题)

常用的修辞方法及其作用(练习题)

常用的修辞方法及其作用

一、中考考点:

掌握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8种修辞方法,能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识别并理解其作用。

二、知识梳理:

1

是把不常见的事物比作同它有相似点的别的事物。比喻的结构一般由三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喻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有三种类型:明喻、暗喻、借喻。作用: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

(运用比喻能够在叙述或描写时更加生动形象;在议论时能够使比较复杂或抽象的道理更容易被人理解接受。)

<1>明喻(甲像乙) 例:共产党象太阳。

<2>暗喻(甲是乙) 例:我们是祖国的花朵。

<3>借喻(甲不出现,直接把甲说成乙,也不用喻词)

例:在稿纸上踩几朵小梅花。(喻“猫爪子印”)

非比喻句:

①他长得很像他哥哥。(表示比较)

②他刚才好像出去了。(表示推测揣度)

③攀枝花有很多风景优美的去处,像二滩水库、米易溶洞。(表示列举)

④托起它,好像世界上的一切生命都在我掌中似的。(表示想象)

2

作用:把事物人格化,使事物增加人的感情,使事物更加形象,更加生动。

[举例]如: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3

一般有扩大夸张、缩小夸张、超前夸张三类。

作用:夸张有揭示事物本质、烘托气氛、增强渲染力,引起联想等作用。

[举例]如: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1)扩大夸张就是指故意把事物往大、高、多、重、强、深等处说,实际就是有意的言过其实。

[举例]如: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2)缩小夸张是指故意把事物往小、低、少、轻、弱、浅等处说,实际就是往小里的言过其实。

[举例]如:心眼小得象针鼻儿。

(3)超前夸张指的是故意把后出现的事物说成先出现的,或同时出现的。

[举例]如:农民们都说:“看见这样鲜绿的苗,就嗅出白面包子的香味来了。

**注意:第一,夸张不是浮夸,而是故意的合理的夸大,所以不能失去生活的基础和生活的根据。如:脚下地球当球玩,大洋海水能喝干。

第二,夸张不能和事实距离过近,否则会分不清是在说事实还是在夸张。

第三,夸张要注意文体特征,如科技说明文、说理文章就很少用甚至不用夸张,以免歪曲事实。

4

来,以强调表达力和语势的修辞方法。

作用:节奏感强,增强语言气势,加强表达效果,多用于说理或抒情。

[举例]如: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纯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5

或相近意思的修辞方式。

作用:对偶可以使语言形式整齐、结构匀称、音韵和谐,节奏感强,可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高度概括,看起来醒目,读起来顺口,听起来悦耳,便于记忆和传诵。

[举例]: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6

句子,叫反复。

作用:突出思想,强调感情,分清层次,增强节奏感或感染力。

[举例]如: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1)接连反复:当中没有其他语句相隔,相同的语句紧紧地连接在一起。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2)间隔反复:相同的语句隔离开来反复出现,当中插入其他语句。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居十日,扁鹊复见。

7

作用:提醒注意,引发思考,突出某些内容,使文章有变化,有波澜。

[举例]如:是谁创造了人类世界?是我们劳动群众。

8

通常用肯定形式表示否定,用否定形式表示肯定。

作用:加强语气,把本来已确定的思想表现得更加鲜明,不但比一般陈述句语气更为有力,而且感情色彩更为鲜明。

[举例]如:池水涟漪,莺花乱飞,谁能说它不美呢?

三、辨析:

1、比喻句与非比喻句

如:A、石拱桥的桥洞象虹。B、小李象过去那样尊敬老师。C、他象要发火了。D、那又浓又翠的景色,简直是一幅青绿山水画。

辨析:A、D是比喻句。比喻句中的本体与喻体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即以他物比此物。B 句只是一种事物的前后比较,C句则是表示对一种事物的一种推测。

2、比喻与拟人

如:A、“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象母亲的手抚摸着你。B、春风温柔地抚摸着你。

辨析:A比喻B拟人,比喻重在“喻”,喻体在句中一定要出现;拟人重在“拟”,拟体(人)在句中不出现。

3、设问与反问

辨析:相同点—无疑而故问,结论是明确的。

不同点—反问是只问不答,寓答于问,设问是又问又答。

4、对偶与排比

辨析:对偶是两句字数相等的分句,排比最少必须是三句以上。

5、排比与反复

辨析:排比是内容相关、结构相同或相似的几个短语或句子,反复是同一内容的词或句连续出现或间隔出现。

基础练习篇

1、以“溪云初起日沉阁”为上句,下面四句中能与它组成对偶的一句是( )

A、一上高城万里愁

B、故国东来谓水流

C、蝉鸣黄叶汉宫秋

D、山雨欲来风满楼

2、在横线处填写恰当的句子,构成排比句。

人的一生像金,要刚正,人格须挺立;

,,;,,。

3、依照下面句子,用“不是”和“如同”各造一个句子。

①承诺不是蓝天上的一片白云,逍遥、飘逸。

②承诺如同珍珠,它是莹润的蚌痛苦的代价,也是蚌的荣耀。

造句:承诺不是。

造句:承诺如同。

4、和例句所使用的修辞手法一致的一句是 ( )。

例句:天空飘浮着团团白云,仿佛盛开着朵朵银棉。

A、直的雨道扯天扯地的垂落,地上射起无数的箭头。

B、每当看到这条红领巾,我就仿佛置身于天真烂漫的少年时期。

C、在这鸟儿勇敢的叫喊声里,乌云听出了欢乐。

D、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5、下面句子中运用比喻修辞方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那一片莽莽苍苍、高耸入云的峰峦,就像一条巨大的苍龙,腾空飞舞!

B、江南的雨是有灵性的,落在瓦砾上,像丝竹奏出的乐曲,幽怨急缓。

C、夜空中繁密的星,如同海水里漾起的小火花,闪闪烁烁的,跳动着细小的光点。

6、“月送花香浮小院”是一副对联的上联,下面有四句是下联,但其中只有一句最好,应当是()

A、绿叶红花映山前

B、风摇竹影到幽斋

C、梦随春风到天明

D、风吹萤火到沁园

7、下列各句所用的修辞手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A、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对偶)

B、你这样一个人玩耍,不也有点寂寞吗?(设问)

C、皇帝每一天每一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人们提到他的时候总是说:“皇上在更衣室里。”(夸张)

D、春月是一只青春鸟,驮着幽幽夜色,栖落在古城的檐角。(比喻)

8、请根据例句,仿写一个句子。

例句:初中生活,如一条奔腾的小溪,每一朵浪花,都是一段难忘的回忆。

仿句:初中生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对下列各句修辞方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夸张)

B.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拟人)

C.……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反语)

D.希特勒、墨索里尼,不都在人民面前倒下去了吗?(反问)

10.下列句子中使用比喻修辞手法的一句是( )

A.这个卖牡蛎的,怎么这样像于勒?

B.大小的岛屿拥抱着,偎依着,也静静地恍惚入了梦乡。

C.脸上虽然刻着许多皱纹,却全然不动,仿佛石像一般。

D.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11.选出和“树林一直在唱着那首愉快的歌”修辞方法相同的一项( )

A.这里的人们非常好客,火一般热情。

B.一路上,稻田绿、菜花黄、江水银,绘成了一幅幅田园巨画。

C.生命是一条河流,有奔腾也有平缓。

D.天气炎热,那张乒乓球桌子也在睡觉。

12.选出与“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形成对偶的一项( )

A.墙上芦苇头重脚轻B.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C.风华正茂书生意气D.刺贪刺虐入木三分

13.对下面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依次作出正确判断的是( )

①它笑那些乌云,它因为欢乐而号叫。

②世间还能有比这更居心险恶的事情吗?

③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

④自由主义是一种腐蚀剂。

A.①拟人②设问③夸张④比喻B.①拟人②反问③对比④比喻

C.①拟人②反问③比喻④夸张D.①拟人②反问③夸张④比喻

14.下面句子使用了两种修辞方法的是( )

A.(统筹方法)如何应用呢?主要是把工序安排好。

B.你不觉得我们的战士是最可爱的人吗?

C.老天杀人不眨眼,黄家就是鬼门关?

D.我们边区军民热烈响应毛主席的“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伟大号召。

15.下面没有使用比喻修辞方法的一项是( )

A.叶子就是一个食品加工厂。

B.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音,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

C.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

16.对修辞方法依次作出正确判断的是( )

①一棵新芽简直就是一颗闪亮的珍珠。

②难道你就不想它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

③我用什么方法报答母亲的深恩呢?我将继续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尽忠于中国共产党。

④蚊子战胜了狮子,又吹着喇叭,唱着凯歌飞走了。

A.①夸张②反问③设问④比喻B.①比喻②反问③设问④拟人C.①夸张②设问③反问④比喻D.①比喻②设问③反问④拟人17.所用修辞方法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句是( )

A.在这鸟儿勇敢的叫喊声里,乌云听出了欢乐。

B.那又浓又翠的景色,简直是一幅青绿山水画。

C.直的雨道扯天扯地的垂落,地上射起无数的箭头。

D.敌人的死尸像谷个子似的在山前堆满了。

18.下面句子中修辞手法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她那红润的脸蛋犹如盛开的梨花。

B.南京的“金城”摩托车在广交会上赫然登场。

C.阅览室里安静得连针掉到地上的声音都能听见。

D.谁会欢迎脱离实际的空头理论家呢?

19.指出下面各句的修辞手法

(1)柳树姑娘在微风中点着头;杨树爷爷哈哈地笑着。()

(2)石油工人一声吼,地球也要抖三抖。()

(3)赶超,关键是时间。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速度,时间就是力量。()(4)为什么人们称猫头鹰是捕鼠能手呢?因为一只猫头鹰在一个夏季竟能消灭上千只田鼠。

()(5)梧桐树的枝丫像鹿角一般向外伸展着。()

20对于下面的修辞方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1)①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②柏油路晒化了,甚至铺户门前的铜牌好像也要晒化。

③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④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着我旧时装。

A.拟人夸张比喻对偶B.拟人夸张对偶排比C.比喻比喻拟人对偶D.排比夸张拟人比

(2)人民英雄纪念碑,犹如顶天立地的巨人一样矗立在广场南部。()

A.比喻B.拟人C.排比D.对比

(3)①(杨二嫂)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

②海在我们脚下沉吟着,诗人一般。

A.①排比②拟人B.①比喻②拟人C.①夸张②拟人D.①比喻②夸张

(4)①难道你就只觉得它只是树?

②枝条一动也懒得动,无精打采地低垂着。

③他只是摇头;脸上虽然刻着许多皱纹,却全然不动,仿佛石像一般。

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A.设问拟人比喻对偶B.反问拟人比喻对比

C.设问拟人夸张对偶D.反问拟人比喻对偶

21.对下列句子所用修辞方法的判断,有错误的是( )

(1)A.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拟人)

B.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对偶)

C.他不能抬头,不能睁眼,不能呼吸,不能迈步。(排比)

D.可怜的人啊,现在要他跟这一切分手,叫他怎么不伤心呢?(反问)

(2)A.“我好象又回到了梦牵魂绕的故乡”。不是比喻句。()

B.“大海抓住闪电的箭光。”是拟人句。

C.“要研究事实,对比事实,积累事实。”是反复句。

D.“人间遍种自由花”中的“自由花”是借喻。

(3) A.你就在这里呵,就在这里!——在这里,在这里,在这里……(排

比) ()

B.在北美的沙漠中,我是一株水土不服的故园里的橘柑,我的诗篇不过是些苦涩的果实。(比喻)

C.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夸张)

D.大海抓住闪电的箭光,把它们熄灭在自己的深渊里。(拟人)

22.下列句子没有使用修辞方法的一句是( )

A.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B,毒花花的太阳把手和脊背都要晒烈。

C.他的面孔黄里带白,瘦得叫人担心,好像大病新愈的人。

D.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步。

23.指出下列句子所使用的修辞方法

A.花天酒地辞旧岁,张灯结彩过除夕。( )

B.我已经对天发过誓了,难道我可以让我的灵魂背上毁誓的罪名?( )

C.而社会人生这部深奥绵长又无页码的大书,什么时候,才能读通呢? ( )

D.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的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 ( )

E.我能够不进去吗?我不能。我想,要在祖国遇见这种情形,我能够进去,那么,在朝鲜,我就可以不进去吗?朝鲜人民和我们祖国的人民不是一样的吗?( )

F.处处干燥,处处烫手,处处憋闷,整个老城像烧透了的砖窑。( )

G.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

藏。( )

典型例题

1.从修辞角度看,和所给句子同类的一项是( )

他们在糖弹面前要打败仗。

A.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B.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C.夺取全国的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

D.他的面孔黄里带白,瘦得叫人担心,好像大病新愈的人。

2.选出与“皎洁的月亮从云缝后面向下窥探着”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 )

A.朵朵浪花托起一个个美丽的传说。

B.休闲是人生一枚甘甜的果实。

C.他委屈的泪水像开了闸似的哗哗流了出来。

D.在这时代的主旋律中,也偶尔有几声不和谐的音符。

3.李明同学说话喜欢引经据典,在下面几种情境讲话时,他引用的古诗文恰当得体的一项是( )

A.同学张华要到外地去上中专,李明给他送行时说:“‘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张华,你一人远走他乡要多多珍重啊!”

B.同学刘欣作文时想找一句表现读书乐趣的名句,李明不假思索地说道:“这还不容易,‘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嘛!”

C.李明和同学一起去春游,面对着满园盛开的梨花,他情不自禁地说道:“真可谓‘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太美了!”

D.李明的同桌张海学习上得过且过,不求甚解,李明意味深长地对他说:“‘学而不思则罔’你可不能总是浅尝辄止啊!”

4.下面的句子都运用了某种修辞方法。最能增强气势,突出“这种作风”的危害的一句是( )。

A.这种作风,对己、对人、对革命都是一种腐蚀剂。

B.这种作风怎么样呢?只能是有百害而无一利而已。

C.这种作风,难道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好处吗?

D.这种作风,拿来律己,则害了自己;拿来救人,则害了别人;拿来指导革命,则害了革命。5.下面一段文字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并结合内容简要说明它们的作用。

井冈山的翠竹啊!……多少工地,多少工厂矿山,多少高楼大厦,多少城市和农村,都在殷切地等待着你们!快快地去吧,带去井冈山人的心愿,带去井冈山人的干劲,也带去井冈山人的风格吧!

6.对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方法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排比)

B.嫩生生的荠菜,在微风中挥动它们绿色的手掌,招呼我,欢迎我。(拟人)

C.颜色便上浅下深,好像那紫色沉淀下来了,沉淀在最嫩最小的花苞里。(比喻)

D.你不以我们的祖国有着这样的英雄而自豪吗?(反问)

7.对下列各句所用修辞方法的判断及其表达效果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拟人。突出了春花的鲜艳美丽。)

B.我觉得我简直诧异得要爆炸了,这样残酷无情的诬蔑!(夸张。强调了“我”遭到诬蔑后气愤的程度。)

C.每一个舞姿都充满了力量,每一个舞姿都呼呼作响,每一个舞姿都是光和影的匆匆变幻。(反复。表现了安塞腰鼓舞姿中的力与美。)

D.你别说,你长得还真像你的妈妈。(比喻。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你”长相上的特点。) 8.请在下面横线上填入适当的语句,组成前后呼应的排比句。

人生的价值不在于成就轰轰烈烈的事业,而在于具体做好了什么。所以,见到茂密的森林,你只要无愧地做森林中挺拔的一棵;见到群芳争艳的花园,你只盼无愧地做花园中普通的一朵;___ ,___ _ ________。虽是一棵,却能抗击风雨;虽是一朵,却能装扮冬天;______ _ ____,_ _________________。这样的人生也就无愧了。

9.(1)运用对偶知识对出下联

上联:忆往昔沧桑岁月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

(2)某中学为帮助贫困山区的失学儿童重返课堂,要在全校开展一次献爱心捐款、捐物、捐书活动。请你为这次活动拟一条校园标语(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如比喻、对偶等)。

(3)某餐馆的广告词是:“好吃,您告诉大家;不好吃,您告诉我们。”这两句话看似挺自信,但仔细想想,这样说显得该餐馆对自己的饭菜质量仍没有十分把握,如果稍作改动,改为:_______________,那就显得该餐馆对自己的饭菜质量自信多了。

10.对下面这个句子的修辞方法及其作用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句子: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A.运用对偶、比喻、借代,表现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

B.运用借代、比喻、拟人,表现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

C.运用比喻、对偶、拟人,赋予寂静的大自然以旺盛的生命力,突出了无畏的气概和敢于斗争的精神。

D.运用借代、对偶、拟人,赋予寂静的大自然以旺盛的生命力,突出了无畏的气概和敢于斗争的精神。

11.下列只用了一种修辞方法的一项是( )

A.每座(桥)都是一件艺术品,一幅立体的画,一首无字的诗,给首都增添了不尽的景致。B.胡老爹方才这个嘴巴打的亲切,少顷范老爷洗脸,还要洗下半盆猪油来!

C.你的感想如何呢?你不觉得我们的战士是可爱的吗?

12.依次填入下列句中空缺处,衔接恰当、比喻贴切的一项是( )

石间细流脉脉,__________;林中碧波闪闪,_______________。

A.如线如缕如锦如缎 B.如火如荼如线如缕

C.如锦如缎如烟如鳞 D.如烟如鳞如火如荼

13.对下列句子中修辞方法判断有错的一项是( )

A.今年收成不好,地里仅长了几颗粮食。(夸张)

B.那么,死海海水的浮力为什么这样大呢?(反问)

C.孩子们像盛开的花朵。(比喻)

D.蟋蟀们在这里弹琴。(拟人)

14.下列句子修辞方法运用恰当的一项是( )

A.他含着泪水,像一棵被雨水浇伤的禾苗,悲凄地站着,舍不得老师离去。

B.我终于走出了无垠的沙漠,可我的嘴唇干裂得像干涸的田野。

C.“解剖”自己要不怕痛,不怕丑,不推过,不护短。

D.通往山村的小路,弯弯曲曲,黑线一般。

15.下列各句中没有运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难道你就觉得它只是树?

B.语言,也就是说话,好像是稀松极其平常的事儿。

C.“满招损,谦受益”是任何地区、任何时代都适用的真理。

D.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16.仿照划线句的句式,写上两个与前面意思一样的连贯的句子。

让自己的生命为别人开一朵花:一次无偿的献血是一朵花,一句关怀的问候是一朵花,一次善意的批评是一朵花,___ ____ __ ____,________________……能为别人开花的心是善良的心,能为别人生活绚丽而付出的人是不寻常的人。

17、对下列各句修辞方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A、他面孔黄里带白,瘦得叫人担心,好像大病新愈的人。(比喻)

B、有了崇高的理想、豪迈的气概和乐观的态度,还有什么困难不能克服呢?(反问)

C、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反复拟人)

D、火辣辣的太阳把人的手和脊背都要晒裂了。(夸张)

18、“对联寻亲”。下面本是四副完整的对联,但是失散了,请你用线把它们连接起来,使之重新变得完整。

A、时雨点红桃千树 a.山静无人水自流

B、亭闲有竹春常在 b.春风吹绿柳万枝

C、无意东风花半露 c.夜市千灯照碧云

D、晴空一镜悬明月 d.有闲春色燕双飞

19、下列各句所用的修辞手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A、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对偶)

B、皇帝每一天每一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人们提到他的时候总是说:“皇上在更衣室里。”(夸张)

C、你这样一个人玩耍,不也有点寂寞吗?(设问)

D、春月是一只青春鸟,驮着幽幽夜色,栖落在古城的檐角。(比喻)

20、为2005年春节晚会上出现的一副对联的上联“八百里洞庭凭岳阳壮阔”选配下联,最恰当的一项是()

A、五千年盛世欣太平今日

B、两千年赤壁览黄鹤风流

C、九万里中华创锦绣未来

D、十三亿尧舜建古国文明

21、亲民党主席宋楚瑜率领大陆访问团在拜祭黄帝陵时所说的“炎黄子孙不忘本,两岸和平一家亲”,言简意赅地表达出两岸炎黄子孙的共同心声,勾起多少人的思念之情。请根据下面上联所表达的内容,写出(或改写)平时所积累的名句,对出下联。

上联:少小离家为异客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根据下面语言材料,运用对偶知识对出下联。

春天时,湖水涨满,湖天一色,船行湖中,如行天上;秋日里,山色斑斓,山景如画,人游山中,如行画中。

上联:春水船如天上坐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阅读下面的材料,从后面所给句子中任选一句作上联,然后根据材料内容对出下联。

2005年2月17日,中央电视台第三届“感动中国”人物评选活动揭晓:奥运冠军刘翔、水稻之父袁隆平、人民公仆牛玉儒、女公安局长任长霞、青年志愿者徐本禹、为母换肾的田世国、飞机试飞员梁万俊、缉毒警察明正彬、艾滋病防治专家桂希恩、驻伊拉克前大使孙必干当选为2004年十大“感动中国”人物,中国女排则获得了“感动中国”集体奖。

①徐本禹送教进山播撒智慧

②鹰击长空化险为夷试飞英雄梁万俊

③跨越十重栏杆东方飞人勇夺第一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仿照画线的句子,在空白处填写两个句子,使之构成排比句。

爱读书,是一种美德。世界上有大成就的人,对人类有特殊贡献的人,几乎都是爱读书的人。读书,使人思维活跃,聪颖智慧;;;读书,使人思想插上翅膀,感情绽开花蕾。

25、根据下面句子的特点,仿写句子。

母亲是疲惫时的一杯龙井,当你倦怠无力时,淡雅的馨香和醇美使你神清气爽;

母亲是冬夜里的一床棉被,当你瑟瑟发抖时,贴心的呵护和温暖使你安然入梦;

母亲是

母亲是

26、请根据你对“微笑”的理解,仿照下面画线的句子,再写两句,要求句式相同,语意连贯。

朋友,你会微笑吗?微笑是一杯浓浓的咖啡,,,微笑是一曲动人的音乐。微笑让我们的生活充满了温馨。

27、运用“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一诗句,写一段完整的话,表现一个人的奉献精神。(不少于50字)

28、为了丰富校园生活,校学生会准备在近期举办一次“小风筝竞飞”活动。请你展开联想和想像,为这次活动拟一条富有创意的标语。(至少用上一种修辞手法)

29、“火红的太阳烘烤着一片黄的大地,麦浪翻滚着,扑打着公路上的汽车,像海浪涌着一艘艘的舰船。金色主宰了世界的一切,热风浮动着,飘过田野,吹送着已熟透了的麦香。那

春天的灵秀之气经过半年的积蓄,这时已酿成一种磅礴之势,在田野上滚动,在天地间升腾,夏天到了。”

读上面一段话,回答下面两个问题:

(1)画线句是一个比喻句,它的本体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个比喻意在突出( )

A.充满夏天的是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

B.夏天,金色是主宰了世界的一切的颜色。

C.春天的灵秀之气,在夏天已酿成磅礴的气势。

D.预示着今年又是一个充满希望的丰收年。

语文阅读赏析中,常用修辞手法及作用

语文赏析中常用修辞手法及作用(附例) 在语文阅读赏析中,“文章中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何意义?”类似的话题常常把同学们搞的焦头烂额。 今天我把相关知识点归纳如下: 一、三者的定义及作用不同 1. 修辞手法是为提高表达效果,用于各种文章或应用文的写作的语言表达方法的集合。修辞手法一共63 大类,78 小类。中学阶段,常用的修辞手法共有12 种,稍后一一介绍 2. 表现手法指的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 3. 描写手法:描是描绘,写是摹写。描写就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或景物的状态具体地描绘出来。 二、常用修辞手法 比喻拟人夸张对比对偶排比设问反问借代互文反复用典双关 常用修辞手法 用一种事物或情境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境。可细分为明喻、隐喻、借喻和博喻。 它的作用是使语言精练、形象,使表达更加生动、鲜明,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能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却又像画在荷叶上。 ——朱自清《荷塘月色》

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虱子。——张爱玲《天才梦》 全淀的芦苇收割,垛起垛来,在白洋淀周围的广场上,就成了一条苇子的长城 ——孙犁《荷花淀》手如柔夷,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 ——《卫风?硕人》 注意事项:比喻的本体和喻体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 2. 拟人 拟人,就是把事物人格化,将本来不具备人动作和感情的事物变成和人一样具有动作和感情的样子。 拟人化的写法可以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具体,既能生动形象地写出某事物的某个特点,又有拟人化之后特有的具象效果。 女人坐在小院子当中,手指上缠绞着柔滑修长的苇眉子。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 ——孙犁《荷花淀》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李白《渡荆门送别》 波浪一边歌唱,一边冲向高空去迎接那雷声。——高尔基《海燕》 夸张是为了达到某种表达效果的需要,对事物的形象、性质、特征、作 用等着意地、合情合理地夸大或缩小的修辞手法。 它的作用是有利于突出事物的本质和特征,揭示本质,予人启示;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创造意境。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三千丈那么长的愁,这辈子愁不完了)——李白《秋 浦歌十七首》 要说渴,真有点渴,嗓子冒烟脸冒火。我能喝他一条江,我能喝他一条河。—— 民谣《一壶水》 大虫见掀他不动,吼一声,就像半天里起了个霹雳,震得那山冈也动了。——施耐 庵《水浒传》

常见修辞手法及作用

常见修辞手法及作用 常见的修辞方法有: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 (1)比喻。 它是用某一具体的、浅显、熟悉的事物或情境来说明另一种抽象的、深奥、生疏的事物或情境的一种修辞方法。比喻分明喻、暗喻、借喻三种形式。 明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本体)如(喻词:像、似、若、犹、好像、仿佛)乙(喻体)。 暗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是(喻词:成、变成、成为、当作、化作)乙。 明喻在形式上是相似关系,暗喻则是相合关系。 借喻:只出现喻体,本体与比喻词都不出现。如: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作用:能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 给人以深刻鲜明的形象,使说理更透彻。 (2)借代。 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这一人或事物有密切关系的名称来替代,如以部分代全体;用具体代抽象;用特征代本体;用专名代通称等。 作用:可引人联想,形象突出、生动、具体、使特点更鲜明。 如: ①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一针一线代群众的一切财产) ②不要大锅饭。("大锅饭"代抽象的"平均主义") ③花白胡子坐在墙角里吸旱烟。(花白胡子是以特征代本体) ④千万个雷锋活跃在祖国大地上。("雷锋"以具体的形象代抽象的共产主义思想) (3)比拟。 把人当物写或把物当人来写的一种修辞方法,前者称之为拟物,后者称之为拟人。作用: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如: ①做人既不可翘尾巴,也不可夹着尾巴。(拟物) ②蜡炬成灰泪始干。(拟人) (4)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描绘的一种修辞方法。作用:揭示事物的本质,烘托气氛,引起联想,使表达的事物更突出、更鲜明。 ①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三千丈"为扩大夸张) ②芝麻粒儿大的事,不必放在心上。("芝麻粒儿"是缩小夸张) (5)对比。 是把两种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并举加以比较的方法。

常见修辞手法及运用训练

常见修辞手法及运用训练 比喻: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的、浅显、熟知的事物来说明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即打比方。 作用: 答题方法 比喻的三种类型:明喻、暗喻和借喻。 比喻由三部分构成: (1)本体, (2)喻体, (3)比喻词。 A、明喻,特点:甲像乙,常见比喻词:像、似的、好像、如、宛如、好比、犹如。例句: A1、晓明跑得如离弦的箭。 A2、幸福像花儿一样。 A3、这初秋之夜如一袭藕花色的纱衫,飘起淡淡的哀愁。 A4、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A5、白雪纷纷何所似,撒盐空中差可拟,未若柳絮因风起。 A6、日岀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A7、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A8、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造句: B、暗喻,特点:甲是乙,暗喻没有比喻词,比喻词有:是、成为等。例句:B1、那又浓又翠的景色,简直就是一幅青山绿水画。 B2、孩子是祖国的花朵。 B3、美感的记忆,是人生最可珍的产业,认识美的本能是上帝给我们进天堂的一把秘钥。 B4、玩累了的女儿就是贪睡的小猫,习惯性地躺在了外面的小床上。 造句: C、借喻,特点:甲代乙,不出现主体,无比喻词出现。例句: C1、地上射起无数的箭头,房顶上落下万千条瀑布。 C2、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老舍《济南的冬天》) C3、看吧,狂风紧紧抱起一层层巨浪,恶狠狠地将它们甩到悬崖上,把这些大块的翡翠摔成尘雾和碎末。 C4、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说不出话。 C5、最可恨那些毒蛇猛兽,吃尽了我们的血肉。一旦把它们消灭干净,鲜红的太阳照遍全球。(欧仁·鲍狄埃《国际歌》) 造句: 拟人:把物当作人来写,赋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作用:

常见修辞手法的表达作用

关于常见修辞手法基本特点与表达作用,简要列述如下: 1.比喻: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的、浅显、熟知的事物来说明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即打比方。比喻能将表达的内容说得形象生动,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 比喻的三种类型:明喻、暗喻和借喻。 明喻出现“像、似的、好像、如、宛如、好比、犹如” 例句:那小姑娘好像一朵花一样。 暗喻甲是乙,出现“是、成为” 例句:那又浓又翠的景色,简直就是一幅青山绿水画。 借喻甲代乙,本体和喻词都不出现 例句:地上射起无数的箭头,房顶上落下万千条瀑布。 比喻的表达作用主要有:①可以使语言形象生动;②可以把深奥的道理说得浅显易懂;③可以揭示事物的本质,并鲜明地表达作者的感情,表明作者的立场。 2.拟人:把物当做人写,赋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拟人可把禽兽鸟虫花草树木或其他无生命的事物当成人写,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拟人的表达作用主要有:①可以增加叙述的形象性和生动性,抒发强烈的感情;②可以对静态的事物作动态的描写;③可以有利于创造气氛,表现主题。 例句: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3.排比:是用三个(或以上)结构相似、字数相等的句子(或词组)来表达较复杂意思的一种修辞。排比的表达作用主要有:①可以增加语言的节奏感、旋律美;②可以加强语势,给人一气呵成的感觉; ③可用以抒发强烈的感情。 例句: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4.反复:为了强调某个意思,表达某种感情,有意重复某个词语或句子。 反复的种类有: 连续反复:连续反复中间无其他词语间隔 间隔反复:间隔反复中间有其他的词语 反复的表达作用主要有:①可以强调、突出重点、渲染气氛;②可以抒发强烈的感情;③可以增强叙述的条理性和生动性,可以起到标明层次、段落的作用;④可以加强语言的节奏感和旋律美。 例句:山谷回音,他刚离去,他刚离去。(连续反复) 5.对比:对比是把两种不同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的一种修辞。运用对比,必须对所要表达的事物的矛盾本质有深刻的认识。 对比的表达作用主要有:突出差异、强化矛盾,使褒贬、好恶之情表达得更为鲜明。 例句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臧克家《有的人》)

(完整版)常见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修辞手法,就是通过修饰、调整语句,运用特定地表达形式以提高语言表达作用地方式或方法. 常见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分为拟人、拟物)、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又名激问、反诘、诘问)、引用、反语、对比、反复、双关、联想、顶真、通感、互文、回环、移情、呼告等.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比喻:它是用某一具体、浅显、熟悉地事物或情境来说明另一种抽象、深奥、生疏地事物或情境地一种修辞方法.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比喻由三部分构成:〈〉本体、〈〉喻体、〈〉比喻 (比喻和拟人最大地不同在于比喻含有喻体,拟人没有.) 作用:将表达地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地印象,根据事物地相似点,用具体、浅显、常见地事物对深奥生疏地事物解说,即打比方,帮助人深入理解.(事物间有相似性)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比喻分明喻、暗喻、借喻三种形式.明喻地形式可简缩为:甲(本体)如(喻词:像、似、若、犹、好像、仿佛)乙(喻体).暗喻地形式可简缩为:甲是(喻词:成、变成、成为、当作、化作)乙.明喻在形式上是相似关系,暗喻则是相合关系.借喻:只出现喻体,本体与比喻词都不出现.如: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具体见下表: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比拟:借助丰富地想像,把物当成人来写,或把人当成物来写,或把甲物当成乙物来写. 作用:能启发读者想像,令文章更生动. 比拟分为拟人和拟物 ()拟人:把物当做人写,赋予物以人地动作、行为、思想、感情、活动,用描写人地词来描写物.作用:把禽兽鸟虫花草树木或其他无生命地事物当成人写,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拟物(借物喻人):①把人比作物,或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②把甲事物当成乙事物来写.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借代: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地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它有密切相关地人或事物来代替.借代种类:特征代事物、具体代抽象、部分代全体、整体代部分.作用:突出事物地本质特征,增强语言地形象性,使文笔简洁精炼,语言富于变化和幽默感;引人联想,使表达收到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地效果.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方法:①部分代整体.即用事物具有代表性地部分代本体事物. 例如: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望天门山》 ②特征代本体.即用借体(人或事物)地特征、标志去代替本体事物地名称. 例如:圆规一面愤愤地回转身,一面絮絮地说,慢慢向外走去……——《故乡》 ③具体代抽象 例如:南国烽烟正十年.——《梅岭三章》 ④工具代本体. 例如:等到惊蛰一犁土地季节,十家已有八户亮了囤底,揭不开锅.——《榆钱饭》 ⑤专名代泛称.用具有典型性地人或事物地专用名称代替本体事物地名称. 例如: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最后一次讲演》 .夸张:对事物地形象、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故意地夸大或缩小描绘地一种修辞方法. 作用:提示事物本质,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联想效果. ()扩大夸张:对事物形状、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夸大. 例句:柏油路晒化了,甚至铺户门前地铜牌好像也要晒化. ()缩小夸张:对事物形象、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缩小. 例句:只能看到巴掌大地一块天地. ()超前夸张:把后出现地说成先出现,把先出现地说成后出现. 例句:她还没有端酒杯,就醉了. .对偶: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或相近,意义对称地一对短语或句子,对称排列起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地意思.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常用修辞手法及其运用举例#(精选.)

常用修辞手法及其运用举例 深圳市布吉中学王泽中 (请大家一定妥善保管,今后不再重复印发,初三也同样有用) 《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辨析、运用的修辞格(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反复、对偶、设问、反问等八种,要求学生必须掌握,当然,教材中还出现的修辞格有借代、引用、反语等。这里,我现在给大家讲解并一一举例。 1、比喻: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的、浅显、熟知的事物来说明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即打比方。作用:能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用浅显常见的事物对深奥生疏事物解说、帮助人深入理解。比喻的三种类型:明喻、暗喻和借喻。 比喻由三部分构成:(1)、本体,(2)、喻体,(3)、比喻词。(比喻和拟人最大的不同在于比喻含有喻体,拟人则没有。) A、明喻,特点:甲像乙,常见比喻词:像、似的、好像、如、宛如、好比、犹如。例句:A1、晓明跑得如离弦的箭。 A2、幸福像花儿一样。 A3、这初秋之夜如一袭藕花色的纱衫,飘起淡淡的哀愁。 A4、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此句把“白雪”比作“梨花”。 A5、白雪纷纷何所似,撒盐空中差可拟,未若柳絮因风起。 A6、日岀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A7、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A8、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B、暗喻,特点:甲是乙,暗喻没有比喻词,比喻词有:是、成为等。例句: B1、那又浓又翠的景色,简直就是一幅青山绿水画。 B2、孩子是祖国的花朵。 B3、美感的记忆,是人生最可珍的产业,认识美的本能是上帝给我们进天堂的一把秘钥。 B4、玩累了的女儿就是贪睡的小猫,习惯性地躺在了外面的小床上。 C、借喻,特点:甲代乙,不出现主体,无比喻词出现。例句: C1、地上射起无数的箭头,房顶上落下万千条瀑布。 C2、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老舍《济南的冬天》) C3、看吧,狂风紧紧抱起一层层巨浪,恶狠狠地将它们甩到悬崖上,把这些大块的翡翠摔成尘雾和碎末。(本体是巨浪喻体是翡翠,这句话还用了拟人) C4、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说不出话。(鲁迅《故乡》)以“厚障壁”来比喻“我”和闰土之间形成的感情距离。 C5、最可恨那些毒蛇猛兽,吃尽了我们的血肉。一旦把它们消灭干净,鲜红的太阳照遍全球。(欧仁·鲍狄埃《国际歌》) 2、拟人:把物当作人来写,赋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作用: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例句: A、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春》朱自清) B、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杜甫) C、太阳的脸红起来了。(《春》朱自清) 3、夸张:对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故意地夸张或缩小。作用:揭示事物本质,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联想效果,分三种: (1)扩大夸张:对事物形状、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夸大。例句: A、柏油路晒化了,甚至铺户门前的铜牌好像也要晒化。 B、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C、我有迷魂招不得,雄鸡一声天下白。 D、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夸张) E、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2)缩小夸张:事物形象、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缩小。例句: 只能看到巴掌大的一块天地。 (3)超前夸张:把后出现的说成先出现,把先出现的说成后出现。例句: 她还没有端酒杯,就醉了。 4、排比: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相关联的三个以上的句子或成分排列在一起。作用:增强语言气势,加强表达效果。例句: A、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B、心灵是一方广袤的天空,它包容着世间的一切;心灵是一片宁静的湖水,偶尔也会泛起阵阵涟漪;心灵是一块皑皑的雪原,它辉映出一个缤纷的世界。 C、春天用母亲般温暖的怀抱把世间万物叫醒;春天用父亲般的大手扶持着万物生长;春天用少女般的笑脸让世人感受美丽;春天用儿童般的天真让我们感受心灵的呼唤。 D、为了我的爸爸,为了我的妈妈,为了我的亲人,我一等要好好学习。 5、对偶: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作用: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易于记忆,有音乐美感。如: A、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B、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只对偶,不对仗。) C、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自嘲》,既对偶,又对仗。) 对偶的种类: 第一,正对:从事物的两个角度、两个侧面说明同一事理,在内容上相互补充。上句和下句在意思上相似、相近、或相补或相衬的对偶叫做正对。例如: 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 第二,反对:上下文的意义相反或者相对。例如: 满招损,谦受益。 革命家赤胆忠心,虽死犹生;野心家祸国殃民,生不如死。 第三,串对:上下文意思上相关联(承接、连贯、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这叫做串对。例如: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对偶从形式上可分为两种。 第一,严式对偶:要求上下两句字数相等,结构相同,词性相对,平仄相对,不能重复用字。例如:

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1.比喻 作用: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浅显、常见的事物对深奥生疏的事物解说,即打比方,帮助人深入理解。 2.拟人: 作用:把禽兽鸟虫花草树木或其他无生命的事物当成人写,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3.夸张: 作用:提示事物本质,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联想效果。 4.排比: 作用:加强语势、语言气氛,使文章的节奏感加强,条理性更好,更利于表达强烈的感情(表达效果)。 5.对偶: 作用: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易于记忆,有音乐美感。 6.反复: 1. 连续反复(中间无其他词语间隔) 例句:山谷回音,他刚离去,他刚离去。 2. 间隔反复(中间有其他的词语) 作用:主要运用在诗文中,起到反复咏叹,表达强烈的情感的作用。同时,反复的修辞手法还可以使诗文的格式整齐有序,而又回环起伏,充满语言美。 7.设问: 作用:引起注意,启发读者思考;有助于层次分明,结构紧凑;可以更好地描写人物的思想活动。 例句:花儿为什么这样红?首先有它的物质基础。 8.反问(激问、反诘、诘问): 作用:加强语气,发人深思,激发读者感情,加深读者印象,增强文中的气势和说服力。 9.引用:

作用:使论据确凿充分,增强说服力,富启发性,而且语言精炼,含蓄典雅。 10.借代: 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它有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借代种类:特征代事物、具体代抽象、部分代全体、整体代部分。 作用: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增强语言的形象性,使文笔简洁精炼,语言富于变化和幽默感;引人联想,使表达收到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的效果。 方法: ①部分代整体。即用事物具有代表性的部分代本体事物。 例如: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望天门山》) ②特征代本体。即用借体(人或事物)的特征、标志去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 例如: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去……(《故乡》) ③具体代抽象 例如:南国烽烟正十年。(《梅岭三章》) ④工具代本体。 例如:等到惊蛰一犁土的季节,十家已有八户亮了囤底,揭不开锅。(《榆钱饭》) ⑤专名代泛称。用具有典型性的人或事物的专用名称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 例如: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最后一次讲演》) 11.反语: 用与本意相反的词语或句子表达本意,以说反话的方式加强表达效果。有的讽刺揭露,有的表示亲密友好的感情。 12. 对比: 对比是把两种不同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的一种辞格。 20.呼告 写文章时,对著不在面前的人或物直接呼唤,并且跟他(它)说起话来,这种修辞手法叫做呼告。 运用呼告,能增加抒情效果,加强感染力。 8.象征 象征是文艺创作的一种表现手法,用具体的事物表现某种特殊意义,或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的形象以表现与之相似的或相近的概念、思想和感情

常见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常见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2010-6-72010-6-7 15:42:47心情:幸福天气:雨温度:22 ℃修辞手法 修辞手法,就是通过修饰、调整语句,运用特定的表达形式以提高语言表达作用的方式或方法。(共有六十三大类,七十八小类。) 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分为拟人、拟物)、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又名激问、反诘、诘问)、引用、反语、对比、反复、双关、联想、顶真、通感、互文、回环、移情、呼告等。 1.比喻: 它是用某一具体、浅显、熟悉的事物或情境来说明另一种抽象、深奥、生疏的事物或情境的一种修辞方法。 比喻由三部分构成:〈1〉本体、〈2〉喻体、〈3〉比喻 (比喻和拟人最大的不同在于比喻含有喻体,拟人没有。) 作用: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浅显、常见的事物对深奥生疏的事物解说,即打比方,帮助人深入理解。(事物间有相似性) 比喻分明喻、暗喻、借喻三种形式。明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本体)如(喻词:像、似、若、犹、好像、仿佛)乙(喻体)。暗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是(喻词:成、变成、成为、当作、化作)乙。明喻在形式上是相似关系,暗喻则是相合关系。借喻:只出现喻体,本体与比喻词都不出现。如: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具体见下表: 类别特点本体比喻词喻体例句 明喻甲像乙出现像、似的、好像、如、宛如、好比、犹如出现那小姑娘好像一朵花一样。 暗喻甲是乙出现是、成为出现那又浓又翠的景色,简直就是一幅青山绿水画。 借喻甲代乙不出现无出现地上射起无数的箭头,房顶上落下万千条瀑布。 例句: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老舍《济南的冬天》 2.比拟: 借助丰富的想像,把物当成人来写,或把人当成物来写,或把甲物当成乙物来写。 作用:能启发读者想像,令文章更生动。 比拟分为拟人和拟物 (1)拟人: 把物当做人写,赋予物以人的动作、行为、思想、感情、活动,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作用:把禽兽鸟虫花草树木或其他无生命的事物当成人写,使具体事物人格化,

常见修辞手法及作用

常见修辞手法及作用 Prepared on 24 November 2020

常见修辞手法及作用 常见的修辞方法有: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 (1)比喻。它是用某一具体的、浅显、熟悉的事物或情境 来说明另一种抽象的、深奥、生疏的事物或情境的一种修 辞方法。比喻分明喻、暗喻、借喻三种形式。明喻的形式 可简缩为:甲(本体)如(喻词:像、似、若、犹、好像、仿佛)乙(喻体)。暗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是(喻词:成、变成、成为、当作、化作)乙。明喻在形式上是相似关系,暗喻则是 相合关系。借喻:只出现喻体,本体与比喻词都不出现。如: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作用:能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深 刻鲜明的形象,使说理更透彻。(2)借代。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这一人或事物有密切关系的名称来替代,如以部分代全体;用具体代抽象;用特征代本体;用专名代通称等。 作用:可引人联想,形象突出、生动、具体、使特点更鲜明。如: ①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一针一线代群众的一切财产) ②不要大锅饭。("大锅饭"代抽象的"平均主义") ③花白胡子坐在墙角里吸旱烟。(花白胡子是以特征代本体) ④千万个雷锋活跃在祖国大地上。("雷锋"以具体的形象代抽象的共产主义思想) (3)比拟。把人当物写或把物当人来写的一种修辞方法,前者称之为拟物,后者称之为拟人。 作用: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如: ①做人既不可翘尾巴,也不可夹着尾巴。(拟物) ②蜡炬成灰泪始干。(拟人) (4)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描绘的一种修辞方法。

作用:揭示事物的本质,烘托气氛,引起联想,使表达的事物更突出、更鲜明。 如: ①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三千丈"为扩大夸张) ②芝麻粒儿大的事,不必放在心上。("芝麻粒儿"是缩小夸张) (5)对比。是把两种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并举加以比较的方法。 作用:能使语言色彩鲜明,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更加鲜明突出。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②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6)对偶。用结构相同或相近,字数相等的一对短语或句子对称排列起来表达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主要作用是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有音乐美。 如: ①满招损,谦受益。②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③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流水对) ④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扇面对) (7)排比。把内容相关、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一般要三个或三个以上)短语或句子连用的方法。 作用:增强语言气势,深化思想内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如: 但这回却很有几点出于我的意外。一是当局者竟会这样地凶残,一是流言家竟至如此之下劣,一是中国的女性临难竟能如是之从容。 (8)反复。根据表达需要,使同一个词语或句子一再出现的方法。反复可以是连续的,也可间隔出现。 作用:突出思想,强调感情,有时能够加强节奏感。如: ①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 ②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要它在哪里灭亡,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要它在哪里灭亡。 (9)反语。即通常所说的"说反话"--实际要表达的意思和字面意思是相反的。如:"友邦人士"从此可以

常用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常用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1、比喻:是用某一具体的、浅显、熟悉的事物或情境来说明另一种抽象的、深奥、生疏的事物或情境的一种修辞方法。比喻分明喻、暗喻、借喻三种形式。明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本体)如(喻词:像、似、若、犹、好像、仿佛)乙(喻体)。暗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是(喻词:成、变成、成为、当作、化作)乙。明喻在形式上是相似关系,暗喻则是相合关系。借喻:只出现喻体,本体与比喻词都不出现。如: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作用:用在记叙、说明、描写中,能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给人以鲜明的印象;化无形为有形,使抽象的事物更形象具体,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答题方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事物+特征 如:窄窄的木板,是一支飞鸣的利箭。 小小的三角帆,是一支彩色的大翅膀。 2、拟人:把物当作人来写。 作用:能使读者对所表达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产生强烈的感情,引起共鸣。答题方法:赋予+事物+人的感情(或生命),生动+思想感情。 如:腾跃时,模样像是欢乐;打旋时,模样像是眩晕;倾斜时,模样像是胆怯…((张歧《信念——看帆板表演》) 3、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描绘的一种修辞方法。 作用:可以引起丰富的想象,更好地突出事物的特征,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答题方法:故意扩大(或缩小),引发想象或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如:①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三千丈”为扩大夸张) ②芝麻粒儿大的事,不必放在心上。(“芝麻粒儿”是缩小夸张) 4、对偶:结构相同或相似,字数相等的两个句子,或短语。 作用:形式上音节整齐匀称、节奏感强,具有音律美;内容上凝练集中,概括力强。 答题方法:富有节奏感和音乐性, 增强表现力。 如: ①满招损,谦受益。②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③四十年别井离乡,雁沓鱼沉;五百个月缺月圆,梦萦魂牵。 5、排比:三项或三项以上内容相关、结构相同或相似的语气一致的几个短语或句子。 作用:增加语势,说服力强,感染力强,起强调作用,强烈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议论文往往增加语势,起到了强调论证观点的作用,可增强语言的气势。用来说理,可把道理阐述得更严密、更透彻;用来抒情,可把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答题方法:加重语气,增强语势,表达了强烈的+感情. 如:人生旅途中有多少携手相伴的朋友,多少次肝胆相照,多少次投桃报李,又有多少美丽温暖的回忆。 6、设问:形式为自问自答。为了突出所说的内容,把它用问话的形式表示出来。作用:引起读者兴趣,引起读者思考。在结构上还起到引出下文、承上启下、使条理清晰的作用。用在一段的开头或结尾处,除引起思考外,还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用在议论文中,能使论证深入,脉络清晰。 如:这七人端的是谁?不是别人,原来正是晁盖、吴用、公孙胜、刘唐、三阮。 7、反问:只问不答。是用疑问的形式来表达确定的意思,因此,不需要回答。

九种常见修辞手法的含义、作用(效果)及比较

九种常见修辞手法的含义、作用(效果)及比较 一、知识要点 1、正确辨识和运用比喻、比拟、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借代等常见的修辞手法,理解它们在具体语境中的表达作用; 2、能依据要求选用、仿用、变换句式; 3、语言表达能做到简明、连贯、得体; 4、理解并掌握常见的修辞方法的表达作用。 二、从题型分析看,对修辞的考查要求是: ①有对修辞手法的辨识选择题,包括一种或多种方法的辨识。解答时,要求考生能透彻了解八种修辞手法各自特点,尤其注意区别清楚容易混淆的几种修辞手法,如比喻的三种形式,设问与反问的区别,排比与反复的区别等。 ②有对各种修辞作用的理解、分析、判断题。解答时,除了抓住各种修辞的本质特征去辨析外,更重要的是结合句意进行理解,不仅要分析修辞对描述对象的表现效果,还要体会出作者珠思想、意图。有的还要结合课文内容去把握。 ③还有修辞手法的实际运用题(包括主观题和客观题),其中主观题越来越受到命题者的重视。如提供带有某种修辞手法的情境,用规定的方法仿写句子等。 三、修辞手法,就是通过修饰、调整语句,运用特定的表达形式以提高语言表达作用的方式或方法。 常见的修辞手法有很多,主要有以下九种:比喻、比拟(分为拟人、拟物)、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反问等。这些修辞中,考查的最多的是比喻。 对这九种要求掌握的修辞格,首先要熟记其定义、理解其要点,并能正确辨析,熟练运用。 一般说,比喻、比拟、夸张、借代是语言类;对偶、排比、反复是结构类;反问和设问表述增强语气类。这九类修辞手法的含义、作用和表达效果各不相同,下面做一简要归纳。

1.比喻 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某一具体、浅显、熟悉的事物或情境来说明另一种抽象、深奥、生疏的事物或情境的一种修辞方法。 作用:即打比方,帮助人容易深入理解。用在记叙、说明、描写中,能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简洁,给人以鲜明的印象;用在议论中,能使抽象道理变得具体,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 比喻由三部分构成:〈1〉本体、〈2〉喻体、〈3〉比喻(比喻和拟人最大的不同在于比喻含有喻体,拟人没有。) 比喻分明喻、暗喻、借喻三种形式。明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本体)如(喻词:像、似、若、犹、好像、仿佛)乙(喻体)。暗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是(喻词:成、变成、成为、当作、化作)乙。明喻在形式上是相似关系,暗喻则是相合关系。借喻:只出现喻体,本体与比喻词都不出现。如: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具体见下表: 类别 特点 本体 比喻词 喻体 例句 明喻 甲像乙 出现 像、似的、好像、如、宛如、好比、犹如 出现 那小姑娘好像一朵花一样。 暗喻 甲是乙 出现 是、成为

常见修辞手法及作用以及答题方法

常见修辞手法及作用以及答题方法 比喻:①生动形象地写出……事物的……特点。 ②议论文中,使抽象道理变得具体,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 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事物的……特点。 (拟人必须要模拟的人动作、神态、语言等。) 排比:①增强语气语势; ②用来抒情,可把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③用来说理,可把道理阐述得更严密、更透彻; ④通过排比句写出了各式形式的…… 反复:强调所说内容(某种情感或者意思)。 (反复强调的是被重复的词语本身;排比强调的是句式,而不是被重复的词语。) 夸张:突出事物××的特征,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对偶:①语言简练工整; ②形式上音节整齐匀称、节奏感强,具有音律美; ③内容上凝练集中,概括力强。 对比: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给人极鲜明的形象和极强烈的感受。反问:①起强调作用,增强肯定(否定)语气; ②引起读者反思。 设问:①提出问题,引起读者思考; ②用在段落开头或结尾,还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③用在议论文中,能使论证进一步深入,脉络清晰。 引用:①说明文、记叙文:既形象地描绘了……,又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趣味盎然。 ②议论文:增强说服力,使论证更加充分。 反语:以说反话的方式加强表达效果。有的讽刺揭露,有的表示亲密友好的感情。 修辞方法及作用 1 比喻,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 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 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 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1)比喻: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2)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青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3)夸张: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排比: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势,长于抒情。 (5)对偶:形式:整齐,音韵和谐,互相映衬,互为补充。

初中常见修辞手法及作用

初中常见修辞手法及作用 常见的修辞方法有: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 (1)比喻。它是用某一具体的、浅显、熟悉的事物或情境来说明另一种抽象的、深奥、生疏的事物或情境的一种修辞方法。比喻分明喻、暗喻、借喻三种形式。明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本体)如(喻词:像、似、若、犹、好像、仿佛)乙(喻体)。暗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是(喻词:成、变成、成为、当作、化作)乙。明喻在形式上是相似关系,暗喻则是相合关系。借喻:只出现喻体,本体与比喻词都不出现。如: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作用:能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深刻鲜明的形象,使说理更透彻。 (2)借代。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这一人或事物有密切关系的名称来替代,如以部分代全体;用具体代抽象;用特征代本体;用专名代通称等。 作用:可引人联想,形象突出、生动、具体、使特点更鲜明。如: ①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一针一线代群众的一切财产) ②不要大锅饭。("大锅饭"代抽象的"平均主义") ③花白胡子坐在墙角里吸旱烟。(花白胡子是以特征代本体) ④千万个雷锋活跃在祖国大地上。("雷锋"以具体的形象代抽象的共产主义思想) (3)比拟。把人当物写或把物当人来写的一种修辞方法,前者称之为拟物,后者称之为拟人。作用: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如: ①做人既不可翘尾巴,也不可夹着尾巴。(拟物) ②蜡炬成灰泪始干。(拟人) (4)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描绘的一种修辞方法。 作用:揭示事物的本质,烘托气氛,引起联想,使表达的事物更突出、更鲜明。如: ①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三千丈"为扩大夸张) ②芝麻粒儿大的事,不必放在心上。("芝麻粒儿"是缩小夸张) (5)对比。是把两种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并举加以比较的方法。 作用:能使语言色彩鲜明,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更加鲜明突出。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②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6)对偶。用结构相同或相近,字数相等的一对短语或句子对称排列起来表达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主要作用是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有音乐美。如: ①满招损,谦受益。②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③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流水对) ④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扇面对) (7)排比。把内容相关、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一般要三个或三个以上)短语或句子连用的方法。 作用:增强语言气势,深化思想内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如: 但这回却很有几点出于我的意外。一是当局者竟会这样地凶残,一是流言家竟至如此之下劣,一是中国的女性临难竟能如是之从容。 (8)反复。根据表达需要,使同一个词语或句子一再出现的方法。反复可以是连续的,也可间隔出现。 作用:突出思想,强调感情,有时能够加强节奏感。如: ①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 ②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要它在哪里灭亡,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要它在哪里灭亡。 (9)反语。即通常所说的"说反话"--实际要表达的意思和字面意思是相反的。如:"友邦人士"从此可以不必"惊诧莫名",只请放心来瓜分就是了。 作用比直接说更有感情,更有力量。 (10)反问。是用疑问的形式来表达确定的意思,因此,不需要回答。

七种常见的修辞手法的作用及效果

七种常见的修辞手法的作用及效果 一、比喻:用在记叙、说明、描写中,能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给人以鲜 明的印象;用在议论文中,能使抽象道理变得具体,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如:诚信如一枝玫瑰,百花丛中她最美,美得无瑕,美得高贵。送人一枝玫瑰,给世间一缕馨香。 窄窄的木板,是一支飞鸣的利箭。 小小的三角帆,是一支彩色的大翅膀。 二、比拟:(拟人、拟物) 拟人:是指把物(包括物体、动物、思想或抽象概念)拟作人,使其具有人的外表、个性或情感的这样的修辞手段。 能使读者对所表达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产生强烈的感情,引起共鸣。 如:腾跃时,模样像是欢乐;打旋时,模样像是眩晕;倾斜时,模样像是胆怯…(张歧《信念——看帆板表演》) 老人们真幽默,吃着西瓜与夏天告别,说是“啃秋”。人们终于迎来了新秋,迎来了这楚楚动人的新娘子。秋山,变得丰腴起来了;秋水,变得温柔起来;秋风,变得凉爽起来了;秋云,变得淡远起来。 回答方式。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某事物的某个特点+拟人特有的作用(如:使事物有血有肉有灵魂。有了人的特征等) 三、夸张:可以引起丰富的想象,更好地突出事物的特征,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如: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四、对偶:形式上音节整齐匀称、节奏感强,具有音律美;内容上凝练集中,概括力强。 如:四十年别井离乡,雁沓鱼沉;五百个月缺月圆,梦萦魂牵。 五、排比:可增强语言的气势。用来说理,可把道理阐述得更严密、更透彻;用来抒情,可把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如:人生旅途中有多少携手相伴的朋友,多少次肝胆相照,多少次投桃报李,又有多少美丽温暖的回忆 漫漫长路,总有朝夕相处的亲人,多少叮咛,多少呵护,多少孝心,多少无私。六、设问:总的作用是引起读者思考。用在标题上,能吸引读者,启发读者思考,更

常用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常用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初中语文常用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1、比喻:是用某一具体的、浅显、熟悉的事物或情境来说明另一 种抽象的、深奥、生疏的事物或情境的一种修辞方法。比喻分明喻、暗喻、借喻三种形式。 2、作用:用在记叙、说明、描写中,能使事物生动、形象、具 体,给人以鲜明的印象;化无形为有形,使抽象的事物更形象具体,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 答题方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事物+特征 如:窄窄的木板,是一支飞鸣的利箭。 小小的三角帆,是一支彩色的大翅膀。 2、拟人:把物当作人来写。 作用:能使读者对所表达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产生强烈的感情,引起共鸣。 答题方法:赋予+事物+人的感情(或生命),生动+思想感情。如:腾跃时,模样像是欢乐;打旋时,模样像是眩晕;倾斜时,模样像是胆怯…((张歧《信念——看帆板表演》) 3、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描绘的一种修辞方法。 作用:可以引起丰富的想象,更好地突出事物的特征,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

答题方法:故意扩大(或缩小),引发想象或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如:①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三千丈”为扩大夸张) ②芝麻粒儿大的事,不必放在心上。(“芝麻粒儿”是缩小夸张) 4、对偶:结构相同或相似,字数相等的两个句子,或短语。 作用:形式上音节整齐匀称、节奏感强,具有音律美;内容上凝练集中,概括力强。 答题方法:富有节奏感和音乐性, 增强表现力。 如: ①满招损,谦受益。②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③四十年别井离乡,雁沓鱼沉;五百个月缺月圆,梦萦魂牵。 5、排比:三项或三项以上内容相关、结构相同或相似的语气一致的几个短语或句子。 作用:增加语势,说服力强,感染力强,起强调作用,强烈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答题方法:加重语气,增强语势,表达了强烈的+感情. 如:人生旅途中有多少携手相伴的朋友,多少次肝胆相照,多少次投桃报李,又有多少美丽温暖的回忆。 6、设问:形式为自问自答。为了突出所说的内容,把它用问话的形式表示出来。 作用:引起读者兴趣,引起读者思考。在结构上还起到引出下文、承上启下、使条理清晰的作用。用在一段的开头或结尾处,除引起

小学常用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小学常用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1、比喻:是用某一具体的、浅显、熟悉的事物或情境来说明另一种抽象的、深奥、生疏的事物或情境的一种修辞方法。比喻分明喻、暗喻、借喻三种形式。明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本体)如(喻词:像、似、若、犹、好像、仿佛)乙(喻体)。暗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是(喻词:成、变成、成为、当作、化作)乙。明喻在形式上是相似关系,暗喻则是相合关系。借喻:只出现喻体,本体与比喻词都不出现。如: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作用:用在记叙、说明、描写中,能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给人以鲜明的印象;化无形为有形,使抽象的事物更形象具体,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答题方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事物+特征 如:窄窄的木板,是一支飞鸣的利箭。 小小的三角帆,是一支彩色的大翅膀。 2、拟人:把物当作人来写。 作用:能使读者对所表达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产生强烈的感情,引起共鸣。答题方法:赋予+事物+人的感情(或生命),生动+思想感情。 如:腾跃时,模样像是欢乐;打旋时,模样像是眩晕;倾斜时,模样像是胆怯…((张歧《信念——看帆板表演》) 3、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描绘的一种修辞方法。 作用:可以引起丰富的想象,更好地突出事物的特征,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答题方法:故意扩大(或缩小),引发想象或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如:①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三千丈”为扩大夸张) ②芝麻粒儿大的事,不必放在心上。(“芝麻粒儿”是缩小夸张) 4、对偶:结构相同或相似,字数相等的两个句子,或短语。 作用:形式上音节整齐匀称、节奏感强,具有音律美;内容上凝练集中,概括力强。 答题方法:富有节奏感和音乐性, 增强表现力。 如: ①满招损,谦受益。②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③四十年别井离乡,雁沓鱼沉;五百个月缺月圆,梦萦魂牵。 5、排比:三项或三项以上内容相关、结构相同或相似的语气一致的几个短语或句子。 作用:增加语势,说服力强,感染力强,起强调作用,强烈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议论文往往增加语势,起到了强调论证观点的作用,可增强语言的气势。用来说理,可把道理阐述得更严密、更透彻;用来抒情,可把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答题方法:加重语气,增强语势,表达了强烈的+感情. 如:人生旅途中有多少携手相伴的朋友,多少次肝胆相照,多少次投桃报李,又有多少美丽温暖的回忆。 6、设问:形式为自问自答。为了突出所说的内容,把它用问话的形式表示出来。作用:引起读者兴趣,引起读者思考。在结构上还起到引出下文、承上启下、使条理清晰的作用。用在一段的开头或结尾处,除引起思考外,还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用在议论文中,能使论证深入,脉络清晰。 如:这七人端的是谁?不是别人,原来正是晁盖、吴用、公孙胜、刘唐、三阮。 7、反问:只问不答。是用疑问的形式来表达确定的意思,因此,不需要回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