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降观测标埋设交底

合集下载

沉降观测标埋设交底

沉降观测标埋设交底

工程施工技术交底中铁十局石济客专济南枢纽I标沉降观测标埋设交底一、路基沉降观测1.1路基观测断面及观测点的设置原则(1)路基沉降观测应以路基面沉降和地基沉降观测为主。

沉降变形观测断面应根据不同的地基条件,不同的结构部位等具体情况设置;测点的设置位置应满足设计要求,同时还应针对施工掌握的地质、地形等情况调整或增设。

(2)路基面和地基沉降观测点应设在同一横断面上,便于测点看护,集中观测。

(3)路基面观测断面沿线路方向的间距一般不大于50m, 地形、地质条件变化较大地段应适当加密观测断面。

(4)一般路基填筑至路基基床表层顶面后,在路基面设观测桩,进行路基面沉降观测,时间不少于6个月。

(5)监测断面的布设应先定好路基两端过渡段的监测断面,再根据相应原则布设非过渡段路基的监测断面。

(6)测点及元器件的埋设位置应符合设计要求,且标设准确、埋设稳定,观测期间应对观测点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防止施工机械的碰撞及人为因素的破坏。

1.2 观测断面及观测点的设置及元件布设1、观测断面的设置及观测断面的观测内容、元件的布设应根据地形、地质条件、地基压缩层厚度、路堤高度、地基处理方法、堆载预压等具体情况,结合沉降预测方法和工期要求具体确定。

2、B1型监测断面:沉降监测桩每断面设置3个,施工完基床底层后,预压土填筑前,距左右线中心3.1m处于基床底层顶面埋设2个沉降监测桩,其余1个于基床表层施工完成后布置于双线路基中心的基床表层顶面上,沉降板位于路堤中心,沉降板每断面设置1个,布置于双路线路基中心,位移观测桩分别位于两侧坡脚各2米、10米处,并与沉降观测桩、沉降板位于同一断面。

3、B2型观测断面:除包括沉降观测桩、沉降板和位移观测桩,还应当布设剖面沉降管位于基底。

1.3观测板设置及元件布设1、观测板由钢筋混凝土底板(50cm×50cm,厚3cm)、金属测杆(φ20mm镀锌铁管)及保护套管(直径φ50mmPVC管)组成。

沉降观测标施工技术交底

沉降观测标施工技术交底
技术交底书
交底级别:四级编号:
主送单位
工班班长
施工图号
施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部位
DIK404+424涵洞
发送日期
沉降观测标施工技术交底
一、编制依据
《石济客专桥通-1-08》
二、工程概况及要求
1、DIK404÷424涵洞边墙两内侧设置沉降观标,安放数量为12个。
2、涵洞沉降观测标设置在出入口涵身最外节边界线内侧50cm,顶板底以下50cm处4个,涵洞线路中心顶板底以下50cm框身处2个.其底板顶面以上L5m相对应上部沉降观测标位置相应安放6个,共计12个。
3、沉降观测标预埋深度为(边墙厚度减4cm),在边墙内侧外露2cmo
三、注意事项
在施工过程中要确保其位置的准确,牢固,不得受到扰动与破坏。

沉降标埋设技术交底

沉降标埋设技术交底
京沪高速铁路工程
技术交底书
单位工程名称
天津特大桥4(DK156+899~DK190+107.05)
分部工程名称
桥墩(台)
分项工程名称
沉降观测标埋设
施工单位
中铁十七局十三工区
里程
DK190+104.05(沪方台)
交底日期
2008.6.20
交底地点
工地现场
交底内容:
一、编制依据:
2008年5月,京沪高速铁路建设总指挥部《京沪高速铁路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及评估实施方案》。
二、交底内容:
1.埋设的位置:
观测点原则上应设置在台顶(台帽及背墙顶),数量不少于4处,分别设在台帽两侧及背墙两侧(横桥向)。
2.埋设方法:
(1)台帽两侧采用φ14mm不锈钢螺栓。见下图所示:单位(mm)
交底接受人
交底人
审核人
注:驻地监理抽查。
工程名称:新建京沪高速铁路工程施工合同段:土建一标编号:
京沪高速铁路工程
技术交底书
单位工程名称
天津特大桥4(DK156+899~DK190+107.05)
分部工程名称
桥墩(台)
分项工程名称
沉降观测标埋设
施工单位
中铁十七局十三工区
里程
DK190+104.05(沪方台)
交底日期
2008.6.20
交底地点
工地现场
交底内容:
埋设分成两部分完成,先把带螺纹套筒部分预埋进混凝土中,螺栓口用塑料布等物品保护好顶在模板上,后部如图所示焊接钢板。墩台身拆模后取出塑料布拧上螺栓。
(2)台背墙顶两侧可用箱梁观测标,φ20mm的不锈钢棒,钢棒露出外面部分需要磨圆处理。见下图所示:

【精品】路基沉降埋设技术交底完整版[修订]

【精品】路基沉降埋设技术交底完整版[修订]

技术交底
技术交底
技术交底
技术交底
技术交底
(2)埋设与安装:埋在褥垫层顶部并嵌入其内10cm,采用中粗砂回填密实,再套上保护套管,保护套管略低于沉降板测杆,上面加盖封住管口,并在其周围填筑相应填料稳定保护套管,完成沉降板的埋设工作。

(3)数量:11
(4)位置:于路堤基底线路中心处埋设沉降板进行地基沉降监测。

(4)沉降板示意图
单位负责人:交底人:接受人:
技术交底
工程名称新建杭州至长沙铁路
客运专线浙江段
技术交底单位
中铁十九局集团公司
杭长铁路客运专线浙
江段项目经理部第三
分部
交底项目路基沉降变形标埋设
及施工方法
交底日期2011年1月26日
一、路基沉降变形标埋设技术交底主要内容:
按照设计文件及规范要求,对路基沉降变形标埋设方法及质量控制措施交底.
(1)大样图
大样图
(2)数量:28
单位负责人:交底人:接受人:
技术交底
工程名称新建杭州至长沙铁路
客运专线浙江段
技术交底单位
中铁十九局集团公司
杭长铁路客运专线浙
江段项目经理部第三
分部
交底项目路基沉降变形标埋设
及施工方法
交底日期2011年1月26日
一、路基沉降变形标埋设技术交底主要内容:
按照设计文件及规范要求,对路基沉降变形标埋设方法及质量控制措施交底。

技术交底
接受交底人员名单。

沉降观测标埋设技术交底

沉降观测标埋设技术交底
中铁十七局集团弥蒙铁路MMZQ-2标
技术交底书
技表-1
工程
名称
箱梁预制
施工单位
制梁队
施工技术负责人
幸翔
编制
单位
弥勒竹园制梁场工程部
交 底 人
职 称 (务)



底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关于预制箱梁沉降观测标埋设的技术交底
1、每片预制箱梁共预埋徐变观测标6个,端头各两个,跨中两个,具体预埋位置见附图1(32m)和附图2(24m);
交底人: 复核: 签收人: 日期:
2、徐变观测标采用Q235材质,外露部分采用渗锌防锈处理;
3、梁体徐变观测标埋设于梁顶面,高出梁面20mm,对称设置;
4、预制箱梁要求每30孔梁埋设一次梁体徐变观测标,梁场前期箱梁要求全部预埋,以便有效监控梁体变形情况;
5、每次打梁之前需到制梁场工程管理部领取观测标;
6、要求预埋位置正确,外露尺寸符合要求。

承台沉降观测标埋设交底

承台沉降观测标埋设交底
交底单位
编号
工程名称
灞河特大桥
施工部位
交底内容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承台沉降观测标埋设技术交底
会签人员
交底人:单位:职务:日期:
审核人:单位:职务:日期:
接底人:单位:职务:日期:
交底内容:承台沉降观测标埋设技术交底
一、编制依据
1、《客运专线铁路变形观测评估技术手册》
2、《地面沉降监测技术要求》(DD2006-02)
3、《建筑沉降变形测量规程》(JGJ/T8-2007)
4、大西铁路工程设计文件
二、承台埋设沉降观测标
1、承台沉降观测标是采用φ20不锈钢头和φ14钢筋加工成的,长450mm,顶部为半圆形测头,下部为100mm的90°弯钩。
2、每个承台顶面均要埋设两个沉降观测标,分为观测标-1、观测标-2,承台观测标-1设置于承台左侧小里程角上;承台观测标-2设置于承台右侧大里程角上。承台观测标埋设于承台顶面,观测标顶高出承台混凝土面2cm, 具体埋设位置见附图。
3、在承台顶层钢筋绑扎完成后,把加工好的沉降观测标按要求位置埋设,并用水准仪控制其顶面标高高出承台混凝土面2cm,埋设时把沉降观测标用钢筋与承台顶层钢筋焊接牢固,在浇筑混凝土时应避免振动棒接触到沉降观测标,在混凝土抹面时使观测头露出混凝土面。在后续墩身施工时,要保护好沉降观测头不被破坏。
承台沉降观测标埋设技术交底一编制依据1客运专线铁路变形观测评估技术手册2地面沉降监测技术要求dd2006023建筑沉降变形测量规程jgjt820074大西铁路工程设计文件二承台埋设沉降观测标1承台沉降观测标是采用20不锈钢头和14钢筋加工成的长450mm顶部为半圆形测头下部为100mm的90弯钩
技术交底书

线路中心沉降观测标埋设技术交底

线路中心沉降观测标埋设技术交底

路基沉降观测标埋设
技术交底
根据“细则”要求,现将路基段沉降观测标埋设进行技术交底:
1、对应路基原有沉降观测断面在线路中心线上埋设观测标;
2、有沉降板的位置,在线路中心线左侧埋设,如图示;
3、观测标埋设位置从支承层底开始用混凝土回填至封闭层顶面,混凝土回填断面尺寸如图所示;
4、观测标埋设:观测标直杆部分外露2mm(不含半球部分),观测标周围混凝土面抹平。

5、若沉降板没有在线路中心线上,偏离线路中心线左右侧20cm以上的,将观测标埋设在相应的右左侧位置。

即:沉降板偏左侧,将观测标埋在右侧;沉降板偏右侧,将观测标埋在左侧。

交底人:王治山接收人:日期:2014-12-9。

沉降观测点施工技术交底

沉降观测点施工技术交底
三.施工要求
根据现场实际情况,预埋件埋设分为以下情况:
1.混凝土暂未施工部位,在柱子模板加固前,在要求位置的模板上打洞,打洞不宜太大,以免浇筑混凝土时泄露或预埋件位置偏移。将预埋件深入模板内用匝丝绑扎在柱子钢筋上,如图三所示。
2.已完成混凝土施工一段时间而未预埋观测点标志的部位,在柱子的要求位置用电钻打直径20mm、深100mm的小洞,在小洞中灌入植筋胶,将预埋件插入小洞中即可。
二。 埋设要求
1.观测点的布置,应按能全面查明建筑物和构筑物基础沉降的要求,由设计单位根据地基的工程地质资料及建筑结构的特点确定。具体布置位置详见柱平法施工图(图中三角号标示位置)。
2。沉降观测点应及时埋设,沉降观测点标志应安设稳定牢固,与柱身保持一定距离,以保证能在标志上部垂直置尺。观测点标志突出半球形部分朝上,中心标高+0.500m,如图二所示.
技术交底记录表
表C2—1编号Fra bibliotek工程名称XX建设项目XX楼
交底日期
XX年XX月XX日
施工单位
分项工程名称
沉降观测点预埋技术交底
交底提要
沉降观测点预埋技术交底
交底内容:
一.材料准备
根据本工程的建筑物特点,采用上部为突出半球形观测标志点,观测点标志本身牢固.如图一所示.
图一 观测点标志 图二 观测点埋设示意图 图三 混凝土未施工部位预埋示意图
3.所有观测点埋设,埋入结构内100mm,外漏长度50mm。
4.沉降观测点埋设位置见附图。
审核人
交底人
接受交底人
1、本表由施工单位填写,交底单位与接受单位各保存一份。
2、当做分项工程施工技术交底时,应填写“分项工程名称"栏,其它技术交底可不填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工程施工技术交底中铁五局成绵乐客运专线乐山二项目部部沉降观测标埋设交底(一)路基观测标(1)沉降观测内容一)路基面的沉降变形观测二)路基基底沉降观测三)过渡段沉降观测四)涵洞沉降观测一路基1.1 观测断面及观测点的设置原则(1)路基沉降观测应以路基面沉降和地基沉降观测为主。

沉降变形观测断面应根据不同的地基条件,不同的结构部位等具体情况设置;测点的设置位置应满足设计要求,同时还应针对施工掌握的地质、地形等情况调整或增设。

(2)路基面和地基沉降观测点应设在同一横断面上,便于测点看护,集中观测。

(3)路基面观测断面沿线路方向的间距一般不大于50m, 地形、地质条件变化较大地段应适当加密观测断面。

(4)一般路基填筑至路基基床表层顶面后,在路基面设观测桩,进行路基面沉降观测,时间不少于6个月。

(5)监测断面的布设应先定好路基两端过渡段的监测断面,再根据相应原则布设非过渡段路基的监测断面。

(6)测点及元器件的埋设位置应符合设计要求,且标设准确、埋设稳定,观测期间应对观测点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防止施工机械的碰撞及人为因素的破坏。

1.2 观测断面及观测点的设置及元件布设1、观测断面的设置及观测断面的观测内容、元件的布设应根据地形、地质条件、地基压缩层厚度、路堤高度、地基处理方法、堆载预压等具体情况,结合沉降预测方法和工期要求具体确定。

2、Ⅰ型监测断面:沉降监测桩每断面设置2个,施工完基床底层后,预压土填筑前,距左右线中心3.2m 处于基床底层顶面埋设2个沉降监测桩,其余三个于基床表层施工完成后布置于双线路基中心及距两侧路肩1m 处的基床表层顶面上,沉降板位于路堤中心,路基面宽Ⅰ线Ⅱ线线间距沉降观测桩3.23.2沉降观测桩沉降观测桩基床表层基床底层沉降板Ⅰ类观测横断面设计示意图-路堤路基本体50%的Ⅰ类断面设置可压缩层硬层(2)土质路堑代表性监测断面土质路堑(含基岩全风化层)一般地段只设路基面沉降观测桩2个/断面,断面间距50m,地势平坦、地基条件良好地段间距100m,每间隔一个断面在线路中心设置一个观测板。

路基面宽Ⅰ线Ⅱ线线间距沉降观测桩 3.2 3.2沉降观测桩沉降观测桩基床表层挖除换填层Ⅰ类观测横断面设计示意图-路堑每间隔一个断面在线路中心设置一个观测板。

路基面宽Ⅰ线Ⅱ线线间距沉降观测桩 3.2 3.2沉降观测桩沉降观测桩基床表层挖除换填层每间隔一个断面设置一个沉降板Ⅰ类观测横断面设计示意图-路堑1.3观测板设置及元件布设1、观测板由底钢板(50cm×50cm,厚1cm)、金属测杆(φ40mm 厚壁镀锌铁管)及保护套管(直径不小于φ75mm、壁厚不小于4mm的硬PVC管)组成。

2、沉降板埋设位置应按试验设计测量确定,沉降板埋在褥垫层顶部并嵌入其内10cm,采用5cm中粗砂回填找平,再套上保护套管,保护套管略低于沉降板测杆,上口加盖封住管口,并在其周围填筑相应填料稳定保护套管,完成沉降板的埋设工作。

3、采用水准仪按国家一等精密水准测量方法测量埋设就位的沉降板测杆杆顶标高作为初始读数,随着路基填筑施工逐渐接高沉降板测杆和保护套管,每次接长高度以1m为宜,接长前后测量杆顶标高变化量确定接高量。

金属测杆用内接头连接,保护套管用PVC管外接头连接。

4、沉降板埋设后,制作相应的标示旗或保护架插在上方,凡沉降板附近一米范围内土方应采用人工摊平及小型机具碾压,不得采用大型机械推土及碾压,并配备专人负责指导,以确保沉降板不受损坏。

沉降观测板预埋沉降观测板预埋1-3、沉降观测桩与位移观测桩的设置及元件布设1、位移观测桩在软土,松软土地段,路基填筑前在坡脚外1~2m处、10~12m处各埋设一个位移观测桩,位移观测桩采用C15钢筋混凝土预制,断面采用15cm*15cm的正方形,长度不小于1.5m,并在桩顶预埋半圆形不锈钢测头,位移观测桩埋设深度在地表下不小于1.4m,桩顶露出地面不大于10cm,桩周围采用C15混凝土浇注固定。

2、路肩沉降观测桩路肩沉降观测桩采用φ20mm底端带弯头的钢筋,钢筋原长不小于40cm,底部做成带弯钩状。

一般路基填筑至基床表层顶面,加载预压路堤填筑到基床底层顶面后,挖坑埋置于设计位置,坑深30cm,边长15cm,采用砂浆浇筑固定。

路基面观测桩一般设在距左右线路中心3.2m处。

埋设形式见下图,观测点钢筋头为半球形,高出埋设表面5mm,表面作好防锈处理。

采用水准仪按国家一等精密水准测量方法测量沉降监测桩标高变化。

路基沉降观测桩埋设布置图以(mm)计3、元件保护测试元件是否完好直接关系测量成果的可靠性与准确性,应加强保护。

(1) 各工程项目部应成立专门监测测试小组,进行元器件的埋设、观测和保护工作,小组人员分工明确,责任到人。

(2) 元件埋设前应根据现场情况进行编号,有导线的元件应将导线引出至路基坡脚观测箱内,并做好观测箱的保护。

(3) 所有监测元件埋设时或监测过程中损坏应及时补埋或经设计、监理确认采取其它替代措施。

(4) 各监测单位可根据具体情况制定稳妥的保护措施并认真执行,确保元器件不因人为、自然等因素而破坏。

下图为几种简单实用的元器件保护措施。

1-4、涵洞观测标涵洞变形观测包括涵洞自身及涵顶填土沉降观测两部分组成。

每座洞均要进行沉降观测,观测标原则上应设在涵洞两侧的边墙上,在涵洞进出口及涵洞中心分别设置,每座涵洞测点数量为6个。

涵洞填土后观测点可从边墙位置移动到帽石上,涵洞进出口的帽石上各设置两个测点,位于帽石两侧位置。

涵顶填土沉降观测参照路基地段沉降观测点布置方式,采用在涵顶线路中心位置埋设沉降板进行观测方式涵轴断面涵洞观测标2箱身截面涵洞观测标3涵洞观测标1涵洞观测标示意图1-5过渡段观测标过渡段应考虑线路纵向平顺性和不同结构物差异沉降的观测和评估,桥涵两端的过渡段、路隧过渡段及堑堤过渡段均需进行沉降观测。

(1) 过渡段沉降观测应以路基面沉降和不均匀沉降观测为主,观测期与路基相同,不少于6个月。

(2)桥路过渡段距桥台尾1m 处、10m 处、30m 处各设一个观测断面。

(3)涵路过渡段,在横向构筑物中心、边墙外1m ,级配碎石外5m 各设一个观测断面(4) 路堤和路堑过渡段在分界处设路基面观测断面,每个观测断面设3个观测桩。

剖面沉降管基层表层基层底层路堤本体级配碎石掺3%~5%水泥桥台桥头搭板1:2纵断面示意图桥头搭板路堤剖面沉降管平面示意图4)剖面沉降管:路基基底剖面沉降管在地基加固施工完毕后,填土至0.3m 高度碾压密实后开槽埋设,开槽宽度20~30cm ,开槽深度至地基加固垫层顶面,槽底回填0.2m 厚的中粗砂,在槽内敷设沉降管(沉降管内穿入用于拉动测头的镀锌钢丝绳),其上夯填中粗砂至与碾压面平齐。

沉降管埋设位置挡土墙处应预留孔洞。

沉降管敷设完成后,在两侧设置0.5×0.5×0.95mC20素混凝土保护墩。

并于一侧管口设置监测桩,监测桩采用C20素混凝土灌注,断面采用0.5 m ×0.5 m ×1.6m ,并在桩顶预埋半圆形不锈钢耐磨测头,监测桩用钢筋混凝土保护盒保护。

路基面宽Ⅰ线Ⅱ线线间距沉降观测桩3.23.2沉降观测桩沉降观测桩基床表层基床底层2类观测横断面设计示意图路基本体25%的Ⅱ类断面设置可压缩层硬层1.0~2.0埋深不小于1.41.0~2.0位移观测桩(仅对软土路基)10~12埋深不小于1.4位移观测桩(仅对软土路基)10~12沉降板剖面沉降管5)、元件保护要求1)在测量组人员的监督下各工区技术人员及各施工队进行元器件的埋设、保护工作。

2)元件埋设时应根据现场情况进行编号,有导线的元件应将导线引出至路基坡脚观测箱内。

3)凡沉降板附近一米范围内土方应采用人工摊平及小型机具碾压,不得采用大型机械推土及碾压,并配备专人负责指导,以确保元器件不受损坏。

4)各施工队应制定稳妥的保护措施并认真执行,确保元器件不因人为、自然等因素而破坏,元器件埋设后,制作相应的标识旗或保护架插在上方。

路堤填筑过程中,派专人负责监督观测断面的填筑。

1.6观测水准基点(基准点)、工作基点的布设水准基点(基准点)的布设在沿线施工已设水准基点的基础上,按距离不大于1km增设水准基点(基准点),水准基点应设在变形区以外的岩石或原状土层上,亦可利用稳固的建筑物、构筑物设立水准点。

每个独立的观测网应设置不少于3个稳固可靠的水准基点(基准点)。

●工作基点的布设为满足观测点沉降变形观测精度要求,在两水准基点(基准点)之间沿线路方向按间距不大于200m、距路基中心距离小于100m 布设工作基点。

工作基点应布设在不受施工干扰的稳定土层内,以便长期保存和使用的地点。

采用Ф20mm长60cm顶端圆滑的钢筋打入土中,桩周上部30cm用混凝土浇注固定并编号。

●观测网中,工作基点应定期与水准基点进行校核。

当对沉降观测成果发生怀疑时,应随时进行复测校核。

●所有变形观测点(观测桩和沉降板观测点)水准测量应满足二等变形等级测量技术要求,即按国家一等精密水准测量方法施测,测量精度:±1mm,读数取位至0.01mm。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